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六论人民出版社
㈠ 毛泽东的生平记事
毛泽东生平年表
http://..com/question/6901496.html?si=3
毛泽东生平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13年在湖南省立第
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4年在上海
1927年大革命
失败前在武汉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任军长。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
1936年在保安
1945年在延安
1930年5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同年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将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他们执行不同的战略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1938年春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
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这些抗日根据地大部分是在华北山区,但也有的是在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在抗日战争时 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1942年,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43年,领导根据地军民开 展生产运动,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同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战略。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1947年3月转战陕北前夕
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他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
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同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指挥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以他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渡长江以后的作战,推翻了国民党政府。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月1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
1949年主持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6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同年10月,迫于美国军队攻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2年,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1953年,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
1949年与毛岸英、刘松林、李讷在香山
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接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同年9月,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这个方针后来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因而导致了以后的一系列指导工作上的错误和 挫折。1957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1961年在庐山查阅图书
同年7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主持召开庐山会议。他本想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在会议后期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会后在全党 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从1960年冬到1965年,在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错误。
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
但在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他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1963~1965年,发动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从50年代开始,他领导中共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66年,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他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不让江青、张春桥等夺取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
1974年,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中南海游泳池客厅亲切握手。中为邓小平
在对外政策方面,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和中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并且开始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主席纪念堂
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
(文字资料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络全书<1949-1999>》 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9年7月版)
毛泽东生平大事年表 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的诗书人生
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6日)(节选
㈡ 有人知道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理想丈夫》(王尔德写的)的翻译者“文心”,是谁吗他的原名是
英国唯美主义发生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英国无论在科技、工业和军事上都已建立起雄踞欧洲的政治霸权,与此同时,工业机械文明的发达、市井中产阶级的庸俗作风却导致了信仰和传统的人文精神危机。一批敏感的知识分子在苦闷中寻找到了唯美主义这一聊以自慰的突破口。英国唯美主义的前身是19世纪中期的偏重于宗教运动的“牛津运动”(1833-1845)和偏重于美术和文学的“前拉斐尔学派”。以1848年成立的前拉斐尔兄弟会和1850年创办的《萌芽》杂志为诞生标志的前拉斐尔学派,主张恢复拉斐尔之前的文学风尚,注重描写个人感受,实践诗歌语言和意象的实验冒险,视作品为自足自洽的独立个体。前拉斐尔学派的上述观念可看作是英国唯美主义的前驱,佩特则把戈蒂耶阐释的“为艺术而艺术”与先拉斐尔学派结合起来,从而开创了英国唯美主义的先河。19世纪90年代,英国唯美主义发展到高峰,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肖像》序言系统地表述了“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他的作品如《道林·格雷的肖像》、《莎乐美》等更是唯美主义艺术自律、文本自足、形式为艺术生命等理念的具体实践。王尔德对英国唯美主义思潮及创作的作用是重大的,比尔伯姆就曾诙谐地说,“美存在于1880年以前,但王尔德使它问世了。”
关于艺术和现实的关系,唯美主义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的摹仿、反映论的文学传统,对十九世纪处于强劲时期的现实主义,都提出了异议。在唯美主义看来,艺术并不是一面镜子,也不是教化的舞台,它并非生来负有社会性和功利性的使命——这些使命完全是人为和出于某种意识形态目的。唯美主义的使命就在于恢复艺术的本来面目,即作为美的存在,并且仅此而已。戈蒂耶在《阿贝杜斯》序言和〈莫班小姐序言〉中明确提出:“一件东西一旦变得有用,就不再是美的了,一旦进入实际生活,诗歌就变成了散文,自由就变成了奴役”,他还说:“只有毫无用处的东西才真正称得上是美的,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丑的”。概言之,唯美主义 标榜“为艺术而艺术,“艺术至上”,认为艺术本身就是目的。
王尔德也认为,现实的丑陋正在腐蚀和毒害艺术,“一切坏的艺术都是返归生活和自然造成的,并且是将生活和自然上升为理想的结果”。艺术要恢复美的声誉,就必须远离生活远离现实,“唯一美的事物,是与我们无关的事物”。并且,他提出一个颇富于挑战性的观念:艺术先于生活。这无疑是对现实主义所强调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一观念的彻底颠覆 。他全面否定了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方法,现实主义是完全的失败,每一个艺术家应该避免的两件事是形式的现代性和题材的现代性”。在王尔德看来,生活对于艺术的摹仿,远远多于艺术对生活的模仿,因为生活中,形式之贫乏是非常惊人的,全靠艺术为生活提供一些美的形式。艺术培养了我们的审美旨趣,人们也时常按艺术提供的观念和模式生活。
艺术借以脱离现实的重要途径,就是把文学创作当成形式实验的基地,尽情开拓挖掘。形式是唯美主义实践其理念的场所,所有的唯美主义理论家都把形式放在了文学创作的首要位置。波德莱尔《珐琅和雕玉》从画家的气质和感觉出发,考察艺术技巧和艺术的形式美之间的关系,极力强调艺术形式美的威力。佩特认为成功的艺术有了“一种形式”,也就有了一种“精神”。 王尔德就形式问题认为,艺术家首先必须凭视觉感受形式之美,观赏者则必须首先拜倒在形式的脚下,这样,艺术的任何微妙之处才会公开出来。总之,“形式就是一切,它是生命的奥秘。”
㈢ 余光中平生的故事,。。,,,,,。
余光中平生的故事:
1、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2、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
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 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著有 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3、2010年,携夫人及女儿出访江南大学,并受聘为江南大学客座教授。同年,余光中来到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参加首届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专门创作了纪念屈原的诗歌《秭归祭屈原》。
6月17日,余光中参加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受聘为三峡大学客座教授,为该校师生作了题为《我的四度空间》的报告。
4、2011年3月24日,国立中山大学于其校逸仙馆举办“台湾书写·世界发光 余光中诗韵与音符的交响”的讲座,由国立中山大学外国语文学系余光中教授和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陈芳明所长,以谈话的方式面对学生演讲。4月,受邀出任浙江大学客座教授。
5、2015年2月27日至3月6日,余光中教授访问香港中文大学,主持新亚书院六十五周年院庆学术讲座暨第二十八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其间,余教授主讲了三场公开讲座,探讨中西诗人和诗歌的特色与异同,并分享赏析诗歌朗诵的心得。
(3)平生六论人民出版社扩展阅读:
后世纪念:
台湾诗人余光中2017年12月溘然长逝。12月29日,余光中告别式在高雄举行,两岸暨海外文化界人士、亲友以及学生近千人齐聚为余老送别。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携夫人周美青、中国国民党主席吴敦义到场悼念。
2018年2月2日,其夫人范我存到香港捐出余老手稿、眼镜,以及个人收藏的齐家文化玉器予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和文物馆。
2月2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举办“余光中手稿及藏品捐赠典礼”。仪式上,余光中夫人及两个女儿等一众嘉宾、学者,齐聚一堂,透过一段影像,追忆余光中的香港岁月。
㈣ 人民出版社的历史沿革
人民出版社是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9月创办的第一个出版机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以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中央局于1921年9月1日,在上海创办人民出版社,由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主持工作。1921年9月1日发行的《新青年》第九卷第五号刊登了人民出版社成立“通告”,简述了创社宗旨与任务:“近年来新主义新学说盛行,研究的人渐渐多了,本社同仁为供给此项要求起见,特刊行各种重要书籍,以资同志诸君之研究”。此通告还列出了计划出版的书目,其中马克思全书15本,列宁全书14本,康民尼斯特(共产主义者)丛书11本,其他书籍9本。到1922年6月底,出版社共出了12本书,其中马克思全书2本:《共产党宣言》、《工钱劳动与资本》;列宁全书5本:《列宁传》、《劳农会之建设》、《讨论进行计划书》、《劳农政府之成功与困难》、《共产党礼拜六》;康民尼斯特丛书5本:《共产党底计划》(布哈林)、《俄国共产党党纲》、《国际劳动运动中之重要时事问题》、《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俄国革命纪实》(托洛茨基)。以上12本书各印3000份。到同年9月,新出版的有:马克思的《资本论入门》,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以及《劳动运动史》、《两个工人谈话》、《太平洋会议与吾人之态度》、《李卜克内西纪念》等。此外,为声援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上海英美草公司、浦东纺纱工人罢工,还及时印发了大量文章、传单。这些宣传品战斗性很强,有力地配合了党的宣传工作。《共产党》月刊从第六期起由人民出版社发行。1923年,人民出版社与新青年社合并。随着大革命失败,人民出版社的工作也转入地下。人民出版社虽然只存在了两年,但对于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党的出版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人民出版社于1950年12月1日重建,继承了革命年代的光荣传统,成为新时期党和国家重要的政治书籍出版社,也是我国第一家著名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出版社。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出版社”社名,成为国家和各省级人民出版社人民版图书最为显著的形象标志。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分别为人民出版社成立题词。
人民出版社自建社以来,始终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即: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普及性读物;党史和党建论著;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法律、文化、国际问题等方面的一流学术著作,以及重要人物传记和哲学社会科学工具书及教材等。半个多世纪以来,先后出版图书20000多种,发行图书期刊30多亿册。成为名扬海内外的国家出版社,为共和国的出版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自1951年三联书店并入人民出版社至1983年该书店分出期间,三联书店一直作为人民出版社的副牌使用,出版了许多具有学术价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和译著,在广大读者中享有盛誉。1985年6月,经文化部正式批复后,人民出版社又以东方出版社为副牌,在致力于国内社科领域学术文化精品图书开发的同时,引进并出版了大量国外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未来学、文化、国际关系、人物传记及大众出版类等具有重大影响的图书。已形成明显的出版特色,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形象。
六十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人民出版社始终把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放在首位,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除了保证完成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以及党和国家交办的重要政治图书的出版任务之外,人民出版社还自主开发了一大批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优秀读物。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世界通史》、《中国通史》、《中国学术通史》、《中国民俗史》、《哲学史家文库》、《中国哲学史新编》、《柏拉图全集》等一大批学术精品著作奠定了人民出版社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出版社年平均出版图书已达千种以上,越来越充分地满足了广大读者的阅读需要。
人民出版社除出版图书外,还主办了多种期刊。其中尤以《新华月报》、《新华文摘》和《人物》在读者中久负盛望。
㈤ 论李维的上海人民出版社版本
作 者: 马基雅维里
I S B N: 7208053626
页 数: 470
开 本: 小16开
封面形式: 简装本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5-5-1 导论
第一卷 罗马人就城市内部事务作出的决策[1]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致札诺比·布昂德尔蒙蒂诺和科西莫·鲁塞莱的问候
前言
第一章 城邦的一般起源;罗马的起源
第二章 共和国的类型,罗马共和国的类属
第三章 在罗马创设护民官的变故,护民官使共和国更趋势完美
第四章 平民和甸马元老院之间的不和,促成了共和国的自由与强大
第五章 谁是自由更可靠的保障,民从还是权贵,谁是纷争的主因,侵夺者还是守成者
第六章 罗马能否建立一个消除平民和元老院相互敌视的国家
第七章 对于维护共和国的自由,指控权有多大的必要
第八章 指控权对共和国多么有利,谣言就是对它多么有害
第九章 若要建立新共和国,或撇开其古老制度对它进行彻底改造,只能大权独揽
第十章 共和国或王国的创建者值得赞美,一如施行专制者应当受到谴责
第十一章 论罗马人的宗教
第十二章 应当如何估量宗教的重要性,意大利是如何因为罗马教会的宗教缺少信仰而颓败的
第十三章 罗马人如何利用宗教整饬城邦,建功立业,平息骚乱
第十四章 罗马人依照必然性解释征兆;在被迫违背信仰时,也精明地做出遵守信仰的表相;对亵渎信仰者皆予严惩
第十五章 当极端的救济手段令萨谟奈人困惑时,他们求助于宗教
第十六章 习惯于受君主统治的人民,假如偶然获得了自由,也难以维持
第十七章 腐败的人民在获得自由后,也极难维护这种自由
第十八章 在腐败的城邦里,假如有一个自由的国家,以何种方式来维护它?如果没有这样的国家,以何种方式来建立它?
第十九章 在杰出的君主死后,软弱无能的君主尚能自保,在软弱无能的君主死后,软弱无能的君主无法维护任何王国
第二十章 两个有德行的君主相继主政,便可成就大业;组织良好的散会和国可以使德行后继有人,其获取与扩张也能蔚为大观
第二十一章 君主和共和国缺少自己的军队,将蒙受奇耻大辱
第二十二章 罗马的贺拉提乌斯三兄弟和阿尔巴的库里阿担乌斯三兄弟事件,有何值得借鉴之处
第二十三章 不可孤注一掷却不拼尽全力;因而固守关隘往往有害
第二卷 罗马人民那些扩张帝国的决策[2]
前言
第一章 罗马人建立帝国的原因,是德行还是运气
第二章 同罗马人作战的民族;他们捍卫自由的执着精神
第三章 通过摧毁周边的城市,允许外邦人轻易的分享它的荣耀,罗马变成了一座巨型城市
第四章 共和国有三种扩张方式
第五章 宗派和语言的多样性,加上洪灾和瘟疫,湮没了历史的记载
第六章 罗马人如何征战
第七章 罗马人给每个殖民者多少土地
第八章 人们为何离开故土,侵入别人的家园
第九章 列强之间开战的一般原因
第十章 金钱并非如俗见所言,是战争的筋骨
第十一章 与名声虽好但实力不济的君主交好,实为不智之举
第十二章 担心有人进犯时,是主动出击,还是坐等战争
第十三章 卑贱者能飞黄腾达,更多依靠欺诈而非武力
第十四章 认为可以用谦卑战胜傲慢的人,往往是在自欺欺人
第十五章 弱国总是优柔寡断;决定迟缓总是有害
第十六章 当今的军队极不符合古代体制
第十七章 当今的军队是否应当重视炮兵;对它的普遍看法是否正确
第十八章 鉴于罗马人的权威和古代战争的先例应当更加重视步兵而不是骑兵
第十九章 进行扩张的共和国若是治理不善,不按罗马人的德行行事,只会走向覆灭,不会带来昌盛
第二十章 君主或共和国利用雇佣军有何危险
第二十一章 罗马人派出的首位军事执政官,是派往卡普阿;这事发生在他们开始征战的四百年后
第二十二章 人们在判断大事时经常出错
第二十三章 罗马人对必须决断的事情作出判断时,一贯避免中庸之道
第二十四章 一般而言,要塞弊多利少
第二十五章 攻打一座陷入分裂的城市,利用其分裂去夺取它,是自相矛盾的策略
第二十六章 谤言和虐待只会产生仇恨,没有任何益处
第二十七章 精明的君主或共和国应做好征战的充分准备,如果准备不足,经常会遭受损失
第二十八章 对公众或私人受到的损害不予报复,会给君主或共和国带来危险
第二十九章 命运不想让人阻挠它的计划时,它就遮蔽人的心智
第三十章 真正强大的共和国和君主想获得友情,靠的不是金钱,而是德行和强盛的威名
第三十一章 信任被放逐的人有多危险
第三十二章 罗马人攻占城市的种种手段
第三十三章 罗马人给予他们的军队将领多大的权限
第三卷 具体的个人如何使罗马伟大[3]
第一章 教派或共和国若想长久生存,经常要回到自己的源头
第二章 适时装疯卖傻,不失为明智之举
第三章 若想维护新获得的自由,必须杀死布鲁图斯之子
第四章 如果被剥夺王位的人仍然在世,身居王位的君主也不得安宁
第五章 什么原因使王位继承者失去王国
第六章 论阴谋
第七章 从自由变为奴役,或从奴役变为自由,何以有时不流血,有时腥风血雨
第八章 凡是想改变共和国的人,要尊重它的目标
第九章 若想总是福星高照,务必因时制宜
第十章 如果敌人迫使军队将领不择手段交战,他不能临阵脱逃
第十一章 以寡敌众的人,即使处于劣势,只要能够挺过最初的一击,也可获胜
第十二章 精明的将领作战时应当让士兵背水一战,消除那些让敌人背水一战的因素
第十三章 弱兵强将和弱将精兵,哪个更可靠
第十四章 战斗中出现的新花样和新声音,能够产生何种效果
第十五章 应由一人而不是数人统领军队;将多有害
第十六章 真正的德行只在危难之时刻显现;太平时代之得势者不是贤达,而是富贵门第
第十七章 不可先迫害一个人,然后又让他主持大事
第十八章 能预见到敌人的计谋,是将领的最大优点
第十九章 统治民众,安抚是否比惩罚更重要
第二十章 较之于罗马的任何军队,善意对法利希人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第二十一章 汉尼拔采取不同的处事方式,为何能在意大利取得和西庇阿在西班牙一样的成果
第二十二章 曼利乌斯·托克图斯的严厉和瓦勒里乌斯·科维努斯的友善,给他们带来了同样的荣耀
第二十三章 卡米卢斯被赶出罗马的原因
第二十四章 拖延任命使罗马遭受奴役
第二十五章 论辛辛那图斯和众多罗马公民的贫困
第二十六章 女人祸国
第二十七章 如何让分裂的城市团结;若想控制城市的必须维持其分裂的看法为何错误
第二十八章 应当提防公民的工业,因为在善举背后,往往潜伏着专制得萌芽
第二十九章 人民犯罪的根源在于君主
第三十章 希望运用自己的权利造福共和国的公民,先要消除嫉妒心;在看到敌人时,务必整饬城市的防务
第三十一章 强大的共和国和杰出的人,无论面对何种命运,都能保持同样的勇气,同样的尊严
第三十二章 人们利用什么方式扰乱和平
第三十三章 要想打胜仗,务必让军队保持自信并信任将领
第三十四章 什么样的名望、言辞和看法使人民支持一个公民;他们在任命行政长官时,是否比君主更高明
第三十五章 充当某种意见的首领有何危险;这种意见越是不同寻常,其危险也就越大
第三十六章 法兰克人为何在战斗开始时无比勇猛,后来却连女人都不如
第三十七章 在大战之前是否有必要进行小规模战斗,若想避免这种战斗,应当如何摸清新的敌人
第三十八章 如何造就一个能够获得军队信任的将领
第三十九章 将领应当熟悉地形
第四十章 在战争中运用欺诈是件光荣的事
第四十一章 保卫祖国应当不计荣辱,不择手段
第四十二章 不必遵守被迫作出的承诺
第四十三章 出生在同一地区的人,无论何时几乎都保持相同的天性
第四十四章 运用残暴无耻的手段,往往可以获得用正常手段无法获得的东西
第四十五章 何为较好的战术:先抵挡住敌人,形成相持之势后再去进攻他们,还是一开始就倾全力猛攻
第四十六章 城市的家族为何长期保持某种习俗
第四十七章 优秀的公民应当爱国而不计私仇
第四十八章 看到敌人犯下大错时,要谨防上当受骗
第四十九章 共和国要想维护自身的自由,每天都要采取新的防范措施:昆图斯·法比乌斯因何功绩得到了“马克西姆斯”的称号
[1]《论李维·第二卷·前言》,P207。
[2]《论李维·第二卷·前言》,P207。
[3]《论李维·第三卷·第一章》,P312。
英译本注释征引文献一览
译名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