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发表了作家与白日梦
1. 西格蒙德·佛洛依德的著作
主要著作《歇斯底里研究》(又译《癔病研究》,与 J.布洛伊尔合著,1895)
《梦的解析》(1900)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1904)
《多拉的分析》(1905)
《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
《性学三论》(1905)
《精神分析运动史》(1906)
《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对童年时代的一次回忆》(1910)
《图腾与禁忌》(1913)
《论无意识》(1915)
《超越唯乐原则》(1920)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2)
《自我与本我》(1923)
《焦虑问题》(1926)
《幻想的未来》(1927)
《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 (安娜·弗洛伊德著)
《摩西与一神教》 (1939)弗洛伊德文集8卷本内容提要
第一卷,癔症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包括《癔症研究》、《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这两部著作均属于弗洛伊德心理病理学的范畴。
第二卷,释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包括《释梦》以及相关的《论梦》、《释梦在精神分析中的运用》、《论释梦的理论与实践》。这些论著均属于精神分析一大理论支柱~一释梦的范畴。
第三卷,性学三论与论潜意识,弗洛伊德早期关于精神分析学另外两大理论支柱——性本能论和潜意识论的主要专著,包括《性学三论》、《儿童性理论》、《“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神经症》、《爱情心理学》、《论自恋:导论》、《本能及其变化》、《压抑》、《力比多类型》、《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论潜意识》、《精神分析中的潜意识的注释》。这些论著均属于弗洛伊德性心理学与潜意识论的范畴。
第四卷,精神分析导论,弗洛伊德第一部全面和系统阐述精神分析学的代表性著作。《精神分析导论》(初版名为《精神分析引论》),属于弗洛伊德早期对读者进行精神分析导读著作的范畴。
第五卷,精神分析新论,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析学专著的续篇,包括《精神分析新论》(初版名为《精神分析引论续编》)、《精神分析五讲》、《精神分析运动史》、《精神分析纲要》。这些著作均属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新论的范畴。
第六卷,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后期关于精神分析学的修正、补充和发展的重要论著,包括《超越快乐原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自我与本我》、《抑制、症状与焦虑》。这些论著基本上属于弗洛伊德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第七卷,达·芬奇对童年的回忆,弗洛伊德关于美学方面的重要论著,包括《戏剧中的变态人物》、《作家与白日梦》、《达·芬奇对童年的回忆》、《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觉与梦》、《米开朗基罗的摩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这些论著均属于弗洛伊德美学心理学的范畴。
第八卷,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有关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宗教学、历史学和哲学等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包括《图腾与禁忌》、《一个幻觉的未来》、《文明及其缺憾》、《为什么有战争?》、《摩西与一神教》。这些论著基本上属于弗洛伊德心理哲学的范畴。详情看: http://ke..com/view/2215.htm
2. 谁有佛洛依德的《创造性的作家与白日梦》的中文和英文对照版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68912/
我有一本纸质的,没有电子版的,很遗憾。建议看看上边的网页。
3. 弗洛伊德的《创作家与白日梦》书名的英文原文是什么
正确的原文名字叫 Creative Writers and Day-dreaming《作家的创作与白日梦》。写于大概1910年。
4. 什么是白日梦
白日做梦。比喻不切实际的、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白日梦不是梦。那只是一些持续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白日梦是思维的产物,是意识的产物。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控性。
白日梦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1、疾病因素。
2、流程单调重复、枯燥。
3、对当前所做事情不感兴趣。
4、正在从事的活动不需要太多的脑力支持。如果这时候没有明确目标,脑力资源可以释放,形成白日梦。如走路、因病卧床等。
5、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书籍、影视等。或者一些能引起情绪大幅波动的事情,如批评、受欺负、恋人或家庭成员的矛盾等。
6、自身修养。自控能力,注意力集中程度等。对学习工作生活的规划能力与白日梦频率成反比。
7、对社会或生活的不满。
8、药物影响。
人们一般都比较关注白日梦的危害。认为那纯粹是浪费时间。
GOPLA研究发现。白日梦是人的本能的休息和放松机制。这就是说,白日梦是健康的、安全的,不需要担忧,更不必有意抑制。
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白日梦的大量出现更是正常的。
只有在白日梦严重干扰日常实际生活时,才需要寻求治疗。但这种现象在因白日梦而咨询的患者的少数。
而要消除白日梦,抑制并不是推荐的方法。
只需要提高生活的丰富性,离开单调枯燥的流程,就可以改善。
注意力转移训练也是很好的办法。
至于真正成为疾患的白日梦,往往都有幻觉的出现。这时必须检查排除有无精神药物(包括毒品)的影响,鉴别是否存在癔病或精神分裂症的其它症状。
5.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造与人的“白昼梦”有关对吗
艺术本身 就是白昼梦的延续..
6. 弗洛伊德写过《作家与白日梦》吗
1908年弗洛伊德发表了《作家与白日梦》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弗洛伊德认为简言之就创作过程而言作品是作家的白日梦就欣赏过程而言作品是接受者的白日梦。此外弗洛伊德还在《精神分析引论》、《达芬奇对童年的回忆》等著述中涉及到类似的看法。 弗洛伊德关于“艺术是作家的白日梦”的看法可以很好地概括相当一部分娱乐性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欣赏动机。事实上艺术确实是人生的一种替代品只不过在娱乐性艺术作品中白日梦的创作动机与接受动机比较明显而在娱苦性作品或曰审美性作品中白日梦的创作动机与接受动机十分隐晦而已。
7. 《作家与白日梦》出自哪
题 目 : 读书笔记——《创作家与白日梦》
尺 寸 : 读书笔记——《创作家与白日梦》.doc
目 录 : 不存在
原 文 : 弗洛伊德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讨论了作品的"素材是从哪里来的",作家"又是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使我们"这些读着"产生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并且"激发起我们的情感"。这样一个问题。
弗洛伊德以"创作家与白日梦"为题,但他却分开论述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他讲了"白日梦",也就是"幻想"。
弗洛伊德由童年时代孩子们最喜欢最热心的事情——游戏开始着手。他认为,创作家在创作时的心情,和孩子们在玩耍游戏时的心情是一样的,都是聚精会神得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奉献出来,而又很清楚明显得将其与现实生活、现实世界分割开来的。而"游戏"又与"幻想"是有区别的。孩子游戏时,"喜欢将他的假想的事物和情景与现实生活中可触摸到、可看到的东西联系起来。"而幻想则不然。"因为有许多事物,假如是真实的,就不会产生乐趣,但在虚构的戏剧中去能给人乐趣;而有许多令人激动的事,本身在事实上是苦痛的,但是在一个作家的作品上演时,却成为听众和观众乐趣的来源。"
8. 有哪些英美文学作品可以用弗洛伊德 作家与白日梦这一理论来分析
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大都体现了童年时期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城堡》《审判》都可以。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暂时想到这些,若还想知道,稍后联系。
香港电影《无间道》三部曲也有。
福克纳、普鲁斯特等后现代主义作家也有。人的作品也有
9. 佛洛伊德的著作
第一卷,癔症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包括《癔症研究》、《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这两部著作均属于弗洛伊德心理病理学的范畴。 第二卷,释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包括《释梦》以及相关的《论梦》、《释梦在精神分析中的运用》、《论释梦的理论与实践》。这些论著均属于精神分析一大理论支柱~一释梦的范畴。 第三卷,性学三论与论潜意识,弗洛伊德早期关于精神分析学另外两大理论支柱——性本能论和潜意识论的主要专著,包括《性学三论》、《儿童性理论》、《“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神经症》、《爱情心理学》、《论自恋:导论》、《本能及其变化》、《压抑》、《力比多类型》、《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论潜意识》、《精神分析中的潜意识的注释》。这些论著均属于弗洛伊德性心理学与潜意识论的范畴。 第四卷,精神分析导论,弗洛伊德第一部全面和系统阐述精神分析学的代表性著作。《精神分析导论》(初版名为《精神分析引论》),属于弗洛伊德早期对读者进行精神分析导读著作的范畴。 第五卷,精神分析新论,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析学专著的续篇,包括《精神分析新论》(初版名为《精神分析引论续编》)、《精神分析五讲》、《精神分析运动史》、《精神分析纲要》。这些著作均属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新论的范畴。 第六卷,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后期关于精神分析学的修正、补充和发展的重要论著,包括《超越快乐原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自我与本我》、《抑制、症状与焦虑》。这些论著基本上属于弗洛伊德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第七卷,达·芬奇对童年的回忆,弗洛伊德关于美学方面的重要论著,包括《戏剧中的变态人物》、《作家与白日梦》、《达·芬奇对童年的回忆》、《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觉与梦》、《米开朗基罗的摩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这些论著均属于弗洛伊德美学心理学的范畴。 第八卷,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有关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宗教学、历史学和哲学等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包括《图腾与禁忌》、《一个幻觉的未来》、《文明及其缺憾》、《为什么有战争?》、《摩西与一神教》。这些论著基本上属于弗洛伊德心理哲学的范畴。
http://ke..com/view/66733.htm#3
10. 弗洛伊德有哪些文章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
《歇斯底里研究》(又译《癔病研究》,与 J.布洛伊尔合著,1895)
《梦的解析》(1900)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1904)
《多拉的分析》(1905)
《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
《性学三论》(1905)
《精神分析运动史》(1906)
《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对童年时代的一次回忆》(1910)
《图腾与禁忌》(1913)
《论无意识》(1915)
《超越唯乐原则》(1920)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2)
《自我与本我》(1923)
《焦虑问题》(1926)
《幻想的未来》(1927)
《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 (安娜·弗洛伊德著)
《摩西与一神教》 (1939)
——————————————————————————————————
弗洛伊德文集8卷本
第一卷,癔症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包括《癔症研究》、《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这两部著作均属于弗洛伊德心理病理学的范畴。
第二卷,释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包括《释梦》以及相关的《论梦》、《释梦在精神分析中的运用》、《论释梦的理论与实践》。这些论著均属于精神分析一大理论支柱~一释梦的范畴。
第三卷,性学三论与论潜意识,弗洛伊德早期关于精神分析学另外两大理论支柱——性本能论和潜意识论的主要专著,包括《性学三论》、《儿童性理论》、《“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神经症》、《爱情心理学》、《论自恋:导论》、《本能及其变化》、《压抑》、《力比多类型》、《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论潜意识》、《精神分析中的潜意识的注释》。这些论著均属于弗洛伊德性心理学与潜意识论的范畴。
第四卷,精神分析导论,弗洛伊德第一部全面和系统阐述精神分析学的代表性著作。《精神分析导论》(初版名为《精神分析引论》),属于弗洛伊德早期对读者进行精神分析导读著作的范畴。
第五卷,精神分析新论,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析学专著的续篇,包括《精神分析新论》(初版名为《精神分析引论续编》)、《精神分析五讲》、《精神分析运动史》、《精神分析纲要》。这些著作均属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新论的范畴。
第六卷,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后期关于精神分析学的修正、补充和发展的重要论著,包括《超越快乐原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自我与本我》、《抑制、症状与焦虑》。这些论著基本上属于弗洛伊德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第七卷,达·芬奇对童年的回忆,弗洛伊德关于美学方面的重要论著,包括《戏剧中的变态人物》、《作家与白日梦》、《达·芬奇对童年的回忆》、《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觉与梦》、《米开朗基罗的摩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这些论著均属于弗洛伊德美学心理学的范畴。
第八卷,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有关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宗教学、历史学和哲学等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包括《图腾与禁忌》、《一个幻觉的未来》、《文明及其缺憾》、《为什么有战争?》、《摩西与一神教》。这些论著基本上属于弗洛伊德心理哲学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