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献
㈠ 殷商时代是对殷代和商代的总称吗
殷是周建立后,对商的称呼。
至于说商的首都,其实当时是没有“都”的称呼的,商时有了大邑与邑的区分,大邑就是后世的首都,故也称大邑商。
具体说来,商其实不叫商,原称“上”,在武乙时才改称“商”;同理,“夏”是周后才出现的字,初称“下”,最明显的实证就是,出土的商早期的“禹敷下土方”的铭文及甲骨文记载及《竹书纪年》的三相验证。
现在详说一下中、晚上(商)“首都”的变迁:今河南安阳,安阳河最早称洹水,盘庚迁徙的是在洹水北岸,当时叫蒙邑,或称大邑蒙;在武丁时因战争被毁,武丁就在洹水南重新建邑,称兹邑,也称大邑兹;斌丁时,洹水干涸,南北两岸的邑合并为一个,称大邑商;商纣时,为支持与东夷的战争,迁朝歌(河南淇县北),朝歌变成了大商(朝歌有台无邑),兹邑称大邑兹;商、周曾在大邑兹西的,现在的山西黎城进行了两次战斗,两次都以商失败而告终,商为加强大邑兹的防御力量,将大邑兹交给一个叫子衣的人来负责,自此也称衣邑,同时在今河北磁县成立了一个以商王受名“受”的一个预备役军团;周最后从南线孟津直击朝歌的牧野,牧野之战后,外强中干的衣邑(衣邑精壮多抽调去参加了对付东夷人方的战争,后来周平叛的主力“殷八师”就是以这批军人底子组建的),子衣选择了投降周,故周称商为“衣”。
由于周人发音,受、纣不分,衣、殷不分,故商受就变成了商纣,衣也就变成了殷。
总之,终商之前,并无“殷商”称呼的存在,而是“衣商”的误传,而且进入了周文献中,就一直这么将错就错地称呼下来。
希望这个回答能令你满意。
㈡ 灯戏的社会影响
灯戏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在民间享有一定的声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岳池县川剧团派出演员到外地和群众中学习灯戏艺术,排演了一系列剧目,先后到重庆、成都、北京等地演出。在重庆演出了《收姜维》 、 《阳河堂》、 《大脚夫人》等和一些折子戏、大幕戏等十多场,曾轰动一时,重庆广播电台多次播放录音。到成都演出后,享誉蓉城,四川电视台播放了《幺妹嫁给谁》、 《丈母娘上轿》等戏的录像。1988年5月,应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剧评论》编辑部及全国戏曲现代研究会邀请,赴京在长安、吉祥、中南海等剧场演出岳池灯戏《包公照镜子》、《周文献鸡》、《秀才买缸》、《浪漫幺妹嫁给谁》、《搭错车》、《丈母娘上轿》等剧目共八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等领导和曹禹等专家及新加坡、日本等十多个国家的外宾莅临观赏。《人民日报》等二十余家报刊、电台、电视台报道了演出盛况。岳池灯戏受到了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好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院士、柏林汉堡大学教授恩特?舒马赫说:“我正在撰写专著《世界戏剧之林》,一定把岳池灯戏作为很有特色的剧种向全世界推荐。”日本、新加坡驻华大使热情相邀,希望岳池灯戏走上他们的舞台。
㈢ 留学作业中的response paper是什么response paper怎么写
在国外大学里不难遇到老师会布置类似于我们国内读后感的论文作业,这种作业一般是response paper,或者synthesis paper,也可以是response paper,可能会因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老师所以叫法会不一样,但是其写作要求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求在指定时间内阅读完学术文章(一般会有老师指定读哪些论文)之后写一篇综合评论各个文章的小论文,但是这需要以完全学术化的格式和语言来写成,而且还要写得有批判性、有学术性、有逻辑性,因此我们才说写response paper是提升英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利器。下文中小编就来给大家说一下这类response paper写作结构是怎样的以及该写些什么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为什么要写response paper?
①Response paper是少有的能同时训练reading,critical thinking和academic writing能力的论文之一,这三种能力对我们中国留学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②Response paper会让你持续地阅读新文献,接触大量的高质量文章,学习到别人正在关注哪些题目、怎样设计研究、如何驾驭语言。
③Response paper能帮助训练你读文章和设计文章的思维;
④Response paper让你理解“读文献”和“写论文”之间的关系—你读文献是为了融合到自己的论文中去,你写论文必须依托在现有的文献之上,response paper教会你习惯于将两者紧密结合的思维方式。
⑤Response paper让你提前习惯于每周都要读文献、写论文的工作节奏(每周都要读文献、写论文、读文献、写论文)。
其次:Response paper该写些什么内容?
我们大部分留学生在开始写response paper的时候最大的困扰就是不知道该写什么内容,甚至有些同学会出现读过的论文数量越多却越不知道该写什么的情况。HotEssay认为很多同学觉得response paper难写的原因在于它没有给你非常具体的框架和问题让你来回答。而如果你能针对一周之内阅读的文献提出几个具体的问题来启发和引导你的思路,相信你很快就有写作思路了。
以下“灵感启发”和“综述引导”两个方法或许可以帮助大家了解如何写Response paper:
灵感启发型问题——在动笔写response paper之前,不妨问自己下面这些问题,或许可以给你带来思路和灵感:
读完这一周的文献,如果要你用一句话来向你的一个朋友概括这些文章的共同主题,你如何概括?
这一周的文献里面,你读过之后觉得印象最深、或者最有趣的的是哪篇文章?为什么印象深刻?
这些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文献?
他们不写不行吗?
在这个领域缺了他们这些文章会怎么样?
这些文献的贡献到底是什么?
放在它们写作的历史时期或时间段里看,它们在本领域内是怎样的地位和价值?
其他人有引用和评价他们的文章吗?如何评论的?
细看每一篇文章,它们各自在其关注的问题、解答问题的方式、研究方法的设计、论文写作的风格等方面,分别有什么具体的特色?
综述引导问题——以下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在稍作整理之后直接写进你的response paper里:
读完这些学术论文之后你都有什么收获?
读了文章之后受到了什么启发?理解了哪些之前不理解的东西?
这些学术论文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从各自的理论视角、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论文的风格等方面。)
如果研究相同题目的论文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原因是什么?
如果所有文章都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会不会有例外的情况还没有人研究过?
这几篇文章分别有什么缺点和漏洞?
研究的设计上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样本大小、收集数据的方法、分析数据的工具等各个方面。
这些文章中提出了哪些你尤其同意或者不同意的观点?为什么?
如果你在以往有跟论文主题相关的个人经历,哪些文章中的研究结果或结论符合你的具体经验,或者违反了你曾经的经验?为什么会违反?
这些文章可以怎样被应用在新的理论构建或者实践应用中去?
最后:Response paper的写作结构
Response paper因为文章不长,所以结构也比较简单一般使用最基本的“总--分--总”结构即可:
总起段--summarize:第一段阐明这一周文献的主题。你可以分别summarize以下各篇文章的主题,或者指出这一周文章最重要的一些概念、理论、观点、结论。以及这些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有什么特点。
分述段—synthesize:这里你要展示synthesize的能力了,把上面你对综述引导型问题1-5的答案以一定的逻辑写出来:文章之间的相同和不同、联系到了此前学过的哪些知识、你同意或不同意哪些观点、你觉得哪些文章可以在研究设计上如何改进、这些理论和发现可以如何应用到进一步的理论构建和实践之中去。
总结段—conclude:总结和重申这些文章的主题,指出这些文章作为一个整体在本领域的价值和贡献,指出下一步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做出你的总体评价。
Response Paper需要体现什么能力
通过写response paper可以帮助提升我们留学生的这三种能力:
Summarize(概括能力):---你能否找到这周所有文献的主题?能否准确而全面的理解本周重点?能否把文献的主旨很好的概括出来?
Synthesize(综合能力):你能否融会贯通、把不同的文章比较起来读、批判性地阅读文章、联系此前或其他课上学到的内容?
Apply(应用能力):你读完这些文章之后能不能知道怎么用?你能否知道如何把这些文章应用到你将来的论文中?他们在这方面对你有哪些启发?如果你是实践者(practitioner),你能否把它用到你的工作中?如何利用它们改进现有的工作?
㈣ 青铜酒器是如何发展的
中国的酒文化与铜文化一样历史久远源远流长,农业时代的到来,出现了酿酒业,酿酒业的发展促进酒具也相应地发展,饮酒礼仪的丰富和完美,又使酒具呈现多样性地发展。陶器制作特别是青铜业的发展,为酒具的制作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古人云,“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中国人历来讲究美食美器,饮酒之时更是讲究酒器的精美与适宜,这就使得酒器作为酒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历史悠久,千姿百态。
酒具是指制酒(早期)、盛酒、饮酒的器具。近代大工业化制酒工艺产生后,酒具一般指盛酒和饮酒的器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酒器的制作技术、材料,酒器的外型自然而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故产生了种类繁多、目不暇接的酒器。
酒具的发展变化,体现了丰富的文化生活背景,反映着酒俗的不断演变,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侧面反映着历史的进程。酒具具有丰富的功能:首先,可以审美助饮。中国酒具美观大方的造型,精细华丽的装饰,对饮酒者所起的美感作用是巨大的,使饮酒者在举杯之际,得到文化的陶冶和艺术的熏陶;其次,节饮量饮。中国古代酒具有斝(jiǎ)、壶、杯、爵,无论任何酒具,都按照一定的容量来设计制造,以起到示量节饮的作用。再次,体现社会礼仪。中国酒具作为礼仪制度的载体,显示出使用的场合以及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而且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使用不同的酒具,也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
说到饮酒之器。我们便会联想起文学作品的描写。从成语中的“觥筹交错”,到江湖豪杰“以瓢沽酒”或“大碗筛酒”;从书圣王羲之借“曲水流觞”饮酒,到诗仙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再到苏东坡“一樽还酹江月”;范仲淹“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直至李清照“三杯两盏,怎敌他、晚来风急”……诗文中的“觥”“樽”“杯”“盏”等等,皆是饮酒器具。只不过,时代不同而饮者有别,上古之人临池用手掬捧而饮,草莽英雄瓢舀碗盛豪饮,文人雅士持杯把盏酌饮。
酒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农业的兴起,人们不仅有了赖以生存的粮食,还随时可以用谷物作酿酒原料酿酒。陶器的出现,人们开始有了炊具;从炊具开始,又分化出了专门的制酒、饮酒器具。究竟最早的专用酒具起源于何时还很难定论。因为在古代,一器多用应是很普遍的。不过,早在公元前六千多年的新石器文化时期,我国已出现了形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一个墓穴中,曾出土了各种兽形鬶,就其造型来看,可能就是最早的酒器。
青铜酒具。铸造始于夏朝,盛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夏代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了最早的铜制酒器,出土有各式铜爵,有平底爵、凸底爵,有的流细长,有的流短粗,则基本可断定都是温酒器或饮酒器。《世本·作篇》有“杜康作酒”“少康作醪酒”之说,也出自夏代,这说明起码到了夏代,人工酿酒技术已经有了很大提高。龙山戈化时期酒器的类型齐全,用途明确,与后世的酒器有较大的相似性。这些酒器有:罐、瓮、盂、碗、杯等。其中,酒杯的种类最为繁多,有平底杯、圈足杯、高圈足杯、高柄杯、斜壁杯、曲腹杯、觚形杯等。
进入商周,青铜酒器达到鼎盛,尤其是在商代,随着酿酒业的发达和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提高,青铜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由于殷人的嗜酒,还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殷人的饮食文化中以饮酒最为著名,这从殷王的酒池肉林和周公给康叔的训诰《酒诰》中便可窥见。康叔在所得训诰《酒诰》中被告诫:勿使臣民“荒湎于酒”。因为殷人的“衰”乃至“亡”,则是因为“荒湎于酒”,“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故天降丧于殷,罔爱于殷”。周代饮酒风气虽得到扼制,但酒器基本上沿袭了商代的风格。在周代,也有专门制作酒具的“梓人”。春秋时期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青铜酒器才开始没落。
殷商时代,酿酒业已达到了相当繁荣的程度。这从甲骨文的有关记载中已经可以得到确切的证明。如甲骨文中屡见的“枵”字,就是后来古籍中的“糵(niè)”字,《说文》训“糵”为“牙米”,即发芽之米,乃酿酒中用来发酵的一种原料,类似后代的酒曲。《天工开物·酒母》有“古来曲造酒,糵造醴”之说,“醴”是一种味甜的薄酒,在甲骨文中也屡有出现,可见“糵”在殷商确已是广为用于酿酒的酒曲之物。卜辞中就多次记录有以糵造醴酒之事,而且专门设有称为“小糵臣”的司掌酿酒之官,更有甚者,有时殷王还亲临酿酒作坊,视察指导。
从《粹》文提到的“新醴”“旧醴”来看,殷人显然还懂得用储藏之法而制成更为醇香的“陈年老窖”了。大腹,可增加容量;尖底,便于半埋入地中。《说文》:“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酎酒”即经过两次以至多次复酿的醇酒,细审其意,“酉”字犹存酿酒、制酒之义;“酉”字用作“酒”义就是由制酒器引申而来。值得注意的是,卜辞中“醴”与“酒”总是分别叙述,互不相混,最大的可能就是与后代一样,在殷商酒与醴也是用不同的方法酿造、有不同的味道的。若依上述“曲造酒,蘖造醴”之说,这种“酒”“醴”的分别,也许正暗示了殷人已经发明了用曲酿酒的先进方法。近年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曾出土一块重达8.5公斤的酒曲,为这种推测更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明。
此外,卜辞中还有一酒名目“鬯(chàng)”。据后代周文献可知,鬯乃是用黑黍酿成的一种特殊的香酒,这种酒若再与郁金香草所煮的汁水调和,更成一种气味芬芳的酒称“郁鬯”。鬯和郁鬯是殷周时期最高级的酒,多用以祭神,也用于帝王赏赐臣僚,毛公鼎、大盂鼎就都有“赐鬯”的记载。“鬯”在卜辞中的出现,也说明了殷商酿酒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与其酿酒业的繁荣相呼应,殷商时代的用酒之多、饮酒之盛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这从殷商遗址大量出土的酒器上就可见一斑。如前所述,殷商时代的青铜器是极其发达的,而在其出土的青铜器种类中,酒器占了一半以上的比重,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几乎是空前绝后的。而且各种酒器已完全配套,有罍(酿酒器)、壶(贮酒器)、尊(贮酒而备斟之器)、卣(盛鬯备移送之器)、盉和斝(均为温酒器)、爵、觚和觯(均为饮酒器,爵兼温酒,觚兼烫酒)、斗(斟酒器)等,可谓应有尽有。由此不难想见当年殷商人对酒特殊的钟爱和嗜好。
商周的酒器种类齐全,用途专一。据《殷周青铜器通论》记载,商周的青铜酒器分二十四类。按用途分为煮酒器、盛贮酒器、饮酒器。此外还有礼器。形制丰富,变化多样。盛酒器具是一种盛酒备饮的容器。其类型主要有:尊、壶、区、卮(zhī)、皿、鉴、斛、觥、瓮、瓿(bù)、彝、罍、斗。每一种酒器又有许多式样,有普通型,有动物造型。以尊为例,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等。饮酒器主要有:角、爵、杯、觥筹、觚、觯、舟、尊、觞、钟、酌。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饮酒器,如:“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温酒器,饮酒前用于将酒加热,配以杓,便于取酒。温酒器又称为樽,汉代流行。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的铜鉴,可置冰贮酒,故又称为冰鉴。
不过,殷人并不仅仅把饮酒当做一般的口福之乐,酒在殷商人的生活中,显然还有着更为郑重的地位。这从上述出土的青铜酒器来看,它们大都做工精细,通体饰有神秘、威严的饕餮之类的兽面纹,无疑多是被用做礼器的。
其实,酒的这种郑重地位在周人的《酒诰》中已经泄露出来了,这就是“祀兹酒”。殷人何尝不是用酒来享神通神的呢,只不过所享所通的不是周人的神而是殷人的神罢了。可见,饮酒之风的盛行,也是殷人崇尚祖神宗教精神的一种体现。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饮用之物,其馨香、致醉、令人迷狂的效力,与神秘的宗教精神有着天然的契合。可以想象,在祭神求福的仪式上,在巫祝施行法术的过程中,酒可助人进入一种想象、幻觉的状态,促人达到一种极度虔诚、痴迷的精神境界,从而笃信已经神灵附体,已经与神沟通。这或许就是酒从发现起就首先与巫术祭祀活动连在一起的缘故了。
殷人正是把饮酒与祭祀连在一起的。甲骨文中的许多卜辞,就涉及到了殷商帝王用酒鬯祭祀祖先的活动。《佚》文卜问的是在举行祭祀时是否先用三牢、羌与酒为祭品以享神,占辞称“用”;《甲》文中的“登鬯”即以鬯酒进献之义,祭祀的对象就是殷人的先王祖乙;《前》文中的“弹”当读为“”,是一种在郊外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大典,其中提到“百鬯”、“百牛”,可见其规模还是相当可观的。
当然,酒也使人放纵、无礼、无畏。正如歌乐舞蹈娱神也娱人,人们在用酒祭神祭祖的同时,自己也陶醉在酒的浓郁滋味中,“飘飘欲仙”;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就是饮酒作乐,放荡不羁。《酒诰》称殷纣王“纵淫泆”,“不惟(思)自息乃逸”,甚至到了“厥心疾狠,不克畏死”的地步;《史记·殷本纪》更载他“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倮(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这虽只是殷商王室纵酒狂欢的一种极端表现,但也多少折射出殷人嗜酒之风的某种状态。
现在看来,殷商审美文化的神秘色彩,包括关于至上神的系统传说、丰富的想象故事,还有狂热甚至野蛮的巫风习俗,都与纵酒狂放所造就的精神状态不无关系。与此同时,酒也强化了人们对味觉享受的快感体验,这就为后来“美”与“味”的联姻作了铺垫。这只要从凡以“酉”为部首的字均与美感有关,诸如酣畅、醇美、沉醉等等,就不难看出酒文化在审美文化发展史上曾经发挥的特殊效应。
然而,殷人却为酒付出了亡国的代价。从此“德将无醉”的周代礼乐文化,引导先民走向了斯文和典雅。
周朝时,从周文王开始,就“约法三章”,只有祭祀方可用酒,即“祀兹酒”,他感到酒对于百姓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百姓的昏乱失德,邦国的衰弱灭亡,其全部责任在其看来非酒莫属。所以周人注意戒酒,“克用文王之教,不腆(厚)于酒”。所以,周公在《酒诰》中要求康叔到了卫国之后,要严格禁酒,如果遇到“群饮”的情况,决不能放任自流,要“尽执拘之以归于周,予其杀”;遇到诸臣“湎于酒”,虽不必杀,但要“教之”,要有此明训以享国。《酒诰》本是周人的一篇训诰之辞,反映的是周人的文化意识。
周朝对青铜酒器作了明确的规定: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六升曰壶。这种青铜酒器的规格一直沿袭到清代。
酒器分为贮酒、盛酒、饮酒的器具。一般来说,饮酒主要用爵、斝、觚、觯、角等。角的样子似爵,但前后都有尾,无柱,有的角还有盖,盛行于商代;觚,圆形侈口,相当于后代的杯;觥也作盛酒器,多为椭圆形,口上前有流,后有把手;斝,圆口,有鋬无流,有双柱,盛于商代和西周初期;觚,喇叭形口,细腰,高足;觯,形似尊而小用以饮酒或盛酒。“觥筹交错”的觥也是常见的饮酒器。此外还有青铜杯。铜陵出土过青铜杯,两边有耳,或称之“耳杯”。
卣、壶、尊、盉等是盛酒器,盛于商周。卣(yǒu),圆形或椭圆形,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商代壶多扁圆,周代壶多圆形、大腹,春秋时的壶扁圆,长颈,也有方壶,战国时壶有圆形、方形和瓠形等。盉的式样较多,一般是深脐圆口,前有流(即壶嘴),盖和鋬有链相连接。
钟、钫等为贮酒器。钫即方形壶,钟即圆形壶,但形体均较大。钟还是商代量器。战国时的齐国以四升为豆、四豆为瓯、四瓯为釜、四釜为钟。钟、豆、釜等都是当时的标准量器。战国时的釜为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豆似高足盘,或有盖。以上这些酒器多源于陶制,商周时则为青铜制。
作为饮酒器的爵、斝等沿口处有柱,有单柱、双柱两种。饮酒时柱则抵住鼻梁,据说是以此提醒饮之人,酒多误事,饮酒应适可而止。
青铜酒具形制端庄厚重,式样沉雄敦实,古朴美观。器身多以“饕餮纹”、“夔龙纹”、“鸟兽纹”、“蝉纹”装饰,造型神秘狞厉,显示出奴隶主贵族的尊严和不可侵犯。其中模拟自然界动物的立体形状造成的酒具,又表现出奴隶主阶级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吉祥的渴盼,以及祈求神灵凶物保护的心情,如虎形酒具、羊形酒具、牛形酒具、象形酒具、鸮(xiāo)形酒具等。
春秋以后,青铜酒器仍然存在并发展着,只是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青铜器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出现了漆制酒器、瓷制酒器、玉制酒器、水晶制品、金银酒器、锡制洒器、景泰蓝酒器、玻璃酒器、铝制罐、不锈钢饮酒器等等。
㈤ 金人铭的简介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上古三代文》卷一于《金人铭》后有“案”云:“此铭旧无撰人名,据《太公阴谋》、《太公金匮》,知即《黄帝六铭》之一。”《黄帝六铭》之说,始自《汉书·艺文志》,误。按,向宗鲁《孔子家语》卷三、《说苑校证》卷十、《古诗归》卷一所载《金人铭》,虽各有异文,但其中的“安乐必戒,无行所悔”(“戒”一作“敬”,意同)却是颇可注意的,因为据《大戴礼记》卷六《武王践阼第五十九》可知,这两句为周武王所书“席前左端之铭”与“席前右端之铭”句,则《金人铭》之作年,其上限就必在周武王书《几铭》等诸《铭》之后。而《孔子家语》卷三、《说苑校证》卷十、《古诗归》卷一,又明载“孔子之周,观于太庙”而得见《金人铭》,则其作年之下限,又必在之前。二者合勘,《金人铭》应为西周早中期之“古逸”。
《金人铭》与《老子》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明何孟春 、前辈学者如黄方刚 、武内义雄 、郑良树等等 也都有论说。比如《金人铭》:“无多言,多言多败”,《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金人铭》:“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老子》:“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金人铭》:“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老子》:“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下人,必以身后之。”《金人铭》:“执雌持下,人莫逾之。”《老子》:“知其雄,守其雌。”《金人铭》:“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老子》:“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金人铭》:“天道无亲,而能下人。”《老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郑良树先生指出《老子》在孔子前成书并采用了《金人铭》,《金人铭》在孔子以后严重散亡窜乱 。
《金人铭》是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最古老的完整文献。证据一,根据刘向《说苑》和《孔子家语》,《金人铭》是孔子之周观于太庙从金人背上抄录下来的。《金人铭》作为文献的出处,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它不出于简帛竹书,而是铭刻在铜人背上,不存在后人涂改和增删的可能性,比之载于简帛竹书的文献,是最为可靠的。从这一点来说,所有上古文献,没有任何文献比《金人铭》更为可靠。《金人铭》作为孔子亲自抄录的文献,时间、地点、人物、背景、载体、内容均十分明确,是具有完整意义的极端重要的文献。孔子删《尚书》,《虞书》、《夏书》怎么来的我们不清楚,但《金人铭》怎么来的非常清楚,所以《金人铭》作为上古文献,比《虞书》、《夏书》还要可靠。这一点是古代所有的文献不能相比的。
证据二,《老子》一书多处摘引《金人铭》言论,老子并视《金人铭》作者为其“教父”(帛书本为“学父”),《老子》曰:“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强梁者不得其死”为《金人铭》之言。从《老子》一书的内容来看,几乎整个《老子》一书都是在阐述和演绎《金人铭》的思想。根据证据一和证据二,《金人铭》是明确早于老子和孔子的文献,证据确凿,是没有任何争议的。证据三,《逸周书》是重要的西周文献,其《和寤解》载:王乃出图商,至于鲜原,召邵公奭、毕公高。王曰:“呜呼,敬之哉!无竞惟人,人允忠;惟事惟敬,小人难保,后降惠于民,民罔不格,惟风行贿,贿无成事。绵绵不绝,蔓蔓若何,豪末不掇,将成斧柯。”武王所言“绵绵不绝,蔓蔓若何,毫末不掇,将成斧柯”为《金人铭》之言。证据四,根据《大戴礼记·武王践阼》的记载,武王从上古《丹书》中摘引作为席之铭的“安乐必敬,无行可悔”,作为楹之铭的“毋曰胡残,其祸将然;毋曰胡害,其祸将大;毋曰胡伤,其祸将长”,均系《金人铭》之言。据楹之铭所载,“毋曰胡残”、“毋曰胡害”、“毋曰胡伤”,和孔子所录“勿谓何伤”、“勿谓何害”、“勿谓何残”内容一致,但用词更为古老,《丹书》所载当系《金人铭》古本。证据五,《六韬·守土》载: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彗,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败。无借人利器。借人利器,而为人所害不径于世。”贾谊《治安策》载:“黄帝曰:‘日中必熭,操刀必割。’”是知太公所引皆黄帝言论。“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为《金人铭》之言[5]。从商末太公与武王多次征引《金人铭》言论来看,《金人铭》在先周时期就已存在,《金人铭》亦是明确早于武王与太公的先周文献。证据六,虽然我们不知道周太庙之金人立于何时,但它远远要早于老子和孔子是明确的。梁思成在《中国雕塑史》中认为,《孔子家语》金人铭中之金人,“盖亦我国铜像中之最古者也”。这个中国最古之铜像曰“古之慎言人也”,《金人铭》对这个最古之铜像而言都是远古时代的言论,《金人铭》之古老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是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最古老的完整文献。
第二,文献论证。证据一,《太公金匮》明指《金人铭》系黄帝之作。《太公金匮》载: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馀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唐马总《意林》卷一)《庄子.徐无鬼》载:“徐无鬼出,女商曰:‘先生独何以说吾君乎?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说则以《金版》、《六韬》,奉事而大有功者不可为数,而吾君未尝启齿。今先生何以说吾君?使吾君说若此乎?’”女商是魏武侯宰臣。魏文侯三十八年(前387年),文侯卒,魏击即位,是为魏武侯(次年为魏武侯元年)。魏武侯在位16年,于周烈王五年 (前371年)卒,系战国初期。女商在战国初期将《诗》《书》《礼》《乐》与《金版》《六韬》相提并论,说明《金版》《六韬》是春秋时期就已存在的主要经典。《金版》即《太公金匮》,所谓太公金匮,就是铭刻于金版的太公言论 。
㈥ 中国有多少个,周文献
你好,经查,有记载或为人所知的,并未有周文献此人,也许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过同名同姓,但因未有功名,或不出名,所以并未记载,或为世人所知而已,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㈦ 哪位达人能具体告知下西羌人的历史,,,
一片肥沃的土地,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基础;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是文明孕育和发展的摇篮。青海就是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但是,倘若没有柳湾墓地的发掘和沈那遗址的发现,我们就会对青海历史的了解有重大缺失。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最早生活在青海地区的就是羌人。从殷商时期开始,他们就生活在我国的西北和中原地区。在经历了殷、夏、商、周、秦后,羌人一直在河湟一带默默地耕耘,由简单的生产到制造戈、刀等铜质武器,创造着自己的文明。到战国时代,当时河湟地区的羌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很大的部落。羌族的发展强大永远都不能忽略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无弋爰剑。因为,他是史籍记载的青海历史第一人。
羌人是我国西部一个古老的民族,青海最早的土著居民就是羌人,早在商、西周时期,他们就与中原地区发生了政治、经济联系。日常生活中,他们以畜牧业为生,所以史书上称之为“西戎牧羊人”;
无弋爰剑是最早见于史书的青海羌人的历史人物,他可以说是青海历史上的第一人。无弋爰剑向羌人传授了中原先进的农牧业生产技术,羌人在青海高原上,首先培育了麦类,后来传入中原地区,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羌人也是世界上最早善于驯养家畜的民族之一;
无弋爰剑的后裔在湟水流域繁衍生息,他的子孙遍及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地,留在青海的是他的长房曾孙忍和舞。到秦汉之时,无弋爰剑在青海的羌族子孙已分为150个部落,雄踞青海高原。
6月13日,记者采访了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教授贾伟,从事西北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他对青海的古代历史人物了解颇多。在风景如画的大学校园里,贾伟老师没有直接向记者讲述无弋爰剑,而是先从羌人的历史发展演变说起。随之,一部高原民族发展变迁的壮丽画卷呈现在了记者眼前。
羌人:青海最早的土著居民
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传说中的炎帝和大禹都是羌人。羌人来自何方?《后汉书·西羌传》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的记载,在甲骨文中也有关于“羌”的文字记录。据甲骨文记载,殷商时的羌又叫“羌方”,有两大部落,一个是“北羌”,一个是“马羌”,他们活动的地域非常广阔。《诗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说明羌人在商朝的时候已经臣服于对方。商朝派羌人为他们放牧牲畜、打猎、种地,服多种劳役。战国时,羌人活动在河、湟地区,即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一带(主要在今青海境内),过着以游猎为主的相当原始的生活。可见,羌人是青海最早的土著居民。
“柳湾墓地是古羌人的公共墓地,沈那遗址是古羌人的聚落村。”贾伟副教授对于青海这两大文明遗址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众所周知,柳湾墓地出土了让世人为之注目的彩陶,精美的彩陶让考古学者叹为观止。如果说,这些文明的创造者是羌人,那么他们的文明程度可想而知。根据考古发现的情况,专家们认定沈那居住遗址分布相当广泛、非常密集,说明在沈那遗址上,当时聚落的规模和人口一定相当可观。当时这里居住的如果是湟水流域的古羌人,他们肯定是一支强大的部落群体,他们除了使用磨制石器以外,还出现了青铜器,沈那遗址中出土的铜矛是我国最大的青铜器兵器,他们的军事实力可见一斑。
无弋爰剑:史籍中记载最早的青海人
靳育德老师是我省地方史研究学者,在他的地方史专著中,自然少不了这位富有传奇色彩人物的事迹。他说:“无弋爰剑是古代西羌早期的首领,春秋战国时人。‘无弋’是羌语,意思是奴隶,‘爰剑’是他的名字,因为他为秦国的奴隶,所以称为无弋爰剑。”
无弋爰剑生活的年代,是秦国与羌人激烈争夺西北陕甘地区的阶段。在战争中,秦厉共公俘虏了可能是首领的无弋爰剑。在秦国无弋爰剑参加了许多社会实践劳动,掌握了中原先进的种植技术。但是,长期的阶下囚生活并未消磨去他的英雄气节。于是,他乘机逃出来。秦王便派兵追捕,在逃亡的过程中,无弋爰剑钻到一个山洞里藏了起来,秦兵就包围了山,并放火烧山。但是,火中出现了一个形似老虎的怪物,无弋爰剑神奇地活下来了(后来,羌人的图腾就是虎齿豹尾)。在逃亡的路上,无弋爰剑遇到了一名被割掉鼻子的女人(也许是奴隶),两人便结为夫妻,共同向西逃亡。这位女子嫌脸面丑陋,就把头发梳成各种小辫,放下头发来遮住面孔。所以,后来羌人也就沿袭了披散长发的习俗。远古时期的河湟地区“少五谷,多禽兽”,这里的土著居民还过着狩猎生活,过多的猎物不会圈养,种植技术也不是很高。在这里,无弋爰剑便将学到的种植和养殖技术传授给大家,让大家种五谷,养六畜,使河湟地区开始有了真正的农牧业生产。从此,这一带的羌人由原始狩猎生活逐渐发展到了农耕和畜牧。由于无弋爰剑对发展河湟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有巨大贡献,所以人们对他很敬仰,“庐落种人依之者日益众”。无弋爰剑就成了青海羌人的总首领,不仅如此,他的后人也“世世为豪”。
青海省师范大学赵宗福教授对无弋爰剑评价非常高,他认为:“无弋爰剑对青海羌人社会的全面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后来子孙遍布西部地区。所以,无弋爰剑是羌藏民族历史上的伟人,他的功绩可以和松赞干布相媲美,是一个被人们普遍肯定的历史人物,也是青海历史上最早的著名人物。”
羌族:高原辉煌文化的缔造者
东汉马融在《长笛赋》中有“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的吟咏。我们熟知的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也有羌族音乐的记载,“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他们在各自的文字中都提及了羌族创造的音乐,可见在远古时期,生活在高大陆上的他们,缔造了辉煌的文化。羌人的音乐舞蹈、乐器,独具游牧民族魅力。可以推测,当它传入中原以后,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喜爱。他们发明了羌笛,一直流传到现在,在历史上影响久远。
无弋爰剑的到来,是高原农牧业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羌人在青海高原上,首先培育了麦类(柳湾墓地出土的彩陶中有麦粒),后来传入中原地区,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羌人也是世界上最早善于驯养家畜的民族之一,他们把高原上的野牛驯化成了牦牛,因而史书上称他们为“牦牛羌”或“牦牛夷”。他们还把高原上的野马驯化成了羌马(今天河曲马),把野羊驯化成了藏羊。后来,他们还培育出一种杂交牛———犏牛。
在无弋爰剑的带领下,青海的羌族逐渐发展强大起来,在青海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他们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不可忽略的,无弋爰剑的后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奇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青海羌人逐渐融合到汉、吐谷浑、吐蕃等民族中去了。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这块高原上,用聪明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所创造的古羌文化,成为祖国辉煌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㈧ 现在的羌族和古代的羌族羌人是什么关系啊,应该不是一回事吧
现代羌族是古羌的一支或几支,与其关系是族名和血统的继承以及发展。
现代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等,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平武县,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甘肃南部,四川西南,云南部分地区,现有人口约31万(据第5次人口普查)。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一支,与藏族、彝族、纳西族、僳僳族、哈尼族、普米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历史上的羌族,其居住范围比现在的羌族广得多,实力也强得多。许多有名的历史人物是羌人,如以治理黄河名留青史的大禹是羌人(史记:“禹兴于羌”);“姜”、“羌”同义,姜子牙姜太公也是羌人,等等。古羌人与华夏有着许多关系。其势力范围也曾到达陕西中部,现在陕西有许多带“姜”的地名,这些地方皆是古代羌人居住地。
羌族自称“日麦(四川话发音mei,入声)”、“麦”、“尔咩”、“尔玛”,书面多用“日麦”与“尔玛”,意为“本地人”、“人民”,“日”为发语词,无实意,“麦”或“玛”为实词。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羌语),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南部方言有声调,北部方言没有声调,但有较为丰富的复辅音韵尾。南部方言有雁门、龙溪、绵池、蒲溪、木卡、桃坪等6种土语;北部方言有镇平、曲谷、回龙、黑虎、渭门、维古、茨木林、麻窝、芦花等9种土语。现在,南部方言地区通用羌汉两种语言,在公路沿线,除了老年人、壮年人还能说羌语外,青少年中会讲羌语的的已日渐减少。北部方言地区和偏僻山区,羌语还广泛使用。
岷江、湔江上游地区羌族因与汉族人民的长期交往,他们很早就用汉文记事,通用汉文。但是羌族历史上曾有过文字。早在远古的时期,羌人就曾有过文字创造。一些古文字学者研究认为,发现于黄河流域上游地区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之一。这种刻画符号在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以及青海柳弯、甘肃马厂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都有发现,并认为有些刻在后来的甲骨文和金文中还能找到,大体可以释读。一些彝学专家认为,许多刻符均能用古彝文释读,它与古彝文有直接渊源关系,是一种以表音为特征的音节文字。古代羌人在寻找不受时空限制的交际手段中,在大夏王元昊的大力主张下还创造和使用过西夏文字。遗憾的是,现在鲜有学者能释读西夏文字。西夏文字是根据西夏语 ( 据许多专家研究论证,党项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 的本质特点而创制的,自称“蕃文”或“蕃书”,属表意文字类型,有六千余字,分篆书、楷书、行书、草书几种字体。字体构造规律,有单纯字和合成字两类。其中又以会意合成和音意合成字最多,占西夏文字总量的 80% 左右。省形和省声现象比较普遍,极少象形字和指事字。西夏文字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被制定出来,既是党项羌民族富于智慧的表现,同时也为西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纪元。此后,西夏文书告示,一律用新文字书写。《西夏书事》卷十二载:“元昊既制蕃书,尊为国字,凡国中艺文浩牒尽易蕃书。”“并特设“蕃学院”,以培养西夏文人才。”从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献看,不仅种类繁多,且内容十分丰富,有各种官私应用文书,有学术价值很高的法律、历史、文学、医学等方面的著作,有多种类型的字典、辞书,有一大批译自汉文的儒学经典和兵书要籍,有众多佛经……等等,反映出西夏当时的文化事业已相当繁荣。
㈨ 泉州昆古厨卫有限公司怎么样
泉州昆古厨卫有限公司是2017-07-18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仑苍镇中国水暖城三期2号楼416室。
泉州昆古厨卫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50583MA2YE4A29A,企业法人周文献,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泉州昆古厨卫有限公司,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泉州昆古厨卫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