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文献
㈠ 宁海过年的习俗。
宁海人过年,时间一般从腊月过半开始至正月底。有谚语说“前门拜岁客,后门割大麦”,收割大麦的时候差不多要过农历二月了,说明宁海人过年的时间持续相当长。 《光绪宁海县志》载:“腊月二十日拂尘祀灶,岁前数日,亲戚各以牲馐果饵相赠,谓之馈岁;除夕具牲醴祀神,谓之送岁;以酒馔祀其先,召亲邻聚饮,谓之分岁明烛烧香,炽炭燔薪待旦,谓之守岁,……写春帖易门神,谓之从新……元旦早起,庭设香案,男女礼拜神祗及祖宗祠庙,越日,男女序拜尊长,出谒亲邻,谓之贺岁……”各村族则规定得更细,如《象原胡氏宗谱》载:“除夕,合家欢饮,称为分岁,分岁者,新旧岁自此夕分也。爆竹驱厉,并祀司命及六畜,亦为之送年,凡一岁中与人交易财物,必是夕归结……元日茹素,早晨以赤豆、红枣煎茶饮,间有食汤圆者。士庶更衣冠,先焚香拜天地……”从现存文献来看,宁海人过年的内容相当丰富,而且自然而然形成一整套程序。 祀灶:至农历腊月二十日,大家小户准备过年。旧时,差不多家家灶头上都有一座佛龛,供有“灶司菩萨”,没有佛龛的,也在上面贴有一张灶司菩萨画像。佛龛和画像两旁多写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传说灶司菩萨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到腊月二十日前后,灶司菩萨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宁海人称“祀灶”,即祭灶。玉皇大帝根据灶司菩萨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司菩萨之手,因此,灶司菩萨的汇报对这一家来说实在具有重大的利害关系,所以平常日子,如有新鲜的物品上市,打糖划糕,都让灶司菩萨先尝新,祀灶仪式当然更为隆重。 拂尘: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比较突出的就是“拂尘”,在祀灶前后至除夕,例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宁海人叫“掸尘”。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拂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所以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均须于此时以扫帚清除干净;灶头间的甏甏罐罐、碗碗盏盏等,也应擦拭一新。家家户户都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也就从此时起,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过年的各方面的紧张张罗。首先是要购买、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有些家庭抟粉捣年糕,是取“年年高”之意;有的打糖划糕、烧烧酒,有的备年货。其次是准备新衣、新帽、新鞋。人们也许一年中都穿旧物,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头”的,所以小孩都盼过年,主要为了这一点。 贴春联:宁海人一般叫“门对”、“春帖”,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旧时,主要用毛笔写字,此时往往也是主人显示自己的书法之时。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同时往往也换上新的门神。总之,宁海习俗称之一切“从新”开始。 结账:这一时期也是店家在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一方面逢生意红火、销售最旺之季,特别是拜岁包,用粗草纸包成三角包,主要包白糖、红枣、桂圆、白鲞等等,上面贴一张长方形红纸,标有本店店号。另一方面,年尾正是各家清理一年来往账目、向欠户索取积欠之期。于是各家派出专人办理此事,城中便出现了一支颇有规模的“讨账”队伍:“账条布袋手中携,行过街东到巷西。踏进重门忙叫应,先生该欠要归齐。”还账有很爽快的,但更有许多出于各种原因而不能按期还账者。讨账者身负重任,穷追不舍,往往是日夜行动,夜间不顾五更之寒,打着灯笼到处找。在不能按期还账者中,实际有不少属完全无力还账者。这些人除了欠店家之账外,很可能还欠着私人之债。年底也是大多数欠债偿还之时,这样,这些人就面对着两个方面的讨钱重压。不过按惯例,讨账、讨债只讨到除夕为止,新年里是不能讨的,否则自讨“晦气”,于己不吉利。宁海有句老话说“呆头呆多年,正月初一讨铜钱”,因此对躲账、躲债者来说,除夕是最后一关,如逃过此关,明年又当别论。于是他们一直与讨账、讨债者周旋,千方百计挨过除夕之关。如《后金竹枝词》写道:“皇封古庙送年忙,家要安排债要偿。小女娇痴不解事,犹催出府买罗裳。” 除夕:春节来临,背井离乡的游子纷纷赶回家,盼望与亲人团聚,是中国人难解的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岁前数日,亲戚各以牲馐果饵相赠,邻里乡亲相互馈赠少量米面,表示新年祝贺,称为“馈岁”;邻里相互邀请饮酒,辞旧迎新,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除夕守岁是宁海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据说在历史上甚至连监中的犯人也可暂时回家团聚。全家团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这时长辈会给小辈分“压岁钱”,宁海人称之“谢年”。祀神少不了要祭文,过去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常会闹出“今年两头春,养鸡呒鸡肫”之类的笑话,但各村族文人替族人着想,对一年四时八节都拟好现成祭文,以供大家祷告。如汪家《汪氏宗谱》在除夕这天祭文是这样的:“日月易迈,忽而除夕。备我牺牲,洁我黍稷。馐荐祖宗,聊报罔极。统祈庥庇,子孙万亿。”各族内容大同小异,虽然文字佶屈聱牙,内容乏味,但寄托着美好愿望,族人们也乐于鹦鹉学舌,津津乐道,与今天“新年愉快,万事如意”有所不同,显得特别庄重。然后明烛高烧,香雾袅袅,火盆里炭火通红,全家围坐炉旁闲聊,妇女往往还赶着给孩子做鞋,大家终夜不眠,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称曰“守岁”。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总之为了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附近庙中争烧“头香”。 正月初一: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接着开门放炮仗迎新,宁海民间有“开门炮”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炮仗,辞旧迎新。放炮仗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诗人们颇有感触,触景生情,所作的诗词,尤其是竹枝词的数目很多,如《大里竹枝词》咏道:“爆竹三声旧岁除,村中男女谈笑如。新年先拜松林庙,为保家庭乐有余。”这时邻里相见互道新禧。过年过节,特别要注意语言,如清代诗人王吉人写道:“东风随漏入回阑,宝字粘来墨未干。听说家家贪吉语,红梨从俗不登盘。”为了防止失口,竟把脆口生津的梨子不用,因为与“离”字谐音。 正月初一兴穿新衣服,中堂或庭中设香案供品,多为净茶、新饭、粽子、五色果品等,合家老少朝天叩拜,称“拜天地”。早餐用净饭、豆腐等素食,或吃红枣汤、赤豆汤、糯米圆,意为一年红红火火,团团圆圆。见面互相“拜岁”,讲“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等好话。晚上不点灯、早睡眠,有“正月初一同鸟宿”之说。 拜岁:自初二起,亲戚间相互携糖果、白鲞等“拜岁”,受贺拜一方设酒馔款待,并赠客中幼童以“压岁钱”。解放后拜岁之风渐衰。近年来又盛,且馈赠之礼日重,代以高级瓶酒和滋补品等。新年中除相互走动贺年外,其余时间就是以各种各样的行游、娱乐活动来“欢度”了。有外出游逛的,最多去的地方是城隍庙以及其他寺庙,如长街大湖的胡日晋说:“商量卒岁好优游,爆竹声喧远迩稠。携酒一壶鸡一只,沙头庙里答神庥。”又有出外看戏、听书、喝茶的。当然,更多的人常逗留家中,室内之乐自可寻得,如邀亲招友大筑“方城”,击鼓弹琴、自拉自唱等。
㈡ 骆越部族有哪些分支
一. 骆越部族与骆越古国:
骆越部族,是先秦时期中国百越的一个主要分支,主要分布在越南中部北部、广西中部南部西部、海南一带。“百越”是先秦时期活跃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诸部族的一个统称。百越部族分支众多,其中较大的分支主要有吴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滇越等等。而作为百越主要分支的骆越部族,其内部也同样支系众多,主要分为15个支系、分部,被统称为“骆越十五部”。
骆越十五分部分别为:交趾部、朱鸢部、武宁部、福禄部、越裳部、宁海部、阳泉部、陆海部、武定部、怀驩部、文郎部、九真部、平文部、新兴部、九德部。但是事实上,骆越部族是远远不止15个分部而已的,这15个分部只是较大、较为著名的分部而已。
13.福禄部:
福禄部,为中国百越的骆越部族的十五分部之一,因为历史上关于骆越部族记载的文献不多,难以得知位于现在的哪里。
14.阳泉部:
阳泉,为中国百越的骆越部族的十五分部之一,因为历史上关于骆越部族记载的文献不多,难以得知位于现在的哪里。
15.陆海部:
陆海,为中国百越的骆越部族的十五分部之一,因为历史上关于骆越部族记载的文献不多,难以得知位于现在的哪里。
结尾语:
根据骆越部族15分部的分布可知,骆越部族在今越南地域的分布不仅仅包括今越南中部、北部,还包括了今越南的南部地区。
㈢ 古代的宁海叫什么
宁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劳作,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始建宁海县,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一直未改名。
㈣ 宁海人过年习俗
1、祀灶:
至农历腊月二十日,大家小户准备过年,灶司菩萨要升天。送灶神的仪式,宁海人称“祀灶”,即祭灶。这一天一定要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同时要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2、拂尘: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比较突出的就是“拂尘”,在祀灶前后至除夕,例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宁海人叫“掸尘”。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拂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3、贴春联:
宁海人一般叫“门对”、“春帖”,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4、除夕:
除夕守岁是宁海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据说在历史上甚至连监中的犯人也可暂时回家团聚。全家团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这时长辈会给小辈分“压岁钱”,宁海人称之“谢年”。
5、正月初一: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少幼齐向家长拜年,接着开门放炮仗迎新,宁海民间有“开门炮”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炮仗,辞旧迎新。放炮仗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6、拜岁:
自初二起,亲戚间相互携糖果、白鲞等“拜岁”,受贺拜一方设酒馔款待,并赠客中幼童以“压岁钱”。
㈤ 史部典籍文献的分类
【诏令奏议类、一诏令之属】太祖高皇帝圣训、太宗文皇帝圣训、世祖章皇帝圣训、圣祖仁皇帝圣训、世宗宪皇帝圣训、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唐大诏令集、两汉诏令
【诏令奏议类二、奏议之属】范文正奏议、包孝肃奏议集、尽言集、谠论集、左史谏草、商文毅疏稿、王端毅奏议、马端肃奏议、关中奏议、胡端敏奏议、杨文忠三录、何文简疏议、垂光集、孙毅庵奏议、玉坡奏议、南宫奏稿、讷溪奏疏、谭襄敏奏议、潘司空奏疏、两河经略、两垣奏议、周忠愍奏疏、张襄壮奏疏、靳文襄奏疏、华野疏稿、宋名臣奏议、历代名臣奏议、名臣经济录、名臣经济录、御选明臣奏议 【传记类一、圣贤之属】孔子编年、东家杂记
【传记类二、名人之属】晏子春秋、魏郑公谏录、李相国论事集、杜工部年谱、杜工部诗年谱、绍陶录、金佗?编、象台首末、魏郑公谏续录、忠贞录、诸葛忠武书、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朱子年谱
【传记类三、总录之属】古列女传、高士传、卓异记、春秋臣传、廉吏传、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伊洛渊源录、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名臣碑传琬琰之集、钱塘先贤传赞、庆元党禁、宋宝祐四年登科录、京口耆旧传、昭忠录、敬乡录、唐才子传、元朝名臣事略、浦阳人物记、古今列女传、殿阁词林记、嘉靖以来首辅传、明名臣琬琰录、今献备遗、百越先贤志、元儒考略、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明儒学案、中州人物考、东林列传、儒林宗派、明儒言行录、史传三编、闽中理学渊源考
【传记类四、杂录之属】征南录、骖鸾录、吴船录、入蜀记、西使记、保越录、粤闽巡视纪略、松亭行纪、扈从西巡日录
【史钞类】两汉博闻、通鉴总类、南史识小录、北史识小录
【载记类】吴越春秋、越绝书、华阳国志、邺中记、十六国春秋、别本十六国春秋、蛮书、钓矶立谈、江南野史、江南别录、江表志、江南馀载、三楚新录、锦里耆旧传、五国故事、蜀梼杌、马氏南唐书、陆氏南唐书、吴越备史、安南志略、十国春秋、附录、朝鲜史略、越史略
【时令类】岁时广记、御定月令辑要 【地理类一、宫殿簿之属】三辅黄图、禁扁
【地理类二、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方舆胜览、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
【地理类三、都会郡县之属】吴郡图经续记、乾道临安志、淳熙三山志、吴郡志、新安志、剡录、会稽志、赤城志、宝庆四明志、海盐澉水志、景定严州续志、景定建康志、咸淳临安志、至元嘉禾志、昌国州图志、延祐四明志、齐乘、至大金陵新志、无锡县志、姑苏志、武功县志、朝邑县志、岭海舆图、滇略、吴兴备志、钦定热河志、钦定日下旧闻考、钦定满洲源流考、钦定皇舆西域图志、钦定盛京通志、畿辅通志、江南通志、江西通志、浙江通志、福建通志、湖广通志、河南通志、山东通志、山西通志、陕西通志、甘肃通志、四川通志、广东通志、广西通志、云南通志、贵州通志、历代帝王宅京记
【地理类四、河渠之属】水经注、水经注集释订讹、水经注释、吴中水利书、四明它山水利备览、河防通议、治河图略、浙西水利书、河防一览、三吴水利录、北河纪、敬止集、三吴水考、吴中水利全书、钦定河源纪略、仑昆河源考、两河清汇、居济一得、治河奏续书、直隶河渠志、行水金鉴、水道提纲、海塘录
【地理类五、边防之属】筹海图编、郑开阳杂著
【地理类六、山水之属】南岳小录、庐山记、赤松山志、西湖游览志、桂胜、钦定盘山志、西湖志纂
【地理类七、古迹之属】洛阳伽蓝记、吴地记、长安志、洛阳名园记、雍录、洞霄图志、长安志图、汴京遗迹志、汴京遗迹志、武林梵志、江城名迹、营平二州地名记、金鳌退食笔记、石柱记笺释、关中胜迹图志
【地理类八、杂记之属】南方草木状、荆楚岁时记、北户录、桂林风土记、岭表录异、益部方物略记、岳阳风土记、东京梦华录、六朝事迹编类、会稽三赋、中吴纪闻、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增补武林旧事、岁华纪丽谱、吴中旧事、平江记事、江汉丛谈、闽中海错疏、蜀中广记、益部谈资、颜山杂记、岭南风物记、龙沙纪略、台海使槎录、东城杂记
【地理类九、游记之属】游城南记、河朔访古记、徐霞客游记
【地理类十、外纪之属】佛国记、大唐西域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诸蕃志、溪蛮丛笑、真腊风土记、岛夷志略、朝鲜赋、海语、东西洋考、职方外纪、赤雅、朝鲜志、皇清职贡图、坤舆图说、异域录、海国闻见录
【职官类一、官制之属】唐六典、翰林志、麟台故事、翰苑群书、南宋馆阁录、玉堂杂记、宋宰辅编年录、秘书监志、翰林记、礼部志稿、太常续考、土官底簿、词林典故、钦定国子监志、钦定历代职官表
【职官类二、官箴之属】州县提纲、官箴、百官箴、昼帘绪论、三事忠告、御定人臣儆心录 【政书类一、通制之属】通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宋朝事实、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西汉会要、东汉会要、汉制考、文献通考、明会典、七国考、钦定大清会典、钦定大清会典则例、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皇朝文献通考、钦定续通典、钦定皇朝通典、钦定皇朝通志、元朝典故编年考
【政书类二、仪制之属】汉官旧仪、大唐开元礼、谥法、政和五礼新仪、政和御制冠礼、政和五礼新仪、绍熙州县释奠仪图、大金集礼、大金德运图说、庙学典礼、明集礼、?宫礼乐疏、明臣谥考、明谥纪汇编、明宫史、幸鲁盛典、万寿盛典初集、钦定大清通礼、皇朝礼器图式、国朝宫史、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钦定南巡盛典、八旬万寿盛典、历代建元考、北郊配位尊西向议、庙制图考
【政书类三、邦计之属】救荒活民书、熬波图、钱通、捕蝗考、荒政丛书、钦定康济录
【政书类四、军政之属】历代兵制、补汉兵志、马政纪、钦定八旗通志
【政书类五、法令之属】唐律疏义、大清律例、史部政书类六、考工之属、营造法式、补遗、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目录类一、经籍之属】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子略、直斋书录解题、汉艺文志考证、文渊阁书目、授经图义例、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千顷堂书目、经义考
【目录类二、金石之属】集古录、金石录、法帖刊误、法帖释文、籀史、隶释、隶续、绛帖平、石刻铺叙、法帖谱系、兰亭考、兰亭续考、宝刻丛编、舆地碑记目、宝刻类编、古刻丛钞、名迹录、吴中金石新编、金薤琳琅、法帖释文考异、金石林时地考、石墨镌华、金石史、钦定重刻淳化阁帖释文求古录、金石文字记、石经考、万氏石经考、来斋金石刻考略、嵩阳石刻集记、金石文考略、分隶偶存、淳化秘阁法帖考正、竹云题跋、金石经眼录、石经考异
【史评类】史通、史通通释、唐鉴、唐史论断、唐书直笔、通鉴问疑、三国杂事、经幄管见、涉史随笔、六朝通鉴博议、宋大事记讲义、两汉笔记、旧闻证误、通鉴答问、历代名贤确论、历代通略、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学史、史纠、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评鉴阐要、钦定古今储贰金鉴。
㈥ 古代宁海是什么地方
宁海自晋代武帝太康元年(280)建县,其后几经分并离合,然县的名字始终未改动,而邻县则不然。鄞县古名贸县,天台曾名台兴,仙居又叫永安,黄岩古称永宁等。不过宁海除正式县名外,还有很多别名,如白峤、丹邱、宁川、桃源、回浦等,据现存地方文献,作一简单介绍:清末,曾流行一首《宁海县歌》,词曰:"丹邱白峤古笱区,西接天台东尾闾,一带文明回浦水,千秋灵气出名儒。"诗中的丹邱、白峤、回浦均一度作为宁海县的代称。 丹邱,地名,在县南九十里,今属三门县。相传三国时著名方士葛玄,即葛仙翁在此山上炼过丹,故名。宁海人以此传说为佳话,自谓居地是仙境,宁海因此代称丹邱,天台文人赖良的《大雅集》中就把宁海人称丹邱人。 白峤,为今城关镇一辖村,县治曾设白峤,又名云峤,故曾以县治所在地代称宁海。以上二种代称如在明崇祯三年皇帝的《敕行人司行人胡献来父母》的诏书中还有:"联闻丹邱白峤间,灵气婉蜒,代毓异人┄┄" 南宋间,一度以宁川代称宁海,绍兴三年(1133)县令李知微作的《县学新泉记》中有"宁川,海邦也,瞰临渤海,咸气所钟,宜不知以泉为 贵。"王艺在《后梁宣帝祠碑》中也写到:"余宦游宁川,宁川地广,地连括苍,水通闽中,得无名山大川神灵圣迹者乎?"都把宁海称为宁川。 以上三种别称不多见,但桃源作为宁海代称就比较多了。宁海县境是天台山脉逶迤绵亘的延伸,水流多发源在天台山脉上,而《搜神记》中刘晨、阮肇缘桃花溪遇仙神话深入人心,所以宁海人就把桃源作为县的代名,象征所在地是一个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超脱境界。南宋储国秀写过一篇《宁海县赋》,自称"桃源主人",元代县丞黄晋的《初到宁海》诗中就有:"桃源名更美,何处有神仙"。明代的知县王士宏亦称自己是"桃源仙宰"古代县城最大驿站,即接待外来宾客的旅店,就建成在繁华的中大街,叫桃源驿。明《崇祯宁海县志》解释:"桃源,宁海之通名"。至今,城关还保留桃源路、桃源桥、桃源村等名称,当为历史名称的沿袭。 宁海在秦汉时曾一度属会稽郡回浦县,因此清代文人以溯古为雅,把回浦代称宁海也屡见不鲜。如女诗人吴惠芳自号"回浦女史";徐镛著有《回浦诗钞》;我县第一部历代诗歌总集由清代地方文献学者钱翼衢编辑,书成后就叫《回浦诗录》,收集了自宋至清中期数百家诗人的诗作,为保留我县的地方文献作出了贡献。 但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还是以缑城代称宁海,但究竟是何时开始,目前宁海学术界争论比较大,但一般认为是从明万历初年开始。
㈦ 台湾文献丛刊的台湾文献丛刊总目
第一种台湾割据志(川口长孺)第二种东瀛识略(丁绍仪)第三种小琉球漫志(朱仕玠)第四种台海使槎录(黄叔璥)第五种台湾郑氏纪事(川口长孺)第六种台游日记(蒋师辙)第七种东槎纪略(姚莹)第八种东瀛纪事(林豪)第九种蠡测汇钞(邓传安)(附)沈太仆(光文)传等五篇第一0种赤崁集(孙元衡)第一一种闽海纪要(夏琳)第一二种东征集(蓝鼎元)第一三种靖海纪事(施琅)第一四种平台纪略(蓝鼎元)(附)鹿洲初集及鹿洲奏疏选文十篇第一五种台湾郑氏始末(沈云)第一六种平台纪事本末第一七种治台必告录(丁曰健)鹿洲文集三十二篇(蓝鼎元)圣武纪略三篇(魏源)蛤仔难纪略(谢金銮)蠡测汇钞四篇(邓传安)内自讼斋文集十二篇(姚莹)东溟文集十二篇(姚莹)东槎纪略三篇(姚莹)防夷奏疏(达洪阿、姚莹)奏开番地疏等二篇(刘韵珂)条覆筹办番社议等二篇(熊一本)上刘玉坡制军论台湾时事书(仝卜年)筹办番地议等二篇(史密)斯未信斋存稿三十四篇(徐宗干)斯未信斋文集三十五篇(徐宗干)平台药言等十八篇(丁曰健)赏加二品顶戴恭谢天恩摺等十二篇(丁曰健)请恤清单等二十一篇(丁曰健)第一八种台湾志略(李元春)第一九种海东札记(朱景英)第二0种台阳笔记(翟灏)第二一种巡台退思录(刘璈)第二二种海纪辑要(夏琳)第二三种闽海纪略(不着撰人)第二四种海上见闻录(阮旻锡)第二五种赐姓始末(黄宗羲)郑成功传(附)隆武纪年(行朝录之一)鲁纪年(行朝录之四)永历纪年(行朝录之八)第二六种海国闻见录(陈伦炯)第二七种刘壮肃公奏议(刘铭传)第二八种台湾杂咏合刻台湾杂咏、续咏(王凯泰)台阳杂兴(马清枢)台阳杂咏(何徵)海音诗(刘家谋)第二九种福建台湾奏摺(沈葆桢)(附)两江总督任内奏摺七篇第三0种台阳见闻录(唐赞衮)第三一种台案汇录甲集第三二种从征实录(杨英)第三三种靖海纪略(曹履泰)(附)福建巡抚熊残揭帖等四篇第三四种台阳诗话(王松)第三五种靖海志(彭孙贻)(附)郑芝龙受抚等三篇熔三六种台湾纪事(吴子光)第三七种云林县采访册(倪赞元)第三八种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第三九种甲戌公牍钞存(王元?)第四0种台海恩恸录(思痛子)(附)中日兵事本末(罗惇?)东方兵事纪略台湾篇(姚锡光)第四一种北郭园诗钞(郑用锡)第四二种海南杂着(蔡廷兰)第四三种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附)东方兵事纪略议款篇(姚锡光)第四四种裨海记游(郁永河)郑氏逸事番境补遗海上纪略宇内形势第四五种台湾舆图(夏献纶)第四六种台湾番事物产与商务(附)同治六年美国船员被生番戕害一案奏稿六篇第四七种戴施两案纪略(吴德功)戴案纪略施案纪略第四八种苑里志(蔡振丰)第四九种东溟奏稿(姚莹)第五0种沧海遗民賸稿(王松)第五一种台湾生熟番纪事(黄逢昶)(附)化番俚言(吴光亮)训番俚言(王凯泰)第五二种安平县杂记第五三种台战演义第五四种台湾教育碑记(附)明志书院案底第五五种台湾采访册第五六种闽海赠言(沈有容)第五七种割台三记割台记(罗惇?)台湾八日记(俞明震)(附)台湾唐维卿中丞电奏稿让台记(吴德功)第五八种嘉义管内采访册第五九种瀛海偕亡记(洪弃生)(附)寄鹤斋诗选二百三十三首第六0种台湾外记(江日升)第六一种新竹县志初稿第六二种杨勇悫公奏议(杨岳斌)第六三种树杞林志(林百川、林学源)第六四种台湾诗乘(连横)第六五种台湾府志(高拱乾)第六六种重修台湾府志(周元文)第六七种郑成功传(郑亦邹)郑芝龙传(清史列传)郑成功传(清史稿)郑成功传(匪石)(附)延平二王遗集(玄览堂丛书续集)郑延平王受明官爵考(朱希祖)第六八种清一统志台湾府(附)天下郡国利病书摘录四则第六九种郑氏关系文书石井本宗族谱海外异传(斋藤正谦)第七0种岭云海日楼诗钞(丘逢甲)(附)仓海先生丘公逢甲年谱第七一种台湾日记与禀启(胡传)第七二种无闷草堂诗存(林朝崧)第七三种凤山县采访册(卢德嘉)第七四种重修福建忧湾府志(刘良璧)第七五种恒春县志(屠继善)第七六种南天痕(西亭凌雪)第七七种天妃显圣录天上圣母源流因果第七八种清代台湾职官印录第七九种台湾私法债权编第八0种金门志(林焜熿)第八一种台东州采访册(胡传)(附)台东志(陈英)第八二种内自讼斋文选(周凯)第八三种中复堂选集(姚莹)第八四种福建通志台湾府第八五种南明野史(三余氏)第八六种所知录(钱澄之)第八七种斯未信斋文编(徐宗干)第八八种左文襄公奏牍(左宗棠)第八九种台湾游记全台游记(池志徵)观光日记(吴德功)鲲瀛日记(施景琛)台湾游记(张遵旭)第九0种番社采风图考(六十七)六十七两采风图合卷台番图说台湾内山番地风俗图(附)台湾番社图(黄叔璥)第九一种台湾私法商事编第九二种噶玛阑志略(柯培元)第九三种斯未信斋杂录(徐宗干)第九四种剑花室诗集(连横)第九五种厦门志(周凯)第九六种东南纪事(邵廷采)第九七种张文襄公选集(张之洞)第九八种平闽纪(杨捷)第九九种海东逸史(翁洲老民)第一00种哀台湾笺释(附)普天忠愤集诗选七十一首第一0一种新竹县制度考第一0二种钦定平定台湾纪略(附)乾隆平定台湾得胜图十二幅第一0三种台湾县志(陈文达)第一0四种澎湖台湾纪略(杜臻)澎湖志略(周于仁、胡格)台湾纪略附澎湖(林谦光)第一0五种重修台湾府志(范咸)第一0六种明季三朝野史(顾炎武)(附)航海遗闻(汪光复)第一0七种台湾杂记(佐仓孙三)第一0八种彰化节孝册(吴德功)(附)台湾孝节录(鹰取田一郎)第一0九种澎湖纪略(胡建伟)第一一0种台湾海防档第一一一种思文大纪第一一二种明季遗闻(邹漪)第一一三种重修台湾县志(王必昌)第一一四种续补明纪编年(王汝南)(附)永历皇帝(不着撰人)第一一五种澎湖续编(蒋镛)第一一六种陈清端公文选(陈璸)第一一七种台湾私法人事编第一一八种鲁春秋(查继佐)(附)北征纪略(张煌言)使臣碧血(不着撰人)皇明监国鲁王圹志第一一九种诸蕃志(赵汝适)(附)岛夷志略摘录(汪大渊)东西洋考摘录(张燮)第一二0种台湾通纪(陈衍)第一二一种续修台湾府志(余文仪)第一二二种使署闲情(六十七)第一二三种徐闇公先生年谱(陈乃乾、陈洙)(附)交行摘稿(徐孚远)第一二四种凤山县志(陈文达)第一二五种福建省外海战船则例第一二六种清朝柔远记选录(王之春)(附)沿海形势略第一二七种鹿樵纪闻(梅村野史)第一二八种台湾通史(连横)(附)连雅堂先生年表(连震东)第一二九种台海见闻录(董天工)第一三0种台湾通志第一三一种李文忠公选集(李鸿章)第一三二种南疆绎史(李瑶)勘本(三十卷)摭遗(十八卷)恤諡考(八卷)(附)南疆逸史跋(杨凤苞)第一三三种续明纪事本末(倪在田)第一三四种小腆纪年(徐鼒)第一三五种海外恸哭记(黄宗羲)(附)恩旧录赣州失事纪(行朝录之二)绍武争立纪(行朝录之三)舟山兴废(行朝录之五)日本乞师纪(行朝录之六)四明山寨纪(行朝录之七)沙定洲之乱(行朝录之九)张元箸先生事略等十一篇(附)黄梨洲先生年谱(七世孙垕炳)第一三六种罪惟录选辑(查继佐)第一三七种黄漳浦文选(黄道周)(附)漳浦黄先生年谱(庄起俦)第一三八种小腆纪传(徐鼒)(附)小腆纪传补遗(徐承礼)第一三九种台湾府赋役册第一四0种续修台湾县志(谢金銮)第一四一种诸罗县志(周锺瑄)第一四二种张苍水诗文集(张煌言)(附)年谱一(全祖望)年谱二(赵之谦)第一四三种六亭文选(郑兼才)第一四四种陶村诗稿(陈肇兴)第一四五种新竹县采访册第一四六种重修凤山县志(王瑛曾)第一四七种窥园留草(许南英)(附)窥园先生自定年谱第一四八种明季南略(计六奇)(附)郑芝龙击刘香老等二篇第一四九种三藩纪事本末(杨陆荣)第一五0种台湾私法物权编第一五一种台湾中部碑文集成第一五二种清代台湾大租调查书第一五三种荷丛谈(林时对)第一五四种荷兰人侵据彭湖残档(附)和兰传(明史)红毛夷(沈德符——野获编)税璫考摘录(张燮——东西洋夷)第一五五种清初海疆图说(附)台湾府属渡口考(俞正燮)第一五六种彰化县志(周玺)第一五七种郑氏史料初编第一五八种清世祖实录选辑第一五九种苗栗县志(沈茂荫)第一六0种噶玛兰厅志(陈淑均)第一六一种台湾语典(连横)第一六二种台湾三字经(王石鹏)(附)台湾说略第一六三种东山国语(查继佐)(附)查东山先生年谱(沈起、张涛)书湖州庄氏史狱(翁广平)第一六四种澎湖厅志(林豪)第一六五种清圣祖实录选辑第一六六种雅言(连横)第一六七种清世宗实录选辑第一六八种郑氏史料续编第一六九种南明史料第一七0种栎社沿革志略(傅锡祺)(附)栎社第一集第一七一种淡水厅筑城案卷第一七二种淡水厅志(陈培桂)(附)淡水厅志订谬(林豪)第一七三种台案汇录乙集第一七四种清代官书记郑氏亡事第一七五种郑氏史料三编第一七六种台案汇录丙集第一七七种爝火录(李天根)第一七八种台案汇录丁集第一七九种台案汇录戊集(附)正蓝旗汉军出演?位数目清单第一八0种清职贡图选第一八一种台湾府舆图纂要台湾府舆图纂要台湾县舆图纂要凤山县舆图纂要嘉义县舆图纂要彰化县舆图纂要淡水厅舆图纂要噶玛兰厅舆图纂要澎湖厅舆图纂要第一八二种朱舜水文选(朱之瑜)(附)舜水先生行实等六篇第一八三种圣安本纪(顾炎武)圣安本纪(二卷本)圣安本纪(六卷本)(附)隆武遗事第一八四种台湾土地制度考查报告书第一八五种台湾地舆全图第一八六种清高宗实录选辑第一八七种清仁宗实录选辑第一八八种清宣宗实录选辑第一八九种清文宗实录选辑第一九0种清穆宗实录选辑第一九一种台案汇录己集第一九二种法军侵台档第一九三种清德宗实录选辑第一九四种清先正事略选(李元度)第一九五种福建通志列传选(陈衍)第一九六种流求与鸡笼山流求国(隋书)流求国(北史)琉球(杜佑——通典)流求(郑樵——通志)流求国(乐史——太平寰宇记)流求(太平御览)流求国(赵汝适——诸蕃志)琉球(马端临——文献通考)流求国(宋史)琉球(汪大渊——岛夷志略)?求(元史)琉求(柯劭忞——新元史)琉球国(费信——星槎胜览)琉球国(大明一统志)琉球国(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琉球(茅元仪——武备志)琉球(陈仁锡——潜确居类书)琉球(王鸿绪——明史稿)琉球(明史)琉球(续文献通考)流求国(续通志)琉球(续通典)鸡笼淡水(张燮——东西洋考)鸡笼山(王鸿绪——明史稿)鸡笼山(明史)鸡笼山(续文献通考)鸡笼山(续通典)(附)隋书、宋史、元史、明史流求国及鸡笼山考证(丁谦)第一九七种淡新凤三县简明总括图册淡水县简明总括图册新竹县简明总括图册凤山县简明总括图册(附)设改章程总册第一九八种清季外交史料选辑(王彦威)(附)清季外交年监节录第一九九种福建省例第二00种台案汇录庚集第二0一种半崧集简编(章甫)第二0二种潜园琴余草简编(林占梅)第二0三种筹办夷务始末选辑(附)嘉庆及道光前期有关台湾外交史料同治年间台湾壮勇拆抢教堂杀死教民案第二0四种法军侵台档补编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选录光绪十年中法交涉电报档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选录醇亲王奕致军机处尺牍军机处杂档中之尺牍第二0五种台案汇录辛集(附)李长庚、王得禄、邱良功、许松年、黄标合传王得禄行述第二0六种戴案纪略(蔡青筠)第二0七种陈清端公年谱(丁宗洛)第二0八种雅堂文集(连横)第二0九种野史无文(郑达)第二一0种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选辑第二一一种台湾旅行记台湾旅行记(邱文鸾)台湾旅行记(刘范徵)台湾旅行记(谢鸣珂)第二一二种魂南记(易顺鼎)魂南记魂南集(附)易氏呈都察院条陈时务文刘永福援台始末(罗香林——刘永福历史草)第二一三种海滨大事记海滨大事记(林绳武)国初东南靖海记(魏源)东瀛纪事(杨廷理)平定台湾述略(赵翼)嘉庆东南靖海记(魏源)援台纪略(续修庐州府志)第二一四种清稗类钞选录(徐珂)第二一五种后苏龛合集(施士洁)第二一六种台湾舆地汇钞台湾杂记(季麒光)台湾随笔(徐怀祖)台湾始末偶记(鲁之裕)闽游偶记(吴桭臣)闽中摭闻(陈云程)台湾番社考(邝其照)台湾府图志(洪亮吉)台湾府方舆考证(许鸿磐)闽杂记十八则(施鸿保)全台图说(周懋琦)闽輶峤轩录(台湾府)(卞宝第)台湾小志(龚柴)台湾笔记(不着撰人)台湾地略(马冠群)台湾省舆地考(刘锦藻)(附)台湾职官考茅港尾纪略(黄清渊)第二一七种鲒埼亭集选辑(全祖望)(附)吴同初行状等三篇(顾炎武)陆周明墓志铭等四篇(黄宗羲)第二一八种台湾南部碑文集成(附)台湾东部碑志第二一九种广阳杂记选(刘献廷)(附)池北偶谈十则(王士禛)香祖笔记六则(王士禛)觚賸十六则(钮琇)谈往一则(花村看行侍者)第二二0种碑传选集第二二一种清史讲义选录(汪荣宝)第二二二种台湾兵备手抄第二二三种续碑传选集第二二四种台湾诗荟杂文钞第二二五种藏山阁集选辑(钱秉镫)第二二六种清会典台湾事例(附)台湾省暨台湾、台北、台南三府及台东州图第二二七种台案汇录壬集第二二八种台案汇录癸集第二二九种清经世文编选录(附)正谊堂集选文九篇(张伯行)绿野斋集钞选文二篇(刘鸿翱)籀经堂类稿选文六篇(陈庆镛)小酉腴山馆文集选文一篇(吴大廷)第二三0种清耆献类徵选编第二三一种吴光禄使闽奏稿选录(吴赞诚)(附)卞制军奏议选录(卞宝第)第二三二种漳州府志选录第二三三种泉州府志选录第二三四种行在阳秋第二三五种幸存录(夏允彝)续幸存录(夏完淳)第二三六种筹办夷务始末选辑补编道光咸丰两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选录英国档选录美国档选录第二三七种崇相集选录(董应举)(附)日本、琉球、和兰(茅瑞徵——皇明象胥录)东涌侦倭(朱国桢——涌幢小品)巡按福建监察御史李凌云奏(明神宗实录)逸史考一则(张燮——东西洋考)漳泉海寇(吴伟业——绥寇纪略补遗)澎湖屿、琉球(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闽海、澎湖图说、攻夷考、备红夷议(陈仁锡——皇明世法录)第二三八种东明闻见录(不着撰人)求野录(客溪樵隐)也是录(自非逸史)两广纪略(华复蠡)安龙纪事(江之春)第二三九种闽事纪略(华廷献)闽游月记(华廷献)粤游见闻(瞿共美)仿指南录(范康生)第二四0种青磷屑(应廷吉)(附)燕都日记第二四一种吴耿尚孔四王全传(不着撰人)(附)金坛狱案(计六奇)戴重事录(章学诚)董心葵事记(不着撰人)第二四二种江南闻见录(不着撰人)扬州十日记(王秀楚)嘉定屠城纪略(不着撰人)东塘日札(朱子素)江上遗闻(沈涛)第二四三种清史稿台湾资料集辑第二四四种明亡述略(锁绿山人)平定耿逆记(李之芳)第二四五种岛噫诗(卢若腾)(附)留庵文选第二四六种江阴城守纪(韩菼)江阴守城记(许重熙)平吴事略(南园啸客)扬州城守纪略(戴田有)第二四七种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第二四八种庭闻录(刘键)第二四九种遇变纪略(聋道人)甲申纪变录(钱邦芑)甲申忠佞纪事(钱邦芑)沧州纪事(程正揆)北使纪略(陈洪范)袁督师斩毛文龙始末(李清)第二五0种崇祯朝野纪(李逊之)第二五一种风倒梧桐记(何是非)庚寅十一月初五始安事略(瞿元锡)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戴田有)东林本末(不着撰人)第二五二种两粤梦游记(马光)江变纪略(徐世溥)第二五三种述报法兵侵台纪事残辑(附)澎湖考略(中法战争资料)中法兵事本末(罗惇?)甲申战事记(池仲祜)请缨日记节录(唐景崧)第二五四种研堂见闻杂记(不着撰人)(附)庄氏史案(不着撰人)第二五五种满洲秘档选辑第二五六种清奏疏选汇第二五七种玉堂荟记(杨士聪)第二五八种江上孤忠录(赵曦明)孤忠后录(祝纯嘏)嘉定县乙酉纪事(朱子素)过江七事(陈贞慧)第二五九种东林与复社东林始末(蒋平阶)复社纪事(吴伟业)复社纪略(陆世仪)汰存录纪辨(黄宗羲)第二六0种闽中纪略(许旭)闽难记(洪若皋)海寇记(洪若皋)国变难臣钞(不着撰人)第二六一种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第二六二种东华录选辑第二六三种烈皇小识(文秉)第二六四种甲申传信录(钱甹只)第二六五种中日战辑选录(王炳耀)(附)答客问刘大将军事(中日战争资料)简大狮惨死愤言(中日战争资料)闻尘偶记(文廷式)第二六六种弘光实录钞(不着撰人)福王登极实录(文震亨)第二六七种西南纪事(邵廷采)第二六八种浙东纪略(徐芳烈)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不着撰人)扬州变略(不着撰人)京口变略(不着撰人)淮城纪事(不着撰人)第二六九种蜀碧(彭遵泗)第二七0种崇祯长编(不着撰人)第二七一种客滇述(顾山贞)蜀记(着撰人)第二七二种崇祯记闻录(不着撰人)第二七三种东华续录选辑第二七四种清史烈传选第二七五种明季北略(计六奇)第二七六种刘铭传抚台前后档案第二七七种光绪朝东华续录选辑第二七八种清季台湾洋务史料第二七九种甲乙日历(祁彪佳)(附)祁忠敏公年谱(王思任等)第二八0种台湾诗钞(附)诸种诗集序跋二十篇第二八一种通监辑览明季编年第二八二种石匮书后集(张岱)第二八三种重修台郡各建筑图说(蒋元枢)(附)万寿宫图碑等拓本六幅第二八四种平定三逆方略第二八五种李文襄公奏疏与文移(李之芳)(附)文襄公年谱(程光豆)第二八六种雪交亭正气录(高宇泰)第二八七种使琉球录三种使琉球录(陈侃)使琉球录(萧崇业)使琉球录(夏子阳)第二八八种道咸同光四朝奏议选辑第二八九种明经世文编选录(附)盟鸥堂集选文六篇(黄承玄)第二九0种台湾对外关系史料第二九一种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第二九二种清代琉球纪录集辑使琉球记、中山纪略(张学礼)琉球入太学始末(王士祯)中山传信录(徐葆光)槎上存稿(赵文楷)使琉球记(李鼎元)中山见闻辨异(黄景福)琉球实录(钱氏佚名)琉球说略(译述)(姚文栋)琉球形势略(中根淑)琉球朝贡考、琉球向归日本辨(王韬)第二九三种琉球国志略(周煌)(附)续琉球国志略(赵新)第二九四种崇祯实录明□宗□皇帝实录崇祯实录第二九五种淡新档案选录行政编初集第二九六种明实录闽海关系史料(附)崇祯长编选录郑氏史料初编补辑第二九七种小酉腴山馆主人自着年谱(吴大廷)(附)福建票盐志略序等十四篇第二九八种台湾雾峰林氏族谱第二九九种清代琉球纪录续辑琉球事略(桂山义树)琉球入学见闻录(潘相)琉球小志并补遗(译述)(姚文栋)第三00种雍正朱批奏摺选辑第三0一种偏安排日事迹(不着撰人)第三0二种岭海焚余(金堡)第三0三种陈第年谱(金云铭)第三0四种寄鹤斋选集(洪弃生)第三0五种蕲黄四十八砦纪事(王葆心)第三0六种中山传信录(徐葆光)第三0七种明史选辑第三0八种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罗大春)(附)上制府请经理台湾后山番地(佚名)淮军平定台湾番社纪略(方浚颐)台湾地势番情纪略(方浚颐)征番纪勋(依田学海)第三0九种台湾关系文献集零闽省海贼(孙承泽——春明梦余录)浮海记(张麟白)皇明□□乐斋公暨妣郭氏志铭(郑经)皇明石井郑氏祖坟志铭(郑经)郑氏祔葬祖父志铭(郑克塽)闽中即事(叶舒颍)清三藩史料选录永宪录选录(萧奭)雍正八年上谕档选录培远堂偶存稿选录(陈宏谋)柚村文选录(汤彝)绿野斋集选录(刘鸿翱)台湾之狱(夏燮——中西纪事)鸦片战争闽省军需请销案(明清史料壬编)送黎召民观察台湾序(陈璞——尺冈草堂遗集)岑勤襄公奏稿选录(岑毓英)石遗室集选录(陈衍)台阳集(唐赞衮)书台峤绅民电禀后(不着撰人)澎湖文献钞存数典不忘
㈧ 宁海的名人故事(方孝儒)
方孝儒是第一个被“灭十族”的人
方孝孺(1357年—1402年),宁海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全部遇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福王时追谥“文正”
“灭十族”。历史上只有“灭九族”的酷刑,有史以来,“灭十族”惟方孝孺与景清两人。
大儒方孝孺为他起草登基公告,当然为思想正统、极端忠于前皇的方孝孺所拒绝。
因为有求方孝孺,当方孝孺批驳朱棣将篡位辨解为“法周公辅成王”时,朱棣还是保持耐性说是皇室家事,意为让方孝孺回避。偏偏方孝孺顶真到底,拒不同意。
《明史·方孝孺列传》只是说他被凌迟磔杀,并未记载被灭十族,株连坐死847人(一作873人)等字眼,但明崇祯《《宁海县志·方孝孺传》、《明史纪事本末》、明末乡贤大家黄宗羲的《方正学孝孺》、《文正方正学先生孝孺》等大量文献都记载他被灭了十族。另外,崇祯年间编纂的《熹宗实录》也记载了方孝孺被夷十族的故事,而且还记载了当年方孝孺的幼子被人救出,逃出生天,假借余姓延续方姓一脉,至天启二年,方孝孺十世孙伏阙上书以闻,得以赠恤的故事。
除了死去的800多冤魂,更有数千人被流放、充军,其中不少被折磨致死。“灭十族”是永乐皇帝朱棣的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