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表方式 » 明报出版

明报出版

发布时间: 2021-03-09 16:31:57

1. 金庸先生创立的“明报”,影响力如何

大陆的很多人知道金庸都是因为武侠小说,甚至更年轻的人是因为电视剧才知道有金庸这个人。其实金庸的影响力远不止武侠小说,他创办的《明报》成为两岸三地,以及海内外关注政治的华人都非常喜欢的报纸。

时至今日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已经很难再有报纸能够达到《明报》当时在香港掀起的那股浪潮,可是如今网上的很多文章,依稀可以看出那时《明报》社评的影子,这就是传承的力量,是金庸先生开创了一个时代。

2. 香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明报吗

中文报纸前三名有以下三种:
东方,苹果,太阳
英文报纸前三名有:
南华早报、虎报、中国邮报

3. 明报与那个历史事件有关

《明报》是现今香港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1959年查良镛(即金庸)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1960年代中国大陆的政治变局为金庸的出人头地提供了机会,金庸拯救《明报》也靠的就是这个时候的社论,特别是1962年“难民潮”事件的报道社论。1962年,受“大跃进”影响,内地有大批人员偷渡香港,被香港警方堵截于上水梧桐山。由于事件敏感,《大公报》、《文汇报》等报都不予报道,《明报》却“莽莽撞撞”,大声疾呼,从是年5月12日起,几乎每天都作头版全版报道。此时,《明报》才开始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定位。“难民潮”结束之后,《明报》一改报格,从一份侧重武侠小说、煽情新闻和马经的“小市民报章”,提升到一份为读书人、知识分子接受的报章。1962年7月销量跨过3万份。到1963年,《明报》已完全摆脱财政窘境,平均日销量是5万份。“文化大革命”为《明报》树立了“言论独立”的形象。当时《明报》开辟“北望神州”版,每天刊登有关大陆的消息,满足了香港人对大陆一无所知的需求。正是在“文革”中,《明报》成为报道中国消息的权威。也从此开始,金庸成为自由知识分子的偶像。基于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考虑,金庸1966年创办《明报月刊》,自任月刊总编。后胡菊人出任总编,长达十三年。胡菊人将《明报月刊》经营成一份综合性的高水准读物,形成了一个全球高级学术刊物。 1968年,又创办《明报周刊》,经数年发展,也成为香港历史最悠久、最权威、销量最大、读者层面最广的娱乐周刊之一。

4. 明报月刊怎样订购

明报月刊,在报界中简称「明月」,香港明报集团旗下文化类杂志,于1966年元月创刊,与《明报 》是姐妹刊物;现于每月月初出版,刊行16开本,116页。该刊以严守「独立、自由、宽容」为信条。面向全球华人社会,刊物方向为探索华人文学、学术、文化、思想为主的高格调路线,亦有时评和书评、摄影作品、画画古玩鉴赏。因汇集知名有识之士与名人参与撰文和顾问,而每期文章精辟,重分析推理而不失批判精神,另稿件中不乏第一手披露的发现,故常被各地著作多次引用,在全球华人文化界享有较高声誉。
杂志书刊还是纸质版的好,才有感觉,外面没有看到卖的,你可以直--接到包年优品上卖,一个挺不--错的杂志包年网站,一次购-买全年都可以按-时收到,我自己就是一个忠实客户。

5. 明报现在的情况如何

明报企业(资讯 行情 论坛)大股东张晓卿拟将明报企业(资讯 行情 论坛)打造成为传媒旗舰;在港挂牌的明报,将与张晓卿在马来西亚两家上市公司——星洲媒体集团及南洋报业控股合并。

交易完成后,星洲媒体及南洋报业将成为明报全资附属,南洋报业在大马交易所除牌,星洲媒体的上市地位则被明报取代,即明报同时在香港及大马两地上市。

明报收购两间大马媒体的代价为10.2亿元,将以发行新股支付;据星媒公布指出,每股星媒价值4马币,可兑换3.3股明报新股,即明报每股作价2.7港元,按明报昨日收1.73元计算,每股溢价56%。

另外,每股南洋报业股份价值4.2马币,则可换取3.47股明报股份;至於每股星媒的作价相对该股昨日在马来西亚的收市价,溢价25%,而南洋昨日收市价则为4.2马币,并无溢价;两家公司市值分别为21.55亿及7.27亿元。

交易完成后,整个集团将持有或营运及出版5份报章及29份杂志,覆盖香港、大马、美国、加拿大及内地,合并后集团报章每日发行量将超过100万份。

张晓卿除持有62.49%明报股权外,同时亦持有星媒及南洋报业股权,但公告未有交代他在两公司的持股量,但指出收购完成后,张氏在明报的持股量增加,会令公众持股量低於法定25%水平,张氏需配售所持明报股份,解决公众持股量不足问题。

6. 香港《明报》

香港大公报和香港文汇报都是当年抗日战争期间从内地搬去香港的,是远报纸的地方版。比如大公报在当时有天津版、上海版、重庆版等,叫法也叫作:天津大公报、重庆大公报和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为1941年创办,是大公报的一个分支。只不过现在内地的大公报早已经没有了,香港大公报这个报纸就占了大公报所有的也是唯一的光。文汇报创办于上海,与大公报的经历稍稍相同。现在上海的文汇报据说与香港文汇报颇有渊源。这两份报纸都是香港左派报纸,秉承爱港爱国的训诫,为香港市民服务,并代表我党和中央政府的声音。
《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SCMP)和星期日出版的《星期日南华早报》(Sunday Morning Post)是香港销量最高的英语报纸。现时的总编辑为David Armstrong。历史上一度被认为是殖民政府的喉舌,是一份代表殖民者利益的报纸。
《明报》如今是位于香港发行量前列的报纸之一,是由武侠大师金庸先生创办,政治倾向总的来说还是偏左,但是该报秉承拒绝一切党派和集团支持的办报方针,坚持独立的自由的办报方向,成为最能体现香港市民诉求的一份报纸。

7. 金庸《明报》旗下的以舒是谁做了些什么事

亦舒,原名倪亦舒,香港作家,已移居加拿大。哥哥是倪匡。

亦舒祖籍浙江镇海,五岁时到香港定居,她中学时开始写作生涯,1963年出版个人首部小说集,毕业后曾任职《明报》记者、电影杂志编辑、酒店主管、公关主任、政府新闻官、电视台编剧。除小说外,她还撰写散文和人物访问稿等,也以笔名“衣莎贝”在《明报周刊》撰写专栏。亦舒创作的《玫瑰的故事》 等多部作品曾改编为电影。[1]
关于她的事情有很多,具体的你可以网络一下。

8. 金庸先生的明报社论,散文可曾出版

散文已出书《金庸散文集》

约两万篇社论,如《宁要裤子,不要核弹》、《火速!救命!——请立刻组织抢救对上梧桐山》、《巨大的痛苦和不幸》、《自来皇帝不喜太子》等,在大陆未结集出版。

9. 明报月刊与明报的区别

《明报月刊》在1966年1月创刊。这本以“文化、学术、思想”为主的月刊,一开始便锁定以全世界的华人学者、知识分子为对象。《明报月刊》创刊号“发刊词”强调,“这本刊物能作为海外华人沟通心声的一个桥梁”。“《明报月刊》是亚洲、欧洲、美洲许多华人文化界朋友们探讨商量了三四年之后的产物”。金庸在致纽约《留学生季刊》发起人姜敬宽信函中表示,所以用《明报月刊》这个名字,只是表示《明报》愿意承担这份月刊的亏累。“月刊的言论和立场必须是独立的,……除了名称与《明报》有关系外,杂志内容完全独立,不受《明报》编辑部的干预……”金庸还强调,《明报月刊》的编辑宗旨,是“‘五四’时代的北京大学式”、“抗战前后的《大公报》式”,能够以“严肃负责的态度,对中国文化与民族前途,能够有积极的贡献”。

为了强调《明报月刊》非牟利的学术地位,自第四期起,在版权页上注明下列英文声明:

A Non-profit Magazine Promoting Culture and Understanding

1967年4月号,《明报月刊》又把这句话改为:

A Non-profit Magazine for the Promotion of Knowledge and Cultural Exchange

《明报月刊》把这句话译为“推广知识与文化交流的非营利刊物”。到了1970年2月号开始,《明报月刊》版权页上删去了这段英文。同期“编者的话”向读者解释,取消这句话,“并非说今后就不以‘文化交流与推广知识’为我们的目标,也不是说我们今后就孳孳为利。我们的目标仍是一样,只是我们觉得标明‘非营利’这三个字大可不必。这会给人错觉,我们领了什么津贴,不愁钱,所以不营利”。

《明报月刊》创办后,在海外华人知识分子中间有很好的反应,第一号印了四千份售清,三个星期内要加印五版。这份月刊虽然没有为《明报》赚到什么钱,却为《明报》及金庸赚到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也为《明报》凝聚了一批海外知识分子。以1979年12月号的《明报月刊》的发行来看,共发行了34,830本,海外占12,130本,为全部发行的百分之三十五,其中美、加、英三国共占6,650本,新加坡2,100本,马来西亚500本,澳洲300本,泰国270本,巴西250本,另其他各地共计2,060本。最高峰时期曾销四万余本,到了八十年代,月刊销量下降至一万多本。

金庸在筹备《明报月刊》时,虽然向海外华人学者表示,一个事业要长期存在,就要“企业化经营和管理”,但是月刊的运作,还是很精简,很原始的。《明报月刊》编辑委员会的办公地点,在创刊初期并不是与《明报》在一起的,而是在礼顿道2号A二楼,即金庸日间写稿休憩的书房。《明报月刊》初期只有一位主编,是金庸,一位副编辑兼校对,是王世瑜。王世瑜编辑了月刊二十多期之后,转而协助潘粤生筹备出版《明报周刊》,而《明报月刊》则改由胡菊人负责。

胡菊人自1967年起,即出任《明报月刊》总编辑,直至1979年止,历时12年,是《明报月刊》任期最长的总编辑。胡菊人一名,几乎等同于《明报月刊》。

胡菊人,生于1933年,本名胡秉文,广东顺德人,13岁到香港,一直半工半读,1961年在珠海书院英语系毕业,后出任《中国学生周报》社长,1963年至1966年在香港《今日世界》丛书部任职,1967年起出任《明报月刊》总编辑。胡菊人既是香港报坛上的著名专栏作家,也是文学批评家。他著有《小说技巧》、《文学的视野》。他所关注的,有“文学”的范畴,也有“中国”的范畴。他反对中国文学在创作上西化,也反对文学批评套用西方的名词术语和思想体系。这种以中国为本的人文思想,无疑也进一步强化了《明报月刊》在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明报》能蜕变成为一份知识分子的报纸,《明报月刊》和胡菊人的贡献,不可忽略。

10. 明报什么时候创立的

1959年成立的
1959年,查良镛出资8万,沈宝新出资2万,共同创办《明报》,每日出版一张。创刊初期,沈宝新管营业,金庸负责编务,潘粤生作他们的助手。尽管他们不断更改副刊内容,改变新闻路线,金庸更是抱病撰写《神雕侠侣》,但是《明报》还是一步步滑向“声色犬马”之路,销量在千份之间起伏,第一年亏空严重。”《明报》的老员工都记得他当年辛劳的身影,一方面经常要通宵写稿,另一方面又为经济问题苦恼不已。有传说,一段时间他要靠典当来维持《明报》。 据《明报》老职员回忆:“查先生那时候真的很惨,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跟查太太两人喝。” 那时,金庸住在尖沙咀,深夜下班时天星小轮已停航,要改乘俗称“哗啦哗啦”的电船仔渡海。每当他们深夜下班时天星小轮早已停航,只好改乘电船仔渡海,但每次要等齐六个人才能开船,船费比较便宜。如果要即到即开,需要包租费三元。他们夫妇宁愿捱着深夜凉飕飕的风等待,也不愿包船过海。咖啡、渡船不过是其中两个平常的故事而已,当年的艰苦可想而知。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