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出版社地址
❶ 有什么介绍南宋历史的书
南宋的书籍很多
一、偏于政治的,了解南宋的基本过程的书籍有:《南宋版王朝》权、《中国通史》《南宋政治史》
二、偏重于经济方面的书籍有:《南宋全史:社会经济与对外贸易》《南宋临安工商业》《南宋大航海时代,》
三、想全面了解南宋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书籍有:《南宋历史人文纪录片》
四、想了解南宋的社会生活方面的书有:《南宋的农村经济》、《南宋人口史》
五、想了解南宋的行政区划与疆域:《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六册(宋辽金)》
❷ 老虎灶的上海“老虎灶”小考
说起“老虎灶”,今天在上海的年轻人会比较陌生,但这曾经是老上海生活的一部分。“老虎灶”即熟水店,烧卖热水与开水。在旧上海,老虎灶街头巷尾三步一家,五步一间,凝聚着老上海人的无限情怀。
2013年10月,上海市区最后一只老虎灶关闭了。消息一出,勾起了无数老上海人的记忆,除了有人去合影留念,甚至一些人建议将“老虎灶”作为上海的历史文化遗产加以保留。然而,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是,无论是学界还是老上海人,对“老虎灶”的起源时间、存在范围、名称的由来都莫衷一是。笔者近几年从事近代以来江南地区饮用水问题研究,在查找资料过程中,关注到了一些“老虎灶”相关史料,虽然无法完全回答上述问题,但应该可以丰富对“老虎灶”的认识。
起源时间与存在范围
关于老虎灶起源时间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产生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上海,这种说法最具代表性,上海文史研究专家薛理勇先生就持此种观点。他认为: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从外地进入上海寻找工作的人数激增,上海就成为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成千上万的人集中居住在一条弄堂或一块棚户区中,而当时上海的主要燃料是柴草,于是喝水洗澡就成了突出的困难,与此同时遍设在巷口街头的老虎灶应运而生。(薛理勇:《漫话“老虎灶”》)
也许是“漫谈”,没有文献出处。在另一篇文章《“老虎灶”的来历》中,薛理勇先生没说明老虎灶产生具体时间,但似乎也持此观点。
第二观点认为老虎灶诞生于上海小刀会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时上海小刀会起义,周边民众为躲避战火,纷纷逃到租界。人多了,烧水很不便,老虎灶便应运而生(陆杰、崔衍:《老虎灶边的温暖时光》)。
第三观点认为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据葆亢讲他看到上海某区饮食公司编写的行业史称,上海的老虎灶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最初的老虎灶由旧式染坊铺演变而来的。鸦片战争后,大批洋布涌入上海,洋布由于价廉色美很快赢得人们青睐。土布销售一落千丈,染坊铺因此生意清淡,一些铺子无布可染。为维持生计,便利用闲置的水锅,做起了烧水卖水的生意。(葆亢:《正在消失的老虎灶》)
笔者以为,“老虎灶”产生肯定要远早于薛理勇先生所说“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1870年一篇题为《挑水夫如虎》报道中提到“老虎灶”系上海县城居民“必不可少者”。这说明此时,上海老虎灶非常普遍。至于,是否产生于上海小刀会起义或19世纪40年代,两文作者没提到所依文献,无法评判。
关于存在范围,诸多人将“老虎灶”作为旧上海特有的,这是误解。“老虎灶”应该是城市发展的产物,至少近代江南各地都有。
1872年11月20日《申报》提到苏州城内设有大量“老虎灶”:余前见苏城内河均有储水之船停泊埠上,凡茶铺老虎灶及民间饮水,均向船内取给。盖船从城外大河运装清水入城,以便汲饮,此法最善。
除了苏州,同时期的南京也有大量的“老虎灶”。1875年8月26日的《申报》称:天气炎蒸,平居尚易中暑,日夜烧火为业,其受热更属容易,若非公义规条,善为调养,势必人人中暑卧病矣,此金陵老虎灶之齐行所由来也。金陵居民全赖老虎灶用水,是以此业不拘何处,凡一街一巷皆有一灶开设,盖所以便民用也。
这只是笔者找到《申报》中的相关记载,有理由相信,当时在江南其他城市应该也有“老虎灶”。原因是笔者认为“老虎灶”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满足城市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它是城市发展的产物。至于会不会上海先产生,其他地方后受到影响后而开设,暂缺乏相应的证据。
为何会叫“老虎灶”
关于“老虎灶”名称的由来,主要有四大类观点,且同类观点,彼此还有些差异。
与其形状有关。这是老虎灶名称由来的主要说法之一。此说法又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与灶墙和烟囱有关。上海早期熟水店的灶膛口设在墙外,墙上设计两个小窗口,可以看见灶内情况。灶膛口如虎口一般,两个小窗如同虎眼,屋顶的烟囱则如虎尾,因此被称为“老虎灶”。二是,与灶锅和烟囱有关。上海早期熟水店为提高灶的热利用率,同时为使随时可以得到沸水,一般平排设计两眼大锅,在这两口锅后再设一更大的锅。两口大锅像两只虎眼,后一大锅像虎身,而插入屋顶的烟囱像虎尾,于是被称为“老虎灶”(薛理勇:《“老虎灶”的来历》)。这两种稍有不同的看法,应该都来自于1906年出版的《沪江商业市景词·老虎灶》:灶开双眼兽形成,为此争传“老虎”名;巷口街头炉遍设,卖茶卖水闹声盈。
此说法确有文献依据,但要把其形状想象成“老虎”还有一定难度。
与英文“roof”有关。上海开埠以后出现了大量西洋建筑。西洋建筑大多为陂度很陡的斜屋顶,为增加通风和采光,设有多处屋顶窗,英文屋顶“roof”,上海话语音读如“老虎”,于是洋泾浜英语就把屋顶窗叫作“老虎窗”。同时,西洋建筑内大多设有多处壁炉以取暖,壁炉的烟囱破屋顶而出,设在屋顶之外。起先上海人不清楚其用处,后来才知道是烟囱,于是把烟囱设在屋顶上的灶叫作“老虎灶”。上海的熟水店的烟囱也设在屋顶上,所以熟水店也被称为“老虎灶”(薛理勇:《“老虎灶”的来历》)。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存在有一个传播学的问题。它无法解释在开埠以来江南其他地区也存在大量的“老虎灶”,除非证明上海以外的老虎灶得名都是受上海洋泾浜英语的影响。
与“傅”姓和尚的传说有关。这种传说也有两种版本。一个讲的是 “傅”姓和尚的故事。上海老作家沈寂先生称:老虎灶名称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一个烧水和尚爱上一个村女,私奔到上海来开热水店。和尚姓傅,人称老傅,傅与虎同音。店名就叫老虎灶。据说早期的老虎灶老板大多是剃和尚头。(沈寂、范生福、范思田:《老虎灶的来历》,《新民晚报》2013年8月25日)
另一个版本则是一个类似“山下女人是老虎”的故事:据说从前在某个街镇上有个姓傅的老头,老伴早已过世,留下一女,过着贫寒的生活。他家后门有一口井,为了生活,老汉借了些钱,在家里砌了灶台,安放了汤锅,汲取井水,以烧煮热水为业。因为他态度和蔼,价钱公道,开业以来,生意十分兴隆。在离傅老汉热水店不远有个寺庙,庙中老僧为方便起见,经常叫一个十六七岁的烧火小和尚挑两个水桶前来买水。有一次老汉不在家,由傅家姑娘给舀水。那姑娘芳龄十七,长得如花似玉,见了身穿直裰、剃了光头、烫了香洞的小和尚无意之中微微一笑,谁知小和尚从此后却害上了单相思病,茶饭不进。当老和尚得知原委时,立即撞钟击鼓,召集寺内所有和尚进行了训话,当众指出这个小和尚是尘缘未断,凡心未绝,竟看上了开水灶边的美娇娘。他说这美娇娘就是唐僧遇上的妖魔,开水灶边的老虎。为了预防再出乱子,老方丈决定不再去买热水,同时把小和尚关进禁闭室。小和尚在禁闭室内朝思暮想,最后病得一命归天。于是寺院里的和尚就称傅家热水店为 “老虎灶”,而街坊邻里,一来傅老汉姓傅(与虎同音),二来该店烧水火力旺盛,亦称该热水店为“老虎灶”。(唐麒:《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
上述两个版本的传说故事读来虽然感人,但显然只能作为饭后谈资而已。
与灶耗柴有关。中国民间习惯将消耗原料较多的物件称为“老虎”,如“油老虎”、“电老虎”。老虎灶烧水耗柴量很大,所以称为“老虎灶”。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说服力,据称上海最后的老虎灶每天至少得“吃”掉三四百斤木柴,但这不是直接的文献依据。
“老虎灶”之名因挑水夫得来
笔者近几年从事饮用水相关问题的研究,在查找资料过程中,找到不曾为学界知晓的另一种说法。“老虎灶”得名其实与“挑水夫”有关。
1870年《上海新报》称:沪城内老虎灶,人云因灶形如虎,故以老虎名之,而不知非也,实指挑水夫而言耳。每逢担水入城,三五成群,凶神喝道,几欲行避人矣。途中行人在前者固不及让,即在旁者亦无不受其欺侮,横冲直撞,或桶碰行人身体,或水湿行人衣履,不敢向若辈声张,倘欲与之理论,反被恶言相加。是以行人忍气吞声,不与较,为其重担在身,从宽恕之而己。乃若辈横行无状,以为老虎灶系必不可少者,无若辈挑水,城中人当渴死矣。如此强狠,街道中一大患也。(《挑水夫如虎》,林乐知、傅兰雅主编:《上海新报》,台北:文海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2404页)
挑水夫凶如恶虎,这与近代上海水质环境变迁有关。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居民的传统饮用水源来自河(浜水)。由于上海城内河道淤狭,“浊不堪饮”(《瀛壖杂志》),故上海居民皆“乘潮来汲水而食”(《沪游杂记》),即靠黄浦江涨潮来获得清洁一些的饮用水。然潮水有信,上海市河流大约在每24小时48分钟内,涨潮、落潮过程各两次(段绍伯:《上海自然环境》)。于是,一到涨潮之时,难免会出现争抢的局面:沪城商旅如云,民居稠密,故用水者按日两潮,令人挑取,不特各城关出入之处,泥泞湿滑,即于城内就近城河者,潮来之候,各水夫争相挑取。以致城内大小街道,处处泞滑,无时干净。其所以不能干净者,实以朝潮挑毕,晚潮又挑之故。予居租界有年,知其如是,向畏进城。(《申报》1873年12月5日)
挑水夫靠出卖苦力“以此谋生”,只是每日涨潮时间有限,迫使他们“以速走多挑为得计”(《申报》1878年9月12日),走得快,意味着收入多。不幸的是,上海“城中街道狭小”,众多挑水夫使道路“泥滑不堪”,以致行人“多失足”,“每有跌伤”,甚至有“因以毙命者”(《申报》,1876年2月9日)。因而挑水夫给世人留下了“蛮横”的印象。对此,葛元煦记忆深刻:潮至,担水者络绎于道,横冲直撞,稍不避让,即受欺辱,横不可言。(《沪游杂记》)
挑水夫的蛮横,绝非葛元煦一人的主观印象,而是人们对这一群体的普遍印象,有关挑水夫蛮横无理的记载非常多。每遇潮来之时,挑水夫纵横满地,“争先挑取”,“莽莽直前”(《申报》1881年7月18日),所谓“当头吓被轿班呼,背后冲来担水夫”(袁祖志:《沪城城内竹枝词》),行人“俱视为畏途,口不言而心常含怒”(《申报》1875年7月13日)。因此,时人称“挑水夫如虎”(《上海新报》)就不足为怪了,这便成了“老虎灶”得名由来。
经过考辨,笔者基于掌握的史料作出判断认为:“老虎灶”起源要早于19世纪70年代,也并非是上海特有,上海“老虎灶”得名与挑水夫的凶如虎有关,而与灶形、洋泾浜英语(roof)、传说等等无关。然而至于其他城市的熟水店为何也称为“老虎灶”,到底是受上海影响,还是真的因为水灶业耗柴量大,笔者无法判断。■
❸ 徐鼒的著述丰富
徐鼒的著述十分丰富,据文献记载,应有二十多种。由于战乱,多有散失。查阅现代国内外各大图书馆的藏书目录,徐鼒的书稿刻印出版和收藏情况如下: 《未灰斋文集》八卷,《外集》一卷,咸丰十一年福宁郡斋刻,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敝帚斋遗书》,卷数不详,同治十一年刻,光绪三年重刻,现藏首都博物馆。 《敝帚斋遗书》,卷数不详,日本铅印本,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未灰斋诗钞》(原四卷,残一卷),光绪十二年扶桑使廨铅印,广东中山图书馆。 (以上据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周易旧注》十二卷,清光绪十二年徐承祖日本刻本,影印收入北京出版社《四库未收书辑刊》经部第八辑第一册。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京大人文研究所等藏有光绪原刻本。日本前田育徳会藏有本书之“敝帚斋遗书本”。 《读书杂释》十四卷,清咸丰十一年福宁初刻,中华书局2006年6月出版了阎振益的点校本。 《小腆纪传》,六十五卷,淸光绪十三年六合徐氏金陵刊本;附补遗五卷,淸光绪十四年刊,现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有藏。后有多次刊印,整理出版,流传较广。 《小腆纪年附考》,二十卷,咸丰十一年徐氏敝帚斋刊本当为最早,后于光绪、民国和建国后多次刻印、出版、整理,流传很广。 《度支辑略》,十卷,钞本,影印收入沈云龙主编(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第四十七辑。 《未灰斋文集》(八卷,外集一卷),影印收入沈云龙主编(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一编第五十四辑 《清敝帚斋主人自订年谱》一卷,补一卷,铅印收入王云五主编《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之第六辑。
藏书东瀛
从上述刻印和藏书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特别的现象,徐鼒的许多书是在日本铅印和刻印,并被日本的图书馆收藏,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与他的儿子徐承祖、徐承礼有很大的关系。这里作一简要介绍。 徐鼒有三个儿子。长子徐承禧(1832-?),字心燕,除早期在浙江有短暂任职外,他主要是在福建崇安、光泽、连江、长乐、古田、莆田、福安等县为官,均有政声,为当地人民修渠、筑路、办学等,为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协助父亲治理地方纷乱,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次子徐承祖(1842-?),字孙麒(一作“祺”),据民国《六合县续志稿》记载,他“由蓝翎广东县臣出使美、日、秘各国,保升知府。”是清朝实际到任的第三任驻日大使。三子徐承礼(1846-1905),字乳(一作“孺”)羔,因受其父徐鼒殉职之恤,由荫生官日本神户理事,任满后受到嘉奖,赐官知府,回国后曾任浙江署定海厅补台州府知府。徐承礼颇有文才,他将父亲未完成的《小腆纪传》整理、续编完成,使之成为一部完整保存晚明史,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的明清时期的历史著作,故民国《六合县续志稿》中说:“承礼能读父书,(徐)鼒所作《小腆纪传》未成而卒,承礼积生平功力为续成之,梓以行世。”由此可见,徐鼒的许多著作是由他的儿子徐承祖、徐承礼整理,并在任驻日本使官时刻印出版。
❹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什么时候出版的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是台湾文海出版社于1966年10月至今陆续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专料丛书。历史学属家沈云龙担任主编。该丛刊现已出版至三编,分别是:《近代中国史料丛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计已编成出版正编一百辑、续编一百辑、三编一百辑。该丛刊所收录的史料包括档案、奏疏、政书、笔记、日记、函牍手札电文、年谱、诗文集、经世文编、传记(碑传)等,内容广泛且丰富,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价值。
❺ 郑小谷历史背影
郑献甫,原名存贮,字献甫,别字小谷。1801年郑小谷生于象州寺村白石村,1872年,小谷病逝于讲台版上。郑小权谷生性聪颖,著作宏富,德高望重,是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在我国历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权威性辞典、史料和刊物有记载,郑小谷14岁考中举人,35岁进士,授刑部江苏、云南司主事,为官一年二月,因不愿与贪官吏同流合污,为施展自己生平抱负,便以“亲老乞养”为由,辞官还乡,开始著书教馆。郑小谷先后主讲过广西 德胜书院、庆江书院、桂林榕湖书院、秀峰书院、孝廉书院、广东凤山书院、广州越华书院及象州象台书院,柳州的柳江书院,其门生遍及江南,被誉为“两粤宗师”。郑小谷一生著作甚多,尚流传于世的著作有《四书翼注论文》、《愚一录》,清咸丰十一刊,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补学轩文集》、《补学轩文续集刻》、《补学轩文集外编》、《补学轩诗集》、《补学轩诗集续刻》、同治九年还主纂过《象州志》,成为名噪一方的“江南才子”。
❻ 文海出版社是哪里的
http://lib.verycd.com/2006/12/11/0000131523.html
台北县的,还在
o(∩_∩)o...
❼ 邓广铭的《岳飞传》哪一个出版社的,那一年的好 我记得有好几个出版社出版的
还是先介绍复古文的吧制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可以看丛书集成初编本。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有中华书局徐规先生的点校本。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熊克:《中兴小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
留正:《中兴两朝圣政》,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佚名:《宋史全文》,有黑龙江出版社李之亮先生的点校本。
佚名:《宋季三朝政要》,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佚名:《续编两朝纲目备要》,有中华书局汝企和先生的点校本。
现代文的:
陈振先生的 《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何忠礼、徐吉军先生的 《南宋史稿》,杭州大学出版社(不过此书被王曾瑜先生所不齿)
邓广铭:《岳飞传》,人民出版社
王曾瑜先生:《荒淫无道宋高宗》,河北教育出版社
王曾瑜先生还有一系列小说(虽为小说,但都是按历史事实所写,史料无记载的方杜撰,但也都是根据史实作出的推断)河南大学出版社(计七本《靖康奇耻》、《河洛悲歌》、《大江风云》、《转战湖汉》、《扬威南北》、《关山怅望》、《忠贯日月》
虞云国先生:《细说宋朝》,上海人民出版社
汪圣铎先生:《两京梦华》,中华书局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帮助。
❽ 方舆胜览的版本
中华书局施和金点校本
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南京师范大学施和金教授的点校本。该书的元刻本不少,单北京图书馆就收藏有三种,其它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博物院图书馆、杭州大学图书馆、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等也都有收藏,收藏元刻残本的还有福建省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哈*滨图书馆等单位。清代没有刻印过方舆胜览,但有很多新的抄本问世。除四库全书抄本外,我们这次还看到了北京图书馆的昆山徐乾学傅是楼抄本、上海图书馆的江苏缪庭桂震无处齌抄本、台湾文海出版社的孔氏岳雪楼抄本。这四种抄本中,四库本和傅是楼本舆北京图书馆所藏宋本相同,这显然是底本不同的缘故。作者简介目录前言点校说明方舆胜览吕午序方舆胜览祝穆自序新编方舆胜览目录引用文集目新编方舆胜览正文福建转连使司视洙跋附录1四库全书方舆胜览提要2程晋芳勉行堂文集卷五方舆胜览跋3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九跋方舆胜览4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卷四宋椠方舆胜览跋5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六方舆胜览6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七方舆胜览7刘师培左盦集卷五方舆胜览书后8谭其骧影宋本方舆胜览前言方舆胜览索引1方舆胜览地名索引2方舆胜览人名索引编辑推荐书摘与插图
❾ 1949《美国与中国之关系》有多少页
《美国与中国之关系》
副标题: 特别着重1944年至1949年之一时期
作者:美国国务院
1982年台湾文海出版社的版本有244页
❿ 王鸿绪的相关书籍
【书 名】明史稿
【作者】王鸿绪
【版本】文海出版社影印敬慎堂刊本
【完整性】完整无缺页
【清晰度】清晰
【格 式】PDF
【大 小】743M 以下介绍取自中国大网络,作者王其榘
记述明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又名横云山人明史稿。成书早于《明史》。共三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十九卷、志七十七卷、表九卷、列传二百零五卷。清康熙十八年(1679),史馆开始编纂明史。三十年,完成初稿四百十六卷。三十三年,王鸿绪任总裁时,又与当时监修张玉书、总裁陈廷敬各任一类,继续纂修。王鸿绪承担列传,请万斯同于其家负责编写和修订,前后历时八年。四十一年,万斯同卒。四十八年,王鸿绪解任回籍,删削编次列传之成稿,成明史列传稿二百零五卷,于五十三年进呈清廷。后又取志表和本纪之初稿,删改河渠、食货、艺文、地理等志,去功臣、戚臣、宦幸之表,改大臣上为宰辅,大臣中、下为七卿,惟诸王表与之不同。六十一年冬,又在京删改本纪,合订纪、志、表、传成《明史稿》三百一十卷,于雍正元年(1723)进呈。刊印时均题为“王鸿绪着”。乾隆初年,大学士张廷玉等奉诏刊定之《明史》,是以大多出于万斯同之手的《明史稿》为基础,增损编次而成的。两书瑕瑜互见,详略不一,是了解和研究明朝历史的基本史籍,可参照使用。 王鸿绪,初名度心,字季友,江南娄县人。康熙十二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十四年,主顺天乡试。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翰林院侍讲。十九年,圣祖谕奖讲官勤劳,加鸿绪侍读学士衔。时湖广有朱方旦者,自号二眉山人。造中说补,聚徒横议,常至数千人。自诩前知,与人决休咎。巡抚董国兴劾其左道惑众,逮至京,得旨宽释。及吴三桂反,顺承郡王勒尔锦驻师荆州,方旦以占验出入军营,巡抚张朝珍亦称为异人。上密戒勒尔锦勿为所惑。方旦乃避走江、浙,会鸿绪得其所刊中质秘书,遂以奏进,列其诬罔君上、悖逆圣道、摇惑人心三大罪。方旦坐诛。二十一年,转侍读,充明史总裁。累擢内阁学士、户部侍郎。二十四年,典会试。二十五年,疏请回籍治本生母丧,遣官赐祭。二十六年,擢左都御史。疏劾广东巡抚李士桢贪劣,潮州知府林杭学尝从吴三桂反,乃举其清廉。士桢坐罢,杭学夺职。会灵台郎董汉臣疏陈时事,以谕教元良、慎简宰执为言。御史陶式玉劾汉臣摭拾浮言,欺世盗名,请逮治。鸿绪疏言:“钦天监灵台郎、博士等官,不择流品,星卜屠沽之徒,粗识数字,便得滥竽。请敕下考试,分别去留。”下部议行。汉臣及博士贾文然等十五人并以词理舛误黜。初,以式玉疏下九卿集议,尚书汤斌谓大臣不言,惭对汉臣。汉臣既黜,鸿绪偕左都御史璙丹、副都御史徐元珙合疏劾斌务名鲜实,并追论江宁巡抚去任时,巧饰文告,以博虚誉。上素重斌清廉,置弗问。鸿绪论各省驻防官兵累民,略言:“驻防将领恃威放肆,或占夺民业,或重息放债,或强娶民妇。或谎诈逃人,株连良善;或收罗奸棍,巧生扎诈。种种为害,所在时有。如西安、荆州驻防官兵纪律太宽,牧放马匹,驱赴村庄,累民刍秣;百十成群,践食田禾,所至驿骚。其他苦累,又可类推。请严饬将军、副都统等力行约束。绿旗提、镇纵兵害民,以及虚冒兵粮者,不一而足,请饬督抚立行指参。”上命议行。未几,以父忧归。二十八年,服阕,将赴补。左都御史郭琇劾鸿绪与高士奇招权纳贿,并及给事中何楷、编修陈元龙,皆予休致。语具士奇传。嘉定知县闻在上为县民讦告私派事,按察使高承爵按治。在上言尝以银馈举人徐树敏,至事发退还,因坐树敏罪。巡抚郑端覆讯,在上言尝以银五百馈鸿绪,亦事发退还。端乃劾干学纵子行诈,鸿绪竟染赃银,有玷大臣名节,乞敕部严议。上特谕曰:“朕崇尚德教,蠲涤烦苛。凡大小臣工,咸思恩礼下逮,曲全始终;即因事放归,仍令各安田里。近见诸臣彼此倾轧,伐异党同,私怨相寻,牵连报复;虽业已解职投闲,仍复吹求不已,株连逮于子弟,颠覆及于身家。朕总揽万机,已三十年,此等情态,知之甚悉。媢嫉倾轧之害,历代皆有,而明季为甚。公家之事,置若罔闻,而分树党援,飞诬排陷,迄无虚日。朕于此等背公误国之人,深切痛恨。自今以往,内外大小诸臣,宜各端心术,尽蠲私忿,共矢公忠。傥仍执迷不悟,复踵前非,朕将穷极根株,悉坐以朋党之罪。”时鸿绪方就质,诏至,得释。三十三年,以荐召来京修书。寻授工部尚书,充经筵讲官。四十七年,调户部。其年冬,皇太子允礽既废,诏大臣保奏储贰,鸿绪与内大臣阿灵阿、侍郎揆叙等谋,举皇子允禩,诏切责,以原品休致。五十三年,疏言:“臣旧居馆职,奉命为明史总裁官,与汤斌、徐干学、叶方霭互相参订,仅成数卷。及臣回籍多年,恩召重领史局,而前此纂辑诸臣,罕有存者。惟大学士张玉书为监修,尚书陈廷敬为总裁,各专一类:玉书任志,廷敬任本纪,臣任列传。因臣原衔食俸,比二臣得有馀暇,删繁就简,正谬订譌。如是数年,汇分成帙,而大学士熊赐履续奉监修之命,檄取传稿以进,玉书、廷敬暨臣皆未参阅。臣恐传稿尚多舛误,自蒙恩归田,欲图报称,因重理旧编,搜残补阙,复经五载,成列传二百八卷。其间是非邪正,悉据公论,不敢稍逞私臆。但年代久远,传闻异辞,未敢自信为是。谨缮写全稿,赍呈御鉴,请宣付史馆,以备参考。”诏俞之。五十四年,复召来京修书,充省方盛典总裁官。雍正元年,卒于京。乾隆四十三年,国史馆进鸿绪传,高宗命以郭琇劾疏载入,使后世知鸿绪辈罪状。孙兴吾,进士,官吏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