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帖目录
① 淳化阁帖的帖石目录
历代名臣法帖第四
徐峤之《春首帖》八行;陆柬之《得告帖》四行;薄绍之《回换帖》六行 历代帝王法帖第一
前有“甲二”卷版标号
晋明帝司马绍《墓次帖》二行;东晋康帝司马岳《陆女帖》二行;东晋哀帝司马丕《中书帖》四行;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庆赐帖》六行;东晋文孝王司马道子《异暑帖》三行;东晋孝武帝司马曜《谯王帖》(仅存首行) 一、 历代名臣法帖第三
孔琳之(原作孔琳)《日月帖》(自“盛比”行起,仅存后五行);王僧虔《刘伯宠帖》(存前八行,至“乃更”止)
二、历代名臣法帖第四
李邕《晴热帖》(自“不示之”行起,存其后六行);褚庭诲《辞奉帖》(存前四行) 法帖第八(王羲之书三)
《阮公帖》(缺前二行,存后五行)、《家月末帖》二行、《蒸湿帖》四行、《不得西问帖》一行、《丘令帖》四行、《谢生东旋帖》六行、《飞白帖》三行、《遣书帖》(存前三行) 历代名臣法帖第三:
前有“三四”卷版标号
王凝之《八月帖》(存二行);索靖《载妖帖》八行、《七月帖》四行;刘穆之《家弊帖》六行;王劭书标题一行。 历代名臣法帖第三:
上有“丙一”卷版标号
庾亮《书箱帖》(原作庾元亮)五行;庾翼《故吏帖》、《季春帖》五行;沈嘉《十二月帖》(原作沈嘉长)四行;杜预《十一月帖》五行、《亲故帖》仅存起首第一行) 诸家古法帖第五:
上有“戊四”卷版标号
智果《评书帖》(第六行“举体”起,至三十六行“扶风”止) 历代名臣法帖第四:
欧阳询《比年帖》(自“岂能”行起,存最后二行)、《脚气帖》三行
柳公权《圣慈帖》五行、《伏审帖》十行、《荣示帖》六行、《十六日帖》二行、《辱问帖》(仅存第一行)
后有“四六”卷版标号 诸家古法帖第五:
右侧中部有“五二”卷版标号
宋儋《接拜帖》二十一行;卫铄《急就帖》八行;古法帖《贤弟帖》(仅存首行) 历代帝王法帖第一:
上有“甲九”卷版标号
唐太宗李世民《数年帖》(自“燋金”行起)存六行,《东都帖》四行;
唐高宗李治《无事帖》六行、《文瓘帖》二行、《钱事帖》一行、《六尚书帖》四行、《昨日帖》二行、《玄堂帖》(存前六行,至“知此”行止) 法帖第八(王羲之书三):
《遣书帖》(自“一日”行起,存四行,后有银锭纹)(见图十三)、《采菊帖》五行、《增慨帖》四行、《由为帖》一行、《月半哀感帖》四行、《独坐帖》四行、《安西帖》六行、《黄甘帖》(存起首二行) 法帖第六(王羲之书一)
《又不能帖》(仅存二行,缺前四行)、《疾不退帖》五行、《儿女帖》五行、《彼土帖》十一行、《谯周帖》四行、《夫人帖》三行、《蔡家帖》(仅存首行) 一、法帖第六(王羲之书一)
前有卷首标题
《适得书帖》五行、《知欲帖》三行(左上残损)、《差凉帖》(仅存首行,上损)
二、倒石,法帖第十(晋王献之二)
《极热帖》八行、《冠军帖》三行、《服油帖》(存前三行)
其后附正刻数行。 历代名臣法帖第三:
上有“丙二”卷版标号
杜预《亲故帖》(缺首行,存后三行);王循《七月帖》五行;刘超《如命帖》三行;谢璠伯《江东帖》四行;王徽之《得信帖》七行;谢庄《昨还帖》仅存前一行 一、法帖第九(晋王献之一)
《授衣帖》(自第六行“日忧驰”行起,存后七行)
《奉别帖》(存前十行,缺末行三字)
二、历代名臣法帖第二
王导《省示帖》七行残字 历代帝王法帖第一
下有“一二”卷版标号,上有“甲三”卷版标号
宋明帝刘彧《郑修容帖》(存末二行);齐高帝萧道成《破帖》四行;梁武帝萧衍《数朝帖》五行;梁高帝《众军帖》五行;梁简文帝萧纲《康司马帖》四行;唐太宗李世民《江叔帖》(仅存前二行) 一、法帖第六(王羲之书一)
《日月帖》(自“瞻廓”行起,存三行)、《兄灵柩帖》七行、《省别帖》(仅存一行半)
二、法帖第十(晋王献之二)
《夜眠帖》四行、《嫂等帖》(存前九行,至“骆驿”行止) 一、法帖第六(王羲之书一)
《侍中帖》(缺首行,存后二行)、《敬豫帖》二行(上有横刻“巳十三”卷版标号)、《清和帖》五行(左下截残损)、《追寻帖》(仅存“追寻伤”三字)
二、法帖第九(晋王献之一):
《相过帖》(缺前四行,自第五行“尽此”起,存七行(上有横刻“壬一”卷版标号)、《诸舍帖》二行、《永嘉帖》四行、《鹅还帖》五行、《诸女帖》(仅存首行) 一、历代名臣法帖第二:
张华《得书帖》四行、桓温《大事帖》六行
二、法帖第八(王羲之书三):
《黄甘帖》(仅残存二字)、《尊夫人帖》(存三行,右上角残损)、《日五期帖》四行、《先生帖》二行、《雨快帖》(仅存前二行) 历代帝王法帖第一:
唐高宗李治《玄堂帖》(仅存最末一行)、《遣弘帖》六行;陈叔慎《梅发帖》六行; 陈伯智《热甚帖》三行、《寒严帖》四行 法帖第十(晋王献之二):
《嫂等帖》(自“慰吾”行起,存五行,上有“十卷九”卷版标号字样)、《鄱阳帖》八行、《鹅群帖》八行、《敬祖帖》(仅存首行) 前有卷首标题刻款
诸家古法帖第五:
上有“戊一”卷版标号
苍颉《戊己帖》四行;夏禹《出令帖》二行;孔丘《延陵帖》二行;史籀《射州帖》二行;李斯《田畴帖》四行;程邈《天清帖》五行 历代名臣法帖第二:
钟繇《长风帖》(前缺二行,自“居处”行起,存七行);皇象《文武帖》六行、《顽闇帖》九行;张华书标题一行 历代名臣法帖第二:
郗鉴《灾祸帖》(仅存后二行);郗愔《九月帖》五行、《廿四日帖》二行、《远近帖》三行、《想亲帖》四行;郗超书标题一行 一、 法帖第七(王羲之书二)
有卷首标题刻款
《秋月帖》(存五行,最末行缺)、《桓公帖》残存八行、《谢光禄帖》残存首行
(有银锭纹一)
二、历代帝王法帖第一
晋元帝司马睿《安军帖》三行、《中秋帖》五行
东晋明帝司马绍书标题一行 历代名臣法帖第三
山涛《侍中帖》八行;卞壶《文墨帖》六行;谢发《晋安帖》六行;王昙首(原作王昙)《服散帖》(存前四行)
后有“三九”卷版标号 历代名臣法帖第三
谢庄《昨还帖》三行;司马攸《望近帖》四行;刘瓌之《感闰帖》四行;王坦之《谢郎帖》四行;王涣之《二嫂帖》八行;王操之《婢书帖》;王凝之《八月帖》 历代名臣法帖第三
有“三五”卷版标号
王劭《夏节帖》五行;纪瞻《昨信帖》四行;王《静媛帖》六行;张翼《节过帖》三行;陆云《春节帖》五行;王邃《张丞帖》三行;王恬书标题一行 诸家古法帖第五:
何氏《去留帖》五行;蔡琰《我生帖》二行;
古法帖《敬祖帖》五行、《鄱阳帖》八行、《度德帖》五行、《亮曰帖》(仅存首行) 历代名臣法帖第四:
前有“四四”、上有“丁四”卷版标号
褚遂良《家侄帖》(存后七行);
虞世南《大运帖》五行、《去月帖》六行、《贤兄帖》八行、《疲朽帖》 历代帝王法帖第一:
有“一五”、“甲六”卷版标号
唐太宗李世民《枇杷帖》九行、《辱书帖》十一行、《比者帖》(存九行,缺末行) 法帖第八(王羲之书三):
《雨快帖》(存五行,缺前二行)、《长史帖》二行、《得凉帖》五行、《此郡帖》八行
卷尾刻有淳化三年款,其后余石尚多。 法帖第九(晋王献之一):
《余杭帖》(存五行,缺首行)、《节过帖》八行、《愿余帖》七行、《夏节帖》七行、《思恋无往帖》(仅存前三行) 法帖第七(王羲之书二):
《离不帖》三行、《清晏帖》四行、《朱处仁帖》三行、《吾服食帖》二行、《爱为帖》一行、《盐井帖》三行、《七十帖》(仅存前三行) 历代帝王法帖第一:
上有“甲七”卷版标号
唐太宗李世民《昨日帖》三行、《三五日帖》三行、《雅州帖》四行、《道宗帖》二行、《所疾帖》一行、《北边帖》二行、《八柱帖》八行,《气发帖》(仅存前二行) 一:历代名臣法帖第二
张芝《八月帖》(仅存最末三行,右上截残损)、崔瑗《贤女帖》四行(右下截残损)
二:倒石,法帖第九(晋王献之一)
《不谓帖》(自“自胜”行起,存四行)、《阮新妇帖》三行、《奉对帖》九行(尾残损) 诸家古法帖第五:
古法帖《亮曰帖》(仅缺首行,存七行);怀素《右军帖》七行;张旭《晚复帖》四行、《十五日帖》三行
后有“五七”卷版标号 一:法帖第十(晋王献之二)
《知铁石帖》仅存最末一行、《玄度何来帖》八行
二:法帖第七(王羲之书二):
《还来帖》存最末一行 、《雪候帖》三行 、《知远帖》三行 、《荀侯帖》五行 一:倒石,法帖第九(晋王献之一)
《涧松诗》四行(右上角损)、《仲宗帖》二行、《黄门帖》三行、《外甥帖》二行、《思恋帖》三行、《冠军帖》三行、《可必不帖》(仅存前二行)
二:正石不倒,法帖第六(王羲之书一)
《昨得帖》二行(下截残损)、《不快帖》四行(下截残损)、《小佳帖》(仅存首行) 一:倒石,卷六王羲之《二谢帖》仅存五字,卷尾刻有淳化三年款。
二:历代名臣法帖第二(此石漫漶不清)
钟繇《白骑帖》四行、《常患帖》二行、《雪寒帖》四行、《长风帖》(仅存前二行) 诸家古法帖第五:
前有“五五”卷版标号
智果《评书帖》(自“羲及隶篆”行起,存十三行)、何氏《投老帖》十三行
后有“五五”卷版标号 法帖第七(王羲之书二)
《长素帖》(缺首行,“得敬豫”行起)存二行、《知念帖》六行、《长风帖》三行、《谢生帖》三行、《初月帖》四行、《时事帖》七行 历代名臣法帖第二:
有卷首标题
张芝《冠军帖》存十九行,“不见奴”行后缺 首行有“五三”卷版标号,上端有“戊三”标号
诸家古法帖第五:
古法帖《贤弟帖》(缺首行,自“之伤”起)存七行,隋朝法帖《慧则帖》八行
智果《评书帖》(存起首五行) 历代名臣法帖第二:
前有“二九”卷版标号
王珉《此年帖》(自“少忧”起)存二行、《十八日帖》二行、《嫂何如帖》四行、《欲出帖》七行;王珣《三月帖》四行;王廙《廿四日帖》(残存首行) 法帖第十(晋王献之二)
《铁石帖》(自“寒不适”行起,存八行)、《知铁石帖》五行)
后有卷版标号“十卷二”
② 请教书法碑帖的目录或大全等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各代名家辈出,其实学书楷,草,行,隶,领悟一种就很了不起了。这里只列出分 草:
晋·王羲之·初月帖
晋·王羲之·十七帖
晋·王献之·中秋帖
唐·怀素·自叙帖
宋·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
宋·赵佶·千字文
宋·赵构·洛神赋
宋·米芾·论草书帖
元·赵頫·急就草
明·徐渭·草书诗卷
明·董其昌·杜甫律诗册
明·韩道亨·草诀百韵歌
明·祝允明·洛神赋
明·宋克·杜甫壮游诗
清·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
楷:
晋·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唐·柳公权·玄秘塔碑
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唐·褚遂良·倪宽赞
北魏·张孟龙碑(局部)
唐·颜真卿·多宝塔碑
唐·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元·赵孟頫·三门记北魏·王远·石门铭
北魏·张黑女墓志
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唐·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行:
晋王羲之兰亭序
唐怀仁集王书圣教序
唐李邕麓山寺碑
唐颜真卿祭侄稿贴
唐颜真卿争座位贴
宋苏轼前壁赋
宋米芾蜀素帖
元赵孟頫闲剧赋卷
清王铎行书手稿
隶书:
汉封龙山颂
汉石门颂
汉体器碑
汉衡方碑
汉史晨碑
汉西狭颂
汉曹全碑
汉张迁碑
晋好大王碑
一般楷书学唐颜真卿,欧阳修,行书学晋王羲之,宋米芾,隶书学汉,草书学唐怀素,张旭。当然,主要还是看自己喜好那种字体那位书法家,毕竟兴趣是成功之母。
③ 文献收藏处可以划分为什么
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的一部分,两院只有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故宫。两院孰优应该说是各有千秋,但都不完整。台北故宫博物院70万件藏品堪称中国文化艺术之宝库,北京故宫博物院超过了100万件的珍藏同样无人匹敌。迁台的学者当时认为金石是最重要的,鼎是国家的象征,所以拿走了不少(2382件)青铜器;文人重视书画,书画本身也好运载,能拿的尽可能拿,共拿走了5424件。其中仅宋画即达943幅,宋元山水画系列可构成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极品特展。中国有君子佩玉之说,故玉器也拿走不少。陶瓷只拿走了一部分,计17934件,但却集中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各瓷器陈列室与敬事房的精品,可谓名窑毕备。著名的三希堂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三希”中的“二希”,而台北藏有其中的“一希”。郭熙的《早春图》,现在台北,北京没有。北京有《清明上河图》,台北没有。龙袍,中国历代只有清王朝留下来的,当时的学者认为清朝的东西价值不大,没有拿,所以台北故宫博物院1件龙袍也没有。三十七年(1948)秋,国共战争形势逆转,故宫和中央图书馆、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博筹备处决定挑选文物精品运往台湾。该年年底,第一批文物箱件由海军载运驶离南京,抵达基隆。次年,第二批文物由商船,第三批箱件仍由海军载运。故宫运台文物共2,972箱,只是北平南迁箱件(13,491箱)的百分之二十二,但颇多精品。中博筹备处运台的有852箱,也多是精品。运台图书文物,政府成立国立中央博物图书院馆联合管理处。联管处将文物迁往台中县雾峰乡北沟新建的山边库房存放,又开凿防空山洞。联管处时期,进行对文物的抽查、清点;接着从事整理编目,先后编印了多种书籍,并有小型陈列室对外开放参观。其间也曾挑选精品前往美国,先后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等五处展出,先后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等五处展出,也参加过纽约「世界博览会」。故宫迁来台北之后,陆续扩建数次,陈列空间逐渐扩大。五十七年(1968),又将图书文献从书画组中划分出来,使典藏文物单位由原来的古物、书画两组扩编为器物、书画、图书文献三处。五十九年(1970),又在文献处之下增设图书馆。其业务略举大端:如对文物重新点检、整理,详细登录;并且与其他机构进行合作交流。如六十年起协助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增设中国艺术史组,这是台大艺术史研究所的前身。该组作育出许多艺术史研究人才,部分并在故宫任职。六十七年(1978),与国史馆合作校注《清史稿》,后由国史馆整理增订出版为《清史稿校注》。故宫也展开编辑和研究的工作,先后出版了多种期刊、专书、目录,以及书画、器物、善本古籍、清代文献等书册和裱装画轴、手卷等。故宫积极选派人员出国培训、考察,及参与国际学术性活动。主办数次国际性学术讨论会,如五十九年(1970)的「中国古画讨论会」;挑选精品出国参展,在日本大阪的「万国博览会」和韩国汉城的「中国展览会」,均大获佳评。蒋复璁任职十七年馀,至民国七十二年(1983)因病请辞,国民党党史会主委秦孝仪接任院长。七十三年(1984),故宫新建行政大楼启用,器物、书画与图书文献三处的文物大都移至新大楼地下两层的库房存放。正馆陈列室加大,并作整体性的更新设计。库房和展览场所都建立恒温、恒 、防火、防潮、防震的措施以及二十四小时防盗的安全监控系统。七十四年(1985),故宫举办六十周年院庆,并举行学术演讲和讨论会。七十六年(1987),故宫正式成为行政院部会级的一级机关。此期间故宫接受「摩耶精舍」之捐赠,成立张大千先生纪念馆;并且营建「至善园」,八十五年(1996)新建图书文献馆落成。民国八十年以后,故宫挑选文物出国展览。例如,是年美国华府的「探险时代的艺术」大展、八十五年至八十六年(1996-1997)美国的「中华瑰宝」巡回展览、八十七年(1998)法国巴黎的「帝国的回忆」展览。八十二年(1993),故宫开始与民间团体合作,借展西洋美术。例如,是年的「莫内及印象派画作」特展;八十四年(1995)的「罗浮宫博物馆珍藏名画」特展;八十七年(1998)的「毕卡索的世界」特展。八十八年(1999)开始,借展大陆文物。例如,是年的「三星堆传奇」特展;以及配合故宫「汉代文物大展」而商借的「马王堆汉墓」和「南越王墓」的文物展览。八十九年(2000)五月,中央研究院院士杜正胜接任院长,以去政治化,回归艺术文化本质经营国立故宫博物院,揭橥本土、中华与世界兼具的多元文化观,注重美的普世性,本乎人性,成就人文,不以国家民族之荣耀为限。一年来他积极推动学术研究,举办定期小型研讨会,配合展览推出学术讨论会,如「文学与美术学术讨论会」、「清代档案与台湾史研究讨论会」等,并邀请国内外学者专题演讲。要求展览深入浅出,以收教育之功效,举办「展前说明会」,邀请院内同仁、志工与中小学教师提出看法与建议。为解决本院长期存在的参观动线混乱、馆外人车杂 等问题,考虑台湾特殊地质条件下的防震设施,强调以科技方法维护文物,以及本院未来更长远的发展,规划「故宫新世纪」建设计划,提报行政院,分为五个子计划,针对展览空间,馆外交通,文物维护及分院之发展设立,勾勒本院二十一世纪发展的蓝图。“两岸故宫藏品,比起来哪家的多?哪家的精品多?”这是两岸同胞乃至国际社会都不甚清楚而又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可以肯定地说,北京故宫不仅藏品远远多于台北故宫,而且总体上精品也多于台北故宫。在比较前,我想首先说明三个情况:一是,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前,逊帝溥仪将1200余件书画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宝盗运出宫。新中国成立后,其中相当部分重新回到了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如《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五牛图》、《伯远帖》、《中秋帖》等。二是,1933年故宫南迁文物共13491箱,部分文物南迁后,北平故宫本院所留文物相当多,也有不少珍品,沦陷期间还在继续清点未曾登记的文物,并征集了一批珍贵文物。南京政府曾下令马衡院长选择留平文物菁华装箱,分批空运南京,马院长虽将珍品编目造册报南京,但以各种理由推延装箱,后来一箱也未运走。南迁文物后来运台2972箱,占南迁箱件数的22%,当然多是精品。其实留下的78%精品也相当多。国民党向台湾运文物,因战争形势突变只运了三次,第三次拟搬运1700箱,由于运输舰舱位余地有限,加之仅有24小时装船时间,结果只运出972箱,另728箱也留在了内地。三是,两岸故宫文物藏品构成上稍有不同。运台故宫文物约60万件,其中清宫档案文献38万件册,善本书籍近16万册,器物书画5万余件;加上抵台后征集的文物,总计65万余件。北京故宫原有明清档案800万件,善本特藏50多万册(件、块),器物书画100万件,总计达960万件。1980年明清档案划出,成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又将包括部分宋元版书在内的14万册宫廷藏书拨交国家图书馆及一些省市和大学图书馆。现北京故宫有藏品150余万件,其中1949年后征集24万多件,80%以上仍为清宫旧藏。我们再从几大项文物来具体比较:一、书画收藏。台北故宫藏有书画总计9120件,据介绍其中一半为优等和次等,元以前绘画574件(不包括南薰殿宋以前帝后像),元以前书法155件。北京故宫有书画15万件左右,约占世界公立博物馆所藏中国古代书画的1/4,其中约1/3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有近420件元以前的绘画,310件元以前的书法。元以前书画总收藏量,数量上北京故宫低于台北故宫。但相对严格的鉴定工作,使得北京故宫早期(元以前)书画中,很少有早期和晚期(明清)之争。在绘画的时代方面,北京故宫的早期藏品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面貌,特别是东晋顾恺之的两件北宋摹本《列女图》卷和《洛神赋图》卷真实地反映了汉魏六朝时期的绘画风格。就唐、五代、两宋绘画而言,台北故宫在数量上较北京故宫要多,但北京故宫元代绘画众多的收藏量和完善的品质堪称世界之冠。就宋代绘画而言,台北故宫的山水画珍品多于北京故宫,但北京故宫的人物画珍品则占有重要地位。北京故宫绘画藏品种类较全面,除卷轴画外,还藏有版画、年画、清宫油画、玻璃画、屏风画、贴落等,这些是台北故宫所缺乏和不足的。此外北京故宫还有10件唐宋壁画、7件唐五代敦煌纸绢画、1铺元代大幅壁画等。北京故宫庋藏的明清大幅宫廷书画也是台北故宫所缺少的,因为这些在文物南迁时有一定运输难度。由于台北故宫主要接收的是清宫旧藏历代书画,而18、19世纪的“扬州八怪”、“京江画派”、清初的“金陵诸家”、“四僧”等许多流派的绘画和书法为清宫所缺,如今已是国之重宝。北京故宫于上世纪60年代初已将上述几个时期书画收藏齐备。在书法方面,台北故宫的收藏量和品质不如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有4万多通明清尺牍,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远胜台北故宫在这方面的收藏。在碑帖方面,北京故宫的碑帖善本占全国大多数。目前尚没有见到文物南迁中有关碑帖的记录。二、陶瓷类文物。北京故宫有35万件,一级品1100多件,二级品约5.6万件,还有上世纪以来在全国110多个窑口所采集的3万余片陶瓷标本。台北故宫有25248件清宫旧藏瓷器,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及明代官窑瓷器收藏均占优势,著名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绝大多数都藏在台北故宫。但北京故宫的收藏数量是台北故宫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在新石器时代彩陶、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瓷器、清代嘉庆至宣统官窑瓷器、历代民窑瓷器以及古陶瓷窑址标本、实物资料收藏方面,北京故宫均占有明显优势。北京故宫在历代官窑瓷器收藏方面,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也都相当可观,不容忽视。在古陶瓷收藏方面,两岸故宫各有千秋。三、青铜器方面。北京故宫藏历代铜器1.5万余件,其中先秦青铜器约1万件,有铭文的1600余件,这三个数量均占中外传世与出土数量总和的1/10以上,是国内外收藏中国青铜器数量最多的博物馆。另外有历代货币1万余枚、铜镜4000面、印押1万余件。台北故宫收藏有5615件青铜器,先秦有铭文的约500件。两岸故宫青铜器都以传世品为主,台北故宫藏品的总量和精品数量都较少,但毛公鼎、散氏盘、宗周钟等重器则十分有名。四、工艺类藏品方面。北京故宫藏有玉器28461件,数量上多于台北故宫的11445件,而且又征集了考古发掘出土的珍贵玉器数百件,其中安徽凌家滩遗址与六安杨公乡战国墓出土的一些玉器,为世所罕见,目前仅北京故宫有收藏。另外,北京故宫的“大禹治水”玉山,重逾万斤,还有重量数千斤的几件玉山,是台北故宫所不能及的。漆器、珐琅、玻璃、金银器、竹木牙角雕刻,以及笔墨纸砚等“杂项”,台北故宫总计7605件,北京故宫则有101355件。漆器总体上台北故宫精品较少;金属珐琅器,两岸所藏特点相近,但北京故宫的一些大型金属珐琅制品则是台北故宫所没有的;从台北故宫出版的有关如意、文玩等出版物所选文物看,其工艺水平明显逊于北京故宫藏品。另外,北京故宫还藏盆景1442件,匏器590件,而台北故宫无此收藏。五、宫廷类文物收藏。北京故宫具极大优势,从代表皇权的典制文物到皇家日常生活用品文物,无所不藏。例如清代玉玺“二十五宝”、卤簿仪仗等为台北故宫所无,帝后冠服也最为齐全;反映清代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天文仪器、钟表亦为北京故宫特藏。清代皇帝稽古右文,重视文玩鉴赏,其鉴赏所用的印章,绝大部分藏在北京故宫。清代皇家信仰多种宗教,以本民族传统的萨满教、道教与藏传佛教为主。北京故宫收藏有大量萨满教与藏传佛教的法器、祭器、造像、唐卡等,还完整地保存了宫廷中一些藏传佛教及道教殿堂的原状。六、图书典籍方面。台北故宫所藏版本时代早(宋、元、明版较多)、卷帙完整、书品好者居多,如文渊阁《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宛委别藏》及部分“天禄琳琅”藏书等,多是独有的巨帙或孤善之品,相当珍贵。北京故宫所存数量不多的宋元版书多已拨交国家图书馆,但现存的明清抄、刻本,品种、数量众多,包括内府修书各馆在编纂过程中产生的稿本,呈请皇帝御览、待刻之书的定本,从未发刻的清代满、蒙、汉文典籍,为便于皇帝阅览或携带而重抄的各式书册,以及为宫内外殿堂陈设而特制的各种赏玩性书册。此外还有翰林学士、词臣自撰的未刊行书籍,各地藏书家进呈之书;一大批宫中戏本和档案;帝后服饰和器物小样、“样式雷”建筑图样、舆图等特藏文献,等等,以上共约19.5万册(件)。另有20余万块精美的武英殿“殿本”的原刻书版。这些构成了北京故宫善本特藏的特色。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除了所存旧藏外,有近1/5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各省市积极支持下征集、购买的散佚清宫文物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解放初期,国家就毅然花50多万港币从香港买回著名的“三希”中的两希——《伯远帖》和《中秋帖》。当时台湾也想买,但经费没有落实,他们至今引为憾事。迄今为止,先后有600多人向北京故宫捐献文物。毛主席三次将友人送自己的文物转送故宫保存。张伯驹、朱翼庵、孙瀛洲等人的无私捐赠,彪炳千秋。新征集的文物,许多在价值上比清宫旧藏毫不逊色。这使故宫很快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文化艺术的巨大宝库,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中华文明的象征。由于多种原因,许多人对北京故宫文物藏品状况不很清楚,有人以为好东西都到了台湾,有的甚至说:“台北有文物没有故宫,北京有故宫没有文物”,这显然是误解。当然,文物自有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两岸故宫的收藏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只有从整体上来看待,才能全面地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多彩。(来源:光明日报)
④ 中国书法大字典的作品目录
周石鼓文秦泰山刻石�邪台刻石碣石颂汉鲁孝王刻石朱博残碑莱子侯刻石开通褒斜道摩崖大吉买山地记三老讳字忌日记子游残碑嵩山太室神道石阙铭北海相景君碑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永寿二年�孔宙碑封龙山碑西�华山庙碑史晨碑夏承碑郭有道碑西狭颂杨淮表记韩仁铭尹宙碑曹全碑张迁碑刘平国碑小子残碑朱君长三字章草千字文芝白帖魏十三字残帖墓田丙舍帖�季直表宣示表吴谷郎碑西晋出师表月仪帖平复帖东晋兰亭叙十七帖丧乱帖孔侍中帖袁生帖姨母帖初月帖迟汝帖奉橘帖行穰帖快雪时晴帖思想帖此事帖官奴帖二谢帖虞义�帖乐毅论(集字圣教序)(�福寺断碑)鸭头丸帖中秋帖东山帖洛神十三行地黄汤帖二王帖廿九日帖送梨帖兰草帖伯远帖广武将军碑�宾子碑(西域出土书迹)(木简)刘宋�龙颜碑江阳王次妃石夫人墓志石门铭安定王夫人王氏墓志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云峰山摩崖太基山摩崖天柱山摩崖百峰山摩崖安乐王墓志元显�墓志元珍墓志司马景和妻孟氏墓志皇甫�墓志齐郡王�造像记崔敬邕墓志贾思伯碑司马�墓志李璧墓志司马显姿墓志张猛龙碑高贞碑高庆碑元倪墓志马鸣寺眼法师碑元马璁墓志鞠彦云墓志李超墓志张玄墓志东魏比丘洪宾造像记王僧墓志高湛墓志敬史君碑北齐崔府君墓志报德像碑乡孝举孝义�敬碑徂徕山佛号摩崖北周匡�刻经颂隋龙藏寺碑美人董氏墓志启法寺碑苏孝慈墓志张贵男墓志真草千字文(高昌国墓�)唐孔子庙堂碑积时帖等慈寺碑昭仁寺碑枯树赋皇甫府君碑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温彦博碑虞恭公墓志史事帖草书千字文裴镜民碑屏风书伊阙佛�碑孟法师碑晋祠铭温泉铭哀册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倪宽赞行书千字文韩仲良碑绝交书卫景武公李靖碑王居士�塔铭尉迟敬德碑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书谱草书千字文观无量寿经梁师亮墓志�仙太子碑夏日游石淙诗信行禅师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善才寺碑岳麓寺碑东林寺碑郎官石记肚痛帖草书帖草书古诗四帖老子道德经多宾塔碑祭�稿祭伯稿争坐位稿麻姑仙坛记宋�碑李玄静先生碑李氏庙记竹山堂�句裴将军诗颜勤礼碑自叙帖司马�碑颜氏家庙碑建中告身帖(忠义堂帖)放生池帖�书帖文殊帖江外帖送书帖草篆帖广平帖圣母帖草书千字文论书帖秋�八首藏真帖律公帖深慰帖最澄请来目录跋罗池庙碑金刚般若经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五代神仙起居帖韭花帖夏热帖宋赤壁赋寒食帖醉翁亭记李白仙诗巷楚颂帖大江东帖寒食帖跋李白忆旧游诗巷伏波神祠诗巷松风阁诗巷王长者墓志铭稿范滂传春游词三图题识颜真卿告身跋赠佛照禅师诗草书帖乐兄帖方圆庵记苕溪诗评纸帖蜀素帖第一山三大字重修大成殿记易声东福寺方丈二大字元行书千字文天冠山诗帖妙严寺记李太白诗巷明西苑诗�山�帖王�诗巷王�书幅(集帖等)澄清堂帖淳化阁帖大观帖草书�会停云馆法帖余清齐法帖�冈齐法帖玉烟堂法帖快雪堂法帖三希堂法帖秋碧堂法帖草字�草书 �辨隶辨说文古籀补说文古籀补补
⑤ 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哪个藏品更多更珍贵,各有多少;详细一点。
“紫禁城”这个名字就和中国古代哲学和天文学有关。中国人认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因此故宫的结构是模仿传说中的“天宫”构造的。古代天文学把恒星分为三垣,周围环绕着28宿,其中紫微垣(北极星)正处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为皇宫也是人间的 “正中”。“禁”则指皇室所居,尊严无比,严禁侵扰。
公元1406年,明代永乐帝开始修建故宫。《明史》上说,修建这座世所罕见的巨大皇宫役使了10万最优秀的工匠和100万普通劳工,历时15年才最后完成。此后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扩建,但整体面貌并无多少改动。
故宫里一共居住过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永乐皇帝朱棣,最后一位皇帝是清宣统皇帝溥仪。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筑在8米 宽的巨大平台上,总面积约85000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它宽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山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人间气派。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
内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这是皇帝及其嫔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称为 三宫六院”。在居住区以北还有一个小巧别致的御花园,是皇室人员游玩之所。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宫,皇后住坤宁宫,交泰殿则是皇后的活动场所。清朝中后期,皇帝和皇后都搬至西六宫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养心殿,从雍正皇帝起,这里就成为帝王理政和寝居之所,慈禧太后也在此垂帘听政,时间长达40余年。
故宫房屋有9999间,每个门上的铜门钉也是横竖9颗。这种奇特的数字现 象和古代中国人对数字的认识有关。古代人认为“9”字是数字中最大的,皇帝是人间最大的,所以必须用对应的“9”。“9”的谐音为“久”,意为“永久”,所以又寓意为江山天长地久,永不变色。
故宫内的文华殿,收藏了明清两朝500余年的中央机关和地方机关档案,共74个卷宗,1000余万件,这是中国数量最大、价值最高的历史资料。文渊阁里则藏有完整的《四库全书》,囊括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共有3503种,6304册。
紫禁城内现有10余个藏馆,包括历代艺术馆、工艺美术馆、绘画馆、清宫玩具馆、青铜器馆、陶瓷馆、钟表馆、珍宝馆、铭刻馆和明清家俱馆,共有珍贵藏品约100万件,其中一部分是孤品,惟在故宫方能看到。
⑥ 关于历史名人
王 诩:战国苏秦、张仪的老师,人称“鬼谷先生”。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曾隐居云蒙山水帘洞箸《鬼谷子》书三卷, 流传于世。
王 翦:秦代名将,佐秦始皇扫平六国。频阳(今陕西省富平)人,为秦始皇平定赵、燕、苏、荆诸地,立下赫赫战功。
王 充: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人。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是一位无神论者。著有《论衡》。
王 勃: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人,著名文学家,为“初唐四杰”之一。其成就最高以一篇《腾王阁序》露绝世才华,惜英年早逝。
王 维:太原祁(山西省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誉,有《辋川集》问世。
王 冕:字元章(1310-1359),诸暨(今浙江省绍兴)人,元代诗人、画家。元末文坛有影响的诗人,又是画坛上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他的诗常流露出对元朝统治的愤懑情绪,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怀,自认喜写“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视当时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会稽九里山,自筑“梅花屋”,种粟养鱼,以清贫生活了其余生。
王 晕:字石谷,号耕烟山人、乌目山人、清晖主人,江苏省常熟人,著名画家,王鉴弟子。与工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 “四王”,加吴历、恽寿平,亦称“清初六家”。在清初画坛上居主流地 位。所作以仿古为多,功力深厚, 熔铸南北画派于一炉。弟子很多, 称“虞山派”,以杨晋较著名,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的山水画。 传世作品有《仿曹云西山水图》、 《平林散牧、桃花源图》、《重江叠 嶂图》、《元人高韵图》和《康熙南 巡图》等。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为人正直贤贞,因不愿贿赂画工毛延寿,入宫数年不见帝,竟宁元年请嫁出塞,与匈奴和亲。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山东省琅琊临沂人,独创圆转流利的书法风格,人称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中国书法史被后人奉为“书圣”,与王献之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人。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大令”。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人。他主张“变风俗,立法度”实行变法。其散文以雄健峭拔著称。现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官新义》残卷等。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剧作家,作有杂剧十四种,除《西厢记》外,现存《丽春堂》、《破窑记》二种,另有《贩茶船》、《芙蓉亭》各一折曲文。其最杰出的作品《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王世贞: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明中叶后七子之一,著述颇丰,其中作品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著有诗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读书后》等。
王夫之:字而农(1619-1692),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湖南省衡阳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明崇祯十五年中乡举。清军下湖南,与管嗣裘等于衡山起兵抗击,事败逃亡肇庆,任南明桂王政权行人司行人。因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又赴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落,式耜死,乃隐遁山林。从此,勤奋著述凡四十年。对天文、历法、数学、舆地诸学均有研究,尤精经史、文学。其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黄书》、《读通鉴论》等。邓显鹤等集刊为《船山遗书》。
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省海宁人,近代国学大师,为近代博学通儒,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影响之大,为近代以来所仅见,其《人间词话》等作品影响深远。
王若飞:贵州省安顺人,他是革命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1946年因飞机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失事而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