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版于1873年英语
Ⅰ 19世纪英国诗人威廉亨利
透过覆盖我的黑夜,
我看见层层无底的黑暗。
感谢上帝赐我,
不可征服的灵魂。
就算被地狱紧紧攫住,
我不会畏缩,也不惊叫。
经受过一浪又一浪的打击,
我满头鲜血不低头。
在这满是愤怒和眼泪的世界之外,
恐怖的阴影在游荡,
还有,未来的威胁,
可是我毫不畏惧。
无论我将穿过的那扇门有多窄,
无论我将肩承怎样的责罚。
我是命运的主宰,
我是灵魂的统帅。
----19世纪英国诗人威廉亨利(1871—1940)
他从小体弱多病,患有肺结核症,一只脚被截掉;为了保住另一只脚,他一生都奋力和病魔抗争,不向命运屈服。
Ⅱ 英语翻译
(Kangkang
is
watching
TV
in
the
living
room.His
mother
is
in
the
kitchen.)
(场景:康康在客厅看电视。他妈妈在厨房。)
Kangkang:
Mom,hurry
up!Dad
is
on
TV!
康康:妈妈,快!爸爸上电视了!
Mom:
Ok,I'm
coming.
妈妈:
好,我就来。
(Kangkang's
father
,Dr.Li,
is
talking
with
a
journalist
on
TV.)
(场景:康康的爸爸,李博士,在电视上同一位记者在交谈)
Journalist:
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Dr,Li?
记者:李博士,我可以问您几个问题吗?
Dr.Li:sure,go
ahead.
李博士:当然可以,请问。
Journalist:The
flu
is
spreading
quickly
among
people
these
days.So
what
should
we
do
to
prevent
it?
记者:最近流感在人群中传播的很快。我们应该怎么去预防呢?
Dr.Li:
Well,
first,we
should
exercise
often
to
build
us
up.
Second,
we
should
keep
our
rooms
clean
and
the
air
fresh
all
the
time
.Third,
we
should
wash
our
hands
and
change
our
clothes
often.Finally,we
had
better
not
go
to
crowded
places.
李博士:首先,我们应该多多锻炼强身健体。第二,我们应该时时确保我们的房间清洁及空气新鲜。第三,我们应该经常洗手换衫。最后,我们最好不要去人多拥挤的地方。
Journalist:Must
we
go
to
see
a
doctor
at
once
when
we
have
the
flu?
记者:当我们得了流感,一定马上要去医院看医生吗?
Dr,Li
:Yes,we
must.
李博士:对,必须。
Journalist:Thank
you.
We'll
take
your
advice.
记者:谢谢。我们会牢记您的建议。
Ⅲ 他的第一本书于1990年出版,用英文怎么翻译
his first book was published in 1990
满意请采纳
Ⅳ 谁能帮忙翻译下这段英文啊
1.约翰.拉斯金(1819-1900)
英国作家,评论家。拉斯金受的是家庭教育,并于1837至1842年在牛津大学基督学院就读。1843年他出版了《现代画家》的第一卷,《现代画家》完成于1860年。他对建筑很感兴趣,尤其是哥特式风格建筑,并于1849年出版了《建筑的七盏灯》,1851-1853年出版了《威尼斯之石》。他著作丰富,而且激发了莫里斯与之共同发起手工工艺运动,这一运动旨在为了艺术和社会原因而拒绝工业。他不喜欢火车,玻璃和钢铁,机械装饰以及任何装饰品,因为它们缺少材料真实性。例如,他指出镶边红木家具的“致命新奇”。《威尼斯之石》中有一章是“论哥特的本质”,在其中他将中世纪的手工技艺和建筑之美等同于在创造它们的过程中体验到的快乐。
拉斯金在1857年结识了莫里斯。玛克穆多于1873年在拉金斯门下学习,当时拉金斯是牛津大学斯雷德艺术教授(1870-1879)。他又于1882-1884年间重新获得该职位。尽管他的言论越来越随意,有时甚至近乎愚蠢,但他影响了整个19世纪后半期。他的影响力同样蔓延到美国,在那有他的朋友查尔斯.艾略特.诺顿,并且早在1863年就出现了“拉斯金式的哥特”建筑。
Ⅳ 创办于1873年,是一所具有近141年历史的名校英文怎么说
创办于1873年,是一所具有近141年历史的名校
用英语表达
翻译如下:
Founded in 1873, it is a prestigious school with nearly 141 years of history.
Ⅵ 简单概括"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
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一所乡村小学在上着告别自己母语的最后一堂课,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展现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自己故土的深切的思念。
文章简介:
《最后一课》是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所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1873年,首版于《月曜故事》。
《最后一课》取材精炼,文字简洁,主题明确,结构紧凑,每段每句都和题目紧相呼应,没有废话,没有闲文,这两千字可说是字字有作用,并且在字里行间蕴蓄了无限深远的意境。
普法战争后,战败的法国被迫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禁止这两地的学校再教授法语。这里的乡村小学迎来了最后一堂法语课。
小学生小弗郎士因为上学迟到了非常担心被老师韩麦尔先生惩罚,但是到了学校却看到这样一番景象:教室里不再乱糟糟一片,老师也不再那么严厉。
这一切让小弗郎士感到奇怪。但是当他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他非常震惊!他顿时对以前读书的不努力感到后悔。在最后一堂课结束时,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尽可能大地写出了“法兰西万岁!”
(6)他出版于1873年英语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都德经历了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当时还被征召入伍。普法战争是欧洲近代史上一次战争。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国第二帝国皇帝路易·波拿巴(又称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普鲁士王国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并为着维持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向普鲁士宣战。
但战争开始后,法军累战累败,1870年9月在法国东部的色当决战,法军更是惨败,路易·波拿巴本人也当了普鲁士人的俘虏。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也是野心勃勃的家伙,打败法国、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后,他进而觊觎法国的领土,同样想称霸欧洲大陆。
乘法军色当之败、法国国内混乱之机,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直到包围巴黎,普鲁士士兵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激起法国各阶层人民的忿怒。
这时战争性质已经变为普鲁士对法国的侵略战争,法国各地人民拿起武器,抗击普鲁士侵略者,保卫祖国,巴黎的工人还于1871年3月18日起义,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可是,在第二帝国灭亡后临时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国防政府却向侵略者卖身求荣、与人民为敌。他们仰仗普鲁士人的刺刀,血腥镇压了巴黎公社,同侵略者缔结了丧权辱国的协定和条约。1871年5月的《法兰克福和约》,法国答应赔款五十亿法郎,并将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的一部分割让给普鲁士。
从此,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人民惨遭异族蹂躏,饱尝亡国之苦,为时达半个世纪之久,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回到祖国怀抱。都德目睹了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的惨状,受到了人民爱国精神的感染,战争生活使他扩大了视野,获得了新的创作源泉。
出版于1873年的短篇小说集《月曜故事》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结晶,其中有一组直接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或者揭露第二帝国军队的腐败、讽刺军事将领的卑劣无能,或者颂扬普通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反抗侵略的意志,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这个集子的第一篇。
人物背景:
小弗郎士:普法战争后,小弗郎士生活、学习在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镇上,他是一个顽皮淘气的小学生,经常迟到逃学,祖国与普鲁士之间的战争对他来说似乎很遥远。可是老师在课堂上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文课,小小的心灵立刻充满了对入侵者的憎恨和对过去荒废时光的追悔。
韩麦尔:《最后一课》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韩麦尔先生执教40年,把一生都献给了阿尔萨斯人民。
他热爱祖国,深信法兰西语言是世界上最美、最清楚、最严谨的语言。40年来,他勤勤恳恳地为学校服务,就是在被迫离职前的最后一堂课上,还耐心地讲解,“想在他走以前把自己全部的知识都传授给我们,一下子把它们灌输到我们的脑子里”。
Ⅶ 这本著名的小说出版于1954年 翻译成英语
This famous novel was published in 1954.
这本著名的小说出版于1954年
Ⅷ 他的第一本书于1959年出版,至今仍受青少年喜欢。用英语翻译要求快
His first book was published in 1959 year and still famous between teenagers.
Ⅸ 用英语怎么说 它于2012年成书出版
它于2012年成书出版
It was published in 2012
publish
英 [ˈpʌblɪʃ] 美 [ˈpʌblɪʃ]
vt.& vi.
出版,发行;发表,宣布(结婚等);公布,颁布;出版…的著作
第三人称单数: publishes 现在分词: publishing 过去式: published 过去分词: published 形近词: publics sublist
Ⅹ 八十天环游地球作者
八十天环游地球,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全书于1872年11月6日到同年12月22日发表在《时代》(Le Temps),首次出版于1873年。
小说起因于英国绅士福格与朋友打的一个赌:要在80天内环游地球一周回到伦敦。随后,他与仆人克服了路途中的艰难险阻,路经地中海、红海、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游历印度、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地,最后返回伦敦,一路上福克机智、勇敢,表现出十足的绅士派头。
作者在介绍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知识的同时,还以强烈的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对各种野蛮、落后、愚昧的社会现状(比如英国鸦片对中国人民的毒害以及美国的武斗选举制度等)进行了批判和鞭挞。
(10)他出版于1873年英语扩展阅读:
作者简介
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Jules Gabriel Verne,1828.2.8-1905.3.24),19世纪法国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他最初学法律,186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获得成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凡尔纳总共创作了六十多部长篇小说和几个短篇小说集,还有几十个剧本,和其它各类作品。主要作品有《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从地球到月球》、《神秘岛》、《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地心游记》等。
作品影响
在《八十天环游地球》连载期间,巴黎人关注福克下一个旅行地点,美国记者打电报给报社报告福克的旅行路线,当福克从中国香港赴日本,由于侦探的阻挠没有赶上定期轮船的时候、大洋彼岸的投机活动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有数家轮船公司打电报给作家,要求他让福克乘坐他们公司的轮船,公司将支付一笔巨额款项送给作家。
由于受到儒勒·凡尔纳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的鼓舞,许多冒险旅行家为打破环球旅行的纪录,竞相出发,开展环球旅行竟赛。人们相继打破环球旅行纪录。
《八十天环游地球》很适合改编成剧本,剧作家戴纳里与凡尔纳精诚合作,共同拟定改编提纲,加入很多情节,于1874年11月7日首次公演,大获成功。
创作背景
凡尔纳创作《八十天环游地球》是19世纪后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对东方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活动,而在他们的文化中也出现了对东方“东方化”的描述,凡尔纳沿袭了这些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