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表方式 » 外国出版概况

外国出版概况

发布时间: 2021-03-06 01:24:34

A.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师资介绍

姓 名 性别 职 称 学 位 授学位单位名称 所授课程
卫灿金 男 教 授 学 士 山西师院 语文教学论
亢西民 男 教 授 博 士 天津师大 外国文学
王安庭 男 教 授 硕 士 华东师大 古代文学史、作品选
王有亮 男 副教授 博 士 南京大学 文学欣赏
张天曦 男 教 授 博 士 复旦大学 美 学
辛 菊 女 教 授 硕 士 徐州师大 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
陈志明 男 教 授 学 士 北京师大 古代汉语、汉字学
姚玉光 男 教 授 学 士 山西师大 古代文学史、作品选
谢志礼 男 教 授 学 士 山西师大 写 作
郭望泰 男 教 授 学 士 山西师大 写 作
毛巧晖 女 副教授 博 士 华东师大 民间文学 复旦大学博士后
刘阶耳 男 副教授 学 士 南开大学 现当代文学名史、作品选
李晋林 男 教 授 学 士 山西师大 古代汉语、训诂学
张才明 男 副教授 学 士 山西师大 编辑学基础、新闻学概论
张玲玲 女 副教授 硕 士 北京师大 现当代文学名史、作品选
周 敏 女 副教授 硕 士 华中师大 文学概论、美学
武永明 男 教 授 硕 士 上海师大 语文教学论
何根德 男 副教授 硕 士 河南大学 古代文学史、作品选
柏俊才 男 副教授 博 士 华中师大 古代文学史、作品选
赵变亲 女 副教授 硕 士 西南大学 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
赵继红 女 副教授 硕 士 陕西师大 古代文学史、作品选
扆晓红 男 副教授 硕 士 北京师大 新闻传播史,外国出版概况
唐长殿 男 副教授 学 士 山西师院 现当代文学名史、作品选
李新宇 男 副教授 博 士 南京大学 古代文学史
孟德腾 男 讲 师 博 士 北京师大 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
汪纪明 女 助 教 博 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 现当代文学名史、作品选
高建旺 男 助 教 博 士 上海师范大学 古代文学史
董志刚 男 讲 师 博 士 南开大学 美 学
李秀敏 女 讲 师 博 士 哈尔滨师大 报纸编辑学、出版基础
薛月兵 男 讲 师 博 士 南京大学 新闻学概论、传播学
张勇凤 女 讲 师 博 士 中国传媒大学 影视脚本写作、期刊编辑学
马新广 男 讲 师 博 士 西北大学 写作学
白建忠 男 讲 师 博 士 中山大学
栗永清 男 讲 师 博 士 复旦大学 文学概论
张志斌 男 讲 师 博 士 中山大学 古代文学史、作品选
高 超 男 讲 师 博 士 天津师范大学
杜恒联 男 讲 师 博 士 南京大学
解小雪 女 讲 师 硕 士 陕西师大 现当代文学名史、作品选
魏宏瑞 女 讲 师 硕 士 南京师大 现当代文学名史、作品选
高鲜花 女 助 教 硕 士 吉林大学 外国文学
范晓林 男 讲 师 硕 士 山西大学 古代汉语、汉字学
武玉芳 女 讲 师 硕 士 山西大学 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
李 晰 男 讲 师 硕 士 北京师大 古代汉语
李 伟 女 讲 师 硕 士 上海师大 现代汉语
弓海涛 女 助 教 硕 士 北京师大 古代汉语
张秀琴 女 助 教 硕 士 北京师大 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
任淑宁 女 助 教 硕 士 南京大学 现代汉语
赵晨霞 女 助 教 硕 士 武汉大学 古代汉语
吕文丽 女 助 教 硕 士 新疆师范大学 现代汉语
孙改霞 女 助 教 硕 士 广西师大 古代汉语、汉字学
王美红 女 助 教 硕 士 北京师大 美 学
梁晓萍 女 讲 师 硕 士 陕西师大 文学欣赏、文学概论
张 鑫 女 助 教 硕 士 西北大学 文学欣赏
于阿丽 女 助 教 硕 士 北京师大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郑二利 女 助 教 硕 士 安徽大学 文学概论、文学欣赏
高忠严 男 讲 师 硕 士 山西师大 民间文学
赵 唱 女 助 教 硕 士 山西师大 语文教学论
郝丽琴 女 助 教 硕 士 山西师大 语文教学论
郭辉 女 讲师 博士 南开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 文学史

B. 北京印刷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是几本院校,好吗

北京印刷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不是本科院校,属于非学历教育的成人教育范畴。北京印刷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成立于1987年,主要承担北京印刷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及非学历培训教育任务。学历教育现拥有函授、业余等多种教学形式,开展专科、专升本等多个教育层次,非学历教育覆盖了印刷、出版、企业管理、多媒体艺术等多个领域。


北京印刷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各专业介绍:

印刷工程(专科起点本科,业余、函授,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擅长图文信息处理及印刷复制技术、能在各类印刷企业从事现代印刷工艺设计、生产实施、质量管理、合理选用信息记录材料及设备、组织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设置:邓小平理论基础、英语、高等数学、算法语言、电工电子学、印刷色彩学、微机基础及应用、感光材料、文字处理及排版技术、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图象信息处理及制版技术、印刷设备、印刷材料及适性、印刷原理及工艺。

编辑出版学(专科起点本科,脱产,修业年限两年;业余、函授,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能适应21世纪出版产业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化、编辑出版、出版新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新闻出版机构从事出版市场营销、出版社经营管理、期刊编辑策划、电子与网络出版、版权贸易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现代编辑出版人才。

主要课程设置:邓小平理论基础、法律基础、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现代汉语、自然科学概论、应用文写作、出版基础知识、读者学、出版学原理、出版市场营销、出版社经营管理、书店经营管理、图书宣传与推广、出版法规、电子商务概论、多媒体与网络应用基础、文献检索与分类、版权与版权贸易、出版市场调研、印刷概论、管理信息系统、外国出版概况、书刊装帧设计与鉴赏。

艺术设计(专科起点本科,脱产,修业年限两年)

培养目标:面向中国现代新闻出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掌握高科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艺术创作新人才和设计艺术学科专门人才。具有运用计算机数字技术的艺术设计知识和能力,从事现代出版、印刷、多媒体、网络、影视广告等传媒形象和产品的艺术策划、创意、设计制作和应用研究及教育等方面的人才。

主要课程设置:邓小平理论基础、英语、造型基础、装饰艺术、形态构造、专业摄影、设计理论、图形设计、版式设计、标识标志设计、印刷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广告设计、三维动画设计、网络技术基础、网站视觉设计等。

市场营销(专科起点本科,函授,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达到大学本科水平,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扎实、素质全面、适应性强的市场营销人员。

主要课程设置:邓小平理论、英语、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概率论、应用写作、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电子商务、广告学、公共关系学、零售学、商务谈判。

印刷技术(高中起点专科,业余、函授,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工作第一线,大学专科层次的实用型人才。熟悉制版、印刷工艺设计,掌握制版及印刷设备的操作和保养,长于拼版、制版及印刷,懂得本行业经营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设置:邓小平理论基础、高等数学、英语、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印刷化学、微机基础及应用、机械设计基础、印刷色彩学、印刷材料、印刷设备、印刷工艺、感光材料、文字处理及排版技术、图象处理及制版技术等。

市场营销(出版营销)(高中起点专科,脱产,修业年限两年;业余、函授,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具有大学专科水平、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的图书发行人员。

主要课程设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基础、英语、经济学、经济法、基础会计学、大学语文、文字处理与软件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大众传播学、市场调研、读者学、出版发行概论、出版发行法规、电子商务、国际图书贸易、市场营销学、书店与管理、国外出版概况等。

工商企业管理(高中起点专科,函授,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具有企业管理、经营管理、市场开发等能力的管理型实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设置:邓小平理论基础、高等数学、英语、经济法、经济学、算法语言、微机基础及应用、微机管理信息系统、印刷概论、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市场学、企业管理等。

电脑艺术设计(高中起点专科,文理兼招,脱产,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具有现代设计艺术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计算机设计和手段,能在出版、包装、广告、装潢行业从事电脑美术设计的高级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设置:邓小平理论基础、基础英语、素描、色彩、构成艺术、艺术概论、装饰艺术、电脑美术设计软件应用、应用摄影、文字创意、版面设计、现代书籍设计、现代包装设计、现代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电脑动画设计等。

印刷图文信息处理(高中起点专科,脱产,修业年限三年;函授,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具有印刷图文处理能力,能在生产、管理等部门从事印刷图文处理领域的使用、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设置:邓小平理论基础、高等数学、英语、应用文写作、微机应用基础、微机安装与维护、INTERNET使用、VB程序设计语言、办公自动化软件工具、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系统及应用、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计算机图形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与电子出版、图文信息传播等。

C.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专业设置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新媒体艺术理念,系统掌握数字媒体制作、游戏编程、网络应用、影视包装等数字媒体核心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以从事动画、游戏软件、网络媒体的设计与开发,影视、广告的数字化制作与包装,数字媒体创意与管理等相关工作。
基础课程:媒介素养、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广播电视概论、影视语言、广告学概论、数字媒体导论、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宽带流媒体技术、设计美学、视觉传达设计。
专业拓展课程:数据图形学、影像拍摄、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影视特效制作、多媒体交互技术、画面结构、移动多媒体应用设计、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三维动画、艺术创意基础等。
就业去向:文化传播机构、影视制作公司、新闻媒体、图书出版机构、游戏软件公司、动漫设计与制作公司、广告公司和相关企事业单位。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编辑出版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素养,较高的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的理论和方法,能从事图书、期刊、报纸、音像、网络的编辑出版发行与管理工作,也能从事企事业单位的宣传以及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
专业基础课程:媒介素养、中外新闻史、新闻采写、网络传播、出版发行概论、大众传播、新媒体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应用写作等。
专业核心课程:书籍编辑学、报刊编辑学、中国编辑出版史、图书营销学、信息资源检索、数字出版、图书发行学、外国出版概况、中外图书版权贸易、新闻学概论。
就业去向:出版社、新闻媒体、图书发行部门、音像传媒、网站、党政机关、大专院校及科研部门等。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广告学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政治思想和综合文化素质,系统掌握广告学理论与知识,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市场分析、广告策划创意、广告设计制作和广告经营管理技能的资源整合型人才。
新闻传播基础课程:媒介素养、中外新闻史、新闻采写、网络传播、出版发行概论、大众传播、新媒体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影视语言、广告学概论、应用写作。
专业拓展课程:新闻学概论、广告策划与创意、市场营销学、广告调查、广告媒介与应用、广告战略研究、广告效果测评、广告文案写作、广告视觉语言、广告美术基础、中外广告史、影视广告鉴赏、CIS解读、品牌营销、应用统计学、管理学原理、社会方法。
就业去向:报社、电台、电视台及各类媒体的广告推广部门,党政军机关、工商企事业单位宣传、外联或公关部门,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网络公司等。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广播电视新闻学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政治思想和综合文化素质,系统掌握广播电视新闻学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节目采写编排、策划、制作、纪录片创作等方面的实践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新闻传播基础课程:媒介素养、中外新闻史、新闻采写、网络传播、出版发行概论、大众传播、新媒体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影视语言、广告学概论、应用写作。
专业拓展课程:新闻学概论、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电视节目构成、电视采访与编辑、电视摄像、电视纪录片、电视节目制作、媒介经营管理、电视文化传播。
就业去向:电台、电视台、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制作公司等相关单位。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新闻学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系统地掌握扎实的新闻与传播学理论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具有从事新闻和宣传工作的合理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闻工作的各种技能,具有较强的采、编、写等实际动手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应用与研究型专门人才。
新闻传播基础课程:媒介素养、中外新闻史、新闻采写、网络传播、出版发行概论、大众传播、新媒体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影视语言、广告学概论、应用写作。
专业拓展课程:新闻学概论、报纸编辑学、新闻评论、社会学、深度报道研究、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媒介经营管理、新闻摄影、分类新闻写作、当代中国新闻事业、名记者研究。
就业去向: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部门、网站、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D. 做编辑要准备的事

【书卷气】

书卷气来源于对书天生的兴趣。这种兴趣就是一种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终生盘桓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很多编辑班上得很诚恳,但聊天喝茶吃饭喝酒从不谈书,平时从不逛书店也从不买书,也不关心新京报的图书销售排行榜,跟文化学术界从来没有朋友,他们身上透露出来的气质,没有一点书卷气,这样的同志跟一张报纸一杯茶的机关公务员没有什么区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出版做的是一种文化的生意。文化的生意的好坏决定于我们对文化的理解,而对文化的理解植根于我们对文化的兴趣,对书要有一种真正的热爱,如果只把它当个饭碗来应付,就不一定能做好,而且也会越做越没灵感越做越苦闷。知之不如好,好之不如乐之。所以看一个人像不像一个编辑,不是看他八小时在干什么而是看他八小时之外在干什么。

如何培养书卷气?一是广泛的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做编辑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作者,每个人的学识和专业都不一样,而每个人一谈到自己的专业都好为人师口沫飞溅,这个时候我们编辑为了不显得尴尬让谈话继续,我们还得强打精神来应付,这个领域你不一定很精通,但起码要了解一个大概。这就要考验我们平时的知识积累和阅读视野,比如做人文图书的编辑不能因为你学的是文学就可以对历史和哲学不闻不问,不能因为你学的是历史就可以对常备的的文学经典没有涉猎,相反你对文史哲都应该有常识性的了解。在知识结构上上海少儿出版社社长王一方先生算得上是一个全能型编辑,十余年前我第一次见他时他是湖南科技出版社的中医编辑,他谈起马王堆的性医学来让我面红耳赤又大开耳界,接着大谈周作人,接着大谈曾国藩,让我一个中文系出来的在他面前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二是广泛的交往,听君一席言胜编十年书。与作者交往,与同行交往,与书界媒体的交往等等都可以让我们广开思路,获益良多。每当我没有选题感觉的时候,为一个选题做与不做而犯愁的时候,为一句广告词而冥思苦想的时候,我会走出来选择跟一个朋友聊聊天吹吹牛。江西教育出版社早年出过一套很有影响的科学人文丛书“三思文库”,其中“三思”这个绝妙的书名(把西方的“赛先生”和中国儒家的“三思而后行”结合起来)就是当年刚出道的黄总与刘兵、吴国盛等科学史名家在一个茶馆聊出来的。这方面三联原老总沈昌文先生做的非常出色,他每周会找一个作者来三联韬奋中心喝咖啡聊天,从与作者的交流碰撞中激发灵感捞到点子,早年的《读书》办得那么好,也就可想而知了。

【激情】

要做好编辑,还需要激情。我在很多新编辑身上看不到这种由内而发的激情。这种激情表现在发现好书稿时的拍案叫绝,在找到好作者时的相见恨晚感动莫名,在与作者讨论书稿时的当仁不让,在策划选题方面的绞尽脑汁,在办事效率方面的雷厉风行。

激情对编辑的组稿非常重要。一种光明向上的心态,一个热情开朗的表情,一种做不好事情决不罢休的执着,才能给作者一种信心一种力量,要他接受你的组稿,首先要他接受你这个人。现在书稿市场竞争很厉害,如果你慢条斯理或者暮气沉沉,你肯定抢不到好书稿,一个有激情的人才能感动作者,才能让他放心把自己的心血之作交到你手上。其次激情还表现在对编辑工作的投入,我们公司不怎么提倡加班,但是我们还真该有一种努力的自觉,不用扬鞭自奋蹄,今天的事就该今天做完,没做完通宵达旦也要完成。再次,激情还表现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韧性”上,克服困难最需要的是这样的激情。我们在组稿的时候经常会遭遇打击,名人的架势往往会挑战我们自信心,此刻我们就得要用激情来重树我们的信心,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想方设法千方百计也要“搞定”他。我有一个朋友,早年做编辑的时候,非常认死理,每次冬天来北京组稿,遇到作者不在家,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手机,他就坐在楼梯口傻等,等到半夜作者回来,他已经是饥寒交迫形容枯槁。作者见到这样的编辑没有不感动的。

【亲和力】

很多很老练的编辑能拿到别人拿不到的稿子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种能力是让别人由喜欢你而信任你。我们是在做事,更是在做人。

编辑上天入地的组稿能力来源于自身的亲和力。台湾的朋友讲到编辑的十种能力,我对编辑的亲和力特别有感触。首先,我们的年轻编辑都出身名校,做事的能力应当不差,但我要特别提倡一种共事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合作特别需要的亲和力。其次就是对外与作者的交往能力。很多很老练的编辑能拿到别人拿不到的稿子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种能力是让别人由喜欢你而信任你。我们是在做事,更是在做人。有的编辑出去跑了一圈可能什么都拿不到,但有的编辑就能马到成功满载而归。曾经有个著名文学编辑名叫梅朵,作家圈里叫他“没法躲”,他的亲和力太强了,只要他看上的作者就没有跑掉的。有的人天生就有亲和力,俊朗周正,光明笃实,作者们第一次见面没有不愿交付的;尖嘴猴腮,小鼻小眼,第一眼要让别人交付于我,恐怕就有些困难。所以我必须在后天培养上下功夫。

亲和力如何培养?

一、在陌生拜访时要学会与作者聊天。聊天并不是马上进入主题,你首先要营造宽松友好的谈话氛围,先走“农村包围城市”,然后方可“武装夺取政权”。

二、在讨论书稿时,要采取“同意挺进法”,就是先肯定对方后才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以退为进。作者们往往自视才高八斗,你个小编辑如意气用事针尖麦芒吵起来,后果肯定是鸡飞蛋打不欢而散。

三、学会赞美。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成功学上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是“赞美使人进步”。人们都不拒绝好话,与别人打交道时,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不吝赞美。尤其是作者们十年磨一剑,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写就一部书稿,你能夸到点子上,他会引为同调,感君知遇之恩。

四、学会幽默。幽默是一种风度更是一种涵养。在许多交际场合,幽默能化解尴尬打破僵局,加深印象赢得人缘。

五、学会微笑。

【眼力】

编辑在泛读的同时还得有一个精读,而且在读了之后还得形诸笔墨写写书评,只有写了,别人的东西才会变成你自己的东西。否则阅读变成别人的思想在自己的脑袋里跑马,尽信书不如无书。老出版家锺叔河先生说过“名编辑是编出来的也是写出来的”。所以啊,编辑除了阅读生活还得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批评生活。

怎么让作者认可你?光放下架子厚着脸皮、生拉硬扯是不够的,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你对作者的定位,对作品的理解。这就要考验编辑的判断力也就是眼力了。你能不能指出作品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能不能在与作者交流中产生碰撞、擦出火花,敢不敢在那些盛气凌人的名人大家面前说“不”。你的勇气来源于你的水平。这跟平时的读书很有关系。“观千剑而后识器”,编辑读书怎么读呢,沈昌文先生说“非浅尝则止不可”,我则主张编辑在泛读的同时还得有一个精读,而且在读了之后还得形诸笔墨写写书评,只有写了,别人的东西才会变成你自己的东西。否则阅读变成别人的思想在自己的脑袋里跑马,尽信书不如无书。老出版家锺叔河先生说过“名编辑是编出来的也是写出来的”看看我们业界几位出版界名流,如李庆西、王建辉、王一方、俞晓群等哪一个的笔下功夫不是如何了得。所以啊,编辑除了阅读生活还得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批评生活。

这方面我经常给同仁们讲一个例子:我刚当编辑的时候,到北京来组稿,取法乎上,斗胆拜访作家社的副总编龙先生。此公何许人也,《林海雪原》《青春之歌》之责任编辑也。我一进门他就跟我说,一个好的编辑看一个书稿的时候就像老中医把脉,手往病人手脉上一探就知道病症在哪里。同样,一个编辑去看稿子的时候,只要翻几页就知道作者水平之高下,知道他的长处短处在哪里。此等功夫,令人向往,但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培养出这种职业的直觉能力。

【文字感悟力】

舒婷说“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汉字简约优雅而极富想象力,是当今世界其它任何一种文字没法比肩的;中国的古典文学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足以让今天的身体写作小资情调望洋兴叹。我觉得对汉字有没有品鉴把玩的能力,是能不能做好中文编辑的一个入门标准。

台湾我识出版社的王总编跟我说过,有些编辑的文案一稿就能到位,而有些编辑做了好几稿还是欠火候。为什么,我觉得就是我们的文字感悟力不逮是也。

我给我们的编辑改文案的时候,往往是做减法,普遍的毛病是文字太啰嗦,而且言不及意。原因出在哪,我以为是古典修养的欠缺。

每个责编把书的文案作为一个功课来做,我觉得有必要把我们的唐诗宋词元曲重新背一遍,把《论语》《庄子》《史记》《红楼梦》再啃一遍。韩少功说中国作家正在丧失两种能力:一是形容的能力,一是解析的能力。依我见,我们新一代编辑与戴文葆、朱正、钟叔河等老一代比起来,不但学养差距大,文字的的“形容“和”解析”能力也相差不以道里计也。

浙江文艺出版社著名编辑李庆西先生的审稿意见不做修改就可以直接拿出去发表,可见他本身文字功底之好,我现在还记得十余年前他给自己策划的“学术小品丛书”(因为这套书带动了当时的散文小品出版热)写的前言的最后一句“区区小品以期蔚为大观”,通篇只有两三百字,简明扼要而又风雅洒脱,当时让我眼红得发晕。有心的同人还可留心上海的《书城》杂志,每期封四的“每月书偈”就出自他的手笔。公司图书给业界的印象是“干净”,这个主要得力于我们文案的讲究。今后我建议我们每一个编辑的文案都要拿到编辑部来讨论,在切磋中培养文字的感觉;在公司的网上加强编辑荐书,不能抄书,必须用自己的话来写;鼓励编辑就我们自己的书写书评,发表后公司再奖励一次稿酬。

【核心价值的把握能力】

考验编辑对书稿把握的第一关就是撰写内容提要,用自己的话说,不能抄书里已经已有的前言后记;其次是在提要的基础上,提炼书腰的广告语;第三关也是最重要的是给书起名字,书的核心价值、读者的胃口、市场的卖点都要结合起来一并考虑。

台湾的蒋社长说对一本书的核心把握不能超过20个字。这对书腰广告语的撰写尤其严格:既把握全书又要言不繁,既通俗易懂又余音袅袅。第一要吃透书稿,第二要恰如其分地表述。考验编辑对书稿把握的第一关就是撰写内容提要,用自己的话说,不能抄书里已经已有的前言后记;其次是在提要的基础上,提炼书腰的广告语;第三关也是最重要的是给书起名字,书的核心价值、读者的胃口、市场的卖点都要结合起来一并考虑。……这样的书名让人读后有叩击灵魂欲罢不能的功效。我小结三点:1.要简要约;2.要狠要准;3.要实要虚。究竟如何写,得失之道存乎一心。自家好自揣摩去吧。

【做减法的能力】

钱钟书对编辑有一个很俏皮的说法,“编辑就是自己写不出东西也不让别人轻易写出东西的人”。新老编辑在对待书稿有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区别,那就是一个字——删。新编辑在面对煌煌几十万言的书稿,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敬畏心态,不管他说的对与不对,反正照单全收,最多改几个错别字就匆匆发稿,然后在填写发稿单“内容提要”时也是云里雾里套话连篇,以其昏昏使人昏昏。比如同志我在刚做编辑的时候为了强调书稿的出版价值,为了在社领导面前显示我组到了好书稿,我总是郑重其事地写下“此书填补了我国某某领域一项重大学术空白”或者说“这是我国第一部描写某某的学术专著”。其实那个时候我对该领域的情况压根不了解,也不跑图书馆也没网络查询,就这样信口开河,想来真是脸红。盲目给一个作者带高帽子就确证了一个新编辑在驾驭一部书稿不能做减法的能力。一个老编辑就不一样了,他会先快读一遍,看说了什么东西,怎么说的,篇章结构合理否,主题突出否,哪里该详哪里该略,哪里该小删哪里该大砍,哪里有硬伤哪里太平庸等等,他会把这些问题列一个清单,有理有据,寄给作者让他老老实实修改。一部书稿没有编辑作者之间好几个来回“斗争”和打磨,是出来了精品的。一部部浸透编辑的心血的好书稿在出版史上简直不胜枚举(陈思和先生编的《艺舟双楫》可以找来瞧瞧)。龙世辉先生就跟我说过,《青春之歌》是杨沫写出来的也是他作为编辑删改出来的。
【策划力】

就是出点子、策划选题的能力,这是编辑的核心竞争力。将出版理解为对思想文化的策动,这个策动力来源于我们编辑个人的策划力。出版史上有几个大的策划都曾对思想文化的发展有过深远的影响,如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王云五的“万有文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四川人民社的“走向未来丛书”。

所以我们首先要提倡一种大策划,提倡一种没有竞争的策划,没有竞争的竞争是最好的竞争。这是最有创意的策划,如同第一个赞美女人如花。具备这样本事的要对大局走势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前瞻性判断。韩少功当年下海南办《天涯》杂志,他们当初对《天涯》如何在众多文学杂志里凸显出来,而且在文学刊物普遍走下坡路的时候让《天涯》杀出一条血路,这些旨意创意韩少功在《我与天涯》的长文里谈的很精彩。其次要做好市场调查。跑书店,看看市面上最新出了什么,什么东西好卖,卖点在哪里,琢磨别人的书名,琢磨别人的封面,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跑图书馆上网查询,看看过去出了什么东西,一是避免重复,一是看看有不有再版或者再挖掘的潜力,这方面比较成功的案例,是早些年贝贝特公司呼延华先生玩的“版本升级”,选了一大批已经出过多次的学术名著进行版本改造,用铜版纸做彩插高定价推出,名曰“插图珍藏本”,叫好又叫座,我与李泽厚先生交往多年,都没有想到把他的《美的历程》再换个花样做一把,看来机会不一定留给有准备的人。三是要培养敏锐的职业嗅觉。我在北京有个朋友是很厉害的图书策划人,叫唐建福,每次见面聊天,我都被他弄得激动又惭愧,激动的是他的好点子让我要死要活,惭愧的是这些点子我咋没想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他的强项是总能在事情还刚刚萌芽别人还一团雾水浑然不觉的时候,他就开始捕捉并行动了。四是要勤于思考。同样做市场调查,同样跑图书馆找人聊天,有些编辑能提出选题,有些编辑压根没想法,这就是思考的不够。只有思考的深入才能玩出自己的匠心,否则就是跟风赶浪。

【建立作者队伍】

这是编辑的一个重要的书外功夫,考虑一个编辑的能耐也就是要看他的作者队伍。我们目前编辑主要要练的是案头功夫,对编辑跑外组稿还不太要求。但从长远来看编辑要做内外兼修。

如何建立自己的作者队伍?

一、陌生拜访。第一次登门,要注意两点:一是对被拜访者要有一个通盘的了解,对他的代表作要精读;二是遵守傅佩荣先生的告诫:内心感受要真诚,对方期许要沟通。切忌不着边际夸夸其谈。

二、书信交往。对老一辈名家大家,突然造访未免唐突,最好是事先修书一封,然后再上门请教。我早年在北京上海交往的一些学界名流就是靠这个笨方法得来的,如季羡林先生、李学勤先生、李泽厚先生、王元化先生、朱维铮先生。为了说动李学勤先生来做“中国学术史”这个高难度选题,我曾经给他写过一封长达十页纸的长信。我至今还收藏着许多名家的亲笔信。现在的人不怎么爱写信了,但你可以发电子邮件,打电话,发短信。

三、及时跟进。有些编辑几年下来,作者资源还是很稀缺,他和作者的交往就象猴子摘苞谷,摘一个丢一个。作者队伍的培养,跟进很重要。建立联系之后,怎么巩固这种联系呢?过年过节的时候,你可以发电子邮件,有事没事你可以发个短信打个电话,有事没事你可以登门去看看。随时与作者保持在联系状态,切忌临时抱佛脚,有事才去找他,要让他感觉你是情义之人而非势利之徒。

四、我觉得跟作者交往,锦上添花效果不一定好,雪中送炭可能才是上策。前段时间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女编辑兴冲冲跑去跟如日中天的正在龙飞凤舞做签售的易中天先生组稿,易头也没抬,哼哈两字就把她打发了。老出版家王云五、张元济他们是在作者最困难的时候,稿子还没有写出来的时候,就将稿费打过去了。这一招复旦大学的出版社社长贺圣遂先生玩的特别出彩,他主政复旦社以来,复旦的好书稿基本上你不要再打主意了,因为复旦的名学者已基本被他“搞定”并归服。

五、学会吃饭。吃饭在中国不是吃饭,而是吃感情吃关系吃过程,吃什么不重要看跟什么人在一块吃很重要。吃饭就是吃“人”。所以我主张编辑要学会跟作者们吃好饭。在接待一些重要作者时,我们都有意识地想把我们的编辑也带上,有些编辑同人觉得是累赘,不愿意去,错失良机啊。其实在饭局上人们更轻松更打开,酒过三巡,滔滔不绝掏心掏肺,酣畅淋漓真气毕露。现在,我晚上很少回家吃饭,同仁们骂我“腐败”,老婆也不给好脸色看,弄得里外不是人,何苦来着?我好吃吗?我缺吃吗?我难道不想回家跟小儿子玩天伦之乐吗?我难道不想读书冲电精进吗?同志们,我其实是在“上夜班”啊!为构建和谐的外部环境,为争取更广泛的统一战线,为争取更多更棒更强的书稿,哪怕吃得脑满肠肥,哪怕喝得天地玄黄,我也豁出去了——苟利公司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

E. 十万火急!! 谁知道南京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和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到底学什么

1。web.nuist.e.cn/JWC/showImgByName.asp?Name=200841714553266833.doc
2。【培养目标】主要为新闻出版等文化事业单位培养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内、古容代汉语、写作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艺术概论、编辑学概论、编辑实务、出版学概论、图书学概论、中国编辑出版史、专业法律基础、现代编辑出版手段、图书发行与外贸教程、外国出版概况、编辑应用文写作、音像电子出版、科研论文读写等必修课,并开设20余门专业选修课。

【专业特色】本专业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文化产业要求的“大出版”为理念,逐步建构起包括高校、出版社、杂志社、书店、图书市场等在内的学界与业界联动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有着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出版产业的特殊要求。本专业以汉语言文学学科为依托,重视培养学生全面人格精神和人文素养,做到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编辑出版与其他学科、知识素质与应用技能的有机结合,培养了大批全面发展、具有一定创造力的高层次复合人才。

【就业去向】新闻出版、期刊杂志、文化宣传等部门。

F. 中国出版的期刊简介

《中国出版》立足于出版业,以“建构出版理论,活跃学术思想,积累出版文化,探讨改革途径,传播业内信息”为办刊宗旨,在政策阐释、理论探索、业界分析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是中国新闻出版业界的主流媒体与行业核心期刊。
《中国出版》为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来源期刊,连续多次被评为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社科期刊,是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心、《新华文摘》杂志转载出版类文章的首选媒体。在中国人民大学2010~201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中,《中国出版》论文转载量连续三年居百余种新闻传播期刊首位。 中国出版论坛
本刊特稿
“新闻出版如何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笔谈
改革探索
行业前沿
理论探索
版权之页
报刊纵横
学术园地
数字时代
书业实务
媒介文化
经营观察
“走出去”谈
出版史话
司局长访谈(政策解读)
本期人物(老总论道)
焦点论坛
海外视窗
品书录
印务观察
调查报告
市场监管 《中国出版》不设任何形式的投稿平台,唯一投稿方式为版权页刊登邮箱
《中国出版》稿件的刊发需经过四审。在一审阶段,稿件如果可以采用或经过修改可以采用,编辑会通知作者或与作者本人联系(可能是电话、邮件、短信)。此阶段一般为期两个月(审稿期的时间以邮箱收到邮件日期为准)。在两个月内未收到编辑电话或邮件通知稿件,说明您的稿件未被本刊选用,作者可自行处理。
《中国出版》一般不寄发或邮件发送“用稿通知”,作者如有需要,请与具体编辑联系,本刊仅对四审通过的稿件开具“用稿通知”。 作者来稿敬请注意以下事项:
1.来稿篇幅一般在3000~6500字之间,附摘要、关键词。
2.文章格式:页面设置为A4、纵向,正文为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一级标题用“一、”,二级标题采用“(一)”,三级标题采用“1.”的形式。
3.通过电子邮件寄来的稿件请在邮件“主题”栏中写清文章题目。纸质来稿请直接寄到本刊编辑部,请勿托人代转或寄给个人,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4.来稿务必附作者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和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电子邮箱、职务、职称和所获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如果所投稿件是作者承担的科研基金项目,请注明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
5.文章所引注释和参考文献均放在全文末尾处,首选引自公开出版的纸质文本,请用序号带方括号的阿拉伯数字标注[1]、[2]……
6.本刊对拟用稿件有权修改,作者如不同意修改,请在来稿中声明。

G. 《中国出版》杂志大致都是些什么内容

刊物简介来:《中国出版》为自专业理论刊物。
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
改革与探索
经营与管理
市场与发行
报刊纵横
法制空间
编与校
外国出版
http://ke..com/view/3885394.htm

H. 华中农大外国学院是私人院校吗

你的意思是华中农大外国语学院是不是民办学院?回答是:不是!是公办的!

1952年在华中农学院成立之时设立了外语教研室。1979年学校为加强基础课建设,将外语教研室、数学教研室等合并成立基础课部。1983年2月由国家农业部、林业部、水利电力部、国家气象总局利用世界银行农业教育科研项目贷款建立了华中农业大学外语培训中心,并于1983年5月23日正式开学,主要承担国家农业、林业、水利三部门出国人员英语培训任务,迄今共培养农林系统出国人员1500余名。1993年7月为适应外语教学的需要由学校原基础课部公共外语教研室和外语培训中心合并成立外语系,同年开始招收二年制涉外英语专业专科生,1995年招收涉外英语专业三年制专科生,1998年开始招收四年制英语专业本科生。2008年2月在原外语系基础上组建成立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现设英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研究生英语教学部和外语培训中心、语言教学实验中心等教学及教学辅助机构,设有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外国文学研究中心、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翻译与文化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102人,其中教师87人,管理及教辅人员15人。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28人,高级职称占教师总数的33.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0人,在读博士4人。从1993年开办英语专业以来共向社会输送了670名英语专业毕业生,其中本科毕业生543名。学院招生规模逐年增加,从1993年的25人增加到2008年的198人,目前在校生总数达到761人。

I. 寻校对业内人士 学中文专业的能做校对工作么还需要一些什么知识准备啊

给你推荐一篇文章吧,希望对您有帮助。
我怎么成了“校对专家”
周 奇
出版界的许多人称我为“校对专家”,而且加了诸如“顶级”、“权威”之类的溢美之词。对于这个称号,我自愧名不副实,因为我实在不是什么“校对专家”,更无从谈起“顶级”和“权威”。但是,在“校对是简单劳动”观点颇为流行的当今,我还是乐意接受“校对专家”这个称号。

我23岁进入出版社,从助理编辑干起,先后担任编辑、编辑室副主任、期刊主编、出版社副总编和总编辑,一直干到退休,整整做了40年编辑工作,称得上“老编辑”。从80年代到90年代,在编辑工作之余,做过一些编辑理论研究,写过《图书编辑工作的本质》、《编辑主体在审读加工过程中的创造性作用》、《期刊定位与总体编辑构思》、《西方出版社的编辑工作》、《试论编辑职业道德》等十余篇编辑专业论文,还参与我国第一部编辑学论著《实用编辑学》和第一部研究西方出版的论著《外国出版概况》的编写,勉强算得上“编辑理论研究者”。然而,现在出版界却给了我一顶“校对专家”的桂冠。

我怎么成了“校对专家”?这得讲讲“我与中国版协”的故事。

还是在1989年,中国版协成立了“教育工作委员会”,我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时的老领导王业康同志,时任中国版协秘书长,邀我参加“教育工作委员会”。那时,我还在总编辑任上,作为“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只是参与教育工作规划的研究,没有承担实际任务。1990年8月,委员会内部开始分工,我和副主任孙培镜同志分管校对员的教育培训。10月,我们举办“在京出版社青年校对竞赛”,企图通过竞赛摸清校对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竞赛活动,我们发现了校对队伍建设方面的不少问题:校对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校对人员的语言文字水平亟待提高,相当部分的校对人员缺乏与校对工作相适应的知识结构。中国版协的领导,迅即决定开展校对专业培训,提高校对队伍的整体素质。在这个背景下,我受版协委托,主持筹办“全国优秀校对培训竞赛”。1992年9月,首届“全国优秀校对(社科、文学)培训竞赛”在京举行,一年后接着主办了第二届“全国优秀校对(科技、教育)培训竞赛”。我们试图通过“先培训、后竞赛”的形式,激发广大校对员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同时摸索校对专业培训的方法。

参加两次培训竞赛活动的,都是地方版协和中央部门出版社选拔的优秀校对员。每次活动均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用9天时间进行强化培训,培训的内容很广泛,除校对知识和技能外,还讲授汉字规范、语法、修辞、逻辑等语言文字知识,以及心理学、管理学、系统论、高新科技知识。授课老师都是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如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北京大学教授苏培成、清华大学教授魏宏森、中国科协研究员王洪、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王铁琨和厉兵等。第二阶段用5天时间备赛和竞赛,消化讲授的知识,检验培训的效果。两次培训竞赛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轰动效应,推动了校对队伍建设。把培训与竞赛结合起来的做法,得到王子野、宋木文、叶至善等版协领导的首肯。叶至善说:“把培训和竞赛结合起来,是个创造,是提高校对人员素质、发现优秀人才的有效形式。”
1994年,中国版协领导决定召开“全国校对工作研讨会”,进一步推动校对队伍建设。这年6月,我退休,于是全力参与研讨会的筹备工作。“全国校对工作研讨会”于9月在西安召开。全国的校对精英齐聚一堂研究校对工作,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是破天荒的。正是这次研讨会,把我推进校对学问的殿堂。

由于出版界普遍轻视校对工作,“校对是简单劳动”、“校对不创造财富”之类的论调颇为流行,校对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校对工作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校对工作者长期积累的内心压抑在研讨会上爆发了。天津的一位校对科长,1米8的汉子,走上主席台竟然泣不成声。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虽然一肚子的委屈,却十分热爱校对工作,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不计名利。谈起校对工作的乐趣来,艰辛和委屈便烟消云散。陕西人民出版社校对科长程浩,在校对岗位上苦干了24年,眼睛己经熬成深度近视。但是,她的第一篇校对论文题目却是《校对美》。她在论文中这样描述自己在校对过程的内心体验:“客体上的一个错字、错符,对主体感官的刺激,会引发主体的一丝窃喜;又一个刺激,又引发一丝窃喜。”“无数个小喜悦如一朵朵浪花,不停地、无序地冲击着校对者的心扉,组合成伴随着校对过程始终的愉悦感。”校对工作孤独而寂寞,她却把校对工作戏称为“关起门来指点江山,自我称雄”。这令我十分震惊和感动。
在研讨会上,与会校对工作者不约而同地要求中国版协成立校对专门委员会,组织全国校对工作者学习业务,交流经验,研究理论,同时维护校对工作者的权益。主持研讨会的中国版协常务副主席卢玉忆,当即拍板成立“校对研究委员会”。随即,研讨会变成了“全国校对工作者代表大会”,拟制委员会章程,推选委员和主任。我就这样被推上“校对研究委员会”主任坐位,开始研究校对理论与实务的生涯,并且一干就是14年。

在这14年里,我一头扎进现代校对理论和实务的研究中,主持了两次全国校对队伍状况调查,主持召开了6次全国校对理论研讨会和4次校对专题研讨会,主持开办了1期校对师资培训班、11期校对科长培训班、9期校对员培训班,制订了《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和《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主编了《校对培训教程》、《现代新闻出版编校实用手册》、《现代书刊校对技能手册》和4本校对论文选集,还编写了《现代校对学概论》。

于友先主席还是在署长任上,在一次编辑理论研讨会上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校对是一门大学问。我当然赞成他的观点,也在各种场合引用这句话,但当时对这句话的真切内涵并无深切的理解。感谢中国版协学术委员会主任吴道弘先生的点拨,他要我做一番“校对阅读与编辑阅读之比较研究”。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研究学问的重要方式。阅读是编辑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校对工作的基本方式,但是,两种阅读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从两种阅读之比较入手,请教了许多资深校对,阅读了许多校对论文,将两种阅读的对象、目的、方式、方法以及与阅读关系密切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等等,进行深入的比较,终于明白了校对学问之所在。2007年8月,我把比较研究得到的认识,写成一篇10万字的文章,题目就叫做《校对阅读与编辑阅读之比较研究》。我先做校对工作者的学生,又把学来的东西加以梳理、归纳、提升,再去做校对工作者的“先生”。我就是这样成了“校对专家”的。

2008年,我已经77岁了,力不从心了,便把“主任”让给比我年轻的同志。我在辞职报告中这样写道:“这14年,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更学到了许多知识,对人生也有了别样的感悟。”这是从心底里发出的真心话。

J.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基本概况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前身是成立于五十年代的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的外国文学编辑室。社内拥有不少精通汉、英、法、俄、德、日、西班牙等世界主要语种的资深编辑,书稿的译作者多为在外语和汉语方面以及专业知识方面有造诣的专家学者。二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