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机转发表内容
㈠ 交换机怎么实现数据转发的的
直通式(Cut Through)
直通方式的以太网交换机可以理解为在各端口间是纵横交叉的线路矩阵电话交换机。它在输入端口检测到一个数据包时,检查该包的包头,获取包的目的地址,启动内部的动态查找表转换成相应的输出端口,在输入与输出交叉处接通,把数据包直通到相应的端口,实现交换功能。由于不需要存储,延迟非常小,交换速度非常快,这是它的优点。但由于数据包内容并没有被以太网交换机保存下来,所以无法检查所传送的数据包是否有误,不能提供错误检测能力,这是它的缺点。由于没有缓存,不能将具有不同速率的输入/输出端口直接接通,而且容易丢包。
存储-转发(Store-Forward)
存储-转发方式是计算机网络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方式。它把输入端口的数据包检查,在对错误包处理后才取出数据包的目的地址,通过查找表转换成输出端口送出包。正因如此,存储-转发方式在数据处理时延时大,这是它的缺点,但是它可以对进入交换机的数据包进行错误检测,有效地改善网络性能。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以支持不同速度的端口间的转换,保持高速端口与低速端口间的协同工作。
碎片隔离(Fragment Free)
这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一种解决方案。它检查数据包的长度是否够64个字节,如果小于64字节,说明是假包,则丢弃该包;如果大于64字节,则发送该包。这种方式也不提供数据校验。碎片隔离方式的数据处理速度比存储转发方式快,但比直通式慢。
㈡ 交换机初始状态时的时转发表是什么样的
交换机初始状态下的转发表示空的。当端口1收到一个要求转发MAC地址为A的帧的时候,交换机将广播到出端口1以外的所有端口。当MAC地址为A的设备响应了这个包以后,交换机会记录下这个设备的MAC和端口的对应关系。等到下一次再接收到请求MAC地址为A的帧的时候,交换机不再广播,直接转发到对应端口上去。
㈢ 交换机建立自己转发表的依据是什么
交换机建立Mac地址表的是数据通过交换机的某个端口的时候(记录该数据帧的源mac地址),在其他端口收到数据回包时在记录对应关系,这样就形成了mac地址表项。
mac地址建立的过程跟路由协议学习路由一样都是依照特殊的算法来实现,这种底层算法不用深究会用就行。
㈣ 写出查看交换机的mac地址表(转发表)的命令,并写出查看到的转发表的具体信息。
cisco:
Show mac-address-table
h3c:
display mac-address
查看到的转发表具体信息:
有 vlan 、 mac address 、type 、ports 等信息。
㈤ 交换机是如何转发数据的
交换机内部维护着一张MAC地址表,交换机通过解析数据包的帧格式,查找目的MAC地址对应的端口号,进行转发
㈥ 计算机网络简答题:交换机转发表的动态学习过程
你是想问交换机转发表是怎样建立的过程吗?
交换的MAC转发表是通过学习接收到的数据帧的源MAC地址而建立的一个
VLAN+端口+MAC地址的一个表项
PC1(192.168.1.1/24)--------(接口1)交换机(接口2)--------PC2(192.168.1.2/24),如果PC1要PING PC2(第一次通信)
PC1先判断出PC2和自己处在同一个网段,由于两台PC是第一次通信,PC1的ARP表项中没有PC2的MAC地址,于是PC1就发一个ARP请求(请求的内容是PC2的MAC地址),这个ARP请求的源MAC地址是PC1的MAC地址,目的MAC地址是全F(广播包),交换机的接口1接收到ARP请求,把PC1的MAC地址加入接口1的MAC地址表,来表示PC1在我接口1下面;同时交换机向除了接口1之外的其他同一VLAN的端口转发这个ARP请求(含接口2),接着PC2接收到到这个ARP请求,发现这个请求就是发给我的,于是生成了一个ARP响应包,来响应这个请求,这个响应数据帧的源MAC地址为PC2的源MAC地址,交换机的接口2接收到这个响应数据帧之后把源MAC地址加入接口2的MAC地址表中。
㈦ 交换机的转发表怎么建立详细过程
交换的MAC转发表是通过学习接收到的数据帧的源MAC地址而建立的一个
VLAN+端口+MAC地址的一个表项
PC1(192.168.1.1/24)--------(接口1)交换机(接口2)--------PC2(192.168.1.2/24),如果PC1要PING PC2(第一次通信)
PC1先判断出PC2和自己处在同一个网段,由于两台PC是第一次通信,PC1的ARP表项中没有PC2的MAC地址,于是PC1就发一个ARP请求(请求的内容是PC2的MAC地址),这个ARP请求的源MAC地址是PC1的MAC地址,目的MAC地址是全F(广播包),交换机的接口1接收到ARP请求,把PC1的MAC地址加入接口1的MAC地址表,来表示PC1在我接口1下面;同时交换机向除了接口1之外的其他同一VLAN的端口转发这个ARP请求(含接口2),接着PC2接收到到这个ARP请求,发现这个请求就是发给我的,于是生成了一个ARP响应包,来响应这个请求,这个响应数据帧的源MAC地址为PC2的源MAC地址,交换机的接口2接收到这个响应数据帧之后把源MAC地址加入接口2的MAC地址表中。
这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㈧ 交换机是如何转发数据的
交换机(排除3层)都是第二层设备。转发的不是消息,也不是ip包,而是数据段。交换机里有可擦写的寄存器的。记录了你的帐号,配置信息。因此即使掉电重启,里面的配置信息是不会丢的。交换机也有存储器,负责存储转发数据段。
你所提的“a发送信息给b,假如交换机重启的,那么a将发给所有人。”,是不是指a机到b机(通过交换机)的通讯过程?
建议你看下网路方面的7层模型。它能解释a机上应用程序的数据怎么传到b机上的应用程序。
㈨ 2、交换机如何使用Mac地址表转发数据
在转发数据前必须知道它的每一个端口所连接的主机的MAC地址,构建出一个MAC地址表。当交换机从某个端口收到数据帧后,读取数据帧中封装的目的地MAC地址信息,然后查阅事先构建的MAC地址表,找出和目的地地址相对应的端口,从该端口把数据转发出去,其他端口则不受影响,这样避免了与其它端口上的数据发生碰撞。
㈩ 9,交换机端口转发表分别是如何建立和维护的
交换的MAC转发表是通过学习接收到的数据帧的源MAC地址而建立的一个专
VLAN+端口属+MAC地址的一个表项
PC1(192.168.1.1/24)--------(接口1)交换机(接口2)--------PC2(192.168.1.2/24),如果PC1要PING PC2(第一次通信)
PC1先判断出PC2和自己处在同一个网段,由于两台PC是第一次通信,PC1的ARP表项中没有PC2的MAC地址,于是PC1就发一个ARP请求(请求的内容是PC2的MAC地址),这个ARP请求的源MAC地址是PC1的MAC地址,目的MAC地址是全F(广播包),交换机的接口1接收到ARP请求,把PC1的MAC地址加入接口1的MAC地址表,来表示PC1在我接口1下面;同时交换机向除了接口1之外的其他同一VLAN的端口转发这个ARP请求(含接口2),接着PC2接收到到这个ARP请求,发现这个请求就是发给我的,于是生成了一个ARP响应包,来响应这个请求,这个响应数据帧的源MAC地址为PC2的源MAC地址,交换机的接口2接收到这个响应数据帧之后把源MAC地址加入接口2的MAC地址表中。
这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