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多难的杜甫的归纳
1.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三个阶段社会状况是什么样的
1000多年前,当唐朝岌岌可危、风雨飘摇之时,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就是用他的一根笔写下了无数的诗篇。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是杜甫逝世前一年对自己的写照。后人从这孤独的形象中看到了他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以及回旋天地,与元气同在的精神力量。
这篇冯至所写的传记,展现了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杜甫传》原有13节,大约3万字,限于篇幅,本文只选了其中的“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三节,部分段落有删节。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再次回到那个时代,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二、写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本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三、介绍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2.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文章的概括
.本文记述了风云多变、忧患重重的现实处境是如何造成杜甫一生无穷的困苦与灾难,而诗人又是如何和人民患难与共,用诗歌记载苦难的历史。
3. 杜甫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读书笔记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读后感800字
说实话,以前我并不欣赏杜甫,觉得他不过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呆子,连自己的亲人都养活不起,更何况拯救国家呢?不过这次从书中较多地了解了杜甫后,我才对杜甫产生了很大的歉意和敬意。
杜甫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读杜甫的一生,不但是在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也是在目睹一种伟大的形成。杜甫从少年时代就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然而长安等待十年未果,又被接踵而至的现实打碎。官僚的险恶腐败,亲人的生离死别,自身的飘泊不定,人民的心酸疾苦,让他在现实里不得不苦苦徘徊挣扎,他确实是“诗圣”!
不过无论他遇到怎样的艰辛,心里永远脱不开百姓。
“莫辞酒味薄,黎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长期于下层,亲身体验了百姓受过难以忍受的苦。纵然一声怒吼突破胸腔,却不能惊起半点涟漪。他愤懑,无奈,却只能寄托于诗,用《三史》《三别》这样留着血的文字奏响无人忘怀的遗憾。更令人震憾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悲天悯人的善良和博大的胸怀是多么可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以满腔的辛酸和仇恨,汇成苦难的笙歌奏响在破碎的山河大地上。他那执着的爱国之情摇曳着地燃烧起来,燃烧进骨子里,燃烧到顽固。纵使朝廷一次次地抛弃了他,悲苦了他,纵使岁月无多,仍发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感叹,这声感叹,淹没了诗人和读者的双眼。他对于朝廷的誓死不渝,让我们肃然起敬!
只是了解了关于杜甫的冰山一角,这个人,这种伟大,甚至是这种灵魂就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里。他悲天悯人的善良,尽心尽力的忠诚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我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看完《杜甫传》,一遍一遍地感悟杜甫,并将他的灵魂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自非旷世怀,登兹翻百忧”无尽的忧虑,深藏于内心。心中的那份渴望当官,在59的岁月中被坚持直到死去。执着的期盼,化为不截的动力,催促这这位贫穷伟大的诗人在历史的轮番中不管向前。
幼儿时代的甜蜜,让他对世界充满了幻想,一心想长大做官报效国家,但事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他在苦难中长大,饱看了生命的心酸悲苦;他在泥泞中前行,品尝着生离死别;他在国家与民前挣扎着徘徊着,真是“到处潜悲辛”
而今我们长大了,成人啦,很快就会毕业,走向社会。对于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百年前的杜甫给了我们启示,那就是坚持。遇到困难坚持面对。当我们的学业下降时,请不要放弃,咬一咬牙,擦去无用的泪,坚持!当我们为了环境不好而忧虑时,笑一笑,用自己的行为证明给他们,也许有时孤军奋战会很累,但请坚持,水滴石会穿,绳锯木会断,只要我们坚持,环境会为我们变好。坚持吧,收掉那浪费力气的叹息,用最有活力的一面迎接明天,挑战未来;坚持吧,相信未来的我们会再相遇,相遇在那成功的彼岸。
杜甫一生是悲的,但因悲而伟大,因伟大而是我们铭记。铭记那份敢登峰俯视苍穹伟大气概的杜甫吧!杜甫因有你历史将不会在寂寞!
望采纳,谢谢!
4.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中流亡部分的内容
什么
5.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杜甫是怎样的人
关心民间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在人格上无可挑剔,在艺术上精艺求精,在做官方面耿直,不喜欢讨好上司,为人正派,又生不逢时,没有遇上很有政治水准和眼光的明主,因此一生未做过大官,生活比较清苦。其诗对后世影响极大,唐以后凡学诗之人,都以学杜诗为主。
6. 杜甫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的自学提纲怎么写
最近看了一篇人物传记,也是我看过的第一篇由现代人写的人物传记,是由冯至先生写的,名字是《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说的是诗圣杜甫。写的很长,这当然是人物传记的一个特点了。看过之后,对传记主人公杜甫也颇有一番感怀,所以就借品评冯至先生这篇传记的机会感觉一下诗圣杜甫。
冯至先生这篇传记分为三个部分:《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冯先生在文章中开文没有记叙杜甫的“轻松”少年,结尾也没有记叙杜甫的孤苦逝去。而是从杜甫走向“梦想”写到他走向“民间”,也就是记叙他三十五岁之后的人生。《新唐书 艺文志》中有一部分写到了杜甫,还是在他祖父杜审言后面谈到的杜甫。《新唐书》回避了朝政腐败的事情,只是说杜甫早年科举考试失败,一直都没有被任用,而没有实说他是被排挤的。那么根据一些其他古籍中的记载来看,杜甫在三十五岁之前,也就是他来到长安以前是很平常的一个人,在他刚刚弱冠的时候就出了家门到各地去云游,在三十三岁的时候认识了李白。李白对杜甫的影响十分巨大,是李白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感染了杜甫,进而使杜甫对长安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文人所特有的情怀。杜甫很想也如李白那样,入宫为官,这算入仕;又出外云游天涯,这算出仕。中国文人就是这样,既想念入朝辅弼天下,得到诸葛亮那样的“鞠躬尽瘁”,又想是庄子那样的逍遥自若。李白恰巧就表现出了这个样子来,然后就被杜甫所钦慕了。其实李白的人生并不是杜甫想象的那样,其实李白的人生状态也是他个人性格的体现,就是他想得开,或者是想不开了用酒来想得开。反正杜甫就被“害”上了长安,开始了心酸的人生旅途。
冯先生就说杜甫【无论是家庭的儒术传统或是个人的要求都促使他必须在政府里谋得一个工作的地位】,这自然是杜甫本人的有些迫不得已的入仕理由之一。恰恰他入仕的又不是时候,是【政治正显日趋腐化的征象】的时候。他自然没有他祖父杜审言那么幸运,浪荡的性情还会被提拔。可是那么多的好现象都给了杜甫特殊的动力,来闯荡已不一般的朝廷了。初到长安的杜甫很快便被泼了一身冷水,这是必然的结果,所以他也就把豪气收敛了一些。
等到他36岁的时候迎来了第一次机会,就是在747年唐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自然而然的就去参加了,结果没有录上,还是因为李林甫的缘故。冯先生认为这是一场欺骗性的考试,其实玄宗没有骗人,但是就杜甫本人来说确实是受骗了,而且打击也是比较大的。在他37岁的时候其实已经道白人生了,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他写道: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写得很清楚,很明了,道理似乎他也懂了。可是在40岁的时候他还是在延思匦里投入了《进三大赋表》,虽说得到了玄宗的赞赏,结果还是被好事者仍在了一边。三年后他又进赋,结果类同,冯先生就说他已经【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说的很狠。
不久,就是安史之乱,天下进入了动荡时期。杜甫也随着开始了流亡。此时杜甫的心中也添了许多的忧国忧民,但是也不免他个人的可怜。等到肃宗即位后,他觉得希望又来临了,注意,此时他心中的希望已经添加了新的成分,或者是这个成分过去就有,现在更多了,就是国泰民安的希望。我们读杜甫的时候会认为他的遭遇全是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人造成的,比如前面的欺骗性的考试、延思匦的事这些都是他们的问题嘛。“安史”之后,李、杨连带着玄宗都过去了。肃宗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新,这对杜甫来说更加的有意义。虽然杜甫和他的几个好朋友的都封了官,可是,不久就又开始动荡。最终,命运也把他推向了劳苦大众之间,同时成就了他的诗风和地位,就是在他47岁的时候。
冯先生说杜甫【不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官吏】,这话说的没错。经历了那么多,他不得不谨慎的做官,所以他也开始觉得自己所追求的这个时期是不是真的自在,是不是真的还是自己想要的。接着冯先生就说【担心他六七年来开辟的诗的国土会断送在左拾遗的职位上。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这话说的很值得回味,虽说杜甫此时有些不自在,有些怀疑,但是他仍旧留恋,他需要平安,他需要在平和中休息,好好的休息。即使是因此成就不了“诗圣”了,但那时身外物啊!个人来说怎么能为了入民间而幸而变故呢?当然冯先生和大家一样,是作为一个观众来希望杜甫的,希望他找到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假活在宫中。【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
房琯倒台后,杜甫就自然而然的来到了民间。这阶段也是杜甫人生中最”精彩“的时候,最”真实“的时候,我也不消如何的说。
在杜甫的人生中呢,我仅仅总结了两个矛盾,第一个矛盾是出仕与入仕的矛盾,在前面我也说过了,这是中国文人的一个共有的心理矛盾。第二个矛盾就是他忧国与忧民的矛盾,有人会说忧国和忧民怎么会有矛盾呢?在乱世(这里包括统一的王朝昏庸的中央),忧国和忧民就存在着矛盾,因为朝廷和人民的已经形成对立了,对不对。冯先生也说【杜甫看见人民受了这么多统治者给予他们的灾害,但因为胡人的势力又膨胀了,为国家着想,他都按照个别的情况来鼓励他们、安慰他们。】又矛盾的人过日子是很累的,何况他还有两个矛盾。纵观杜甫一生,或许他没有什么高明的治国方略,不会成为名相,没有民间生活和坎坷人生也不会在文学上大成功,所以说他不见得是一个成功的人。但他追求的,在后半生中也不是怎么样的成功,而是安定。那么后人呢看重的还是“诗圣”,而不是从他本身的角度去看。包括屈原在内,恐怕他们都不是想要成为什么“诗祖”、“诗圣”,是被形势、被生活逼成了“诗祖”、“诗圣”!
公元七百七十年,杜甫五十九岁了,一个人死在了舟中。和李白一样都死在了水上,不同的地方,也就是他们真正的不同之处了。
7. 结合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思考杜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杜甫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读杜甫的一生,不但是在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也是在目睹一种伟大的形成.杜甫从少年时代就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然而长安等待十年未果,又被接踵而至的现实打碎.官僚的险恶腐败,亲人的生离死别,自身的飘泊不定,人民的心酸疾苦,让他在现实里不得不苦苦徘徊挣扎,他确实是“诗圣”!
8. 杜甫:"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的读书笔记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读后感800字
说实话,以前我并不欣赏杜甫,觉得他不过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呆子,连自己的亲人都养活不起,更何况拯救国家呢?不过这次从书中较多地了解了杜甫后,我才对杜甫产生了很大的歉意和敬意。
杜甫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读杜甫的一生,不但是在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也是在目睹一种伟大的形成。杜甫从少年时代就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然而长安等待十年未果,又被接踵而至的现实打碎。官僚的险恶腐败,亲人的生离死别,自身的飘泊不定,人民的心酸疾苦,让他在现实里不得不苦苦徘徊挣扎,他确实是“诗圣”!
不过无论他遇到怎样的艰辛,心里永远脱不开百姓。
“莫辞酒味薄,黎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长期于下层,亲身体验了百姓受过难以忍受的苦。纵然一声怒吼突破胸腔,却不能惊起半点涟漪。他愤懑,无奈,却只能寄托于诗,用《三史》《三别》这样留着血的文字奏响无人忘怀的遗憾。更令人震憾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悲天悯人的善良和博大的胸怀是多么可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以满腔的辛酸和仇恨,汇成苦难的笙歌奏响在破碎的山河大地上。他那执着的爱国之情摇曳着地燃烧起来,燃烧进骨子里,燃烧到顽固。纵使朝廷一次次地抛弃了他,悲苦了他,纵使岁月无多,仍发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感叹,这声感叹,淹没了诗人和读者的双眼。他对于朝廷的誓死不渝,让我们肃然起敬!
只是了解了关于杜甫的冰山一角,这个人,这种伟大,甚至是这种灵魂就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里。他悲天悯人的善良,尽心尽力的忠诚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我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看完《杜甫传》,一遍一遍地感悟杜甫,并将他的灵魂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自非旷世怀,登兹翻百忧”无尽的忧虑,深藏于内心。心中的那份渴望当官,在59的岁月中被坚持直到死去。执着的期盼,化为不截的动力,催促这这位贫穷伟大的诗人在历史的轮番中不管向前。
幼儿时代的甜蜜,让他对世界充满了幻想,一心想长大做官报效国家,但事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他在苦难中长大,饱看了生命的心酸悲苦;他在泥泞中前行,品尝着生离死别;他在国家与民前挣扎着徘徊着,真是“到处潜悲辛”
而今我们长大了,成人啦,很快就会毕业,走向社会。对于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百年前的杜甫给了我们启示,那就是坚持。遇到困难坚持面对。当我们的学业下降时,请不要放弃,咬一咬牙,擦去无用的泪,坚持!当我们为了环境不好而忧虑时,笑一笑,用自己的行为证明给他们,也许有时孤军奋战会很累,但请坚持,水滴石会穿,绳锯木会断,只要我们坚持,环境会为我们变好。坚持吧,收掉那浪费力气的叹息,用最有活力的一面迎接明天,挑战未来;坚持吧,相信未来的我们会再相遇,相遇在那成功的彼岸。
杜甫一生是悲的,但因悲而伟大,因伟大而是我们铭记。铭记那份敢登峰俯视苍穹伟大气概的杜甫吧!杜甫因有你历史将不会在寂寞!
9.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文章梗概300字
杜甫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读杜甫的一生,不但是在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也是在目睹一种伟大的形成。杜甫从少年时代就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然而长安等待十年未果,又被接踵而至的现实打碎。官僚的险恶腐败,亲人的生离死别,自身的飘泊不定,人民的心酸疾苦,让他在现实里不得不苦苦徘徊挣扎,他确实是“诗圣”!
不过无论他遇到怎样的艰辛,心里永远脱不开百姓。
“莫辞酒味薄,黎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长期于下层,亲身体验了百姓受过难以忍受的苦。纵然一声怒吼突破胸腔,却不能惊起半点涟漪。他愤懑,无奈,却只能寄托于诗,用《三史》《三别》这样留着血的文字奏响无人忘怀的遗憾。更令人震憾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悲天悯人的善良和博大的胸怀是多么可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以满腔的辛酸和仇恨,汇成苦难的笙歌奏响在破碎的山河大地上。他那执着的爱国之情摇曳着地燃烧起来,燃烧进骨子里,燃烧到顽固。纵使朝廷一次次地抛弃了他,悲苦了他,纵使岁月无多,仍发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感叹,这声感叹,淹没了诗人和读者的双眼。他对于朝廷的誓死不渝,让我们肃然起敬!
只是了解了关于杜甫的冰山一角,这个人,这种伟大,甚至是这种灵魂就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里。他悲天悯人的善良,尽心尽力的忠诚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我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看完《杜甫传》,一遍一遍地感悟杜甫,并将他的灵魂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自非旷世怀,登兹翻百忧”无尽的忧虑,深藏于内心。心中的那份渴望当官,在59的岁月中被坚持直到死去。执着的期盼,化为不截的动力,催促这这位贫穷伟大的诗人在历史的轮番中不管向前。
幼儿时代的甜蜜,让他对世界充满了幻想,一心想长大做官报效国家,但事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他在苦难中长大,饱看了生命的心酸悲苦;他在泥泞中前行,品尝着生离死别;他在国家与民前挣扎着徘徊着,真是“到处潜悲辛”
10.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中,杜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杜甫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读杜甫的一生,不但是在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也是在目睹一种伟大的形成.杜甫从少年时代就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然而长安等待十年未果,又被接踵而至的现实打碎.官僚的险恶腐败,亲人的生离死别,自身的飘泊不定,人民的心酸疾苦,让他在现实里不得不苦苦徘徊挣扎,他确实是“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