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考文献 » 黄元御参考

黄元御参考

发布时间: 2021-03-22 00:21:31

1. 中医治疗痤疮需要多久能治好

你好,痤疮中医中药调节胃寒,疗效可靠,治疗多长时间一般与病情轻重,体质情况,药物对症情况有关系,每个人用药时间都不一样,祝你健康快乐!

2. 谁有好的中医入门书 推荐一本

买本中医理论基础,一般的那种大学本科用的就行,但是很枯燥,其实就算是有人讲也讲不出什么花儿来,最重要的是你是否真感兴趣有那个毅力

3. 中医里的黄元御是谁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

4. 黄元御九泉下是哭还是笑

黄元御奉黄帝张仲景等人为“四圣”,主张“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著书立说,泽及后人,但是,我有个疑问:黄元御的学术继承人麻瑞亭,他的整部书的医案全是温病学时方学的杂药堆积,里面连一两个经方都难找,是怎么回事呢?我不知道黄元御在九泉下是哭还是笑。这些研究黄元御学术的人,为什么不会用经方去探索疾病的治疗呢?民间中医网还有这么多人在研究黄元御学术的人身上浪费时间,难道就不怕这些研究黄元御学术的人把你引入偏离经典的歧途吗?历史是面镜子,前车之鉴不可不察。比如说叶天士,吴鞠通,都是经方运用高手中的高手,看叶天士和吴鞠通的著作里的经方医案,就能知道此二人对经方的造诣程度堪称一绝,但他们由于过于强调自己的学术观点,他们的温病学发扬继承之后,出现了种种诋毁经方的怪声,什么南方无伤寒,经方不治今病。吴鞠通叶天士等的继承人却忘记了他们的先师是如何的重视经方,喜欢用经方治疗外感疑难杂症。 同样,黄元御的医学研究一开始也是围绕着经方展开的。但黄元御过于强调自己的学术观点,他的学术得到了其亲传弟子麻瑞亭的发扬和继承,经方却没落了。为什么继承者都如此悲剧呢?现在很多研究黄元御学术的人都不重视《伤寒》《金匮》的研究,都搞起了偏离经典经方学习中医的一套。我冤枉他们了吗?民间中医网研究黄元御的人有几个是广泛涉猎经方的。仲景的方子250多首,他们又会用多少首?即便是胡希恕这样公认的经方大家穷尽毕生精力研究经方也只能用到一百多首,哪里还有时间去看其他杂书? 我就搞不清楚了,这些研究黄元御理论的中医,为什么不会用经方去探索疾病的治疗呢?几十年的不用经方的习惯,几十年的定向思维。他们能一下子改得过来吗?因为要改过来,也得从一开始学起啊。我想他们也是不愿意的。否则,这么多年都是白学了。是的,你们是改不过来了。但是你们也不能让我们这些后学步你们的后尘啊?更不能再把中医带到偏离经典,偏离经方的路子上去啊???从古自今的所有名医,无一例外都是研究了《伤寒论》才能得以成为名医,即便是温病的开创者王孟英叶天士吴鞠通等都是善用经方的高手。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有人认为只学黄元御的书就能快速学会上层中医学???这不是赤裸裸地把我们引入偏离经典偏离经方的歧途,是什么?民间中医网有网友感叹:我把黄元御的书看完了, 现在把彭子益的书也看了. 我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 自称看懂内经, 伤寒之后, 就给各种病开方. 开方不要紧, 开的不是经方, 是自己的. 不但是自己的, 连药都是他们批评的时方派的药了. 这不是投降么?仲景乃后世众医之师,大家尊称他为仲师。我们后学也应以仲师为师,以伤寒杂病论为指导原则,而不是四圣心源,绝对不能本末倒置。以经方为用,这样才不会走弯路。其他医家的书可以涉猎参考,但不能作为你的理论主导,只要熟读仲景书,就如有一双慧目,其他医家所言是非对错,便了然在胸,不会被其迷惑。不是说黄元御的理论不好,然始终属一家之言,有失偏颇。诚如仲师所言:“演其所知,各承家技”。而经方才是中医真正的精髓所在,有志从事中医的人士,都应一起来努力学习和发扬经方,这也应该是民间中医网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责任所在。大家一起共勉吧!本文内容由 仁爱 提供

5. 如何自学中医

学了中基后,直接看刘力红的《思考中医》,再看卢崇汉的《扶阳讲记》,郑钦安的三本医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互相印证,不可分割。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最后下死功夫看《伤寒论》,这里火神派的书居多,也算是一套系统的学习体系了,由易到难逐步提升。这是网上问来的过来人所给答案。

6. 中医怎么学习

  • 修德为先。
    我认为,医德大于医术。德不修,徒论医术,不过是个普通的医生。如果医德败坏,则根本就是含灵巨贼,也谈不上医术如何了。
    修德之本,在于诚意正心。这是居敬持志的功夫,也是最必要的功夫。儒家在这方面达到了极致。古人云: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为人与治学的至境,是学医的最终理想。学问的修得以至诚的德行为本,而德性的养成则以求知问学为途。学医先“尊德性”,在这个信念的基础上,然后始能
    “道问学”而通医理。
    我强烈建议读一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对于为人和为医教极有意义。我曾在当当网的书评中写过这样的话:“极品中的极品,中国人必读。这是国学入门的书,也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从初学者到饱学之士,皆需时时读几段这本书,可以提供无穷的儒家思想与智慧。
    没有读的,抓紧读。作为中国人,不管是哪个行当的,都要一读此书。而且,此书不难,慢慢地就入手了。”
    另外,学医还可以读读佛教方面的书,锤炼心性,修养佛性。配合静坐,可以体悟许多与佛与医相关的东西出来。再者,王凤仪老善人的嘉言录极有利于养心养性,不可不读。之后,你就知道怎样学医,怎样行医,怎样做人了
    我曾经写过一篇《医德与医术》的文章,专门讲医德这个问题,可以找来参考一下。
    强调一下,修德不是只管读书和背书,读书只是明了其中的道理,关键还得去做,去实践。王凤仪老善人讲过:“道是行的,不行就没有道。”认真体会一下这句话,把它永远地刻在心里去。

  • 首重经典。
    一般来说,学中医有两个途径,一则自后世之书入手,渐而读到经典;二则自经典入手,渐及后世诸家。前者易,后者难。前者容易上手,似可快速小成,但后者根基稳固,一旦掌握了医学经典,则如手执利刃,而难病大病心中了然。因此,我主张自经典入手,既省时间和精力,又可掌握最正宗的医术。
    经典者何?一般认为是《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神农本草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这几本书都是古文,不太容易读懂。手边可以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随时翻阅,极有帮助。
    我认为可以先看《黄帝内经》,就当成故事来看。你看黄帝坐在那里,与他的臣子岐伯一问一答,多么逍遥自在。且这本书是压韵的,其中大多数的句子都有韵脚,读来朗朗上口,极富诗意。如果实在畏难,可以看后世的翻译。市面上有不少这样的书,都差不多,可以找来读一读,关键是读懂书中的道理。这本书是中医的最核心的基础,是需要经常读的书。我建议可以放在床头,每天睡前读一读。如果能配合临床,则更有妙味。坚持每天学一点,渐而可通。读时可以不求甚解,但理解其意思即可。但遇到好的句子,不妨多多地背诵。
    读《黄帝内经》的同时,可以参考清代黄元御的《四圣心源》。这是一本需要反复读,反复琢磨,一直到背诵的书。我认为黄元御是后世真正理解了《黄帝内经》的极少数医家之一,其妙悟岐黄,临证如神。黄元御勤于笔耕,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实在是后世苍生之福。同时还可参考张景岳的《类经》、李中梓的《内经知要》以及汪机的《读素问钞》。
    读完《黄帝内经》,紧接着就读《难经》,这本书是就《黄帝内经》的几个问题进行问难。问题比较简单,读起来也不难,很薄,一两个月就可以读完。可以配合读滑寿的《难经本义》。
    中药是临床医生的手中利剑,必要精通。所以学了理论后,紧接着要学《神农本草经》。可以参考黄杰熙评释的《本草三家合注》,唐容川的《本草问答》以及周岩的《本草思辩录》,另外中医大学教育的本科教材《中药学》亦可一参,但当以《神农本草经》的观点为本,勿受后世过多影响。
    继而精研《伤寒杂病论》。这是医圣张仲景的大作,也是后世最受推崇的一本书,历来其注释近千家。目前大学教材以宋本为主,我比较重视桂林古本伤寒论,因为其内容更为充实,且纠正了宋版的许多错误与矛盾之处。研读《伤寒杂病论》,可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伤寒论讲义》
    (中医规划教材,梅国强主编)、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 、舒驰远的《新增伤寒集注》,以及黄元御和郑钦安的书。
    如果坚持不懈,就可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里完成上面的任务,如此就奠定了一个深厚宽广的中医基础,以后再起万丈高楼不过是时日问题了。

  • 传统文化。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的根。其中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概念既是文化,也是中医的基础。所以,学医要先学传统文化。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过,“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於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於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这是把几乎所有的古代文化给包括进去了。
    现代人要象药王这样博极群书,相信也很难做到,但《易经》要学,因为包含的学问极大极深,整个就是中医的根基。弄通了易理,建立起来象与数的概念,玩味文王易图以及十二消息卦,则《黄帝内经》的很多道理自然就贯通无碍了。可以参考李阳波的《运气学导论》、唐容川的《医易通说》、邹学熹的《医易滙通》以及南怀瑾的《易经杂说》。
    另一本是《道德经》,是道家的精华。幸好这本书也不厚,仅五千字,来来回回疏理几遍,也就慢慢地通了。如此可以建立一气流行的概念,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就参考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即可。
    要精通中医,这两本书就必需读,而且要精读,反复读。可以与前面的中医经典一起读,坚持不懈,一两年也就读透了。配合着还要读一些历史以及文学诗词书,借以陶冶情操,扩大知识面。中医理论要想精,必需要有广博的传统文化基础,即要有广度,而后方可有厚度和高度。
    而且,学中医要善于背诵。民国时秦伯未受业上海丁甘仁时,丁师要求背诵《古文观止》,当时他很不理解,但临证十数年后,才体会老师的用心之苦。现在的中学课本中有近百篇古人,这些都是两千年来的文化精华,建议全部背诵。背古文,不仅仅是学文化,同时也提高人生修养。
    要建立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首先就是要多读书。需知有读医书而不为医者,没有不读书而为医者。但读书要思考,要自悟。读书破万卷,如果不思考,就等于白费。不知观天查地以比象于人,亦不是学医之道。为医者读书,就是要学以至用。如此读书,则可打下深厚的国学基础,临床时自然能贯通医理,左右逢源。
    另外,任选一个版本的中医大学课本《医古文》,反复研读,这是读古书的基础。或者用王力的《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亦是不错的选择。

  • 后世精华。
    唐宋之后,名医辈出,医书汗牛充栋,一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读得完,所以就要有所筛选。中医门派众多,观点各异,越到后世越是明显。可先从一家学起,先宗一家之言,次而及其他家。
    我认为可以先从黄元御学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明清名医全书大成黄元御医学全书》不失为一个极好的版本。以黄元御的理论为基础搭个医学流派的骨架,将《四圣心源》融会贯通其中,如此见病知源,立方有据,可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可以读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建立一阳盈缩的观点,奠定扶阳的基石。
    其它医书,可读可阅者亦很多。但如果为了临床技术,我只就自己所读过的,精选出一份书单,由读者自己体会。
    卢崇汉《扶阳讲记》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之《陈修园医学全书》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之《徐灵胎医学全书》
    范中林《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余听鸿《余听鸿医案》
    吴佩衡《吴佩衡医案》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周慎斋《医家秘奥》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陈朝祖《中医治法与方剂》
    李时珍《濒湖脉学》
    黄煌《张仲景五十味药证》
    左季云《伤寒论类方法案汇参》
    喻嘉言《寓意草》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赵京生《针灸经典理论阐释》(第三版)
    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证疑难病经验专辑》
    喻嘉言《医门法律》
    胡慎柔《慎柔五书》
    周楣声《灸绳》
    邹澍《本经疏证》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7. 什么中药治疗痤疮好呢

丹参酮制剂,药店有售.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