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讲话发表70年会议上的讲话当代意义
1. 论述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的现实意义
9.3举行抗战胜利纪念日首都阅兵,不为仇恨,只为铭记历史守望和平。这是对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的纪念;这是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坚定意志的彰显;这是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强决心和不可动摇的原则立场的宣示!
“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70年前那场决定世界前途命运的伟大胜利,永远铭记在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心中。举行抗战胜利纪念日首都阅兵,隆重纪念那场伟大胜利,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全体同胞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人民并肩战斗的结果。中国人民为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感到骄傲,也为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感到自豪。
阅兵式纪念,是为了警告那些罔顾事实、篡改历史的人,中国早已不是过去积贫积弱之民族;是为了提醒我们的同胞,铭记先辈们的牺牲,铭记今天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是为了讴歌无数先烈浴血奋战、穷其生命追求民族自强的精神。饱经沧桑、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更加热爱和平,更懂得珍惜和平。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要凝聚中国力量,为了共同梦想努力奋斗。抗日战争的历史雄辩地证明,正是有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汇集起夺取抗战胜利的磅礴力量。我们要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一心,捍卫人类尊严和历史正义,维护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我们就一定能够开创崭新的未来,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辉煌成就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的感受
应当写出祖国这七十年的变化,写出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我们的感受。
与国同梦,梦的是外侮尽退,四海归一。曾历经列强铁爪钢牙的撕扯,我们午夜梦回,满心皆是痛悔往日祖国所受苦楚,誓以全副心力,与国同一场盛世千秋之梦!于是前有林则徐逆昏命冒巨险为国塑根骨,后有两弹元勋们数十年拼搏探索为国铸刚强依仗。
而生于今日,太平岁月中的我们,亦有尽微薄之力为祖国谋安乐荣光的赤诚之心。抵制辱华之名人、名品,不吝言辞,力驳网络上割裂国土的小人之声。也许我们人微言轻,但与国同梦之心却是百折不改。我们将以最热情的心血,为国织就光明永安的梦想。
(2)在纪念讲话发表70年会议上的讲话当代意义扩展阅读: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相关情况:
1、10月1日,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名义,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发表重要讲话。庆祝大会以后,将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2、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在保卫国家中做出重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道德品质高尚、群众公认的杰出人士,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外国人,在各领域、各行业做出重大贡献、享有崇高声誉、道德品质高尚、群众公认的杰出人士,将分别授予“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3.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要讲话
好,新中国成立人们扬眉吐气,国泰民安,人人平等。讲话精神要领悟,实施。祝祖国昌盛繁荣富强。
4. 阐述南方谈话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大意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严重的考验,能否汲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避免来自“左”与右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使改革开放顺利进行,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讲话。谈话的主要精神在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上面这段话就是 如果还想知道南方谈话的重要内容 可以看下面的地址 地址里也有上面那段话 重要意义
5.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读后感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长征文化,便是“五四”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文化之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红军长征已过去了七十年,但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地留在人们心中,鼓舞着我们每一人。
我是一名普通学生,在我小时候,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会泽扩红”更加耳熟能详,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饮水思源,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也是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动力,在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之际,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为了把这感动一代代人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面对自己的先辈,每一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我们有没有忘记那些为我们打天下的革命先辈?
有人可能会认为,当年穷人参加红军是为了有饭吃。确实是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当了红军以后,其信念就不只是为了吃饭。我们在长征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巨大牺牲,“送郎当红军”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红军将领就出身于书香门第,家里有饭吃,他们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大众的解放扛起了抢。
假如仅仅为了吃饭,你就无法解释这样的故事,红军长征到咱们云南时,有12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说,只要你们不当红军了,就可以放你们生路,不杀你们,但是这几位红军战士个个坚强不屈,敌人没有办法,就把红军伤员带到半山腰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两个伤员推到山洞里面,在后面的10位红军就说:“不用你们推,我们自己跳”。当地群众后来把这个洞叫“红军洞”,这个事迹刻在那个洞口的碑上。
我觉得,红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最值得我们纪念,也是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需要的。
什么样的精神让我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从资料上见到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垫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个故事让我流泪,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长征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如果要问我,纪念长征的感悟是什么?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七十年前艰苦程度甚至超乎我们的想像,但其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我们。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谈,但不能虚度光阴。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们今后要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遥望着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总会浮现长征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今天的纪念活动远远无法表达出我们对红军的崇敬之情。
6. 毛泽东的文学造诣和成就并不是很高,为什么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有指导意义详细回答哈
上编从延安时期的社会结构与知识分子政策、知识分子的精神形态与左翼文学传统等方面,对《讲话》的产生语境进行描述和还原,考辩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原因,分析苏联文艺政策与左翼文学传统对《讲话》的影响,以及《讲话》对它们的吸收与改写。
下编从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关系入手,阐释《讲话》的人民性、实践性等理论价值;把《讲话》置于马克思主义、新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等多重维度中,探询其思想渊源、指导意义、传播接受、版本沿革,以及与《祝词》的承继关系,以一种平和冷静的心态,回溯历史的点点滴滴,在社会史、文化史、文艺史的烛照下,认识《讲话》、发展《讲话》,纠偏《讲话》研究中的绝对主义、虚无主义看法,回答新中国文学不断激进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研究过程中,坚持历史的与美学的观点,客观评价《讲话》的文本价值与历史局限。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要求思想的“同一性”是必要的,以战争形式表现出来的极端化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需要知识分子在思想立场上与工农兵保持一致,这是政治的逻辑,也是历史的逻辑。政治的、历史的逻辑自然就不能用伦理的、情感的逻辑来判断。牺牲不和谐的个体和个性,以维持革命机体的正常运转,这也许是历史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
主要观点包括:1、一篇《讲话》的接受史贯穿了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史,《讲话》重点论及的文艺的人民性、实践性、民族性等问题,仍然是当下文学需要继承和解决的命题。2、在甄别、占有大量史料基础上,评价《讲话》的文本价值与历史价值,坚持《讲话》的人民本位立场和实践品格。3、综合国内外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成果,论述《讲话》与马克思主义文艺、中国传统文化、新文学的渊源关系,考察《讲话》的生命力。4、借鉴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拓宽视野,突破《讲话》研究中的绝对主义、虚无主义误区,认识《讲话》,反思《讲话》,回答新中国文论建设不断激进、左倾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7. 在黄汲清先生诞辰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黄汲清先生诞辰100周年。黄汲清先生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地质学家,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黄汲清先生的科学活动和著作涉及地球科学的诸多方面,在开创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制图事业,建立中国大地构造理论,提出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勘查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在从事地质事业70年的时间里,发表论文250余篇,出版专著20部,其中,一些被国外译成多种文字出版。1982年,他获得国家颁发的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1994年,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黄汲清先生把一生奉献给了地质工作和科学事业,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怀念。
黄汲清先生1904年3月30日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8年毕业后一直从事地质事业。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他对秦岭、四川、云南和贵州进行了开拓性考察和研究,撰写了专著《中国南部的二叠纪地层》,奠定了中国二叠纪地层划分的基础。1932年,他赴瑞士留学,在浓霞台大学进行地质研究,写成《瑞士华莱县素女峰-破金瓜峰地区之地质研究》,1935年获得瑞士浓霞台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他1936年回国,1937年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40年代初在新疆寻找石油;1945年,他出版了《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英文版),首次系统划分了中国及邻区的基本构造单元和构造旋回,提出了多旋回构造运动理论,被誉为亚洲构造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也使他成为中国大地构造领域无可争议的奠基人。他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在40年代末主编出版的14幅中国东部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及1∶300万首幅中国地质图,对20世纪50年代全国大规模矿产普查和区域调查起到了指导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汲清先生积极投身于新中国地质找矿事业,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担任中央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常委、地质部石油地质局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等职。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和参议委员会副主任,第15和32届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常委、荣誉委员等。
20世纪50年代,他参与主持了全国第一轮石油普查,提出并具体部署了松辽平原等地的工作,为一批重要油田的发现作出了重大贡献。60年代,他组织并指导全国1∶100万国际分幅包括地质图、地质构造图和成矿规律图在内的综合地质图件的编制,对地质找矿和国家建设起到了多方面的指导作用。70年代,他结合板块构造理论,发展了多旋回观点,提出了“手风琴”式构造运动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他出版的《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获首届国家图书奖;1984年,在塔里木盆地石油资源座谈会上,作了长篇发言,促进了塔里木油气勘探工作的发展。进入90年代,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关心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石油开发工作。
黄汲清先生不仅在地质学理论和地质找矿方面有突出的建树,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科学遗产,而且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爱国敬业是他取得辉煌成就的力量源泉。黄汲清先生一生,矢志不渝地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地质事业,把祖国的荣辱作为自己的荣辱,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地质事业上。
治学严谨是他科学精神的突出特点。黄汲清先生重视野外调查、坚持地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百家争鸣,体现出了一代地质大师的优良学风。
为人正直、光明磊落是他优秀品格的重要表现。他襟怀坦白,刚正不阿,坚持真理,敢于直言,表现了一位科学家的处事品格。
关心青年、培养人才是他不遗余力、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他亲自培养的一大批学生中,不少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黄汲清先生曾提出,以他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奖金建立一项基金,以奖励在地质科研和地质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青年人。自2001年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设立以来,已有10位青年同志获奖。今天,在我们纪念黄汲清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又有14位青年同志获奖,具有特殊意义。在此,我向获得此项殊荣的青年同志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我也希望在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努力下,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办得更好,使之在激励青年地质科技人才献身地质事业,促进我国地质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纪念和学习黄汲清先生,继承和发扬黄汲清先生的精神,就是为了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号召广大地质工作者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目标,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国家的繁荣强盛作出贡献;就是为了大力弘扬求实创新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积极探索,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勇攀科学高峰;就是为了大力弘扬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精神,为科技进步和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地质工作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先行,必须统筹规划,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希望广大地质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地质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黄汲清先生等前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在发展繁荣地质事业、全面推进国土资源工作的新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再创新的辉煌。
8. 毛泽东纪念邮票的纪念《毛泽东延安讲话发表70周年》邮票
2012年5月23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纪念邮票在全国发行,邮票共一套两枚,面值1.20元,邮票名称分别为“座谈会旧址”和“文艺发展繁荣”。
7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文艺创作的根本问题。70年来,一代代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创作了大批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国画作品。“为人民大众”,成为中国进步文艺的一个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