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考文献 » 脑瘫文献

脑瘫文献

发布时间: 2021-03-23 18:19:28

1. 脑瘫真的能治愈吗

近日,一个“婴儿被剧烈摇晃脑袋”的视频,被广泛转发并引起网友热议。

新闻截图(图片来源:http://news.qq.com)

孩子的母亲在发布视频时附文:“好好的孩子被摇成了脑瘫”。

而视频中摇晃孩子脑袋的“李医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视频中的孩子在接受治疗之前就已经确诊为脑瘫了,自己非但不会把孩子摇成脑瘫,反而是专门治疗脑瘫的“高手”。

在事发医院的官网上,有着‘李医生’所在的“康复理疗科对脑瘫患儿的治愈率在80%以上”的说法。而医院对于此次事件发布声明称,家属发布信息与事实不符,其中未提及“摇头治疗”。

患者家属和医院两方的说法各不相同,事件的后续处理结果也还未公布,这里不好做判断,但是关于“摇头治疗脑瘫”的这种“神奇疗法”,我们倒是可以聊一聊。

论文截图【5】

既然已经有了更好的方案,何必舍近求远呢?

所以,脑瘫这个事儿,也和其他疾病一样,要相信科学,切不可病急乱投医。

--------------------------------

参考文献

【1】 新京报. 医生摇孩子头治脑瘫患儿母亲:心疼得掉眼泪[EB/OL]. (2017-08-25)[2017-08-26].http://news.sina.com.cn/s/wh/2017-08-25/doc-ifykiqfe1667148.shtml.

【2】沈晓明. 儿科学[M]. 人民卫生,1979.

【3】张立芹. 脑瘫 - 健康问答[EB/OL]. 丁香医生, [2017-08-30]. http://dxy.com/faq/5040.

【4】李杨. 小儿脑瘫的病因学及危险因素的研究[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0(1): 18–20.

【5】唐久来等.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 (2015): 第一部分[D]. 2015.

凡来源署名为“蝌蚪五线谱”的内容,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本网发布的署名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有侵权,文责自负。

作者:赵言昌

2. 脑瘫能治好吗 怎么治啊谢谢!

脑瘫是能治的,只要坚持治疗康复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如是你不冶疗的话孩子只会更糟糕的。我们小区一孩子也是脑瘫,我每天早上都能看到他们在做训练,现在已经康复得好多了,之前他是很严重的,后来他在上海明珠医院脑瘫中心做的治疗,也在医院做过康复治疗的,现在他妈妈每天都陪着训练。现在医学这么发达了,脑瘫也不再是什么不治之症了,只要家长和孩子不放弃,肯定是能治疗好的。祝早康复!

3. 脑性瘫痪有什么特点

临床表现 脑性瘫痪的临床分型复杂,以往多采用Minear临床症状分型,特点是定义明确,应用方便。可分为:①痉挛型(spastic):最多见,占脑性瘫痪患儿的50%~70%,包括双侧瘫(diplegic)下肢为主型、四肢瘫型(quadriplegic)、偏瘫型(hemiplegic)、双侧偏瘫型(doublehemiplegic);②运动障碍型(dyskinetic):包括多动型(hyperkinetic)或手足徐动型(athetoid)、肌张力障碍型(myodystic);③共济失调型(ataxic);④混合型(mixed)。据Nelson(1978)统计,痉挛性双下肢瘫占32%,偏瘫占29%,四肢瘫占24%,运动困难型和共济失调型仅占14%。 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各异,病情轻重不一,严重者出生后数天出现症状,表现为吸吮困难、肌肉强硬,大多数病例出生数月后家人试图扶起时才发现。主要临床类型的具体表现如下。 1.脑性痉挛性双侧瘫脑性痉挛性双侧瘫(cerebralspasticdiplegia)可累及四肢,下肢较重,可独立存在,或伴室管膜下出血或侧脑室旁白质软化。发病率与早产程度密切相关,自从采用新生儿监护后,发病率显著下降,遗传因素不可忽视。本病由Ingram(1964)首先提出,而Litter(1862)首先提出缺氧-缺血性产伤概念,故而亦称Litter病。 (1)最初常表现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数月后出现明显无力及痉挛,下肢较上肢明显,无力首先累及内收肌,腱反射活跃。患儿腿部运动僵硬笨拙,用双手在腋窝下抱起患儿时无蹬腿动作,仍保持腿部原伸直或屈曲状态,大多数患儿跖反射呈伸性反应。患儿学步较晚,表现为特征性姿势和步态,迈小步时微屈双腿更僵硬,股内收肌力很强使小腿交叉,迈步呈划弧状(交叉步态),足部屈曲内收,足跟不能着地。青春期或成年后腿部可变得细而短,无明显肌萎缩,被动运动肢体可感觉伸肌与屈肌强直。上肢轻度受累或不受累,如手指笨拙和强直,有些患者出现无力和痉挛,伸手拿物品时可超越目标。面部可见痉挛样笑容,发音清晰或含糊。1/3的患儿有癫痫发作,有些可出现手足徐动症,面、舌和手不自主运动,共济失调及肌张力减低等。 (2)脊柱侧凸很常见,可压迫脊髓、神经根或影响呼吸。患者很晚才学会自主排尿,但括约肌功能通常不受累。痉挛性双侧瘫的亚型可伴轻度小头和智力低下。 2.婴儿轻偏瘫、截瘫和四肢瘫 (1)先天性婴儿轻偏瘫(congenitalinfantilehemiplegia):通常生后父母就观察到患儿两侧肢体活动不同,如只用一侧手取物或抓东西,往往未引起重视,直至4~6个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下肢受损通常在婴儿学习站立或走步时发现,患儿可自行坐起和行走,但较正常婴儿晚数月;检查可见患儿腱反射明显亢进,通常Babinski征(),上肢呈屈曲、内收及旋前位,足部呈马蹄内翻足。某些患儿可有感觉障碍及视觉缺损,伴精神障碍者较脑性双侧瘫及双侧轻偏瘫少见。可有语言缓慢,应注意有无精神发育迟滞及双侧运动异常。35%~50%的患儿可发生抽搐,部分患儿持续终生,可为全身性发作,常见偏瘫侧局灶性发作,发作后可有Todd麻痹。Gastaut等曾描述半身抽搐-偏瘫综合征,数月或数年后患者因偏瘫侧肢体骨和肌肉发育迟滞导致偏身肌萎缩和进行性麻痹。 (2)获得性婴儿轻偏瘫(acquiredinfantilehemiplegia):常为3~18个月正常婴儿在数小时内发生的偏瘫,伴或不伴失语,常以痫性发作起病,发作后可能未意识到发生偏瘫。发病年龄较小者语言恢复较完全,接受教育的能力可不同程度地减低,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不尽相同,功能缺损较重时可出现手足徐动、震颤及共济失调等。 (3)婴儿截瘫(infantileparaplegia):表现为下肢肌无力和感觉障碍,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及躯干某水平以下感觉缺失常提示脊髓病变。 (4)婴儿四肢瘫(infantilequadriplegia):与痉挛性双侧瘫的区别是,后者常有延髓肌受累,精神发育迟滞较严重。 3.先天性锥体外系综合征先天性锥体外系综合征()可由脑性痉挛性双侧瘫逐渐演变而来,根据病理基础及病程可分为产前期-产期锥体外系综合征和后天性或产后期锥体外系综合征。前者通常在生后第1年内出现明显症状、体征;后者症状出现较晚,包括家族性手足徐动症、变形性肌张力障碍(dystoniamusculorumdeformans)及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常见病因为产期严重缺氧、成红细胞增多症伴胆红素脑病等。脑部最常见的病变为壳核、丘脑和大脑皮质交界区白色大理石样外观,是神经细胞消失、胶质细胞增生及有髓纤维间缩合所致。 (1)双侧手足徐动症(doubleathetosis):又称运动障碍性脑性瘫痪,是最常见的先天性锥体外系病变。病因为高胆红素血症、Rh因子不相容、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或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偶可引起。 患者常在生后数月、一年或几年逐渐出现舞蹈及手足徐动,或其他不自主运动,如肌张力障碍、共济失调性震颤、肌阵挛及半身颤搐的随机组合,几乎所有的双侧手足徐动症病例都存在原发性自主运动障碍,无锥体束征。婴儿与儿童手足徐动症患者的病情严重性差异极大,轻症者的异常运动可误认为不安,重症者的自主动作可引发剧烈的不自主运动。个别患者青春期或成年早期仍继续进展,应注意与遗传性代谢性或变性病、锥体外系疾病等鉴别。患者早期表现为肌张力低下,随之出现运动发育迟滞,常至3~5岁时方可直立行走或完全不能直立,跖反射多为屈性,无感觉障碍,可有智力缺陷或完全正常,少数可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有些患者因运动及语言障碍误认为智力缺陷。CT/MRI检查的诊断意义不大,有些可见轻度脑萎缩和基底核变小,某些严重共济失调患者可见腔隙性病变。除非有痫性发作,脑电图通常对诊断无帮助。 随生长发育,患者的姿势和运动能力会有所进步,轻者可从事某些职业,重者很少能自主运动,常不能独立生活。有报告曾试用理疗、知觉综合疗法(sensoryintegrativetherapy)等康复措施,逐步进展的程序性运动可促进神经肌肉发育,但收效甚微。 (2)胆红素脑病(核黄疸,kernicterus):是严重的新生儿疾病,特征为先天性及(或)新生儿体质因素所致的黄疸和血液中大量带核红细胞,是锥体外系疾病的少见病因。血清胆红素含量>25mg/dl通常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作用,引起神经症状。出生时低体重或患透明膜等疾病的婴儿在酸中毒和缺氧等情况下,即使血清胆红素水平很低也可引起胆红素脑病。 ①轻症核黄疸:可因各种血型配伍不合及生理性原因所致,常在生后24~36h出现黄疸及肝、脾肿大,第4天后黄疸逐渐消退,不产生明显的神经症状。 ②重症核黄疸:患儿出生时或生后数小时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常有肝、脾肿大及心脏扩张,伴水肿和贫血,皮肤及黏膜出血点等;3~5天婴儿变得倦怠、吸吮无力及呼吸困难,可有呕吐、昏睡、肌强直、角弓反张、眼球上翻、痫性发作及屏气青紫发作等,以及舞蹈或手足徐动样动作、指划动作、肌张力障碍等锥体外系症状,部分病例可有痉挛性瘫。若不及时治疗,多数病例可在数天至2周内死亡,患儿即使存活也常遗留精神发育迟滞、耳聋和肌张力减低等,不能坐、立和行走,出牙后牙釉质可有绿色素沉着。新生儿出现锥体外系症状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应考虑胆红素脑病的可能。 ③早产儿生理性黄疸所致的核黄疸:症状常出现于出生后2天,8~10天达高峰,也可延至出生数周后发病,可见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缺乏和高胆红素血症。 ④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液大量有核红细胞,白细胞中度增多,血小板及血红蛋白减少;血清总胆红素增高,胆红素定性试验呈间接反应,尿中尿胆原强阳性。母亲与新生儿血型检查有助于诊断。Rh或其他少见血型配伍不合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ABO血型配伍不合者胆红素定性直接试验(-)、间接试验()。 4.先天性共济失调先天性共济失调(congenitalataxias)可作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惟一症状出现。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宫内汞中毒、怀孕前3个月母亲受射线照射有关。病理可见小脑硬化性病变、先天性萎缩及发育不全,大脑可受损。 患儿最初表现为肌张力减低和活动减少,患儿长大后,在躯体四肢欲协调运动时,如坐、立和行走时,出现明显的小脑功能障碍,表现为坐姿不稳、伸手取物动作不协调、步态笨拙而经常跌倒、走路时躯干不稳伴头部略有节律的运动(蹒跚步态)等。肌力正常,腱反射存在,跖反射屈性或伸性,无肌萎缩。有些病例共济失调伴肌痉挛,无肌张力减低,称痉挛性共济失调性双侧瘫(spastic-ataxicdiplegia),随患者生长发育病情可有好转。大龄儿童可见小脑性步态、肢体共济失调、眼震和发音不连贯等,需与肌阵挛、舞蹈病、手足徐动、肌张力障碍及震颤等鉴别。CT和MRI检查可见小脑萎缩。 5.弛缓性瘫弛缓性瘫(flaccidparalysis)包括以下类型: (1)脑型弛缓性瘫():由Foerster首先描述,称脑性无张力性双侧瘫(cerebralatonicdiplegia)。患儿的姿势反射、腱反射保留,可有运动发育迟滞,应与脊髓及周围神经所致的瘫痪、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等鉴别。 (2)婴儿型脊肌萎缩症():是典型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也称Werding-Hoffmann病。母亲怀孕时可感觉宫缩减少,大多数患儿出生后表现为明显运动缺陷或出生时关节弯曲畸形。其他类型家族性进展性肌萎缩可在儿童早期或晚期、青春期和成人早期发病.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和腱反射消失,但无感觉障碍。少数疑诊婴儿或儿童期肌萎缩症,追踪观察发现为不爱活动、身体虚弱所致,需与多发性肌炎或急性特发性多神经炎鉴别。 (3)臂丛麻痹(brachialplexuspalsy):是双胞胎常见的合并症,因臀先露时用力牵拉胎儿肩部或肩先露时头部处于受牵拉状态和倾斜位所致,有时损伤可持续终生。生后受累肢体发育较小,骨骼发育不全,上位臂丛(颈5~6)和下位臂丛(第7~8颈神经,第1胸神经)神经根均可受累,有文献报告上位臂丛受损的几率约为下臂丛的20倍,有时整个臂丛受累。 (4)面肌麻痹(facialparalysis):是常见的新生儿周围神经病变,多累及单侧,系产钳损伤面神经出茎乳孔部远端纤维所致。表现为一侧闭目不全及吸吮无力,需与先天性双侧面肌麻痹(M02bius综合征)鉴别,后者常伴外直肌麻痹。大多数病例数周后可恢复,少数终身不愈并遗留面部不对称。 诊断 目前脑性瘫痪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主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我国(1988)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的3条诊断标准是:①婴儿期出现中枢性瘫痪;②伴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③除外进行性疾病导致的中枢性瘫及正常小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如有以下情况应高度警惕脑性瘫痪的可能:①早产儿、出生时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及胆红素脑病等;②精神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和易惊恐等,运动发育迟缓;③有肢体及躯干肌张力增高和痉挛的典型表现;④锥体外系症状伴双侧耳聋及上视麻痹。

4. 脑瘫可以治好吗

近日,一个“婴儿被剧烈摇晃脑袋”的视频,被广泛转发并引起网友热议。

新闻截图(图片来源:http://news.qq.com)

孩子的母亲在发布视频时附文:“好好的孩子被摇成了脑瘫”。

而视频中摇晃孩子脑袋的“李医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视频中的孩子在接受治疗之前就已经确诊为脑瘫了,自己非但不会把孩子摇成脑瘫,反而是专门治疗脑瘫的“高手”。

在事发医院的官网上,有着‘李医生’所在的“康复理疗科对脑瘫患儿的治愈率在80%以上”的说法。而医院对于此次事件发布声明称,家属发布信息与事实不符,其中未提及“摇头治疗”。

患者家属和医院两方的说法各不相同,事件的后续处理结果也还未公布,这里不好做判断,但是关于“摇头治疗脑瘫”的这种“神奇疗法”,我们倒是可以聊一聊。

论文截图【5】

既然已经有了更好的方案,何必舍近求远呢?

所以,脑瘫这个事儿,也和其他疾病一样,要相信科学,切不可病急乱投医。

--------------------------------

参考文献

【1】 新京报. 医生摇孩子头治脑瘫患儿母亲:心疼得掉眼泪[EB/OL]. (2017-08-25)[2017-08-26].http://news.sina.com.cn/s/wh/2017-08-25/doc-ifykiqfe1667148.shtml.

【2】沈晓明. 儿科学[M]. 人民卫生,1979.

【3】张立芹. 脑瘫 - 健康问答[EB/OL]. 丁香医生, [2017-08-30]. http://dxy.com/faq/5040.

【4】李杨. 小儿脑瘫的病因学及危险因素的研究[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0(1): 18–20.

【5】唐久来等.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 (2015): 第一部分[D]. 2015.

凡来源署名为“蝌蚪五线谱”的内容,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本网发布的署名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有侵权,文责自负。

作者:赵言昌

5. 脑瘫可以治愈吗

近日,一个“婴儿被剧烈摇晃脑袋”的视频,被广泛转发并引起网友热议。

新闻截图(图片来源:http://news.qq.com)

孩子的母亲在发布视频时附文:“好好的孩子被摇成了脑瘫”。

而视频中摇晃孩子脑袋的“李医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视频中的孩子在接受治疗之前就已经确诊为脑瘫了,自己非但不会把孩子摇成脑瘫,反而是专门治疗脑瘫的“高手”。

在事发医院的官网上,有着‘李医生’所在的“康复理疗科对脑瘫患儿的治愈率在80%以上”的说法。而医院对于此次事件发布声明称,家属发布信息与事实不符,其中未提及“摇头治疗”。

患者家属和医院两方的说法各不相同,事件的后续处理结果也还未公布,这里不好做判断,但是关于“摇头治疗脑瘫”的这种“神奇疗法”,我们倒是可以聊一聊。

论文截图【5】

既然已经有了更好的方案,何必舍近求远呢?

所以,脑瘫这个事儿,也和其他疾病一样,要相信科学,切不可病急乱投医。

--------------------------------

参考文献

【1】 新京报. 医生摇孩子头治脑瘫患儿母亲:心疼得掉眼泪[EB/OL]. (2017-08-25)[2017-08-26].http://news.sina.com.cn/s/wh/2017-08-25/doc-ifykiqfe1667148.shtml.

【2】沈晓明. 儿科学[M]. 人民卫生,1979.

【3】张立芹. 脑瘫 - 健康问答[EB/OL]. 丁香医生, [2017-08-30]. http://dxy.com/faq/5040.

【4】李杨. 小儿脑瘫的病因学及危险因素的研究[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0(1): 18–20.

【5】唐久来等.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 (2015): 第一部分[D]. 2015.

凡来源署名为“蝌蚪五线谱”的内容,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本网发布的署名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有侵权,文责自负。

作者:赵言昌

6. 文献《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节选》之脑瘫的辅助检查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简称脑瘫,由发育不成熟的大脑(产前、产时或产后)先天性发育缺陷(畸形、宫内感染)或获得性(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外伤、感染)等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患病率约为每1000
活产儿中有2.0—3.5
个。主翼现为运动障碍,伴或不伴有感知觉和智力缺陷。脑瘫的脑部病理改变主要是脑白质损伤、脑部发育异常、颅内出血、脑部缺氧引起的脑损伤。
一、直接相关检查
(一)头颅影像学检查(MRI、CT和B超)
是脑瘫诊断有力的支持[13](1
个Ⅰ级证据,1
个Ⅱ级证据),MRI在病因学诊断上优于CT(1
个Ⅰ级证据)。
(二)凝血机制的检查
影像学检查发现不好解释的脑梗塞可做凝血机制检查,但不作为脑瘫的常规检查项目(1
个Ⅲ级证据)。
二、伴随症状及共患病的相关检查
脑瘫患儿70%有其他伴随症状及共患病,包括智力发育障碍(52%)、癫痫(45%)、语言障碍(38%)、视觉障碍(28%)、严重视觉障碍(8%)、听力障碍(12%),以及吞咽障碍等。
(一)脑电图(EEG)
合并有癫痫发作时进行EEG检查,EEG背景波可帮助判断脑发育情况,但不作为脑瘫病因学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1
个Ⅰ级证据,1
个Ⅱ级证据)。
(二)肌电图
区分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瘫痪,特别是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还是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具有鉴别意义(1
个Ⅱ级证据)。
(三)脑干听、视觉诱发电位
疑有听觉损害者,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疑有视觉损害者,行脑干视觉诱发电位检查(1
个Ⅰ级证据,1
个Ⅱ级证据)。
(四)智力及语言等相关检查
有智力发育、语言、营养、生长和吞咽等障碍者进行智商/发育商及语言量表测试等相关检查(1个Ⅰ级证据,1
个Ⅱ级证据)。
(五)遗传代谢病的检查
有脑畸形和不能确定某一特定的结构异常,或有面容异常高度怀疑遗传代谢病,应考虑遗传代谢方面的检查(1
个Ⅳ级证据)。

7. 脑瘫可以治好吗治疗脑瘫的方法

近日,一个“婴儿被剧烈摇晃脑袋”的视频,被广泛转发并引起网友热议。

新闻截图(图片来源:http://news.qq.com)

孩子的母亲在发布视频时附文:“好好的孩子被摇成了脑瘫”。

而视频中摇晃孩子脑袋的“李医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视频中的孩子在接受治疗之前就已经确诊为脑瘫了,自己非但不会把孩子摇成脑瘫,反而是专门治疗脑瘫的“高手”。

在事发医院的官网上,有着‘李医生’所在的“康复理疗科对脑瘫患儿的治愈率在80%以上”的说法。而医院对于此次事件发布声明称,家属发布信息与事实不符,其中未提及“摇头治疗”。

患者家属和医院两方的说法各不相同,事件的后续处理结果也还未公布,这里不好做判断,但是关于“摇头治疗脑瘫”的这种“神奇疗法”,我们倒是可以聊一聊。

论文截图【5】

既然已经有了更好的方案,何必舍近求远呢?

所以,脑瘫这个事儿,也和其他疾病一样,要相信科学,切不可病急乱投医。

--------------------------------

参考文献

【1】 新京报. 医生摇孩子头治脑瘫患儿母亲:心疼得掉眼泪[EB/OL]. (2017-08-25)[2017-08-26].http://news.sina.com.cn/s/wh/2017-08-25/doc-ifykiqfe1667148.shtml.

【2】沈晓明. 儿科学[M]. 人民卫生,1979.

【3】张立芹. 脑瘫 - 健康问答[EB/OL]. 丁香医生, [2017-08-30]. http://dxy.com/faq/5040.

【4】李杨. 小儿脑瘫的病因学及危险因素的研究[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0(1): 18–20.

【5】唐久来等.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 (2015): 第一部分[D]. 2015.

凡来源署名为“蝌蚪五线谱”的内容,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本网发布的署名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有侵权,文责自负。

作者:赵言昌

8. 脑瘫的药物治疗英文文献

授之以渔
翻译成英文
在谷歌学术上搜索
谷歌学术:h123ttp://sch5o6lar44点gl44g54oo点or555g/
不让发wang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