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数据库
A. 院外人士在家怎样查阅河南大学图书馆的期刊文章
如果你是老师或者在读博士生,可以向新区图书馆申请“IP通”,这样即使在外也回可以答使用河南大学的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如果不是老师或者博士生,可以尝试在中国数字图书馆注册账号,这样就可以查看中国知网的文献资料(但这样仅能使用知网的资料,图书馆其他的资料无法使用)。
B. 南京医科大学 人体解剖学自学系统 数据库 河南大学 天空教室
给你一套我们学校(南医)以截图做成PPT形式的系解资料,要不?类似这样的
C. 河南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简介
1、明伦校区图书馆布局
(1)、东馆
一楼:线装古籍阅览室
二楼:民国献阅览室、电子阅览室
三楼:社科基藏阅览室
四楼:文学艺术外文阅览室
五楼:素质教育阅览室
(2)、西馆
一楼:报刊基藏阅览室、装订室、复印室
二楼:新书综合书库、书目查询中心、过刊阅览室、视频阅览室、主机房
三楼:语言文学书库、现刊阅览室、报纸阅览室
四楼:社科艺术书库、普通阅览室(2个)
2、金明校区图书馆分布
一楼:检索厅、期刊基藏阅览室、书包柜存放处、复印室、中心机房、总还书台
二楼:自然科学书库、经管教外文阅览室、报纸阅览室、过刊阅览室
三楼:现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视频点播阅览室、演播室、听音室
四楼:医学生物书库、数理化学书库
五楼:经管教外文书库、科学技术书库
六楼:社科科学书库、语言文学艺术书库
七楼:普通阅览室、普通阅览室 2000年以来图书馆在“自动化五年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创建了106座的“磁盘阵列+显示器+视频终端、无键盘”模式的VOD视频点播阅览室;扩大了电子阅览室的规模,使电脑数量增至110台;增置存储阵列五套,容量达15 TB,装载“中国学术期刊”、“维普科技期刊”、“万方硕博论文”、“数图电子图书”“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数据库20个;整合了原三校图书馆的书目数据、读者数据资源,实现了三校区书刊资源、数据资源的通借、通还、通阅;自建了“馆藏中文书目文献数据库”、“馆藏中文报刊文献数据库”、“馆藏线装古籍书目文献数据库”、“馆藏英文书目文献数据库”等;该馆能够在线访问的数据库近50个,包括镜像、拥有访问权、试用的各种综合及专题数据库; 2003年建成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文科分中心。
自1997年图书馆启动自动化建设工程以来,学校投入了大量经费用于硬件、软件设备添置和新技术引进,彻底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管理与服务模式,使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生产上台阶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图书馆现设有读者服务窗口43个,其中各类阅览室、书库34余个,阅览座位6647席。每周均开放在86.5小时以上;流通借阅处周一至周日全天候开放;还设有馆藏书刊查询中心、情报检索中心等。为全校4万多名师生及社会读者,提供书刊的借阅、电子文献的视听、知识检索、网上查询及文献的传递、复制、装订、摄影、缩微等多种服务。
他们的具体做法是:1、重视各书库、阅览室、数据库的全开放管理。图书、报刊实行全方位开架,数据库实现校园网无限制传递,完成了读者和书刊资料、知识仓库的零距离接触。自动化借阅、智能化检索,知识单元的提供,大大提高了书刊、数据库的利用率。仅就借阅图书而言,原来闭架手工借还平均每日2千余册次,开架计算机借还平均日达8千册次,最高时日借还量曾达到1.7万余册次的历史记录。
2、打造馆内咨询、服务网络。结合岗位特点,把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职责融入图书馆的每一个工作环节,使亲情服务、爱心奉献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工作的点面。倡导“首问负责”,落实“服务承诺”,坚持“挂牌上岗”,编织个性化、一站式服务群,深化“文明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让读者在图书馆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服务。
3、探索导读新路,拓宽导读领域。编制“新书通报”、撰写“重要图书介绍”等传统导读方法既不能满足读者需要,更不能揭示馆藏。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探寻,我们成功地开展了以下工作:(1)根据读者需要,编制专题导读书目和论文索引20多种,放在阅览室或交流到各院系供读者使用;(2)和图书公司结合,设立“河南大学读书奖”鼓励学子多读书,读好书,已举办了4届。2004年又组织了长达一年的“诵读文化典籍,建设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开展了征文比赛、学术报告、诗歌朗诵、图书展销等系列活动;(3)坚持新生的《图书馆利用》教育,开设 “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献,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寻找知识的钥匙;(4)成立“书评学社”,举办读书报告会、书评讲座、书评研讨、作品展览,编印社刊《书苑》(半年刊),组织、管理、指导学生读书、品书、领悟人生。20年来,从这里已走出了600余位书评人,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相关文章300多篇。
4、开拓用户培训新途径。网络资源已成为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用户,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至关重要。编制《数据库使用手册》,印发数据库宣传单页,分层次进行用户培训(即校领导个别辅导、院系老师集中辅导、学生固定时间辅导),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5、主动开放馆藏,积极服务社会。虽说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主体是全校的教职工生,但服务社会也是不可忽略的。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服务于“修志热”,各地前来查资料的人群络绎不绝;平常设有专职负责接待来访的国内外读者,如我们接待过的北京、广西、甘肃、台湾等国内读者以及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外读者,他们或来人查询、或电函咨询、或邮件访问,都能一一做答,解决了他们在外地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也经常收到他们寄来的赠书、照片、谢函等。
随着现代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为了彻底改变以借还服务、手工操作为主的传统封闭的管理模式,河南大学图书馆于1997年春启动了自动化建设工程,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图书馆人的辛勤工作,1999年初,建成了“河南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技术应用管理系统”局域网、光盘局域网,实现了采访、编目、流通、期刊、检索、行政办公等的自动化管理;开通了拥有40台微机的电子阅览室和拥有42套“电视机+VCD”模式的视听室;连通了校园网、中国教育科研网、国际互连网;基本完成了从传统手工管理到现代化管理的第一次飞跃。
在省教委1999年11月进行的全省本科院校图书馆现代化技术应用专项评估中名列前茅,被授予“现代化技术应用先进单位”的称号。
D. 河南大学图书馆的各室开放时间是什么
周一~周日8:00-22:00;8:00-22:30
E. 河南大学拥有的数据库名称是什么
河南大学拥有的数据库名称是豫聚,取名豫剧的谐音
F. 数据库适合什么学历的人学
IT的就业前景还是不错的
选择学校方面 一定要选择 有资质的
教学 师资力量 环境不错的
看学校 历年来的毕业生如何
G. 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学院概况
学院已培养本科生毕业生2914人,硕士研究生235名。学院在校生规模2100余人,其中在校硕士研究生130余人。本科毕业生有330多人考取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生有45人考取博士研究生。本科生有270多人通过国家系统分析师(高级)、软件设计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和网络工程师等中级以上资格考试。3个代表队获得河南省第三届程序设计大赛金牌和银牌7个参赛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分赛区及国家决赛中获奖;1人获全国电子竞技大赛 “金手指奖”;2人获首届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决赛三等奖;
1999年9月,我院学生设计的“联运电子商务系统”在IBM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举行的电子商务大赛决赛中获得三等奖,是进入决赛的唯一的一所地方院校。在2000年、2002年河南省计算机专业组知识技能比赛中荣获集体二等奖,6人荣获个人二等奖,2人荣获三等奖。2002年在“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填补了学校历史上的一项空白。2003年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河南省第二届竞赛中2人获二等奖,1 人获三等奖。2000年至2004年在全国英语竞赛中96人获奖,在全校各院系中名列前茅。2002年以来,学院20余人通过TOEFL、GRE、雅思考试,10余人出国留学。2002年至2004年共有24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71人通过全国高级程序员或网络设计师水平考试。
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特等奖2人、一等奖4人、二等奖12人、三等奖64人。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省级一等奖8人、二等奖4人。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1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4人。3个参赛队获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铜奖;7个参赛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分赛区及国家决赛中获奖;1人获全国电子竞技大赛 “金手指奖”;1人获全国大学生“行动·影响·未来” ——华硕、英特尔IT讲师培训计划“普及先锋”称号。学院还多次获得学校学生工作先进单位、体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院就业率在全校一直名列前茅,就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大连等沿海发达地区。 本专业培养能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知识与应用技术,能在科研、教育、企事业等部门从事计算机科研、教育和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计算机引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基本电路与电子学、离散数学、逻辑设计、面向对象技术及应用、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操作系统、编译原理、通信原理概论、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接口技术、人工智能、网络开发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计算机引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电路、模拟电路、信号与系统、数据库应用、数字电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电机与拖动、仪表与检测、现代控制论、计算机控制技术、过程控制、计算机网络、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线性系统、计算机仿真、EDA 。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本专业培养具备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开发与管理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企事业单位及科研单位等本门从事计算机网络科学研究、应用开发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拥有良好的软件设计与实现能力、项目规范管理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能快速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研究、工程管理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H. 河南大学的学术研究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河南省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9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体育改革与发展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植物逆境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河南省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中原发展研究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英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文艺学研究中心、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
河南省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天然药物与免疫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区域模拟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心理与行为实验室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纳米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新型城镇化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作物逆境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 科研论文发表 从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数据库(简称SCI数据库)检索统计得知,河南大学2008-2011年共有1265篇科技论文被Web of Science收录。
2011年,河南大学当年被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有345篇。根据文献类型的统计分析可知,该校发表的1265篇科技论文,以普通论文(98%)为主。
河南大学2008-2011年发表的科技论文总被引次数为2790次,篇均被引用次数为2.21次,平均每年的被引用次数达到697.5次。
科研成果&项目 2011年9月,河南大学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水分高效利用机理与调控的基础研究”项目,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年度项目立项,这是河南省“973”计划项目作为首席单位的重大突破。曾先后获得2007年度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第一批、第二批评审结果公示结束,由河南大学关爱和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期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和耿明斋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与政策研究”双双中标,拿下两个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在河南高校历史上是第一次。
截至2013年底,河南大学先后获批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多项,获省部级项目55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50多项。 图书馆 基本情况
河南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12年,时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图书室。之后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先后易名为中州大学(1923)、河南中山大学(1927)、省立河南大学(1930)、国立河南大学(1942)、河南大学(1949)、河南师范学院(1953)、开封师范学院(1956)、河南师范大学(1979)图书馆等。1984年5月恢复河南大学图书馆名称。此外图书馆先后被评为全国“全民阅读活动”十佳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先进图书馆、河南省高校自动化技术应用先进单位、河南省高校“阅读文化典籍,建设书香校园”先进单位、开封市为人师表先进集体、开封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757万册,其中纸质文献354万册,电子资源403万册(件)其中线装古籍近18万册;外文18万余册;报刊合订本37万余册;缩微、声像、光盘资料1.7万多件。
馆藏特色
河南地方史志较为丰富;大型古籍丛书基本齐全;珍本孤本稿本钞本颇具特色,如刻本明成化《河南总志》、明嘉靖《河南通志》等为大陆唯一,稿本《东京志略》、《汴梁水灾纪略》《芸晖书屋笔记》弥足珍贵。在抗战时期,流浪中的图书馆就在宝鸡市郊为《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作者、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先生提供了《道藏》等文献的借阅服务。整理出版的《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未收书辑刊》等共5203册收录古典文献14329种,该馆已收藏齐全,形成系列。
图书馆不仅收藏了大量的纸质文献,而且正在进行KALIS项目“宋代文献数据库”的研究和建设工作。图书馆除了继续保持对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国古代史等专业文献的有效保障外,还逐步形成了以区域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凝聚态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植物学等学科文献征集为重点的态势,强化了理工科文献的收藏力度。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理并重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共存的文献收藏体系。
数据库建设
河南大学图书馆装载“中国学术期刊”、“维普科技期刊”、“万方硕博论文”、“数图电子图书”“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数据库20个;整合了原三校图书馆的书目数据、读者数据资源,实现了三校区书刊资源、数据资源的通借、通还、通阅;自建了“馆藏中文书目文献数据库”、“馆藏中文报刊文献数据库”、“馆藏线装古籍书目文献数据库”、“馆藏英文书目文献数据库”等。 学术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从2000年起开设“数学”“现代物理与材料科学”“化学化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自然资源学”“地理科学”“建筑环境与结构”等专栏。2007年改为双月刊,并将栏目调整为“数学研究”“现代物理与材料科学”“化学与化工”“地理环境与资源开发”“生命科学”“自动化基础理论与信息技术”“建筑环境与结构”。在1996—2004年,蝉联河南省第二届—第六届优秀科技期刊奖。2000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选定为来源期刊,2001年以后又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德国《数学文摘(ZMATH)》正式收录。2004年,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并被遴选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荣获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先进集体称号、第二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河南省第一届自然科学二十佳期刊称号。2010年荣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河南省第二届自然科学二十佳期刊称号。
医学版:被美国《化学文摘(CA)》正式收录。2010年、2013年在河南省新闻出版局组织的自然科学期刊综合质量检测中,连续两届被评为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级期刊 。
《史学月刊》
根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检索中心的统计:2003年起,在全国二三千种被转载期刊中,该刊的转载量,一般排前20名之内;最高的2006年,排名第七位。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的复印量排名,2002年起,该刊在历史地理类刊物中一直名列第一。
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主持的“中文核心期刊”评审,该刊在历史学类核心期刊的排名,2000年排第7名,2004年第5名,2008年第4名,2011年第3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4年该刊位列历史学类第7名,2008年位列历史学类第6名。
2003年和2005年,在全国期刊评奖中,《史学月刊》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2011年5月,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期刊。
2012年6月,入选国家社科基金第一批学术期刊资助名单。
2015年9月,荣获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期刊”称号。
I. 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科学研究
学院拥有智能技术与系统实验室、先进控制与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数据与知识工程研究所、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研究所、数据与知识工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其中智能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由张景中院士担任名誉主任,该实验室包括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智能技术与控制、知识发现及应用和中文信息智能处理等4个研究方向,是学院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地,2009年12月该实验室成为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教育厅及横向联合项目等共计40多项,完成了包括奥运会保障项目“中国民航总局航空气象综合信息处理平台”在内的应用性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60余篇,其中发表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专业期刊上的学术论文700余篇,被SCI或EI收录的论文86篇。学院教师撰写专著、教材40余部,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0余项。 学院重视对外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近70余人次来我院讲学,并承办了第六届未来软件技术国际学术会议、第十九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第四届中华文化自然遗产数字化及保护与数字博物馆研讨会、河南省自动化新技术应用与省传统产业改造研讨会、河南省计算机学会新一届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教材建设研讨会等国内外学术活动,学院教师出国访问、外出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达100多次。此外,还与1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J. 河南大学图书馆的各室开放时间
(1)报纸阅览室、现刊阅览室、过刊阅览室、视听室:周一~周日 8:00-22:00(冬季);8:00-22:30(夏季);周四下午学习;周五、周六闭馆。
(2)流通三个借书处、电子阅览室、学生科研参考室:周一~周日 8:00-17:30(冬季);8:00-18:00(夏季);
(3)其他部门开馆时间:上午8:00-12:00;下午2:30-5:30(冬季);3:00-6:00(夏季); 周四下午学习;周五、周六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