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出版事业
① 波兰现在的情况
国旗: 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8∶5。旗面由上白下红两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构成。白色不仅象征古老传说中的白鹰,而且还象征着纯洁,表达出波兰人民渴望自由、和平、民主、幸福的美好愿望;红色象征热血,也象征着革命斗争取得胜利。
国徽;为盾徽。红色的盾面上绘有一只头戴金冠、舒展双翼的白鹰。红、白两色是波兰人民喜爱的传统颜色,也是国旗之颜色。白鹰象征波兰人民不屈的爱国精神。
国家政要:总统莱赫·卡钦斯基 (Lech Kaczynski),2005年10月当选,12月宣誓就职;总理卡齐米日·马尔钦凯维奇 ,2005年10月任职。
自然地理:面积为31万多平方公里。位于中欧东北部,北濒波罗的海,西邻德国,南界捷克、斯洛伐克,东北和东南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立陶宛相连。海岸线长528公里。全境绝大部分为略有起伏的低平原(平均海拔173米),北低南高,北部多冰碛湖,南部有低丘陵,靠近捷边境为苏台德山和贝斯基德山。地势北低南高,中部下凹。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约占全国面积的72%。主要山脉有喀尔巴阡山脉和苏台德山脉。较大河流有维斯瓦河(长1047公里)和奥得河(波兰境内长742公里)。全国99.7%属波罗的海流域,其中维斯瓦河流域占二分之一,奥得河流域占三分之一。最大的湖泊是希尼亚尔德维湖,面积109.7平方公里。全境属于由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自西而东,自北而南,海洋性渐减,大陆性递增,年降水量450-800毫米,南部山区可超过1,000毫米。森林占国土 28%。
人口:3863.2万(2001年底),主要民族是波兰人(98%),其余为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俄罗斯、德意志和犹太等少数民族。全国约90%以上的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波兰语。
首都:华沙(Warsaw),人口161.5万(2001年),年平均气温9.6℃。
行政区划:1998年7月,波兰众议院通过一项决议,将全国49个省改为16个省,同时重新设立县制,由目前的省、乡两级改为省、县、乡三级,共设16个省,308个县,2489个乡。10月,全国举行了三级地方自治机构选举。新机制于1999年1月1日启动。
货币:兹罗提>>>
简史:波兰国家起源于西斯拉夫人中的波兰、维斯瓦、西里西亚、东波美尼亚、马佐维亚等部落的联盟,公元9、10世纪建立封建王朝,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1569年同立陶宛王国联合,成为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广阔王国。18世纪下半叶开始衰落。曾三次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瓜分。19世纪波兰人民多次举行争取独立的武装起义。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39年9月,法西斯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纳粹军队占领了波兰全部领土。
1944年7月苏军与在苏组建的波军进入波兰国土,22日,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宣告波兰新国家诞生。战后40多年由波兰统一工人党(共产党)执政。1952年颁布人民共和国宪法,取消总统制,设立国务委员会。1980年发生团结工会大罢工,1981年12月至1983年7月实施战时状态。1989年4月波兰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确认团结工会合法化,决定实行总统制和议会民主。1989年12月29日将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为波兰共和国。
政治:1997年5月,全民公决通过新宪法,10月17日,新宪法生效,它取代了1952年的宪法。新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和以社会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规定: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总统和政府拥有执法权,法院和法庭行使司法权;波经济体制的基础为经济自由化、私有制等原则;波武装力量在国家政治事务中保持中立。新宪法保证公民权和经济自由权,加强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削弱了总统的权力,议会得到下院3/5的票数就能推翻总统的否决,赋予宪法法院强有力的权力,议会不再有权否决宪法法院的裁决。总统选举法规定,如某一候选人在第一轮选举中的得票率超过有效选票的50%,即可当选;如无一人达到50%,则由获选票最多的前两名进入第二轮继续竞选,得票较多者当选。总统任期5年,可连任一届。总统府——贝尔维德宫。
经济:工业发达:采矿业以煤及褐煤最重要,煤炭储量居欧洲前列。主要矿产有煤、硫磺、铜、锌、铅、铝、银等。2000年硬煤储量为453.62亿吨,褐煤139.84亿吨,硫磺5.04亿吨,铜24.85亿吨。琥珀储量丰富,价值约近千亿美元,是世界琥珀生产大国,有几百年开采琥珀的历史。工业以采煤、机器制造、造船、汽车和钢铁为主。2001年有农业用地1839万公顷。耕地占国土面积50%左右。主要作物为各种麦类和马铃薯、甜菜等。牲畜主要养牛、猪和羊。2001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8.3%。农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28.3%。出口以工矿产品(煤、褐煤、焦炭、船舶、车辆等)为大宗;进口以石油制品、铁矿石、棉花和粮食为主。波兰是世界十大旅游国之一。气候宜人的波罗的海港湾,风景旖旎的喀尔巴阡山区,巧夺天工的维利奇卡盐矿每年都吸引无数游客慕名前来。这里的人懂得森林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角,因此他们爱林如命。波兰的森林面积为889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近30%。初到波兰的人,常常会被这诗情画意般的绿色世界所陶醉。旅游业已成为波兰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主要城市有罗兹、波兹南、克拉科夫、什切青、格但斯克等。
文化:提起波兰,人们自然会想到肖邦和居里夫人。肖邦是波兰人引以为骄傲的伟大作曲家和钢琴家。华沙举办的五年一度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吸引着全世界好手角逐,成为国际音乐界的顶级盛事。出生于华沙的居里夫人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她为人类揭开原子的奥秘作出了巨大贡献。 世界遗产——穆斯考尔公园
新闻出版:波兰报刊实行私有化以来,报刊发行情况变化不定。2001年底全国出版发行的报刊杂志5837种,其中主要报刊有:《选举报》,是波兰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共和国报》。此外,还有《论坛报》、《政治》周刊、《直言》周刊、《NEWSWEEK》等。国家主要通讯社有波兰通讯社、波兰国际新闻社。国家主要电台和电视台是波兰广播电台和波兰电视台。1990年10月,波兰众议院通过关于允许开办私营电台和电视台的法令。目前波兰有近180家私营广播电台和26家私营电视台。
外交: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同欧洲的一体化,加入欧盟和北约。1999年3月12日,波兰正式加入北约。2004年5月1日,波兰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
与中国关系: 1949年10月7日,中国和波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中波两国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早在1950年两国就签署了第一个政府间贸易协定。近年来,中波关系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基础上稳步发展,中波经贸关系也有了长足的进展,2003年两国的贸易额达19.8亿美元。1997年11月,克瓦希涅夫斯基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近40年来波兰国家元首首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2004年6月,胡锦涛主席对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签署了联合声明 。
② 波兰作家有几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截止2019年,一共有3个,分别是亨利克·显克维支、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维斯瓦娃·辛波丝卡。
1、亨利克·显克维支
亨利克·显克维支,波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通讯集《旅美书简》,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
显克维支出身于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高等学校语文系学习,后因不满沙俄政府对学校的钳制愤然离校。1872年起任《波兰报》记者。
大学时期即开始写作,是具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现实主义作家,素有“波兰语言大师”之称。
1896年,显克维支又完成了反映古罗马暴君尼禄的覆灭和早期基督教兴起的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1905年他因这部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867~1925)波兰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福地》和四卷本长篇小说《农民》等。
1924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我们颁奖给他,是因为他的民族史诗《农民们》写得很出色”。
3、维斯瓦娃·辛波丝卡
维斯瓦娃·辛波丝卡(1923-2012),波兰女作家,同时也是位杰出的翻译家,将许多优秀的法国诗歌翻译成波兰语,并于199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诗作被称为“具有不同寻常和坚韧不拔的纯洁性和力量”。
有《一见钟情》,《呼唤雪人》等著作。她是第三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诗人(前两位是一九四五年智利的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和一九六六年德国的奈莉·萨克斯),第四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作家。
(2)波兰出版事业扩展阅读:
还有一个波兰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是美国国籍: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1911-2004),美籍波兰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
1911年6月30日,切斯瓦夫·米沃什生于立陶宛维尔诺。曾参加左派抵抗组织,从事反法西斯活动。后任波兰驻美国、法国外交官。
1951年向法国申请政治避难,1970年加入美国国籍。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被禁锢的头脑》、《伊斯河谷》、《个人的义务》、《务尔罗的土地》等。
2004年8月14日,米沃什在波兰克拉科夫的家中逝世,享年93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诺贝尔文学奖
③ 波兰现在的国家情况
波兰
国名:波兰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Poland)
国歌: 《波兰没有灭亡》
国庆日:5月3日(1791年)和11月11日(1918年)
国旗: 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8∶5。旗面由上白下红两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构成。白色不仅象征古老传说中的白鹰,而且还象征着纯洁,表达出波兰人民渴望自由、和平、民主、幸福的美好愿望;红色象征热血,也象征着革命斗争取得胜利。
国徽;为盾徽。红色的盾面上绘有一只头戴金冠、舒展双翼的白鹰。红、白两色是波兰人民喜爱的传统颜色,也是国旗之颜色。白鹰象征波兰人民不屈的爱国精神。
国家政要:总统莱赫·卡钦斯基 (Lech Kaczynski),2005年10月当选,12月宣誓就职;总理卡齐米日·马尔钦凯维奇 ,2005年10月任职。
自然地理:面积为31万多平方公里。位于中欧东北部,北濒波罗的海,西邻德国,南界捷克、斯洛伐克,东北和东南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相连。海岸线长528公里。地势北低南高,中部下凹。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约占全国面积的72%。主要山脉有喀尔巴阡山脉和苏台德山脉。较大河流有维斯瓦河(长1047公里)和奥得河(波兰境内长742公里)。最大的湖泊是希尼亚尔德维湖,面积109.7平方公里。全境属于由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
人口:3863.2万(2001年底),主要民族是波兰人(98%),其余为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俄罗斯、德意志和犹太等少数民族。全国约90%以上的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波兰语。
首都:华沙(Warsaw),人口161.5万(2001年),年平均气温9.6℃。
行政区划:1998年7月,波兰众议院通过一项决议,将全国49个省改为16个省,同时重新设立县制,由目前的省、乡两级改为省、县、乡三级,共设16个省,308个县,2489个乡。10月,全国举行了三级地方自治机构选举。新机制于1999年1月1日启动。
货币:兹罗提>>>
简史:波兰国家起源于西斯拉夫人中的波兰、维斯瓦、西里西亚、东波美尼亚、马佐维亚等部落的联盟,公元9、10世纪建立封建王朝,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18世纪下半叶开始衰落。曾三次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瓜分。19世纪波兰人民多次举行争取独立的武装起义。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39年9月,法西斯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纳粹军队占领了波兰全部领土。
1944年7月苏军与在苏组建的波军进入波兰国土,22日,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宣告波兰新国家诞生。战后40多年由波兰统一工人党(共产党)执政。1952年颁布人民共和国宪法,取消总统制,设立国务委员会。1980年发生团结工会大罢工,1981年12月至1983年7月实施战时状态。1989年4月波兰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确认团结工会合法化,决定实行总统制和议会民主。1989年12月29日将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为波兰共和国。
政治:1997年5月,全民公决通过新宪法,10月17日,新宪法生效,它取代了1952年的宪法。新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和以社会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规定: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总统和政府拥有执法权,法院和法庭行使司法权;波经济体制的基础为经济自由化、私有制等原则;波武装力量在国家政治事务中保持中立。新宪法保证公民权和经济自由权,加强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削弱了总统的权力,议会得到下院3/5的票数就能推翻总统的否决,赋予宪法法院强有力的权力,议会不再有权否决宪法法院的裁决。总统选举法规定,如某一候选人在第一轮选举中的得票率超过有效选票的50%,即可当选;如无一人达到50%,则由获选票最多的前两名进入第二轮继续竞选,得票较多者当选。总统任期5年,可连任一届。总统府——贝尔维德宫。
经济:主要矿产有煤、硫磺、铜、锌、铅、铝、银等。2000年硬煤储量为453.62亿吨,褐煤139.84亿吨,硫磺5.04亿吨,铜24.85亿吨。琥珀储量丰富,价值约近千亿美元,是世界琥珀生产大国,有几百年开采琥珀的历史。工业以采煤、机器制造、造船、汽车和钢铁为主。2001年有农业用地1839万公顷。2001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8.3%。农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28.3%。波兰是世界十大旅游国之一。气候宜人的波罗的海港湾,风景旖旎的喀尔巴阡山区,巧夺天工的维利奇卡盐矿每年都吸引无数游客慕名前来。这里的人懂得森林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角,因此他们爱林如命。波兰的森林面积为889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近30%。初到波兰的人,常常会被这诗情画意般的绿色世界所陶醉。旅游业已成为波兰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文化:提起波兰,人们自然会想到肖邦和居里夫人。肖邦是波兰人引以为骄傲的伟大作曲家和钢琴家。华沙举办的五年一度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吸引着全世界好手角逐,成为国际音乐界的顶级盛事。出生于华沙的居里夫人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她为人类揭开原子的奥秘作出了巨大贡献。 世界遗产——穆斯考尔公园
新闻出版:波兰报刊实行私有化以来,报刊发行情况变化不定。2001年底全国出版发行的报刊杂志5837种,其中主要报刊有:《选举报》,是波兰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共和国报》。此外,还有《论坛报》、《政治》周刊、《直言》周刊、《NEWSWEEK》等。国家主要通讯社有波兰通讯社、波兰国际新闻社。国家主要电台和电视台是波兰广播电台和波兰电视台。1990年10月,波兰众议院通过关于允许开办私营电台和电视台的法令。目前波兰有近180家私营广播电台和26家私营电视台。
外交: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同欧洲的一体化,加入欧盟和北约。1999年3月12日,波兰正式加入北约。2004年5月1日,波兰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
与中国关系: 1949年10月7日,中国和波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中波两国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早在1950年两国就签署了第一个政府间贸易协定。近年来,中波关系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基础上稳步发展,中波经贸关系也有了长足的进展,2003年两国的贸易额达19.8亿美元。1997年11月,克瓦希涅夫斯基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近40年来波兰国家元首首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2004年6月,胡锦涛主席对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签署了联合声明 。
④ 请推荐一些优秀的波兰电影
1896年波兰开始有电影放映。1908年以前,电影放映只是作为戏剧演出的附加节目,后来才逐渐移到专门场所去放映。当时波兰没有自己的制片基地,电影工作者都是和外国人搞合作拍片的。
早期波兰电影 1910年,波兰建有近200家影院,同时,电影公司也开始出现,其中影响最大的、产量最稳定的是斯芬克斯公司。到1914年,影片产量已达14部,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又减至5~7部。1910~1918年间生产的影片,主要是改编本国的文学作品,如《罪恶的历史》(导演A.别德那尔契克)、《上帝的法庭》(导演S.克那凯扎瓦斯基)、《密尔·叶佐福维奇》(导演奥斯托亚-苏尔尼茨基)以及一些情节剧和喜剧。
1918年波兰第二共和国成立后,地主资产阶级政权仅仅资助拍摄宣传政府政策的影片。一时间,电影的内容主要是宣传军国主义、民族主义和反共思想。由于通货膨胀、失业,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电影观众人数锐减。影片产量也从1921年的17部跌至1925年的 5部。1926年后,影片产量有所提高,内容也开始涉及资产阶级地主国家制度方面的问题。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乐土》(1928,导演A.赫茨、Z.格尼亚道夫斯基)、《塔台乌施先生》(1928,导演R.奥尔登斯基)、《春的前夕》(1929,导演H.沙格)、《警察局长塔吉耶夫》(1929,导演J.加尔丹)等。
1933年,波兰生产了第一部有声片。1934年议会通过“关于影片及其传播的规定”,加强了对电影的审查,加重了税收。30年代,电影生产几乎全部表现出商业性。不仅喜剧、情节剧、侦探剧如此,就连一些历史题材片也为追求票房价值而违背历史真实。甚至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也不忠实原著。在改编片中,只有《玫瑰》(1936,导演J.列切斯)没有歪曲原著揭示的社会矛盾,保持了原著的鲜明的形像。列切斯的其他作品,如《年轻的森林》(1934)、《来自诺沃立诺克的姑娘》(1937)、《界线》 (1938)等片则显示出一定的专业技巧和思想艺术水平。 而《生活的判决》( 1934,导演加尔丹)、《风险》(1938,导演E.常卡里斯基、K.邵洛夫斯基)、《砾石》(1938,导演加尔丹)等片则表现出现实主义与民主的倾向
。 1939年9月,希特勒占领波兰后,电影生产完全停顿,只有A.鲍赫杰维奇领导的一个人数不多的地下电影小组拍摄一些报道战况的纪录片。
波兰民主共和国电影 1945年11月13日波兰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后,电影事业立即实行国有化。战后第一个10年,波兰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开始了一个新阶段。人民的历史经验和爱国主义,英勇的战斗经历和苦难遭遇确立了电影的题材和样式。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禁唱的歌曲》(1947,导演L.布齐柯夫斯基)、《华沙一条街》(1949,导演A.福特)、《最后阶段》(1948,导演W.雅库鲍夫斯卡娅)、《钢铁的心》(1948,导演S.马尔诺维奇)、《不屈的城市》(1950,导演J.扎日茨基)。这些影片反映了波兰人民英勇抵抗法西斯的光辉事迹。40年代末,电影工作者开始转向现代题材的创作。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珍宝》(1949,导演布齐柯夫斯基)、《最初的日子》(1952,导演J.雷布柯夫斯基)、《村社》(1952,导演J.卡瓦列洛维奇、K.苏米尔斯基)、《广场奇遇》(1954,导演布齐柯夫斯基)、《华沙首次演出》(1951,导演J.雷布柯夫斯基)、《肖邦的青年时代》(1952,导演A.福特)等。
从50年代中期起,波兰电影创作开始了一个新阶段。影片产量不仅逐年有所增加(1953年 3部、1957年16部、1960年23部、1977~1978年达30部),在生产体制上也发生了变化,成立了独立的创作集体,而且在创作上也出现了新的倾向,如在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题材时着重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表现人民在抵抗运动中蒙受的灾难和损失、个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价值;赋予英雄主义以新的解释,表现个人在历史事件中是自觉参加或被动卷入等。这类作品有《世界大战的真正结束》(1957,导演卡瓦列洛维奇)、《第三交响乐(英雄)》(1958,导演A.蒙克)、《一代人》(1955,导演A.瓦依达)、《下水道》(1957,导演瓦依达)等等。表现两种意识形态冲突的影片有《渣滓与钻石》(1958,导演瓦依达);反对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片有《铁轨上的人》(1956,导演蒙克)、《天使修道院的嬷嬷约安娜》(1961,导演卡瓦列洛维奇)。还有对当代社会阴暗面进行抨击,反映垮掉的一代青年的影片,如《夜车》(1959,导演卡瓦列洛维奇)、《水中刀》(1962,导演瓦依达)、《爱娃要睡觉》(1958,导演T.赫米列夫斯基)、《套圈》(1958,导演W.J.哈斯)、《一周第八天》(1958,导演A.福特)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剧作原则、造型与风格处理上略具特点,而且它们也反映了创作者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思想。这些创作者和作品被称为“波兰电影学派”。
60年代后,电影创作的特点是探索新的生活素材和能够体现这一素材的形式。主要作品有《要是有人知道》(1966,导演K.库茨)、《瘦弱的人及其他》(1967,导演H.克留芭)、《马切乌什传记》(1968,导演V.列申斯基)。此时期部分电影创作者着重改编本国经典文学作品,如《法老》(1966,导演卡瓦列洛维奇)、《在萨拉高斯找到的手稿》(1965,导演哈斯)、《玩偶》(1968,导演哈斯)、《沃罗德耶夫斯基先生》(1969,导演J.霍夫曼)、《桦树林》(1970,导演瓦依达)、《婚礼》(1973,导演瓦依达)、《乐土》(1975,导演瓦依达)、《在沙漠和密林之中》(1973,导演V.什列什茨基)、《洪水》(1974,导演霍夫曼)等等。
70年代,波兰电影工作者着重创作现代题材作品。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人与社会的新的联系上。一些影片的主题是人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工作与道德的关系。主要作品有导演库茨的《黑土地带的盐》(1970)、《王冠上的珍珠》(1972)等。
80年代以来,波兰电影工作者更加深入生活,力图反映与当前政治形势有关的问题,同时也更加注意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不同的创作者表现出不同的观点和倾向性。主要作品有瓦依达的《大理石人》(1976)和《铁人》(1981)等。
纪录电影在整个波兰电影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密切反映现实,表现形式多样化,作品风格独特,也形成具有特色的波兰纪录电影学派。其主要创作人员有K.扎努西、E.鲍萨克、T.马卡尔琴斯基、L.彼尔斯基等。
波兰电影事业 波兰有两个故事片制片厂:罗兹故事片厂和弗罗茨拉夫故事片厂。华沙纪录电影制片厂自1963年起也拍摄故事片。此外,还有乔鲁夫卡制片厂(建于华沙,生产纪录片、教学及军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科教片厂(建于罗兹)、信号旗制片厂(建于罗兹,专事生产短片)、小型电影制片厂(建于华沙)及两个美术电影制片厂(建于别尔斯科-白雅拉和克拉科夫)。自1974年起每年在克拉科夫举行全波影视故事片电影节,自1964年起在克拉科夫举办短片电影节。
罗兹高等电影电视学校成立于1948年,1958年它与高等戏剧学校合并,改名为席勒戏剧电影电视高等学校。该校设有电影导演、 表演、 摄影、电视、制片 5个系。一些高等学校也为电影培养专门人才。1949年波兰科学院艺术研究所设立电影史与电影理论研究部。文化艺术部与其他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学,也设有电影理论研究部门。
波兰拥有约400个电影俱乐部。出版《电影》、《银幕》、《世界电影》、《电影技术》等刊物
⑤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什么理论并出版了不朽名著什么
古希复腊天文学家托勒制密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 地心说 理论.他认为 地球 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波兰天文学家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他认为 太阳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法国有一位叫 傅科(1819—1868)的物理学家,根据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用实验证实了地球在自转.
⑥ 波兰国家图书馆的职能
·国家图书馆是波兰文献产品的档案库,既收集移民文献也收集有关波兰的外文文献;本机构永久性保存波兰过去及现在的知识产品,譬如:文献、图表和雕版印刷品,制图学、音乐、视听及电子藏品;
·作为人文学研究图书馆,向所有希望使用其藏品进行研究、文化活动、创造性/专业工作或自我提高的个人提供使用;
·作为国家书目中心,编辑出版现行和回溯性国家书目、外文波兰学书目、波兰文献学书目和科学图书书目;
·作为图书馆学、目录学标准化中心,与波兰标准化委员会进行合作;
·国内出版文献统计机构;
·本国国际标准书号与国际标准刊号管理机构;
·作为文献和信息传播机构,及时就国内外文献在波兰图书馆的收藏向波兰图书馆、参考中心及出版商进行通报;
·是情报学、图书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中心图书馆;
·图书馆藏书的保护保存工艺中心;
·是图书馆科学、目录学、书史、图书馆史、读者学、情报学及其他相关科学的科学研究机构,并将其发现及时予以传播;
·作为方法论和咨询中心支持国内图书馆的专业活动;
·帮助筹划波兰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对海外波兰人图书馆提供协助,特别是那些收藏民族文献珍藏的图书馆;
·是在图书馆资料环境下保护文化遗产的中心;
·出版图书馆事业、目录学、图书学、读者研究及与图书有关的科学原则领域内的图书;
·是通过组织展览、讲演、会议及其他方式推广文献利用的教育机构;
·是国内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就有关图书发表评论的文化设施。
战后国家图书馆的功能有所扩大,尤其在书目学和学术研究方面。图书馆收集资料,着手编辑1901-1939回溯性国家书目。积极开展标准化活动,编辑各式各样文献的联合目录。图书馆还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收藏及其从其他波兰图书馆精选的资料进行缩微化。研究范围包括公共图书馆事业和阅读活动的开展。国家馆还在更广阔的方面参与国际合作。
⑦ 关于波兰的资料
The Republic of Poland 波兰共和国
首都: 华沙
面积: 312,683.00 平方公里
同北京时差: -6.00
国际电话码: 48
人口: 3983万人(2008年) 。性别比为0.90
语言: 波兰语
货币: 兹罗提
民族: 波兰人占97.5%,德意志人占1.3%,乌克兰人0.6%,白俄罗斯人占0.6%。
宗教: 天主教占95%,东正教、基督教新教和其他教派占5%。
国花: 三色堇
文化
提起波兰,人们自然会想到肖邦和居里夫人还有哥白尼。肖邦是波兰人引以为骄傲的伟大作曲家和钢琴家。华沙举办的五年一度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吸引着全世界好手角逐,成为国际音乐界的顶级盛事。出生于华沙的居里夫人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她为人类揭开原子的奥秘作出了巨大贡献。哥白尼是现代天文学创始人,日心说的创立者,他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因此使天文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自然科学从此获得了新生,这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新闻出版
波兰报刊实行私有化以来,报刊发行情况变化不定。2001年底全国出版发行的报刊杂志5837种,其中主要报刊有:《选举报》,是波兰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共和国报》。此外,还有《论坛报》、《政治》周刊、《直言》周刊、《NEWSWEEK》等。国家主要通讯社有波兰通讯社、波兰国际新闻社。国家主要电台和电视台是波兰广播电台和波兰电视台。1990年10月,波兰众议院通过关于允许开办私营电台和电视台的法令。目前波兰有近180家私营广播电台和26家私营电视台。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
1949年10月7日,中国和波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中波两国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早在1950年两国就签署了第一个政府间贸易协定。近年来,中波关系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基础上稳步发展,中波经贸关系也有了长足的进展,2003年两国的贸易额达19.8亿美元。1997年11月,克瓦希涅夫斯基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近40年来波兰国家元首首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2004年6月,胡锦涛主席对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签署了联合声明 。
波兰节日
Styczeń, 01 Nowy Rok 1月1日 新年
Kwiecien 16,17 Wielkanoc 4月16,17(是4月的第3个周日和周一)复活节
华沙夜景Maj, 01 Święto Państwowe 5月1日 劳动节
Maj, 02 Święto Flagi Państwowej 5月2日 波兰国旗节(一般不放假)
Maj, 03 Święto Narodowe Trzeciego Maja 5月3日 宪法日
Czerwiec 15 Boze Cialo 6月15日 圣体节
Sierpień, 15 Wniebowzięcie Najświętszej Marii Panny 8月15日 圣母玛利亚升天日
Listopad, 01 Wszystkich Świętych 11月1日 清明节
Listopad, 11 Narodowe Święto Niepodległości 11月11日 独立日
Grudzień, 25 Pierwszy dzień Bożego Narodzenia 12月25日 圣诞
政治
1997年5月,全民公决通过新宪法,10月17日,新宪法生效,它取代了1952年的宪法。新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和以社会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规定: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总统和政府拥有执法权,法院和法庭行使司法权;波经济体制的基础为经济自由化、私有制等原则;波武装力量在国家政治事务中保持中立。新宪法保证公民权和经济自由权,加强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削弱了总统的权力,议会得到下院3/5的票数就能推翻总统的否决,赋予宪法法院强有力的权力,议会不再有权否决宪法法院的裁决。总统选举法规定,如某一候选人在第一轮选举中的得票率超过有效选票的50%,即可当选;如无一人达到50%,则由获选票最多的前两名进入第二轮继续竞选,得票较多者当选。总统任期5年,可连任一届。
经济
工业发达。采矿业以煤及褐煤最重要,煤炭储量居欧洲前列。主要矿产有煤、硫磺、铜、锌、铅、铝、银等。2000年硬煤储量为453.62亿吨,褐煤139.84亿吨,硫磺5.04亿吨,铜24.85亿吨。琥珀储量丰富,价值约近千亿美元,是世界琥珀生产大国,有几百年开采琥珀的历史。工业以采煤、机器制造、造船、汽车和钢铁为主。2001年有农业用地1839万公顷。耕地占国土面积50%左右。主要作物为各种麦类和马铃薯、甜菜等。牲畜主要养牛、猪和羊。2001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8.3%。农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28.3%。出口以工矿产品(煤、褐煤、焦炭、船舶、车辆等)为大宗;进口以石油制品、铁矿石、棉花和粮食为主。波兰是世界十波兰克拉科夫市教堂及其广场大旅游国之一。气候宜人的波罗的海港湾,风景旖旎的喀尔巴阡山区,巧夺天工的维利奇卡盐矿每年都吸引无数游客慕名前来。这里的人懂得森林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角,因此他们爱林如命。波兰的森林面积为889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近30%。初到波兰的人,常常会被这诗情画意般的绿色世界所陶醉。旅游业已成为波兰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主要城市有罗兹、波兹南、克拉科夫、什切青、格但斯克等。
更详细的看链接吧 很详细
⑧ 为什么波兰成为世界三大书展的主宾国
波兰位于欧洲腹地,人口3800万,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东边有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接壤。近年波兰无论在欧盟还是在国际舞台的地位亦与日俱增,是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贸组织的成员。历史上由于语言和政治原因的关系,波兰与世界隔绝,1990年之前其图书市场一直处在高压控制下。也就是说,波兰目前自由开放的图书市场面世仅25年。11日,在主题为“波兰图书市场:观察、趋势和发展”的开场会议上,波兰出版商索尼娅·德莱格介绍了当前波兰出版市场的基本布局:两大实力强劲的书商(Empik和Matras),两个专业发行商,数以千计小出版商以及15到20家规模较大的出版社。
与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波兰销售最为强劲的图书来自专业、STM、教育及童书板块。不过在图书出版公司Open Letter Books的出版人查德·波斯特看来,波兰的当代文学作品也毫不逊色,“波兰文学既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能够创造新的东西。当代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创新性和现实意义,而且意味隽永。”因此在波兰的畅销书榜单上既有本土作品也有翻译图书,其中60%的畅销书出自本土作者之手。
⑨ 波兰寻宝记什么出版在大陆
今年上午七
⑩ 有哪些介绍波兰历史的书籍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53144045/answer/15080020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东方出版中心的《波兰史》,虽然有极少数错误但是无伤大雅。更关键的是,这本书对于构建整个波兰史的框架非常有帮助。
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不折之鹰》,这个已经有人推荐过了。其中一些数字值得推敲,但是在国内中文书里算得上是最出色的。
台湾三民书局的《波兰史》,价值不如东方出版中心的《波兰史》,但是作为补充也可以。
万昌华教授的《波兰政治体制转轨研究》,金雁、秦晖教授的《十年沧桑》《从东欧到新欧洲》也都是不错的书籍,虽然内容略显单薄。
其他中文书籍非常值得看的并不是很多……其他国人写的,诸如吴伟的《苏联与波兰问题》,刘祖熙的《波兰战后的三次危机》,张文红的《团结工会的兴与衰》, 郭增麟的《波兰独立之路》可以参考性阅读。波兰人民共和国的一些领导人的回忆录性质的书籍比如《中断的十年》《波兰剧变是怎样发生的》还有其他一些《波兰团结工会成立记》这种有“当事人”性质的书也可以参考性的看看,当然别全信……《中断的十年》后面被译者专门放了段卡尼亚的打脸。
然后就是英文了……
Adam Zamoyski的Poland:A History,这本书也有些错误,但是总体而言也算是无伤大雅。
Peter Stachura的Poland, 1918-1945 An Interpret,这书作者立场我感觉是个国家民主党同情者,而且有为萨纳奇洗地的嫌疑。但是相对而言,也算是不错。
Timothy Snyder的The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s: Poland, Ukraine, Lithuania, Belarus, 1569–1999没什么好说的,比起上一位算得上中规中矩了。
David G. Williamson的The Polish Underground 1939-1947对于想要了解波兰地下状态的人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Kenneth K. Koskodan的No Greater Ally: The Untold Story of Poland’s Forces in World War II算得上二战期间波兰的大体概述,在某些问题上不够细致……如果你有不折之鹰的话并不是非常有必要买这本。当然,这本书的一些数字比不折之鹰准确。
最后是重头戏:
Norman Davies在我个人看来足以在波兰史这个方面封神——综合God's Playground、White Eagle, Red Star和Rising'44来看,这个“封神”绝不夸张。当然,他关于波兰的著作绝不止这三本,但是这三本在我看来是最值得购买的
最后一些书籍比如Fighting Warsaw: The Story of the Polish Underground State, 1939-1945(这书有点书名忽悠人的意思…内容对不起书名,但是作为参考的话意义重大)、Code Name: Zegota: Rescuing Jews in Occupied Poland, 1942-1945: The Most Dangerous Conspiracy in Wartime Europe、Trail of Hope: The Anders Army, An Odyssey Across Three Continents这些,按需阅读就行。一般来说,没有必要花这个钱。
最后,《波兰史》和《不折之鹰》已经足够让你的波兰史水平高于绝大多数人了。自己考虑吧——毕竟书是要钱的。
还有,刘祖熙的《波兰通史》少看为妙。屁股影响写作我能理解,也不是不能接受——事实上吴伟、张文红、郭增麟、Peter Stachura等人的屁股都和我不对路。但是《波兰通史》能被屁股影响成这个鬼样子也是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