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考文献 » 阙里文献考

阙里文献考

发布时间: 2021-03-29 07:21:36

Ⅰ 论语作者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Ⅱ 论语 创作时间

这个没有具体的时间。只能说成书于战国初时期。

《论语》一书,成于很多人之手,而且这些作者的年代相去或者不止于三、五十年,对于最后的编定者,自唐人柳宗元以来,很多学者都疑心是由曾参的学生所编定的。第一《论语》不但对曾参无一处不称“子”,而且记载他的言行和孔子其他弟子比较起来为最多。除开和孔子问答之词以外,单独记载曾参言行的,还有《学而篇》两章,《泰伯篇》五章,《颜渊篇》一章,《宪问篇》和孔子的话合并的一章,《子张篇》四章,总共十三章。第二,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参最年轻,而且有一章还记载着曾参将死之前对孟敬子的一段话。孟敬子是鲁国大夫孟武伯的儿子仲孙捷的谥号。假定曾参死在鲁元公元年(周考王五年,纪元前四三六年。这是依《阙里文献考》“曾子年七十而卒”一语推定的),则孟敬子之死更在其后,那么,这一事的叙述者一定是在孟敬子死后才著笔的。孟敬子的年岁我们已难考定,但《檀弓》记载着当鲁悼公死时,孟敬子对季昭子的一番话,可见当曾子年近七十之时,孟敬子已是鲁国的执政大臣之一了。则这一段记载之为曾子弟子所记,毫无可疑。《论语》所叙的人物和事迹,再没有比这更晚的,那么,《论语》的编定者或者就是这班曾参的学生。因此,我们说《论语》的著笔当开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大概是接近于历史事实的。

Ⅲ 《论语》是什么时候写出的

《论语》一书,既然成于很多人之手,而且这些作者的年代相去或者不止于三、五十年,那么,这里后编定者是谁呢?自唐人柳宗元以来,很多学者都疑心是由曾参的学生所编定的,我看很有道理。第一《论语》不但对曾参无一处不称“子”,而且记载他的言行和孔子其他弟子比较起来为最多。除开和孔子问答之词以外,单独记载曾参言行的,还有《学而篇》两章,《泰伯篇》五章,《颜渊篇》一章,《宪问篇》和孔子的话合并的一章,《子张篇》四章,总共十三章。第二,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参最年轻,而且有一章还记载着曾参将死之前对孟敬子的一段话。孟敬子是鲁国大夫孟武伯的儿子仲孙捷的谥号。假定曾参死在鲁元公元年(周考王五年,纪元前四三六年。这是依《阙里文献考》“曾子年七十而卒”一语推定的),则孟敬子之死更在其后,那么,这一事的叙述者一定是在孟敬子死后才著笔的。孟敬子的年岁我们已难考定,但《檀弓》记载着当鲁悼公死时,孟敬子对季昭子的一番话,可见当曾子年近七十之时,孟敬子已是鲁国的执政大臣之一了。则这一段记载之为曾子弟子所记,毫无可疑。《论语》所叙的人物和事迹,再没有比这更晚的,那么,《论语》的编定者或者就是这班曾参的学生。
因此,我们说《论语》的著笔当开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大概是接近于历史事实的。大约是公元前475年左右。

Ⅳ 孔子杏坛讲学的杏坛种的是什么树杏子树还是银杏树还是纯属杜撰

银杏树又名白果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银杏从栽种到结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别名“公孙树”,没有把银杏树叫杏树的。再加上银杏树虽然在我国栽培历史很长,但都不具规模,在古代只是零星种植。
杏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极为丰富。杏树成林在在古代中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杏坛讲学”来自于《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孔子游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按晋人司马彪的注释,杏坛只是指“泽中高处也”,清代顾炎武也认为《庄子》书中凡是讲孔子的,采用的都是寓言的写法,杏坛不必实有其地。
今曲阜大成殿南,本为讲堂旧址,汉明帝东巡过孔子宅,曾御此说经。孔道辅扩修祖庙,不欲毁弃,即以瓴甓为坛,环植以杏,而成杏坛。《曲阜县志》指为道辅建于北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也指认天禧间建杏坛说法。杏坛在宋以前,本为殿庙旧址。宋天禧间,四十五代孙道监修祖庙,移殿于北。不欲毁其古迹,因庄子有“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语,乃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再对照《阙里志》所录孔道辅墓表原文,杏坛初建之年可定于北宋天禧二年。
可见杏坛纯属杜撰。

Ⅳ 讲座或讲坛的古代称呼是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曲阜祖庙筑坛,球植杏树,遂以“杏坛”名子。

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位于大成殿前甬道正中,传为孔子讲学之处,坛旁有一株古桧,称"先师手植桧"。杏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二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其中还有清乾隆"杏坛赞"御碑。亭前的石香炉,高约1米,形制古朴,为金代遗物。该坛建于宋代,四周环植以杏,故名;金代又于坛上建亭。明代后期重修,即今日杏坛。

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而立,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以扶正摇摇欲坠的殿堂,改变“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有教无类”: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兼收并蓄。这一天,孔家小院热闹非常,孔子带领一群青少年垒土筑坛,并移来一棵小银杏树栽在坛边。孔子抚摸着银杏树说:“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树杆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象征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此讲坛就取名杏坛吧!” 此后,孔子每日杏坛讲学,四方弟子云集。《礼记?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大凡都有道德、学问的追求,即使处于困境,仕途不达,亦能保持操守,《孟子?尽心上》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杏坛的来历

相传孔子杏坛设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自古以为美谈,为士林所称颂。进而又将杏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列入孔庙的建筑体系之中,这种格局甚至影响到了儒学所及的东南亚诸国。
孔子杏坛设教之事,后世颂者虽众,却不见于《论语》、《孟子》、《荀子》,以及《左传》、大小戴《礼记》,这些与孔子相去未远的先秦诸子文献之中,甚至连“杏坛”之名都未曾出现过,令人颇为费解。那么,杏坛设教之事到底是从何而来呢?揆诸史记,记此事最古者,当属孔子四十七代孙孔传作于南宋绍兴年间的《东家杂记》,其中有《杏坛说》一文,略曰:
昔周灵王之世,鲁哀公之时,夫子车从出国东门,因睹杏坛,逡巡而至,历级而上。弟子侍列,顾谓之曰:“兹鲁将臧文仲誓盟之坛也。”睹物思人,命琴而歌。歌曰:“暑住寒来春复秋,夕阳西去水东流。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但细细玩味这段文字,其中疑点颇多:文末孔子所歌为七言绝句,这种新体诗肇始于南朝齐梁间,孔子之世绝不可能有,此其一。春秋交战,都是车兵,一部《左传》说得明白。直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有骑兵,此时已入战国之世。臧文仲为春秋鲁人,孔子何以有“战马今何在”之叹?此其二。第三,果如其说,杏坛则为臧文仲所首创,孔子只不过因其地,袭其名而已矣。据此三点,可知此文当是出于好事者的伪托,不可据信。
“杏坛”一名,在先秦文献中仅见于《庄子·渔父》篇:
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孔子)乃下求之,至于泽畔……
司马彪注云:“缁帏,黑林也。杏坛,泽中高处也。”明末顾炎武考证认为:
《庄子》书凡述孔子,皆是寓言,渔父不必有其人,杏坛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苇间、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鲁国之中也明矣。今之杏坛,乃宋乾兴间四十五代孙道辅增修祖庙,移大殿于后,因以讲堂旧基甃石为坛,环植以杏,取杏坛之名名之耳。
顾炎武以《渔父》为寓言,“渔父不必有其人,杏坛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苇间、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鲁国之中也。”并进一步考证认为,最初坐实杏坛之地的,乃北宋孔道辅。今曲阜大成殿南,本为讲堂旧址,汉明帝东巡过孔子宅,曾御此说经。孔道辅扩修祖庙,不欲毁弃,即以瓴甓为坛,环植以杏,而成杏坛。顾氏之论,除去定宋乾兴年间建杏坛可商之外,其余可谓正本清源,实属不移。
那么,杏坛究竟建于何年?《曲阜县志》指为道辅建于北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也指天禧间建杏坛说:
杏坛在宋以前,本为殿庙旧址。宋天禧间,四十五代孙道监修祖庙,移殿于北。不欲毁其古迹,因庄子有“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语,乃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再对照《阙里志》所录孔道辅墓表原文,杏坛初建之年可定于北宋天禧二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杏坛的建立过程作如下推算:
杏坛在宋初以前只是偶有其名而无其实。直到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时任大理寺丞、宰曲阜、主祠事的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上书,以孔庙卑陋不堪,不足以称“衍圣公”之威仪,请加修崇。朝廷即“命道辅监督工役”,“诏转运使以官钱葺之”,并准其所请,用当时建造泰山封禅行宫的剩余木材,“皆橡樟梗梓之属”,对孔庙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建庙门三重,次书楼,次唐宋碑亭各一,次仪门,次御赞殿,次杏坛,坛后正殿,”直到天禧二年完工,“自是殿宇益加洪丽”。孔道辅因“增广殿庭”的需要,将大殿北移,作为正殿,即大成殿。因《庄子·渔父》篇有“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一语,将原讲堂旧基重新改造,“瓴甓为坛,”并在四周种上杏树,名曰“杏坛”。至于此,杏坛始有实物,而孔子杏坛设教之说,当肇于此。
附:古人咏杏坛佳句
元吴澄《杏坛铭遗陈应元》诗云:“洙泗之上,太和融盎,累土功崇,嘉植天降。元造无声,花开实成,丹腮艳艳,蜡弹盈盈。”
无杨奂《谒圣庙》诗云:“会见春风入杏坛,奎文阁上独凭栏。”
明李杰《庙陵诗》有句:“文庙地灵松柏古,讲坛春暖杏花香。”
明陈凤梧《恭谒阙里朝廷,行释菜礼,敬用纪事》诗曰:“杏花香散坛前雨,桧树光凌殿外云。”
明郭正域《谒圣庙恭记》诗有句:“坛上杏花红,林前洙水黑。”
明姚文炤 《谒圣庙》诗有句:“绕坛红杏垂垂发,依树白云冉冉飞。”
明郑威《谒林庙》诗云:“春回古桧花开杏,道咏元和天地通。”
明王在晋《杏坛诗》云:“松柏郁交翠,红杏倚孤亭。”
清朱彝尊《谒孔林赋》有“杏坛花繁,庭桧甲坼”之语,《曲阜远眺同刘中丞》诗有“夕阳新雨过,春杏旧坛开”之句。
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有《六十代赠衍圣公题杏坛》诗曰:“鲁城遗迹已成空,点珑、回琴想象中。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
今孔庙杏坛有《杏坛赞碑》,正面为清乾隆帝手书之《杏坛》诗:“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孙德珊

杏坛,是孔子讲学的地方,杏
坛遂成为万世师表的象征。《东家
杂记》一书,专门记载孔子的事迹。
书中的插图,画的是杏坛上的孔子,
这本书的作者是宋人孔传,孔传是
孔子的四十七代孙。

《东家杂记》说,孔子乘车出
了鲁国东门,来到杏坛前,“历级
而上”,同弟子回忆往事,“睹物
思人,命瑟而歌”。《庄子·渔父》
中,也说过孔子“休坐乎杏坛之上,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东
家杂记》的插图,描绘的正是孔子

坐在杏坛上,抚琴歌咏的情景。画面上,杏坛居中,坛分三层,
台阶、砖石特征鲜明,想来是,作者意在表现一经孔子“历级
而上”后,杏坛便是圣人立教之地了。坛的两侧,恭立着孔子
的弟子们,孔子虽然坐着,身形伟岸。和人物相比,坛并不高
大,由于孔子的身体和坛形成了一个整体,孔子身后又有充分
的空间,于是就有了一种庄重的气势。弟子们围绕着孔子,师
徒众人和杏坛也形成一个整体,和这一整体对应的是一株杏树,
贯穿在画面右侧,自下而上并布满上方。杏树的叶子,虽经怃
括,但形状具体,似乎同坛上的砖石一样,被图形化了,因而
加强了它们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一株杏树,一座坛,其间弥漫
着孔子的精神。孔子的形象,线条简练,神态专注,他在用心
抚琴,身躯前倾,他的眼睛很生动,一双手也很生动。这时的
孔子68岁,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专心整理《诗》、《书》
等古代典籍,从事教育。

Ⅵ 论语作者

《论语》一书,既然成于很多人之手,而且这些作者的年代相去或者不止于三、五十年,那么,这里后编定者是谁呢?自唐人柳宗元以来,很多学者都疑心是由曾参的学生所编定的,我看很有道理。第一《论语》不但对曾参无一处不称“子”,而且记载他的言行和孔子其他弟子比较起来为最多。除开和孔子问答之词以外,单独记载曾参言行的,还有《学而篇》两章,《泰伯篇》五章,《颜渊篇》一章,《宪问篇》和孔子的话合并的一章,《子张篇》四章,总共十三章。第二,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参最年轻,而且有一章还记载着曾参将死之前对孟敬子的一段话。孟敬子是鲁国大夫孟武伯的儿子仲孙捷的谥号。假定曾参死在鲁元公元年(周考王五年,纪元前四三六年。这是依《阙里文献考》“曾子年七十而卒”一语推定的),则孟敬子之死更在其后,那么,这一事的叙述者一定是在孟敬子死后才著笔的。孟敬子的年岁我们已难考定,但《檀弓》记载着当鲁悼公死时,孟敬子对季昭子的一番话,可见当曾子年近七十之时,孟敬子已是鲁国的执政大臣之一了。则这一段记载之为曾子弟子所记,毫无可疑。《论语》所叙的人物和事迹,再没有比这更晚的,那么,《论语》的编定者或者就是这班曾参的学生。因此,我们说《论语》的著笔当开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大概是接近于历史事实的。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