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尧天则出版社
A. 谁有周尧老师的《中国蝉科志》的电子版
《中国蝉科志 同翅目 蝉总科》作者:周尧,蕾仲仁主编;周尧等著者 页数:380 出版社:香港天则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
B. 冯纪年的著作论文
1.袁锋 冯纪年1991 《陕西渭北烟草病虫害防治手册》,陕西科技出版社
2.张兴,王兴林,冯纪年1992 《西北地区农作物病虫草害药剂防治技术指南》,陕西科技出版社,
3.冯纪年 张满良《烟草病虫害防治》电视教材 长28分 1991西北农业大学电教室录制
4.袁锋 冯纪年 张满良 《烟草彩色挂图》1992 中国科技出版社
5.袁锋 张雅林 花保祯 冯纪年 1996 《昆虫分类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6.段半锁 冯纪年 1999 缨翅目 《鸡公山昆虫》 147-152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7.刘绍友 冯纪年等译 1990 《植物上的昆虫群落格局和机制》天则出版社
8.冯纪年 缨翅目 2001《中国烟草害虫防治》 科学出版社
9.袁锋 张雅林 冯纪年 花保祯 2006 《昆虫分类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10.冯纪年等 2006 草原鼠虫害及其防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11.王慧,冯纪年等 2006 动物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袁锋 冯纪年 冉西京 关于安康地区平利县兴隆乡“竹节虫”的考察报告 1985陕西省昆虫学会论文集 P56
2.周尧 冯纪年 中国扁蓟马属三新种(缨翅目:蓟马科) 昆虫分类学报 1990 7(1):9-14
3.冯纪年 侯有明 袁锋 钱立信 烟田烟蓟马种群空间分布型及序贯抽样技术的研究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1 19(4):69-73
4.李梦楼 冯纪年 吴定坤 陕西秦岭蝗属一新种 西北林学院学报 1991 6(1):55-57
5.冯纪年 秦岭山区蓟马种类识别,陕西林业科技, 1991 (3):44—50
6.袁锋,冯纪年 渭北烟区烟蚜发生规律的研究,西北烟草, 1992 23:31—33
7.冯纪年 中国蓟马科七新记录种昆虫分类学报 1992 14(3):235-236
8.冯纪年 赵小蓉 中国齿蓟马属一新种 昆虫分类学报 1994 16(1):1-3
9.袁锋 冯纪年 斑须蝽三代卵块的空间分布和抽样技术研究 昆虫知识 1994 31(2):88-91
10.袁锋 冯纪年 李茂辉 烟蚜为害的经济损失研究 昆虫学报 1994 37(4):440-445
11.冯纪年 周尧 李萍 中国大蓟马属一新种 昆虫分类学报 1995 17(1)15-17
12.Feng jinian A new species and a new record species of chirothrips from china 昆虫分类学报 1996 18(3):175-177
13.冯纪年 烟蚜迁飞高峰期的预测预报研究 陕西农业科学 1996(2):12-14
14.冯纪年 陕西果区蓟马种类调查 1997 全国昆虫学会议文集 P8-9
15.董应才 冯纪年 卵形异绒螨对桃蚜的控制功能研究 蛛形学报1997 6(2):146-149
16.冯纪年 袁锋 董应才 南新平烟蚜的早期防治与病毒病的关系 西北农业学报1998 7(5):33-36
17.冯纪年 南新平 郭宏伟 中国小头蓟马属二新种昆虫分类学报 1998 20(4):24-27
18.Dong Y.C.,Feng J.N. & Zhang Q.Z. Host selection by parasitic Allothirombium ovatum larvae (Acari:Troombidiidae) and mite-aphid population dynamic on cotton, wheat and rape. Systematic and Aphlied Acarology1998 3:97-104
19.董应才,冯纪年,井升选. 卵形异绒螨幼螨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8 26(5):81-85
20.冯纪年,董应才,李娟丽. 不同棉花品种棉蚜和卵形异绒螨消长关系研究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9 27(1):24-27
21.冯纪年 魏永平 惠有为 昆虫保健食品的研究进展西北农业学报1999 8(5):136-139
22.冯纪年 张雅林 袁锋 搞好教学基地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西北高等农林教育 1999 (2):59-60
23.董应才 冯纪年 卵形异绒螨的寄生捕食作用 西北农业学报1999 8(2):37-41
24.冯纪年 晁平安 马彩霞 陕西太白大蓟马属二新种(缨翅目:蓟马科)昆虫分类学报 1999 21(4):261-264
25.冯纪年 张建民 中国齿蓟马属一新种(缨翅目:蓟马科)2000 中国昆虫学会第五届全国昆虫分类区系研讨会论文集 36-37,中国农业出版社.
26.Liu Z. J. and Feng J. (2000) DNA marker technologies and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 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Occidentalis Sinica 9, 413-421.
27.Liu, Z.J., Feng, J. Gene mapping and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in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Occidentalis Sinica 2001 10(2):110-114.
28.Karsi, A., Li, P., Kocabas, A., Ju, Z., Mickett, K., Silvernail, T., Feng, J., Cao, D., Dunham, R., and Liu, Z.J. 2001. Proction of transgenic channel catfish using the synthetic transposon system sleeping beauty. Plant and Animal Genome IX, San Diego, p618.
29.Cao, D., Kocabas, A., Ju, Z., Karsi, A., Li, P., Patterson, A., Feng, J., and Liu, Z.J. 2001.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gene cataloguing and profiling from the head kidney. Plant and Animal Genome IX, San Diego, p620.
30.Kocabas, A., Feng, J., Patterson, A., Cao, D., Li, P., Ju, Z., Karsi, A., and Liu, Z.J. 2001. Comparative EST analysis and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identified by digital hybridization from channel catfish and blue catfish. Plant and Animal Genome IX, San Diego, p619.
31.Attila Karsi, Andrea Patterson, Jinian Feng, Zhanjiang Liu 2002 Translational machinery of catfish: I. A trescriptomic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32 40S ribosomal protein genes and their expression. Gene 291 (2002) 177-186
32.Attila Karsi, Dongfeng Cao, Ping Li, Andrea Patterson, Arif Kocabas, Jinian Feng, Zhanlin Ju, Kathryn D. Mickett, Zhanjiang Liu 2002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channa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init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and microsatellite-containing cDNAs in the skin. Gene 285 (2002) 157-168
33.Karsi, A., Patterson, A., Feng, J., Liu, Z. 2002. Translational machinery of channel catfish: I. a transcriptomic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32 40s ribosomal protein genes and their expression. Plant and Animal Genome X, San Diego, p632.
34.Patterson, A. Karsi, A. Feng, J., and Liu, Z. J. 2002. Translational machinery of channel catfish: II. complementary dna and expression of the complete set of 47 60s ribosomal proteins. Plant and Animal Genome X, San Diego, p633.
35.Song, X., Feng, J., Wei, X., Li, P., He,C., Wallace, R., Dunham, R., Rouse, D., and Liu, Z. J. 2002. Mitochondrial genes are expressed at unusually high levels in the gill of oysters (Crassostrea virginica) as analyzed by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Plant and Animal Genome X, San Diego, p640.
36.冯纪年,张建民,沙忠利 中国小头蓟马属一新种记述 昆虫分类学报 2002 24(3):167-169.
37.Patterson, A., Karsi, A., Feng, J., Liu,Z. 2003. Translations machinery of channal catfish: II. Complementary DNA and expression of the complete set of 47 60S ribosomal proteins. Gene 305(2): 151-160.
38.沙忠利,冯纪年,段半锁 中国棘腿管蓟马属一新种(缨翅目:管蓟马科)记述 昆虫分类学报 2003 25(1):14-16.
39.冯纪年,张桂玲,王培明 中国梳蓟马属一新种记述(缨翅目:蓟马科)昆虫分类学报 2003 25(3):175-177.
40.沙忠利,郭付振,冯纪年,段半锁 中国竹管蓟马属分类研究(缨翅目:管蓟马科)昆虫分类学报 2003 25(4):243-248.
41.魏 琮,戴 武,杨兆富,花保祯,冯纪年 普通昆虫学教学内容立体化传授模式的探索 西北高等农林教育 2003(4):44-45
42.冯纪年,王培明,李陇梅,周 尧 中国盾介科二新种记述 (同翅目:盾介总科)昆虫分类学报 2004 26(1):19-22.
43.Mickett, K., Morton, C., Feng, J., Li, P., Simmons, M., Dunham, R.A., Cao, D., and Liu, Z.J. (2003) Assessing genetic diversity of domestic populations of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in Alabama using AFLP markers. Aquaculture 228, 91-105
44.魏琮,冯纪年,花保祯.2004.普通昆虫学双语教学的探索.西北高等农林教育,61:16-17
45.冯纪年,郭付振. 中国率管蓟马属一新种记述(缨翅目:蓟马科)昆虫分类学报 2004 26(2):104-106.
46.张桂玲,冯纪年,张建民. 中国大蓟马属一新种记述 昆虫分类学报 2004 26(3):163-165.
47.郭付振,冯纪年,段半锁.中国跗雄管蓟马属一新种记述(缨翅目:管蓟马科).动物分类学报 2004 29(4):733-735.
48.冯纪年,田宏刚,郭付振,邓雪华.昆虫细胞色素P450研究进展中国昆虫学会2004年论文集《当代昆虫学研究》200-206.
49.Jerry Serapion, Huseyin Kucuktas, Jinian Feng, Zhanjiang Liu Bioinformatic Mining of Type I Microsatellites from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of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Mar. Biotechnol. 2004 6, 364–377.
50.Peatman, E., Wei, X., Feng, J., Liu, L., Kucuktas, H., Li, L., He, C., Rouse, D., Wallace, R., Dunham, R., Liu, Z.J. (2004) Development of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s) from Eastern Oyster (Crassostrea virginica): Lessons Learned from Previous Efforts. Marine Biotechnology 6, S491-496.
51.戴武,花保祯,魏琮,冯纪年,杨兆富. 多媒体课件在《普通昆虫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4(增刊):154-155.
52.冯纪年, 付 健,韩明理. 2005 辣椒碱的研究概述 西北农业学报 15(1):84-87.
53.郭付振,冯纪年,段半锁. 中国新记录属-大蓟马属分类研究(缨翅目:管蓟马科)昆虫分类学报 2005 27(3):173-178.
54.冯纪年,张风萍. 中国片盾蚧属一新种记述(同翅目:盾蚧科)昆虫分类学报 2005 27(4):269-271.
55.Feng Ji-Nian, Guo Fu-Zhen, Duan Ban-Suo.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Oidanothrips Moulton from China (Thysanoptera: Phlaeothripidae) 动物分类学报 2006, 31(1):165-167.
56.杨兆富,张长龙,李克亮,冯纪年. 退耕还草对陕北干草原边缘地带鼠害发生的影响及防治.陕西农业科学 2006(2):64-65.
57.Guo Fu-Zhen, Feng Ji-nian.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Compsothrips Reuter (Insecta:Thysanoptera: Phlaeothripidae) From China, 动物分类学报 2006,34(4):843-845.
58.张凤萍,冯纪年,刘宪伟. 中国片盾蚧属一新种及一新纪录种(半翅目:盾蚧科).动物分类学报 2006,34(4):832-834.
59.冯纪年,袁水霞,章伟年. 中国牡蛎蚧属一新种记述(半翅目:盾蚧科)昆虫分类学报 2006 28(4)265-267.
C. 世界上的昆虫学家有谁(除了法布尔)
胡经甫(1896-1972)
原名宗权,笔名胡烈。原籍三水,生于上海。1917年毕业于东吴大学。1920年赴美留学,获康乃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返国后历任清华学校生物学讲师,江苏昆虫局技师,南京东南大学、苏州东吴大学、上海光华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美国康乃尔大学昆虫系客座教授。曾受聘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中国动物图谱编委会委员等。
生平致力于生物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为中国昆虫学奠基人之一。著有《中国昆虫名录》、《无脊椎动物》、《中国水生昆虫》等。所编著的《中国的石蝇》和《中国昆虫名录》为中国昆虫学巨著之一,记载昆虫25目、392科、4968属、20069种;抗美援韩战争中,参加反细菌战调查,受到表彰。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周尧
男,汉族,l9l2年6月8日生于浙江鄞县。意大利皇家拿波里大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研究所名誉所长,昆虫博物馆馆长。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名誉所长。陕甘宁青新五省野生动物保护委员会总顾问。圣马力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
先后创办昆虫趣味会、天则昆虫研究所、天则出版社,主编《趣味的昆虫》、《中国昆虫学杂志》、《中国之昆虫》、《昆虫分类学报》、《动物世界》等学术刊物。
著有昆虫学等论文、专著200余种,重要的有《中国昆虫学史》、《中国盾蚧志》、《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等,主编《中国蝶类志》、《农业昆虫学基础》等。
D. 跪求中国蝶类志电子版
新华网陕西频道(记者都红刚)著名蝴蝶专家寿建新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翻阅大量蝴蝶研究资料后认为,目前我国蝴蝶种类已超过2000种。
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孕育着十分丰富的蝴蝶资源,尤以云南、海南、四川、福建、台湾等南方各省较为集中。
寿建新认为,因为蝴蝶的幼虫离不开植物,中国蝴蝶多少与中国植物相联系,他以中国植物约3万种,约为世界植物30万种的十分之一,推出世界蝴蝶约2万种的十分之一,即中国蝴蝶应为2000种。但中国实际有多少种蝴蝶?寿建新说:“人们对我国蝴蝶种类和数量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的过程”。
1798年,英国博物学家多诺万(E.Donvan)出版了《中国之昆虫》,这是第一部描述我国蝴蝶的著作,书中记载中国蝴蝶44种。1892—1894年,英国学者李奇(J.H.Leech)出版了《中国、日本及朝鲜之蝶》一书,这是一本较为完整的著作,记载中国蝴蝶594种。随着认识的深入,1938年中国学者胡经甫先生发表了《中国昆虫名录》第四卷,记载中国蝴蝶1243种。1958年和1993年李传隆先生先后在其《蝴蝶》和《中国蝶类图谱》二书中指出中国蝴蝶总数为244属、1277种。寿建新和周尧先生1990年在《世界蝴蝶邮票》一书中统计中国蝴蝶总数为245属、1339种。
1994年是中国蝴蝶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国著名昆虫学家周尧先生主编的《中国蝶类志》出版了,该书100多万字,5000余幅彩图,共记载中国蝴蝶369属、1225种。1998年,周尧先生又在《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中记载中国蝴蝶371属、1317种,比《中国蝶类志》增加中国蝴蝶92种。
《中国蝶类志》出版后,国内蝴蝶研究出现热潮,随着一些省、市的蝴蝶地方志、蝴蝶采集调查报告及新种、新记录种的发表,中国蝴蝶总数不断增加。《海南岛蝴蝶》(1997出版)、《东北蝶类志》(1999出版)、《新疆蝴蝶》(2000出版)、《福建昆虫志》(2001出版)、《中国灰蝶志》(2002出版)及国内外其他刊物,先后发表了数百种中国蝴蝶新种、新记录种。
E. 昆虫学家
世界最著名的:
亨利·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 1823—1915)
1823年12月22日,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出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圣雷恩村。此后的几年间,法布尔是在离该村不远的马拉瓦尔祖父母家中度过的,当时年幼的他已被乡间的蝴蝶与蝈蝈儿这些可爱的昆虫所吸引。七岁那年,法布尔回到圣雷恩开始上学,但那一段儿时岁月一直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心中。
1833年,法布尔一家来到了罗德兹,其父靠经营一家咖啡馆维持生计。四年后,一家人又移居到图卢兹。法布尔进了图卢兹的神学院,但中途退学,出外谋生,曾在铁路上做过工,也在市集上卖过柠檬。后来,他通过了阿维尼翁师范学校的选拔考试,获得奖学金,并在三年的学习后获得了高等学校文凭。
毕业后,时年十九岁的法布尔在卡本特拉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所教授的课程就是自然科学史。
1849年,他被任命为科西嘉岛阿雅克肖的物理教师。岛上旖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种,燃起了他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热情。阿维尼翁的植物学家勒基安向他传授了自己的学识。此后,他又跟随着莫坎-唐通四处采集花草标本,这位博学多才的良师为法布尔后来成为博物学家、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
1853年,法布尔重返法国大陆,受聘于阿维尼翁的一所学校,并举家迁进了圣-多米尼克街区的染匠街一所简朴的住宅里。1857年,他发表了《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昆虫学祖师莱昂·杜福尔的错误观点,由此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这期间,法布尔还将精力投入到对天然染色剂茜草或茜素的研究中去,当时法国士兵军裤上的红色,便来自于茜草粉末。1860年,法布尔获得了此类研究的三项专利。
后来,法布尔应公共教育部长维克多·杜卢伊的邀请,负责一个成人夜校的组织与教学工作,但其自由的授课方式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满。于是,他辞去了工作,携全家在奥朗日定居下来,并一住就是十余年。
在这这十余年里,法布尔完成了后来长达十卷的《昆虫记》中的第一卷。期间,他多次与好友一同到万度山采集植物标本。此外,他还结识了英国哲学家米尔,但米尔英年早逝,两人酝酿的计划“沃克吕兹植被大观”因此夭折。同时,一大不幸降临到法布尔身上:他共有六个孩子,其中惟一与父亲兴趣相投、热爱观察大自然的儿子儒勒年仅十六岁便离开了人世。此后,法布尔将发现的几种植物献给早逝的儒勒,以表达对他的怀念。
对真菌的研究一直是法布尔的爱好之一。1878年,他曾以沃克吕兹的真菌为主题写下许多精彩的学术文章。他对块菰的研究也十分详尽,并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它的香味,美食家们声称能从真正的块菰中品出他笔下所描述的所有滋味。
1879年,法布尔买下了塞利尼昂的荒石园,并一直居住到逝世。这是一块荒芜的不毛之地,但却是昆虫钟爱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儿还有他的书房、工作室和试验场,能让他安静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观察与实验中去;可以说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天地。就是在这儿,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如今,这所故居已经成为博物馆,静静地坐落在有着浓郁普罗旺斯风情的植物园中。
法布尔一生坚持自学,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喜爱古罗马作家贺拉斯和诗人维吉尔的作品。他在绘画、水彩方面也几乎是自学成才,留下的许多精致的菌类图鉴曾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诗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赞不绝口。
法布尔晚年时,《昆虫记》的成功为他赢得了“昆虫界的荷马”以及“科学界诗人”的美名,他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法布尔虽然获得了许多科学头衔,但他仍然朴实如初,为人腼腆谦逊,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的才华受到当时文人学者的仰慕,其中包括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德国作家荣格尔、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诗人马拉美、普罗旺斯文学家鲁玛尼耶等。由于《昆虫记》中精确地记录了法布尔进行的试验,揭开了昆虫生命与生活习惯中的许多秘密,达尔文称法布尔为“无法效仿的观察家”。当他居住在塞利尼昂时,不少学者、文学家们纷纷前去拜访他。法布尔在自己的居所曾接待了巴斯德、英国哲学家米尔等学者,但与他们的通信并不频繁。公共教育部长维克多·杜卢伊将法布尔举荐给拿破仑三世,后者授予他荣誉勋位勋章。法国政治家雷蒙·普恩加莱途经塞利尼昂,特意绕道荒石园向他致意。
拥有多重身份的法布尔的作品种类繁多:作为博物学家,他留下了许多动植物学术论著,其中包括《茜草:专利与论文》、《阿维尼翁的动物》、《块菰》、《橄榄树上的伞菌》、《葡萄根瘤蚜》等;作为教师,他曾编写过多册化学物理课本;作为诗人,他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语写下了许多诗歌,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 “牛虻诗人”,此外,他还将某些普罗旺斯诗人的作品翻译成法语;闲暇之余,他还曾用自己的小口琴谱下一些小曲。
然而,法布尔作品中篇幅最长、地位最重要、最为世人所知的仍是《昆虫记》。这部作品不但展现了他科学观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学才华,还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1915年,将一生奉献给昆虫研究的学者法布尔逝世了,享年九十二岁,他在钟爱的昆虫的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然而他仅有的几张照片,以及他所留下的朴实优美的文字,仍能让读者们瞥见这位学者的身影:一位和蔼老者,鹤发童颜,目光敏锐而纯真,一副法国南部乡间的朴素打扮,头戴宽边遮阳帽,脖系方巾,手里握着他的宝贝捕虫网;不用开口,他嘴边常挂着的舒心微笑,就仿佛已经在邀请您进入他的昆虫世界。
《昆虫记》原著书名可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副标题为“对昆虫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共十卷,每卷由若干章节组成,绝大部分完成于荒石园。1878年第一卷发行,此后大约每三年发行一卷。
原著内容如其名,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对昆虫的研究记录。作者数十年间,不局限于传统的解剖和分类方法,直接在野地里实地对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种类繁多的昆虫进行观察,或者将昆虫带回自己家中培养,生动详尽地记录下这些小生命的体貌特征、食性、喜好、生存技巧、蜕变、繁衍和死亡,然后将观察记录结合思考所得,写成详细确切的笔记。
但《昆虫记》不同于一般科学小品或网络全书,它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
首先,它并不以全面系统地提供有关昆虫的知识为惟一目的。除了介绍自然科学知识以外,作者利用自身的学识,通过生动的描写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昆虫的生活与人类社会巧妙地联系起来,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和认识体系搬到了笔下的昆虫世界里。他透过被赋予了人性的昆虫反观社会,传达观察中的个人体验与思考得出的对人类社会的见解,无形中指引着读者在昆虫的“伦理”和“社会生活”中重新认识人类思想、道德与认知的准则。这是一般学术文章中所没有的,但却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不同于许多文学作品的是,《昆虫记》不是作家笔下创造出来的世界,所叙述的事件都来自于他对昆虫生活的直接观察,有时甚至是某种昆虫习性的细枝末节。
其次,虽然全文用大量笔墨着重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并不像学术论著一般枯燥乏味,本书行文优美,堪称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作者的语言朴实清新,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作者对自然界动植物声、色、形、气息多方面恰到好处的描绘,令读者融入了19世纪法国南部普罗旺斯迷人的田园风光中。作者在描写中使用大量栩栩如生的比喻,此外,他凭借自己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基础,在文中引用希腊神话、历史事件以及《圣经》中的典故,字里行间还时而穿插着普罗旺斯语或拉丁文的诗歌。法布尔之所以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并曾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的提名,除了《昆虫记》那浩大的篇幅和包罗万象的内容之外,优美且富有诗意的语言想必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昆虫记》融合了科学与文学,这也意味着它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文学的感性。书中不时语露机锋,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试图在科学中融入更深层的含义。
作品中的理性成分体现作者的研究与思考中。法布尔在对昆虫的观察研究中,反复试验,并考证多方资料,对主流学术观点敢于质疑,探求真相,追求真理,竭尽自己之所能对知识结构不断探索和补充,对自己的观察结果不轻易下定论,同时表明自己的怀疑态度与自身的局限。他在观察昆虫之余抒发感想时,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的自大,机械化社会的野蛮,话语间时常讥讽人类僵硬不化的成见,并谨慎地对社会现状进行冷静的思索。
这部作品中的感性成分,不仅反映在作品的内容与语言表达上,甚至还反映在作者的研究与思考中。从行文来看,作品充满了拟人化的昆虫生活,从用人类着装来形容昆虫的外部特征,到用婚礼来象征昆虫求偶交配的过程,再到对它们在自然界所做贡献的歌颂,作者的情感随着昆虫的命运而变化。此外,在研究记录之余,作者在字里行间也提及自己清贫乐道的乡间生活、所居住的庭院、外出捕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膝下的儿女,乃至他的家犬,这正符合了“回忆”二字,充满了人情味。而作者在研究与思考过程中,使用野外实验法与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活着的昆虫,悉心观察生命,这与解剖分类相比,本身就带上了感性的色彩。他在许多观察之后的想法也无不与生命有关,建立在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上。
可以说,这部作品的感性基调以及动力,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一种对生存的清醒认识;一种对生活的深厚感情。而科学的理性就是得到了这种感性的支持,才能持续下去。作者由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而产生了对生命的好奇,于是在观察中认真体验生命的每一种表现,并陶醉其中,乐此不疲,这继而又支撑了学者一心探求真相的科学精神。
如果说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般文学作品或一般科学作品所无法企及的,那么严格来说,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以专业的标准来衡量,法布尔是个博物学家,“非专业”的昆虫学家;其文学手法也不能超越当时所有卓越的文学作品。在作品中,人作为观察者,用文学的笔调让昆虫带上了“人性”的色彩,却不足以成为社会学或伦理学的专著。总之,单独从昆虫学、社会学或伦理学的任何一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都是有局限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承认,将科学研究成果与文学写作相结合,历史上并非只有法布尔一人。然而,《昆虫记》以自己的特色,获得了极大的影响与声誉。
《昆虫记》并非刻意写就,而是作者自得其乐地观察与写作的成果。这便定下了作品的基调:看似平平淡淡,但却无时无刻地反映出作者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一如其朴实清贫,但宁静美好的乡间生活。他留下的观察记录是不变的,但给读者的思索却是灵活可变的,他没有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只是给读者带去了知识、趣味、美感以及思想的享受。
《昆虫记》原著问世以来,已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有了汉译本,引发了当时广大读者浓厚的兴趣。到了九十年代末,中国读书界再度掀起“法布尔热”,出现了多种《昆虫记》的摘译本、缩编本,甚至全译本。
中国的:
胡经甫(1896-1972)
原名宗权,笔名胡烈。原籍三水,生于上海。1917年毕业于东吴大学。1920年赴美留学,获康乃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返国后历任清华学校生物学讲师,江苏昆虫局技师,南京东南大学、苏州东吴大学、上海光华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美国康乃尔大学昆虫系客座教授。曾受聘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中国动物图谱编委会委员等。
生平致力于生物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为中国昆虫学奠基人之一。著有《中国昆虫名录》、《无脊椎动物》、《中国水生昆虫》等。所编著的《中国的石蝇》和《中国昆虫名录》为中国昆虫学巨著之一,记载昆虫25目、392科、4968属、20069种;抗美援韩战争中,参加反细菌战调查,受到表彰。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周尧
男,汉族,l9l2年6月8日生于浙江鄞县。意大利皇家拿波里大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研究所名誉所长,昆虫博物馆馆长。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名誉所长。陕甘宁青新五省野生动物保护委员会总顾问。圣马力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
先后创办昆虫趣味会、天则昆虫研究所、天则出版社,主编《趣味的昆虫》、《中国昆虫学杂志》、《中国之昆虫》、《昆虫分类学报》、《动物世界》等学术刊物。
著有昆虫学等论文、专著200余种,重要的有《中国昆虫学史》、《中国盾蚧志》、《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等,主编《中国蝶类志》、《农业昆虫学基础》等。
张广学
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现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
回族,山东定陶人,1921年1月31日生。张先生1946年2月毕业于中央大学农艺系,1946年2月——1951年元月在四川遂宁棉场、北京农业部华北棉产改进处任技佐,1948年2月与当时的北平研究院朱弘复先生合作研究棉蚜。1951年2月调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现动物所),从事棉虫学、昆虫生物学和蚜虫分类学的研究。50多年来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专著20多册、科普文章及小册子33篇,编写科教影、视剧本和任科学顾问10部。发现并记述蚜虫8个新属、211个新种、新亚种,对蚜虫种型的演化提出了创见,首次报道61种蚜虫的核型、2种蚜虫的C-带带型,并分析了其在分类学上的意义,对我国蚜虫系统分类做出突出贡献。工作中能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如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良种繁育体系技术一般可增产50%,当归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亩增效益千元,该项目具创新性,在国际属领先地位。获得各种成果奖10多项。
钦俊德
男,汉族。现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Entomologia Sinica(中国昆虫科学,英文刊)主编。
1916年4月12日出生于浙江省安吉县。194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1941年进燕京大学研究院主修实验动物学。1947年赴荷兰,进阿姆斯特丹大学研究院攻读昆虫生理学,1950年毕业获理科博土学位。1950一1951年任美国明尼达大学荣誉研究员。1951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研究室主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理事长,《昆虫学报》主编。1979-1980年任荷兰瓦赫宁根农业大学昆虫系访问教授。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钦俊德是我国昆虫生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开拓人之一。从195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及合并以后的动物研究所创办昆虫生理研究室,并主持该室工作达三十年之久。在五十年代曾应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大学等校聘请讲授昆虫生理学课程。业务专长为昆虫食性营养及卵期生物学的研究。早在四十年代末开始研究昆虫与植物间的生理关系,曾数次总结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对昆虫在寄主植物选择时的行为反应、营养需要和代谢适应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提出链索反应的观点。五十年代对飞蝗食料植物及蝗卵发育与抗逆机制的研究,曾为飞蝗的预测预报和根治蝗灾提供理论依据。其后,从事于七星瓢虫和赤眼蜂食性、营养的研究;旨在为将来大规模利用此类害虫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奠定基础。主要著作有《昆虫与植物的关系》、《昆虫的鸣声》等;有关蝗卵的研究、棉铃虫、粘虫、七星瓢虫食性营养的科学论文50多篇。曾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陆宝麟
男,生于1916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蚊虫分类学、生物学和防治的研究,着有《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八卷·双翅目·蚊科(上卷)》、《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九卷。双翅目·蚁科(下卷)》、 《蚊虫综合防治》等专著,主编(医学昆虫学》等著作。
尹文英
女,生于192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昆虫科学(英文版Entomologia Sinica)》编辑委员会委员。
尹先生致力于原尾目的系统分类研究,通过比较精子学和内部各器官的亚显微结构等,将原尾目提升为与昆虫纲并行的原尾纲,同时对原尾纲的分类系统作了重大改进。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动物志·原尾纲》等。
F. 请问哪里可以买到《中国蝉科志》
书店里有,济南新华书店`!!!~~~
G. 天则出版社兼职是骗子吗
网上这个打字的都是假的
这个很好鉴别,大家可以看他们的网站,都没有ICP备案号
正规的网站都有的,就在网站的最下方
这个备案就跟营业执照一个道理。必须得有法人身份证等等才能办理
想要做网站的话也是需要营业执照的,也就是这个备案号。想做网站的必须需要提供法人身份证,公司住址等证件才能开通。
如果这个网站犯法了,是可以通过备案找到他的住址的
而这个打字的,根本就没有备案。只是一个图标什么什么备案信息,实际只是个图标而已,根本就点不开。所以就算他犯法了,上哪去找人家呢???简单的只留个口口,再看似正规点的,也只是留有一个电话号码,现在买电话号码都不用身份证滴~~
他们为什么不敢备案?因为他知道自己做的不是正当生意啊。。。。。怕有人报案了,公,安局找他啊....知道了吧
H. 举出几个昆虫学家的例子
世界最著名的:
亨利·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 1823—1915)
1823年12月22日,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出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圣雷恩村。此后的几年间,法布尔是在离该村不远的马拉瓦尔祖父母家中度过的,当时年幼的他已被乡间的蝴蝶与蝈蝈儿这些可爱的昆虫所吸引。七岁那年,法布尔回到圣雷恩开始上学,但那一段儿时岁月一直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心中。
1833年,法布尔一家来到了罗德兹,其父靠经营一家咖啡馆维持生计。四年后,一家人又移居到图卢兹。法布尔进了图卢兹的神学院,但中途退学,出外谋生,曾在铁路上做过工,也在市集上卖过柠檬。后来,他通过了阿维尼翁师范学校的选拔考试,获得奖学金,并在三年的学习后获得了高等学校文凭。
毕业后,时年十九岁的法布尔在卡本特拉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所教授的课程就是自然科学史。
1849年,他被任命为科西嘉岛阿雅克肖的物理教师。岛上旖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种,燃起了他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热情。阿维尼翁的植物学家勒基安向他传授了自己的学识。此后,他又跟随着莫坎-唐通四处采集花草标本,这位博学多才的良师为法布尔后来成为博物学家、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
1853年,法布尔重返法国大陆,受聘于阿维尼翁的一所学校,并举家迁进了圣-多米尼克街区的染匠街一所简朴的住宅里。1857年,他发表了《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昆虫学祖师莱昂·杜福尔的错误观点,由此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这期间,法布尔还将精力投入到对天然染色剂茜草或茜素的研究中去,当时法国士兵军裤上的红色,便来自于茜草粉末。1860年,法布尔获得了此类研究的三项专利。
后来,法布尔应公共教育部长维克多·杜卢伊的邀请,负责一个成人夜校的组织与教学工作,但其自由的授课方式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满。于是,他辞去了工作,携全家在奥朗日定居下来,并一住就是十余年。
在这这十余年里,法布尔完成了后来长达十卷的《昆虫记》中的第一卷。期间,他多次与好友一同到万度山采集植物标本。此外,他还结识了英国哲学家米尔,但米尔英年早逝,两人酝酿的计划“沃克吕兹植被大观”因此夭折。同时,一大不幸降临到法布尔身上:他共有六个孩子,其中惟一与父亲兴趣相投、热爱观察大自然的儿子儒勒年仅十六岁便离开了人世。此后,法布尔将发现的几种植物献给早逝的儒勒,以表达对他的怀念。
对真菌的研究一直是法布尔的爱好之一。1878年,他曾以沃克吕兹的真菌为主题写下许多精彩的学术文章。他对块菰的研究也十分详尽,并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它的香味,美食家们声称能从真正的块菰中品出他笔下所描述的所有滋味。
1879年,法布尔买下了塞利尼昂的荒石园,并一直居住到逝世。这是一块荒芜的不毛之地,但却是昆虫钟爱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儿还有他的书房、工作室和试验场,能让他安静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观察与实验中去;可以说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天地。就是在这儿,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如今,这所故居已经成为博物馆,静静地坐落在有着浓郁普罗旺斯风情的植物园中。
法布尔一生坚持自学,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喜爱古罗马作家贺拉斯和诗人维吉尔的作品。他在绘画、水彩方面也几乎是自学成才,留下的许多精致的菌类图鉴曾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诗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赞不绝口。
法布尔晚年时,《昆虫记》的成功为他赢得了“昆虫界的荷马”以及“科学界诗人”的美名,他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法布尔虽然获得了许多科学头衔,但他仍然朴实如初,为人腼腆谦逊,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的才华受到当时文人学者的仰慕,其中包括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德国作家荣格尔、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诗人马拉美、普罗旺斯文学家鲁玛尼耶等。由于《昆虫记》中精确地记录了法布尔进行的试验,揭开了昆虫生命与生活习惯中的许多秘密,达尔文称法布尔为“无法效仿的观察家”。当他居住在塞利尼昂时,不少学者、文学家们纷纷前去拜访他。法布尔在自己的居所曾接待了巴斯德、英国哲学家米尔等学者,但与他们的通信并不频繁。公共教育部长维克多·杜卢伊将法布尔举荐给拿破仑三世,后者授予他荣誉勋位勋章。法国政治家雷蒙·普恩加莱途经塞利尼昂,特意绕道荒石园向他致意。
拥有多重身份的法布尔的作品种类繁多:作为博物学家,他留下了许多动植物学术论著,其中包括《茜草:专利与论文》、《阿维尼翁的动物》、《块菰》、《橄榄树上的伞菌》、《葡萄根瘤蚜》等;作为教师,他曾编写过多册化学物理课本;作为诗人,他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语写下了许多诗歌,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 “牛虻诗人”,此外,他还将某些普罗旺斯诗人的作品翻译成法语;闲暇之余,他还曾用自己的小口琴谱下一些小曲。
然而,法布尔作品中篇幅最长、地位最重要、最为世人所知的仍是《昆虫记》。这部作品不但展现了他科学观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学才华,还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1915年,将一生奉献给昆虫研究的学者法布尔逝世了,享年九十二岁,他在钟爱的昆虫的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然而他仅有的几张照片,以及他所留下的朴实优美的文字,仍能让读者们瞥见这位学者的身影:一位和蔼老者,鹤发童颜,目光敏锐而纯真,一副法国南部乡间的朴素打扮,头戴宽边遮阳帽,脖系方巾,手里握着他的宝贝捕虫网;不用开口,他嘴边常挂着的舒心微笑,就仿佛已经在邀请您进入他的昆虫世界。
《昆虫记》原著书名可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副标题为“对昆虫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共十卷,每卷由若干章节组成,绝大部分完成于荒石园。1878年第一卷发行,此后大约每三年发行一卷。
原著内容如其名,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对昆虫的研究记录。作者数十年间,不局限于传统的解剖和分类方法,直接在野地里实地对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种类繁多的昆虫进行观察,或者将昆虫带回自己家中培养,生动详尽地记录下这些小生命的体貌特征、食性、喜好、生存技巧、蜕变、繁衍和死亡,然后将观察记录结合思考所得,写成详细确切的笔记。
但《昆虫记》不同于一般科学小品或网络全书,它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
首先,它并不以全面系统地提供有关昆虫的知识为惟一目的。除了介绍自然科学知识以外,作者利用自身的学识,通过生动的描写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昆虫的生活与人类社会巧妙地联系起来,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和认识体系搬到了笔下的昆虫世界里。他透过被赋予了人性的昆虫反观社会,传达观察中的个人体验与思考得出的对人类社会的见解,无形中指引着读者在昆虫的“伦理”和“社会生活”中重新认识人类思想、道德与认知的准则。这是一般学术文章中所没有的,但却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不同于许多文学作品的是,《昆虫记》不是作家笔下创造出来的世界,所叙述的事件都来自于他对昆虫生活的直接观察,有时甚至是某种昆虫习性的细枝末节。
其次,虽然全文用大量笔墨着重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并不像学术论著一般枯燥乏味,本书行文优美,堪称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作者的语言朴实清新,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作者对自然界动植物声、色、形、气息多方面恰到好处的描绘,令读者融入了19世纪法国南部普罗旺斯迷人的田园风光中。作者在描写中使用大量栩栩如生的比喻,此外,他凭借自己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基础,在文中引用希腊神话、历史事件以及《圣经》中的典故,字里行间还时而穿插着普罗旺斯语或拉丁文的诗歌。法布尔之所以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并曾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的提名,除了《昆虫记》那浩大的篇幅和包罗万象的内容之外,优美且富有诗意的语言想必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昆虫记》融合了科学与文学,这也意味着它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文学的感性。书中不时语露机锋,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试图在科学中融入更深层的含义。
作品中的理性成分体现作者的研究与思考中。法布尔在对昆虫的观察研究中,反复试验,并考证多方资料,对主流学术观点敢于质疑,探求真相,追求真理,竭尽自己之所能对知识结构不断探索和补充,对自己的观察结果不轻易下定论,同时表明自己的怀疑态度与自身的局限。他在观察昆虫之余抒发感想时,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的自大,机械化社会的野蛮,话语间时常讥讽人类僵硬不化的成见,并谨慎地对社会现状进行冷静的思索。
这部作品中的感性成分,不仅反映在作品的内容与语言表达上,甚至还反映在作者的研究与思考中。从行文来看,作品充满了拟人化的昆虫生活,从用人类着装来形容昆虫的外部特征,到用婚礼来象征昆虫求偶交配的过程,再到对它们在自然界所做贡献的歌颂,作者的情感随着昆虫的命运而变化。此外,在研究记录之余,作者在字里行间也提及自己清贫乐道的乡间生活、所居住的庭院、外出捕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膝下的儿女,乃至他的家犬,这正符合了“回忆”二字,充满了人情味。而作者在研究与思考过程中,使用野外实验法与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活着的昆虫,悉心观察生命,这与解剖分类相比,本身就带上了感性的色彩。他在许多观察之后的想法也无不与生命有关,建立在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上。
可以说,这部作品的感性基调以及动力,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一种对生存的清醒认识;一种对生活的深厚感情。而科学的理性就是得到了这种感性的支持,才能持续下去。作者由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而产生了对生命的好奇,于是在观察中认真体验生命的每一种表现,并陶醉其中,乐此不疲,这继而又支撑了学者一心探求真相的科学精神。
如果说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般文学作品或一般科学作品所无法企及的,那么严格来说,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以专业的标准来衡量,法布尔是个博物学家,“非专业”的昆虫学家;其文学手法也不能超越当时所有卓越的文学作品。在作品中,人作为观察者,用文学的笔调让昆虫带上了“人性”的色彩,却不足以成为社会学或伦理学的专著。总之,单独从昆虫学、社会学或伦理学的任何一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都是有局限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承认,将科学研究成果与文学写作相结合,历史上并非只有法布尔一人。然而,《昆虫记》以自己的特色,获得了极大的影响与声誉。
《昆虫记》并非刻意写就,而是作者自得其乐地观察与写作的成果。这便定下了作品的基调:看似平平淡淡,但却无时无刻地反映出作者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一如其朴实清贫,但宁静美好的乡间生活。他留下的观察记录是不变的,但给读者的思索却是灵活可变的,他没有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只是给读者带去了知识、趣味、美感以及思想的享受。
《昆虫记》原著问世以来,已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有了汉译本,引发了当时广大读者浓厚的兴趣。到了九十年代末,中国读书界再度掀起“法布尔热”,出现了多种《昆虫记》的摘译本、缩编本,甚至全译本。
中国的:
胡经甫(1896-1972)
原名宗权,笔名胡烈。原籍三水,生于上海。1917年毕业于东吴大学。1920年赴美留学,获康乃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返国后历任清华学校生物学讲师,江苏昆虫局技师,南京东南大学、苏州东吴大学、上海光华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美国康乃尔大学昆虫系客座教授。曾受聘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中国动物图谱编委会委员等。
生平致力于生物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为中国昆虫学奠基人之一。著有《中国昆虫名录》、《无脊椎动物》、《中国水生昆虫》等。所编著的《中国的石蝇》和《中国昆虫名录》为中国昆虫学巨著之一,记载昆虫25目、392科、4968属、20069种;抗美援韩战争中,参加反细菌战调查,受到表彰。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周尧
男,汉族,l9l2年6月8日生于浙江鄞县。意大利皇家拿波里大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研究所名誉所长,昆虫博物馆馆长。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名誉所长。陕甘宁青新五省野生动物保护委员会总顾问。圣马力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
先后创办昆虫趣味会、天则昆虫研究所、天则出版社,主编《趣味的昆虫》、《中国昆虫学杂志》、《中国之昆虫》、《昆虫分类学报》、《动物世界》等学术刊物。
著有昆虫学等论文、专著200余种,重要的有《中国昆虫学史》、《中国盾蚧志》、《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等,主编《中国蝶类志》、《农业昆虫学基础》等。
张广学
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现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
回族,山东定陶人,1921年1月31日生。张先生1946年2月毕业于中央大学农艺系,1946年2月——1951年元月在四川遂宁棉场、北京农业部华北棉产改进处任技佐,1948年2月与当时的北平研究院朱弘复先生合作研究棉蚜。1951年2月调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现动物所),从事棉虫学、昆虫生物学和蚜虫分类学的研究。50多年来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专著20多册、科普文章及小册子33篇,编写科教影、视剧本和任科学顾问10部。发现并记述蚜虫8个新属、211个新种、新亚种,对蚜虫种型的演化提出了创见,首次报道61种蚜虫的核型、2种蚜虫的C-带带型,并分析了其在分类学上的意义,对我国蚜虫系统分类做出突出贡献。工作中能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如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良种繁育体系技术一般可增产50%,当归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亩增效益千元,该项目具创新性,在国际属领先地位。获得各种成果奖10多项。
钦俊德
男,汉族。现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Entomologia Sinica(中国昆虫科学,英文刊)主编。
1916年4月12日出生于浙江省安吉县。194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1941年进燕京大学研究院主修实验动物学。1947年赴荷兰,进阿姆斯特丹大学研究院攻读昆虫生理学,1950年毕业获理科博土学位。1950一1951年任美国明尼达大学荣誉研究员。1951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研究室主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理事长,《昆虫学报》主编。1979-1980年任荷兰瓦赫宁根农业大学昆虫系访问教授。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钦俊德是我国昆虫生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开拓人之一。从195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及合并以后的动物研究所创办昆虫生理研究室,并主持该室工作达三十年之久。在五十年代曾应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大学等校聘请讲授昆虫生理学课程。业务专长为昆虫食性营养及卵期生物学的研究。早在四十年代末开始研究昆虫与植物间的生理关系,曾数次总结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对昆虫在寄主植物选择时的行为反应、营养需要和代谢适应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提出链索反应的观点。五十年代对飞蝗食料植物及蝗卵发育与抗逆机制的研究,曾为飞蝗的预测预报和根治蝗灾提供理论依据。其后,从事于七星瓢虫和赤眼蜂食性、营养的研究;旨在为将来大规模利用此类害虫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奠定基础。主要著作有《昆虫与植物的关系》、《昆虫的鸣声》等;有关蝗卵的研究、棉铃虫、粘虫、七星瓢虫食性营养的科学论文50多篇。曾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陆宝麟
男,生于1916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蚊虫分类学、生物学和防治的研究,着有《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八卷·双翅目·蚊科(上卷)》、《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九卷。双翅目·蚁科(下卷)》、 《蚊虫综合防治》等专著,主编(医学昆虫学》等著作。
尹文英
女,生于192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昆虫科学(英文版Entomologia Sinica)》编辑委员会委员。
尹先生致力于原尾目的系统分类研究,通过比较精子学和内部各器官的亚显微结构等,将原尾目提升为与昆虫纲并行的原尾纲,同时对原尾纲的分类系统作了重大改进。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动物志·原尾纲》等。
I. 周尧的去世
2008年12月15日7时40分,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并在国内外享有“虫坛怪杰”和“蝶神”美称的世界著名昆虫学家、圣马力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尧教授,因病在陕西杨凌逝世,享年98岁。
周尧教授1912年6月生于浙江鄞县塘溪上周村。他自小就立志学农,报效祖国。1939年11月,他怀着“科学救国”、“学习先农先儒,为中国农业与教育做出贡献”的理想来到西北农学院,从此扎根西北,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昆虫学教学和科研事业。他学识渊博,睿智过人,在昆虫分类学研究中成果斐然,是中国昆虫分类学的重要奠基人,在国际昆虫学界享有盛誉。历时20余年著成的《中国昆虫学史》,被国外专家誉为“不朽的著作”;主编出版的《中国蝶类志》,被誉为“科学界创举”,他本人也被同行尊为“蝶神”。他建立了“农业昆虫学”、“昆虫形态学”及“昆虫学史”等学科研究体系,昆虫学者以周尧姓氏命名的昆虫新分类单元就达56个之多。他在科学研究上一丝不苟,经他之手采集收藏的仅蝴蝶标本就有九百多种。他注重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解决中国农业生产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组织和领导开展小麦吸浆虫研究,对控制这一毁灭性害虫、保护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坚持学以致用,言传身教,深受学生爱戴,被誉为“一代师表”。先后编写出版了《普通昆虫学》、《昆虫分类学》等10多部教材,为我国农业教育,尤其是昆虫学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先后创立了“昆虫趣味会”学术团体和《趣味的昆虫》杂志、天则昆虫研究所、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并主编《昆虫与艺术》、《中国昆虫学杂志》等期刊;创办国际性学术刊物《昆虫分类学报》、昆虫研究所、全国第一家民办出版社——天则出版社;创建了我国第一家昆虫博物馆,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有较高知名度的综合性专业博物馆;设立了周尧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