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考文献 » 样式雷文献

样式雷文献

发布时间: 2021-03-30 23:47:56

Ⅰ 我国有哪些世界遗产

1、长城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3、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4、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陵墓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现存墓封土高40米。陵园布局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约2.5公里,外城周长约6.3公里。

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发现。现已挖掘四个坑,面积共2.5万余平方米。能内丛葬大量与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使用的各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展现了秦始皇陵的结构布局、设计思想及秦代科技文化的成就,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5、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1927年开始发掘,洞内曾发现3个完整的头盖骨和一些残骨,是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化石的发现地。山顶洞人代表一万多年前新人的类型,是研究人类进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建国以来,又陆续发现了北京猿人化石,打制石器和用火遗迹等新材料,是研究人类发展史和中国原始社会史极其珍贵的资料。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样式雷文献扩展阅读

国际社会最初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通常是为了保护史前时期的古老遗物。19世纪中后期,人们开始将中世纪的历史建筑,尤其是教堂建筑纳入保护之列,并进一步包括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进入二十世纪,保护对象逐渐扩展至二十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化遗存。同时1945年以后的各类文化遗产也日益受到关注。

1981年,悉尼歌剧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世界遗产委员会以“竣工不足10年的建筑作品无法证明其自身具有杰出价值”的理由予以否决。该项目虽然申遗未果,却引发了人们对二十世纪人类创造的审视和思考,即在充分重视古代遗产的同时,如何评判和对待那些未足百年的人类创造。

在此背景下,受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于1986年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了“当代建筑申报世界遗产”的文件,内容包括近现代建筑遗产的定义和如何运用已有的世界遗产标准评述近现代建筑遗产。随后,一系列关于二十世纪遗产的会议相继召开。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将二十世纪遗产保护作为一项全球战略加以推动。在国际社会的带动下,一些国家也纷纷作出积极反应。

二十世纪遗产的概念也从房屋建筑拓展到其他领域的人类创造,一些存在仅数十年的园林、纪念碑、雕塑、港口码头、海上石油钻探平台,以及粮仓、铁路、生产线等也同样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2007年,在首次申遗遇挫的26年之后,悉尼歌剧院以二十世纪遗产的身份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截至2009年,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共有二十世纪遗产30余处,其中包括出类拔萃的建筑物、独具特色的城镇、布局合理的大学校园、著名艺术流派的诞生地,以及昔日举足轻重的工业厂房和景观等。

Ⅱ 样式房的历任掌案

以雷发达为先河的雷家共有七代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内作为清朝样式房的掌案头目。
雷氏家庭原籍江西,从第一代样式雷—雷发达(1619-1693)在康熙年间由江宁来到北京时就居住在海淀镇,中间分别为第二代雷金玉,第三代雷声澄,第四代雷家玮、雷家玺、雷家瑞三兄弟,第五代雷景修,第六代雷思起,第七代雷廷昌。 在雷金玉死后,雷家受到了同行的排挤,样式房负责人的职位被别人夺走。据朱启钤的《样式雷考》中描述,张氏抱着雷声澄到工部哭诉,终于夺回样式房负责人的职位。雷声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3个儿子家玮、家玺和家瑞通力合作,在乾隆、嘉庆年间将样式房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使祖业重新发扬光大。雷家玺又是3兄弟中的佼佼者,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热河避暑山庄、昌陵和圆明园东路等工程均出自他手。雷家玺去世时,其第三子雷景修年仅22岁。雷景修遵照父亲遗言,将样式房掌案之职让给别人,自己则甘居其下认认真真工作,24年后才重新将样式房掌案一职争回。雷景修曾经在重建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工程中作出过重大贡献,王其亨先生称其具有“舍我其谁,矢志不渝”的信念,非常敬业。他在世时不但重修了家谱,对祖坟作了良好规划,还把祖传和自己工作中保留下来的设计图样,包括各个阶段的草图、正式图、烫样模型等专门用三间房子收存起来。国家图书馆现存的绝大部分样式雷图档,就来自于上述家藏。雷景修死后,其本人和妻子先后得到皇帝的诰封。
雷景修的儿子雷思起也非常有出息,生前颇受皇家赏识,担任样式房掌案,在重建圆明园、皇家陵墓以及重建太和门等北京很多重要皇家建筑工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七代样式房雷廷昌随父亲雷思起参加过定陵修建和圆明园重修等工程,主事后承担了同治惠陵、慈安太后陵、慈禧太后陵、光绪崇陵、三海等工程。
据雷氏家谱记载,雷廷昌是样式房的最后一代传人,最新文献显示,宣统年间还有一代子孙参加了样式房的建筑规划的设计工作。

Ⅲ 中国文献档案遗产名录的第二批名单

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评审结果揭晓
中国新闻网 2003年10月11日 12:15
中新社北京十月十日电 (赵银平 刘建华)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评审会十月十日在北京召开。在初选通过的五十件组档案文献中,专家评定出三十五件组档案文献列入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入选的档案文献中,精品众多。有迄今为止世人所能见到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以中国传统绘图方式绘制的世界疆域图《大明混一图》,见证十八世纪中西方文明交往历史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表文》,还有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成熟的类书《永乐大典》以及民间音乐家阿炳亲自演奏的六首乐曲原始录音等。
评审委员会还将在入选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中选取精品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二00三年九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中国云南丽江的纳西东巴古籍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三件(组)档案文献入选该名录。
中国文化部所属的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及各级各类档案馆都参加了申报。申报工作对扩大“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社会影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据悉,中国国家档案局正在以入选的中国档案文献为基础,积极筹备“中国档案文献珍品展”。珍品展将2004上半年在北京开展,并将赴国外展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第二册也将于今年年底出版
附: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入选项目(35项)
1. 利簋
2. 焉耆——龟兹文文献
3. 唐代“谨封”铜印档案文献
4. 明代洪武皇帝颁给搠思公失监的圣旨
5. 大明混一图
6. 《永乐大典》
7. 明代徽州江氏家族分家阄书
8. 戚继光签批的申文
9. 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
10. 彝族文献档案
11. 清初世袭罔替诰命
12. 清代四川南部县衙门档案文献
13. 四川自贡盐业契约档案文献
14. 清代样式雷图档
15. 长芦盐务档案
16.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信
17. 林则徐、邓廷桢、怡良合奏虎门销烟完竣折
18. “日升昌”票号、银号档案文献
19. 图琳固英族谱
20. 江汉关档案文献
21. 清代末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九龙关管辖地区图
22. 昆明教案与云南七府矿权的丧失及其收回档案文献
23. 吐鲁番维吾尔郡王额敏和卓及其后裔家谱
24. 上海总商会档案
25. 清代内蒙古垦务档案
26. 大清国致荷兰国国书
27. 清代呼兰府《婚姻办法》档案文献
28. 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档案史料
29. 清宣统皇帝溥仪退位诏书
30. 韩国钧《朋僚函札》档案文献
31.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
32. 百色起义档案史料
33. 长征史料
34.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手稿
35. 民间音乐家阿炳6首乐曲原始录音

Ⅳ 世界记忆文献遗产的世界记忆名录

《世界记忆名录》收编的是符合世界意义入选标准的文献遗产,是世界记忆工程的主要名录。这份名录由秘书处保管,通过联机方式在因特网上公布。
除《世界记忆名录》以外,世界记忆工程还鼓励建立地区和国家名录。这两个名录主要收集具有地区和国家意义的文献遗产。地区和国家名录并非在重要性上次于世界记忆名录,而是保护地区和国家文献遗产的手段,因为并不是所有文献遗产都具有世界意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就是中国的国家级名录。 世界记忆名录,包括世界级、地区级和国家级,收录了符合相关甄选准则的文献遗产。
文献遗产可被列入一个以上的名录。世界记忆名录收录具有全球性意义的文献遗产。地区和国家名录则分别收录具有地区及国家意义的遗产。这些名录的意义在于:
* 提高政府机构、非政府机构及公众对其遗产重大意义的认识
* 协助从政府和其他捐助者处筹集资金
凡提名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必须根据下列甄选标准之一做出相对评估:
1.影响——文献遗产对世界历史产生过的超越民族的重大影响,这些文献不仅具有本民族的意义,而且具有超越民族和地域的世界意义。
2.时间——文献遗产代表性地反映了世界史上的某个重大变革时期,或有助于了解世界某一重大时刻的历史。
3.地点——涉及对世界历史或文化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地区和地点。
4.人物——文献与对世界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杰出贡献的个人或民族的生平或著作有密切联系。
5.主题(领域)——以特殊方式记载世界史或文化中的一个重大主题的文献。
6.形式和风格——文献的特殊特征状况.是一种风格或形式的典型范例。
7.社会价值——文献具有超越一个民族文化的显著的社会、文化和精神价值。
除了以上7个标准以外,还要考虑两个辅助性标准,虽然它们自身还不够重要,但有助于提高文献的重要性。
1. 完整性——如果某文献遗产显示出高度的完整性,那它的重要性会提高。
2. 稀缺性——如果某文献遗产是独一无二的或特别稀有的,那它的重要性也会提高。
这两项标准对认定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起参考作用。
有些文献遗产也许具有一系列符合选择标准的价值。例如,某文献是因为某主题或者作者而重要,但也许还有更多的理由,如果再符合辅助标准的话,即完整性和稀缺性,其文化内涵会更大。 截至2013年,中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共有9份: 序号 文献遗产名称 保存地 列入时间 1 传统音乐录音档案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1997 2 清朝内阁秘本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1999 3 纳西族东巴古籍 云南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 2003 4 清代大金榜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2005 5 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 中国国家图书馆 2007 6 《本草纲目》 中日美三国图书馆2011 7 《黄帝内经》 中国国家图书馆2011 8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广东省档案局、福建省档案局20139元代西藏官方档案西藏自治区档案馆20131、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
(1997年入选)现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收藏的中国50多个民族的传统音乐与民间音乐录音档案,长达7000小时。其中包括家喻户晓的民间艺人阿炳创作的传世名曲。
2、清代内阁秘本档
有关十七世纪在华西洋传教士活动的档案(1999年入选)保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该文献形成于17世纪中叶,共24件。这部分档案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西洋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情况。其核心内容是汤若望案历史上称历法之争。
3、东巴古籍文献
(2003年入选)现存云南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东巴经》是纳西族的东巴教祭司使用的宗教典籍,世代传承下来的尚存2万余卷。分别收藏于我国的丽江、昆明、北京、南京、台湾,以及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十多个国家。《东巴经》的内容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宗教、语言文字,以及音乐、美术、舞蹈等许多传统学科,被国内外学术界誉为“古代纳西族的网络全书”。《东巴经》由东巴文字写成。东巴文字有2000多个字符,其源甚古,被称为“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4、清代科举大金榜
(2005入选)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的标志性文献档案,这些“清朝金榜”均为清代士子通过科举考试殿试的名单。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终于清光绪31年(公元1905年),经历了1300年的历史。清代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遇重大吉庆,加开恩科。清代的科考分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等级,殿试是科考的最高规格,它是由皇帝亲自出题对通过了童试、乡试、会试的贡士们进行考试。殿试的成绩榜就是“金榜”。“金榜”是黄纸墨字,书满汉两种文字,以皇帝诏令的形式下达。“金榜”分大、小两种,大金榜加盖“皇帝之宝”用于张挂,长度一般在15至20米之间,宽为0.8至0.9米之间。小金榜不用印,供皇帝御览和举行典礼时宣布名次使用。“金榜”又有文科、武科之分,在清代,文科大金榜张挂于天安门外长安横街的长安左门,武科大金榜张挂于天安门外长安横街的长安右门,三天后收回内阁保存。清朝金榜现存有200多份,涵盖了从康熙6年到光绪29年230多年间科举考试的殿试成绩榜。
5、“样式雷”建筑图档
(2007入选)现存于世的样式雷图档逾两万件,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有15000余件,其余主要收藏在故宫博物 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文物研究所。“样式雷”为中国清代宫廷建筑匠师家族。始祖雷发达(1619~1693),原籍江西。清初,雷发达应募到北京供役内廷,康熙初年参与修建宫殿,被“敕封”负责内廷营造工程。直至清代末年,雷氏家族有六代后人都在朝廷样式房任掌案职务,历时200余年,负责过北京故宫、北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设计的图样绘制、烫样制作,同行中称这个家族为“样式雷”。雷氏家族设计制作的建筑烫样独树一帜,是了解清代建筑和设计程序的重要资料。
6、《本草纲目》
1593年金陵版(2011年入选)该版本已成为世界珍宝,存世不多,现存中国、日本(最多)、美国的图书馆。《本草纲目》1593年金陵版,是迄今中外一切版本的祖本。是由中国明代李时珍(1518-1593)编著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内容涉及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诸多领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该书为“中国古代的网络全书”。18世纪到20世纪期间,《本草纲目》被全译或节译成英、法、德、俄、韩等20多种语言文字,再版100余次,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西方许多领域学者的研究对象。
7、《黄帝内经》
1339年胡氏古林书堂印刷出版(2011年入选) 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黄帝内经》为当今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好的版本。《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性著作,成书于距今2200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该书系统总结了公元前2世纪以前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实践经验,揭示出中医学的生命观、思维方式和认知方法。《黄帝内经》所构建的理论体系和医疗模式至今仍然被传统医药学运用和西方医学借鉴,是世界医学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好见证。
8、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
(2013年入选)
“侨批”通俗的叫法是“番批”,也叫“汇款与家书同襟”。“批”在闽南语和广东话中是“信”的意思,海外华侨寄回家乡的信或款被称为侨批。侨批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主要发生地以广东潮汕、福建闽南地区居多。100多年前,大量国人前往东南亚谋生,当时通信相对闭塞,华侨们只能靠侨批传音信、寄钱回家。侨批是维系海外侨胞和国内侨眷的纽带,也是侨乡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侨批档案”包括“福建侨批”和“广东侨批”两部分。福建和广东保存的侨批档案及相关文献达16万件之多,来自广东三大侨乡的达到16万件,包括潮汕侨批10万余件、五邑侨批4万余件、梅州侨批1万多,福建侨批数量仅万余件,但保存时间跨度长,独具闽南特色,是“侨批档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一种说法是,侨批档案,广东看数量,福建看精品。侨批具有真实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罕见性和完整性等特点,作为珍贵的民间文书,有别于一般书信,它涵盖侨乡与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信息,融汇中外商贸往来、邮传、驿递、金融、汇兑等方面的历史记录,是未经后来人刻意雕琢的史信,被盛赞为中国“20世纪的敦煌文书”。
9、元代西藏官方档案
(2013年入选)
“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共有22份珍贵的元代历史档案。这些珍贵的元代档案文献大致年代为1304年至1367年。其中有4份文档是用八思巴文书写的元代皇帝给西藏地方寺院、官员等的圣旨,是元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之间来往的重要文书档案之一。由于八思巴文是曾在元代辉煌并流行近百年之后逐渐从人们的视觉和意识中消失的文字,纸质版八思巴文档存世极为稀少,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保存至今的这4份纸质八思巴文档案对元代时期与西藏地方政府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依据作用。其他18份藏文铁券文书形成年代大致为公元1304年始到公元1367年止,其内容多为当时地方政权所有者为其管辖的官员、寺庙下发的文书,包括萨迦法王的法旨,帕竹王的一部分文书。这些档案文书保存完好、发掘并向世人展示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对元代西藏地方政权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提供极高的研究价值。这22份珍贵的西藏历史档案是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档案的极少部分,是从整理出的近一百万件档案中挑选出来的年代较久远、价值较高的西藏历史档案。

Ⅳ “样式雷”那些雷姓人的经历,简介

中国清代宫廷建筑匠师家族:雷发达,雷金玉,雷家玺,雷家玮,雷家瑞,雷廷昌等。
在十七世纪末年,一个南方匠人雷发达来北京参加营造宫殿的工作。因为技术高超,很快就被提升担任设计工作。从他起一共七代直到清朝末年,主要的皇室建筑如宫殿、皇陵、圆明园、颐和园等都是雷氏负责的。这个世袭的建筑师家族被称为“样式雷”。
样式雷祖籍江西永修,从第一代样式雷雷发达于康熙年间由江宁来到北京,到第七代样式雷雷廷昌在光绪末年逝世,雷家有七代为皇家进行宫殿、园囿、陵寝以及衙署、庙宇等设计和修建工程。因为雷家几代都是清廷样式房的掌案头目人(用今天话说就是首席建筑设计师),即被世人尊称为"样式雷",也有口语话"样子雷"的叫法。
雷发达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是样式雷的鼻祖。在样式雷家族中,声誉最好,名气最大,最受朝廷赏识的应是第二代的雷金玉。他因修建圆明园而开始执掌样式房的工作,是雷家第一位任此职务的人。康熙在《畅春园记》里曾经提到他非常牵挂一位杰出的匠师,即指雷金玉。
直至清代末年 ,雷氏家族有6代后人都在样式房任掌案职务,负责过北京故宫、三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的设计 ,同行中称这个家族为“样式雷”。雷氏家族进行建筑设计方案 ,都按1/100或1/200 比例先制作模型小样进呈内廷 ,以供审定。模型用草纸板热压制成,故名烫样。其台基、瓦顶、柱枋、门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风纱橱等均按比例制成 。雷氏家族烫样独树一帜,是了解清代建筑和设计程序的重要资料。留存于世的部分烫样存北京故宫。
后加的:

雷发达(样式雷)

孙剑

样式雷 又名样子雷、样房雷,是清代巧匠雷氏世家的俗称。雷氏世家先后7代,其中9人具有重要影响。建筑学。

雷氏世家祖居江西,为江右巨族,子孙散居江西、江苏等地。自明代以来,雷氏作为营造工匠,世代传授其业。清康熙时雷发达与堂兄发宣被召募赴北京,参加皇家园林建筑工程,即为雷氏北迁,形成“样式雷”一门的开始。雷发达应当是“样式雷”世家的始祖。

雷发达,字明所。明代南康建昌(今江西永修)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生;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于金陵(今南京)。

雷发达召募入京后,现在只知道:康熙中叶营建三大殿,发达以南匠供役其间。具体情况不详。据北京图书馆善本部藏同治四年初,雷金玉玄孙雷景修所立“雷金玉碑记”及有关资料证明,康熙时有关太和殿的修建及重修工程,雷发达都不可能参加。以前有关雷发达太和殿上梁的传闻与佳话,并不可靠。后来他一直到70岁“解役”。但其活动还不清楚。

在“样式雷”世家的形成中雷发达长子雷金玉则具有重要地位。“样式雷”在清代声名显世以雷金玉为肇始,雷氏世家族谱也以雷金玉为迁京的祖先。

雷金玉,字良生。顺治十六年(1659)生;雍正七年(1729)卒。

雷金玉入仕以监生考授州同。康熙二十八年(1689)雷发达“解役”,雷金玉继承父业,任营造所长班。后投充内务府包衣旗,供役圆明园楠木作、样式房掌案。康熙年间,在海淀修建清代第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畅春园,由包衣工匠营造。雷金玉领楠木作工程。当正殿上梁时,康熙帝亲临上梁典礼,雷金玉大显身手,使上梁得以顺利完成,受到康熙皇帝召见,赐掌内务府总理钦工处,赏七品官,食七品俸。后来他参加雍正朝圆明园的再建工程,任楠木作样式房掌案,带领样式房样子匠进行设计(画样)、制模(烫样),圆满地完成了工程的设计施工,受到雍正皇帝重视。他七十寿辰,雍正命太子书赐“古稀”二字匾。第二年去世,又蒙皇恩赏赐盘费,奉旨归葬江苏。

雷金玉六娶,生子五人,当雷金玉归葬南国,其他四子随灵南归,出生才三日的雷声■随母留居北京,成为“样式雷”世家的又一位传人。

雷声■,字藻亭。雍正七年(1729)生于北京;乾隆五十七年(1792)卒。

雷声■幼,留居北京,由母张氏抚养,但不久样式房掌案被同僚攘夺。后张氏抱声■到工部泣诉,才“恩准以声■嗣业”。雷声■承值内廷正值乾隆中叶大兴土木之际,但各类记载对声■一生遭遇及事迹述及甚少。

雷声■长子家玮、次子家玺、幼子家瑞三人,重操先祖事业,并力合作,才使样式雷世家再次繁昌。

雷家玮,字席珍。乾隆二十三年(1758)生于北京;道光二十五年(1845)卒。雷家玺,字国贤。乾隆二十九年(1764)生于北京;道光五年(1825)元霄节猝死。雷家瑞,字征祥。乾隆三十五年(1770)生于北京;道光十年(1830)卒。

乾隆南巡,沿途各省,修建行宫。雷家玮奉派查办外省各路行宫及堤工等工程,以及淮内盐务、私开官地等事。事迹不详。乾隆五十七年(1792),雷家玺承办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园庭工程及热河避暑山庄的修建。中途又赴办昌陵工程。随后又主持圆明园楠木作事,直到猝然去世。雷家瑞因兄家玺赴办昌陵工程,他便接替圆明园掌案,在样式房料理一切官事,后因内务府苏大人添派为样式房掌案头目。嘉庆时营造南苑工程,家瑞又主持楠木作内■硬木装修,并赴南京采办紫檀、红木、檀香等名贵材料,并经手在南京雕镂完毕。返回北京后又主持“料木归公安拢”,竣工后辞归回家。

家玮、家玺、家瑞兄弟三人,生当乾嘉盛世,先后“继武供事于乾嘉两朝工役繁兴之世”,不仅参加并主持过当时主要皇家园陵的建造活动,而且还承办其他庆贺典礼工程,如宫中年例灯彩以及西厂焰火,乾隆八十万寿典景楼台等,颇负盛名。

到雷家玺三子雷景修一代,国运日衰,样式雷几代经营过的著名园林建筑圆明园被焚毁。雷景修及其后代就在这样的时世中继续着祖先的事业。

雷景修,字先文,号白璧(一为字白璧,号先文),又号鸣远。嘉庆八年(1803)生于北京;同治五年(1866)卒。

雷景修16岁时就随父亲在圆明园样式房学习“世传差务”。父亲家玺突然辞世后,因他年纪较小,又差务繁重,恐办理失当,按照遗嘱,将掌案名目请伙伴郭九承办十余年。“雷景修墓碑”云,于道光己酉年,即道光二十九年(1849)“正回”自办。雷景修生逢乱世,土木兴造远不如前代,直到咸丰八年(1858)才因“遵旨筹饷例报捐,恩赏九品职衔”。后才因营建定陵,受清室器重,在同治二年(1863)封“诰授奉政大夫之职”。去世后,因后代之功,又于光绪六年(1875)受敕赠“通奉大夫、赐之诰命,为二品封典”。咸丰十年(1860),圆明园罹难兵火。设于其中的档房关闭后,便移居西直门内东观音寺。在这里雷景修搜集承接保存了大量设计图纸及模型。《样式雷考》云:“景修一生中工作最勤,家中裒集图稿、烫样模型甚多,筑室三楹为储藏之所,经营生理,积赀数十万。”其中一部分今天仍可看到。

雷景修的儿孙又赶上同治朝园陵重修或扩建等工程,“样式雷”世家又一次引起时人注目。

雷思起,字永荣,号禹门。道光六年(1826)生于北京;光绪二年(1876)卒。雷景修第三子。

雷思起同治四年以定陵工程之功,以监生赏盐大使衔。后来众议修复圆明园,他进呈图样,与其子廷昌受同治帝召见五次。具体不详。

雷廷昌,字辅臣,又字恩绶。道光二十五年(1845)生于北京;光绪三十三年(1907)卒。

光绪朝先后有几次较大规模的皇家园陵建筑活动。光绪三年惠陵金券合拢,隆恩殿上梁,当时供职样式房的雷廷昌有功,以候造大理寿丞列保赏加员外郎衔。随后又参加建造普祥、普陀二陵及修筑三海,筹办万寿山庆典工程,朝野关注,“样式雷”世家最后一次令朝官侧目。

随着清王朝的灭亡,样式雷世家也随之零落。至20世纪20—30年代,因生活所迫,雷氏后代陆续将先辈的遗物出售,散于国内外。据云有《雷氏大成族谱》传世,但自20—30年代以后,再无人见得,而其后代的下落,经查找,也无线索。

在清代皇家宫廷、园林、陵墓的建造活动中,自康熙中叶以后近二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样式雷氏世代在样式房或楠木作主持工程的进行。在进行某项建筑工程之前,按惯例要由“样式房”联合其他相关机构,提出完整详细的设计方案。雷氏家族是制作纸硬样模型及小木作装修雕刻(楠木作设计)的世业专家。雷氏在主持样式房、楠木作工作时,将这些技术运用于建筑设计,从而在皇家建筑的设计与营造以及器服典礼工程的设计方案中,表现出了高度的建筑设计艺术成就。

清代大量兴建苑囿,最为著名的有承德避暑山庄和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这些建造活动与样式雷氏是分不开的。关于雷发达,现已知道的不多了,到后代雷金玉手中,参加畅春园,圆明园工程,大显身手,赢得了时人赞誉。“万园之园”——圆明园工程,前后经营一百多年,自雷金玉之后,雷家玮主持对圆明园东路的设计与施工;雷思起同治时又主持了重建的设计工作。这些活动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圆明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雷家玮兄弟三人主持万寿山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的设计工作,为雷氏世家增添了新的光彩。三园以三山为主体设计布局、组景,使水体、建筑、道路、树木花草,构成天然之境,与江南园林风格迥异,趣味别具。热河避暑山庄,也以自然山岭多处为主体布局借景,只有五分之一平地,如意洲、万树园的设置更是匠心独具。现在众人皆知的北海及中、南海,初建于辽代,经元、明经营,到清代,亭馆楼阁,随意设置,已不谐调。光绪年间由雷廷昌主持再度重修,扩大设计,适添景致,基本上形成今天的布局。

样式雷氏在清中后期,又常负责陵寝工程的设计。雷家玺设计嘉庆昌陵,雷思起设计咸丰定陵,雷廷昌设计同治惠陵及慈安太后陵、慈禧太后陵,并成功地解决了难度很大的地下宫殿主室——金券合拢等问题,达到了很高技术水平。

样式雷世家最为重要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其设计成果的最后现实化,而更主要地体现在其设计过程本身——图样的绘制、模型的制作方面。大规模的群体建筑,必然需要一种多人能够识别遵循的整体设计图、甚至构造模型,以表达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情况。在我国这一过程虽出现很久了,就目前所知战国时就有了建筑总平面图,隋代已出现了模型设计,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技术。但到建筑设计高手样式雷手中,又有了更大的改进,现在遗留下来的实物,充分说明了这一技术在清代的发展。这批遗物图样大多藏于北京图书馆善本部,烫样主要在故宫博物院,少量散见于清华大学等处。其时代是道光、咸丰、同治几朝。

皇家工程,需先选好地址,由算房丈量,内廷提出建筑要求,最后由样式房总体设计,确定轴线,绘制地盘样(平面图)以及透视图、平面透视图、局部平面图、局部放大图等分图,由粗图到精图,才算设计图完成。雷氏图样的设计过程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特点,已与现代设计十分相似。而在平面图中绘制个别建筑物的透视图,是雷氏创造性地运用互相结合之法,更精确地表现个别情况的手段。当设计精图确定后,又绘制准确的地盘尺寸样,以反映复杂关系、谐调空间布局,估工估料。雷氏在这方面显示了高度的技巧,或从庭院陈设到山石、树木、水池、船坞、花坛,或从地下宫殿的明楼隧道,到地室、石床、金井,均按比例进行安排,用像硬纸板一样的东西做成模型,并使某此部件能够拆卸,便于观看内部结构。此外雷氏的设计还注重建筑位置的科学性与环境的谐调性,既使二者巧妙配合,又显示中国建筑群的变化布局艺术。样式雷在清代200多年的建筑活动中留下了永存的纪念。

样式雷世家生平事迹简表

文 献

原始文献

〔1〕北平图书馆藏样式雷藏圆明园及内庭陵寝府第图籍总自,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7(1933),3-4,第127-146页。

〔2〕雷金玉碑记、雷金玉妻张氏碑志、雷景修墓碑,北京图书馆善本部藏。

〔3〕雷金兆:雷氏迁居金陵述,北晨画刊,6(1935),9,第44页。

〔4〕雷氏同族争工的短札,北晨画刊,6(1935),9,等45页。

研究文献

〔5〕朱启铃辑,梁启雄校补:哲匠录·雷发达(附朱启铃:样式雷考),中国营造学社汇刊,4(1934),1,第84-89页。

〔6〕刘敦桢: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中国营造学社汇刊,4(1933-1934),2,3-4,第121-171页。

〔7〕单士元:宫廷建筑巧匠——样式雷,建筑学报,1963,2,第22-23页。〔8〕王其亨、项惠泉:“样式雷”世家新证,故宫博物院院刊,1987,2,第52-57页。

Ⅵ 截止2012年,中国共有几项文献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1、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1997年入选)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藏的中国50多个民族的传统音乐与民间音乐录音档案,长达7000小时。其中包括家喻户晓的民间艺人阿炳创作的传世名曲。
2、清代内阁秘本档(1999年入选)
包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的《清代内阁秘本档》中有关17世纪中叶西洋传教士在华活动的24件满文档案文献。
3、云南省丽江纳西族《东巴经》手稿(2003年入选)
《东巴经》是纳西族东巴教祭司使用的宗教典籍,世代传承下来的尚存2万余卷。分别收藏于中国的丽江、昆明、北京、南京、台湾,以及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十多个国家。《东巴经》的内容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宗教、语言文字,以及音乐、美术、舞蹈等许多传统学科,被国内外学术界誉为“古代纳西族的网络全书”。《东巴经》由东巴文字写成。东巴文字有2000多个字符,其源甚古,被称为“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4、清代科举大金榜(2005年入选)
殿试揭晓的榜式称为“金榜”。金榜用黄纸墨书考中进士人的名次、姓名、籍贯,以皇帝诏令的形式下达。在清代,文科大金榜张挂于京城东长安门,武科大金榜张挂于京城西长安门,三天后收回宫中。清朝金榜现存有200多份,涵盖了从康熙6年到光绪29年230多年间科举考试的殿试成绩榜。
5、清朝“样式雷”建筑图档(2007年入选)
“样式雷”为中国清代宫廷建筑匠师家族。负责过北京故宫、北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设计的图样绘制、烫样制作,同行中称这个家族为“样式雷”。
6、《黄帝内经》(2011年入选)
《黄帝内经》版本是公元1339年由胡氏古林书堂印刷出版,为当今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好的版本。《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性著作,成书于距今2200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该书系统总结了公元前2世纪以前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实践经验,揭示出中医学的生命观、思维方式和认知方法。《黄帝内经》所构建的理论体系和医疗模式至今仍然被传统医药学运用和西方医学借鉴,是世界医学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好见证
7、《本草纲目》(2011年入选)
《本草纲目》1593年金陵版,是迄今中外一切版本的祖本。是由中国明代李时珍(1518-1593)编著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内容涉及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诸多领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该书为“中国古代的网络全书”。18世纪到20世纪期间,《本草纲目》被全译或节译成英、法、德、俄、韩等20多种语言文字,再版100余次,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西方许多领域学者的研究对象。

Ⅶ 中国哪些文献入选了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由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评定,其麾下有66个国家委员会参与。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国家每两年可申报两部古籍文献。迄今为止,共有100个国家的299份文献和文献集合入选,我国共有十个项目入选。
1、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
1997年入选
现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收藏的中国50多个民族的传统音乐与民间音乐录音档案,长达7000小时。其中包括家喻户晓的民间艺人阿炳创作的传世名曲。
2、清代内阁秘本档
1999年入选
有关十七世纪在华西洋传教士活动的档案,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该文献形成于17世纪中叶,共24件。这部分档案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西洋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情况。其核心内容是“汤若望案”,历史上称“历法之争”。
3、东巴古籍文献
2003年入选
《东巴经》由东巴文字写成,东巴文字被称为“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东巴经》现存云南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是纳西族的东巴教祭司使用的宗教典籍,世代传承下来的尚存2万余卷。内容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宗教、语言文字,以及音乐、美术、舞蹈等许多传统学科,被誉为“古代纳西族的网络全书”。
4、清代科举大金榜
2005年入选
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朝金榜现存有200多份,均为清代士子通过科举考试殿试的名单。
“金榜”为黄纸墨字,书满汉两种文字。大金榜加盖“皇帝之宝”用于张挂,长度一般在15至20米之间,宽为0.8至0.9米之间。小金榜不用印,供皇帝御览和举行典礼时宣布名次使用。在清代,文科大金榜张挂于天安门外长安横街的长安左门,武科大金榜张挂于天安门外长安横街的长安右门,三天后收回内阁保存。
5、“样式雷”建筑图档
2007年入选
现存于世的“样式雷”图档逾两万件,这些图档均由“样式雷”家族创作绘制。清初,原籍江西的雷发达应募到北京供役内廷,康熙初年参与修建宫殿,被“敕封”负责内廷营造工程。直至清末,雷氏家族有六代人在朝廷样式房任职,负责过北京故宫、北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设计的图样绘制、烫样制作。
6、《本草纲目》
2011年入选
《本草纲目》1593年金陵版,是迄今中外一切版本的祖本。是由明代李时珍编著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内容涉及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诸多领域。18世纪到20世纪期间,《本草纲目》被全译或节译成英、法、德、俄、韩等20多种语言文字,再版100余次,在世界广泛流传。
7、《黄帝内经》
2011年入选
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黄帝内经》为当今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好的版本。《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性著作,成书于距今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所构建的理论体系和医疗模式至今仍然被传统医药学运用和西方医学借鉴。
8、侨批档案
2013年入选
侨批档案由17万份侨批构成,“批”在闽南语和广东话中是“信”的意思,海外华侨寄回家乡的信和钱款被称为侨批。
100多年前,大量国人前往东南亚谋生。海外侨胞捎回家乡的款项和信息,主要是经由“水客”、递送。“水客”往返国内外,将华侨信款亲手交给侨眷,或是先用所托批款采购货物回乡,待出售后再将原款及批信交给侨眷,而“水客”们还必须取得收款人的回信,并将它带给汇款人才算完成整个作业。清末,出现了专门从事该行业的金融机构。
9、元代西藏官方档案
2013年入选
“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共有22份珍贵的元代历史档案,这22份珍贵的西藏历史档案是从近一百万件档案中挑选出来的年代较久远、价值较高的西藏历史档案。
这些珍贵的元代档案文献大致年代为1304年至1367年。其中有4份文档是用八思巴文书写的元代皇帝给西藏地方寺院、官员等的圣旨,是元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之间来往的重要文书档案之一。其他18份藏文铁券文书内容多为当时地方政权所有者为其管辖的官员、寺庙下发的文书,包括萨迦法王的法旨,帕竹王的一部分文书。
10、南京大屠杀档案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月9日发布的消息,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Ⅷ 世界记忆文献遗产的中国档案文献

在“世界记忆工程”的推动下,中国国家档案局于1995年牵头组织成立了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委员会,其参加单位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国委员会、中国国家档案局、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中国文化部档案处,并开始对濒临危险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进行调查。
2000年,国家档案局正式启动了旨在确定、保护、管理和利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系列计划和措施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同年成立了“遗产工程”课题组,将其作为软科学加以研究,并制定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总计划》(讨论稿),这对启动“遗产工程”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1年2月国家档案局负责牵头组织成立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规划、组织协调“遗产工程”工作。
2001年5月10日至11日,为推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工作的全面开展,国家档案局在北京召开了“世界记忆工程”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申报工作座谈会。会议明确了“遗产工程”的目的和意义,通报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总计划》(讨论稿),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申报组织工作、申报范围以及申报材料的准备等提出了具体要求,研究部署首批申报工作。会后“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申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全国各级档案馆的领导对“遗产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积极部署申报工作,相继成立了由局馆领导任组长和有关处室人员组成的本地区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本地区的申报工作,调研、制定本地区申报工作规划和年度申报计划,监督、指导规划和计划的实施,还确定了具体负责此项指导任务的联系人。各档案馆根据“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入选标准细则标准,精心选材,认真审定,选择本地区有特色、有典型意义的,同时又是最急需抢救的档案文献进行申报。
为确保对各地申报的档案文献进行准确评估,增加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文献的权威性,同时根据《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总计划的要求,2001年11月国家档案局组织成立了由季羡林先生任名誉主任的在京知名的文献、档案、古籍、史学界专家组成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是档案部门的一项长期工作,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档案是我国档案宝库中的重中之重,是进行档案抢救的重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将从各地申报入选的项目中,选择具有国际级文化价值的档案文献,推荐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使这些档案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充分认识,并得到进一步抢救和利用。
国家档案局于2002年3月8日组织召开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评审会,评定通过48件组档案文献第一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文献遗产保护工程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增强了全民族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意识,还促进了与保护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建立。最为重要的是,已经形成了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三个不同层次的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分别对入选的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三个不同层次的文献遗产实行集中领导和分级管理。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入选标准细则》从主题内容、时间、地区、民族与人物、形式与风格、系统性、稀有性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判定档案文献价值的相对标准。之所以称之为相对标准是因为任何一件或一组档案文献价值的确定,没有绝对的评价尺度,其重要程度和影响大小均取决于与其他档案文献的比较。
1. 主题内容——档案文献所反映的主题内容,是判断其价值的重要因素。凡是反映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发生的某些重大事件的具有典型意义、标志性的档案文献,特别是反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和重大科学发现、发明以及经济制度、政治制度重大变革的档案文献,都具有重要价值。
2. 时间——档案文献形成的时间,是决定其价值的关键因素,其包含两层含义:
① 档案文献形成时间的远近。在其他标准等同的前提下,档案文献形成的时间越久远,其价值越大。
②档案文献形成时间的具体阶段性。历史呈阶段性发展,不同的历史阶段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也不相同。因此在档案文献价值判定上同时具有时间相对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产生于某一重要历史阶段的档案文献,会比时间较久远的档案文献更有价值。
3 .地区——中国领土幅员辽阔,不同地域在历史上发展水平不均,在各个历史阶段所起到的作用和做出的贡献也不一样。因此档案文献所反映的地区,也成为判定其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地区具有典型性;改革开放的广州、深圳则具有新的地区典型意义;香港、台湾、钓鱼岛等地区关系主权归属等,凡是反映类似区域重大情况的档案文献,其价值更大。
4 .民族与人物
① 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民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反映某一民族形成、发展,反映各民族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的档案文献,以及反映各民族抵抗侵略、维护统一等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档案文献,都具有典型意义。
② 人物——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些著名人物的手书原稿,无疑比普通人物的档案文献更珍贵。
5 .形式与风格——中国的档案文献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不同时期的档案文献无论是载体还是书写技术都有各自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形式和风格独特的档案文献,则更具有典型意义。
6. 系统性——如果一组档案文献显示出高度的系统性,其价值也会加倍提高。
7. 稀有性——如果一件(组)档案文献其形制和功能都是独一无二的,特别稀有,则具有较高的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入选标准细则》中规定,档案文献符合七项标准之一,即有可能入选,但从入选的档案文献来看,仅符合一个标准的却并不多见,而更多的是因同时符合多项标准而入选名录。 截至2010年2月,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先后公布了三批名单,共计113件(组)。 序号 文献名称 批 次 列入时间 1 尹湾汉墓简牍中的西汉郡级档案文书 第一批 2002年3月 2 《宇妥·元丹贡布八大密诀》手写本 第一批 2002年3月 3 唐代开元年间档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4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第一批 2002年3月 5 元代档案中有关西藏归属问题的档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6 元代第七任帝师桑结贝给塔巴贝的封文 第一批 2002年3月 7 《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实录稿本》(部分) 第一批 2002年3月 8 明代“金书铁券” 第一批 2002年3月 9 明代徽州土地产权变动和管理文书 第一批 2002年3月 10 明代谏臣杨继盛遗书及后人题词 第一批 2002年3月 11 清代皇帝对鄂尔多斯蒙古王公的诰封 第一批 2002年3月 12 清代玉牒 第一批 2002年3月 13 清代金榜 第一批 2002年3月 14 清代宋昊所著《剿抚澎台机宜》 第一批 2002年3月 15 清代、民国阿拉善霍硕特旗档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16 贵州省“水书”文献 第一批 2002年3月 17 《般若波罗蜜多经八千颂》档案文献 第一批 2002年3月 18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给新疆蒙古吐尔扈特部落的敕书 第一批 2002年3月 19 清代五大连池火山喷发满文档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20 大生纱厂创办初期的档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21 清代获鹿县永壁村保甲册 第一批 2002年3月 22 清代秘密立储档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23 江南机器制造局档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24 清代《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 第一批 2002年3月 25 清代《清漾毛氏族谱》 第一批 2002年3月 26 清代吉林公文邮递实寄邮件 第一批 2002年3月 27 中国近代邮政起源档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28 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档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29 中国北方地区早期商会档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30 汤寿潜与保路运动档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31 苏州商会档案(晚清部分) 第一批 2002年3月 32 兰州黄河铁桥档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33 《京张路工撮影》 第一批 2002年3月 34 清代吉林打牲乌拉捕贡山界与江界全图 第一批 2002年3月 35 云南护国首义档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36 孙中山手迹——“博爱”题词 第一批 2002年3月 37 中山手稿——致日本友人犬养毅函稿 第一批 2002年3月 38 中山陵档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39 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设计图纸 第一批 2002年3月 40 民国时期的中国西部科学院档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41 钱塘江桥工程档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42 抗战时期华侨机工支援抗战运输档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43 老舍著《四世同堂》手稿 第一批 2002年3月 44 周恩来总理修改的中印总理联合声明草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45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手稿 第一批 2002年3月 46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档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47 纳西族东巴古籍 第一批 2002年3月 48 永州女书档案文献 第一批 2002年3月 49 利簋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0 焉耆——龟兹文文献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1 唐代“谨封”铜印档案文献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2 明代洪武皇帝颁给搠思公失监的圣旨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3 大明混一图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4 《永乐大典》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5 明代徽州江氏家族分家阄书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6 戚继光签批的申文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7 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8 彝族文献档案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9 清初世袭罔替诰命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0 清代四川南部县衙门档案文献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1 四川自贡盐业契约档案文献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2 清代样式雷图档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3 长芦盐务档案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4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信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5 林则徐、邓廷桢、怡良合奏虎门销烟完竣折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6 “日升昌”票号、银号档案文献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7 图琳固英族谱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8 江汉关档案文献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9 清代末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九龙关管辖地区图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0 昆明教案与云南七府矿权的丧失及其收回档案文献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1 吐鲁番维吾尔郡王额敏和卓及其后裔家谱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2 上海总商会档案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3 清代内蒙古垦务档案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4 大清国致荷兰国国书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5 清代呼兰府《婚姻办法》档案文献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6 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档案史料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7 清宣统皇帝溥仪退位诏书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8 韩国钧《朋僚函札》档案文献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9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 第二批 2003年10月 80 百色起义档案史料 第二批 2003年10月 81 长征史料 第二批 2003年10月 82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手稿 第二批 2003年10月 83 民间音乐家阿炳6首乐曲原始录音 第二批 2003年10月 84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毕摩文献 第三批 2010年2月 85 敦煌写经 第三批 2010年2月 86 《新刊黄帝内经》 第三批 2010年2月 87 《本草纲目》(金陵版原刻本) 第三批 2010年2月 88 锦屏文书 第三批 2010年2月 89 清初满文木牌 第三批 2010年2月 90 清代庄妃册文 第三批 2010年2月 91 雍正皇帝为指派康济乃办理藏务事给达赖喇嘛的敕谕 第三批 2010年2月 92 清代四川巴县档案中的民俗档案文献 第三批 2010年2月 93 嘉庆皇帝为确立达赖灵童事给班禅活佛的敕谕 第三批 2010年2月 94 侨批档案 第三批 2010年2月 95 清朝同治年间绘制的《六省黄河堤工埽坝情形总图》 第三批 2010年2月 96 清代黑龙江通省满汉文舆图图说(同治年间) 第三批 2010年2月 97 清代黑龙江地方鄂伦春族满文户籍档案文献(同治、光绪年间) 第三批 2010年2月 98 李鸿章在天津筹办洋务档案文献 第三批 2010年2月 99 清末云南为禁种大烟倡种桑棉推行实业档案文献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0 延长油矿管理局“延1井”(陆上第一口油井)专题档案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1 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务有限总公司档案文献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2 苏州市民公社档案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3 晚清、民国时期百种常熟地方报纸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4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档案文献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5 浙军都督府汤寿潜函稿档案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6 民国时期筹备三峡工程专题档案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7 孙中山葬礼纪录电影原始文献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8 八一南昌起义档案文献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9 南京国民政府商标局商标注册档案 第三批 2010年2月 110 湘鄂赣省工农兵银行发行的货币票券 第三批 2010年2月 111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相关专题档案(五组) 第三批 2010年2月 112 茅盾珍档——日记、回忆录、部分小说及书信、随笔等手稿 第三批 2010年2月 113 浙江抗日军民救护遇险盟军档案 伊布 第三批 2010年2月

Ⅸ 简述“样式雷”及其历史贡献

“样式雷”,是对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 中国清代宫廷建筑匠师家族:雷发达,雷金玉,雷家玺,雷家玮,雷家瑞,雷思起,雷廷昌等。

样式雷祖籍江西永修,从第一代样式雷雷发达于康熙年间由江宁(现江苏南京)来到北京,到第七代样式雷雷廷昌在光绪末年逝世,雷家有七代为皇家进行宫殿、园囿、陵寝以及衙署、庙宇等设计和修建工程。因为雷家几代都是清廷样式房的掌案头目人(用今天话说就是首席建筑设计师),即被世人尊称为"样式雷",也有口语话"样子雷"的叫法。

雷发达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是样式雷的鼻祖。在样式雷家族中,声誉最好,名气最大,最受朝廷赏识的应是第二代的雷金玉。他因修建圆明园而开始执掌样式房的工作,是雷家第一位任此职务的人。康熙在《畅春园记》里曾经提到他非常牵挂一位杰出的匠师,即指雷金玉。

直至清代末年 ,雷氏家族有6代后人都在样式房任掌案职务,负责过北京故宫、三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的设计 ,同行中称这个家族为“样式雷”。雷氏家族进行建筑设计方案 ,都按1/100或1/200 比例先制作模型小样进呈内廷 ,以供审定。模型用草纸板热压制成,故名烫样。其台基、瓦顶、柱枋、门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风纱橱等均按比例制成 。雷氏家族烫样独树一帜,是了解清代建筑和设计程序的重要资料。留存于世的部分烫样存于北京故宫。

(9)样式雷文献扩展阅读

样式雷改变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中“见物不见人”的弊病。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古代没有留下有关建筑理论的系统专著,其论述散见于各种文史典籍中,介绍中国建筑的伟大成就时,很少提及建筑设计者。

样式雷家族留存的烫样模型,给人以清晰的信息,便于我们了解、研究紫禁城及圆明园、颐和园及清帝陵等建筑实物的设计理念,更可作为古建筑设计、修缮、研究参考的依据。样式雷家族7代人主持了清代皇家多种建筑的设计,体现出丰富的建筑思想,堪称最牛御用设计世家,他们的故事已经成为传奇。

样式雷是对中国古代建筑营造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制度,主要源于《周礼·考工记》《周易》等文献中关于建筑技术、建筑做法及建筑礼制的相关规定,突出在建筑等级、建筑工艺、建筑布局、建筑构造、建筑色彩等方面的文字表达,其意义往往不明晰。

宋《营造法式》提供了古建筑的营造法则、营造尺寸、做法大样等内容,但上述的制度规定并未上升到实物角度。样式雷家族留下的烫样实物,有助于我们互相参照,从材料、尺寸、样式、工艺等角度全面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制度。

Ⅹ 简述“样式雷”及其历史贡献

“样式雷”,是对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 中国清代宫廷建筑匠师家族:雷发达,雷金玉,雷家玺,雷家玮,雷家瑞,雷思起,雷廷昌等。

历史贡献

样式雷世家最为重要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其设计成果的最后现实化,而更主要地体现在其设计过程本身——图样的绘制、模型的制作方面。大规模的群体建筑,必然需要一种多人能够识别遵循的整体设计图、甚至构造模型,以表达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情况。

在中国这一过程虽出现很久了,就目前所知战国时就有了建筑总平面图,隋代已出现了模型设计,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技术。但到建筑设计高手样式雷手中,又有了更大的改进,现在遗留下来的实物,充分说明了这一技术在清代的发展。

这批遗物图样大多藏于北京图书馆善本部,烫样主要在故宫博物院,少量散见于清华大学等处。其时代是道光、咸丰、同治几朝。


(10)样式雷文献扩展阅读:

故宫、天坛、颐和园、圆明园、清东西陵、北京三海、承德避暑山庄,这些气势恢宏、工艺精湛、构造科学的清代皇家建筑如今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而这些建筑的背后,它们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便是清代著名建筑世家——“样式雷”。雷家七代人在长达二百多年间为皇家进行宫殿、苑囿、陵寝以及衙署、庙宇等设计和修建工程。

因为雷家几代都是清廷内务府样式房的掌案头目人,即被世人称之为“样式雷”。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