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年历发表
① 农历(中国历法)闰年闰那个月
现行农历的底版是《崇祯历书》,经过多次修订,到清朝就颁布了《癸卯元历》,这是最后一个公开的官方版本。以后就不提修订的事了,让用公历。实际紫金山天文台似乎一直在修订,不断完善。现在已经很完善了。
农历以真正的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转一周是29天多一点(平均值是29.24219天)。于是规定小月29天,零头(0.24219天)积累下来,积满一天了,就过一个大月(30天)。注意,农历不以平均值是29.24219天为一个月的基准,因为月球公转时快时慢,要以实际观测为准,这叫“定朔”。你必须得有一个天文台才能“定朔”,外行做不了这个。
12个月就是350多天吧。
再说一年,以2个冬至之间为一年的基准,冬至就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也要以观测为准。冬至所在的月,叫“月建在子”,定为11月;以下按子丑寅卯...的次序排,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转一周,平均值365天5小时48分46秒。
12个月就是350多天,地球绕太阳转一周平均值365天5小时48分46秒,怎样弥合这两个之间的差呢?。
一年中设“24节气”,就是地球绕太阳转,从冬至开始,每15度一个。你看一下日历啊,立春是节气,雨水是中气,以下类推,节气与中气相间。凡没有中气的月,就设为闰月。利用闰月来调整一年的长度,就兼顾整月和整年了。
这24个节气(含中气)也是要实测,不要算的。
闰月一般在夏季,冬季很少,因为地球绕太阳转,是椭圆轨迹,太阳在一个焦点上。在近日点地球走得快,远日点地球走得慢,这叫开普勒第几定律来的。近日点就在冬至过后13天吧,所以冬至前后地球公转快,刚才说了,两个节气中气之间的间隔短,就不容易出现无中气的月,也就没有闰月。比如闰正月历史上就6次,咱们都没赶上,闰12月还没有过。
我说的够乱的
你爱明白不明白吧
② 历法经历了哪些改革热潮
十二气历方案
1912年姚大荣在《中国学报》第23期上发表了“改历刍议”一文,提议摒弃朔望月周期,以立春日为岁首,称孟春第一日;以立夏、立秋、立冬为每季度第一日,分别称为盂夏、孟秋、孟冬。每一气分为3个月。这样夏气4,5,6三个月含舛天,秋气7,8,9,3个月含92天,春气1,2,3三个月含91天,冬气10,11,12,3个月含88天(闰年外月含89天)。这样节气在月首总是固定的,但所含日数N,j是不均匀的。
1927年张兆麟进一步完善这个方案。把以数字顺序的月名取消,完全改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冬、仲冬、季冬共12个“月”,把每月的日数固定为30天或31天,这样中国的节气则总是落在1天或2天,16天或17天上面。
当时外国也有人提出了类似方案,不过他们不是出于中国的节气概念,而是直接使用了一年四季的概念,因而。在他们的方案中没有解决节气一定要落在固定日数上的要求,而是简单地把每月分配为30天或31天,至于闰年多余一日,则称为“空日”不计人历书日数之内。
很显然这一类的方案是一个日数均匀分配的太阳历方案,“朔望月”和“星期”均不与日数固定对应。
其实这一类方案的开创者是宋代的沈括,他在《梦溪笔谈补》中提出了十二气历的理论。沈括写到;“凡日一出没,谓之一日,月一盈谓之一月,然月行二十九日有奇,复与日会,岁十二会,尚有余日,积三十二月,复余一会,气与朔渐相远,中气不在本月,名实相乖,加一月为之闰,闰生于不得已,犹构舍之用楔也。”
沈括进一步指出“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时失位”,“但记月之盈亏都不系岁事之舒惨”。
因之沈括提议:“莫若用二十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余。十二月常一大一小相间。”
虽然姚大荣、张兆麟并没有说明他们方案的渊源,但是在几百年前沈括建议已如此明确,应该认为姚、张改革方案师承于此。
十三月历方案
1900年高梦旦在《改历私议》一文中提出了一个13月历法的方案,它的重点是:
(1)每月4个星期共28天。
(2)每年13个月,则13*28=364,共52个星期。
(3)平年岁余一天,闰年岁余二天,岁余均置于年末,不计在每月和每星期内。
(4)每年以春分日为岁首。
这个方案的特点是星期日数与每月中的日数固定联系在一起,例如星期一,在每月都是1日,8日,15日和X日等等。
这个方案为梁启超所赞同,梁启超于1903年在新丛报二十六期上作了如下的评价:“宋沈括氏谓当改为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实与西人阳历之制,阴相符。其见诚伟,然西历每月多者三十一日,少者二十八日亦觉繁杂不便”
梁启超对高梦旦的十三月历方案继续评价写到:
“若分十三月,得二十八日,所余仅一日有奇,余谓每年宜十三月,每月各二十八日,其最后之月则为二十九日,间四年一闰,最终之月则为三十日,如是按月、日数均各相等甚便一也。……七日休息本基督教之旧规,沿序至今,已成万国通例,若一月二十八日,每月休息,均有定期,其便二也。”
于是饮冰室按:“改历私稿一篇,发地球前哲所未发,他日或竟行之未可知也。”
十三月历方案以“周历议案”通过中国大学院召集的教育会议于1928年5月20日作出决议,并正式向国际联盟提出。
但是高梦旦和梁启超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由于岁余不计人到月日和星期之中,那么第二年的星期日数已经与现在的星期日数间断,宗教界是绝对不会接受的。
十月历方案
1928年钱理在新闻报(6月11日版)上发表了一篇《用历度量衡币略说》一文,提出了一个十月历方案,这个方案主张以春分日为岁首,分全年为10个月。他认为应与度量衡的10进位相一致,奇月(原文作畸月)即1、3、5、7、9诸月为37天,偶月(原文作耦月)即2、4、6、8、10诸月为36天,于是一年10个月共365天,闰年则在10月末多一天。又以6天为一周,一月为6周,第37天不计人于周内。
如果说十二气历,十三月历尚有朔望均匀分配的影子,那么十月历就完全抛弃了朔望准均匀的分配。类似这个方案,国夕哄提出了四个方案,它们在每月的日数分配上有的主张全有36天,而使岁末为5个空日或6个空日,但其基本思想与钱理一致。
类似于这种完全抛弃朔望准均匀分配的历法方案,尚有九月历,以每月为40天。还有十四月历,以前12个月为28天,后两个月各为14天,这是一种奇怪的分配方法,不过每月的日数都是每星期7天的整数倍,其重点目的是使星期的日数固定在月的日数上面。
其实十月历在我国古代已经产生,根据陈久金、卢央等人的研究,《夏小正》就是一种十月太阳历,而彝族十月太阳历更产生于远古,钱理那个年代,尚未知道这个结沦。可以认为十月历方案是钱理独立思考的结果。
均历法方案
1928年虞和寅提出了一个均历法方案,即每年12个月;每月30天,共360天,岁余空日为5天,置于元旦日,两分日和两至日,在闰年时空日为6天,其中元旦日为二。国外类似的方案共提出了瞪个,大同小异,它们的相同点是每月的日数分配为30天或31天,而不同点在于各自对岁余空日处理上有所不同:有的让岁余空日为1天或2天,有的让空日为5天或6天。甚至有的让岁余日为一个星期,称为特别星期,不计人月中。
这种均历法只考虑太阳年周期,而以数学的方法分配每月的日数,对于朔望、节气均只作特殊天象对待,实插人自己应有的位置之中。奇怪的是这一类方案建议最多,似乎说明人们都悟出历法问题只是一个数值排列问题,越简单越好。
自然历方案
比均历法走得更彻底的,当是1927年熊永先在《现代评论》第6卷144期上发表的“自然历”方案,诙方案完全摒弃月和星期的概念,直接使用自然数1、2、……365,366来计算每年之日数,他说:“不要礼拜,自然没有礼拜不固定的困难,不要月,当然没有大月小月的麻烦”,国外也有一个类似的方案,不过比熊永先方案不同的是主张年的概念也抛弃了,只在日以上设立“旬”的单位。
其实这一方案并无新意。现行的儒略历和改良的儒略历就是这样的历法,儒略历比之于熊氏方案更为彻底。中国的干支纪日也是属于这一类的历法。
前苏联新历方案
在前苏联建国的早期,经济学家拉林提出一个充分利用工业设备的合理化建议,即是把工人分为7组,采取轮休,即工人休息,设备不休息。其首先实施于莫斯科的橡胶厂,而后推广到建筑、电气、制革、纺织、化学、食品等行业,称之为连续生产制?据称一年内得到了350兆卢布的效益。在此思想基础上导致了1929年提出的一个改历方案,这个方案是:
(1)每年12个月,每月30日,每年共360日。
(2)每“星期”5日,每月6个“星期”,每年共72个“星期”。
(3)每“星期”工作4天,工人休息一天,把工人分成5组,设备不休息。
(4)每年空日设在五个纪念日上(它们分别是4月22日列宁生日,5月1日、2日,国际劳动节和11月7日、8日,国庆节)。闰年加上一个特别休息日,在特定的空日5天或6天时才是全体工人休息。
这种历法方案的根本改变是把“一星期7天”改为一“星期5天”。后者已经不是原来意义的星期,只是一种工作日调节的周期。对于前苏联这样一个无神论的新国家,当然不需要考虑宗教家是否可以接受。
这种5天轮休制度在没有正式颁布新历之前,在公共机关,工厂已经实施,但是1叨0年发行的前苏联历书都没有使用新历,仍然使用格里历,不过每5天一节则在1930年前苏联历书中以5种颜色标记在案。不过5天一“星期”固然促进工业生产,经济上可能带来效益,但企业之间的协作,企业负责人不能全部同时到岗,往往又从另一方面带来负作用,也不利于人们的相互交往,没有共同休息日难以碰面等等,公众意见很大,所以后来没有彻底实施。
③ 闰年的来历
这是由于一年的时间长短,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所用的时间来定的.我国古代的科学水平是非常先进的,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测出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多一些.后来,经过科学家精确计算,得出其精确时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按
365天来计算,每过四年就多出将近一天的时间.因此,规定每四年的二月份增加一日,以补上过去少算的时间.但这样实际上每四年又要亏一点,推到100年时,亏了又将近一日,所以规定到公元整百年时不增加这一天,而到整400年时再增加这一天.
我们把二月份是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把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可以这样记: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④ 农历里面有闰年(每4年有一个闰年),看那种万年历都是按照历法早就编好的
中国旧历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平年比一回归年少约11天。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2到4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闰月加到哪个月,以农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依照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相符合来确定。在加有闰月的那一年有13个月,历年长度为384或385日,这一年也称为闰年。如1984年鼠年的农历中,有两个十月,通常成为前十月和后十月(即闰月)。农历闰年闰月的推算,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农历基本上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公历1982年至2042年与农历闰年闰月对照表:
1982年5月23日 闰四月小 壬戊年
1984年11月23日 闰十月小 甲子年
1987年7月26日 闰六月小 丁卯年
1990年6月23日 闰五月小 庚午年
1993年4月22日 闰三月小 癸酉年
1995年9月25日 闰八月小 乙亥年
1998年6月24日 闰五月小 戊寅年
2001年5月23日 闰四月小 辛巳年
2004年3月21日 闰二月小 甲申年
2006年8月24日 闰七月小 丙戊年
2009年6月23日 闰五月小 己丑年
2012年5月21日 闰四月小 壬辰年
2014年10月24日 闰九月小 甲午年
2017年7月23日 闰六月大 丁酉年
2020年5月23日 闰四月小 庚子年
2023年3月22日 闰二月小 癸卯年
2025年7月25日 闰六月小 己巳年
2028年6月23日 闰五月小 戊申年
2031年4月22日 闰三月小 辛亥年
2033年8月25日 闰七月小 癸丑年
2036年7月23日 闰六月大 丙辰年
2039年6月22日 闰五月小 己未年
2042年3月22日 闰二月小 壬戊年
⑤ 闰年的来历是怎样的
闰年是比普通年分多出一段时间的年分,在各种历法中都有出现,目的是为了弥补人为规定的纪年与地球公转产生的差异。
⑥ 闰年。。。。。
在所有的年份中,分为平年和闰年两类。当年份是整百年时,是400的倍数的年份就是闰年,当年份不是整百年是,只要是4的倍数的年份就是闰年,否则就是平年。闰年2月有29天,一年有366天;平年2月有28天,一年有365天(其余的月份在什么年都不变)!
(望采纳,谢谢)
⑦ 万年历中的闰年、闰月是什么意思
c 一年有365天5小时48分46秒。然一年之日数,必须是整数,故一年为365日,余下的5小时48分46秒,积至4年月满一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为闰日,谓之“闰年”,无闰日之年称“平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
但4年之闰余,仅23时15分4秒,今润一日,未免超过44分56秒,积至100年,为17时58分24秒,约合一日之四分之三,故每百年废一闰,至第400年又不废。如是每4年至一闰,每400年置三闰,记超过2时53分20秒,须八个四百年后,即3200年后,始补足次一日之差。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5366天,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农历的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或连续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农历每100个历月利,约有53三个大月和47个小月。农历基本上以12个月为一年。但12个朔望月时间是354。3667天,较阳历的回归年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三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月,为了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三年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了闰月的一年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究竟润哪一个月由节气来决定。
农历闰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我国农历将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十二个节气为: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十二个中气为: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二十四节气在农历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这正好和需要家闰月的年头符合。所以,农历中就规定把只有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跟在几月后面就叫润几月。如,2006年的中气处暑落在了农历的七月三十,那么在八月中就将没有下一个中气秋分,所以就闰七月。
⑧ 设置闰年最早岀自什么历法
最早设置闰年,是古罗马帝国,于罗马纪年709年(即公元前45年),由当时的凯撒大帝颁布实施,称为《儒略历》
⑨ 1880--2020哪几年是闰年
1880年到2020年中是闰年的有以下这些年份:
1880年、1884年、1888年、1892年、1896年、1904年、1908年、1912年、1916年、1920年、1924年、1928年、1932年、1936年、1940年、1944年、1948年、1952年、1956年、1960年、1964年、1968年、1972年、1976年、1980年、1984年、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2012年、2016年、2020年
闰年分为普通闰年和世纪闰年。
1、普通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且不是100的倍数,为闰年。(如2004年就是闰年);
2、世纪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年不是世纪闰年,2000年是世纪闰年)
(9)闰年历发表扩展阅读
闰年的计算方法:
(按一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5.5秒)
1、普通年能被4整除且不能被100整除的为闰年。(如2004年就是闰年)
2、世纪年能被400整除的是闰年。(如2000年是闰年)
3、对于数值很大的年份,这年如果能整除3200,并且能整除172800则是闰年。如172800年是闰年,86400年不是闰年(因为虽然能整除3200,但不能整除172800)(此按一回归年365天5h48'45.5''计算)。
此外,如依照现有太阳年的长度与上述闰年规则,每8000年又约差一日,因此约翰·赫歇尔提议每逢4000的倍数不闰,如西元4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