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出版时间
⑴ <雷雨序>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
《雷雨序》的作者即写作《雷雨》的大戏剧作家曹禺。
在《雷雨序》里,曹禺曾多次提到宇宙人生的残酷性,他说:“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曹禺先生曾在《雷雨序》中这样说:“我最早想出的,并且较觉真切的是周繁漪,我喜欢看繁漪这样的女人。”正由于作者...曹禺先生曾在《雷雨序》中这样说:“我最早想出的,并且较觉真切的是周繁漪,我喜欢看繁漪这样的女人。”
⑵ 《雷雨》的简介
主要内容〗
[编辑本段]
20年代一个夏天,气候闷热逼人,室外没有阳光,天空昏暗,暴风雨即将来临。周公馆的老爷周朴园由于处理矿工罢工,一直忙于公务,回到家里没有看到太太蘩漪。客厅里使女四凤正在滤药,她的父亲鲁贵昨天连喝带赌,欠了别人的债,正厚着脸皮向女儿要钱呢,“如果你不给,我就要把你和大少爷之间的私情张扬出去。”四凤无奈,只得给他钱打发他走,鲁贵一高兴,告诉四凤大少爷周萍和他的继母蘩漪有乱伦关系,正在这时蘩漪走进客厅,向四凤打听大少爷周萍的消息。太太这么一问,她心里更紧张了,太太又请她母亲来,不知安的什么心。
这时,蘩漪的亲生儿子周冲蹦蹦跳跳地跑进来,他对母亲说,他想把自己的学费分一半给四凤,好让她去上学,因为他正热恋着四凤。正当此时,周萍走进了客厅,他说他明天休离家到矿上去,找父亲谈一谈。
周萍是周朴园同他家的一个侍女生的孩子,那时候,他还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的大少爷,与仆人梅妈的女儿梅侍萍相爱,侍萍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因周家老太爷不同意这门亲事,所以在侍生下第二个孩子第三天,大年夜的晚上被赶出家门,她抱着孩子冒着暴风雪投河自尽。后周家几次搬家。
蘩漪是周朴园的第二个太太,她只比周萍大7 岁,她脸色苍白,面部轮廓很美,眉目间显出忧郁,她有些神经症,得不到任何温情,因而爱上软弱的周萍。蘩漪让四凤的母亲鲁妈来,就是要让她把四凤带走,重新得到周萍。
午饭后天气更加阴沉郁闷。周萍走进客厅,打了个暗号,四凤从外面跑了进来,他们约定晚上11点到四凤的屋子相会。蘩漪希望周萍留下陪陪他,她指责周萍当初引诱她,使她现在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周萍冷漠地说:“如果你以为你不是父亲的妻子,我自己还承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我盼望这一次的谈话是我们最后一次。”她对周萍说:“你不能就这么抛弃我,我不能受周家两代人的欺负。我要让你尝尝一个女人受伤害时的力量。”
鲁妈在四凤的陪同下来到了客厅,就是当年投河自尽的梅侍萍,当年她并没有死,被人救了,后来又嫁了两次,都是下等人。她万万没想到,三十年前她伺候周家的老爷,三十年后,她的女儿又伺候周家的少爷。
周朴园走进客厅,侍萍的无锡口音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盘问,他认出了侍萍,在此之前,他很怀念侍萍,家里的一切都按照侍萍在时的布置,可当活着的侍萍站在他面前时,他却厉声说:“你来干什么?”“是谁指使你来的?”侍萍愤怒地回答:“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决定用钱来解决他们的恩怨,侍萍当面撕碎了5000元支票,她说只想见见他的萍儿。
这时罢工代表鲁大海闯了进来,他就是侍萍和周朴园的第二个儿子。周朴园拿出复工合同,原来他用钱收买了另外几个罢工代表,而准备开除鲁大海。鲁大海非常愤怒地提露他在包哈尔滨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三千多名工人,发了一笔绝子绝孙的昧心财。周萍上来打了鲁大海两个巴掌,侍萍看到父子、兄弟势不两立的惨剧。
晚上,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周冲奉母命来给侍萍送100 元钱。四凤拒绝接收,鲁贵却厚着脸收下了,鲁大海知道此事,带着鲁贵把钱退还给周冲,并把周冲赶出门。周萍也冒雨来到鲁家,周萍从窗子跳进四凤的房间,跟踪而来的蘩漪把窗子关死,进屋拿东西的大海发现了周萍,四凤羞愧地夺路而逃。
侍萍和鲁大海来到周公馆找四凤,侍萍要带四凤回家,四凤不得已向侍萍说出真相,她已经怀了周萍的孩子,如睛天霹雳,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呀。在四凤的苦苦哀求下她答应让周萍带四凤走,永远不要再见到他们。
蘩漪带周冲来阻止周萍带四凤走,周朴园也闻声而至,他以为侍萍前来认儿子,让周萍跪下认自己的生母。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了,两个妇人疯了。
⑶ 雷雨的作者简介和家庭人物介绍
周朴园
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专古至今都不会属有好的结果。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骨始终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了侍萍。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伤心的离开,原一味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上演了,简直就是一团糟,最终导致了同母异父的兄妹相爱。身为他们的母亲,侍萍只能接受命运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命运,似乎一切该终结了,偏偏当年的风流少年周朴园在误会下道出了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件事害死了3个人
周冲和四凤:
周冲和四凤是整出戏中最让人不忍心的受害者,他们俩个同样的单纯、清澈,对甜蜜的爱情那么憧憬,对未来充满了热情,他们明亮的眼睛无法看到掩藏在黑幕下的波涛汹涌,一心只勾勒着幸福的轮廓,当他们的幼稚在残忍的现实面前被得头破血流的那一刹那,老钟就已经鸣起,其实周冲化比四凤更加无辜,雷雨过后,我们不得不扼腕叹息:多么年轻的生命啊。
⑷ 急 关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版的 《雷雨》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的《雷雨》中,这段关于繁漪出场时作者的描述在此书的第33页,属于第一幕。
其实,关于繁漪出场时作者的描述全部都集中在此书的第33页,此页没有一句对话台词,光是对周繁漪的白描就占满了这一页(除了一句不大相干的“很自然地望着四凤”在第34页),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力与描写功底的深厚。
最后,说一些与这一版本的《雷雨》相关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雷雨》作为“中国现代名剧丛书”之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1997年9月第2次印刷,第2版定价为9.2元。
“中国现代名剧丛书”作为上世纪9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丛书,共收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蜕变》(以上曹禺著),《茶馆、龙须沟》(老舍著),《风雪夜归人、闯江湖》(吴祖光著),《屈原、蔡文姬》(郭沫若著),共8本书,11个剧本。
其实这套书的第1版与第2次印刷的内容并没有多大区别,变化的只是封面质地,第1版是压膜,第2次印刷采用的是简精防水封面。
我现在手中的这套丛书,就是第2次印刷的版本,虽然它比第1版价格要高大约30%,但是耐保存,作为反映中国现代戏剧的丛书,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我是于1997年秋天在广州北京路新华书店买这套书的,当时自己还是个高三学生,整套书花了将近100元,那叫一个词,心疼啊,我几个月省下来的零花钱就这么用光了。
这套书我在高三就全部看完了,这才觉得物有所值,直到今天仍不时重温。
其实我在下午就留意到楼主的题目了,可惜那时在单位,书却在家里,直到晚上翻开书本,才给了楼主准确的回答,呵呵。
⑸ 《雷雨》的作这和朝代是什么
曹禺(1910-1996),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出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他的姓氏“万”的繁体字万为一个“草字头”和“禺”字,草字头与“曹”谐音,故“曹禺”即“万”)。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笔名“曹禺”的来历 :
曹禺取自本姓万的繁体“万”,拆开便是草禺,草字不取,取曹,故名曹禺。
⑹ 曹禺的雷雨是什么时候出版的
1933年,23岁的曹禺开始写作构思了长达五年的剧本《雷雨》和毕业论文《论易卜生》。曹禺参加清华大学留美考试,未被录取。毕业后去保定明德中学任英语教师。年底生病回京,病愈后回清华研究院,专事戏剧研究。1934年1月,由郑振铎主编,巴金、靳以编辑的《文学季刊》创刊,巴金在靳以那里看到《雷雨》后,主张立即发表,7月,《雷雨》发表于《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当时并没有引起国人的注意,而引起了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好评。1935年,由东京帝国商科大学的中国学生邢振铎译为日文,由留日学生剧团中华话剧同好会于4月27日在东京神田一桥讲堂首演,郭沫若看后立即撰文《关于曹禺的〈雷雨〉》,大加赞赏。8月17日,在天津市立师范学校孤松剧团作国内的首次公演(也是该剧第三次公演),立即引起轰动,著名京派戏剧家兼评论家刘西渭(李健吾)发表《〈雷雨〉》一文称:这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⑺ 雷雨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剧作,早在高中毕业时,曹禺便开始构思该剧,经过五年的反复修改,终于在1933年大学毕业前夕完成了全剧的写作。由于该剧以乱伦为题材,曾受到守旧势力的攻击并在中国禁止演出。1935年,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演出并获得很大成功,才被国内各剧团搬上舞台。1936年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大约是从1914年到1924年这段历史时期。这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整个中国社会进一步半封建半殖民地化。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深,阶级斗争空前尖锐,但封建制度与封建家族的解体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作家以他对时代的敏锐感受,从周、鲁两个家庭纠葛深入进去,比较深刻地反映了“五四”前后30年间中国这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
⑻ 《雷雨》 版本问题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当时的曹禺23岁,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的学生。1934年7月,《雷雨》开始在北平出版的《文学季刊》1卷3期一次载完。1936年1月,单行本问世。
笔者痴迷曹禺的作品,也喜爱收藏他剧作的不同版本。《雷雨》的初版本无缘得见,我藏书中较早的版本是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6年8月的第三版。1949年以前,《雷雨》至少印过20版,每次重印作者间或有小的修改,但不曾有大的改动。各种版本都是四幕剧,第一幕前有“序幕”,第四幕后有承接“序幕”的“尾声”,剧中的故事发生在“序幕”“尾声”时间的10年以前。曹禺在《序》中用很长一段话叙说“序幕”和“尾声”的用意:“是想送看戏的人们回家,带着一种哀静的心情。”“荡漾在他们的心里应该是水似的悲哀,流不尽的;而不是惶惑的,恐怖的,回念着《雷雨》像一场噩梦,死亡,惨痛如一支钳子似的夹住人的心灵,喘不出一口气来。”剧作家还说,设置“序幕”和“尾声”,可以“把一件错综复杂的罪恶推到时间上非常辽远的处所”,等于为全剧罩上一层纱幕,造成“欣赏的距离”,观众不至于情感或者理解受了惊吓。
1951年,开明书店出版了“新文学选集”。这是新中国建国后第一套大型文学选集。选辑的对象是1942年前就有重要作品出世的作家,入选者或是文学大家(如鲁迅、茅盾、老舍、郭沫若、巴金),或是文学界的革命烈士(如胡也频、殷夫、柔石),多为左翼作家,曹禺也榜列其中。这无疑是对作家政治和艺术的双重肯定,在当时(乃至以后很长一个时期)意义非同寻常。《曹禺选集》选收了《雷雨》《日出》《北京人》三部名作。剧作家在《自序》中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认真的自我批评(或者说是否定):“我终于是凭一些激动的情绪去写,我没有在写作的时候追根问底,把造成这些罪恶的基本根源说清楚。”并对剧本做了一些更动。
曹禺说是“更动”,不如说是一次“大手术”。剧作家删去了“序幕”和“尾声”,增加了人物,改变了情节。为了强调周朴园与官方勾结的买办身份,剧中添了省政府参议乔松生,一个无血无肉的脸谱化的小丑。原来结尾处四凤、周冲先后触电死去,周萍自杀,一出人生悲剧在雷电和枪声中完成。修改本中3个人既没有触电,也没有自杀。枪声倒是有两响,那是鲁大海放的枪,吓得便衣队不敢抓。读者看到忠厚善良但反抗软弱的鲁侍萍:
鲁侍萍 走,四凤,我们走,找你哥哥去,(对朴)告诉你,周朴园,你说得对,这件事是不能了结的。(带四凤昂然下)
是去参加大海工人暴动的队伍吗?凛然大义的形象与原剧中判若两人。落幕时,舞台上只剩下陷入疯狂与绝望的乔松山和周朴园,没有雷没有雨近似一场闹剧。修改本添加的游离于主题的情节和台词,看来好像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性,实际上破坏了原有的人物、结构,违背了历史的真实。剧作家这次的“更动”实在是一次“越描越糟”的败笔。但是,“序幕”“尾声”的删去,则获得文学批评家的认同。因为这样既缩短了演出时间,也揭去了原来罩上的“纱幕”,强化了剧作对腐朽黑暗势力暴露和抨击的力度。
曹禺自己也感到修改的不当,5年之后,195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雷雨》,除了不再有“序幕”“尾声”之外,开明版修改本中增加的人物、情节、台词均被悉数删去,恢复了原来的面貌。1961年及“文革”后多次出版的《雷雨》,内容大抵与1957年版相同。
新文学书籍的收藏,而今越来越受到读书人的重视。从《雷雨》版本差异的对比中,笔者体味到新文学版本的研究确实是一门学问。
⑼ 雷雨作者是那位
曹禺 (1910一1996) 现、当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
⑽ 雷雨的作者是谁
曹禺
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1936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上映。
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1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禹选集》、《曹禹论创作》、《曹禹戏剧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