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考文献 » 参考消息印度

参考消息印度

发布时间: 2021-03-25 00:57:45

1. 求1989年7.8.9月参考消息或全年参考消息

第一节:当前全球经济体系分工

那一刻,意义非同小可。那意味着西方主流经济接纳我们进入它们的分工体系。这个分工体系是什么呢?我们来粗略看一下:

1、 最低级,乃是非洲、南美的靠提供资源,出口原材料的国家,它们的产品都是初级产品,未经加工或者仅仅粗劣加工,所得附加值很少。当然南美比非洲又好很多,南美多少有些加工工业;
2、 次低级,负责将从最低级的国家得到的原材料加工成为工业产品,这一级,需要较高的工业化水平,需要较多的稍高级的人才,所以由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担任,这一级乃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3、 次高级,乃是除去美国之外的西方发达国家,它们是少数拥有垄断性高科技的国家,靠这一优势,它们可以高价出卖自己的产品,低价买入最低级和次低级国家的原料和产品,主要包括欧盟、日本等;
4、 最高级,这是食物链的顶层。只有一个国家可以占据这一级,这就是老美。它除了具有次高级的优势可以低偿获得最低级和次低级国家的产品外,还凭借美元霸权、军事霸权和文化霸权的力量,在全球坐地分赃,无偿获得高额利润,换句话来说,除了老美之外,包括欧盟和日本在内的各国,都要按时给它缴纳“保护费”。

目前全球发展中国家力求进入的是“次低级”国家,为什么?很显然,做“最低级”,没有前途,做“最高级”,老美先干掉你,做“次高级”呢,要很高的技术实力和其他相关因素,所以短期内还是先坐上“次低级”的交椅比较现实。

第二节:入选次低级国家的条件

我们注意的是“次低级”国家,这个级别的国家并非世界上160个左右的发展中国家都能担任的,它是由老美、欧盟和日本(当然主要是老美)联合挑选的。它的入选条件如下:

1、 政治稳定,方便稳定的生产。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不具备如欧美一样的稳定的中产阶级,所以搞民主制度必然大乱,所以倾向于选择独裁政权(尤其在1980年代前),而由后者以强力来维持国内的稳定;
2、 有相当规模的劳动力,可以提供足够量的产品;
3、 具有较高的技术实力,所谓“较高”,乃是相对于最低级国家来说,这个所谓的“较高”的技术实力比起上面的两级来,自然是云泥之别。较高的技术实力,保证能够生产出在国际市场上质量较好的产品;
4、 劳动力价格极低;
5、 意识形态与西方接近,至少是不公开挑战西方。

第三节:我们当上了次低级国家,怎么发生的?

那么担当这个角色的国家是谁呢?

在1970年以前,主要是日本担当的,此后到1997年前,主要是由东南亚(四小龙、四小虎)国家(当然墨西哥、阿根廷等国也有份)担当的,而2001年后,主要是由我们来担当的。

老美咋转了性,1989年还要整死我们呢,怎么没多久就准了我们这个“美差”呢?

这又牵涉上东南亚金融风暴。

老美不管是无意也好,有意也好,它的人(投机资金)利用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漏洞,制造了一场金融风暴,从而毁掉了东南亚国家30年的建设成果,将其轻轻松松收入自己囊中。老美发了一大笔横财,化作了华尔街股市的受益,维持了克林顿政府的高经济增长率的神话;毁了日本苦心孤诣营造了多年的“日元经济圈 ”,除掉了日本建立“经济大东亚共荣圈”,进而威逼美国经济地位的威胁;留下了一个极端仇美的马哈蒂尔,至今还在哼哼唧唧骂个不停,等等等等。

但是老美爽完了,忽然发现事情不对了,它发现充当它廉价商品供货地的“长工”被它毁了,咋办呢?哦,忘了说一句,墨西哥、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诸国,在1990年代的大大小小金融风暴中也依次陷入了金融泥潭。(有兴趣的兄弟可以查一下: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2001年12月阿根廷金融危机等等)

老美绝顶聪明,长工嘛,到处都有,再选个好了。

按照老美选择的标准,大家看一下,符合标准的,在21世纪初的世界,是哪个国家?

嗯,对了,是我们。

我们的优势是什么?

1、 政治稳定,这个我不要多说;
2、 劳动力充足,我们具有数以亿计的劳动力(或者说就是现在我们常常说的“农民工”),每年数百万大学毕业生;
3、 经过毛主席的开创,邓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远远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
4、 劳动力价格低的吓人;
5、 放弃了意识形态上的反美概念。这点勉强及格,到底你是“共”字号的。

第四点实在不能让老美放心,但是环顾全球,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

第四节:谁是消费者,谁是生产者?

我想,这个问题很多文章说的很清楚,我不再多说。老美挑选我们作为廉价产品生产供应国,当然我们作为全球主要或者首要的生产者,而老美、欧盟、日本则是全球主要的消费者。

自从我们加入世贸,出口大幅增长,对世界的影响有多大呢?我引用一段数据给大家看:

“亚洲已经接纳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它已经成为这个地区低成本制造的中心;它现在是从日本到印度尼西亚各国不可缺少的出口增长源;中国是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外汇储备拥有国。……

……根据香港高盛经济学家胡祖六的计算,中美为过去4年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大约2/3的贡献;美国有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再过10年,中国则注定将成为最大的产品生产国;美国对外国资本有永不知足的胃口,而中国正在建造的巨大外汇储备正可满足美国的需求;只有中美合作,才能处理好稳定货币,维持开放的贸易体系,保持合理的石油价格和管理亚洲大量过剩的劳动力这些问题。”

引自:http://news.qq.com/a/20040207/000183.htm

上面的数据,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家不知道注意没有,它将中美并称,甚至大家这几天到网上去查询,可以看到“(中美)两国集团”的称谓。这意味着什么呢?《参考消息》2006年9月24日星期日的第八版刊登了一篇文章,我们不妨引用来,看一段有意思的评论:

“中美‘两国集团’正成为全球经济核心:
…………
世界第一和世界第四大金融强国创造了一个非正式的全球经济:两国相互依赖的程度比它们愿意承认的还要深。中国需要美国的投资和美国消费者的不断消费,美国需要中国来降低包括资金、商品和劳务在内的所有东西的价格。…………”

话虽然少,但是很清楚,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的就是中美两国,而两国之间,则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简单说来,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通过这个关系,完成了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循环。

1、 美国人提供资金,办厂,招收中国劳动力工作;
2、 我们提供廉价产品,卖给美国人,拿回美元;
3、 我们再把美元借给老美(以购买老美国库券的形式,至2006年7月份中国增持美国国债至3327亿美元),请他付出每年大约5%的利息;(参见http://fulen.com/bond/article2.php?pd=债券频道&lm=债市要闻&id=204285)
4、 老美拿我们借给它的美元,继续购买我们的产品。

如此,完成一次经济循环。俩国的经济就在如此一个个循环中往复。

换句话来说,目前全球经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中美两国的经济大循环。

第五节:中美大循环的裂缝
如果细心一点,我们会发现这个循环中的破绽,或者裂缝(为甚是裂缝?因为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所以是“裂缝”,哈哈!):

1、 生产者(我们)卖给老美的是实实在在的能用的商品,换来的却是一张纸——虽然这张纸的名字叫做“美元”从理论上来说,老美想印刷多少,就能印刷多少,实际上它也是这么做的;
2、 美元贬值与否由老美决定,而且自从去年,一直在贬值,本来它是否贬值,跟我们无关,因为我们一直以1:8.28的比例盯紧美元,但是从去年老美就伙同欧洲毛子、小倭联合逼迫我们升值,那么我们的钱就缩水了;
3、 我们只是赚回了廉价劳动力的工资,而90%以上的获利都被老美(公司的主人)再次拿回去了。

对于第一条,我需要增加一些说明,还是老样子,引用老外的文章,到底比我说的清楚:
“美元生病,谁给解药?
…………经济专家:美元免费午餐面临考验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领域一直存在这种现象,即美国印制美元购买进口商品,而外国用向美国提供商品获得的美元再购买美国国债和企业证券充作本国外汇储备,从而支撑了美国经济。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曾评论说,这看上去就像“现代经济史上最大的免费午餐”。

有报道说,2001年以来美国的货币发行量增长了12.75%,达到7.8万亿美元,其中在美国国内流通的美元所占比重不到8%,其余都被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储存起来。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4年12月4日刊登题为《正在消失的美元》的文章指出:“由于美国的放宽信用政策已经溢出国境,全球金融系统已变成一个巨大的印钞机构。全球流通能力的实际发展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努力使本国货币钉住美元的新兴经济体——尤其是在亚洲——被迫将美联储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以放大:各中央银行大量印制本地货币买进美元从而限制其货币升值。全球流通能力的迅速提高不是加剧了通货膨胀,而是流入全世界的股票价格体系和房地产之中,导致一系列资产价格泡沫。结果一方面是,如果美元像有些人预测的那样再下跌30%,它将造成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欠账行为,导致外国人丧失价值数万亿的美元资产。…………”

引自
《财富生活》 2005年第四期财经纵横

到底是专家,说的就是清楚。我觉得说的非常清楚,总起来就是两点:

1、 美国现在发行了7.8万亿美元的钞票,但是都在国外,只有一小部分在国内;
2、 老美不负责任滥发货币,而且发到国外,导致全球闲散资金膨胀;
3、 这些资金自然要寻找出路,那么所有能够投资的领域,必然出现发烧,或者过热的情况。
第六节:中国房地产外,哪些领域在过热?

我们在生气国内的房地产暴涨的同时,必须同时注意到我们所在的这个星球同时在发生什么事情,这是辩证法教给我们的思维方式。

我们可以看到,几乎在我们国内房价暴涨的同时,全球的黄金(白银、白金)、石油、有色金属(以铜为代表)、铁矿石、数个国家的股市等等,几乎我们知道的原材料、矿产资源价格全面暴涨。

而且除此之外,除了我们国家外,全球的房地产价格,从莫斯科到巴黎,从上海到香港、澳门,从纽约到洛杉矶,都在暴涨。这些情况,大家平常注意,在经济类的报纸,或者《参考消息》的经济版就能看到,甚至,我看到上个周五(?)的《参考消息》上说连当年受到楼市泡沫重创的日本东京,房地产也涨价了。

这些经济膨胀的幅度倒也罢了,其所涵盖的范围无疑是空前的,我们不妨称之为“全球性经济大扩张”。

下面给大家几个趋势图,看一下这些“大扩张”:

图:一年来国际黄金价格走势(05年9月23到06年9月22日)

从05年9月开始,黄金从每盎司450美刀,在半年的时间内,一路涨到大约730美刀每盎司

图2:1980-2005年美国和英国房价上涨幅度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英国从1999年至2005年房价上涨了113%,而老美上涨了50%(我从东方时事导读得到的数字是:到2006年上半年上涨超过75%)
第七节:暴涨暴跌说明了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看到了全球各种资源或者投资渠道暴涨,但是它们无一例外的,近期发生暴跌,这种脱离了基本面的暴涨暴跌,无疑是有强大的资金在背后操纵,炒做。

资金哪里来的呢?

其实我们已经在前面涉及到了,老美历年发行的7.8万亿美元的纸,有92%被世界各国当宝贝一样珍藏起来啦。这些钱实际上是超出国家经济需要的额外资金。

以我们国家来说,我们现在有外汇储备大约1万亿美刀,我们国内美刀是不能自由流通的,所以每得到1美刀,我们的银行会收到库里去,然后印刷8元人民币给对方,这就意味着我们国内多了8元钱,那么1万亿美刀呢,嗯,是8万亿人民币,这八万亿人民币被凭空放到国内市场,那么必然引起通货膨胀,而未能引起通胀的原因,是央行在不断通过发行国库券等方式回笼资金。

不过央行不可能完全回笼资金,总有些资金通过合法或者非法的渠道进入国内,流转于民间,会同了民间流动的资金,这一就造成了强大的资金流。这些资金投向哪里,哪里立刻暴涨。

很不幸,这些资金投向了房地产,当然还有奢侈品,所以我们看到国内房地产混乱、艺术品价格暴涨等等。

这些资金有那些呢?

1、以投资、交易名义进入国内的假外商直接投资;
2、暴发户的资金,如山西小煤窑老板、国企FBA后的老总的钱、私仆们贪污的钱等等;
3、地方私仆为了政绩和贿赂,调来力撑房地产的钱,例如大家都知道的上海陈某人调动的社保基金、以及他没有被揭发出来,但是可能调动的上海直属企业的钱,上海各大商业银行的钱等等。

我能想到的就是这些。

回到这一节的题目,“暴涨暴跌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脱离了经济本身的资金在象癌瘤一样侵害经济。它令经济畸形发展,甚至到了一国央行也无法控制的程度。

2. 中国儒教、道教有没有向西传入印度、阿拉伯地区

三教指三大传统宗教——儒教、道教、佛教。
儒教
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儒教不等于儒学)。以“仁”为最高信仰,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终极目标。后为和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印度佛教、中国道教并称为三教。“儒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 ”,儒教是礼乐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继承者。
“儒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宗教,凡是生活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如北方的辽、金、元,西夏及清,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孔子为教主(这是孔子生前没有料到的,正如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没有被老子料到一样)。……儒教利用政教结合的优势得以成为国教,儒教的神权与皇权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道教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永生不死,与道合一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
释教
释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指东汉时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教。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印度人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入寂灭、断尽一切烦恼。

3. 《参考消息》2017年度十大国际新闻有奖评选都有哪些

《参考消息》由新华通讯社主办、参考消息报社编辑出版,创刊于1931年,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

1特朗普就职第一年 “美国优先”冲击世界

在2008年金融危机震荡全球近9年之后,世界经济终于走出谷底,全面回暖。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6年来首次上调对全球经济短期增长的预期,将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从3.4%上调至3.5%。代表全球大型股市的35个主要指数中,一半在今年创下历史新高,为2007年以来之最。在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今年已逾60次刷新收盘纪录,为1995年以来最多。日本日经指数涨至21年高点,香港恒生指数10年来首破30000点大关。

4. 印度与中国究竟谁是水稻的发现者

核心提示:水稻在印度成功普遍种植的时间可能比中国早出430年,在4500–5000年前,在印度的拉卡希加里及其附近的村庄就已经有近4万名居民居住。

原标题:中印究竟谁是水稻发现者?外媒:印度比中国早430年

核心提示:水稻在印度成功普遍种植的时间可能比中国早出430年,在4500–5000年前,在印度的拉卡希加里及其附近的村庄就已经有近4万名居民居住。

参考消息网11月22日报道外媒称,英国考古学家发现了此前未知的证据,可证明古印度居民在4500年前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了,这一时间可以与中国种植水稻的时间持平,甚至比中国更早。

据俄罗斯“卫星”新闻通讯社网站11月21日报道,这篇刊登在《Antiquity》上的文章对此进行了论述。英国牛津大学的工作人员在对古印度城市拉卡希加里遗址进行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表示,水稻在印度成功普遍种植的时间可能比中国早出430年,在4500–5000年前,在印度的拉卡希加里及其附近的村庄就已经有近4万名居民居住。

时至今日,印度河山谷的拉卡希加里、现代印度西部的一些村庄降水量仍然居高不下。考古学家们表示,这可能是使得居民们在这最适合农业发展并出现各种作物种植传统的地点之一安家落户。冬天种植小麦、大麦和豌豆,夏天则种植当地不同种类的小米、鹰嘴豆和水稻。

经过放射性碳测定年代鉴定,所有这些谷物都是由当地居民在公元前2700–2600年间种植的,这一时间比中国发现水稻种植的时间早出很多。且学者们认为,作物的多种类证明了拥有超过2000多年的古印度文明的生命力,证明印度文明比古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占有更广的地区和领域。

5. 印度中央邦瀑布5人死亡事件始末

位于印度中央邦(Madhya Pradesh)的Patalpani 瀑布是印度著名的旅游景点。2011年7月17日当地一家五口在该瀑布上游游玩时,遭遇暴涨的洪水,被困在当中。湍急的河水突然将他们冲下悬崖,造成了3死2失踪的惨剧。(《参考消息》)

6. 为什么说印度是未来的世界大国

1、印度是非常成熟的两党制的议会共和制国家(国大党和人民党)
2、印度是5个核大国外,唯一实际拥有中程核威慑力的国家
3、常规军力中印度海空军是亚洲除了日本外最大的强国,海军甚至可以超过日本海自。(按照原88舰队配置),是除了核潜艇没有以外种类齐全的海军(现在租借前苏联核潜艇)。
4、15工程(德里级)和15A工程(班加罗尔级)两型驱逐舰完全继承前苏联风格,就其实力来讲,是和中国引进俄罗斯的现代级差不多一个级别的。综合现代级的古老历史(80年代产物),可以说实力相当。
5、一个潜在的强国必须是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原因不必说,软件和硬件的储备。
6、印度的软件产业……我就不说了,搞软件的人都知道印度软件世界第2的地位,当然第一肯定不是中国。
7,印度的钢铁工业,也是军工基础产业,中国能比吗?如果你不了解钢铁工业,可以去科普一下。荷兰的安赛乐米塔尔公司(全球最大钢铁公司,世界钢铁巨人)的创始人就是印度裔的(虽然现在和印度没有什么关系),除了美国的美钢联,德国的蒂森-克虏伯,日本的新日铁可以靠技术含量拼一下外,可以说傲视群雄。连韩国浦项制铁都难以企及,更别说宝钢了。塔塔钢铁更是发展中国家的钢铁一霸,也排进了前10。(宝钢在和巴西淡水河谷矿业公司的谈判中都快跪下来了,因为毫无技术含量,也无资源)。全球铁矿石涨价40%的恶果,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吞下去,但是在印度毫不存在这种情况。
…………
这些东西都不胜枚举,共产党的新闻工具报道是带有色眼镜的,多关注一下财经方面的消息,就知道印度没有《参考消息》报道里的那么差。
但是印度现在的基础工业为什么落后???????????????
我只讲一个例子,80年代的事情。80年代发达国家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和印度都是选择的对象,但是因为劳工工资的问题,印度东部加尔各答邦工人发生了克扣工资,延长加班时间之类的问题……印度工会向政府施加压力,最后要求外资企业完全按照印度劳动法律在印度开展业务,结果发达国家认为“印度投资环境不好”而把主要投资放在了中国。(80年代我们发生了什么,我就不用讲了,这些问题在当时同样存在,但是对比一下我们对工人的态度……)
说穿了就是我们现在的繁华背后是以当年血汗工厂为代价换来的!!!!实际上血汗工厂到现在都存在,比如山西矿难……,只是现在少一些了而已。
如果当年印度也用集权体制,压制工会……现在上海的高楼大厦比的过孟买还是未知数吧。
我不知道那些买不起房,买不起车的人,自己拿着微薄的工资的人有什么资格去嘲笑印度?一个靠血汗工厂换来的发达就可以去嘲笑一个不愿意用血汗工厂换繁荣导致“落后”的发展中大国????
在印度面前,我们的国人更多的表现出一种类似韩国人的民族劣根性。

7. 参考消息6月5号文章,《中国核电计划有助于刺激经济》文章中称,理由有二点,1,中国国有核电设备供应商可

从我个人观点来看,完全不同意你的说法:
1)当前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能源:石油、煤炭背后是无数战争与矿难,表面上“技术成熟”其实并不见得安全,水力发电大量的移民毁林问题;
2)未来全球可靠的主力能源供应,离不开核能发展:石油煤炭天然气……开发勘探接近极限,太阳能、风能……清洁能源无法成为亿万人“主力能源”;
3)低碳减排在“福岛”之后没啥人热炒了,原因是全球计划中核电占“减排替代”70%以上,但是低碳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4)日本、德国放弃核电后将走向“研发中心”而不再是“世界工厂”,大幅减少能耗(德国准备从法国大量购入核电,有隐患),这不仅与核事故有关还与他们老龄化有关;中国、印度……要大力发展“制造业”要城市化早日脱贫,美国、法国……要维持核能技术霸主地位,他们不可能放弃核电——否则经常性的拉闸停电会让大家更加郁闷!
5)个人工作感觉,现实生活中的中国核电、核技术总体还是比较安全放心的,至少安全性不比火电、水电同行差:)

8. 印度经济迅猛崛起 中国有哪些方面应该学习

2003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达8000多亿美元,大致与当年GDP的60%相当。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有了如此之深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但一国舆论对世界经济的了解,却似乎远没有对
美妙时光产权酒店 紫光台式电脑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生意那样深入──如此,也许才可以理解最近以来媒体上的那些有关“印度超越中国”的惊诧喧哗。
国际舆论为2003年的印度经济喝彩,并将它与中国经济相比较,反映了全球经济界人士的敏感。然而,某些中国人还没有把全面了解两国经济当作把握世界经济趋势的一个方面。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不久前做了一个世界经济年度报告,除了编导对所讲内容像经济爱好者那般似是而非跟往年一样外,世界舆论都在惊呼的印度崛起竟不在它所列的2003年十件大事里。一些含糊其辞的老调重弹──比如对邻居韩国那点对世界经济起不了多大影响的经济居高临下的述评等等──竟然比世界又有了一个可容纳10亿人的市场正日趋活跃这件事来得重要。
最近才被国人关注的问题是:几乎与我们同样大块头的邻居印度,无疑也是中国经济最有分量的竞争对手,它会不会成为我们潜在的替代者?
近期《参考消息》将一篇美国报纸评论印度的文章放在头版头条,却将原文标题《日益崛起的印度要成为世界强国》改为“印度口气大得很”,很能印证国人时下复杂而微妙的心态。
2003年的印度,与中国有了差不多的经济增长率。更有报道说,据印度计委一位副主任预测,印度的经济增长在2004年将会达到9%。美国《芝加哥论坛报》则引用印度一位副总理的话说,20世纪属于西方,21世纪将属于印度。
花旗银行最近的一个调查报告对这两个国家作了直接比较。结果是:印度的机会大于中国。几乎所有国际大银行都持同样的观点,理由也是相似的:与中国相比,印度有着更大的追赶潜力。
印度与中国的舞蹈,究竟谁会更对世界的胃口呢?潜心而公允的讨论还不太多──回萦于许多人脑海的,常常还是40年前中国从军事上击败印度的一幕──仿佛印度只配向中国学习。
印度:笑傲高级市场
世人对印度经济的关注,除了它与中国一样有着当今世界不多见的漂亮增长外,还跟一篇文章有关──自去年底以来,它便在中国的媒体上被炒得沸沸扬扬。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塔伦·凯纳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黄亚声发表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的这篇文章,既有力地解释了印度目前的增长,也有根据地预测了它将来的令人敬畏的增长潜力。
两位教授的分析表明,初级市场远不及中国繁荣的印度,在货币与资本的高级市场上却比中国更有效率。
我以为他们判断是有根据的。印度的银行也许不是全球金融业的榜样,但它们犯下的错误要远远小于中国的银行。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直到2001年,印度的银行资产中仅有大约10%属于不良贷款。这个数字与印度愿意承认的差不多。据2003年11月18日的印度《经济时报》报道,到当年的3月底,印度银行系统总的不良资产减少超过200亿卢比,占净资产的4.4%。而在我记忆里的同类数字,中国银行业愿意承认的不良资产率至少在25%。
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印度比,更是有着差距。过去两年,中国物物交易市场的繁荣为世界叹为观止,但股票市场却表演着骇人听闻的欺诈和全球独一无二的跳水。据统计,至少有8000亿元市值化为乌有。而2003年印度股票市场的表现与它的经济增长相互辉映,让国内外投资者喜笑颜开。汇丰投资管理的印度基金经理山吉夫·杜伽指出,印度股市持续上升,已吸引了大批外国投资者,2003年11月的资金流入创历史最高纪录,12月的情况同样乐观。作为印度股市指针的孟买BSE指数,12月19日收报5541.3点,较2002年底的3374.9点,累计上升了64.19%,令所有印度基金大丰收。在香港可以投资的6只印度基金,2003年回报率在73.76%-106.38%不等,而且升势未停。
中印两国高级市场景象迥异,说明中国市场运行有着更高的成本和费用,说明印度比中国能更有效地降低市场费用。在这方面,印度堪为中国的老师。
●中国人的许多储蓄都被浪费了。据国外专家分析,中国过去十多年的增长率平均每年为7%,而印度增长率为6%。但中国储蓄率高达40%,加上外资都被投入经济发展;印度储蓄率只有24%,外资也比较少。因此,实际上就是中国投入40美元每年只挣7美元,而印度投入24美元挣6美元。
●作为中印两国经济增长基础的企业,质量出现较大差异。印度已成功地培育出一大批能够与欧美最好的公司展开国际竞争的私营公司。这些公司许多是属于最尖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行业。与此同时国外分析家又说,在过去20年里,中国经济已经腾飞,但中国的私营企业却没有随之腾飞,中国迄今还没有出现能够与大型跨国公司一决高下的世界级私营公司。
富人是中国不能承受之重
评论有些苛刻,但下面几项国际调查倒多少有些印证。
亚洲里昂证券公司2000年对全球25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所作的调查表明,印度在规范化管理方面排名第6,而中国仅名列第19位。
2002年,《福布斯》杂志对世界上最好的200家小公司进行年度排名,印度就有13家上榜,而中国仅有4家,而且都在香港。
在《远东经济评论》2003年对亚洲主要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印度的综合得分高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
那么,印度降低高级市场的成本靠的是什么呢?塔伦·凯纳和黄亚声指出:“印度的法律制度尽管存在实质性的缺陷,但与中国的相比仍要先进得多……在印度的股票和债券市场,歪曲真相的情况仍然相当普遍,但印度资本市场运转的效率和透明度都高于中国,股票和债券市场通常会让有光明前途和可靠声誉的公司获得它们所需要的资金”。
看过这篇文章的中国人都认识到了,在一套相对较好的法律制度约束下的印度高级市场,显然形成了比中国强大得多的支持和保护真正市场化企业的基础设施。这样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制度,不仅让具备潜在企业家才能的人易于获得资源,还酝酿社会共识;既使像穆尔蒂(信息系统公司的创始人,被比作印度的比尔·盖茨)这样一些企业巨头得以产生,社会还把他们当作民间英雄。
中国人不可理喻的却是自身:我们为何仍然缺乏足够的法治制度和意识,来恰当地对待私人财富和特定条件下发达起来的、似乎“脏兮兮”的富人和企业家?富人犯法与穷人同罪,但绝不意味着富人重罪;富人有罪无罪与穷人同一裁决标准,但绝不因为他是富人就应从严获罪。但富人目前恐怕还是中国不能承受之重,你很可能还远没有发达到比尔·盖茨的程度就精神崩溃了。
何况,印度还有一块迄今尚未利用的增长储备。如果印度不再把海外约2000万的同胞称为“并非必需的印度人”(Not Required Indians),而且从自己海外侨民那里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也与中国一样达到50%,而不是现在的10%,那么,印度就有可能成为全球性科技强国──就像中国在海外华人的帮助下,已经成功地成为“世界工厂”。
中国的领先之处
增长率:近10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约为8%,而印度只有6%。
基础设施:中国拥有高水平的公路、港口、电力部门和工业园区。
外国投资:中国一年大约能吸引500多亿美元外资,而印度引资数仅为40亿美元。
出口:2002年中国的出口总额为2660亿美元,大约是印度的4倍。
印度的优势所在
语言:英语的普及使印度在信息技术服务和后台工作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资本市场:私营公司的融资渠道比较通畅,而中国则较钟爱国有企业。
司法体系:与中国相比,印度的合同法和版权保护体系要更加完善。
人口:印度总人口中25岁以下的人大约占35%,在中国这个比例为45%。
(资料来源:《商业周刊》)
问题在于人口──尤其是亿万农民
然而,要是说印度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更加充分地利用了资源,并已选择了一条有可能比中国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因此可能超越中国,我认为塔伦·凯纳和黄亚声的研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
事情正如二人宣称的那样:“真正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不是中国和印度当前处于何种位置。问题在于它们未来将处于何种位置?印度追求的经济发展道路优于中国吗?”
的确,仅凭中国现在远远大于印度的多个经济总量,不能说中国的未来比印度更有潜力;同样,也不能仅仅根据印度高级市场和技术密集市场比中国更有效率,就预言印度的增长更有持续性。效率高而费用低的高级市场,肯定是有助于经济增长的;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在于这个市场与该国最紧要的问题有多大相关性。
与中国一样,同是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的印度,经济增长不可能不受农村剩余劳动的约束。发达国家的学者和政治家对此往往缺乏切肤感受,难得将它作为一种价格或成本约束来认真对待。
印度和中国一样,都有着庞大的剩余劳动和处在市场边缘的数亿农民。印度的高级市场,以及初级市场里的软件信息产业、制药和生物技术产业,其实容纳不了多少劳动,尤其是密集劳动。过剩劳动力如何就业是印度的大问题,但印度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市场与此的相关程度并不高。事实上,印度迄今为止并没有创造出一个能大规模匹配和容纳密集劳动的产业。
中国在初级市场方面,却较成功地让制造业与密集劳动融合在了一起,显然容纳了比印度多得多的密集劳动。同样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初级市场的发达与自己面临的最大问题高度相关。有一个可容纳越来越多密集劳动的市场,使亿万人民在其中获得收入并增加购买,是中印这类拥有众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欲要持续稳定增长的基本平台。这个平台的获得并不容易,它是风云际会的结果。
还好,中国不拒绝可口可乐
但仍有一些中国经济学家是鄙薄初级市场的,而且直言苦劳于斯对外资是有害的。显然,他们对人类生活有着更神圣的期许。他们向中国推荐印度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反抗。前不久,学者李少君就有文章说,他前不久与知名学者王绍光去过印度,就认为中国知识分子远不如印度的知识分子,中国应向印度学习。
李少君说,他和王绍光都深深“敬佩”印度的民族主义。他说,陪同他们的印度教授从来只用国产货。他们饿了,买饼干吃,印度教授不吃,他只吃印度人自己做的薄饼;见他们逛街渴了要喝可口可乐或矿泉水,便委婉地建议他们喝椰子水。印度的教授们不仅以身作则,而且还努力影响更多的人。教授正和他的学生们发起一个“不喝可口可乐”全国性运动。他们的口号是:“不喝可口可乐,喝椰子水;不吃和路雪,吃井水;如果买车,只买国产车。”据李少君说,印度基本上没有外国车。
李少君为中国汗颜了:“麦当劳与肯德基进入印度多年,绞尽脑汁,却毫无进展。肯德基甚至被迫于去年彻底退出印度市场,麦当劳到目前为止也才开了20多家分店。而在中国,麦当劳与肯德基长驱直入,毫无阻拦,短短几年就席卷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同行的王绍光教授感叹说:‘与印度教授比起来,中国可以说没有一个真正的民族主义者。’”
我认为,如果把印度知识分子道德上的优点看成是他们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一个优势,可能就要害人害国。
印度的劳动力中有70%是农民,与中国一样,有着浩大的剩余劳动队伍需要国际国内更大的市场来容纳和消化。国内企业一时开拓不出这么大容积的市场,利用外资又有什么错呢?2003年,中国出口的4000亿美元中有近60%是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也就是说仅在国际市场就做了近两万亿元人民币的出口生意──这意味着有多少人就业、多少人因就业而有了收入、多少人因收入而有了购买,有多少经济增长因购买而产生?
不久前,一个世界性的反全球化大会在印度召开。我想,中国是不太会同意这种大会在自己国土上召开,而向国外投资者发出一种含混信号的。我看见电视上那些在印度街头游行的各国人士,就觉得印度这个国家很麻烦。
李少君还向中国推荐了印度知识分子的宗教情怀,称赞印度知识分子如何扎根农村,用各种方法帮助农民,组织农民反抗全球化。曾看过一位印度高官的预测,说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赶上中国需要10年。我查了资料: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2003年是570亿美元,印度尚不及中国的零头。
看到上述消息我深感庆幸,中国那些崇尚民族主义的专家学者没有主宰政策。否则,印度肯定超越中国。作为反面教材,中国不妨向印度“学习”。
快马加鞭,一骑绝尘
如果说,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开放,尤其是对三来一补等看似卑贱的加工制造业的开放,使中国获得了能容纳越来越多密集劳动的国际国内市场,是中国的独门绝技的话,印度这个市场则还面临着民族主义和宗教的巨大交易费用和成本无人买单。而且在内需方面,印度显然还像若干年前的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并不指望在你这里卖多少东西,更多是利用你有竞争力的劳动所生产的东西往外卖;而中国已在超越这个阶段。大致的情形是,与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市场竞争,印度有着它难以克服的成本,自然也难吸引世界相应的资源。
实际上,印度还有着一个几乎无法克服的成本。它地处南亚,近几年的夏季常有50摄氏度的高温。英国大学者汤因比在其煌煌巨著《历史研究》中就描述过远古时气候成本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我前些年看过国外的一份研究,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大都分布在北纬多少度以上,大抵谈的就是气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成本的角度看,几乎是无法消除的。
我个人的推测是,只要中国坚定这样的共识,即在相当长时间内坚持所谓市场经济建设就是扩展容纳密集劳动的市场,同时继快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国经济就依然一骑绝尘。
香港的张五常在一篇论及人民币如何下锚的随笔里曾说,中国不要眼睛光盯着发达国家,还要经常看看身后或身边的竞争者,比如印度就很厉害。但印度究竟会有多厉害呢?
印度公众眼中的中国
■文/唐璐
印度是一个特别善于表达自我的民族,对于中国,有多少印度人就会有多少种观点
如同中国对印度林林总总的看法一样,印度人对中国的感情也呈现出多姿多彩:怀疑、同情、震惊、敌对、友好、好奇、害怕、愤怒、敬畏、尊敬、不知所措……
“中国人并不冷酷”
施瑞德哈来自泰米尔纳德邦,他在邦立大学教授国际政治和中印关系课程。在尼泊尔的一个研讨班上,我与他成为了合作伙伴。值得指出的是,我是他有生以来第一个接触的中国人。
当研讨班即将结束时,施瑞德哈悄悄告诉我,回国后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告诉他的学生“中国人并不冷酷”──因为以前他在给学生上课谈到中印关系时,总是给他们讲“中国人非常冷酷”。但他现在觉得,中国人其实非常热情、友好和坦诚。
说实话,第一次听施瑞德哈说“中国人冷酷”时我感到特别不可思议。渐渐地我明白了可能是中印之间的文化差异产生了这种认知隔阂。所以我不断地向施瑞德哈讲述一个观念,即中国人的感情总体来说比较含蓄,对于任何他所喜欢的人或者事物都不会像印度人或者西方人那样情绪激动。这或许是中国人被认为冷酷的直接原因。
其实,在与印度人接触中,我也发现了他们身上有许多与中国人不同的行为方式。例如,印度人喜欢某种东西会表现出很强的倾向性,甚至会直接向对方索要,而这在中国人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印度人被许多中国人指责为贪婪。
其实,无论是“中国人冷酷”还是“印度人贪婪”,恐怕都是不同民族依据自身的文化取向作出的判断,这其中并不一定带有多大的合理成分,然而日积月累,却可能会对人民的沟通产生负面影响。
“昆明简直就是东京”
拉纳是来自印度阿萨姆邦的一位电视工作者。1999年我曾经陪他到通往缅甸的史迪威公路实地考察。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们返回昆明的那天正好是晚上。那年,昆明刚好成功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夜幕笼罩下的昆明被一些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装扮得异常漂亮。当我们的车队缓缓驶入城区后,拉纳向我惊叫着:“啊,昆明真漂亮,简直就像是到了东京!”
我笑了,“昆明仅仅是中国的一个中等城市,如果昆明是东京,那么假如你到了北京或者上海,你又能说什么呢?”
其实,我在印度网站上也经常看到那些到中国公干后的印度人撰写的中国见闻,他们一方面惊讶中国现代化程度之高,另一方面则抱怨印度媒体对中国成就的报道太少。也难怪,尽管我的朋友约瑟夫每天都特别勤恳地埋头写稿,可是全印度目前只有他一人作为印度报业托拉斯派出的记者在华工作。
正因为如此,2003年,当随同瓦杰帕伊访华的六七十名记者(许多是首次来华)把他们对当代中国的风土人情认识介绍给印度人时,在印度掀起了一股强烈的中国冲击波:高速公路、摩天大楼、购物中心、霓虹灯光……印度人明白了:在通往富裕的道路上,中国已经把印度甩在后面了!
“印度穷人更多”
库马尔在尼赫鲁大学社会学系读研究生,他的父亲因为做生意经常在新德里和上海之间往返,库马尔的中国知识几乎都是父亲灌输的。他向我倾诉了一段心声:
“印度很强大,但是我们的生活水平远比中国低。我们仍有很多的穷人。现在西方国家都承认中国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可惜印度还不是,最可怕的是印度对中国的先进的漠视,中国的现实同我们想像的完全不同。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比我们要高。虽然印度的富人生活更好,但是印度穷人更多。”
印度一直梦想着要成为一个大国。1998年,印度核试验震惊了世界,现在,印度也正在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但中国经济的崛起使印度领导人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成为一个受国际社会尊敬的大国,仅有核弹远远不够,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力量支撑。
所以,我们看到,印度领导人最近几年总是在各种场合叨念着“印度的根本国策是追求人民的高质量生活”,“印度发誓在2020年将成为发达国家”。
“中印联合,未来将属于亚洲”
贾娅纳丝是居住在印度南部城市普那的一位相当活跃的自由撰稿人,主要撰写涉及中国和印度经济问题的稿件,曾跟随在美国公司工作的丈夫多次访华。
她认真而坦率地向我谈了她对中国及中国前景的看法:“对于印度来说,中国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对手和潜在的朋友。从政治层面看,中国是印度不放弃民主原则和不牺牲国家安全就可以效仿的榜样;从商业角度看,繁荣的经济将使中国成为进入制造业并与印度产品交易的一个机遇之窗。”
她说,许多印度人都梦想着中国和印度能够结盟。只有这样,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联合才能够抗衡发达的西方世界。当然,目前惟一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历史遗留下的中印边界争端。
同其他印度人相比,贾娅纳斯的观点可能属于比较务实的一类。在印度,持这种务实观点的人越来越多。由此,记者想起另一位朋友,印度地缘政治学家、被誉为“亚洲版北约之父”的纳拉帕特。用纳拉帕特的话说,中印如果联合,未来将属于亚洲;如果中印分开,美国将会得逞,亚洲的未来就将属于美国。
值得庆幸的是,印度的年轻一代对中印关系的态度也在日趋冷静。越来越多的年轻印度人主张,印度应该同中国改善关系,因为美国人希望印度同中国对抗,而印度就是印度,对于印度来说,中国可以成为印度的朋友,只有这样印度对美国才能有较大的选择权利。印度目前不应该在军事上震慑中国,而应该在经济领域同中国竞争和学习。
根据我对印度的认识,印度是一个民族性非常强的国家,它不会轻易与任何国家结盟,因此我不赞成那种印度人会与美国结盟反对中国的看法,同时我也并不认为中印有一天会走到结盟的地步,两国之间的利益格局,决定了中印之间将只能是竞争与合作关系。
在现阶段,印度更希望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而要做到这点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保持与中国的良好关系对于印度是非常必要的。关于这一点,印度外长辛哈说得很明白:“目前中印都把未来20年看成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战略机遇期,如果中印在双边关系上取得质的飞跃,克服无端的不信任,两国将能成为一对具有建设性视野的合作伙伴。”

9. 有没有关于《参考消息》头版头条研究的书籍或期刊

简单搜集下资料,看你能用吗?
1, 《双语教育之探讨》
期刊:《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3期
作者:张爱勤
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2000年12月19日,我国<参考消息>头版头条刊发了一篇题为"软件,印度为何领先中国"的文章,引起很大反响.文章指出,中国软件业设计的总体水平并不落后于印度,但去年印度软件产品出口总额达到46亿美元,而我国仅为5000万美元,原因就在于印度原来是英国的殖民地,其国民的英语水平高,至今英语仍是印度的官方语言.
2,《大视野深挖掘巧整合——一位新闻学教授对2011年<参考消息>的看法》
期刊:《中国记者》 2012年3期
作者:刘建明
摘要:《参考消息》2011年的媒介定位可用三句话概括:大视野,俯瞰世界;深挖掘,聚焦世界;巧整合,透视世界.大视野,俯瞰世界的“构图”《参考消息》在2011年呈现的“大视野”,犹如翱翔高空的雄鹰锐智的眼睛,俯瞰世界变局的骚动,给读者印象十分完整.由于定位高峻,转引详尽,观察细腻,版面信息流形成居高临下的冲击力.从3月12起以头版头条《百年不遇特大地震袭击日本》为题,连续3个月转载200多条新闻集中报道了日本大震的惨象,以近百家海外媒体的观察,统摄了人类罕见的灾难及救灾的各种方式.
等等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