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拓文献
『壹』 什么是碑拓
指在印刷术没有诞生之前,古代遗存下来的文字有不少是在石头上记下来的,碑拓是将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像,用宣纸紧覆在碑版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形,然后将纸揭下,纸上留下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形。乌黑墨色有光泽的谓“乌金拓”,墨色淡而匀净的谓“蝉翼拓”,用朱色打拓的叫“朱拓”,均称为拓本。
『贰』 历史上著名的碑拓有哪些
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现在还有一些残块保存在西安的碑林里。
『叁』 什么叫拓碑文
把碑上蒙上薄薄的宣纸,再用平面布疙瘩沾上炭黑或墨粉,往碑面上扑,刻字的地方,是凹进去的,就不会扑上墨粉了,无字的部位就成了黑色,一张黑白分明的石碑拓片就形成了。
『肆』 碑文是怎么拓的
用很薄的纸覆盖然后用布包上墨,在碑文上拍就行了。
碑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碑文这种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立题时,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
或直题为某某碑,或题为某某碑铭,或题为碑并序、铭并序之类,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就不题碑铭等字,直书文章题目了。有些文章虽刻在碑上,但不是为立碑而作的,就不能叫作碑文。
(4)碑拓文献扩展阅读:
我国制碑的俗习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碑的出现,当时的碑,如宫馆中的测影碑,宗庙中的系牲碑,墓旁的下棺碑,都不刻文字,后来有人刻上相应的文字,就逐渐形成各种碑文。
碑和碑文的种类我国从汉朝以后,刻碑的风气逐渐普及,几乎处处可碑,事事可碑。
有山川之碑,城池之碑,宫室之碑,桥道之碑,坛井之碑,家庙之碑,风土之碑,灾祥之碑,功德之碑,墓道之碑,寺观之碑,托物之碑等。
前人实行,后人效法,中国的名胜古迹,竟形成独特的“碑石林立”的民族特色。因此,碑文竟成了使用范围极广的实用文体。
『伍』 碑拓什么价值
碑拓作为一个传统古老的收藏品种,近几年在国内艺术品市场日渐火爆的情况下却整体表现较为冷淡,无论成交还是参与的人数都不甚理想,在众多收藏品种中颇 有被边缘化的感觉。据雅昌艺术网不完全统计,近年国内上拍碑帖3106件,已成交1729件,总成交金额8471万元,成交率57%。在这个统计中,应该 说大部分还是靠手稿、信札的成交在支撑,碑拓的成交比重所占不大。在雅昌公布的2006年迄今为止“古籍善本碑帖排行榜”中,成交最高的碑拓——今年嘉德 春拍《龙门造像20种拓本》(成交额11万元)才居第76位,可见碑拓行情之惨淡。 碑拓行情始终热不起来,原因众多。 首先,除了极个别宋拓名品外,绝大多数碑拓为清拓本,且孤本、珍本、善本罕见,价格较低,成交不活跃,流拍现象较为普遍。虽然2003年上海博 物馆斥450万美元巨资从海外藏家安思远处购得《宋淳化阁帖》,但毕竟那是难得一见的宋拓(尽管后来引发争议)。2005年12月翰海秋拍也曾拍出一件 《宋淳化阁帖第6卷》,估价75万元-90万元,最后以396万高价成交。相对于二者而言,目前市场中的碑拓绝大多数均在万元以下,能超过10万元以上的 凤毛麟角。在嘉德、翰海等大公司尚能拍出一些高价,如今年嘉德春拍《颜鲁公争坐位帖》6600元,《乙瑛碑》13200元,《爨宝子碑》16500元, 《朝侯小子残碑》7700元,《李思训碑》4400元。在许多中、小公司仅能拍出两三千元,更不乏不少无底价。当前国内碑拓行情之现状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相对于书画、油画等热门品种而言,介入碑拓的藏家与投资人少得可怜。嘉德和保利的油画拍卖专场一次就能超亿元,比国内这些年的碑拓成交总 额还高,为什么?因为参与的藏家多,特别是大量的新投资者都加入进来了,而碑拓则难以吸引藏家的热情。究其原因,主要是获利空间小,难以变现,大资金无法 进入。油画近一两年走势强劲,不少投资者介入后获利效应突显,引起连锁反应。国画也一样,选择对路获利20%-30%不难。碑拓则无法形成短期盈利效应, 几十万的投入要依靠多件才能完成,而且套现不易,种种原因难以吸引大资金的加盟,缺少场外新资金的涌入,碑拓的真正转暖走强就遥不可期,仅靠一两件天价拍 品是根本无法扭转整体行情的走势的。 碑拓收藏需要较深的传统文化底蕴,需要一种发自心底的热爱,而不是仅仅把它视为一种投资手段,所以目前的收藏者以书画家、研究者和爱好者居多。 回顾历史也是如此,热衷于碑拓收藏的大多是文人墨客、书画家和痴迷于此的爱好者。清康乾时金石学盛兴,金农、黄小松、阮元、桂馥等藏家都是书画高手。朱家 ■之父朱文钧先生为近代著名的金石大家、碑帖收藏大家,一生酷爱金石,收藏极富,建国初将所藏700余件汉唐碑拓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其中有重金购得的北宋 初拓未剜本《九成宫醴泉铭》,为今见最早的拓本;孤本如北宋拓汉《鲁峻碑》、初拓汉《张迁碑》“务”字不损本、北宋《云麾碑》和《集王圣教序》、明拓《石 鼓文》等。近代大文豪鲁迅也好藏碑拓,据查其遗留的碑拓多达6000多件,在数量上真堪称碑拓收藏一大家了。将碑拓作为一种高雅的人生雅好,恐怕比纯粹投 资更适宜一些,我认为这种好的传统有必要加以保留。 碑拓市场行情难以真正热起来,既有市场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因素,其中缺少有价值的初拓、孤本、珍本、善本也是一大原因。毕竟它不同于油画、国画,数量众多可供选择,如今不仅宋拓难见真容,连明拓与上佳的清拓也十分少见了。
『陆』 如何识别古碑拓片的年份
通过年号、著名人物的名字、特殊的官名、对某事的特殊称呼以及对皇帝名字的避讳来综合确定
如果没有任何上述信息的话就比较麻烦了,字体并不能很确切地判断年代,最多大致判断一下,例如楷书肯定不会是秦汉时期的
『柒』 怎样拓下石碑上的字
碑拓是将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像,用宣纸紧覆在碑版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像,然后将纸揭下,纸上留下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像。碑拓的方法有:乌金拓、蝉翼拓、朱拓。乌黑墨色有光泽的谓"乌金拓",墨色淡而匀净的谓"蝉翼拓"(或作蝉衣),用朱色打拓的叫"朱拓"。如今一般习惯均称为拓本。
对着石碑上拓印的方法。就是用事先浸湿了的坚韧薄纸铺在石碑上面,然后用丝棉包扎成拳头大小的软槌在纸上轻轻拍打,使纸透入石碑上刻字处凹下的地方。待纸干后,再用软槌在纸上拍上墨汁。然后揭下来,就成了黑地白字的拓本。这是一种从阴文正字取得正文字的复制方法,与以后的雕版印刷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
在公元前7世纪,我国就有了石刻文字。为了免去从石刻上抄写的劳动,至公元4世纪左右,就发明了以湿纸紧覆在石碑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形的方法,叫做"拓石"。
碑拓(读音:bēi tà):是南朝时出现的一种印刷技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印刷术没有诞生之前,古代遗存下来的文字有不少是在石头上记下来的。碑拓是将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像,用宣纸紧覆在碑版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形,然后将纸揭下,纸上留下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形。碑拓有“乌金拓”、“蝉翼拓”、“朱拓”等多种形式。碑拓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出现为雕版印刷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碑拓承载着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对于研究历史文献、文物、书画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佐证。
参考链接:碑拓_网络
http://ke..com/view/1351202.htm
『捌』 碑拓的起源传承
在印刷术没有诞生之前,古代遗存下来的文字有不少是在石头上记下来的。据记载,大约在春秋的时候,就有人想出来把文字刻在石头上了。战国初年的古书《墨子》中讲怎样保存文字记录的时候,就提到要刻在金石上面。“金”指的是青铜器,“石”指的就是石头。唐朝贞观初,人们在陕西宝鸡附近的陈仓发现了10个石鼓,上面的刻字记载着公元前8世纪时秦文公的事情。这是迄今为止,年代最久的“石头记”了。石鼓较小,刻不了多少字,看起来也比较麻烦,后来人们就把字刻到大石碑上去了。
东汉末年,虽然已经发明了纸,但印刷术还没发明。为了避免手抄书错误频发,汉灵帝熹平四年,即公元175年,蔡邕向汉灵帝建议:把一些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作为校正经书文字的标准本。灵帝同意后,蔡邕亲自书写,刻好后的石碑一块块立在首都洛阳的太学门外。这些石碑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如今还有一些残块保存在西安的碑林里。
用纸墨拓取石刻上的文字,以载籍为据始于梁、隋,若以实物为据则始于唐初,经宋元明清历代之发展,迄今已1400余年。拓本作为碑刻传承的载体,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承载了古代灿烂的书法艺术,且为历代学人所取法,备受世人的重视;历代石刻所使用的各种书体,反映着一脉相承的汉字在不同时期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直观的中国文字发展史;秦汉刻石、隋唐碑刻、宋元明清法帖一经刊刻,对考订史实,研究文字源流与艺术价值、了解古代风土人情、文章诗翰等都是十分珍贵的原始资料。
黄伯思《跋刘宽碑》一文中说:因令工椎拓二碑及阴文,装为三帙。此时出现了椎拓这个词语。椎者,用木椎打纸入碑字;拓者,是用毡包在纸上擦墨。椎与拓都是打碑的工序,而椎的目的是为了拓,拓本这个名词便由此而成立。
『玖』 碑拓有什么意义
铭刻历史 传承文化 古法拓碑
拓片是我国壹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壹种技能。关于这门手艺,知道的人寥寥无几。
拓片学堂的实践活动,是将特制的宣纸贴在石碑表面用墨拓印来记录生肖的大篆体文字。是从原物直接打印下来的,大小和形状与原物相同,是壹种古老地、真实记录文化的好办法。
为传承中华文明,让更多的人体验到拓碑这个传统古老的技艺,我们特备数十通碑石,有碑拓专业人士的指导,使大家了解、学习和感受拓碑其中的乐趣。
『拾』 何为碑拓中的蝉翼拓 乌金拓
从碑刻、铜器上墨拓下来的书迹或图像。实物最早见于唐代。方法用宣纸受湿蒙于器物碑刻上,椎之,使宜纸呈凹凸,蘸墨拓成。古时用竖纹纸,油烟墨,拓后砑光,墨色乌黑有浮光的,称“乌金拓”;用横纹纸,松烟墨,色青而浅,不和油腊的,称“蝉翼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