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声音文献
我以前搜过一个日本声优的偶像化。。找到了一些,不知道你用得上不,你可以去搜这个关键词看看,因为我没存。
⑵ 急需大量有关噪声/音的文献及资料,谢谢!
影响人于生物的生活,使人得疾病
噪音污染的危害
孕妇长期处在超过50分贝的噪音环境中,会使内分泌腺体功能紊乱,并出现精神紧张和内分泌系统失调。严重的会使血压升高、胎儿缺氧缺血、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流产。而高分贝噪音能损坏,胎儿的听觉器官,致使部分区域受到影响。影响大脑的发育,导致儿童智力低下。
噪音的恶性刺激,严重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并会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和恶心、欲吐、胃痛、腹胀、食欲呆滞等消化道症状。营养学家研究发现,噪音还能使人体中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氮基酸、谷氮酸、赖氮酸等必须的营养物质的消耗量增加,影响健康;噪音令人肾上腺分泌增多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容易导致心脏病发;同时噪音可使人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从而患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我国对城市噪音与居民健康的调查表明: 地区的噪音每上升一分贝, 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3%。
·影响人的神经系统, 使人急躁、易怒。
·影响睡眠, 造成疲倦。
办法
1营造隔音林
2将噪音污染严重的企业搬离市区
3源头处预防,传播过程消减
噪音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损害听力。有关资料表明: 当人连续听摩托车声, 8小时以后听力就会受损; 若是在摇滚音乐厅, 半小时后, 人的听力就会受损;若在80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的可能性可达50%。
2、噪音损害视力
噪音会严重影响听觉器官,甚至使人丧失听力,尽人皆知。然而,耳朵与眼睛之间有着微妙的内在“联系”,当噪音作用于听觉器官时, 也会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而“波及”视觉器官, 使人的视力减弱。
研究指出,噪音可使色觉、色视野发生异常。调查发现,在接触稳态噪音的80名工人中,出现红、绿、白三色视野缩小者竟高达80%,比对照组增加85%。
噪音对视力的影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在安静明亮的商店购物时,显得愉快和镇静,买东西能做到挑选精细购买齐全。而在高音喇叭大声播放快节奏的流行音乐(一些所谓的流行音乐,只不过是震耳欲聋的强噪音)时购物,往往烦燥不安,眼花缭乱,甚至会混胡乱交易,该买的未买,买了的因识别不细也不满意。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燥音影响视力造成的的。
3、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我国对城市噪音与居民健康的调查表明: 地区的噪音每上升一分贝, 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3%。
4、影响人的神经系统, 使人急躁、易怒。
科学研究发现,噪音可刺激神经系统,使之产生抑制,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还会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如头痛、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视力降低等)。
5、 影响睡眠, 造成疲倦。
噪声对睡眠的危害:突然的噪声在40分贝时,可使10%的人惊醒,达到60分贝时,可使70%的人惊醒。
从心理方面来说,噪音首先会引起睡眠不好,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等心理症状,然后导致心情烦乱,情绪不稳,乃至忍耐性降低,脾气暴躁,最后产生高血压、溃疡、糖尿病等一系列的疾病。心理学上将这种病症称为心身疾病,意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上的疾病。李博士还介绍,噪音引起心身疾病的几率是相当大的,而且治疗比较困难,需要比较长的调养恢复期,给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
噪音对人体的直接危害表现在:破坏人体神经,使血管产生痉挛,加速毛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加快衰老期的到来。在临床诊断上:病人的外在表现是整个人情绪不好,烦躁不安,说话声音很大;最常见的病症是耳鸣、耳痛、听力下降、头昏、头痛和噪音性耳聋;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来说,噪音危害尤其明显。经常处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不仅听力受到损伤,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由于噪音造成的是感音神经性损伤和毛细胞损伤,很难对其进行修复.
有关专家认为噪音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大的,噪音量(分贝)对人体影响:举例0-50分贝:舒适,细语声;50-90分贝:妨碍睡眠、难过、焦虑;90-130分贝:耳朵发痒、耳朵疼痛;130分贝以上:耳膜破裂、耳聋。
⑶ 找一篇关于噪音对人们影响的论文
什么是噪音?哪些变量决定了噪音对人行为的影响?
就人对声音的感受效果而言,可以分为乐音和噪音。一般比较和谐悦耳的声音,称为乐音。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的组合在一起,则变成噪音,等强度的所有频率声音组合而成的声音叫做白噪音。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给噪音下定义,可以说,人们评价为不想要听的声音都是噪音。
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有三个重要的变量:音量、可预测性、知觉的可控制性。
⑴噪音音量越大,越有可能干扰人们的言语交流,会引起个体生理的唤醒和应激,注意力分散等。
⑵不可预测、无规律的噪音比可预测的、持续的噪音更让人厌烦。对于可预测到的噪音,适应起来会更容易些,个体会逐渐习惯和适应。
⑶如果噪音超出了人们的控制能力,那么,它产生的干扰要强于能够控制的噪音。
以上三个变量能以任何形式组合,但当噪音的音量很大、不可预测、不能控制时,造成的干扰是最大的。还有一些因素会增加人们对噪音的厌烦,这些因素是:当我们认为噪音是不必要的时候;当处在噪音环境中的人发现没有能力控制噪音时;听到噪音,并且知道它对健康有害时;发出的噪音引起恐惧感时;由于噪音而对周围环境的其它方面不满意时。
噪音对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哪些影响?
⑴听力损伤。包括两种情况:暂时阈限改变和永久性阈限改变。听力损伤为暂时阈限改变的患者能够在噪音消除后的16小时内恢复到正常阈限;当听力损伤为永久性阈限改变时,则在噪音消除后的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听力都还不能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⑵噪音对健康的影响。高水平的噪音可能会导致生理唤醒和一系列应激反应。使血压升高、影响神经系统和肠胃功能。对人类和动物的免疫系统都有影响,以及导致失眠等症状。
噪音不仅能够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而且还会通过改变某些行为,对健康产生间接的影响。由于噪音人们会喝更多的咖啡或酒、抽更多的香烟,间接造成的。
⑶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不利影响。如会引起头痛、恶心、易怒、焦虑、阳痿和情绪变化无常等。高噪音区域患精神病的机率更高。
噪音是通过一些中介变量引发心理疾病的。在噪音环境中,会使个体知觉到的控制感减弱,以及产生无助感;这些心理反应会更容易引发心理疾病。
论述噪音与操作的关系。
⑴噪音呈现期的影响。
在噪音环境中,人的操作行为会受到影响,出错率增加。影响程度如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噪音的变量(强度、可预测性、可控制性),任务的类型,个体的忍受性(敏感程度)和人格特点等。
⑵噪音过后产生的影响。
噪音过后产生的影响要大于噪音呈现时的影响。很多研究都证明,噪音过后的影响如何,主要取决于对噪音的知觉控制。当个体有能力控制时,噪音对操作行为的影响就会比较小。
⑶噪音可能对儿童的认知有损伤。
⑷噪音影响的发生。
噪音之所以会影响任务操作,是因为噪音对言语产生了内在的"掩盖"作用,使个体很难"听到自己在想什么"。噪音可能会削弱个体对信息的提取和做出反应。噪音使注意范围缩小的观点:注意范围缩小的表现,包括回忆与任务无关或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存取信息的能力都减弱了。
论述噪音对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
噪音不仅造成听觉的损伤、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健康、干扰操作行为,而且还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关系,例如人际吸引、利他行为和攻击性。
⑴噪音与人际吸引
利用测量人际距离的方法发现,当噪音的强度为80dB时,使人们彼此感到舒服的距离增加。噪音使人们要求有更大的个人空间,降低了人际吸引。居住区周围的交通噪音使邻里间的交往减少。
⑵噪音与攻击性
噪音增加了唤醒水平,也应该会增强攻击性,特别是对于具有攻击性倾向的人。但噪音并不会直接增强攻击性,只有当个体被激怒或情绪不佳时噪音才对攻击性产生影响。
⑶噪音与利他行为
个体的助人行为在积极情绪状态下比在消极情绪状态下要多。在正常噪音、65dB和85dB白噪音三种条件下,帮助捡起掉落书刊的百分比分别为72%、67%和37%。其它一些研究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噪音使人的注意广度变窄,不能注意到旁人的需求,因此使助人行为减少。
注解:
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美国医院联合会议(1964)上正式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
1970年,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教材出版。1981年创办了环境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会议(APA)1978年正式成立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会。
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环境心理学出现,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如有关拥挤、认知发展),到了80年代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
环境心理学从理论上讲有六种理论框架,即唤醒理论,环境负荷理论、应激与适应理论、私密性调节理论、生态心理学和行为情境理论、交换理论等理论。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居住环境、工作场所、医院、学校、监狱、大型社区环境的特点。说明环境应激刺激、态度和行为对保护、犯罪、人口和灾难的问题的影响。
最近这些年,环境心理学有如下特点:1)更多的研究是在现场而不是在实验室进行的;2)研究者都开始注意研究工作的连续性;3)研究反映出日前工作所用的多重方法;4)多学科间的合作越来越多。
斯托考尔斯提出,在21世纪也许会在其他主题上有更突出的发展:在外层空间的生活和工作会有什么特点;如何形成有效的政策,以减少工业化和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度消耗。
将来的研究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1)全球环境变化;2)群体间暴力和犯罪;3)新的信息技术对工作和家庭的影响;4)人们健康花费的提高,对促进健康的环境策略感兴趣,以及社会老年化进程。
这门学科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1)研究人员不注意先前的文献,缺乏对以往研究的必要重复,缺乏知识的积累;2)每个人的研究彼此孤立;3)本学科的研究者没能充分关注其他领域的研究和理论;4)经常、及时的回顾,综合研究成果的努力不够;5)不注意理论的建构;6)所用术语和概念的界定和使用缺乏一致性,并对此缺乏足够的注意;7)对关键问题开展定期地开展开放的、有组织的争论不够。
全球的环境心理学:不同国家的环境心理学家使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但他们的兴趣和研究问题的特点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往往面临共同的问题。
⑷ 谁知道描写声音的文章
看《教父》,并不懂。但其中的一个镜头,至今仍记得。
在一个小餐馆里,###从洗手间走出来,手已在裤子口袋里要紧紧地攥着一支手枪。他看着桌旁的两个人,迟迟没有拔枪,眼睛直直望着前方,眼神有些空洞,好像在思考什么。
当时我都快急死了,这个时候出岔子怎么行?!现在不杀,更待何时……
这时候突然一阵呼啸而过的声音,像是火车声。
我疑惑,那应该不是餐馆的附近有火车开过吧。即使有,后期制作时,也该将这杂音去掉啊。
后来想,或许这是###心中的声音吧。在拔枪时,他有些害怕,有些犹豫的,于是出现了这种声音。
脑子很乱。
轰隆隆的一大串。
原来如此。
有时候,我也会这样,但绝不是那种让我仿佛看见了一辆斑驳锈迹已经遮住了白色本色的火车吞吞开过的声音。
只是当碰到一些事情,愣住了,大脑一片空白,耳朵就会突然变得特别灵敏,什么都可以听见了。旁边的鸟叫叽叽喳喳,有风吹过嘤嘤呜呜,小孩子说话咿咿呀呀,甚至自行车车轮转动嘎吱嘎吱;还有有人走路,脚步渐近,有人扇风,书本在呻吟,有人喝水,瓶子吱吱地变了形……
感觉很奇怪,就像从一个多元的世界,一下子跳到了只有听觉构成的世界。
任何微小的声音都逃不过耳朵了。而且每一种声音都很清晰,好像是被放大了无数倍。
但是只要以集中思想去想别的事情,就又听不见了,或者说,是听不了那么清晰了。
这些声音听不听地清听不听得见自然是无所谓。但有的时候,想听却不论如何也听不了;不想听,却怎么也抵不住。尤其是上课的时候。有时想睡觉,心里却明白得很,这一课时确实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听。眼皮既然是睁不开了,也就不多计较,反正老师也不写多少板书,趴下来支着耳朵听就好了。但是每次,都听不进去,总是2,3分钟后,想一想,发现刚才一句话也没有听见。于是再集中精神,想要听听,过一会儿,又发现没有听到。哎,如此往复总是听不进去。可是同样是老师的声音,有时候不想听,却无论如何都会往耳朵里钻。我想用睡觉来挡住都不行。有时候和妈妈吵架也是,尽管尽全力去转移注意力,可是她的话还是一字不漏地听见了。哎,这声音。
还有些声音,是只有自己能听见,而别人听不见的。比如说,心跳声。有时候我自己觉得心跳声大的别人都会听得很清楚地,可是他们却说,听不见,一点也听不见。真是奇了怪了。
哎,关于声音,我有太多的不懂了。声音世界,对于我来说,总是一个神秘的世界
⑸ 谁有关于声音信号频谱分析仪的外文文献。。
不知道符不符合你的需求。
⑹ 音乐论文 参考文献
①拉里·蒂尔.董克,崔如峰译.萨克斯演奏艺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1.
②卡尔·弗莱什.姚念赓等译.小提琴演奏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③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④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⑤维克托·亚力山大·菲尔兹.李维渤译.训练歌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⑥威廉·文纳.李维渤译.歌唱——机理与技巧[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⑦冯葆富,齐忠政,刘运墀.歌唱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⑧⑨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3.
[1]威廉文纳著. 李维渤译.歌唱——机理与技巧.2000年.
[2]维克多·亚力山大菲而兹著.李维渤译.训练歌声.2003年.
[3]弗·兰皮尔蒂等著.李维渤译.嗓音遗训.2005年.
[4]歌唱与声音训练.音乐论丛.1982年.
[5]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1998年.
[6]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编.声乐译丛.1980年.
⑺ 要写关于噪音的一篇论文,题目有什么好大神们帮帮忙
什么是噪音?哪些变量决定了噪音对人行为的影响? 就人对声音的感受效果而言,可以分为乐音和噪音。一般比较和谐悦耳的声音,称为乐音。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的组合在一起,则变成噪音,等强度的所有频率声音组合而成的声音叫做白噪音。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给噪音下定义,可以说,人们评价为不想要听的声音都是噪音。 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有三个重要的变量:音量、可预测性、知觉的可控制性。 ⑴噪音音量越大,越有可能干扰人们的言语交流,会引起个体生理的唤醒和应激,注意力分散等。 ⑵不可预测、无规律的噪音比可预测的、持续的噪音更让人厌烦。对于可预测到的噪音,适应起来会更容易些,个体会逐渐习惯和适应。 ⑶如果噪音超出了人们的控制能力,那么,它产生的干扰要强于能够控制的噪音。 以上三个变量能以任何形式组合,但当噪音的音量很大、不可预测、不能控制时,造成的干扰是最大的。还有一些因素会增加人们对噪音的厌烦,这些因素是:当我们认为噪音是不必要的时候;当处在噪音环境中的人发现没有能力控制噪音时;听到噪音,并且知道它对健康有害时;发出的噪音引起恐惧感时;由于噪音而对周围环境的其它方面不满意时。 噪音对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哪些影响? ⑴听力损伤。包括两种情况:暂时阈限改变和永久性阈限改变。听力损伤为暂时阈限改变的患者能够在噪音消除后的16小时内恢复到正常阈限;当听力损伤为永久性阈限改变时,则在噪音消除后的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听力都还不能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⑵噪音对健康的影响。高水平的噪音可能会导致生理唤醒和一系列应激反应。使血压升高、影响神经系统和肠胃功能。对人类和动物的免疫系统都有影响,以及导致失眠等症状。 噪音不仅能够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而且还会通过改变某些行为,对健康产生间接的影响。由于噪音人们会喝更多的咖啡或酒、抽更多的香烟,间接造成的。 ⑶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不利影响。如会引起头痛、恶心、易怒、焦虑、阳痿和情绪变化无常等。高噪音区域患精神病的机率更高。 噪音是通过一些中介变量引发心理疾病的。在噪音环境中,会使个体知觉到的控制感减弱,以及产生无助感;这些心理反应会更容易引发心理疾病。 论述噪音与操作的关系。 ⑴噪音呈现期的影响。 在噪音环境中,人的操作行为会受到影响,出错率增加。影响程度如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噪音的变量(强度、可预测性、可控制性),任务的类型,个体的忍受性(敏感程度)和人格特点等。 ⑵噪音过后产生的影响。 噪音过后产生的影响要大于噪音呈现时的影响。很多研究都证明,噪音过后的影响如何,主要取决于对噪音的知觉控制。当个体有能力控制时,噪音对操作行为的影响就会比较小。 ⑶噪音可能对儿童的认知有损伤。 ⑷噪音影响的发生。 噪音之所以会影响任务操作,是因为噪音对言语产生了内在的"掩盖"作用,使个体很难"听到自己在想什么"。噪音可能会削弱个体对信息的提取和做出反应。噪音使注意范围缩小的观点:注意范围缩小的表现,包括回忆与任务无关或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存取信息的能力都减弱了。 论述噪音对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 噪音不仅造成听觉的损伤、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健康、干扰操作行为,而且还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关系,例如人际吸引、利他行为和攻击性。 ⑴噪音与人际吸引 利用测量人际距离的方法发现,当噪音的强度为80dB时,使人们彼此感到舒服的距离增加。噪音使人们要求有更大的个人空间,降低了人际吸引。居住区周围的交通噪音使邻里间的交往减少。 ⑵噪音与攻击性 噪音增加了唤醒水平,也应该会增强攻击性,特别是对于具有攻击性倾向的人。但噪音并不会直接增强攻击性,只有当个体被激怒或情绪不佳时噪音才对攻击性产生影响。 ⑶噪音与利他行为 个体的助人行为在积极情绪状态下比在消极情绪状态下要多。在正常噪音、65dB和85dB白噪音三种条件下,帮助捡起掉落书刊的百分比分别为72%、67%和37%。其它一些研究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噪音使人的注意广度变窄,不能注意到旁人的需求,因此使助人行为减少。 注解: 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美国医院联合会议(1964)上正式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 1970年,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教材出版。1981年创办了环境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会议(APA)1978年正式成立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会。 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环境心理学出现,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如有关拥挤、认知发展),到了80年代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 环境心理学从理论上讲有六种理论框架,即唤醒理论,环境负荷理论、应激与适应理论、私密性调节理论、生态心理学和行为情境理论、交换理论等理论。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居住环境、工作场所、医院、学校、监狱、大型社区环境的特点。说明环境应激刺激、态度和行为对保护、犯罪、人口和灾难的问题的影响。 最近这些年,环境心理学有如下特点:1)更多的研究是在现场而不是在实验室进行的;2)研究者都开始注意研究工作的连续性;3)研究反映出日前工作所用的多重方法;4)多学科间的合作越来越多。 斯托考尔斯提出,在21世纪也许会在其他主题上有更突出的发展:在外层空间的生活和工作会有什么特点;如何形成有效的政策,以减少工业化和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度消耗。 将来的研究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1)全球环境变化;2)群体间暴力和犯罪;3)新的信息技术对工作和家庭的影响;4)人们健康花费的提高,对促进健康的环境策略感兴趣,以及社会老年化进程。 这门学科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1)研究人员不注意先前的文献,缺乏对以往研究的必要重复,缺乏知识的积累;2)每个人的研究彼此孤立;3)本学科的研究者没能充分关注其他领域的研究和理论;4)经常、及时的回顾,综合研究成果的努力不够;5)不注意理论的建构;6)所用术语和概念的界定和使用缺乏一致性,并对此缺乏足够的注意;7)对关键问题开展定期地开展开放的、有组织的争论不够。 全球的环境心理学:不同国家的环境心理学家使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但他们的兴趣和研究问题的特点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往往面临共同的问题。
⑻ 求关于噪声的论文
住宅噪声控制措施研究
摘要:对噪声传播方式及控制标准进行了阐述,从隔声、吸声等噪声控制原理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控制住宅噪声切
实可行的、有效的技术方法,解决了住宅噪声扰民的问题。
关键词:住宅噪声,噪声控制,隔声,吸声
过去,我国住宅、公寓等居住建筑噪声问题一直是居民对住
宅质量投诉最多的问题之一。噪声指紊乱、断续或统计上随机的
声振荡,通常也称“不需要的声音”。生活中,常见的噪声包括空
调系统,生活水泵,消防水泵,电梯,厨房油烟机,抽水马桶,家庭
娱乐活动,上下楼层搬动物品等所带来的种种“不需要的声音”。
噪声控制就是通过隔声、吸声等技术措施对噪声进行治理,从而
获得适于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健康宜人的声环境。
1噪声传播及控制标准
1.1传播方式
在建筑声学中,按照声音的传播规律分析,噪声传播有两种
途径,即空气传声和固体传声。空气传声通常包括两个方面:1)
经由空气直接传播,即通过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缝隙和孔洞传播,
如敞开的门窗、通风孔及门窗的缝隙;2)透过围护结构传播,即由
空气传播的声音遇到密实的墙壁后,在声波的作用下,墙壁受到
激发产生振动,使声音透过墙壁而传至室内。而固体传声,也称
“撞击传声”,即由于撞击或机械振动的直接作用,使围护结构或
水平结构产生振动而发声。
1.2控制标准
目前,我国对住宅噪声控制执行的标准主要有:1)GB/T
50121-2005建筑隔声评价标准;2)GBJ 118-88民用建筑隔声设计
规范;3)GB 50096-1999住宅设计规范(2003版)。隔声减噪设计
等级标准见表1,民用建筑房间允许噪声标准见表2。
2隔声
隔声的定义就是声音传播过程中用不同的构件隔离或隔绝
声音,以降低接受者的接受声级。当声波入射到构件上时,因声
波的交替作用,使构件像膜片一样产生受迫弯曲振动,此弯曲波
沿构件传播,又引起构件另一侧空气振动,从而传透声音。其中
的透射损失用隔声量来衡量。围护结构的平均隔声量计算原理
Ra=L-L0;其中,Ra为围护结构的平均隔声量;L为室外噪声
级,dB;L0为室内允许噪声级,dB。
2.1空气传声隔声
通常,对由空气直接传播的噪声的控制,主要通过墙体来实
现。根据质量定律,墙体材料密度越大、越密实,其隔声量也就越
高。因而设计围护结构墙体的措施包括:1)实体结构隔声;2)采
用隔声材料隔声;3)采用空气层隔声。
对于住宅分户墙等隔声要求较高的墙体,可采用双层墙体或
多层复合式墙板等。有关墙体空气声隔声的构造措施,应注意以
下要点:1)轻质填充墙用水泥砂浆等抹面,应尽量增加墙体表面
的抹灰层厚度;2)墙体有孔洞和缝隙时,声波以绕射方式透过。
孔隙越大,墙体隔声量就越小。对存在大量相互贯通孔隙的空心
砌块或墙板,墙面必须增加抹灰;3)多层复合式墙板,其相邻层材料
应尽量做到软硬结合的形式;4)双层墙。a.空气层厚度取80 mm~
100 mm时,隔声效果最好;b.夹层中放置纤维吸声材料,不仅可
进一步提高整体隔声量,还可减少因共振时引起的隔声量下降。
吸声材料越厚,隔声效果越显著;c.应尽量避免两层墙之间刚性
连接所形成的“声桥”;d.每层墙的两侧选用不同厚度或不同材质
的板,可避免两层墙同时发生吻合效应。
2.2固体传声隔声
在民用建筑中,楼板层是隔绝撞击声,即固体传声的重点。
对楼板的隔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在楼板表面铺设弹性面层,
以减少楼板本身的振动。常用的材料有地毯、橡胶板等;2)楼板
采用浮筑层,即在结构层与面层之间增设一道弹性垫层,可以满
铺或间断设置。垫层材料可选用高科环保的隔声毡,发泡橡胶板
和岩棉板等;3)楼板进行吊顶处理。铺上多孔吸声材料,如玻璃
棉,矿棉等;增大吊顶单位面积质量和整体性以及减小吊筋与楼
板的连接刚度,都能提高隔声效果。
3吸声
室内有噪声源时,人耳听到的噪声为直达声和房间壁面多次
反射形成的混响声的叠加;噪声的声压级大小与分布取决于房间
的形状、各界面材料和家具设备的吸声特性以及噪声源的性质和
位置等因素。利用吸声装置(如吸声饰面、空间吸声体等)吸收室
内的混响声可以降低噪声的方法称为吸声减噪法。
吸声减噪法使用原则如下:1)室内平均吸声系数较小时,吸
声减噪法收效最大。对于室内原有吸声量较大的房间,该法效果
不大;2)吸声减噪法仅能减少反射声,因此吸声处理一般只能取
得4 dB~12 dB的降噪效果,试图通过吸声处理得到更大的减噪
效果是不现实的;3)在靠近声源、直达声占支配地位的场所,采用
吸声减噪法将不会得到理想的降噪效果。
吸声减噪法的处理措施通常有以下几种:1)界面吸收,即通
过墙面增大摩擦和粘滞阻力,使用弹性多孔吸声材料;2)设施吸
收,即墙面放置如挂毯、帘幕等;地面铺置地毯、人造毛制品等;3)
共振吸声结构,多孔吸声材料对低频吸收性能较差,因此常采用
共振吸声原理来解决低频声的吸收。
4结语
民用建筑中的噪声控制是一个老课题,又是一个迅速发展的
新课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人们
对住宅要求已由生存型向健康型发展,对住宅的声环境品质也越
来越重视。要保证室内良好的声环境,就要进行合理的设计。本
文从标准规范要求出发,运用隔声、吸声原理,对墙、楼板等提出
了若干噪声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GB/T 50121-2005,建筑隔声评价标准[S].
[2]GBJ 118-88,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S].
[3]朱颖心.建筑环境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王万江,金少蓉,周振伦.房屋建筑学[M].重庆:重庆大学
出版社,2003.
[5]秦佑国,王炳麟.建筑声环境[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1999.
[6]王庭熙.建筑师简明手册(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1999.
[7]陶驷骥.建筑隔声新技术[J].建筑学报,2004(8):74-75.
[8]郑红.住宅楼板的隔声研究[J].山东建材,2006,27(3):
63-64.
[9]马绍波,沈际.环境噪声与建筑隔声[J].建筑工人,2006
(8):16-17.
[10]吕玉恒,杨捷胜.民用建筑噪声控制设计[J].声学技术,
2002,21(1):15-18.
The research about controlling residential noise
WANG HuaBAO An-hongLI Zhi-fang
Abstract: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transmission of noise and the standards of noise control, discussing the control principle such as sound insu-
lation and sound absorption. It proposes some feasible and effective ways to solve the housing problem of noise nuisance to the public.
Key words:residential noise, noise control, sound insulation, sound absorption
⑼ 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是指为了撰写论文而引用已经发表的文献的格式,根据参考资料类型可分为专著[M],会议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杂志[G]。
1、期刊论文类
一般格式如下:
作者.论文名称[J].期刊名称,发表年份(第几期):页码.
注意:一般而言,参考文献里的标点符号用的是英文状态下输入的标点符号。输完汉字要切换到英文状态,再输入相应的标点符号。
示例: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J].战略与管理,1998(6):1-34.
2、学位论文类
一般格式如下:
作者.论文名称[D].毕业院校所在城市:毕业院校,论文提交年份:页码.
示例:
刘杨.同人小说的著作权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12-15.
3、书籍著作类
一般格式如下:
作者.著作名称[M].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名称,出版年份:页码.
示例:金太军.村治治理与权力结构[M].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2008:50.
(9)关于声音文献扩展阅读
最主要的是根据载体把文献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声像型。
(1)印刷型:是文献的最基本方式,包括铅印、油印、胶印、石印等各种资料。优点查可直接、方便地阅读。
(2)缩微型: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的文献,又可分为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优点是体积小、便于保存、转移和传递。但阅读时须用阅读器。
(3)计算机阅读型:是一种最新形式的载体。它主要通过编码和程序设计,把文献变成符号和机器语言,输入计算机,存储在磁带或磁盘上,阅读时,再由计算机输出,它能存储大量情报,可按任何形式组织这些情报,并能以极快的速度从中取出所需的情报。出现的电子图书即属于这种类型。
(4)声像型:又称直感型或视听型,是以声音和图像形式记录在载体上的文献,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科技电影、幻灯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