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考文献 » 兴宁文献

兴宁文献

发布时间: 2021-03-23 09:18:06

❶ 谁能告诉我广东兴宁,三分校十八期十七总队步科,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单

答: 广东兴宁,三分校十八期十七总队步科,学生的名单
教务处查询
你若喜欢
便是晴天

❷ 梅州的名人有哪些

梅州的名人有罗大纲、罗芳伯、田家炳、林风眠、曾宪梓、谢晋元、吴奇伟、姚子青、肖月华、刘复之、罗明等。具体介绍以下几位:

1、罗大纲

罗大纲(1804—1855年),原名亚旺,天平天国名将,梅州市丰顺县汤南镇新楼种玉上围/上围古寨人,是一位一开始就对太平军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将领。

2、罗芳伯

罗芳伯(1738年-1795年),原名芳柏,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兰芳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印尼婆罗洲开发的重要贡献者。1738年出生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石扇堡一耕读之家。1777年担任首任国家首脑“大唐总长”,富可敌国,并被当地人尊称为“坤甸王”。1795年,因病在坤甸逝世,终年58岁。

3、田家炳

田家炳(1919年-2018年7月10日),男,祖籍广东梅州,香港企业家、慈善家,田家炳基金会创办人,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4、林风眠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出生于广东梅州市梅江区,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5、谢晋元

谢晋元(1905年4月26日-1941年4月24日),字中民,广东梅州蕉岭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历任国军排长、连长、营长、师参谋、旅参谋主任、副团长、团长等职。

❸ 客家人这个称谓最早出于何时文献

有关“客家”一词的来历,梁肇庭先生曾作考证。

首先,客家这个称呼,最早是在客家移民进入韩江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当地的潮州人与广府人接触与冲突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一称呼进而反馈回客家故地嘉应州和汀州,成为后者的自我称谓。赣南地区的客家,过去自称"本地"而不是"客家",这个称呼随着赣南地区移民进入江西各地,不过,后来"客籍"一词取代了这一称呼。因此,所谓客家是客人的说法,只是在客家离开其故地,移入其他地区时才算正确。在客家故地嘉应州和汀州,他们毫无疑问是本地人,而不是客人。

其次,用“客”这个称呼来指称现在的客家人,最早也许出现于明末客家人进行韩江平原之时。乾隆揭阳志在记载明朝灭亡那年当地的动乱时,曾使用了"客贼"一词。清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留下更多的记载。广东永安县建于1569年,由长乐和归善两县的部分村庄合并而成。1587年编纂的县志中,并未提及“客家”一词。至1687年重修县志,这个词开始出现。类似的情况,在1720年修东莞志和1756年修长宁志中都可找到。

另外,我觉得,在今日客家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个十分关键的时期。此期先是传教士,继而是客家士大夫和学者,对客家历史和精神(ethos)进行认识和塑造。我们现在对自身的认识,主要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现在看来,这些认识已经比较陈旧,族群中心主义的色彩很浓,背后隐藏的大汉族主义更是要不得。今日客家研究者的任务,也许是在打破----用时下流行的话说,解构----这些这些“神话”的同时,梳理出更符合历史本来面目的客家发展的源与流。

客家人是汉族中独特稳定的民系之一。罗香林所著《客家源流考》一书,论证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民系,南迁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次东晋“五胡乱华”;第二次唐末黄巢事变;第三次为宋朝受金人入侵;第四次为明末满人入侵;第五次为清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事件和太平天国事件影响。台湾中央大学范绮教授则认为客家人来源有三:第一批来自秦朝;第二批为东晋南渡;第三批则为南宋南迁。特别提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曾派遣大军驻守广东北部大庾岭,防止南方人入侵,秦传二世亡国后,那些军队不愿北返,继续留在当地,成为客人。可见,罗香林大师所说五次,再加上范绮指出秦朝一次,应算六次为宜。李松庵先生所写《客家人几次南迁初探》一文(见《客家史与客家人研究》第一期),就汉民族六次南迁形成家客民系的历史,作了简明概述,可看成是客家源流论的综合。

❹ 客家话是最为接近中古汉语的语言吗

是,

资料:中古汉语朗读将进酒视频等polyhedron古韵的复原中古汉语的视频,假设视频是真的,客家话岂止最接近中古汉语,以相似度来看简直就是一个语支,不超出一个语支的范畴,就是现代时期中古音,客赣语支(四邑话,赣语,客家话)和闽南语文读层次最接近视频,客家话不是客家人发明的
古代文献:

文献一:南宋《跋赡学田碑》汀邻五岭,然风声气习颇类中州言语习俗,与赣相类”
1说明当时五华兴宁和江西地区的方音相似,客家话和中州中原雅言可能是同语支,当时中州可能和闽西客家话同类,宋朝河南话可能是接近晚期中古汉语和客家话,与polyhedron古韵不谋而合

文献二:明正德《兴宁县志》其声大率齐韵作灰...与江南同。
2现代吴语保留很多晚期中古汉语特征,6百多年前的江南很可能说晚期中古汉语,一种兴宁口音的中古汉语方言,而兴宁吴姓等来自江南,晚期中古汉语分化成吴语,官话,广府话等

文献三:清同治《赣州府志》赣州界接闽粤,语言文字多与相类...称水道为圳,字书所无。称水石相际为屝,见之《象山集》
3说了客家话和赣语的关系,深圳的圳出自客赣片区

文献四:南宋朱熹《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三十八,朱熹讨论雅言: 四方声音多讹,却是广中人说得声音尚好。盖彼中地尚中正。自洛中脊来,只是太边南去,故有些热。若闽浙则皆边东角矣,闽浙声音尤不正。

4唐朝张九龄开通珠玑巷,广府人祖先是宋末珠玑巷大迁移江西,闽西,河南开封府这些客赣地区来的,珠玑巷是客家人其中一个大来源,迁来珠玑巷的移民同时说客家话和广府话的可能性较低,早期广府话可能是客赣语,南宋朱熹说的广中人应该是客家话而非宋末之后的广府话,广府话只有17声母,可能是客家话的简化音

闽浙(闽语和浙南温州话等)尤不正,宋太宗听不懂泉州片闽南话是因为泉州人不用闽南语文读和宋太宗说话,而闽南语文读是和客家话一类而非广府话

❺ 客家研究的论文

客家祖先崇拜之研究
祖先崇拜在客家社会是一种普遍现象,既是对客家宗族社会形态的具体
映,又对客家人的道德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产生巨大的影响。客家祖
拜既保留浓厚的儒教伦理道德观念,又受到周围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研究
客家人独特的祖先崇拜文化,虽然并不能代表整个客家社会,但在粤东梅州
典型性和普遍性,对我们探讨客家人的民系意识、保存客家文化、研究客家
的民情风俗,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粤东梅州客家人有较强的宗族观念,聚族而居,围屋而住。围龙屋体现
家人独特的祖先崇拜观念,屋前半圆形的池塘与屋后半圆形的围屋构成一
形,中间的三堂与两侧的横屋组成方形,象征古老的“天圆地方”、“天人合
的哲学思维理念。围龙屋的三堂雕梁画栋,祖堂宽敞庄严,祖完金碧辉煌,
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围龙屋体现的生殖崇拜,是祖先崇拜的特殊形式。
祠合一”是围龙屋的典型特征,祠堂作为祖先灵魂的栖息之所,无论逢年过
还是婚丧嫁娶;无论是喜添男丁,还是考取功名,都要到宗祠祭祖,祈求祖
魂的赐福和庇护。
粤东梅州客家人把宗族历史上有功绩的女性祖先称为“婆太”,为宗族
特殊贡献或生育子女众多的女性祖先,同样会受到宗族后裔的崇拜和祭祀。
地区崇拜“婆太”的习俗极为普遍,对“婆太”的祭祀仪式隆重虔诚。妇女
家地区的主要劳动力,在客家社会中相对地位较高,在宗族中受到普遍的尊
“婆太”崇拜是客家祖先崇拜“在地化”的独特表现。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拜
奉极为虔诚,无论祠祭还是墓祭,祭祀的礼俗繁细,祭祀的形式多样、祭奠
式隆重。客家人丧葬礼仪也十分繁芜,体现了独特的丧葬习俗。
堂联文化是客家文化中一份宝贵的遗产。粤东梅州宗族的堂号,不仅代
祖先的名望和世居地,也是慎终追远、团结血亲、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
意识和祖先崇拜的体现。客家祠堂的堂联,极力歌颂祖先的功德,勉励后辈
兴宗。生动反映客家人尊祖敬贤,爱国爱乡,和睦家族,辛勤创业,重视文
重名节的族风家风,激发宗族的自豪感、凝聚力、向心力。客家谱赚不仅有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脚月旧口,......甲.........口
问祖、明确世系、团结族人的重要作用,更是海外客家后裔寻根问祖的
在宗族血缘认同光环的笼罩下,谱碟文化有效地使尊祖敬宗的文化精神
个成员的心理意识中。
关键词:粤东梅州;客家人;祖先崇拜

第一节祖先崇拜的涵义、目的和意义
一、祖先崇拜的涵义
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的观念,对祖先灵魂的尊崇和信仰,是祖先崇拜的心理
基础。世界上信仰崇拜鬼魂的民族很多,祖先崇拜的文化多种多样。祖先崇拜是
中国人普遍的信仰之一,汉民族祖先崇拜文化源远流长。最久远的祖灵观念是人
祖崇拜和氏族始祖崇拜,如对女蜗、盘古、黄帝、炎帝的崇拜。汉民族祖先崇拜
文化的显著特点在于:“祖先崇拜超出了宗教范围而具有宗法和孝德的意义,是
中国古代从西周开始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标志着祖先崇拜世俗化”。①到了典
型的封建社会,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儒家的社会观、宗族观、血缘观,建立了
列祖列宗崇拜的根基。由于儒家的推崇、宋代理学的发达和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祖先崇拜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祖先崇拜既是宗教的,
又是世俗的;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在现代中国社会,祖先崇拜有了新的涵
义,政府对传说的“人文始祖”黄帝的祭祀最为频繁隆重,黄帝从“部落首领”
—“汉民族祖先”—“全中华民族共祖”,“黄帝不断升华的祖先地位,其实
是现代中国一系列社会政治重建的结果”。②
二、祖先崇拜的目的和愈义
汉民族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使汉民族寻根溯源、尊祖重本、收宗敬
族、依恋故土的情结更为强烈。在长期封建社会“家天下”的背景下,祖先的地
位高高在上,成为统治的权威势力。祖灵更加以其神秘的特征和奇异的超自然力,
深深支配着民众的思想意识。人们深信:人死之后,灵魂不灭,祖辈代代离世,
但他们的灵魂依然关注着后代子孙的一切。生者祭祀死者,就会得到死者的赐福。
祈求祖先在天之灵庇佑宗族后代子孙人丁兴旺、仕途通达、财源广进、消灾去祸
等,便成为祖先崇拜的直接目的。现代政府参与的祖先崇拜活动,更追求政治和
经济的目的。“黄帝陵墓基金会”于1992年正式成立,筹集到数千万资金,用于
修缮传说的“人文始祖”黄帝陵墓和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现代“国家级”的
陈彼芳:《周代祖先崇拜的世俗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2期第296页。
(澳)刘莉著,星灿译:《中国祖先祟拜的起浑和种族神话》,《南方文物》,2006年第3期第126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祖先崇拜,就是历史上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运行的产物。“神化的祖先既
以被创造、也可以被用来追求政治和经济的目的;同样,祖先的庙堂和陵墓则
被用作宣传的工具,以达到使精英们政治地位合法化的目的”。①在中国历史上,
一些儒学大师积极参与各个封建王朝宗庙祭祀制度的制订,还努力使民间宗族
祖成为风气,为祖先崇拜的普遍制度化作出了贡献。在具有普遍化的共性前提下,
各地民间的祖先崇拜仪式还有其差别较大的特殊性,广东三大民系—广府人
潮汕人、客家人的祖先崇拜仪式在汉族中是比较繁细的。尤其是粤东梅州客家
的祖先崇拜,不仅讲究围龙屋和祖墓的建筑风水、宗族祠堂的设立、祖先神牌
供奉、祭祀牲礼的献祭、祖先诞辰和忌日的祭拜活动等;从古至今年复一年,
个宗族都要定期举行隆重的房祭、祠祭、宗族大联祭、春秋大墓祭等隆重的祭
仪式;尤其是客家围龙屋体现的生殖崇拜,是祖先崇拜的重要形式之一,蕴涵
丰富的客家文化特色。粤东民间普遍存在的,宗族成员对有贡献的女性祖先的
拜和祭祀,显然是客家祖先崇拜“在地化”的反映,女性祖先崇拜日益受到研
者的关注。粤东客家人庞大、繁杂、独特的祖先崇拜文化,既反映了传统客家
会的重要特征,又是客家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粤东梅州是
家人的“大本营”之一,誉称为“世界客都”。我们考察客家民间的祖先祟拜
况,对我们研究客家民系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节选且缘由和资料来派
一、选且缘由
客家是汉民族一个独特的民系,粤东梅州是客家人的聚集地之一,与福建、
广东、江西、潮汕相接壤。梅州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属南海郡,南齐设置程乡县,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改为梅州,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成立直隶嘉
州,中华民国初年改称梅县,1988年,梅县专区改为梅州市。由于明清以来,
客家人大量迁居海外,分布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以海外华侨至今称梅州
“嘉应州”。生活在粤东山区的客家人,长期处于穷乡僻壤,交通闭塞的生存
境,一直是封建王国的“边睡社会”,山高皇帝远,是中央政权的“化外之地”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使得传统的祖先崇拜在粤东有较多的保留。客家
有较强的宗族观念,聚族而居,围屋而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客家人的
先崇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迄今为止,学术界偏重于客家源流问题、移民问题、
①(澳)刘莉著,星灿译:《中国祖先祟拜的起源和种族神话》,《南方文物》,2006年第3期126页.
l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宗教问题、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许多论文、著作把祖先崇拜仅作为民俗文化
的一部分,系统研究祖先崇拜的专著较少。李小燕的《客家祖先崇拜文化—
一以粤东梅州为重点分析》,虽然比较细致地考察了粤东客家人的祖先崇拜文化,
但仍然有不足之处。本学位论文《客家祖先崇拜之研究—以粤东梅州张氏宗族
为重点考察》,试图进一步拓展李小燕专著研究的内容,是对粤东客家人的祖先
崇拜进行更全面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二、资料来派
有关客家研究的资料主要集中在广东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福建省社科院客
家研究中心、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深圳大学客家研究中心、华东师大客
家研究中心、台湾中央大学客家研究中心等。本论文的资料来源主要是著作、调
查报告、论文和族谱。
著作有关客家学、客家民俗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本文参考的主
要著作有:《客家源流考》(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罗香林)、《客家学导论》
(王东)、《客家源流新探》(谢重光)、《客家源流探奥》(房学嘉)、《梅州地区的
庙会与宗族》(房学嘉)、《梅州客家人》(陈宏文)、《客家宗族社会》(孔永松)、
《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刘佐泉)、《客家人与客家文化》(丘桓兴)、《客家民间
信仰》(汪毅夫)、《客家礼俗》(刘善群)等。在这些论著中,祖先崇拜作为民俗
文化的内容之一,散见于各类客家学及客家民俗研究的著作中。研究客家祖先崇
拜的专著较少,主要有: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何辉的学位论文《宁化客家运动
的文化复象》,重点论述客家祖地宁化石壁的公祭仪式,这一新型的祖先崇拜活
动。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李小燕的专著《客家祖先崇拜文化—以粤东梅州
为重点分析》,系统介绍了粤东客家人的祠堂文化,丧葬文化、谱赚文化与祭祀
习俗,并对祖先崇拜文化的演变进行了动态分析。
调查报告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的《客家研究辑刊》、福建社科院客家研
究中心的《客家大文化》、华东师大客家研究中心的《客家学研究》、台湾中央大
学客家研究中心的《客家研究通讯》刊载了大量祖先崇拜的田野调查报告,表明
不同地域的祖先崇拜文化差异较大。本文主要参阅粤东梅州地区(六县一市)有
关祖先崇拜的田野调查。如:《粤东蕉岭县新铺镇上南村民俗调查》(林清水)、
《粤东梅县松源镇郊宗族与神明崇拜调查》(王心灵)、《蕉岭县的丧葬文化》(赖
雨桐)、《庙宇、宗族、士绅—以梅县西阳地区为例》(钟佳华)等。本人还亲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自对梅州市大宗族张姓、李姓、王姓进行实地考察,尤其对东郊张氏宗族的祠堂、
堂联、族谱、祭祀仪式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这类田野调查从民间获取第一手资
料,内容详实具体,是研究粤东梅州客家人祖先崇拜极有价值的资料。
论文不少论文的部分内容涉及客家人祖先崇拜,本文主要参阅的论文
有:《客家建筑文化探析》(梁昌俊)、《从客家民居胎土谈生殖崇拜文化》(吴庆
州)、《客家与舍族早期关系史述略》(谢重光)、《客家祖先崇拜的二元形态与客
家社会》(周建新)、《中国民间姓氏堂号堂联的文化透视》(王全根)、《从客家族
谱文献看风水信仰在民间的影响》(叶金莲罗勇)、《客家族谱与社会文化行为控
制—以石城温氏族谱为例的法人类学思考》(曾晓林)、《罗香林学术思想启示
与客家学研究实践》(房学嘉)、《从丧葬礼俗看客家文化的中原烙印》(夏硕军雷
近芳)、《族群、地域与民间文化—客家传统社会特征的变异》(徐正光)等。
族谱梅州客家族谱大都在明清时期修撰,民间修谱多为手抄,“文革”
中族谱大多被毁,八十年代以后各宗族纷纷续修。族谱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宗族
迁徙、世系列表、家法族规、人物事迹、风土人情等,可谓研究客家社会的“百
科全书”。客家人极为重视修谱,每个宗族都有族谱。本文选取梅州地区几个大
姓宗族的族谱:《张氏族谱》、《李氏族谱》《王氏族谱》,在梅州地区具有代表性
族谱内容虽然含有一些牵强附会的成分,但是对研究客家人祖先崇拜文化,依然
有参考价值。
第三节客家祖先崇拜的研究愈义
一、学术价位
客家人主要聚居在赣南、闽西、粤东,从自然地理与文化习俗的角度看,是
属于一个整体。虽然地域相连、语言相通、风俗相近,但是各地祖先崇拜在仪式、
规则、程序上都不相同。祖先崇拜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客家传统
社会的重要载体。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拜和敬奉极为虔诚,祭祀的形式繁杂、祭奠
的仪式隆重,形成独具特色的祖先崇拜文化。粤东梅州是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之
一,有客家人470多万,有“世界客都”的美称。本学位论文在学术界对客家祖
先崇拜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实地调查和田野考察的实证材料,对客家围
龙屋体现的祖先崇拜、客家人对女性祖先的崇拜、客家堂联文化和谱膜文化中的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口国.国.................口国国口口国....口.........止口.......................................
祖先崇拜、客家祠祭习俗和丧葬习俗中的祖先崇拜,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描述和评
价。尤其本文关于客家围龙屋体现的祖先崇拜、客家人对女性祖先的崇拜、客家
堂联文化的具体实例,弥补了李小燕的《客家祖先崇拜文化—以粤东梅州
为重点分析》专著的不足之处。使我们对粤东梅州客家人的祖先崇拜文化,有比
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和研究,对客家人的祖先崇拜文化能够历史辨证地看待。本文
虽然是对梅州客家人祖先崇拜文化进行系统研究,但是在整个粤东地区都有典型
性和普遍性,这就是本文的学术价值之所在。
二、现实愈义
客家人祖先崇拜的观念十分强烈,生活中处处有祖先的影子。家族的住宅,
是祖先传下的基业;家族的堂号,代表着祖先的名望;家族的祖墓,埋葬着祖先
的尸骨;家族的谱碟记载着祖先的支脉和业绩;家族的族规祖训,是祖先为人处
世的原则和经验教训。①本文以粤东梅州市东郊张氏宗族为重点考察,是因为张
氏宗族在梅州有几百年的历史,目前人口5000左右,约占东郊总人口的1/3,
是当地颇有声望的大族,张氏宗族祖先崇拜活动具有代表性,故而选择其作为考
察对象。据张氏族谱载:明崇祯年间,张氏祖先“肩一公”在程乡(梅州)开基,
在此建造一座祖屋“文种堂”,为聚族居住打下基础。随后各房子孙以祖屋为中
心向外延伸,先后建造起20多座围龙屋,建成了一个圆月形的客家民居建筑群,
故称“张家围”。据张氏宗族管委会会长张梅样老人报告,本宗族自明崇祯年间
开基至解放前,先后在张家围内外建造的祠堂有67座,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张
氏宗族也是著名的书香门第,今天梅州市的“肩一小学”就是表彰张氏宗族对文
教的特殊贡献。张氏宗族历史上出过许多举人秀才,近代张淑皋早年留学日本,
曾任清政府住横滨总领署和神户总领事。其子张资拱曾留学美国,是武汉大学化
学系著名教授,“文革”中被造反派活活打死。2005年4月24—25日,武汉
大学举办“张资拱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大会”,我与张梅样老人一起出席了此纪念
会。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北大、清华、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均派代表参加。前中
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张资拱学生)亲笔题词:“杰出的科学家,忠诚的爱国者”
张资拱情况参见此文。②张资平早年留学日本,是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与郭沫
若、郁达夫、成仿吾并称创造社的“四大金刚”,是白话小说的先驱者,是当时
。李小燕:《客家祖先祟拜文化—以粤东梅州为重点分析》,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25页.
.王治浩:《化学教育家和化学史家张资拱》,《中国科技史料》,2004年第4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作家之一。他创作长篇小说20余部,短篇小说40余篇。《
积期化石》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为新文学的普及做出了贡献。张氏宗
后裔遍布海内外,其中专家、博士不计其数。以张氏宗族的祖先崇拜为重点考察,
有利于我们了解粤东客家人迁徙的历史、崇文重教的传统以及风俗民性的特点
客家民居是客家历史文化的“缩影”,客家民居类型多样,有围龙屋、土围
楼、五凤楼、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著名。围龙屋是粤
东客家地区最普遍的民居,在梅州市区和城郊40公里的范围内,现存几百座大
大小小的围龙屋。客家“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栏杆
式”、云南“一颗印”被中外建筑学界誉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围龙屋外
观呈方形与半园形结合,多依山坡而建,前低后高,层层叠叠,宛如一条盘缠的
巨龙,故客家民间俗称围龙屋。①梅州地区围龙屋不仅数量众多,还有数十座巨
型围龙屋。如梅县丙村温公祠是“三堂八横四围龙”,全屋共398个房间,里面
生活设施齐备,可供几百人的大家族共同居住,是宗法制农耕社会的典型缩影。
著名的围龙屋还有梅州兴宁花螺墩罗屋,梅县松口的崇庆第,梅县南口的德殊楼、
住宅中最庄严、最宽敞、最考究的屋子,故成为家族活动的重要场所。逢年过
是祭祀祖先的祠堂,红白喜事是婚典的礼堂或吊唁的灵堂,又是家族子弟启蒙
学堂,还是家族议事的会堂。利用祠堂作学堂,是客家人尊祖敬宗、崇文重教
传统,又是客家教育的一大特色。把最神圣的祠堂用作学堂,可见客家人对教
的重视。一方面客家人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重
轻富”等儒家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另一方面恶劣的山居环境,劳苦的稻作劳动
客家乡村最显著的生活特征。读书是客家人重要的谋生手段,客家人凭借教育
的优势,或从教、或从政、或经商、或走南洋,都依赖读书有文化。读书做
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更是客家人读书的精神动力。封建时代的客家社会,考取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4155页。
.梁昌俊:《客家建筑文化探析》,《文艺争鸣》,2005年第6期第136页.
.吴庆州:《从客家民居胎土谈生殖祟拜文化》,《古建园林技术》,1998年第1期第12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名,入仕为官,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都要在宗祠外竖起石旗杆,成为宗族身份
地位的象征。一代又一代客家人,以重教兴学的巨大热情,崇文尚学的良好风尚,
森得世人的瞩目,成就了“文化之乡”的美誉。“嘉应为古程乡地,僻处偏隅,
自南齐以来,风气未开,诗人尚少。宋元明间,作者渐兴,惟沧桑屡易,流传亦
少。我朝(清)文治昌明,人才辈出,诗乃渐盛”。①据史料记载,清雍正、乾隆、
嘉庆年间的科举考试,嘉应州名列前茅,嘉应客家在文化上巍然崛起,“围龙屋
学堂”功不可没。至清末,废科举,兴新学。黄遵宪、丘逢甲、温仲和等有识之
士,奔走呼号,身体力行,新式中小学堂相继兴办。至1911年,全区有小学堂
803所,中学堂9所,女子学堂2所,成为当时全国教育最发达的行政县。周恩
来第二次东征来梅州曾说:“梅县教育之发达,如县立师范、东山中学、县立中
学、学艺中学,办理颇有精神,其余各校成绩亦佳,教育尤为普及,即至贫之家,
亦令其子弟入学,全县不识字者居极少数,是亦梅县特色”。②深厚的文化底蕴,
使许多优秀的客家人走出围龙屋,成为新中国的栋梁之才。“新中国成立以来,
仅梅州籍的两院院士就有22人”。③

❻ 古氏族谱的参考文献

⑴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
⑵古军喜、古小彬编著《古姓史话》,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刊载于《图书馆论坛》第24卷第1期(2004年第一期增刊)
--------------------------------------------------------------------------------------------
古小彬【百谱斋】珍藏族谱文献目录
1. 【江西宁都】宁都新安古氏三修房谱 一册、线装 古奇洋主修 清代乾隆四十四年(1779)残本。
2. 【广西贺县】古氏族谱 一册、线装 清代乾隆年间手抄本,后裔历次手抄增续。
3. 【海南儋州】邓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年)抄本复印。
4. 【江西遂川】新安堂古氏族谱首二卷 二册、线装 清代道光甲辰年(1844年)梅右文堂活字版复印本。
5. 【四川宁南】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兴祥重抄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夹邑临泰祥自造版复印本。
6. 【重庆荣昌】盘龙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宗九编 清代咸丰二年(1852年)复印本。
7. 【广东南海】西村古氏家乘 一册、平装 古硕元修撰 清代咸丰四年(1854年)抄本复印本。
8. 【四川三台】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代咸丰年间刊本复印,后裔历次手抄增续。
9. 【陕西宜川】古氏渊源纪实 一册、线装 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古丽中编 后裔历次手抄增续复印本。
10. 【四川璧山】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璧山县天池古氏谱 一册、平装 古洪兴编 清代光绪十七年(1891年)抄本 1994年复印。
11. 【江西遂川】新安堂古氏续修族谱首卷、三卷 二册、平装 古耀金编 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年)龙邑梅友文堂木活字版复印本。
12. 【四川合江】古氏家乘(部分) 一册、平装 古文田编 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手抄本复印本。
13. 【广东五华】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抄本复印本。
14. 【广西荔浦】古氏族谱 一册、线装 清代光绪年间手抄本复印本。
15. 【海南屯昌】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代光绪年间手抄本复印本。
16. 【重庆江津】新安堂古氏家谱 一册、平装 清代光绪年间手抄本复印本。
17. 【重庆荣昌】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良翰编修 清末手抄本复印本。
18. 【广西鹿寨】【广西钦州】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末手抄本,近代增续复印。
19. 【重庆永川】古氏家乘 一册、平装 古忠良编 民国二年(1913年)刻印本复印本。
20. 【四川隆昌】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贵三编 民国六年(1915年)手抄本复印本。
21. 【广东番禺】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正昌编 民国六年(1915年)手抄本复印本。
22. 【海南儋州】钟氏族谱 一册、平装 钟显扬、钟毓兰撰书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复印。
23. 【广东梅州】古氏族谱 十六册、线装 古善愚、古骚生编 民国十五年(1926年)铅印本复印本。
24. 【江西南康】古氏四修族谱 存一册、平装 民国十五年(1926年)石印本复印本。
25. 【重庆江津】新安世系(部分) 一册、平装 古贤香编 民国十九年(1930年)刻印本复印本。
26. 【广东连县】古氏年庚谱 一册、平装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手抄本复印本。
27. 【四川金堂】【四川新都】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民国时期抄本复印本。
28. 【四川隆昌】五坡场古氏族谱 一册 民国时期手抄本复印本。
29. 【安徽繁昌】繁昌古氏宗谱 一册 民国时期石印本复印本。
30. 【广东封开】古家宗族谱 一册 复印本。
31. 【四川富顺】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1959年手抄本复印本。
32. 【台湾台北】古氏宗谱 一册、平装 古焕谟、古贵训等编 1972年印刷本。
33. 【台湾台北】新安堂古氏宗谱画集 一册、精装 古焕谟编 1982年印刷本。
34. 【印度尼西亚】古氏宗谱简录 一册、平装 古梯云整理 1982年手抄本复印。
35. 【广东蕉岭】古氏新安堂族谱 一册、平装 古超桂编 1985年油印本。
36. 【四川泸县】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富田编 1985年抄本复印本。
37. 【四川邛崃】古氏宗嗣 一册、平装 古芝光、古代全主编 1986年油印本。
38. 【四川隆昌】(周兴)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1986年手抄本复印本。
39. 【广东五华】古氏族谱 三卷、平装 古广麟编 1988年油印本。
40. 【广东惠东】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维华、古簪寰编 1988年抄本复印本。
41. 【广东梅州】上岗户古氏源流稽考 一册、平装 古敬仁编 1989年抄本复印本。
42. 【广东梅州】古田上村伯公凹下古氏源流概述 一册、平装 古天芳整理 1989年刊本。
43. 【中国香港】古氏宗谱 一册、平装 古剑锋编 1990年印刷本复印本。
44. 【陕西延安】古氏渊源纪实 一册、平装 古世觉、古国杰等编 1990年印刷本。
45. 【广东梅州】嘉应古氏源流考 一册、平装 古勇辉编 1990年铅印本。
46. 【广东高州】古氏高州房世系图八卷 八册、线装 古应天1986年编 1991年油印本。
47. 【重庆垫江】古氏宗谱 一册、平装 古光辉等编 1991年电脑打印本。
48. 【四川新都】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家信、古家万等编 1992年手抄本。
49. 【四川富顺】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彬编 1992年手抄本复印本。
50. 【河南唐河】古氏宗族家谱 一册、平装 1992年编 电脑打印本。
51. 【广东五华】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1993年编 油印本。
52. 【广东高州】高州古氏宗支概览 一册、平装 古元编 1993年抄本。
53. 【台湾新竹】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国瑞编 1993年印刷本。
54. 【台湾台中】新编古氏宗谱 一册、精装 古子隆编 1994年印刷本。
55. 【重庆梁平】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铭声编 1994年印刷本。
56. 【江西安远】古氏宗谱 二册、线装 古清沅主编 1994年印刷本复印本。
57. 【江西安远】【江西定南】安定邑古氏族谱 三卷、线装 古今模、古炎煌主编 1994年胶印本复印本。
58. 【广东梅州】梅州市梅县区赖氏族谱 一册、精装 赖国松主编 1994年印刷本。
59. 【江西瑞金】【福建宁化】新安古氏八修谱 十册、线装 古芳清、古小彬主编 1995年印刷本。
60. 【江西萍乡】【湖南醴陵】古氏族谱六卷首卷 一册、精装 古均桃、古英杰编 1995年铅印本。
61. 【广西钦州】续增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秀礼编 1995年打印本。
62. 【重庆璧山】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大志、古大田编 1995年印刷本。
63. 【中国台湾】台湾古氏源流系统表 一册、精装 古娘渊编 1995年印刷本。
64. 【广东五华】五华肇塘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富光主编 1995年印刷本。
65. 【广东连南】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问松编 1996年铅印本。
66. 【广东河源】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演凡主编 1996年印刷本。
67. 【广东汕头】达濠古氏家谱 一册、平装 古增强编 1996年抄本影印本。
68. 【广东五华】文葵镇藕塘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汉中主编 1996年铅印本复印本。
69. 【广东梅州】梅州市梅县区刘氏族谱 一册、平装 刘添元主编 1996年印刷本。
70. 【江西上犹】古氏五修族谱 一册、精装 古章文、古翰玖等编 1996年印刷本。
71. 【江西南康】古氏宗谱 一册、平装 古启运主编 1996年电脑打印本。
72. 【广西宾阳】新安堂历代世系宗支图 一册、平装 古展流编 1996年稿本。
73. 【广西昭平】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锡猷等编 1996年手抄本。
74. 【中国大陆】古氏渊源暨分支(大陆版) 一册、平装 古小彬主编 1997年印刷本。
75. 【台湾中坜】古氏渊源世代表 一册、平装 古国瑞编 1997年印刷本。
76. 【江西兴国】古氏族谱上、下册 二册、精装 古远亮、古祖苍主编 1997年印刷本。
77. 【江西会昌】梅州古氏族谱江西会昌咸宁户 一册、平装 古红光主编 1997年电脑打印本。
78. 【江西遂川】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荣、古世喜主编 1997年印刷本复印本。
79. 【四川甘洛】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新民主编 1997年电脑打印本。
80. 【广东梅州】梅州市梅县区梅南镇滂溪(简明)古氏支谱 一册、平装 古迪生、古海华编 1997年印刷本。
81. 【广东梅州】梅州市梅县区大坪镇暨狮子浪口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增富、古添贤等主编 1997年印刷本。
82. 【海南儋州】邓氏族谱 一册、平装 邓世华修撰 1997年电脑打印本。
83. 【广东兴宁】蓝田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胜祥、古哲谋等编 1997年铅印本。
84. 【广东五华】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世怀编 1997年抄本。
85. 【广东五华】五华县梅林镇梅南乡洋塘里上寨古氏族谱 一册、线装 古启良编 1997年抄本。
86. 【广东番禺】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苏记1997年抄本复印本。
87. 【四川隆昌】古氏珂瑛支系族谱 一册、平装 1997年手抄本复印本。
88. 【广西贺县】塘面村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文辉、古国奎编 1997年印刷本。
89. 【广西贺州】古氏瑜珍公房族谱 一册、平装 古思雄编 1998年手抄本。
90. 【广西贺州】古氏宗历 一册、平装 古正民整理 1998年手抄本。
91. 【广西贺州】古氏31世宗成公派下族谱 一册、平装 古焕贵整理 1998年手抄本。
92. 【广东兴宁】【广西荔浦】古氏谱系 一册、平装 古启森、古尚隆整理 1998年手抄本。
93. 【广东信宜】古氏茶山分支族谱 一册、平装 古万年编 1998年稿本。
94. 【广东蕉岭】蕉岭县古氏概况 一册、线装 古乃裕编 1998年电脑打印本。
95. 【广东五华】古氏族谱南宝公分谱 一册、平装 古广麟主编 1998年印刷本。
96. 【广东番禺】古氏系统表 一册、平装 古树华编 1998年手抄本。
97. 【江西寻乌】寻乌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显道主编 1998年印刷本。
98. 【江西寻乌】新安堂寻乌篁乡古氏三修宗谱 一册、精装 古安健主修 1998年印刷本。
99. 【江西寻乌】晨光镇塘背村古氏必振公房谱 一册、精装 古显衡、古邵华等编 1998年印刷本。
100. 【江西寻乌】赣南古氏族谱 一册、线装 古明丰编 1998年稿本。
101. 【江西南康】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菁华编 1998年印刷本。
102. 【台湾桃园】古氏今英公派下谱系 一册、平装 古国瑞编 1998年电脑打印本。
103. 【台湾苗栗】苗栗县古氏宗亲会会刊上下集 一册、精装 古奠基主编 1998年印刷本。
104. 【河南濮阳】古氏家谱 一册、平装 1998年追远堂电脑打印本。
105. 【河南唐河】古氏宗族谱 一册、平装 古烈编 1998年稿本。
106. 【重庆丰都】重庆市丰都县理明乡古氏宗族谱 一册、平装 古乾勇编 1998年打印本。
107. 【重庆奉节】重庆市奉节县公平古由才公族谱 一册、平装 古恒昭编 1999年手抄本。
108. 【陕西延安】延安地区古重义支系吊线谱 一册、平装 古玢整理 1999年稿本。
109. 【江西宁都】古氏全规公派下宗谱 一册、平装 古兵编 1999年稿本。
110. 【江西崇义】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性科等编 1999年稿本。
111. 【广西贺州】古氏31世克赞公派下族谱 一册、平装 古承宗整理 1999年手抄本。
112. 【广西贺州】古氏31世宗仁公派下族谱 一册、平装 古思伦整理 1999年手抄本。
113. 【广西贺州】古氏31世瑜新公派下族谱 一册、平装 古正民、古海宗整理 1999年手抄本。
114. 【广东梅州】宋进士古革支系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编 2000年稿本。
115. 【广东五华】宋进士古巩支系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编 2000年稿本。
116. 【江西寻乌】新安堂寻乌篁乡古氏家谱 一册、平装 古新尧主修 2000年印刷本。
117. 【江西遂川】南迁二十六世声亮公裔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以志编 2000年印刷本。
118. 【广东五华】琢贯公房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国瑞编 2000年印刷本。
119. 【台湾中坜】古氏源流系统图 一册、平装 古国瑞编 2000年印刷本。
120. 【中国】古氏史志(第一卷) 一册、精装 古培才、古小彬总编 2000年刊印本。
121. 【中国台湾】古氏渊源暨分支 一册、精装 古国瑞、古小彬主编 2000年印刷本。
122. 【贵州桐梓】【重庆綦江】古氏谱系 一册 古小彬 2000年手抄本。
123. 【台湾苗栗】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长锦编 2000年印刷本。
124. 【中国台湾】台湾古氏宗谱 一册、精装 古国瑞主编 2001年印刷本。
125. 【广东蕉岭】蕉岭县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乃裕、古汉金主编 2001年印刷本。
126. 【江西遂川】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金发主编 2001年印刷本。
127. 【江西瑞金】古青淦家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编 2001年印刷本。
128. 【广西荔浦】南方古氏宗族移居情况 一册、平装 古世雄编 2001年电脑打印本。
129. 【台湾新竹】古氏宗谱补遗( 第二版) 一册、精装 古焕球编 2002年印刷本。
130. 【湖南岳阳】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朝阳主编 2002年印刷本。
131. 【北京朝阳】北皋古氏族志 一册、平装 古庆辅编 2003年电脑打印本。
132. 【广东五华】文葵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赐金(换新)主编 2003年2月印刷本。
133. 【台湾新竹】古氏宗谱补遗(第三版) 一册、精装 古焕球编 2003年9月印刷本。
134. 【广东兴宁】广东兴宁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添水主编 2003年印刷本。
135. 【四川三台】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古松元主编 2003年印刷本。
136. 【四川新都】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古松元主编 2003年印刷本。
137. 【台湾新竹】古氏历代系祖及人物略传 一册、精装 古焕球编 2004年2月印刷本。
138. 【广东蕉岭】蕉岭县黄土老古屋族谱 一册、精装 古政明主编 2004年10月印刷本。
139. 【四川隆昌】柿梓湾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昭平整理 2004年电脑打印本。
140. 【四川宁南】【云南巧家】川滇古氏宗谱 一册、精装 古代贵、古代和主编 2004年12月印刷本。
141. 【广东梅州】古氏族谱(革公系) 五册、精装 古国檀主编 2004年10月印刷本。
142. 【四川甘洛】田坝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新民主编 2005年5月印刷本。
143. 【广西贵港】【广西柳州】古氏族谱 一册、简装 古倩如编 2005年9月电脑打印本。
144. 【海南儋州】李氏宗族吊线谱 一册、平装 李芳编 2006年稿本。
145. 【中国台湾】新安堂古氏谱系(上册) 一册、平装 古焕球编 2006年印刷本。
146. 【四川新都】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声淦主编 2006年印刷本。
147. 【河南唐河】古氏宗族家谱 一册、平装 古兆亮总编 2007年印刷本。
148. 【海南儋州】廖氏族谱 一册、平装 电脑打印本。
149. 【重庆綦江】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财全主编 2007年7月印刷本。
150. 【广东高州】石兰村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积进、古海兴主修,古小彬、古军喜主编 2007年12月电脑打印本。
151. 【中国】新安堂古氏大宗谱 一册、精装 古焕球、古国瑞、古小彬主编 2008年印刷本。
152. 【四川隆昌】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家湘主编 2008年印刷本。
153. 【江西遂川】新安堂古氏六修族谱 三册、精装 古建林主编 2008年印刷本。
154. 【中国】古氏史志·第二卷 一册、精装 古小彬、古军喜、古昭平总编 2009年印刷本。
155 .【中国】古氏史志·第三卷 一册、精装 古小彬、古军喜总编 2009年印刷本。
156. 【中国】古氏史志·第四卷 一册、精装 古小彬总编 2009年印刷本。
157......

❼ 兴宁市的历史名人

何子渊(1865——1941),字临淑,讳东汉,汉族客家人;辛亥革命元老,老革命家、教育家、实业家、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黄冈起义领导人之一。是一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历史名人,他曾对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和中国现代教育以及“实业救国”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是一位坚强的民主革命战士。
罗孟郊(1092-1153年),字耕甫,号休休,广东循州府兴宁县刁坊镇罗坝村人。罗孟郊早年丧父,侍母很孝顺。少时家贫却聪颖好学,精通经史。二十岁时,他在兴宁神光山附近的罗岭草舍里,勤奋攻读,留下了“神光映读”一段佳话。宣和五年(1123年)他考中举人。宣和六年(1124年)考中进士,为一榜(亦称一甲)第三名探花,始就太学博士职。后累官至谏议大夫、翰林院学士、掌制诰。[1]

罗庆辉(清康熙、雍正年间人,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兴宁福兴镇锦华村人。《罗家通书》创始人。

胡曦(1844~1907)字晓岑,号壶园,兴宁兴城镇大巷里人。晚清诗人、考据学家和书法家。一生诗作甚丰,有《湛此心斋集》共12卷,《湛此心斋诗话》2卷。以方言、谚语入诗,是湛此心斋集》的一大特色。其编辑的《梅水汇灵集》,搜集整理了嘉应五属历代诗人的优秀诗作。早年创作的《燕京感事》、《吊关天增》等,爱憎分明,被中外学者誉大推为黄遵宪新派诗的“同道先进”、“公度新派诗之先河”。同黄遵宪、丘逢甲一起被誉为晚清岭南客家三大诗人。胡曦还是一位考据学家,编纂、整理了大量的乡土文献,计有《扮榆碎事》4卷、《甘露事类》3卷、《乡哲良规》2卷、《宋乡贤罗学士遗事考略》3卷、《兴宁图志考》12卷(今仅存卷一、卷二)等。《兴宁图志考》纠正了阮元《广东通志》的错误,是他一生中的重要贡献之一。胡曦工书法,后人把他同宋湘、伊秉缓一起曦列为清代客家3位书法名家。

何南凤(1588-1651),广东梅州兴宁市石马人,是中国佛教“横山堂”流派创始人,又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何南凤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中举。后来,他决意出家,历游齐、鲁、吴、越等地名山寺庙,曾住持平远文殊、龙川石岭、兴宁曹源和祥云等地寺庙;晚年住持江西豫章普济寺。他博采各家,创立了“横山堂”学说,即亦佛亦儒、亦僧亦俗的新流派,以“劝人行善”为主要教义。由于其学说适应了当时客家地区群众的需要,在粤东、赣南、闽西一带以及东南亚都有其门徒,其学说颇有影响。

张天赋(1481~1547年),广东兴宁福兴镇人。他少负才名,早年考取秀才。后拜太司成(国子监的儒学训导)湛甘泉为师,精研文史,深得兴宁县令祝枝山器重,并亲自写信聘请他到县衙署,参与编修《兴宁县志》。明嘉靖九年(1531),兴宁县令吴悌主修《兴宁县志》,张天赋被邀请参加,刚告完成,广东督学林次涯得悉张天赋的才华,又把他调到省城去参加编修《广东通志》。嘉靖十七年(1539),兴宁县令方述主修《兴宁县志》,因张天赋有一套颇为完备的编修志书的体例法则,他又被邀请参加县志编修工作。完成后,又到南京参加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即明正德皇帝朱厚照)。这期间他留在南京国子监继续钻研学业,后来家中父母双亡,张天赋悲痛万分,不愿出任官职。唯因族内父老再三规劝,才出任湖南浏阳县丞。抵任后,他勤政爱民,生活俭朴,把节余的薪金捐献出来修建学宫,以培养当地人才。他为官清正,扬善抑恶,案无停滞,狱无循情,人心敬服。不久,张天赋因病退休回家,归家时囊箧萧然,归家不久病逝,终年67岁,浏阳士民莫不痛惜。

❽ 兴宁有什么名人

何子渊(1865--1941),字临淑,讳东汉,兴宁石马人氏。广东省历史文化名人,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他先后在当地创办多所新式中小学,开风气之先,宣传革命思想,培养了大批人才。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嘉应州主盟人,是广东潮州黄冈起义领导人之一,曾秘密参与策划广州黄花岗起义。1914年响应孙中山号召组织讨袁军,后受命兴办矿业,筹措革命经费。1920年任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咨议,1925年为东征军筹饷,1941年逝世。
罗孟郊(1091~1153)号休休,兴宁刁坊镇罗坝村人。北宋宣和年间探花,授职谏议大夫、翰林院学士。任职期间,奸臣蔡京擅权,朝政日非,孟郊疾恶如仇,“令”大学生陈东等上书,揭露蔡京等人罪行,称他们为“六贼”。不久,钦宗便把“六贼” 中的王黼等治罪。当金人南侵时,钦宗慑于金人的气焰,欲罢免主战派右丞相李纲的职务,以讨好金人。罗孟郊“复令”陈东上书,要求留用李纲为国效力。及后高宗南迁,秦桧当权,阴谋与金人议和,罗与叶三省等人极力反对,秦桧恨之入骨,命御史罗 汝揖奏谤罗孟郊“饰非横议”。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2),罗孟郊被贬滴兴国军(行政区名,今湖北阳新县),次年在贬所逝世。秦桧死后,高宗下诏复用孟郊等53人。朝廷得悉罗已去世,遂追赠他为礼部尚书,敕葬兴国军甘棠山。
罗庆辉(清康熙、雍正年间人,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兴宁福兴镇锦华村人。《罗家通书》创始人。幼年家贫,刻苦好学。及长,随亲友赴河南等地做生意。其间,得一位懂天象的人,授以天文、星象、仪度、六王吉凶及预测祸福之术。后入京都,于钦天监内推算历法,研究中外天文著作。学成,回到兴宁家乡编纂通书,名为《广东省兴宁县罗家推算通书》(简称《罗家通书》)。雍正五年(1727)七月十二,钦天监面奉上谕,恩准罗氏所编通书为民书式样颁行。《罗家通书》受时代限制,虽小有封建迷信成分,但不乏科学真谛。其推算日月交蚀、月份大小、节气变化极为精确,对季候风及其流向亦有所表述,以此指导人们注意外出航行安全、注意建筑方位和安排农事工作等,使用价值颇高。该书刊行数百年,深受人们欢迎,销量日增,最高年销量数十万册。仅行销全国,而且远销东南亚及欧美等地。在这些国家,凡有华人之地,便有《罗家通书》。
胡曦(1844~1907)字晓岑,号壶园,兴宁兴城镇大巷里人。晚清诗人、考据学家和书法家。一生诗作甚丰,有《湛此心斋集》共12卷,《湛此心斋诗话》2卷。以方言、谚语入诗,是湛此心斋集》的一大特色。其编辑的《梅水汇灵集》,搜集整理了嘉应五属历代诗人的优秀诗作。早年创作的《燕京感事》、《吊关天增》等,爱憎分明,被中外学者誉大推为黄遵宪新派诗的“同道先进”、“公度新派诗之先河”。同黄遵宪、丘逢甲一起被誉为晚清岭南客家三大诗人。胡曦还是一位考据学家,编纂、整理了大量的乡土文献,计有《扮榆碎事》4卷、《甘露事类》3卷、《乡哲良规》2卷、《宋乡贤罗学士遗事考略》3卷、《兴宁图志考》12卷(今仅存卷一、卷二)等。《兴宁图志考》纠正了阮元《广东通志》的错误,是他一生中的重要贡献之一。胡曦工书法,后人把他同宋湘、伊秉缓一起曦列为清代客家3位书法名家。
何天炯(1877~1925)字晓柳,兴宁石马镇新群村人。中国国民党元老、民主革命先驱。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毅然剪掉发辫,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先后结识了孙中山、黄兴、廖仲恺等人。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创立同盟会,他与同邑13人毅然加入,被举为会计。后任同盟会广东支部长。当孙中山、黄兴不在日本,同盟会群龙无首,组织涣散之时,何天炯与吴玉章等尽力设法团结各省在东京的会员,使同盟会工作得以正常进行,1911年赴香港与黄兴等共同策划广州起义,负责运输联络工作。辛亥革命后,历任驻日全权代表、总统府最高顾问等职,为民主革命竭尽全力, 1925年在广州病逝。著有《无赫斋诗草》、《山居一年半》和《革命史衡》。
何贯中(1888--1920),字庸非、辉淑,讳贯中,老同盟会员,兴宁石马人氏。保定陆军大学毕业,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志士、粤军第一师上校团长,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六弟。1911年,湖北武昌起义爆发的当晚,作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六弟,消息灵通的何贯中第一时间得知武昌起义发生的情况,立即将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潜出军校,炸毁了保定附近的漕河铁桥。“漕河铁桥被炸,清军南下镇压起义运动的行程被耽搁,这不仅极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义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为革命党人在全国范围内举事赢得了充裕的时间”,为辛亥革命做出了杰出贡献。1920年秋,援闽粤军奉孙中山之命,经何子渊等人多方斡旋,何贯中与邓仲元参谋长一起回师平叛桂系军阀莫荣新,在惠州淡水与桂军激战时,不幸身负重伤牺牲,时年32岁,邓仲元只身脱险。孙中山大元帅随即追授何贯中为上校团长,迁葬广州粤军第一师陵园,何贯中是安葬“粤军第一师陵园”阵亡的粤军最高级别高级将领。
钟明光(1881-1915)广东兴宁人。字达权。幼家贫弃学,经商于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嗣赴南洋,接受了革命思想。民国2年(1913年)回国,准备参加讨袁军。不久,二次革命失败,被迫再渡南洋。民国4年回国,图谋继续倒袁,在广州参加丘汉苗领导的暗杀团。7月17日,向袁世凯爪牙龙济光投掷炸弹,伤龙济光,并伤毙卫士十七人。事后被捕,惨遭杀害。
黄文杰(1902—1939年),兴宁市大坪镇上大塘村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参加革命,曾留学苏联,回国后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担任党的领导工作,历任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代理书记、书记,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长,南方局四人领导成员。在白色恐怖的艰难环境下,他忠贞不渝,意志坚强,机智沉着,坚持斗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1939年7月,日本飞机经常对国民党的陪都重庆狂轰滥炸,当时患伤寒病的黄文杰,因躲避日机轰炸,在防空洞里受了凉而发高烧,抢救无效。8月2日不幸逝世,终年仅37岁。黄文杰逝世后,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的全体同志为之致哀,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亲自送葬至墓地,为了悼念“对党无限忠诚,对人对事大公无私”的黄文杰,《群众》杂志出版专刊,《新华日报》登载了叶剑英《悼黄文杰同志的死》一文,文章称赞黄文杰“是我们党的骆驼从来没有计较到他所负担的轻重,而能任重致远的渡过艰难的沙漠”
罗屏汉(1907~1935)原名庆良,别名志鸿,兴宁大坪镇白云村人。土地革命时期闽粤赣边区主要领导人之一。历任中共兴宁、江西会昌县委书记、粤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闽粤赣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粤赣边区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1929年前后创建兴(宁)、五(华)、龙(川)革命根据地。民国二十一年(1932)初,江西会昌获得解放,中共会昌中心县委成立,邓小平任中心县委书记,罗屏汉任组织部长兼会昌县委书记,在扩军支前、发展苏区生产,特别在党的思想、组织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罗屏汉协助邓小平组织江西军区第三作战区军民,多次打退进犯闽、粤之敌,为保卫红都瑞金、巩固中央苏区贡献了力量。尔后,率领闽粤赣边区游击纵队配合主力红军粉碎蒋介石的围剿,有效地牵制粤军北上“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保卫了中央苏区南大门。为此,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刘伯承曾撰文表彰罗屏汉所立战功。
罗清桢(1905~1942)兴宁宁新镇高陂村人。著名版画家,新兴版画运动先驱。早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大学西画系。后任中学教员,其间与挚友陈铁耕(兴宁人)等一道投入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鲁迅对其作品极为赞赏,曾推荐《起卸工人》、《前瞻中的回忆》等作品到法国、苏联参展,均获国际版画艺术界好评和奖励。在“文化围剿”的白色恐怖下,罗清帧遭受通缉而毫不畏惧,继续积极推动新兴版画运动。鲁迅在《木刻纪程》中称道:“据我所知道,现在似乎已经没有一个研究木刻的团体了。但尚有研究木刻的个人,如罗清帧,已出《清帧木刻集》二辑……这都是值得特记的”。抗日战争爆发后,创作《全国人民总动员》、《抗战三部曲》、《战地真容》等一系列战斗性强、艺术性高的作品,深受抗日军民欢迎。在罗清帧带领下,兴宁人陈铁耕、荒烟、张慧、王立、罗映球等一批批青年版画家脱颖而出,成绩斐然。
罗香林(1900~1978)字元一,号乙堂,兴宁宁新镇水楼村人。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等著名学者。历任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珠海书院教授,获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衔。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生平著书41种,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他首创族谱学,乃继甲骨学、敦煌学、简犊学之后,开拓了历史研究新领域;其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篇》等开创性著作, 为客家研究之学奠定基础。抗日战争期间,罗香林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费尽心力,将馆藏善本与重要图籍,舶运至柳州石龙,之免罹战火。罗香林毕生献身学术,尽瘁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享誉中外文史学界,人称其为梅州八先贤之一。
李振(1900-1988)广东兴宁市刁潭村人。国民党陆军中将。曾任第十八兵团司令。于1949年12月率部在四川起义后,被委为人民解放军川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及西南军区高参室副主任。
李善邦(1902~1980)兴宁叶塘镇田心村人。中国现代地震科学研究开拓者之一,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主任及代理所长等职。李早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物理系,民国期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地震研究室主任,并在北京创建中国第一个用小型机械地震仪装配的地震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设计制造大型和小型的51式水平向地震仪,装配全国11个地震台站,为监视全国地震活动和开展地震科学研究奠定基础;他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第一、二集,为国家基本建设提供大量基本数据。李善邦毕生致力于地震研究,著述甚丰,其尤以50万言巨著《中国地震》为地震科学研究奠定根基,赢得国内外地震学界的好评和尊敬。
张中(1907~1990)原名张佛湘,兴宁永和镇大成村人。早年参力革命,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家档案局局长、党组书记,并当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他致力于国家档案事业的开创和建设,多次著文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指导全国档案工作,传播和普及档案专业知识,培养档案专业人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张向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关于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提案,提案被采纳后,又积极组织档案法的起草工作。1980年,他曾率中国档案工作代表团赴伦敦出席第九届国际档案大会。张中病逝后,治丧委员会公告称其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档案事业的主要领导人”。
张如心(1908-1976)兴宁人。1926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后,任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研究部部长,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总政治部《红军报》主编、后方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34年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延安抗大主任教员,军政学院教育长、延安大学副校长。1946年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教务长,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校长。1953年后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中共中央高级党校中央党史教研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袁文殊(1910~1993)笔名舒非法,兴宁大坪镇小坑村人。著名戏剧电影评论家,新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袁历任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他早年毕业于广东戏剧研究所,1931年发表处女作一独占鳌头幕话剧《领带》。1934年初,袁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七七”事变后,率队到各地演出抗日救亡活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在上海、“匕京担任电影界领导职务,为团结电影界人士,繁荣创作,推动电影事业的发展而不辞辛劳。其主要著作有独幕剧集《民族公敌》、电影文学剧本《辽远的乡村》、论文集《电影求索集》和《影坛风云录》。直至弥留之际,袁文殊仍念念不忘党和人民的事业,将其稿费12万元赠送家乡办学。任电影界领导职务,为团结电影界人士,繁荣创作,推动电影事业的发展而不辞辛劳。其主要著作有独幕剧集《民族公敌》、电影文学剧本《辽远的乡村》、论文集《电影求索集》和《影坛风云录》。直至弥留之际,袁文殊仍念念不忘党和人民的事业,将其稿 费12万元赠送家乡办学。
伍晋南(1911-2001)兴宁人。192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长征。曾任第三军团政治部破坏部部长、第二十八军政治部主任、中共吉林省工委书记、吉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建国后,历任广西省委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书记处书记,陕西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
邓逸凡(1912-2004)兴宁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一军团师政治部秘书、军团组织部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组织部科长、师教导大队教育处处长,旅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第五纵队政治部副主任,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参加了平型关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纵队政治部主任、华东军政大学总队政委。参加了鲁南、莱芜、淮海、渡江等战役。建国后,历任解放军政治学院教育长、副院长。广东军区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张作梅(1918-1998)金属材料和机械工程学家。兴宁人。194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机械工程系。1949年获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工程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机械电机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科院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科院长春分院副院长,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王佛松(1933-)高分子化学家。兴宁人。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化学副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88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王越(1903-2011)兴宁人,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历任暨南大学副校长、顾问,第一届广东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会长,全国教育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网络全书?教育》卷编委,第一届广东陶行知思想研究会会长,第四、五届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撰写有《人格测量》、《教学原理》、《中国古代教育史》和《中国近代教育史》等专著。
黄华华,男,1946年10月生,兴宁福兴人氏,汉族。1969年9月参加工作,197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广东省原省长、中央委员。

❾ 从广东梅州兴宁到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文献西路市公交公司快递费要多少

吃了豹子心肝熊的胆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