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美术知网
㈠ 传统文化.民间美术与现代文明的传承关系
民间美术的时代转型是个大问题、大难题。为什么说是难题?因为它在两难之间。一方面它面临社会生活的急速转变。当今从社会结构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再到审美观念都在改变。作为生活应用性的民间美术,就必须适应这种转变。另一方面,是怎么变?变什么?哪些变哪些不能变?这都没有先例和范例。如果变得面目全非,非土非洋,也就失去了自己——这是另一种消亡,一种在市场上的迷失后的消亡。
先说民间美术不能变的是什么?我想主要不能改变它的文化特征与审美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是什么?
第一,它的内容是理想主义的。民间美术主要表现人们生活理想与精神理想。理想主义的艺术都具有浪漫成分。可以说民间美术(尤其是乡土美术)不是现实和写实的艺术。
第二,民间美术的核心价值观是祥和。祥和是社会与人间一种很高的境界。它包括人际之间的和谐,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天人合一”。民间文化离不开团圆、祥和、平安和富裕这些概念,这是所有民俗的终极追求,也是民间美术千古不变的主题。
第三,民间美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这种理想主义的艺术,在表达方式上是情感化的,在艺术手段上主要采用象征、夸张、拟人等,在色彩上持其独有的生生观和五行观。由于民间美术多用于生活的装饰,符号化和图案化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再有就是广泛使用的与语言相关的谐音图像——这是我国民间美术最具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的方式。
第四,我国民间美术地域性,体现其无比丰富的多样性。传统的民间美术(尤其是乡土美术)是在各自封闭的环境中渐渐形成的。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历史、人文、自然条件,致使各地的乡土美术有其独自的表现题材、艺术方式与审美形态。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这种地域个性鲜明的艺术,便成了独有的文化财富。
第五,还有一点很重要:它是手工的。手工是一种身体行为,手工艺术是人的情感和生命行为。手工艺术处处体现着艺人的生命情感,机器制作是没有的。在进入工业化时代,手工技能的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遗产。
我上边说了五个方面。如果要把中国民间美术的特征讲清楚,得用一本书,这里我只是讲了几个主要方面。也就是说,这些主要的特征是必须保留而不能改变的。
如果民间美术不再是理想主义的、情感化的,不再拥有浪漫而炽烈的审美形态和千姿万态的地域个性,不再是手工的;如果它变成写实主义的、商品化的、机械制造的,彼此大同小异,民间美术就没有了。
未来社会将愈来愈工业化,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传统工艺就一定愈加珍贵。在这方面日本人做得尤其好。我们对于各民族、各个地域的民间美术,必须要留下原生态的根脉,必须严格地保留住这些重要的民间美术品种的传统材料、传统工艺和代表作。在这些方面必须是原样保留,不能改变。比如泥人张彩塑,不管怎样去尝试创新,那几种传统代表作《渔家女》、《钟馗嫁妹》及制作技艺,必须保留住,传下去,永远能做才行。就像梅派、荀派的传统剧目,必须有一代代梅派和荀派的传人还得能原汁原味地演唱。
那么,民间美术应该怎样发展呢?是不是改做圣诞老人和超女,进了市场卖了钱就是发展了?当然不是。
民间美术的发展并不等于成批地进入市场。不是所有民间美术都可以像汽车工业那样“做大做强”。俄罗斯民间美术被产业化的,只有套娃和彩绘漆盒,埃及也只有纸莎草画。艺术品过于泛滥反而失去魅力。所以发展民间美术,不能贪大求快求多。
首先是民间美术要为整个民间文化的弘扬服务。我国的许多民间美术都是民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比如婚丧民俗,再比如节日民俗,都有许多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美术品。由于时代生活及其方式的改变,已不适用。比如由于现代家居装修的改变,没有对开的大门了,原先那样的成双成对、驱邪迎福的门神已无处可贴;而且现在的门框太窄,对联难以应用;再有,手工年画也无法像以前那样粘在墙壁上。可不可以做些改良呢?比如把门神作为一种传统的吉祥图样,改成小型单幅,装饰在门心(房门的正中)上,行不行?这两年春节时一些地方出现了一种“生肖剪纸”,专门贴在门心上。比方今年是猴年,刻一只聪明活泼的猴子的剪纸贴在门上,明年是鼠年,再换一种聪明机灵小老鼠的剪纸。年年更换,惹人喜欢,很受欢迎。这种生肖剪纸过去是没有的。但它的出现,既弥补了门神的缺失带来的节俗的缺失,又为剪纸找到一个新的“生活岗位”。民间美术本来就是民俗用品和生活文化。离开民俗就如同离开母体,孤立难存。民间美术要在设法丰富和加强民俗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近十多年来,天津的剪纸市场(天后宫剪纸)之所以蓬勃发展,主要是剪纸艺人千方百计与生活所需紧紧拉在一起。比如这两年,一种两三厘米见方的福字很流行,它是专门贴在电脑屏幕上方的。别小看这小小的福字,它可以使数千年的情怀一下子将当代的生活点燃起来。它还使我们明白,在时代转型期间,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如今,传统节日将要成为法定休假日,传统节日的复苏,使民间美术有了很宽广的用武之地。
接着还有一个问题更重要,传统民间美术到了今天,除去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之外,还有别的功能和价值吗?其实在传统民间艺术由生活中的应用文化渐渐转化为历史文化时,它已经发生了一种质的变化,在文化上质的变化。它由日常使用、司空见惯的寻常事物,悄悄转为一种历史的纪念、标志、符号、记忆,乃至经典。就像马家窑的陶器,原来只是再寻常不过的盛水的容器,现在却被视为尊贵,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柜,还要装上报警器保护起来。现在不是已经有人开始把老皮影、手工版画、古代女工的绣片、朱金木雕的千工床上的花板,装在考究的镜框里,用来装饰豪华的酒店吗?据说对这种古老艺术品感兴趣的多为外宾。他们把这些艺术品当做东方古老文明一些美丽的细节。但我们自己为什么没有这么看这些昨天的民间美术?也许这些东西离开我们的生活还不久,我们还不能“历史”地看待它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会渐渐将它们珍视起来。这就是说,传统民间美术到了明天,不再是能不能被应用,而是要转化为一种历史记忆和文化经典。我们的民间美术工作者是否能够走在时代前面,用一种新时代的角度与观念来对待这些传统文化,让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以另一种——遗产的形态重新回到我们今天的生活。这是顺应时代转型的一种积极的方式,也是我们必须转变的观念。文化的转型和文化观念的转变应是同步的。最理想的是超前,最糟糕的是滞后。观念转变了,眼前的路就会无比宽阔,转型就容易得多。
再一个问题,是将民间美术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我国现阶段旅游纪念品千篇一律,已是旅游事业中的大难题。旅游纪念品最大的特点与价值是,只有在旅游当地可以买到,到了其他地方就绝对买不到;反过来说,即使能买到也没人买。比方在巴黎附近的奥维和梵·高故居可以买到一种特别的干花——梵·高爱画的向日葵,这在巴黎圣母院是买不到的。倘若圣母院有向日葵卖也没人买,因为向日葵在巴黎圣母院没有任何纪念意义。从这一点说,民间美术最能成为旅游纪念品——这是由民间美术的地域性所决定的。乡土艺术尤其如此。如今我国已经有一些地方的乡土美术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纪念品,十分受欢迎。比如蔚县的剪纸、陕西陇东的布艺、南阳的泥泥狗、武强年画、苏州刺绣等。但为数不多,主要是因为现阶段人们对这些民间美术的“开发”,很少是从旅游文化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考虑的,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乡土美术在旅游文化中的特殊价值,或者还不知道怎样使乡土美术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是文化转型中一个重要的话题。这项工作我们准备召集专门的会议研讨。
上述谈了几方面的想法。这里有个关键问题,是谁来做?当然,民间艺人是主角。民间艺术的创造者是艺人,艺术当然首先是艺术家的事。民间艺术本来就是从民间艺人心里生发出来的。
然而,把所有难题都放在艺人身上是不行的。为其打开思路、排难解忧、建言献策是文化学、民艺学和美术设计学的专家学者包括学习这些专业的学生要主动承担的。
这因为,民间艺人是在长久的封闭的天地一隅之中代代相传,他们对外界的信息所知有限,对自己艺术的价值也并不十分清楚。当今民间美术面临的现代文明的冲击,空前猛烈,猝不及防,同时商业化的“话语霸权”又是不可抵抗。身在田野的乡土艺人恐怕来不及想明白,就已经被这文明更迭的风暴吹得晕头转向。如果完全凭仗他们一个个人单势薄的力量,很难完成这一时代性的转型。比较而言,城市的传统工艺由于原本就生存在市场之中,凭仗着材料的贵重与工艺的精湛,仍在市场里有一席之地。而对于以草木砖石为材料的乡土美术,谁能看到其文化价值和遗产价值?这必须由当代的专家学者——文化学、美术学、民俗学以及旅游方面专家学者出手相援。这也是我们一再呼吁专家学者把书桌搬到田野里去的最深切的缘故。
我国民间美术博大精深,灿烂多姿,但这是过去。今天我们的民间美术正在翻越一座大山,这大山就是转型,而且是全方位的转型。既是民间美术赖以存在的生活与社会的转型,也是它的应用方式和存在性质的转型。但面对这座高山时,我们大家一个也不能缺席,还要一起努力来翻越。翻越大山决非易事,单是传统审美与时代审美之间的问题怎么解决,就不是小事。可是如果翻越过这大山之后,最终只剩下少数的民间美术和不多的民间艺人,后世之人就一定咎罪于我们,责怪我辈的无能。我们不能坐等后世的口诛笔伐,而要迎上去,帮助我们的民间美术翻越这座时代转型的大山,让历史之花开放到未来。
㈡ 幼儿园乡土美术特色解说词
新《纲要》颁布以来,诸城市幼儿园积极贯彻《纲要》精神,努力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在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浓郁的乡土特色”。 近年来,诸城市教育局把区域活动的开展作为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来抓,在全市幼儿园开展了有农村特色的区角设置活动,录制、编写并下发了《诸城市农村区域活动》和《幼儿园活动区角的设置》等资料,推动了基层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 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孩子充满魅力,该市幼儿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了有农村特色的区域活动,办出了自己的特色。教师们在选择活动区材料时,尽量从农村具体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掘当地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设计出了具有农村教育特点的区域活动内容,如社会活动区设计“农贸市场”,种植区设计“农业蔬菜基地”;认知区有由大到小的种子粘贴、蔬菜和水果的分类;美劳区有麦管制作、土布绣花等等。 在活动时,她们还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活动区,进行自主活动,挖掘了孩子潜在的创造能力,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区的主人,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充分体现了活动区的教育价值。 区域活动培养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发现和探索的精神,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活动中乡土材料、废旧物品的应用既为幼儿园节省了一笔昂贵的开支,又给了孩子一个灿烂多彩的童年。我们何乐而不为?
㈢ 试论乡土美术如何走进课堂
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大力发展美育的教学思想,在中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小学美术教学,是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年轻一代审美意识,追求真,善,美,区别假,恶,丑的重要途径,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美育的重要环节。更是提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美术教学和语文、数学科目等教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美术课基本上是作为一种摆设,是课程表中的一个充实,同时也是作为语文数学双基课程的一个辅助和补充,很难实际的去正常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这一点在我们毕节地区的农村小学的教学领域中是普遍存在的,值得引起重视。 作为一个较长时间在山区工作的小学美术教师,我感到当代的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必须从学校领导到美术教师都解决好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我觉得作为美术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情况下,找出一种切合实际的美术教育方法来。 我认为,既然我们认定了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我们就应该带领孩子们走向生活,发现生活里的美术,学习生活里的美术,描绘生活里的美术,创造出高于生活的美术作品。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我们所处地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各种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为我们提供了活生生的美术素材。我们完全可以、也必须利用这些美术素材剪裁为小学教育的教材。 下面谈谈乡土美术走进课堂的问题。 一、乡土美术的概念 通过理论的学习和现实生活的体会,我认识到,乡土美术(即民族,民间美术)对于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丰富的联想,与环境相协调,造型上敢于突破形体的拘束,大胆运用夸张、变形;强烈色彩的对比,追求情感的自然流露;创作时不受拘束的自由心态等特点,在美术发展史和利用现状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的乡土美术作品并不是单纯为了审美需要而创造的,而是人们在创造日常生活用品的时候进行的装饰,这种功利意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统一、实用特质与审美特质的完美结合正是艺术享受的最高理念。也正是我们美术教育应该吸取的营养。 根据我国美术教育专家常锐伦的解释:乡土美术是“在这块土地上滋生和延续的具有本地特色美术风格的艺术遗存”。简单说来,乡土美术就是在本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术。 二、乡土美术的内容 所谓“乡土美术”,是指小学美术教师所在地域存在的美术素材。它是本地的,是可以直接见到的民族民间的美术素材。乡土美术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乡土气息,是与自然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因此能增加学生对朴素自然的美感的认识与体验,同时也是回归自然、认同乡土的途径,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下面列举的就是我所在的织金县所拥有的这类素材。 1、苗族服饰 织金县拥有12万苗族,是贵州西部苗族人口最多的县份。织金苗族大致分为八个支系,每一个支系的苗族妇女都具有熟练的蜡染、挑花和刺绣技艺。其中最独特的有分布在织金西南部的长角发苗的特异服饰、分布在中、南部的歪梳苗的抽象蜡染、分布在东北部的箐苗、白苗的彩绣图案,以及分布在东南部的实兴小花苗的图案等等。他们的这些民间实用美术大都用于服饰,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出异彩粉呈的艺术风格。 2、织金石雕 织金石雕起源于晚清,是利用织金的晶墨玉大理石和梵净山的紫袍玉带石加工为砚台、镇纸等文房用品和壁挂、摆件、功夫茶盘等实用品。美术工艺上有平雕彩焊、浮雕、圆雕等形式。产品远销省内外,具有比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3、织金砂陶 织金砂陶是全国极少数孓遗砂陶文化遗产之一。其独特的工艺制作流程,自古以来作为传统炊具的同时。其造型、釉色和装饰图案,构成了独特的织金砂陶艺术。近年来,织金民间砂陶在艺术造型和品类上又有了较多的创新,呈现出了全新的发展势头。 4、织金文物古迹 我们可以将织金本地的乡土美术作品拿到美术课堂上来,将其艺术结构和效果对学生进行解读和分析,先易后难,让学生有比较实际的领悟。例如,苗族蜡染的第一步是画蜡花,即用蜂蜡(现今已多用石蜡代替)在白布上画图案,我们就可以将画好的蜡花或剪纸带到课堂上来给学生解析。课堂上老师运用各种剪纸实例,分地区作品特色及文化背景等,同时请本地剪纸能手作现场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剪纸技巧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美术作品不是模仿、重复的操练,而是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2、对小学生进行乡土美术作品风格创作的辅导 在解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让学生轻松的讨论提出各式各样的意见,一起协作,共同完成作业。可以提倡同学自由合作来完成作业,这样同学可以任选座位,不仅听课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而且暗自形成了竞争,生怕自己的小组落后。最后,学生作品既继承传统优点,又有新的突破,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色彩丰富。乡村学校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游览,观察、感受、欣赏这些乡土艺术,听取有关传说、趣闻、历史故事,利用摄影、写生收集创作题材,让学生从欣赏可观的形式美过渡到其客观内容的美,从而把美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表达出来,使学生深深体会到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创造也来源于生活! 3、走到课堂外的广阔天地去感受乡土美术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充分挖掘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活动”。结合乡土美术资源,我们可以在美术教育中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与活动内容。如将乡土美术中的文物古迹用于欣赏教学中,也可将欣赏课带到当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环境之中,与写生课和创作课相结合。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或重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庆典活动,尝试用各种材料、形式和方法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如春节、元宵节时各地都有花灯等用于游艺活动。 乡土美术中的许多品类如剪纸、泥塑、面塑等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益补充,能给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给学校美术教育增添新的活力。 4、编写出结合本地实际的小学美术教材 我们作为美术教师,要想把乡土美术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去,让孩子们能够认识到家乡的文化特点,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精神。还应该有一定的计划性,有一定的规范,不能太随意。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应该结合本地实际编写出学校自己的小学美术教材。即使今后有了统一的小学美术教材,自己的乡土美术教材也应该继续保留下去,并且不断补充完善。 今后,作为一个小学美术教师,我一定重视自己的本质工作。更深入了解,发现和探索本乡本土民间优秀的美术文化,用以来参与自己的教学,我深信这对传承民间美术文化,丰富教学生活,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认真学习和挖掘身边的优秀民间美术文化,切实的投入到每一节课堂当中去,为家乡的美术教育事业献计献策,贡献力量。我深信,美术素质教育的春风一定会掀开每一粒希望的种子,扎根在美丽的乌蒙山下,茁壮成长。
㈣ 如何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幼儿园美术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现代化幼儿教育的认识,已不仅仅是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的幼儿教育实践,高价、高消耗也未必带来高质量,如何进行教育资源的充分发挥和合理利用?它让我们更多地思考着教育的多元化、多样化,因而教育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应当得到充分体现,应当充分地认识到自然环境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幼儿园课程应根据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科学地来组织和选择教材,引导幼儿从广阔的自然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实际的、活生生的知识。
关键词
农村资源 美术教育 文化资源
我们幼儿园既是一所现代化幼儿园,又是一所有着丰富教育资源的农村县区幼儿园,处于独特的农村资源和乡土文化气息之中。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优化,《美术教育中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研究》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把目光愈来愈多地投向农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农村资源教育活动,充分让幼儿去感受、去领略、去体验乡土活动带来的快乐,培养他们继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胸怀和能力,以及环保节约的意识和品质。
一、有效利用农村文化资源进行美术教育
文化是人得以成长的核心因素,各地在自身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必然会形成一定的、有地域特征的地方文化,生长于此的人们会潜移默化受到这些文化熏染,成为文化的认同者。农村文化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教育和文化价值。新沂特有的地理环境、钟吾文化、民间艺术、地域特色等都是丰厚的教育资源。新沂在巍巍马陵山、滔滔沭河水的滋养中,在钟吾古国、花厅文化的积淀下汲取丰富营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这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民谣、民间游戏、民间艺术、地方特产、家乡风光、特色经济、地方风俗……这些无不显现出新沂这块人杰地灵、深厚严谨、大气睿智的沃土的文化底蕴。有效利用和挖掘这些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活,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纲要》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育人是幼儿教育的特点。农村文化资源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彰显着无穷的魅力,是幼儿美术创作的源泉。
在一日活动中,我们把民间游戏和歌谣渗透进去,丰富幼儿的活动。在翻绳的游戏中,孩子可以边说歌谣边翻,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民间工艺活动《绣花》,我让孩子们自己来试一试、做一做。首先,我和孩子们收集了绣花鞋、绣花枕头、绣花帽、绣花围兜等物品,开了一个绣花作品展示会,我便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仔细地去观察作品,增加孩子的感性认识。其次,请会绣花的家长在孩子们面前进行刺绣,进一步给予孩子们足够的刺激,以激发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的欲望。在孩子们自己动手做的过程中,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操作不断提高水平。当一件件富有想象的绣花作品被装饰在活动室时,孩子们得到了成功的快乐,也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特殊魅力,了解到了劳动人民的淳朴与智慧,体会到农村文化资源的博大精深。
二、有效利用农村自然资源进行美术教育
《纲要》 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我们良好的教育资源,大自然是孕育智慧的源泉,自然景色时时变化处处不同,是孩子们用来创作的最好的艺术表现对象,也是引发孩子们创作激情和热爱自然的好途径!带孩子来到田野,孩子会在与自然物接触的过程中,促使他们认识和了解自然物的生长规律,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产生热爱自然资源的情感,培养孩子们对大自然保持着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由此,一个个探索型美术活动应运而生,多彩的活动激发幼儿思维的火花。
随手可得的泥巴是陪伴孩子们的最好美术游戏材料。孩子们在玩玩、捏捏、做做的过程中,把泥巴变成了各种自己喜欢的物体。如用泥球做成糖葫芦、葡萄、太阳花、用泥条做成桌子、凳子,用泥球和泥条组成螃蟹、小鸟、蝴蝶、花朵,还制作了各种糕点、糖果、面条、水饺等等。孩子们在玩中做、做中玩,大胆创新,自由想象。
每当春夏秋冬田野里有不同的景色变化时,是培养孩子们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的最佳时机。金秋十月我带孩子们去秋游,孩子们在野花飘香中,沐浴着大自然的雨露阳光。他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己观察到的,寻找到的告诉我:老师我发现小草变黄了,野菊花盛开了;我看到毛茸茸的芦苇随风飘荡,田野里的水稻金灿灿的;我还看到小树叶在跳舞呢……孩子们秋游回来把采集的各种树叶、花瓣,画一画、贴一贴,把摘回的野花野草插在牛奶瓶里,看到孩子们兴致很浓,我让他们讨论:怎样把树叶贴得生动美观?怎样把花、草、叶子插得漂亮?通过讨论,孩子们从无目的地贴画到有目的地贴,从乱插到懂得怎样配色,怎样布局才漂亮、有层次感。活动结束后,我把幼儿的作品布置在自然角、午睡室,这一幅幅作品正是孩子们所要表达的心声,他们看着自己的作品心中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三、有效利用农村作物资源进行美术教育
农村的农作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是美术创作的绝好语言素材。给他们更广的想象空间,孩子们可以自己寻找适宜的材料进行制作,动手去表现自己所想表现的东西,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有趣的种子》主题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了各种种子:有鸡毛菜籽、毛豆、黄豆、扁豆、蚕豆、青豆、白云豆、红豆、荠菜籽、葫芦籽、玉米、花生、高粱等等。当这么多的种子聚集在一起时,孩子们可兴奋了,他们相互交流、相互介绍,嘴里还不时发出一声声赞叹:原来青菜籽这么小,豆类的种子这么多,好漂亮!丝瓜子怎么扁扁的和西瓜子有点差不多,赤豆是深红的,可以补血的,玉米种子藏在玉米棒上,棉花种子藏在花朵里等。确实从孩子的交流、介绍中,可以看出,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已被激发,同时还产生了创作的欲望,我鼓励他们在晨间活动、午间、游戏时间玩一玩、贴一贴,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种子贴画展现在孩子面前。 在班级活动区角的创设上,也紧随孩子发展的兴趣,在材料的提供上我注重了材料的原始性、体现内容的挑战性,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尽情的表现表达,大胆的想象创造。蔬菜是农村一年四季都有的农作物,有紫色的茄子、红色与青色的辣椒、红色的番茄、青色的蚕豆与毛豆、玫红的番薯、白色的萝卜、弯弯的黄瓜等等,都是孩子区角活动的好材料。我引导孩子们观察、想象,在他们眼中,这些五颜六色的蔬菜便是一件件生动活泼的物体。如孩子想象出青椒像青蛙、白萝卜像小老鼠、小猪、毛豆夹、扁豆夹像小船等,同时在孩子想象的基础上,我又为孩子提供了一些辅助材料,让他们与材料互动。橡皮泥、火柴、牙签、珠光片、各式蜡光纸等,幼儿自由探索如何使用工具与辅助材料将蔬菜制成各种有趣的造型。土豆,在孩子的手中稍稍添加了一些辅助材料便制成土豆刺猬、土豆长颈鹿、土豆孔雀、土豆小鸡等一系列富有童趣的土豆制品。白萝卜在孩子的操作中装上胡须、粘上眼睛、插上一个小尾巴,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鼠便展现在眼前。同时孩子们还做了小胖猪、小白兔、小山羊、小蜗牛等一些栩栩如生的小动物。丰富的农作物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灵感,他们将自己的想象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出了千姿百态的物体造型,大大的增强了孩子对区角活动的兴趣,提高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同时孩子在与农作物的对话过程中不断拓展思路,他们把田野里的稻草、高粱秆、玉米皮等扎成不同的造型挂在教室的墙上,美化身边的环境……孩子们已深深感受到了农村资源的无穷魅力,在创造的天地间自由飞翔。
四、有效利用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美术教育
《纲要》要求:“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农村的各种能人、艺人是幼儿教育的良好合作伙伴,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应给予充分挖掘和利用。
首先,发挥特长家长的作用。“家长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应吸收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我在美术教育中,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鼓励家长走进幼儿园,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把擅长柳编的、擅长画农民画的、擅长捏面人的、擅长制作农具的家长分别请到幼儿园,在孩子们中间现场展示。不能到幼儿园展示的我们就组织参观,参观瓜果大棚、参观养鸡场、孔雀园……这些活生生的画面,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孩子们的区角游戏丰富了,编织的、制作的、剪贴的、刺绣的,各种游戏运用而生。孩子们的艺术创作生动了,创意、造型、用色、布局变得有想象、有创意、有童趣,平面的立体的艺术品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其次,挖掘民间艺人的才能。新沂农村有着丰富的民间人才资源,剪纸艺人、面人艺人、门吊艺人、草编艺人、刺绣艺人应有尽有,他们个个都是身怀绝技,他们身上都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们的艺术品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他们是我们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幼儿美术教育的珍贵资源。
我们定期邀请他们给我们做艺术顾问,给孩子们展示、指导,参与孩子们的活动,让孩子们从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素有“文化艺术之乡”的新沂合沟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于“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剪纸艺术家王桂英奶奶就居住于此,她的作品《小街一角》《烙煎饼》《春耕》《架电线》等,热情奔放,质朴、淳厚,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一直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喜爱。热爱王奶奶和她的作品的孩子们,每次活动时都把王奶奶热情地“包围”起来,争先恐后地问这问那,孩子们不仅喜爱王奶奶随时剪出的活动场景,喜爱王奶奶聚精会神剪纸的样子,喜爱王奶奶的剪纸活动课,更被王奶奶几十年的剪纸艺术的执著所激励。这样生动的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收获是太大了。在王奶奶的指导下,一件件作品如泉水一般,不断涌现,孩子们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午睡、游戏、吃饭等都走入了作品,教室里、午睡室里、走廊里到处都挂满了孩子们的作品,这些作品生动形象,生活气息浓厚。活动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剪纸的艺术,还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双创造美的灵巧双手、一颗热爱生活、热爱民间艺术、热爱家乡文化的炽热的心。
㈤ 米开朗琪罗的艺术风格
米开朗琪罗的艺术风格有:
1、粗犷,线条感很强,米的用色淡。巴洛克建筑最早可追溯于米开朗琪罗的雄强风格和大胆设计。
2、民间美术艺术语言 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如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的年画、剪纸、春联、戏具、花灯、扎纸、符道神像、服装饰件、龙舟彩船、月饼花模、泥塑等以及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服饰、布置等。民间美术分布于各地,因地域、风俗、感情、气质的差异又形成丰富的品类和风格。但它们都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另外,它们的制作材料大都是普通的木、布、纸、竹、泥土,但制作技巧高超、构思巧妙,擅长大胆想象、夸张,且常用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手法,积极乐观、清新刚健、淳朴活泼,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3、民间美术融合
第一,它的内容是理想主义的。民间美术主要表现人们生活理想与精神理想。理想主义的艺术都具有浪漫成分。可以说民间美术(尤其是乡土美术)不是现实和写实的艺术。
第二,民间美术的核心价值观是祥和。祥和是社会与人间一种很高的境界。它包括人际之间的和谐,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天人合一”。民间文化离不开团圆、祥和、平安和富裕这些概念,这是所有民俗的终极追求,也是民间美术千古不变的主题。
第三,民间美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这种理想主义的艺术,在表达方式上是情感化的,在艺术手段上主要采用象征、夸张、拟人等,在色彩上持其独有的生生观和五行观。由于民间美术多用于生活的装饰,符号化和图案化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再有就是广泛使用的与语言相关的谐音图像——这是我国民间美术最具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的方式。
第四,我国民间美术地域性,体现其无比丰富的多样性。传统的民间美术(尤其是乡土美术)是在各自封闭的环境中渐渐形成的。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历史、人文、自然条件,致使各地的乡土美术有其独自的表现题材、艺术方式与审美形态。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这种地域个性鲜明的艺术,便成了独有的文化财富。
第五,还有一点很重要:它是手工的。手工是一种身体行为,手工艺术是人的情感和生命行为。手工艺术处处体现着艺人的生命情感,机器制作是没有的。在进入工业化时代,手工技能的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遗产。
㈥ 如何有效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美术活动
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我园地处农村,利用农村自然物对幼儿进行教育是我们的有利条件,因为农村自然物为幼儿常见的,由于它的直观性,可取性和神秘性更加受到我们农村幼儿的喜爱,因此利用农村自然物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的同时利用农村自然物开展各类美工活动,更能发挥农村自然物的教育功能,体现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一、有效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美工活动
1.走出教室,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美。
陈鹤琴先生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教材,不用死的书本。”农村千姿百态、纷繁变换的自然资源,决定了幼儿园美术教育尽可追求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的“活”。 蠡口中心幼儿园位于元和公园内,这里有秀美的自然景观,我积极引导幼儿观察自己身边的景物,到熟悉的环境中寻找美,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
春天,万物复苏,小草开始探出了脑袋,树枝上长出了嫩芽,花儿们也争相开放,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我们领着孩子们走到林间,去寻找发芽的小草,观察花苞的绽放,呼吸春天的气息,让幼儿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生命的喜悦;夏天,到处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看,小树在一天天长高,蚕宝宝出来了,大蒜已开始长出了蒜苗。我们就鼓励他们用图画将这些变化记录下来;秋天,意味着丰收。我们领着孩子到果园里去,去看那挂满了枝头,又圆又大的水果。让他们去采摘,去品尝,去感受劳动的快乐,丰收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画出一幅幅真实而又生动的作品。冬天,当西北风呼呼刮来的时侯,孩子们寻找冬爷爷。而他们找到的冬爷爷有的在雪花里,有的在结着冰的小河里,有的在落满了霜的大地里等等。一年四季的变化,一年四季的乐趣,启发出了幼儿无穷的想象,无尽的创作,大自然中处处皆教材,它不仅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而且使幼儿的学习有了直接感知和理解、内化的环境,更主要是能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追求,加深对美的理解,同时得到美的熏陶。
2.乡土材料在各种美工活动中的运用。
(1)开展各种色彩类美工活动
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自然界的一花一草,青山绿水,他们无不喜欢,而且幼儿对色彩的敏感性特别高,他们用色大胆,颜色明快鲜艳,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们,喜欢欢快明朗的色彩游戏,因此尊重幼儿的个性,开展各类色彩活动,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与创造能力。
①染色活动
在对农村自然物的染色活动中,我们利用颜料对自然界中的树枝、树叶、白色花瓣等等用画、浸、染的方法进行染色,然后将几种材料组合、扦插,幼儿在染色活动中,参与性高,并充分发挥了想象力,锻炼了动手能力。
②石头画
石头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我们利用捡来的石头让孩子们在大胆涂色,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有的说画的是人,有的说是机器人、有的说是饼干、有的说是面包……幼儿就在不同的色彩游戏中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情绪。
③拓印
拓印利用自然物的自然纹理,大胆利用色彩进行拓印,在活动中,幼儿利用各种蔬菜切面等进行大胆的拓印,不仅感受到了玩色游戏的乐趣,还在玩的过程中通过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无限创造力与想象力。
④喷画
花开花落,我们可以把花瓣捡来(花瓣要大小合适,如:月季花瓣、玉兰花瓣等),在纸上拼摆出花的形状,喷画后,一朵朦胧的花跃然纸上;零星地散放几瓣,喷色后则是一幅更具诗意和想象力的作品。秋叶飘落,我们又可以把落叶捡来,拼摆出各种图案,供幼儿进行喷画操作。如:柳叶摆成蜻蜓;枫叶摆成金鱼;还可以用各种树叶搭配拼摆出形态各异的小动物。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们可以收集花生壳、丝瓜种子等等用于喷画。
(2)利用自然材料,开展拼贴类美工活动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神奇的资源,不仅色彩斑斓,而且有其独特的造型。因此,我们充分分析研究这些自然物的自然特点,开展了拼贴活动。如在“树叶粘贴”、“种子粘贴”装饰画中,我们将各种各样的玉米粒、豆子、小麦、花生、麦杆、狗尾草、树叶等运用到装饰中去,通过贴贴、画画、剪键、撕撕等形式,将它们作成漂亮的衣服、小包、头饰等,将各种蔬菜、农作物装饰成各种小动物、小玩具,泥土替代橡皮泥制作成小鸟、杯子等各种造型,晾干后,用五彩颜色进行装饰。山芋叶柄制作的耳环、手链等等着一切的一切无不蕴藏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孩子们的在操作中学会了剪、团、粘、贴、撕、画等技能,不但提高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创造力、表现力和手指的灵活性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3.奇思妙想,开展造型类美工活动
“对于儿童来说,艺术是一种游戏,只有儿童从中获得欢乐和愉快的体验时,艺术才能真正成为儿童的需要。”自然物造型活动是幼儿所喜欢的活动,他们在切、刻、划、绑、插、摆弄等看似笨拙、寻寻觅觅的过程中,对自己动作产生的“痕迹”发生兴趣,从而在不断摆弄不断调整中获得快乐获得发展。我们利用各种“贝壳”,组织孩子充分发挥想象,用灵巧的小手在贝壳进行装饰画,还将装饰好的贝壳拼成一只只漂亮的蝴蝶。在主题活动《香香的蔬菜》中,我们组织孩子收集、购买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在相互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蔬菜不仅名称不一样,颜色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有的像弯弯的月亮,有的像小棒,有的像小猪……真的很有趣,我们就开展了美工“蔬菜造型”的活动,孩子们在打扮蔬菜时,很兴奋,有许多的创意,如把黄瓜用刀片切开挖掉些就成了张大嘴巴的鳄鱼,在萝卜上装上两只大耳朵变成了一只可爱的胖小猪,把老姜变成了小鸟,把一个个茄子变成了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企鹅,给洋葱扎个蝴蝶结就变成了小姑娘……等真有趣。山芋叶柄制作的耳环、手链等等这一切的一切无不蕴藏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孩子们的在操作中学会了剪、团、粘、贴、撕、画等技能,不但提高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创造力、表现力和手指的灵活性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4.充分利用本土特色,开展美工活动。
《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蠡口是著名的家具城,在这里最多的就是家具,孩子们见的最多的也是家具,从家具加工厂淘来的剩余边角料,木屑、沙皮等在我们幼儿园教师的眼里成了“宝贝”,我们利用边角料制作皮影画,装饰我们的长廊;利用木屑,通过染色,创作木屑画;用粉笔在沙皮上画画等等,孩子们利用收集来的各种大小的盒子制作不同的家具,并用彩纸、画笔、胶水、毛根等对其装饰,这样由孩子们自己设计的家具城就形成了。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各方面都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对于有蠡口特色的家具城也有了一些了解。
二、 有效利用乡土材料注意的问题。
1.材料的收集
材料不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临时收集,我们在班级的门口设立一个“乡土材料收集箱”,对箱内的材料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定期地给予整理、归类、收藏,以便需要时可以随时提供,同时也能为教师开展主题教学等活动提供极大的方便。
2.在活动中注重尊重幼儿
纲要指出:艺术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在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的创作作品是千奇百怪的,有时甚至看上去和主题不着边际的,但孩子在创作过程却能快乐的表述“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因此教师一方面要足够的“宽容”,能允许幼儿的自由发挥与“出错”,另外一方面也要及时和幼儿沟通了解幼儿的想法,积极引发幼儿自我表现。
3.材料选择应注意安全性适宜性原则
(1)材料的选择要注意安全性,要进行一定的筛选,如,幼儿采集来了各种形状与色彩的叶子,其中有种植物叶子带刺容易将幼儿手割破,所以对材料也要有选择性。
(2)农村乡土材料季节性较强,因此在收集之余应收藏;收藏之前建议先清洗干净并进行严格的消毒,然后将各材料分类摆放,如:种子归一类、贝壳归一类、干果归一类等,以便下次需要时可以及时取出使用。
(3)教师应经常检查、更换乡土材料,特别是蔬菜、水果类的,以便出现腐烂现象。
4.按需投放。
在材料的投放上,教师应注意按幼儿的实际水平,分层次投放材料,如粘贴活动中按照年龄特点小班幼儿注重做蔬菜和水果的娃娃等大点的材料;大班小朋友则选择编织、种子粘贴等精细又难度较高的活动,还要求幼儿与他人合作到独立完成一件作品来体验成功的喜悦。
5.材料与环境的同步
在活动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支撑幼儿的活动,也要为幼儿创作创设同步的环境空间。如幼儿作品的展示空间、幼儿操作的区角环境、教室环境等,使幼儿身临其境,获得创作灵感,并能展示自己获得满足感。
具有乡土特色的美工活动中蕴藏着许多智慧和活力,它的材料来自于幼儿的生活。通过乡土资源在美工活动中的合理利用,不但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使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拓宽了我们的教学思路,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使我园的美工活动更具时效性,也更具地方特色。
㈦ 乡土教材教学心得,(美术)
这是我们开发的农村课程资源,我写的论文,还有些图片,告诉我油箱,给你传过去。
农村资源课程———树枝创意造型的教学实践研究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其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画面内容的和谐完美,画面色彩的绚丽多姿,绘画内容的包罗万象,表现手法的奥妙无穷。这些都为学生主动参与绘画创作,发挥其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改革美术课重模仿轻创造的传统模式势在必行。我们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绘画中来,要让学生充满好奇的问,尽情的讨论和游戏,有效的想和说,大胆的进行创作,要培养学生兴趣,美术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人的兴趣产生于对新奇事物的独特形式的刺激。加强对材料的敏感度训练和思维的独创性培养就显得尤为必要。利用身边便捷、经济的树枝也成为优先的选择。树枝造型教学之始,就溶入了课程实验和单元序列之中。师生经过多轮磨合,获取了学生主动参与课业学习和创造意识的改善,被忽视的材料创意设计教学得到了探究和拓展。为此,我设计了《树枝创意造型》一课,以下简单介绍一下这一课的设计思路和体会。
一、教材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思路
《树枝创意造型》一课是依据新修订的大纲精神而设计的,属于运用废旧树枝进行立体造型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创新的品质。通过对树枝的再创造,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美化生活品位,同时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程设计重要的是发现和开发材料本身潜在的种种表现的可能性,对体积与质感的感受作出整理,作出理智的判断,找回肌理在树枝造型设计中与立意相应的位置。总体的和谐,它统管着材质创意的各层面关系,它是作品形式的生命所在。它有机的整体关系是作品全部精神内涵赖以表达的基础。不是吗?当我们静心思量之时,就会发现作品全部的神韵都来自它自身的协调。
本课是依据新修订教学大纲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而设计的,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树枝创意造型》是运用了立体造型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制作的,学会简单的加工制作的技巧,懂得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创新的品质,通过对树枝的再创造,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美好生活的品位,同时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学生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从而使学生产生研究这一事物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又是产生创造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开发的农村素材《树枝创意造型》一课,使学生能够在画、剪、折、拼摆、粘的欢快情绪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诱发创作激情。树枝装饰造型其感染力首先来自于材料自身的色泽、质感和肌理。每种单一的树枝材料都有它合理的力学和美学比例。把握材料的特质是正确表现的前提。树枝的构成,可以说是为天然造型,它们的触觉与视觉同样重要。由于材质差异,造型的风格也各不相同。尊重不同树枝的不同结构,顺应意象的指引,由表面审美特质出发,重组结构秩序,深悟蕴含其中的寓义,感受潜在的韵律,从而获取新美的视觉形象。那种淳厚、清新、谦和而又本份的秉性也是人们在生活经验中所能感悟到的肌理表情,那种从心底深处自然流露出来的坦诚和温馨的情愫,也是树枝造型艺术最温暖人心的特征。在意境的基调下,材料的外在特质和深层品格,在对比中显现,在调控中相衬,在视觉中识别、选择,在立意中细心品味、把握尺度,意象有了材料创意的依托,材料则融和了视觉的微差,从而获得了超越材料的视觉形象。在借用和互换中得到多层次的结构形式,材料赢得跨越自身变化的机遇。树枝造型之美在于它的组合之美。简洁有效的重构,材质在整合中迎来了二次肌理;耐心细腻的体验,情绪在感悟中表达得独特、动人。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美术创作的潜在动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据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创设优美生动、自然和谐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以及心中的创作热情。
没有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就不会有执著痴迷的探索精神。在教室里,我用创意树枝造型作品以壁挂的形式布置好,使学生一走进教室,就有一种新鲜感,仿佛置身于一个树枝的世界当中。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学生也可以观察每个作品有什么内容和有什么特点以及细节如何处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并且让学生按照他们自己准备的材料,问他们想做什么,怎样做。通过教师这样的布置,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思路开阔了,技法掌握了,都跃跃欲试,很想马上进入到创作创意树枝造型作品中去。
2、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具有独创精神
一切美术作品是创造者思想意识情感的物化,是作者精心的组织和安排,以及对形式具体表现的精心设计和构成。在教学中教师应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学生多思多想,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积极主动配合教师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勇于创新,不束缚其头脑,自由发挥出自己最大的创造潜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充分的实践动手操作,在剪、折、拼摆、粘的活动中体会创新的快乐创造出构图不一、形态各异、内容丰富的作品。
例如,在我设计的创意树枝造型一课中,我一改以往通过示范指导学生制作的方法,因为单纯的示范,势必造成学生一味的模仿,限制了学生创作的自由。课前我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去拼摆去造型,这样比教师单纯的讲解记忆更深刻。并且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作品,我有时也参与到每个组的制作中去,引导他们互相交流实现多种构思的沟通和共享。学生们时而发问,时而讨论,在制作活动中大胆尝试,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了,最后全班的作品各不相同:有的是文字造型、有的是动物造型、有的是立体房屋造型……。
3、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价,促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术课中创新意识的最后体现是学生在投入了极大热情全身心去创作之余,最想听教师品评作品的时候。此时教师一定要掌握火候,我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候,对创新作品可以多加表扬,对不成熟的作品要善于发现星点火花并给予鼓励,在这种氛围中,各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创新的活动中来,使学生得以互相学习,有利于打开创作思路,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使我们的课堂评价活动成为学生的遐想空间,好得点评不是随着下课铃声而结束,而是给与学生一一种余味,并成为激励学生学习创新的一种动力,给人一种信心。
三、课程开发的潜能及其延伸
实践证明,美术课程开发应以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作为衡量其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只有能唤起学生积极参与欲望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树枝创意造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法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他们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受教师示范的束缚,完成的作品几乎千篇一律,如出一辙,很难展示自己的个性。通过创意树枝造型一课,教师针对这一情况,改革新的教法,通过语言,环境创设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鼓励学生将他们要说的全说出来。通过这样的想和说,既增强了学生参与意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可以让教师更好的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有的放矢的引导和提高,解放了学生的手脚,在教学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无论何种设计都有不同程度的制约。以树枝造型,用组合粘贴为主的技法来表达为特征的造型。就是在这样的制约中设计者参与劳作、突破限制,求异和创新的热情被激活。激情把材料美感凝固而不是冻结。材料美、技艺美,美不过创造之美。它是工艺美的生命所在,材质构成的本质是造型的创造。不然树枝造型里的树枝将永远是些废料。尊重树枝固有的性格,倾听树枝装饰造型独特的编织语言,随着思索的变幻而重构经纬之理。需要的是忠实的迷恋材质创意下的技艺,用真心去“画”,用组合去“写”。调节人与硬质空间的接触,关注接触友好的树枝造型作品,深悟织物背后潜藏着的人情和理念,冷漠壁面也将拥抱着温情和柔意。借此生活的乐趣被留下,生活的情意被渗化,深厚的意蕴被悄悄引入。带给人们的是记忆的延续,心语的倾诉。这是怎样的美不胜收呢?
总之,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在这个瞬息万变、飞速发展的年代,我们需要创造,需要想象,需要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非“克隆”,更需要美术教师持之不懈的努力去探索一条在农村美术课堂中最适宜学生发展创新意识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