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考文献 » 文献辑轶

文献辑轶

发布时间: 2021-03-24 19:49:24

『壹』 王辉斌的介绍

王辉斌(1947—),字靖华,号竟陵居士,湖北天门人。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文献学、辑轶学的研究与文学批评。著名学者,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当代中国将文学史研究打通关的第一人。现为中国孟浩然研究会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常务理事。已出版独撰著作《商周逸诗辑考》等20馀种,在《民族文学研究》、《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70馀篇。

『贰』 恳请各位提供些许关于考古和历史的书籍

一,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
古墓、珠宝、古尸、陪葬 ,神秘的面纱背后是璀璨的古代文明。。。。。。

1、《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本书真实地再现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八千个兵马俑发现,发
掘的详细经过。。。。。。

2、《寻找北京人:“北京人”头盖骨失踪之谜》
1929年,北京周口店发掘出来的“中国北京猿人”轰动了当时的世界,被誉为“整个地球人类的震撼!”然而。。。。。。

3、《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发现之谜》
本书用纪实文学的形式,叙述了南越王墓发现、发掘那曲折而动人的经过,也充分展现了南越王国风起云涌、大喜大悲的历史画面。

4、《日暮东陵: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之谜》
1928年7月,流氓军阀孙殿英率部,以剿匪及军事演习为名,荷枪实弹进入东陵,用七天七夜的时间,打开乾隆、慈禧两座地宫,劈棺抛尸,将价值连城的旷世珍宝洗劫一空,酿成了中外文明史上惊天动地的大案。 。。。。。。

5、《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
这是一部全景式、多侧面反映新中国以科学考古手段发掘第一座帝王墓葬--明定陵的长篇纪实文学。

6、《万世法门:法门寺地宫佛骨再世之谜(修订本)》
位于陕西扶风县的千年古刹法门寺宝塔,在一个风雨之夜突然崩塌,考古人员无意间在塔下发现了秘密玄宫,这便是埋葬着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和大唐帝国无数珍宝并已消失了一千多年的法门寺地宫。本书从不同侧面,披露这座迷宫的发现、发掘经过,以及佛祖真身舍利东来中国的秘密过程,为中国历史及世界佛教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空间。

二,《天国的灵光:佛像》

本书是走进珍宝世界系列图中的一册,全书以大量精美的照片介绍了汉、十六国时期至元、明、清代2000多年间的丰富多彩,造型各异的佛像,每件佛像均有详细的文字介绍及多篇局部放大照片,便对读者的欣赏。全书印刷精美,图文并茂,既具收藏性又具有知识性及鉴欣赏性,是文物爱好者的重要参考工具书。

三,《唐李宪墓发掘报告(精)》
本书是关于李宪夫妇葬墓的发掘报告。本书记录了该墓的墓葬形制、葬具、墓内装饰壁画以及种类繁多的随葬品,其中有陶瓷器、铜、银、玉、玻璃料器等妈妈,这些都为唐代的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四,《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序 我们的心愿引子壹 汉兵马俑坑的发现贰 发掘清理兵马俑叁 寻找兵马俑陪葬坑的主墓肆 陵墓的初探、试掘到正式批准发掘伍 内外墓道发掘告捷陆 会战主墓室柒 清理的珍贵文物捌 解答楚王陵墓的两个问题后记

五,《中国(世界)历史未解之谜》&《中国(世界)考古未解之谜》

六,《帝国的辉煌》
本书是关于秦始皇兵马俑及秦文化的考古科普图书。秦始皇陵与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大众介绍了秦国历史以及秦所创造的

七,《定格历史(隐藏于古墓中的奥秘)》

八,《满城汉墓--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满城汉墓的发现,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

九,《走进古蜀都邑金沙村:考古工作都手记》
继发现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之后本书纪之初,在成都平原又传来了令人再次震惊的考古大发现:一个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蜀国邑遗址,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骇然现世……考古工作者将此遗址命名为“金沙村遗址”。
本书作者亲自参与了金沙村遗址的发掘工作,他们以如花的妙笔,将田野考古和丰富的知识以及科学求实的态度融为一体,撰写了这本书。 作者将带你一起穿越数千年时光隧道,走进古蜀都金沙村,去体会古蜀人的社会生活

十,《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

本书集中展示了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问世30余年来的研究成果。

十一,《西藏考古与艺术》
找寻失落的文化——西部西藏前佛教时期重要考古遗迹调查报告(1992-2002)札达盆地岩画的发现及对西藏岩画的几点认识丁冬:西藏西部一处前佛教时期居住遗址的发?? 西藏西部陶器制作工艺的观察和初步研究 De-ga g.yu-tshal(榆林窟)之会盟寺的比定图像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松赞干布塑像的再观察

十二,《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大发现》
周口店北京直立人(俗称“北京人”)遗址发掘与研究,是世界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也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重大事件之一。此遗址被列入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中国境内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眼前的这本小册子,作者尽力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这一段牵涉众多学科和专业性很强的历史,融会了国内外相关的重要考古发现,写成一本雅俗共赏的书

十三,《考古人类学随笔--张光直作品系列--张光直作品系列》

这是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的随笔集,收录其80及90年代所写书序、讲演稿、报刊文字及访谈记录。内容涉及考古人类学研究理论与发展,学者介绍,学界轶闻掌故、考古时事及对学术的前瞻。以随笔的形式,读者不仅可了解张光直学术上的直知灼见,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位诙谐、宽容、乐观、热富有社会使命感的尊长。这是“张光直作品系列”中的一本。

十四,《秦公帝王陵》
本书是一部全面研究秦公、秦王和秦帝陵墓的专著。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获取了充足、完备、翔实的一手资料,详细介绍了秦陵四大陵区即西垂陵区、雍城陵区、栎阳陵区和咸阳陵区的陵墓、陵园、陵寝建筑、陪葬墓、陪葬坑等情况。特别是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秦始皇陵,其规模之大在世界帝王陵中也属罕见。秦始皇皇陵的考古发现,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成为世界认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文明的重要窗口。

十五,《趣味考古》
本书包括趣探事源,趣谈考古,趣觅古迹,趣话文物几个篇幅,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考古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探究了考古中的来龙去脉之谜。

十六,《考古的故事:中国卷·彩图版》

本书作为“彩色人文故事”系列丛书的一种,力图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中国考古。编者在参考大量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考古者、考古过程、考古等多种角度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真切感受到考古探索过程中难以言表的身心体验。

红山玉器图鉴
·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
·走进汉画
·宜德彝器图谱
·清代地方私帖图录-甲种本之二十
·戴志强钱币学文集-甲种本之十七
·中国传统漆器/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书系
·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纪念广西考古七十周年专集
·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三卷)
·中国考古学(第5卷)=Chinese Archaeology
·古墓--雅俗中国丛书
·走进考古现场
·南宋官窑与哥窑(杭州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宋元青白瓷鉴藏
·国宝
·中国寻宝地图
·国宝沉浮录
·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三编)上下
·考古探险·古代王朝的历史踪迹
·考古探险·绝境之地的神奇故事
·考古探险·记录神秘的历史碎片
·考古探险·再现历史的神秘辉煌
·考古探险·医病史中的生死轮回
·再现昔日的文明:东方大港宁波考古研究
·鉴识古印
·唐代墓室壁画研究
·明清床榻
·盈握珍玩
·木样年华(中国古代家具)
·皇室文玩珍藏
·让你价值连城(收藏家发迹的秘密)
·洛阳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宋卷)
·洛阳考古集成(夏商周卷)
·簠斋金文化
·音乐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簠斋金文题识
·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
·昭陵唐墓壁画
·龙山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胡汉之间:“丝周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
·文物鉴定与研究
·科技考古(第一辑)
·西汉孤魂:马王堆汉墓发掘之谜
·古玩谈旧闻--文玩鉴赏丛书
·龙骨坡(200万年前的山寨(彩色版))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
·东方考古(第1集)
·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
·翡翠首饰价值考成(上、下册)
·中国陶瓷史
·中国文物年鉴.2005
·巴东罗坪
·民族考古学家宋兆麟--中国民间人物
·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中国民间人物
·冶山存稿(南京文物考古论丛)
·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探究-原匈奴、匈奴
·古今神秘现象全纪录--考古篇
·中国考古学通论(修订本)
·最新田野报告:考古(《纽约时报》科学版)
·大考古(考古·文明·思想)
·中国考古未解之迷
·世界考古未解之谜:彩图版
·中国考古地图
·世界考古大探索(世界悬疑与文明大探索)珍藏版(4)
·火坛与祭司鸟神--中国古代祆教美术考古手记(紫禁书系)
·故宫博物院学术文库--中国考古学(走向与推进文明的历程)
·古代玉器通论(中国考古文物通论)
·天文考古通论(中国考古文物通论)
·沙漠考古通论(中国考古文物通论)
·古代铜鼓通论(中国考古文物通论)
·世界考古奇案(探索未知世界系列丛书)
·考古学、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网络系列)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考古学论文集(上,下)
·龙骨坡----200万年前的山寨[双色版]
·新石器时代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上、下册)
·探索· 考古发现
·考古的历史--彩色人文历史
·世界著名考古发现探秘(少年的文化之旅)/少年博览丛书
·青桐王都-----殷墟考古大发现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上、下册)
·世纪设计提案--设计的未来考古学
·考古学:追寻人类遗失的过去(插图本)
·中国考古未解之谜--彩色未解之谜系列
·考古的故事 (世界卷)
·沉舰--3000年海战史的考古之旅
·吴城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吴城文化研究(考古新视野丛书)
·古代漆器(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宋元明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帛画(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屈家岭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红山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马王堆汉墓(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石窟(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服饰(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裴李岗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秦兵马俑坑(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城市(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隋唐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玺印(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秦汉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曾侯乙墓(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农业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夏商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第一辑(8本套装)
·古代岩画(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滇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秦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20世纪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旧石器时代考古(二十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楚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广州南越王墓-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中国重大考古发掘手记--秦兵马俑
·(正背翻)中国 世界考古未解之谜
·语石 语石与同评-考古学专刊丙种第四号
·青藏铁路西藏段田野考古报告(西藏高原田野考古系列丛书)
·揭阳考古(2003-2005)
·郑州宋金壁画墓(中国·郑州考古)
·中国郑州考古四郑州大师姑2002--2003
·清江考古(长阳地区考古发掘报告)(精)
·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精)--中国文库
·中国考古学----走进历史真实之道(中国文库)
·中国化石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1901--2000(东北地区卷)
·2003年三峡文物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原考古大发现3楚墓疑云
·中原考古大发现1叩醒商城
·中原考古大发现2殷墟之谜
·中原考古大发现4龙门佛光
·中国考古探秘-风雪定陵(插图版)
·中国考古(英文)
·美术考古学导论(刘凤君)
·中国考古学史 (插图珍藏本)
·考古学读本
·考古学读本
·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考古学读本
·中国名砚揽胜
·考古探险·古代王朝的历史踪迹
·考古探险·绝境之地的神奇故事
·考古探险·记录神秘的历史碎片
·考古探险·再现历史的神秘辉煌
·考古探险·医病史中的生死轮回
·金沙:21世纪中国考古新发现
·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
·民国交通联运图印花税票(附数据库光盘)
·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考古学理论导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译丛
·理论考古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译丛
·考古人类学随笔--张光直作品系列--张光直作品系列
·华南考古(1)
·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二卷)
·吴城--1973~2002年考古发掘报告
·中国名窑地图
·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
·东方考古(第1集)
·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
·枣林岗与堆金台(荆江大堤荆州马山段考古发掘报告)
·西拉姆讲述考古的故事(上下)
·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
·高句丽遗迹(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渤海遗迹(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魏晋南北朝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敦煌吐鲁番文献(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石刻(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简牍/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青铜王都(殷墟考古大发现)/古代文明探索之旅丛书
·2002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考古新视野丛书
·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张宏彦著)
·闽宁村西夏墓地(精)/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丛刊
·闽侯昙石山遗址第八次发掘报告(精)/福建文物考古报告
·文字考古(1)(精)
·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张昌倬主编)专升本)
·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大发现--古代文明探索之旅丛书
·美术与考古(上下册)--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13
·许昌漯河钱币发现与研究
·临海文物志
·上海文博论丛·第13辑
·汉长安城武库
·羊城考古发现与研究(1)
·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
·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
·中国考古未解之谜世界考古未解之谜/彩色未解之谜丛书
·中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2000年卷)
·大同南郊北魏墓群
·白玉鉴赏
·石器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方法初探)
·中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200年卷)
·中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2000年卷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5卷)
·潜江龙湾:1987-2001年龙湾遗址发掘报告 上下
·文物学
·明清青花瓷画鉴赏
·古玩指南:铜器
·古玩指南:玉器·镶嵌
·马王堆汉墓探秘
·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窑址标本·河南卷
·隋代虞弘墓
·北齐徐显秀墓
·面向大地的求索(20世纪的中国考古学)
·敦煌考古漫记
·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
·大地湾考古研究文集
·厦门考古与文物(第二辑)--厦门文化丛书
·真如集:浙江考古学会学术论文集
·揭阳考古 (2003-2005)
·名家收藏趣谈
·枣林岗与堆金台--荆江大堤荆州马山段考古
·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
·陶瓷器玩藏文图--精致生活丛书
·枣林岗与堆金台--荆江大提马山段考古发掘报告
·神木新华
·清代御窑瓷器
·旅游文物鉴赏
·铢积寸累:广州考古十年出土文物选萃
·清三代青花盖罐
·西湖名人墓葬(西湖全书)
·钧台窑发现与探索
·中国考古学(英文版 全四册)
·来自地下的声音:中国历史考古大发现
·沙漠考古
·华夏神都:全方位揭迷三星堆文明
·守望砚田
·故宫博物院50年入藏文物精品集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共二册
·陶白捐赠文物选集
·原州古墓集成
·满城汉墓--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八卷
·文博丛谈
·捐献铭记
·汉英文物考古词汇
·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文物精品集
·中国陶瓷简史:英文
·Pediatric Anesthesia Handbook
·揭阳考古(2003-2005)
·河南旧石器考古与第四纪研究论文集
·文物精华
·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
·考古大悬疑
·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 全三册)
·美洲考古大发现:被征服者扼杀的文明
·中国历史考古大发现:来自地下的声音
·西亚北非考古大发现:打开历史之门
·古希腊罗马考古大发现:欧洲文明之源
·中国史前考古大发现:文明的曙光
·中国古车舆名物考辨
·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
·丝绸之路石窟壁画彩塑保护
·安阳殷墟出土玉器
·考古大悬疑(发现·探索丛书(经典版))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社科文献精品译库
·长清西汉济北王陵(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宋元明考古(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两周考古(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帛书(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灿烂佛宫(敦煌莫高窟考古大发现)(古代文明探索之旅)
·屈家岭文化(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大汶口文化(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马王堆汉墓(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美术与考古(上下)(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
·晚清民国瓷器
·西域考古图记
·南通博物苑文物精华
·昙石山文化研究
·汉代青铜容器的考古学研究
·希腊艺术与考古学
·夏商周历史与考古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
·中国北方草原古代金银器
·中日两国考古学·古代史论文集
·古钱币
·太原隋虞弘墓
·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
·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4辑
·邢台粮库遗址
·襄阳王坡东周秦汉墓
·山东20世纪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
·砚谈/把玩之旅丛书
·西亚考古史(1842--1939)
·郭沫若全集 考古编第七卷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一)
·中国考古未解之迷:图文版
·昆虫羊甫头墓地
·触摸尘封的历史
·官窑内造款作品集/古玩与收藏丛书
·洛阳王湾--田野考古发掘报告
·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考古卷)
·甲骨文拓片精选:书体分类及临摹指要
·收藏杂学
·考古中国4D
·考古中国3D
·考古中国2D
·考古中国1D
·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巴蜀考古论集
·大家小书·野人献曝
·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
·古代青铜器/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四川历史考古文集
·中国古玉鉴藏
·考古学论文集(外一种)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上.下
·龙泉青瓷赏析
·中国考古学要论
·淘宝上海
·锦灰三堆
·旧都文物略
·古陶珍宝:唐三彩
·郭沫若全集 考古编第十卷 考古论集
·2003成都考古发现
·东方考古(第1集)
·成都考古发现(2002)
·中国史前考古研究论集
·郭沫若全集 考古编第八卷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二)
·郭沫若全集 考古编 第四卷 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语石;语石异同评(考古学专刊)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陶瓷(上)
·人类的十大考古发现
·潜山薛家岗
·中国化石古人类和就石器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1901-2000)·东北地区卷
·探索·考古发现
·湖南考古2002(上下册)
·夏商周文明研究·五 殷商文明暨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七十周年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大彩文库:古砚
·大彩文库:漆器
·大彩文库:清代玉器
·大彩文库:古茶器
·耶稣最后的法老:提示西方文明的真实历史
·天下第一剑:兖州镇水剑纵横谈
·乾陵文化研究(一)
·唐惠庄太子李

『叁』 关于宫崎骏的参考文献

文献是什么

本参考文献的索引只是对宫崎骏的相关书籍和文献的搜集和筛选,并不做评论和评价。其中,豆瓣读书中,按照关键词进行搜索,有宫崎骏相关书籍222本。另外,文献部分的来源主要是中国知网的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截止到编辑发稿时,将“宫崎骏”按主题进行搜索,有学位论文73篇(其中,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70篇),学术论文640篇,报纸100篇,会议8篇;按篇名搜索,有学位论文30篇(其中,博士论文0篇、硕士论文30篇),学术论文344篇,报纸18篇,会议3篇;按关键词搜索, 有学位论文128篇(其中,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126篇),学术论文180篇,报纸104篇,会议7篇。
一、宫崎骏创作谈
宫崎骏.出发点1979-1990[M].黄颖凡译.台湾东贩股份有限公司,2006.
宫崎骏.折返点1997-2008[M].黄颖凡译.台湾东贩股份有限公司,2010.
宫崎骏.思索与回忆——日本动画片和我的出发点[J].支菲娜编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3.
宫崎骏.创作梦想和飞翔的老人[M].绯雨宵译.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2005.
宫崎骏.对现实的发言[N].陈晓译.南方周末,2001,11,29.
二、宫崎骏研究
杨晓林.动画大师宫崎骏[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郑寿康.对抗迪斯尼的宫崎骏[J].新阅读,2004,5.
秦刚主编.感受宫崎骏[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游佩云.大家来谈宫崎骏[M].台湾:玉山社,2011,2.
青井凡.宫崎骏的暗号[M].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
Pinko.宫崎骏的迷路森林[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三、宫崎骏作品研究
田瑞平.宫崎骏动画电影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5.
王赫.日本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宫崎骏动画电影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5.
沈黎晖/尹丽川.宫崎骏的感官世界[M].作家出版社,2004.
游智皓.宫崎骏奇幻世界初旅[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3.
聂欣如.宫崎骏动画电影的迪斯尼情绪[R].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2002,11.
符抒.科学之翼与文明之殇——宫崎骏动画影片的一种解读[J].四川戏剧,2011,5.
秦刚.试论宫崎骏90年代的动画电影制作[J].当代电影,2001,5.
米斯茹.宫崎骏动画电影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4.
詹璐.试论宫崎骏动画中的禅意[D].华东师范大学,2009,4.
潘晓春.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审美文化与人文内涵[D],上海大学,2008,4.
游佩云.宫崎骏动画的“文法”:在动静收放之间[M].台湾:玉山社,2009.
李璐.宫崎骏动画电影叙事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6.
陈婷.宫崎骏动画角色个性与造型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2012,5.
杨晓林.宫崎骏动画角色研究之模式化的反角[J].电影文学,2010,19.
孟佳文.动画的七种行为范畴分析——以宫崎骏动画电影为例[J].影视与传媒,2011,6.
林昊苏.宫崎骏动画画面形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12.
闫喜英.宫崎骏动漫电影视听语言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3.
李莉.宫崎骏动画作品的视听语言对表现其民族性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08,5.
朱菁.解读宫崎骏商业动画电影——文本特征和受众解读[D].南京大学,2012,5.
刘一瑾.文本受众和作者:宫崎骏动画电影作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5.
陈映婕/张虎生.动画电影与民间信仰——《龙猫》《幽灵公主》中的森林意象[J].当代电影,2011,5.
[日]栗原裕一郎.“宫崎骏论”解析览要——《千与千寻》是风俗产业影片吗?[J].洪旗译.世界电影,2009,6.
吴娜.劳动与爱的寓言——日本动画的巅峰之作《千与千寻》分析[J].当代电影,2009,6.
杨晓林.悬崖上的金鱼公主:宫崎骏之童心复萌[J].电影文学,2010,6.
舒刚波.寻求人类的本源——论宫崎骏的《悬崖上的金鱼姬》[J].当代电影,2009,3.
四、日本电影、动漫电影研究中与宫崎骏相关的研究
王众一.未来之梦、怀旧之梦、幻灭之梦——从几部电影看21世纪日本社会意识的变化[J].电影艺术,2006,7.
山口康男.日本动画全史[M].于素秋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
支菲娜.虚幻的影像与边缘载体的中心化——日本动画的传承与开拓[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3.
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Patrick Draz.日本动画疯——日本动画的内涵、法则与经典[M].李建与译大块文化出版社,2005,5.
陈仲伟.动画讲堂:日本动画的诠释、历史与制作[M].杜威文化出版社,2010,8.
支菲娜.产业巨轮的文化历程:日本动画产业现状分析[J].视听界,2006,2.
丁超、支菲娜.内容产业视野中的日本电影产业发展[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1.
卜彦芳/陈元元.以动养动:日本动漫企业运营模式探析——以虫制作公司和吉卜力工作室为例[J].现代传播,2010,9.
侯迎忠.吉卜力工作室的运营模式及其给中国动画产业的启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傻呼噜同盟.日本动画五天王——你所不知道的五大导演出道背景、创作心境及轶闻趣事[M].台湾:大块文化出版社,2006,1.
[日]津坚信之.日本动画的力量——手冢治虫与宫崎骏的历史纵贯线[M].秦刚/赵俊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
杨晓林.世界影院动画精品解读[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周英.怪谈——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7.
杨晓林.美国动画之“日式变奏”——宫崎骏动画与好莱坞动画的异同[J].电影文学,2009,20.
李涛.美、日百年动画形象研究[D].四川大学,2007,3.
王佳.动画形象与品牌塑造之关系研究——以迪斯尼、宫崎骏、奥斯洛为例[D].山东大学,2010,4.
杨晓林.对比宫崎骏:《阿凡达》是平庸的好莱坞三维杂耍[J].电影文学,2010,11.

『肆』 求中文简单mp3剪辑轶件有淡入淡出,主要是要淡入淡出效果。谢谢!

用cubase5去做吧,只是这功能非常强大,虽然对淡出淡入这功能非常简单,你一下子可能也摸不透。如果要制作,可以把音乐发上来,三秒钟就可以搞定,淡入淡出的时长也可以随意调整。另外也有一种办法,就是用“体育比赛音响专业版”这个播放器,播放时可以设置淡入淡出。

『伍』 卷轶浩繁什么意思

卷帙:书籍或书籍的篇章。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 在此我得更正你所给出的成语的一个错别字"轶"改为“帙”。

『陆』 朱棣的《永乐大典》,为什么能够成为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大型类书,初名《文献大成》。明成祖时由解缙、王景、姚广孝、邹辑等人纂修。

『柒』 禁读对文献有什么影响

两汉魏晋南北朝儒林碑传集》
杨世文选辑,杨玲校点,舒大刚审稿

《两汉魏晋南北朝儒林碑传集》四卷,杨世文选辑,杨玲校点。
孔子创立的儒学,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表现为经学。汉初尊黄老,儒学主要通过民间流传。文、景二帝始留意学术,开献书之路,山岩屋壁之书渐出。又为儒经设立博士。如张生、晁错为《书》博士,辕固生、韩婴为《诗》博士,胡毋生、董仲舒为《春秋》博士。此时儒学的地位虽不及黄老,但逐渐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开始走向庙堂。汉武帝用董仲舒之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立“五经博士”。由于利禄之途大开,儒学风气转盛,出现了“经学昌明”与“经学极盛”时代。两汉经学传授,重视师法和家法。考《史记》、《汉书》、《后汉书》所载,师法的授受源流,厘然区分,不相杂厕,犹干之生枝,枝之生叶,十分繁茂。“师之所传,弟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背师说即不用”(皮锡瑞《经学历史》)。
汉代经学亦讲“通经致用”。经学既是实施教化的重要工具,又要为国家大政、礼仪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尚书》、《春秋》可以折狱,《诗》可以讽谏,《禹贡》可以治河,《易》和《洪范》可以推灾异。经学颇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重视。皇帝往往聚集经学之士,讨论五经疑义,西汉宣帝甘露三年石渠阁会议和东汉章帝建初四年的白虎观会议即其最著者。
两汉经学有今文、古文之分。今、古文的区分,首先表现在文本上,其次对经义的解说也各有区别。西汉立于学官的十四博士经学都属于今文经学。自从汉惠帝“除挟书之禁”后,郡国民间不断有古文写本的经典、文献被发现。如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所得书、鲁共王坏孔子宅所得书,多古文先秦旧书。此外,秘阁中还收藏有《左氏春秋》等古文经传,《费氏易》、《毛诗》也一直流传于民间。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原本各守家法,各自流传,相安无事。到汉哀帝时,刘歆要求将《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都立于学官,遭到今文学家的强烈反对,于是今、古文经学之争遂起。虽然古文经学终两汉之世都没有成为官学,但东汉前期学界大儒如桓谭、班固、郑兴、杜林、陈元、贾逵等人都是古文学家。习古文者多受重用,古文经学实际上已享有与今文经学同等的政治待遇。东汉后期,涌现了马融、许慎、服虔、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师。郑玄打破今、古文壁垒,熔今、古文经学为一炉。他遍注群经,集两汉经学之大成。至此,两汉经学进入全盛时期。
到三国时,经学已成强弩之末。面对老庄、释氏等文化的挑战,儒学也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魏晋南北朝政治分裂,干戈频兴,篡乱相乘。但是,动乱之政治环境并没有阻断学术文化之发展,“学术尚有传统,人物尚有规仪,在文化大体系上,亦多创辟”(钱穆《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这一时期儒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经学上。《易》王弼注,《论语》何晏集解,《左传》杜预集解,《谷梁》范宁集解,《尔雅》郭璞注,《尚书》孔安国传(伪托),皆出于魏晋时期。当时还创造了一种义疏体裁,惜多佚失,只存皇侃《论语义疏》尚可见其大略。唐孔颖达等编《五经正义》,疏之部分,十之八九亦取自南北朝。此期学者对儒家经学之贡献,不可小视。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的发展有几个特征,一是儒玄兼该,文史并重。二是儒家学者,多通佛老。三是学术传承,多以家学。四是南北学风,略有差异。
汉至南北朝儒人传记,主要有历朝“正史”及各类“先儒传”和“先贤传”记载,但碑传则是他们最原始、最详尽的记录。碑志滥觞于先秦,形成于两汉。东汉崔瑗、蔡邕等都是碑志名家。三国两晋时禁止立碑,于是墓碑由大缩小,以便埋入墓圹。也有因担心墓碑日久损毁,而另于墓中置石记以志久远者。南北朝时墓志始从碑的一类独立出来,有了“墓志”之称。北朝墓志比较发达,其中又以北魏为代表,北魏墓志数量众多,形制规范(大多呈正方形),志文书体亦开隋唐楷书之先河,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魏碑体”。南朝墓志则较北朝为少。南朝人甚至认为“石志不出礼典”(王俭语),而语多简略。总的来说,两汉魏晋南北朝留传下来的碑传不多,吉光片羽,实属瑰宝。兹遍查文献,以及文物,辑录其有儒学事迹者五十余篇,涉及近五十人,总为一集,以备篇简焉。

《隋唐五代儒林碑传集》
舒大刚选辑,杨玲校点,郭齐、李文泽审稿

《隋唐五代儒林碑传集》六十卷,舒大刚选辑,杨玲校点。
隋代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南北学术也逐渐趋于统一。隋初统治者比较注意儒学,隋文帝杨坚实施笼络儒士的政策,一度出现了儒学兴盛的局面:“齐、鲁、赵、魏后,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但文帝暮年,精力稍竭,“不悦儒术,专尚刑名”,到仁寿年间,下令废天下之学,“唯存国子一所,弟子七十二人”。炀帝即位,改弦更张,复开庠序,史称“国子、郡县之学,盛于开皇之初”。当时旧儒多已凋亡,“二刘(刘焯、刘炫)拔萃出类,学通南北,博极今古,后生钻仰,莫之能测。所制诸经义疏,搢绅咸师宗之”。但炀帝晚年荒淫成性,穷兵黩武,“方领矩步之徒,亦多转死沟壑。凡有经籍,自此皆湮没于煨尘矣”(《隋书·儒林传序》),隋末儒学“不绝如线”。
唐代号为“盛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学术等方面都创造了许多辉煌,也是中国儒学的鼎盛时期。唐朝在思想文化和学术方面实行兼容并包的政策,儒、释、道三教并立。在三教之中,儒学与封建政治的关系最为密切。史称唐太宗性好儒术,曾说:“朕所好者惟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资治通鉴》卷一九二,贞观二年)。他后来下诏将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二十一人配享孔子庙堂。唐朝以科举取士,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为了统一思想,为科举考试确定一个权威的版本和经义,便成了唐初统治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据《旧唐书·儒林传》载:“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订《五经》,颁于天下,命学者习焉。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唐朝统一经学的目的有二,一要解决“文字多讹缪”,二是解决“儒学多门,章句繁杂”的问题,对汉魏以来的经学作了总结。经学的统一也带来一些消极后果,《五经正义》成为钦定的教材和科举考试的标准,必然导致思想僵化,学术停滞。相反,佛教、道教经过数百年的改造、发展,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系统的以心性为特征的理论,对儒学构成了学术和信仰的挑战。因此中唐以来,出现了一股儒学革新运动。以韩愈、李翱为代表的儒学革新派,他们脱却汉注唐疏之窠臼,直接孔孟之统绪,创立儒学的“道统”说,以与佛、道相抗衡。唐代中期的文化变革和由此带来的儒家经学研究方法上的巨大变化,成为“宋学”的先声。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篡乱相乘,干戈迭兴,但儒学并未中绝。后唐、后周君主皆知褒崇先圣。后唐长兴三年二月,中书门下奏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板,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经本各以所业本经句读抄写注出,仔细看读,然后顾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随秩刻印板,广颁天下。周广顺三年六月,尚书左丞兼判国子监事田敏进印板九经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册。这是中国雕版印刷之始。僻处西南的后蜀政权也刊刻石经。五代十国时期也有不少经学方面的著作,如王昭素的《易论》、冯继先的《尚书广疏》、《尚书小疏》、《春秋名号归一图》、郭忠恕的《古文尚书释文》、陈岳的《春秋折衷》等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隋唐五代时期涌现出不少儒学家,如隋代的刘焯、刘炫、王通,唐代的孔颖达、陆德明、颜师古、贾公彦、韩愈、李翱、柳宗元、皮日休,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或儒学进身,或儒理治世,或穷经稽古,或创新儒理,推动了儒学文化的发展。他们的碑传有的留传于后世,有的失传于往古。兹博稽载籍,并搜集出土资料,纂为《隋唐五代儒林碑传集》。收文五百八十余篇,涉及传主五百一十余人。举凡《全唐文》、《全唐文拾遗》、《全唐文补编》、《隋唐五代墓志铭汇编》、《唐代墓志铭正、续编》以及《全唐文新编》有关儒林人物的墓志、行状、传记,皆汇于此矣。

《宋儒碑传集》
《宋儒碑传集》二百零八卷,杨世文选辑,李勇先校点。

宋朝在完成南北统一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避免再出现唐末五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几易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的战乱局面,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官吏选任方面,宋朝吸取五代时期的教训,排斥武人,重用儒臣。出于防止割据、澄清吏治两方面的考虑,宋代确立了“儒臣知州事”的制度。由于“百年无事”,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长足发展。而重视文教,文化政策宽松包容,近百年之后,终于气象一新。经史典籍的大量刊行、流布,使文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广。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为读书人提供了入仕做官的坦途。私人讲学蔚然成风,各地纷纷办书院、设学校,读书习文成为社会风气。由于学术环境相对宽松,思想比较自由,宋儒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敢于挑战传统,打破权威,创立新说。
宋学之变,始于真宗、仁宗之际。清儒全祖望曰:“有宋真、仁二宗之际,儒林之草昧也。当时濂、洛之徒方萌芽而未出,而睢阳戚氏在宋,泰山孙氏在齐,安定胡氏在吴,相与讲明正学,自拔于尘俗之中。亦会值贤者在朝,安阳韩忠献公、高平范文正公、乐安欧阳文忠公,皆卓然有见于道之大概,左提右挈,于是学校遍于四方,师儒之道以立,而李挺之、邵古叟辈,其以经术和之,说者以为濂、洛之前茅也。”(《鲒崎亭集外编》卷一六《庆历五先生书院记》)全祖望提到的这些人物,都是当时儒学复兴运动中的重要角色。他们有的是政治改革的鼓吹者与推行者,有的以讲学为主,倡导儒学革新,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作育人材。韩琦、范仲淹、欧阳修诸人相继在朝廷中担任要职,他们一方面致力于改革时弊,整顿政治,将儒家经世致用思想付诸实践;另一方面,他们本人也是当时名儒,他们的儒学观点、经学取向对于当时学人无疑具有表率作用。
两宋以儒立国,重文轻武,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面都有许多建树,使华夏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从儒学方面说,庆历之际承接中唐以来的儒学革新运动的余波,宋儒对佛、道文化既加以批判,又取其蕴玉,建立了不同于汉唐的新儒学。宋代新儒学有很多学派,有的偏重于事功,如荆公学派、金华学派、永嘉学派、永康学派;有的偏重于义理,如伊洛学派、考亭学派、象山学派。但重事功者并不排斥义理,重义理者也不排斥事功。宋儒通过对汉唐经学的批判与超越,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诠释,建立了一套以“天理”、“心性”论为核心的“道德性命之学”,称之为“新儒学”,这是孔孟儒学在宋代的新发展。对于汉唐注疏章句之学,宋儒也进行了反思,认为传注众多造成经学分裂,使圣人之道晦而不明,汉唐注疏也不能穷儒经之旨。因此,在经学观念、经学方法、经学内容等方面,宋儒都有许多创新。在经学方法上,宋儒另辟蹊径,力图超越汉唐,崇尚“简易”,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通过研究、玩味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发掘经典中所蕴涵的儒学价值,而不注重对个别文句作训诂学解释。“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体现了宋儒主体意识的强化。在经学内容上,宋儒喜谈义理,侈言心性,好为新说,对“五经”及传注大胆怀疑,从过去重视“五经”转而尊崇“四书”,将《孟子》一书由子升为经,又将《中庸》、《大学》从《礼记》中析出,与《论语》合为“四书”。他们从“四书”中发掘出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学,建立起儒家的性理体系。
宋代文化普及程度非常高,读经讲学成为社会风气,儒学极为兴盛,涌现出大批儒学名家。他们或注经释传,或讲学论道,或经世致用,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相期,力图接续孔孟的道统之传。宋代文献中有大量宋代儒学人物的碑传,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已作过初步收录,是研究宋代儒学文化的资料。今在杜集之外,复广辑散篇轶简,共得八百四十余位儒学人物之碑传资料,都为一集。

《辽金儒林碑传集》
杨世文选辑,李文泽校点,郭齐审稿

《辽金儒林碑传集》十二卷,杨世文选辑,李文泽校点。
辽、金是公元九至十三世纪存在于中国北方的两个民族政权。辽朝由契丹族建立,自公元九一六年立国至公元一二一八年西辽灭亡,前后存在了三百多年。金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自公元一一一五年完颜阿骨打立国至公元一二三四年蒙古灭金,共存在了一百多年。
契丹统治者虽然信奉佛、道二教,但儒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并采用了多种政令措施来加速儒学的发展:辽朝统治实行双轨制,以契丹法治契丹人,又以汉法治南人,对汉族地区采取中原的制度进行治理。契丹贵族向往儒学,尊崇孔子,深受汉族思想文化熏陶。辽景宗时实行科举取士,采用中原典章制度。辽圣宗以后,儒学得到进一步的重视,许多儒家经典被译成契丹文字为契丹贵族通悉儒家经典提供了物质条件。道宗时下诏“设学养士,颁布(五经)传疏,置博士、助教各一员”(《辽史·道宗纪》),于是各地纷纷兴建学校,立孔子庙。道宗还亲自听侍臣讲经义,使儒学地位进一步得到尊崇。
女真人迁都燕京后,迅速接受了汉文化,将儒学视为进行统治的有效工具。金熙宗、海陵王、金世宗、金章宗都深通经史,擅长诗文,汉文化修养非常高。金初行科举,即以“经义”取士,其后兴学校、建孔庙、优待士人,更是力崇儒学的举措。以女真字翻译儒家经书,学校以《论语》和《孝经》为必读课本。随着金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的理学开始在金朝的统治区域内流行,像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朱熹等人的学说,在北方金朝的统治区域都有传习之人。泽州李俊民得二程之传,又得邵氏皇极之学,教授乡曲。霸州杜时升在嵩洛山中讲授程颢、程颐的理学。易州麻九畴传授邵雍之学,研治《易经》和《春秋》。麻九畴的弟子在金末元初多为名儒。真定王若虚讲授理学,对二程和朱熹之学,多有褒贬。磁州人赵秉文,号为金末的文宗,也研治理学,标榜继承程朱。王若虚、赵秉文皆金朝后期名儒。王若虚着《五经辨惑》等十余种,对汉、宋学者解经之谬,以及史书、古文字句疵病,多有批评。赵秉文着《易丛说》十卷,《中庸说》一卷,《扬子发微》一卷,《太玄笺赞》六卷,《文中子类说》一卷等书,并删集《论语》、《孟子解》各一十卷,《资暇录》一十五卷。对儒学经籍的阐发均有建树。元好问为有金一代诗文大家,著述之富,罕有其匹。
辽代留传下来的碑传不多,本书所收,多为考古发现的资料。金人文集存世颇丰,如王寂《拙轩集》、王庭筠《黄华集》、赵秉文《滏水集》、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元好问《遗山集》、李俊民《庄靖集》等,在这些文集中都有许多儒学人物碑传。本书即据上述资料采辑,并补充了考古方面的资料。凡得三十八名儒者之碑传文字四十余篇。

《元儒碑传集》
舒大刚、张尚英选辑,李文泽校点,杨宗义审稿

《元儒碑传集》一百五十六卷,舒大刚、张尚英选辑,李文泽校点。
元朝是由兴起于漠北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王朝,如果从公元一二○六年兴国算起,至公元一三六八年灭亡,共历一百六十多年。
元朝依靠军事力量征服了中原,但建立不久,统治者便不得不笼络汉族以及汉化的契丹、女真士人,借鉴中国传统的统治方法和意识形态,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像耶律楚材、元好问、郝经、姚枢等,都受到礼遇。蒙古贵族通过他们接触了儒学,从而有助于蒙古族的汉化。但直到忽必烈建立元朝时,儒家学说并没有受到特别的重视,尽管赵复、姚枢、刘因、许衡等人大力倡导程朱理学,忽必烈本人对儒学大师也尊礼有加,但儒学并未立即被官方认可。直至元仁宗延佑年间恢复科举取士之法,以经义策问出题,程朱理学才终于上升到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
元政府在中央立国子监,各路府州县也普遍设立了学校。元朝的书院也很活跃。书院以讲授儒家思想为中心,或以儒学讲学相标榜。当时一些著名的理学家如吴澄、金履祥、许衡等都曾在这类书院中传道授业。南方的理学家在宋亡之后不愿出仕元朝,也大都退居书院,以讲学授徒为尚。
随着儒学在蒙古贵族中的传播,儒学经典开始大量的被译成蒙古文字,由朝廷颁布于天下,像《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大学衍义》等,当时都有蒙古文译本。元蒙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主要表现为对孔孟和宋明理学的崇奉。从当时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看,基本是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中设问,而标准答案只能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诗经》用朱熹的注释本,《周易》兼用程注及朱注。科举考试明文规定使用朱熹的注释,实自元朝始。程朱理学上升为官方学术,理学的独尊地位进一步确立。
元初儒者大多来自辽、金及南宋。如耶律楚材、元好问、赵复、马端临、许衡、刘因、吴澄。元末儒者又多入明,如朱升、宋濂、王祎等。可谓前承宋金,后启有明。儒学在元朝得到发展,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儒学人物。许谦、胡一桂、保八、赵采、胡炳文、陈栎、王申子、熊良辅、李简、董真卿、赵汸、黄镇成、刘瑾、陈友仁、陈澔、俞皋、程端学、郑玉、齐履谦、虞集、袁桷、杨维桢等,都是这一时代的名儒。元人留下了不少文集,其中有大量儒学人物的碑传,是研究元代儒学史的宝贵资料。
本书即从上述文集(也包括了明、清两代的一些文集)搜集元儒碑传,汇编成帙,凡录五百七十余人,厘为一百五十六卷。

《明儒碑传集》
《明儒碑传集》一百卷,杨世文选辑,刁忠民校点。

明代儒学,承宋元之绪,以程朱理学为正统。明太祖朱元璋即信用浙东儒生,参与谋议。称帝前一年,即于宫室两庑书宋儒真德秀的《大学衍义》,以备“朝夕观览”(《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四)。他还去曲阜祭孔庙,赞扬“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相并”。洪武十七年(一三八五年)规定,乡、会试《四书》义以朱熹集注,经义以程颐、朱熹等注解为准,程朱之学作为官方学术得以巩固。明成祖也提倡程朱理学,命胡广等采摘宋儒一百二十家著作,编成《性理大全》,阐发理学观点。又命纂辑《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作为士人应科举者必读之书。《明史·儒林传序》说:“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
大体上,明代儒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明初诸帝,继续提倡理学,作为官方学术和王朝的统治思想。明初著名儒学家有宋濂、方孝儒、曹端、薛瑄、吴与弼、胡居仁等。至明弘治、正德年间,王阳明远承宋儒陆九渊的心学,倡导“心外无理”的心学,又称“王学”,广为流行。《明儒学案》按地域划分,将王门学者分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等六个学案,列专案叙述者六十六人。其中以浙中、江右王门的影响最大。到明万历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开始转型,朱学和王学都不再能控制社会人心。反理学的各种学说陆续兴起。明朝亡国,士人痛诋理学或心学的空疏误国,遂另辟治学的新径,重新检讨宋明学术,一时诸说并立,名家辈出,思想界再次出现“百家争鸣”。王学流于空疏,不仅引起思想家的非难,也在经学研究中引起反动。晚明经学研究出现一些新动向,逐渐抛弃空谈心性之学,转向考订注疏,朝弃宋复汉的方向发展,成为清代汉学的先声。
明代经学研究中卓有成绩的是梅鷟著《尚书考异》。宋儒对《古文尚书》的真伪曾表示过怀疑。梅鷟历举证据,确证《古文尚书》是伪书,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巨大的反响。《诗经》的研究中,陈第的《毛诗古音考》独辟蹊径,创出新局。明代经学上音韵训诂和辨伪之学的兴起,为清代汉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明代名儒辈出。如朱升、钱唐、方孝儒、解缙、胡广、薛瑄、胡居仁、余佑、蔡清、陈琛、林希元、罗钦顺、曹端、吴与弼、胡九韶、陈真晟、王守仁、吕楠、李中、马理、魏校、王应电、黄淳耀、陈献章、李承箕、张诩、娄谅、夏尚朴、贺钦、陈茂烈、湛若水、蒋信、邹守益、钱德洪、徐爱、王畿、王艮、欧阳德、罗洪先、邹应龙、张居正、程文德、吴悌、何廷仁、刘邦采、魏良政、王时槐、许孚远、尤时熙、张后觉、邓以赞、张元忭、孟化鲤、孟秋、来知德、张以宁、焦竑、杨慎、曹学佺、高攀龙、黄尊素等,或以讲学见长,或以事功见称,或以通经为业,对于明代儒学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明人别集、总集有大量明代儒学人物的碑传,焦竑曾辑为《献征录》,是研究明代儒学的重要资料。兹复广为搜辑,共得四百余位儒学人物之传记,通编为一百卷。

《清儒碑传集》
杨世文选辑,杨世文、郭齐校点,李文泽审稿

《清儒碑传集》一百七十七卷,杨世文选辑,杨世文、郭齐校点。
清代儒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明清之际的社会激烈动荡,思想家经历了明王朝的衰败与灭亡,从亡国之痛中重新评价儒学和理学,提出不少新论说,学术界一时呈现诸家争鸣的活跃局面。从清初到康熙、雍正时期,平定了各地反叛武装,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程朱理学再次作为官方学术而被提倡。但清代理学家多承宋明绪余,殊少新创。清初科举考试,仍沿明制,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以程朱等理学家之疏解为标准。康熙帝颁布“圣谕十六条”,贯穿着理学家的社会政治观点,明确规定“黜异端以崇正学(理学)”,并且包含着“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等伦常观。雍正帝又据此补充发挥,号为“圣谕广训”,“意取显明,语多质朴”(雍正帝序)。全国各地乡村,定期宣讲,力求普及于“群黎百姓”,家喻户晓,以维持封建的统治秩序。以“君臣、父子、夫妇”为核心的伦常观,逐渐成为普及全民的意识形态,影响深远。程朱理学在清代虽为官方哲学和全社会的统治思想,但在学术研究领域,与宋学对立的汉学,却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蔚为显学。
清代汉学,主要是指以考订辨释经书本义为指归的古文经学。广义的汉学,则包括了经史、音韵、文字、训诂、金石等等领域中的考据之学。汉学注重实证,因而又被称为朴学。清代汉学自清初顾炎武开其端,中经阎若璩、胡渭等人的推阐,至干隆、嘉庆时期,惠栋、戴震、钱大昕发扬光大,迄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达到极盛。干嘉汉学主要分为吴、皖二派:吴派创自惠周惕,以惠栋为代表;皖派创自江永,以戴震为代表。干嘉汉学家继承古代经学家考据训诂的方法,加以条理发展,治学以解经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学风朴实、严谨,不尚空谈。古音学是干嘉汉学研究的主要对象,通过古字古音以通古训,通古训然后明经义,是其共同的学术主张。
清代中后期,沉寂千余年的今文经学再次兴起。今文经学在汉代曾盛极一时,魏晋以后,即已衰绝。干隆时又开始受到学者的注意,至嘉庆时竟然蔚为新兴的学派,对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嘉庆以后,以治古文经为特征的汉学渐趋衰落,而议政革新之风日渐兴起,今文公羊学既可以在经学领域开辟学术研究的新境,又可以在政治生活中成为托古改制的工具。今文经学于是又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得以复苏。庄存与、刘逢禄、宋翔凤等开风气于前,中经龚自珍、魏源等人的发展,到晚清有康有为、梁启超诸人出,以公羊学为变法张本。随着变法的失败,传统儒学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清代儒学尤其是经学极为繁荣,浙、吴、皖、闽、粤、湘之区,儒学之盛,比迹邹鲁。大凡读书讲学之人,皆以著述为能,作者众多,留传下来的经学著作也极为繁多。因此清代儒学人物碑传数量庞大,收不胜收。清代碑传,有钱仪吉所辑《碑传集》、缪荃孙所辑《续碑传集》、闵尔昌所辑《碑传集补编》、汪兆镛《碑传集三编》、钱仲联《广碑传集》。此外卞孝萱编有《辛亥人物碑传集》、《民国人物碑传集》,也涉及到清人。收录的清代数千人碑传,史料价值与《清史列传》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是研究清史和近代史的基本史料。这些《碑传集》多从各种文集中采录,基本上没有删改,保持了原貌。且有些碑传还有编者的考订、案语,对于研究传主的生平学术有重要价值。由于清代儒学人物众多,本次编纂《清儒碑传集》即综合上述各种《碑传集》以及清人别集和其它文献中的相关材料,侧重收集名儒碑传,凡录传主近一千一百人,分卷一百七十有七。

『捌』 伦明的藏书经历

东莞人伦明,仅凭《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一书,即可成为其中一景。 藏书家枕席经史,沉湎青箱,我对他们的痴情,向有好感。我国每年出版各类图书十余万种,数十亿册,早已跻身世界出版业大国行列,相比之下,人均藏书却远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若追溯藏书的历史,恐怕从有图书那天就开始了。尽管历史上曾有过焚书坑儒、战乱、饥贫甚至“文革”动乱时期,但藏书的生命力无法根绝。
生于1875年的伦明,正处于粤人南学的一个高潮期,其年代亦是研究近代中国学术地缘与流派的好时段。
《北江诗话》中,洪亮吉将藏书家分为五等:一:“推本求原,是正缺失”的考订家;二:“辨其板片,注其错伪”的校雠家;三:“搜采异本,补石室金匮遗亡,备通人博士浏览”的收藏家;四:“第求精本,独嗜宋刻,作者旨意未尽窥,刻书年月最所深悉”的鉴赏家;五:“贱焦旧家中落所藏,要求善价于富门嗜书者”、“眼别真赝,心知古今”的掠贩家。按此分,伦明当为第一等的藏书家。
在藏书的生涯里,伦明努力搜集《四库全书》未收录书籍,他的书斋因而起名为“续书楼”,续是继续之意,取意立志完成续修《四库全书》工作。其实仅凭其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举,就当得起“腹怀诗书,雍容乃大;胸藏丘壑,志高通博”的评语。
广东藏书文化在近代的勃兴,除了西风吹拂、商贸发展等原因外,还有一重要原因,清代末年,一批江浙藏书家在粤当官,如布政使姚�P元、兵备道陆心源、提学使沈增桐等,这些人都嗜好藏书。上行下效,一批藏书家陆续出现,著名如伍崇曜的粤雅堂、曾钊的面城楼、孔广陶的岳雪楼、潘仕成的海山仙馆。以后又出现了莫伯骥五十万卷楼、伦明的续书楼、潘宗周的宝礼堂、徐信符的南洲书楼,都可在中国藏书史上述一笔。
粤人重商之风尤盛,而学问之道,雍容乃大,非超越功利的无为之为不能奏功。若以急功近利和讨生活的商业市井眼光衡量要求,藏书这类酝酿久远的投入,自然难以继续。
藏与书的境界结合,自伦明之后,莞人难再现。
编者按:岁月无痕,找不到怀旧的理由。
在采写伦明的过程中,我一次次被这位一代学人的纯粹与固执深深感动,在叹息他壮志未酬的同时,我也有不少的失落。我固执地在东莞寻找着他残留在这个时间空间里的一点气息,却一次次失望。他的故居早已不复存在,后代也无从联系。
我们只能把目光投向北京,晚清至民国期间,伦明在北京生活居住了三十多年,所居之处,积书满檐下。如今,虽然伦明在北京的几处故里多已残败,但细细探访之时,仿佛依旧能嗅到那股股淡墨淡彩的书卷气。 近代以来,广东藏书家辈出,伍崇曜的粤雅堂、谭莹的乐志堂、潘仕成的海山仙馆、丁日昌的持静斋、孔广陶的岳雪楼、莫伯骥的五十万卷楼、曾习经的湖楼……,皆颇具规模,名嘈一时。然而,以藏书丰富而又精通版本目录学来论,则当首推续书楼主―――伦明先生,他集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大学教授于一身,在近代广东藏书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很多藏书家,均有家学渊源,伦明也不例外。伦明的父亲伦常,曾任江西崇仁县令,喜藏书,属于人走到哪儿书跟到哪儿的嗜书者,伦常在任期间曾增建毓秀书院,捐过不少藏书给该院。光绪元年(1875),伦明出生于东莞望牛墩,行九,早慧,尤得父伦常疼爱,年少随父居任所,侍左右,因而博涉经史。直至1889年,伦常卒于江西任所,伦明才回来东莞故里。
此后,入试、求学、为官、任教,藏书一直是伦明的生活重心。晚年累于战乱,四处奔走,伦明仍尽一切努力藏书,为典籍之保存、文化的传承作出了个人的贡献,见书如朝圣,个中苦楚波折,经济之事窘迫,难以尽言,但文化典籍对人生志趣的召唤力,可见一斑。
1902年,伦明入京师大学堂,苦读五年,嗜书“症状”加重。1907年,任广西候补知县。履职两广期间,历任广东模范高等小学堂校长、两广高等师范学堂教员、广东视学官等。1915年后,伦明举家迁往北京,后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教授,并曾远赴东洋鉴定中国古籍。伦明由对科举制度抱有希望的旧式士子,变成新式政府下的文教执事者,内心的波折不可谓不大。新旧情怀的转变,恐怕也是他终生寄情于藏书的重要原因。伦明为官事迹不详,其自述文章,也多陈其藏书得益痛失。民国成立后,伦明任广州省立图书馆馆长兼岭南大学教授。藏书富至数百万卷。一个人的时间花在什么地方,到底能看得出来。
伦明藏书有两大特点:一是所藏书籍从不加盖藏书印。尽管家中藏书数百万卷,但当与人谈及所藏某本书时,他能如数家珍地说出某书在某书橱,该书缺某卷某页,甚至于某页缺某字。可见其自言“千元百宋为吾有,眼倦灯昏搁笔时”非诳语。
爱书之人,其人纯粹,其人固执。伦明藏书有大志、有眼光。随行常三五工仔相伴,“前呼后拥”,此等“声势”,所为何事?以备抄写之需。“书非如布粟鱼肉,取之市而即给,不得已,乃以抄书补购之穷”,以今日电脑诸虫的心思去推想此事,大概会觉不可思议。“东莞伦明,以书为性命,专收清人集几备,尝见语所藏原刻康人集,凡十二木箱。”(邓之诚)伦明精通版本目录学,其所得多为善本。他每到一处,即使囊中羞涩,亦必倾其所有,补救散佚珍本,因其衣衫褴褛,相识书商戏称之为“破伦”。
约自1917年,伦明便开始四处奔走,吁告当局,望出力出资校雠《四库全书》,编写《续收四库全书提要》,欲光大我国之学术,修续《四库》成其毕生愿意。此种呼吁,屡遭意外。先是同情伦明之请的陈垣辞去教育部次长之职,后是欲出年资三千元助《四库》重修的胡子俊生意失败,随之计划影印《四库》之章士钊辞去教育总长一职。时运不济,造化弄人,藏书家之续修《四库全书》宏愿,终成泡影。
晚年,因战祸,伦明先滞留广州,后辗转东莞,兵荒马乱,日夜惊魂,1938年前后,忽患脑溢血,致全身瘫痪,修续《四库》之愿变得更遥遥无期。病榻之上,惟以诗言志遗怀,留诗数百首。1944年,伦明抱憾终于东莞,年七十。身后,经陈垣努力,伦明的部分藏书得以按其心愿,安身于北京图书馆。一人绵薄之力,令众多后人受益无穷。斯人远矣,书墨清韵犹存。口胡传吉 伦明刚到北京之初,居住在南城宣武门外的莲花寺中。北京的南城是最具平民化和地方化的,清朝时为了皇城内的安全,外地来京人员一律不允许住在北京城内,每天晚上必关城门。因此,一般人等都要住在城外,就连各省进京赶考的举人也不例外,这样也就形成了北京南城商业街、文化街、各地驻京会馆、名人故居等场所云集的风貌。伦明所居住的莲花寺,便是当时外地来京人员主要居所之一。
莲花寺,本是明代旧刹,清乾隆时重修,但到后来,虔信者渐少,便改为了各地来京述职大吏的一个行馆,并隶属于善果寺的下院。清末民初间,莲花寺一度是当时名流雅士经常集会的重要场所,清代著名诗人洪亮吉,清末支持戊戌变法的诗人陈衍,清末书画家徐琪,著有《渊雅堂集》的王芑孙,清末民初与陈师曾、齐白石齐名的画坛主将姚华,都曾居住于莲花寺之中,而梨园界名流王瑶卿、梅兰芳等,当时也都是到莲花寺习画论艺的常客。
民国初年莲花寺仍有僧侣居守,当时的住持僧人为瑞禅上人。据东莞籍“北平民俗家”张次溪考证,莲花寺原北院为寺,南院为庵。解放后,莲花寺终因再无香火,而转为国家单位宿舍,并公布为北京市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莲花寺旧址门牌1965年改为永庆胡同37号,与北京老字号茶园“张一元”总店隔街相望;相邻不远,就是车水马龙的菜市口商业区。莲花寺院内也早已不见“树林浓郁,门径极佳”的清幽之景,但前后院的主体殿房依旧完整,青砖灰瓦之间,犹存一段素雅的风骨。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莲花寺将依旧难逃城市现代化风潮建设的劫难。不久前,永庆胡同37号的铁门两侧,已经标注上将被“拆迁改造”的字样,过不了多久,莲花寺将仅能保留在历史典籍的记述之中了。
由此,也联想起姚华在莲花寺居住时所题之诗:“莲花十载一身藏,丧乱余年事事荒;自与山僧等贫贱,不关人事有兴亡。” 1915年,伦明全家迁居北京,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才南返故乡。位于北京上斜街的东莞新馆与烂缦胡同的东莞会馆,都见证了伦明这二十余年的藏书治学生涯。
最早的广东东莞会馆在宣武门外的烂缦胡同,与莲花寺所在的永庆胡同首尾相连。清末,广东陈氏家族陈伯陶购得上斜街官宅,改建为东莞会馆,被称为东莞新馆,坐落在北京宣外上斜街中段路南,现门牌56号,与同省籍的番禺会馆为邻。东莞新馆前身为贵族府邸,据此处居民流传,该处曾为清康雍年间大将军年羹尧的故宅,此后这所宅院曾被四川商贾买去,不久又被日本人所赁居,一度改为“日本文学堂”。
据称,陈伯陶购此房产后,增建了前院的照壁和后院的古堂,其中馆内的聚贤堂为最主要建筑。除伦明外,东莞籍名人容庚也曾经在此居住。从民国年间,东莞新馆逐渐被辟为民宅,现已公布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东莞新馆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四合院格局,大部分建筑还保有旧时风貌,院落纵深颇深,甚至前后院间的夹道、留白处都有所保留,尤其在木雕和房檐等细节之处,文饰雕刻精致,凸显细腻。不过由于近三十户居民祖辈长期居住其中,伴随房屋的老化修补和扩建,院落的布局和规划已有较大改观。
也有居民谈及,其实院落的格局和早前已经有较大改观,院门只是年羹尧故宅的后门,而保存的大部分建筑,也只是年羹尧故宅的下人房和马厩的所在,院内最主要的房屋建筑则是由故宅的书亭改造而成。
但是,同样令人可惜的是,与莲花寺命运相仿,此处的东莞新馆旧址也已经被规划进了北京市政拆迁的范畴。未来,东莞新馆和年羹尧故宅的传说,也只能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了。 1919年伦明出资,并与孙殿起一起在北京南新华街开设了通学斋书店。伦明一生藏书达数百万卷,储书箱400余只,书肆“通学斋”更是名噪京城。借助于精、俭、勤、恒的经营作风,琉璃厂通学斋成为当时藏书最为完善的全国古书店代表之一。1947年,通学斋将全部藏书捐于北京图书馆。
据悉,在1925年至1935年书铺的鼎盛期,通学斋每年平均可收售古旧书一万至二万部册,总价大洋三万至四万元;店员也从原来的七八人,增加到十三四人。其间,康有为和梁启超所办的强学会书局的一部分也纳入通学斋之中。
此外,据曾在通学斋工作的雷梦水先生回忆,位于南新华街的通学斋古书店规模并不大,只有两间小门面,但却成为当时文人雅士往来的主要场所。其中“朱(自清)先生也成了通学斋的常客。除了通学斋外,他还到开明书店去买书,其他像邃雅斋、来薰阁等那些门面漂亮、规模较大的书店,先生却只是偶然进去看看,并不感兴趣。”(雷梦水《朱自清先生买书记》)
琉璃厂是北京著名的传统文化商业街之一,自清乾隆年间便开始经营图书(尤其是珍本、善本的古籍图书)、字画、古玩、碑帖、珠宝玉器、文房四宝。
通学斋书店原来的地址是琉璃厂南新华街74号,现已不存在,尚难判断是否通学斋旧址的准确所在。
明清时期这里曾为明沟,民国十三年(1924)冯玉祥发动首都革命进驻北京,并开始整修城墙、街道,填沟修路形成新华街。南新华街因位于新华门之南得名。
改革开放之后,南新华街也曾经是北京乃至全国最有名的琴行一条街。因为拆迁改造,这里的许多琴行迁移至新街口,但仍有约30家琴行继续经营。如今的南新华街74号前后,依旧被数家大小西洋琴行占据,距离琉璃厂主街四五百米远。据当地居民介绍,该处的房产经过多次重新翻建,面目全非。以原先相关资料记载推算,南新华街74号与书店原址应该相差不远,只是通学斋的痕迹已经不在。□特约撰稿张浩 [以俭・以勤・以恒・破伦]
伦明藏书有三秘诀:“以俭、以勤、以恒”。“俭”,以储购书之资:“勤”,以赴遇书之会:“恒”,以访欲得之书。他居京、穗间,均为一清贫教书匠,为了购书,省吃俭用,积累资金,遇有佳本,则不惜重金购置,甚至变卖家当,也在所不顾。他曾自嘲“三十年赢得妻孥怒,辛苦储书典笥裳”,好友孙殿起戏称他为“破伦”。
他常亲自游行于厂肆冷摊之间,细心翻阅不为人重视的书籍,时常于灰尘寸积的旧书中,寻得前所未见的珍本。若碰到佳本欲购而不得,便以抄书补购书之穷,有抄自图书馆者,有抄自私家所藏者。又有力不能致而抄自坊肆者。他常年固定雇用三四名抄工,准备随时抄写。有一年,天津书商重资购入翁方纲未刻稿,因书价奇贵而没买到,他便托名介绍出沽,携归府邸,用三昼夜抄了手稿的摘要。其嗜书如此,以致有“书虫”之称。
据孙殿起在《伦哲如先生传略》中回忆道,伦明经过几十年的日积月累,藏书达数百万卷,分贮书橱四百余只,排列于十数个房间里,可称汗牛充栋,蔚为大观。
[书痴・孙殿起・通学斋]
为筹积资金,方便访书与装补残破藏书,1919年,伦明在北京开设“通学斋”,并把当时在会文斋书店当店员的孙殿起“挖角”过来“主肆务”,并在这宾主过程中教导孙学习书籍版本及其他学术知识,事见伦明《续书楼藏书记》一文所记。通过“通学斋”,伦明与书商建立起密切联系,将京城的珍本,尽可能罗致门下。伦、孙相交30年,情谊不浅;伦死后,孙为“少一同志益友”非常悲恸,“每思著文报先生于九泉”,“近日多病,恐终负亡友,乃力疾述其大略,兹命甥雷梦水代笔记之”,撰成《伦哲如先生传略》,为我们留下这位书痴很多珍贵资料。后来,雷梦水标校整理了《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出版(并收入伦明《续书楼藏书记》附录),代孙进一步报答亡友。
[续修・四库全书・难酬志]
从1924年起,伦明立志续修《四库全书》,得同乡富商胡子俊资助,以每年资助三千元为续修费用,连续五年,应该就能全部做完,不料刚开始,即因胡子俊生意失败而告流产。
1928年,伦明应东北当局之邀请,赴沈阳任奉天通志馆协修,并协助筹印度藏文溯阁的《四库全书》。他曾编订一份包括一万种书的《续修总目》,可是次年1月,由于主持影印计划的杨宇霆被刺,计划又告搁浅。
至于《四库全书》提要的续修,伦明先是独力进行,完成经部尚书类,部分稿曾发表于《燕京学报》上。约从1931年,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积极开展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的工作,伦明便应聘为该会研究员,在全部六十类中,他参与撰著的有十一类,负责整理主编的有经部的尚书类等五类、史部的传记类、集部别集类的广东部分等。他还以续书楼藏书供会中之用。
[著述・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
伦明勤奋笔耕,著述甚丰。除为参与影印、续修《四库全书》工作而撰写的一批专题文章,以及《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外,伦明还著述有:《续书楼读书记》、《续书楼藏书记》、《渔洋山人著述考》、《丁卯五言诗》、《版本源流》、《建文逊国考疑》、《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续书楼书目》、《孔子作孝经证》,及蛰居故里时的乡园忆旧事七言绝句数百首,均为学术界所重视。其中尤以《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影响较大,是一部有珍贵文献价值的图书馆学著作。□本报记者梁茜
钩沉辑轶 伦明在《续书楼藏书记》中曾经记载自己小时候藏书的故事。伦明从小就勤奋好学,因伦常疼爱,他得到的赏钱比其他兄弟要多些。逢县差每月解饷至省会,伦便私托县差购书,不管贵还是便宜,买回来就是宝,父亲对此全然不知。某日,伦常召集伦明兄弟,询问赏钱存余,诸兄弟均献展存余,惟伦明两手空空,伦常以为伦明少不更事、不知节度,于是厉声喝斥,伦明才招认偷购书籍事实,并将购买的书搬出来给父亲检验,来来回回竟将整张床堆满。伦常翻检伦明所购书籍,惊异伦明涉猎之广,随即转怒为喜。“一生聚书自此始”,少年伦明便心怀藏书之志。
藏书癖由曾君引之
1902年伦明入读京师大学堂后,结识了粤藉藏书家曾习经。曾氏拥有收藏繁富的藏书楼“湖楼”,且通版本目录学。伦明常与之探讨,他有一段生动的回忆。曾习经嗜书,每次有客人到他这里来坐,他谈及书,神态飞动,论议飑起,一书未谈完,又谈一书,手舞足蹈,没一刻停歇。客人逐渐疲倦,他仍说不停。久而久之,客人都很厌烦,不愿意与曾一起谈书,但是伦明却以此为乐。伦明每次去造访,曾必留他吃饭,请他喝很苦的功夫茶,秉烛夜谈至夜漏四下才作别。伦明每次都问曾借数册书回去,或读,或抄,或校。闲瑕时则常与曾氏偕同游走琉璃厂,在曾氏指导下,他版本目录学知识大有长进,对藏书兴趣更浓。他自称:“余之癖于此,由君引之也。”□本报记者梁茜
一直梦想续修《四库全书》,1924年就约富商胡子俊投资,每年3 000金,五年完成。结果以胡子俊经商失败告终。1925年借退还庚子赔款之机,当局拟议续修《四库全书》,他四处呼吁响应,并作《续修四库全书刍议》、《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稿》、《拟印四库全书之管见》等。著《续书楼藏书记》、《续书楼读书记》、《渔洋山人著述考》、《版本源流》、《建文逊国考疑》等。藏书史诗《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发表于30年代前期的天津《正风》半月刊,是继叶昌炽之后,专补民国以后的藏书故实,凡142首。

『玖』 北京交通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我是18级经管学院的研究生,那就必推经管学院的马忠教授!首先,马忠老师的颜值是被吹爆的,先放两张图,一旦都看不出是60岁的人,哈哈~

刘伊生老师也是本科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在北交读本、硕、博,最后选择留在母校任教。刘老师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科研课题10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30余部,指导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两百余人,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中国工程造价行业突出贡献奖等,主编、参编多项国家及团体标准。荣誉实在太多,都列不完啊~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