当前位置:首页 » 发表方式 » 论出版自由影响

论出版自由影响

发布时间: 2021-03-20 08:35:54

① 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分别讲的是什么

弥尔顿(1608~)英国诗人、政论家。1608年12月9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父亲爱好文学,受其影响,弥尔顿从小喜爱读书,尤其喜爱文学。1625年16岁时入剑桥大学,并开始写诗,1632年取得硕士学位。因目睹当时国教日趋反动,他放弃了当教会牧师的念头,闭门攻读文学6年,一心想写出能传世的伟大诗篇。
1638年弥尔顿为增长见闻到当时欧洲文化中心意大利旅行,拜会了当地的文人志士,其中有被天主教会囚禁的伽利略。弥尔顿深为伽利略在逆境中坚持真理的精神所感动。翌年听说英国革命即将爆发,便中止旅行,仓促回国,投身革命运动。
1641年,弥尔顿站在革命的清教徒一边,开始参加宗教论战,反对封建王朝的支柱国教。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5本有关宗教自由的小册子,1644年又为争取言论自由而写了《论出版自由》。
1649年,革命阵营中的独立派将国王推上断头台,成立共和国。弥尔顿为提高革命人民的信心和巩固革命政权,发表《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等文,并参加了革命政府工作,担任拉丁文秘书职务。1652年因劳累过度,双目失明。
1660年,王朝复辟,弥尔顿被捕入狱,不久又被释放。从此他专心写诗,为实现伟大的文学抱负而艰苦努力,在亲友的协助下,共写出3首长诗:《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和《力士参孙》(1671)。1674年11月8日卒于伦敦。
《失乐园》是17世纪英国桂冠诗人弥尔顿(1608—1674)的代表作。弥尔顿在世时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精神斗土,早年投身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了晚年,备受政治上的失利和双目失明双重打击的弥尔顿却仍然保持了坚定的斗志。作为学问渊博的人文主义者,身体力行的清教徒革命者,他将满腔激情投入到下自己的文学作品中,通过口述的方式写作出了三部文学史上不朽的长篇诗作;《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失乐园》是描写人类堕落的长篇史诗,讲述了人祖亚当和夏蛙在伊甸园中原奉纯真无邪,因魔魁撒旦的诱惑而反抗上帝的旨意,以致干堕落致罪的过程。诗中的主角是撒旦(也以恶魔之名出现)是第一个背叛上帝,发动天国叛乱的堕落天使,他的同伴也是破逐出天国的天使。为了唆使亚当与夏蛙反抗上帝,撒旦经历了各种危险和考验。在这部复杂的作品中,人类失去乐园的故事表达了作者的清教主义,对撒旦的描写则倾注着他的革命思想,正是那些
歌颂叛逆者的响亮诗行构成了诗中最动人的篇章。
这本书首先包含了18世纪英国天才的诗人,画家威廉·布莱克为《失乐园》绘制的部分插图。与弥尔顿相似,布莱克一生都将其激进的革命思想与非凡的才华相结合,其艺术技法和精神都有着极不妥协的前卫性。他所表现的《失乐园》,因而有着极为复杂的精神象征和最为激烈的人性紧张。
达本书还收集了法国画家多雷于1866年为《失乐园》绘制的50幅原版版画插图。多雷是19世纪最著名的版画家。他善于将激烈的精神感触融入作品中,以至于他的作品带有一种他人难以企及的梦幻般的壮丽色彩。而这种善于对崇高精神的表现和对史诗般事件的展示似乎特别适用于描绘《失乐园》的故事情节。在本书所展示的插图中,多雷以独特的壮观场面和极其丰富细腻的想像力,从视觉上生动再现了《失乐园》所进发的不屈不饶的革命精神。而弥尔顿宏大的叙事与多雷式的壮观也形成了天衣无缝的组合。
“基督学院淑女”

1608年12月9日弥尔顿在英国伦敦出生。此时,剑桥大学的耶稣学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这对于曾以宗教和神学闻名的剑桥来说并不算太长。然而,这座学院培养的两位学生中,达尔文颠覆了神创论的宗教基础,弥尔顿成为17世纪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文化巨人。他晚年所著的宗教史诗三部曲一开头,就用无比恢弘的气势在上帝的鼻子底下导演了一场革命寓言。

弥尔顿天生视力不佳,这也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艾略特曾十分尖锐地批评,在他任何一个创作阶段都没有表现出在视觉想象力方面突出的能力。他描绘中的景物似乎只是一个个概念,缺乏莎士比亚笔下的那种具体性,诗的文字本身所引起的效果,主要是听觉上的。
在听觉方面弥尔顿无疑受到来自父亲的长期熏陶。老弥尔顿热爱文学,是当时颇有声望的作曲家。弥尔顿从小就热爱诗歌,领悟力异常,记忆力极强,据说他几乎可以背诵荷马所有的诗作。

弥尔顿8岁的时候,莎士比亚去世。弥尔顿在22岁写下的,《莎士比亚碑铭》里曾热情地称赞莎士比亚无与伦比的想象,并由衷地说:“在这样富丽堂皇的坟墓中安息,是这样的光彩,就是帝王也希望这样死去。”可以说这样的崇敬与他后来成为继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不无关系。

与莎士比亚不同的是,弥尔顿从出生起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几乎是没有浪费一点时间地疯狂学习。1611年钦定标准英文本《圣经》诞生,7年后,10岁的弥尔顿就参加了反对赫尔主教的论战。从12岁起入圣保罗学校开始,他就从未在半夜前睡过觉。15岁时翻译的《圣经.诗篇》114篇和136篇是他留传下来最早的诗行。到1625年2月进入剑桥大学时,这个16岁的少年已经开始用拉丁文、意大利文和英文写诗了。耶稣学院的院士花园里,至今有一棵“弥尔顿桑树”,就是因为他当年时常坐在这棵桑树下写诗而得名的。
弥尔顿在学校很出名,外表俊秀优雅,人称“基督学院淑女”。不过,他藐视八股高调,广泛阅读,同父亲一样具有反抗精神,一度与曾任大主教的导师发生冲突,被迫停学回家。之后虽然院长给他换了导师,他又回到学校,但从此他剑桥的教育再无好感。

1629年与1632年弥尔顿先后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其间,他写下了《圣诞晨歌》、《欢乐的人》、《沉思的人》等著名的诗篇。不过,弥尔顿并未满足,在他20岁所写的《大学假期作业》中,他就声言要写出荷马那样的诗词来。23岁时,他又在诗中说,感到自己“内心的成熟还远为不足”。

“最美好的时光”
毕业后,弥尔顿随开明的父亲退居到伦敦郊区科纳河畔的小村子霍顿,开始了长达6年的自我进修。希腊语、西班牙语、法语,甚至闪族语。叙利亚语和希伯来语都已难不到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止 他最终成为英国最博学的诗人了。弥尔顿去世200年后,人们在内瑟比的档案中发现了一本他在霍顿后期的札记,上面只记录了他当时所读的部分书单,竟涉及80个不同语种作家的作品,引用的希腊作家不下16个人。这无疑为他后来写出伟大史诗《失乐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新的田园生活恐怕的弥尔顿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了。1634年这个清教徒居然应朋友之邀写出了一部空前的假面舞剧《科玛斯》,演出后大获成功,反响强烈。与假面舞剧奇幻华丽的风格不同的是,之后弥尔顿写出的《利瑟达斯》,则是一首哀婉、严峻、体现了丰富的思想与逻辑的挽诗,与雪莱的《阿多尼斯》、丁尼生的《悼念集》和阿诺德的《色希斯》并称为英国“四大悼亡诗”。

1638年,这个年已30的富家少年,带着充足的金钱和一个男仆踏上了他的欧洲之旅。很快地他的诗作就令高傲的上流人士和文人墨客们折服。最为幸运的是,在意大利他遇见了因失明而得以从宗教裁判所回到家中的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这个饱受折磨但依然执著的老人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鼓舞他在晚年失明的日子里完成了三部史诗巨著。
“理性之爱的浪漫主义殉道”

圣贤书似乎并不能教会弥尔顿怎样享受爱情,直到而立之年的游学,外面的世界才忽然开启了弥尔顿对于爱的激情。据说,他在意大利邂逅的一名女子可能是他的初恋,他也曾用意大利文为当时在上流社会晚宴上遇到的著名的女歌唱家连续写了数首短诗,表达他内心的阵阵狂热。不过,这样的浪漫并没有持续多久。就在他要打算去西西里岛和希腊时,传来了英国即将发生内战的风声,他以旅游为耻,于1639年春匆匆回国,在伦敦边教书边自愿写着一些革命的小册子。

1642年夏以前,弥尔顿一切如意。之后他遭遇了一场婚姻,也是一场灾难。当时33岁的诗人奉父亲之命下乡个把月,回来时就带回了属于王党的鲍威尔的第十一个孩子、年纪仅及诗人一半的17岁的姑娘玛丽.鲍威尔,并迅速与她结了婚。婚后仅六个星期,玛丽就回了娘家,一去3年,原因不明。

弥尔顿从蜜月开始连珠炮似的写了四个著名的论离婚的小册子,并要求更改立法,甚至扬言,不然的话,如果他与人同居,就要由法律承担责任。这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非常叛逆的,当时盛行在结婚戒指上刻上“神赐予的,不可分开”。小册子不仅受到了耻笑攻击,连出版也几乎受到新政府的压制。

然而革命并不能解决他的婚姻问题,作为一位激进派的清教徒,他的头脑里既装满了对禁欲主义的反叛,又恪守着古典的理性之爱,可能正是这种矛盾使得他对婚姻既充满了憧憬又经历着不幸。

1652年,年仅26岁的玛丽在生第三个女儿时离世。弥尔顿的第二位太太28岁,比他小20岁,婚后十五个月她和她的女儿也相继去世。到1663年跟比他小30岁的年仅25岁的明沙尔结婚时,弥尔顿视觉已全无,与三个女儿之间的矛盾也让他不胜其烦。

“黑暗中的舞者”

从1641年起,弥尔顿陆续所写的一系列政治小册子是他对革命最直接的影响。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两周后,他就发表了《论国王和官吏的职权》,率先公开为弑君辩护,认为人民是最有权力的。次月,在朋友介绍下他进入了克伦威尔政府担任拉丁文秘书,一直到1657年5月16日克伦威尔被迫辞职的那一天。也就是他作为拉丁文秘书的最后一天,他先后用拉丁文、英文写了包括《圣象破坏者》、《为英国人民声辩》、《再声辩》等在内的小册子共计25个,为共和政府保驾护航,其雄辩的力量竟然使大他20岁的当时欧洲最著名的拉丁文学者萨尔马修斯抑郁而终。

1650年弥尔顿左眼失明,医生严重告诫他不能继续从事书本工作,他却选择了“竭尽全力”。1652年,他的右眼终于也失明了,他变成了全盲。紧接着他的夫人与1岁的儿子相继去世,视觉上的黑暗和随之而来的内心茫然促使他写下了又一首传世的十四行诗《论失明》。

尽管弥尔顿为共和政府如此殚精竭虑,但是他一个人的声音无法阻止早在1647年就逐步走向失控的新政府的哀败。1660年查理二世回国复辟的前一刻,他还在发表坚决反复辟、保共和的演说《自由共和国》。克伦威尔被鞭尸,他作为精神弑君者也被判处死刑,碍于他的声望,以及悲惨的处境,谁也不愿意在判决书上签字,承担骂名。最后在多方营救下,当局才在绞刑架下当众烧毁了他的两本书,以示惩罚。弥尔顿得以死里逃生。

“光明与自由的畅想”

1660年离开法院卫士看守的牢房以后,弥尔顿又搬了几次家,最后在如今叫作班山街附近的一所房子里住下来<现已不存在>。反复发作的痛风消耗着他最后的生命力,尽管他的手已肿胀,但还是愉快地歌唱着,坐在门口晒太阳,穿着灰色粗布衫接待来客,或者在花园里接连几个钟头散步。但是无论阳光下的景色有多么迷人,他都已看不到了,完全的失明让他更接近心中的光明。在这所房子里,他一住就是十二年,其间遭遇了伦敦大瘟疫与大火灾,但依然坚持完成了《失乐园》的部分创作,其后的两部《复乐园》及《力士参孙》,也是在这所房子里完成的。这三部空前绝后的无韵史诗巨著代表了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并以其复杂性与完美性征服了西方世界。其中《失乐园》这部名著在当时的身价几乎等同于废纸,它的出版在弥尔顿的有生之年只为他带来了总共10英镑的收入。但其构思与创作早在霍顿时期就开始了,几乎贯穿了弥尔顿的一生。直到1658年开始连续不断的创作时,他一生奋斗的积淀与思考才终于爆发,形成了最后华丽雄浑的篇章。

“夸父”之死

三大史诗将告完成时,弥尔顿进入了生命的最后四五年。痛风并没有让他对工作有丝毫懈怠,他以更谦逊的态度着力于发现历史本来的意义。

他花费大量时间辛勤劳动,着重比较了权威们相互矛盾的地方,于1670年编写了《英国史》。此外,他还编写了一本拉丁文语法书,一本《逻辑学》,整理出版了他早期诗集的新版本。他还答应出版商印行他保存下来的拉丁文书信和大学时代的习作,然而就在1674年11月8日<星期日>,他正准备出版长篇神学论著《论基督教教义》时,突然发作的痛风夺去了他的生命。他身后还有未完成的《莫斯科公园简史》和已着手编纂的一部拉丁文字典。

弥尔顿的一生联结了英国的两个时代,他的出生似乎就是为了在这动乱中为人们指引新的方向。弥尔顿经历了英国内战、共和、复辟大动乱,却始终没有看到一个他一生为之努力的理想中的自由王国出现,尽管他为此失去了肉体上的光明,但是他却矢志不渝地让人们看到他心中的另一种光明。经历了近一个世纪漫长的黑暗,在他死后,自由的意志终于获得了胜利,这光明终于降临到了英伦三岛。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王朝,确定了君主立宪制,英国从此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而他的思想对整个西方世界发展的影响还在继续。

② 新闻自由的由来与发展

新闻自由口号的由来和发展
1644年秋,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中,著名诗人、政治家约翰.弥尔顿在国会发表演说,抨击政府的专制统治,要求给予人民以言论出版自由。这个演说的小册子成书出版,名称就是《论出版自由》。弥尔顿成为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政治家,英国成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思想的发源地,对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弥尔顿关于新闻自由的思想,当时在英国本土并没有产生重大的影响。到18世纪、弥尔顿的小册子在欧美主要国家广泛流传,成为反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英国在1765年停止新闻出版的登记法案。1771年同意报道议会的情况。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高潮中。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宣言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将言论出版自由当作公民的基本权利规定下来。美国国会于对叽年通过联邦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公民拥有言论出版自由,并强调国会不得制定剥夺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法律。当时,美国总统托马斯?杰裴逊起了重要作用。
新闻自由口号主要在问世纪奠定了其思想基础,18世纪付诸实践,19世纪达到了顶峰,又从顶峰开始跌落。到了20世纪初,种新闻自由思想导致媒介权力的放任,已经令人不堪忍受,人们丧失了往日对它的崇拜和信念。至20世纪40年代,取代这一思想的社会责任论的新闻自由观在美国诞生。

二、关键术语
1.新闻自由口号的提出
1644年秋,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中,著名诗人、政治家约翰.弥尔顿在国会发表演说,抨击政府的专制统治,要求给予人民以言论出版自由。这个演说以小册子形式出版,名称就是《论出版自由》。弥尔顿成为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政治家,英国成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思想的发源地,对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2.杰斐逊的选择
美国国会1791年通过联邦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公民拥有言论出版自由,并强调国会不得制定剥夺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法律。当时美国总统托马斯?杰裴逊起了重要作用。他发表了世界新闻史上著名的言论:“民意是我国政府存在的基础,所以文明先于一切的目标就是保证这一权利;若由我来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迟疑地立即回答:我宁愿要后者。”

3.列宁称新闻自内口号是“一个伟大的口号”
列宁对新闻自由这一口号给予积极的评价,他说:“‘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从中世纪直到19世纪成为全世界的一个伟大口号。为什么呢?因为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即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僧侣、国王、封建势力和地主的斗争。”列宁的这一论断,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新闻自由这一口号的历史意义和进步作用。新闻出版自由的口号为资产阶级最终战胜封建统治提供了思想武器,也是资产阶级争取工农同盟军的一面旗帜。

三、难点分析
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思想的发展
新闻自由口号主要在17世纪奠定了其思想基础,18世纪付诸实践,19世纪达到了顶峰,又从顶峰开始跌落。到了20世纪初,这种新闻自由思想导致媒介权力的放任,已经令人不堪忍受,人们丧失了往日对它的崇拜和信念。至20世纪40年代,取代这一思想的社会责任论的新闻自由观在美国诞生。社会责任论对旧的新闻自由观作了修正,对新闻自由口号作出了新的解释,认为新闻自由是有条件的,享受自由权利的人应当对社会承担道德责任;出版者应当追求积极的自由,在防止滥用自由的前提下,扩大和发展新闻自由的权利。社会责任理论还主张政府对传播行为实行必要的控制和干预。显然,这是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思想的一种发展和进步。

③ 分析评述约翰 弥尔顿对新闻历史产生的影响

1644年,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发表了《论出版自由》(Areopagitica, A Speech For the Liberty of Unlicensed Printing)。施拉姆(Wilbue Schramm)评价说:“在自由主义传统上写出了主张思想自由的光辉论点……在当时提出了反对极权主义控制的强有力的论点。”他的出版自由的思想对于美国报刊等媒体的影响是深远的。1725年后,各殖民地报纸纷纷创办。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29年来到费城,接办《宾夕法尼亚公报》(Pennsylvania Gazette)。他遇到问题照样采取自己独立的立场。他说:“当人们各持异议的时候,双方均应享有平等的机会让公众听到自己的意见,而当真理与谬误得到公平待遇时,前者总是胜过后者的这明显是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的翻版。本杰明·富兰克林使编辑记者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

④ 请问网友: 《论出版自由》的主要观点和意义。

主要观点包括:1.人民的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2. 限制言论自由即是妨碍回真理本身,唯有保答障言论自由,才能使真理战胜谬误;3.“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我的修正过程”概念。为争取出版自由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争取出版自由斗争中留下来的早期文献
十七世纪于西方社会而言,是一个自由主义萌芽的时代,而伟大的自由主义战士弥尔顿播下了第一粒自由的种子。1644年,弥尔顿在其著名的散文体式的国会演说词《论出版自由》中第一次提出了伟大的反对封建专制的“出版自由”口号,自此出版自由及由此延伸的新闻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⑤ 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有没有电子版的语言要中文,简体的,不要英文和繁体。

http://hi..com/%D0%A1%C9%EA%D0%A1/blog/item/5f2fa524e2a7f223d5074265.html
http://hi..com/%D0%A1%C9%EA%D0%A1/blog/item/3ce73082c398a9b76d811966.html
http://hi..com/%D0%A1%C9%EA%D0%A1/blog/item/5a001a00fc3a5f8fe850cd68.html
http://hi..com/%D0%A1%C9%EA%D0%A1/blog/item/bac34acd3543fb590eb34568.html

⑥ 急求!!尼尔顿《论出版自由》核心及影响,对当代中国大众新闻传播制度建立有何意义

开阔舒适的会场里,邬书林副署长正在给培训班的学员们上课。

在本行的官员里面,邬署长算是较有激情的一位,上课自然变成了演讲。当邬署长问大家有多少人看过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时,在场的全国各地200多名社长总编主任局长们只有两个人举起了手。

这已经不错了。对于一部350多年前的作品,那怕只有一个人举手,也足以说明它的影响力。不过遗憾还是有的。这就像美食,你提及时在座的都说没吃过,而那美食不仅美极、价廉且随处可得,你一定会禁不住向大家全力推荐。《论出版自由》中文版只有区区4万字,一个小时就能读完,这样的名著,你能遇到几部?

提起英国的弥尔顿(John Milton),大家一定能想到他的《失乐园》和《复乐园》,其实弥尔顿不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政论家。1644年,弥尔顿为了抨击当时的书报审查制度,在国会作了一次长篇演讲,系统地阐述了其出版自由的思想。这篇演讲词后来印刷出版,书名为Areopagitica,取自象征着自由民主制度的雅典的山名Areopagus。这部篇幅不大的著作在18世纪得到广泛流传,成为追求出版自由理想的一段“圣经”般的经典论述。中译版(吴之椿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1989年重印)名为《论出版自由》,直接表达了原意。

这本书咋一看讲的是政治,对于今天忙于日常事务的编辑们来说,自然没什么吸引力。我当初也是强迫自己去看的。但一旦看进去,就被它散文般的语言吸引住了。难怪有人把它归入弥尔顿的散文作品。不仅如此,在我慢慢地了解了当今我国出版业的一些国情现实之后,我愈发觉得,尽管历经300多年,《论出版自由》的内容对我们今天理解某些问题仍有现实意义。

大家都知道,我国目前没有《出版法》,2007年开始实施、2001年再次修订的《出版管理条例》是干我们这一行的基本法规。其实,《出版管理条例》最初就是按“出版法草案”来讨论的,但最终出来的却不是法而是条例,降了一格,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到底发生了什么?

问题出在大家对“出版自由”原则的争论上。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出版自由按其严格意义上的含义应包括发表权和创办权,而在我国,众所周知,创办权是没有完全放开的。要制定《出版法》,就必须依照《宪法》沿袭出版自由原则,即必须开放创办权,同意私营出版社进行登记,否则就等于违背了宪法。这是个很大的尴尬。所以,虽然1994年出版法草案列入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进行审议,但面对这一问题,国务院最终研究认为还是先颁布行政法规,待时机成熟时再制定法律。出版法的议案也就撤回了。

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出版法》迟早是要出台的,那将是一次大破大立,我们可以想像它对我国出版格局会有多么大的影响。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论出版自由》,就会像参加一次听证会,又像观赏一部法庭辩论的精彩大片,看看300多年前的学者如何就这一问题滔滔不绝说上4万字(近2万个单词)。

弥尔顿不愧是诗人。他旁征博引,激扬文字,很有煽动性。我们不谈政治,当然不必纠缠于他的观点以及那些不可能有终极答案的问题上。我们只需从一个出版人的角度,理解他,吸收他,为他鼓一次掌。

今年恰是弥尔顿诞辰400周年。重温他的激情无疑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在此,我想以英中对照的形式摘录其部分精彩句子,大家可以一睹其警世之观点,也可细细品味其文辞之精彩——

……书籍并不是绝对死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和作者一样活跃。不仅如此,它还象一个宝瓶,把创作者活生生的智慧中最纯净的菁华保存起来。
… books are not absolutely dead things, but do contain a potency of life in them to be as active as that soul was whose progeny they are; nay, they do preserve as in a vial the purest efficacy and extraction of that living intellect that bred them.

……如果不特别小心的话,误杀好人和误禁好书就会同样容易。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象;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象。
… unless wariness be used, as good almost kill a man as kill a good book. Who kills a man kills a reasonable creature, God’s image; but he who destroys a good book, kills reason itself, kills the image of God, as it were in the eye.

许多人的生命可能只是土地的一个负担;但一本好书则等于把杰出人物的宝贵心血熏制珍藏了起来,目的是为着未来的生命。

Many a man lives a burden to the earth; but a good book is the precious life-blood of a master spirit, embalmed and treasured up on purpose to a life beyond life.

……帖撒罗尼迦另一句深入人心的话:“在洁净的人,凡物都洁净。”不但酒和肉是这样,而且连一切好的和坏的知识都是这样。只要心灵纯洁,知识是不可能使人腐化的,书籍当然也不可能使人腐化。

…another remarkable saying of the same author (Thessalonia) : TO THE PURE, ALL THINGS ARE PURE; not only meats and drinks, but all kind of knowledge whether of good or evil; the knowledge cannot defile, nor consequently the books, if the will and conscience be not defiled.

……邪恶的说法只要有人指点,完全不凭书籍就可以流传。教士要作这类指点大可以不写书,因而也无法禁止了。根据以上各点,我不难指出这为害多端的书籍出版许可制应作为无用而又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立即予以撤除。纵使是操乐观看法的人也不能不把这制度比作一位高明的先生用关园门来拦住乌鸦的办法。

… evil manners are as perfectly learnt without books a thousand other ways which cannot be stopped, and evil doctrine not with books can propagate, except a teacher guide, which he might also do without writing, and so beyond prohibiting, I am not able to unfold, how this cautelous enterprise of licensing can be exempted from the number of vain and impossible attempts. And he who were pleasantly disposed could not well avoid to liken it to the exploit of that gallant man who thought to pound up the crows by shutting his park gate.

……如果我们从老师的教鞭底下逃出来又落到了出版许可制的刑棍底下,如果严肃而认真的写作不过是课堂上一个文法练习题,不经过草率从事的检查员胡乱检查一下就不能发表;那末作为一个成年人又比一个学童能好多少呢?

… What advantage is it to be a man, over it is to be a boy at school, if we have only escaped the ferula to come under the fescue of an Imprimatur; if serious and elaborate writings, as if they were no more than the theme of a grammar-lad under his pedagogue, must not be uttered without the cursory eyes of a temporizing and extemporizing licenser?

……只要肯动脑筋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我们的信仰和知识,正和我们的肢体与面容一样,愈运动愈健康。真理在圣经中被比作一泓泉水,如果不经常流动,就会干涸成为一个传统与形式的泥淖。

…Well knows he who uses to consider, that our faith and knowledge thrives by exercise, as well as our limbs and complexion. Truth is compared in Scripture to a streaming fountain; if her waters flow not in a perpetual progression, they sicken into a muddy pool of conformity and tradition.

……我认为,我在心目中已经看到了高贵而生气勃勃的民族,象一个睡醒了的巨人一样站起来,抖一抖他那所向无敌的发绺。我认为,我看到他象一只兀鹰一样换上青春的羽毛,并对着正午的阳光一点也不眩晕地照亮自己的眼睛,它在这天国的光源下清洗、涮亮自己久置不用的目光。

… Methinks I see in my mind a noble and puissant nation rousing herself like a strong man after sleep, and shaking her invincible locks: methinks I see her as an eagle mewing her mighty youth, and kindling her undazzled eyes at the full midday beam; purging and unscaling her long-abused sight at the fountain itself of heavenly radiance; …

……一个好政府和一个坏政府同样容易发生错误。试问哪一个官员又能保证不听错消息?尤其当出版自由被少数人操纵的时候就更容易如此了。可敬的上议员与下议员们:如果能迅速纠正一个错误,如果处在最高地位的人对一个平易的忠谏能比其他人对一笔大贿赂更重视,这就是最符合诸位的高尚行为的美德,而且只有最伟大和最贤明的人才能具有这种美德。

… errors in a good government and in a bad are equally almost incident; for what magistrate may not be misinformed, and much the sooner, if liberty of printing be reced into the power of a few? But to redress willingly and speedily what hath been erred, and in highest authority to esteem a plain advertisement more than others have done a sumptuous bride, is a virtue (honoured Lords and Commons) answerable to your highest actions, and whereof none can participate but greatest and wisest men.

⑦ 1.英国的《泰晤士报》 2.三社四边协议 3.美国传播曾格案件 4.克朗凯特 5.每日纪闻 6.《论出版自由

英国的《泰晤士报》 提起英国的报纸,人们立即会想起《泰晤士报》。确实,这张历史悠久、经历曲折的报纸,虽然发行量仅三十一万份左右,在英国却被誉为 最权威 的报纸

⑧ 法国历史上第二帝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报刊有哪些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之前,新闻出版自由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焦点。1788年12月,国民议会宣告:报纸应享有最大的自由权。著名政治活动家米拉波伯爵(H.Mirabeau)将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译成法文广为传播,他在议会上说:"法律应赋予报纸永久之自由权。报纸若无自由权,其他法律将无效可言。"马克思曾给予米拉波很高的评价,他写道:"法国革命时最伟大的演说家米拉波的永远响亮的声音直到现在还在轰鸣;他是一只狮子,你想要和人们一起叫一声'吼得好,狮子!',就必须亲自倾听一下这只狮子的吼声。"1789年5月19日,国王路易十六不得不在自由出版报刊方面作出让步,旧制度掌握下的报刊体系顷刻瓦解。

⑨ 论出版自由怎么样

复印本、繁体字,并不是第一次看这样的书。但是能够从开始就抓住我的眼球,并让我想要继续往下看的,此为难得的一本。在此,也只能分享一下个人,从《论出版自由》中的所感。 “如果我能够在此冒昧陈辞,这一事情本身就证明我们已经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获得了那种人权自由。”这句话,是全书第一句让我深感共鸣之语。我们总是抱怨,言论自由被束缚,有很多话我们没法说,无处可说,说了也无法被别人看到,这个世界根本没法听到我们真正的声音。有很多历史真相,因为当局者需要控制民众思想,而使公众无从知晓。于是大家开始进行各种揣测,揣测之后便有了怀疑和不信任,然后就是进一步地抱怨,由此陷入循环。 那么我们可否这样理解,每个人都明白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当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的言论被“和谐”时,“和谐”者,其本身是明白且认同话语中的道理,但由于受到“权力”或者相关利益的压力而不得不选择去“和谐”他人。这之间存在着被迫与无奈。相反的,如果说你的言论虽然不符合主流,但是仍然出现在了大众面前,那么其实就是一种默许,这应该也可理解为是一种言论较为自由的表现。 所谓言论自由,个人认为主要是包括,是否发表言论以及发表什么言论的自由。对于当今中国而言,越渺小的人物,言论也就越自由。原因很简单,没有影响力。虽然总说,众生平等,但若是同一句话,我说了,所引起的社会效果几乎为零,若是韩寒说了,效果可能就会完全不一样。这是公众人物由于其受到的关注度而失去的自由。 “如果我们从老师的教鞭底下逃出来又落到了出版许可制的刑棍底下,如果严肃而认真的写作不过是课堂上一个文法练习题,不经过草率从事的检查员胡乱检查一下就不能发表;那末,作为一个成年人又比一个学童能好多少呢?如果一个人从没有作奸犯科之名,而他自己的行为又都不能自主,那末他就只能认为自己在自己的国家里是一个傻瓜或者外方人了。当一个人准备向外界发表作品时,他必然会运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思虑。他辛勤地探讨、思索,甚至还征求贤明友人的意见。做过这一切之后,他才认为自己对于行将写出的东西的了解,已经不下于以往任何作家。这是他忠诚地写作,并运用成熟的智慧得出的最完满的结果;假如他在这里面所费的那样多岁月、那样多辛勤劳动,以及他的才能在以往的信誉都不能让他达到一个成熟的境地,因而始终不能被人相信;他深夜不眠、守伴孤灯、精心勤劳地写出的作品却必须送给一个终日忙碌的检查员匆匆地看上一眼,而这个检查员很可能是比他小很 多的晚辈,在判断上也远不如他,在写作上可能一无所知;纵使他幸而没有被驳回或受到轻蔑,在出版时也必须象一个晚辈由自己的保护人领着一样,让检查员在他的标题页后面签署,以保证他不是白痴或骗子——这种作法,对作者、对书籍、对学术的庄严与特权,都是一个莫大的污辱。” 弥尔顿认为出版审查制度不合时宜的原因之一,就是为此。即他认为检查员没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检查出版物。他认为,决定对错的权力以及决定什么应该出版而什么不应该出版的权力,不应该委托给那些“文盲和非自由民”,因为这些文盲和非自由民由于自身劳动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不具有脱俗的观点和视野。再者,任何优秀的“准出版物”都是其作者认真写得,有些甚至是花了几年、几十年的时间。任意的审查,且判定其不能出版,是对作者本人最大的不尊重。在那些“视书如命”的人眼里,其所写的文字比他自己还要珍贵。事实上,所谓的判断标准是主观的,书是否能够出版往往在于审查员的一念之间,这样大的权力掌控,其实早已经预示着不合理。 与对待审查员不同的是,弥尔顿却完全相信公众的阅读能力。“你不论拿到什么书都可以念,因为你有充分的能力作正确的判断和探讨每一件事物。”这句话乃“上帝”所说,对于他们而言,自是如真理般。在弥尔顿看来,公众的确拥有阅读任何书籍的权力和判断书籍优劣的能力。虽然他并不否认劣质书籍的存在及其消极影响,但是他相信公众的辨识力,善恶相对,看到恶,才会知道善的可贵。还记得被《非诚勿扰》捧“红”的马诺,当年她一句“我宁愿坐在宝马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使“拜金主义”的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被社会所重视。所谓,“人就是以精通异端的书籍来反对异端。”应该与此有着相似的含义。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不相信所有公众的阅读能力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和社会阅历的差异,决定了每个人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理解力以及对一些“劣质”书籍不同的抵抗力。 当然,弥尔顿当时的想法和观点,是要放在当时的情况下来考虑的。“1643年,国会中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和上层新贵族利益的长老会派,出于对日益高涨的革命热情的恐惧,为巩固已到手的权利,下令实行书刊预先检查制度,禁止出版带有民主自由意识的书刊杂志。这等同于剥夺人们的言论自由,和专制王朝时期所实行的新闻制度一样。” 这也就是说,其实,弥尔顿当时几乎是有着“急功近利”的心态。他过高地估计了民众的能力,因为民众只要有稍稍一点的缺陷,出版自由就会被剥夺,继而所失去的可能是更多的自由。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就现实来说,或者讲,从当今现实情况来说,将所有都推给公众自己去解决,这对于政府而言,反而也有一种推卸责任的感觉。 我的建议是,是否可以给书籍分级,就类似于电影分级一样。若强制性地规定,哪些书籍不能出版,这对于中国的言论自由环境而言实在不利,而判断书籍是否适宜出版的标准又充满了主观性,权力的增加势必会造成腐败的滋生,继而就容易引起更多的社会问题。当然,中国目前连正式的电影等级制度都没有,对于书籍而言,要想之分级怕是任重道远。 所谓自由,必然相对的。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自由,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不自由。有人曾说,自由,就是在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基础上任意行事。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传统道德的束缚是否真的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法律又是否真正公正和适合国情,当这个基本底线都在不断改变的时候,所谓自由的范围,其实也在不断改变吧。 俗语云,人活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同样的,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失去各种自由的情况也大有其在。那么,在本身的情况无法改变的前提下,与其带着埋怨,倒不如放宽心试着接受。自由,与其让他人给与,倒不如说自己给自己。

⑩ 为什么英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因为当时的英王颁布了臭名昭著的书报审查令,才有了振聋发聩的《论出版自由》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