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考文献 » 文献学左传

文献学左传

发布时间: 2021-03-22 00:15:17

1. 谈如何利用古典文献学知识阅读左传

首先,利用古典文献学所学的知识,了解和熟悉古人的用语习惯,进而可以增强对《左传》中所述历史事件的理解。
其次,利用古典文献学所学的知识,了解和熟悉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制度,各阶层关系,进而可以增强对《左传》中所述的历史人物的解读。
再其次,利用古典文献学所学的知识,了解和熟悉古人的哲学思想,进而可以增强对《左传》中所述价值观的诠释。
最后,利用古典文献学所学的知识,了解和熟悉古人的文学思想,进而可以增强对《左传》中所述文章的欣赏。

2. 文献学问题~高分~

本人来学习学习,顺便查了一下.如下!先回答1—5题
1: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推荐原因:此书以“求全”、“求实”为宗旨,对先秦汉魏晋南北朝的一千五百多位重要作家的生平仕履、文学活动、文学成就及作品著录、流传、存佚情况等作出扎实可信的考辨和判断,历时十年编撰而成,是一部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古代作家的重要工具书。
2:(1)二、唐朝的义疏之学

唐朝结束了以前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中国重新实现统一。唐朝是封建经济繁荣发展时期,也是封建文化高度发达时期。唐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文化思想的专制统治,就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改变以往那种经学多门、师法各异、章句繁杂的状况。在选举制度方面,唐朝确立了自愿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的科举取士做法。在科举制度中,考试经书已是重要的内容,这就需要读书人能有统一的经书课本。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唐朝政府在各地广泛设置学校,发展儒学,而且大量征用天下儒士做学官。与此同时,朝廷还特地任命一些著名学者在内廷分班轮值,为皇帝讲论经义、评议政治时事。唐太宗还特诏令国子祭酒孔颖达等人对过去的各种经说进行了整理、划一的工作。孔颖达等人最后编定出了一套统一的解说,成为读书人学习经书、应付科举考试的标准读本,这就是他们编撰的《五经正义》。

唐朝及以后的学者们对于为古代经史旧注所作的解释,通常称为“正义”或“疏”。

孔颖达等的《五经正义》,调合了前代的南学、北学,其中《易》用三国魏王弼注,《书》用伪孔安国传,《毛诗》用西汉毛公传、郑玄笺,《礼记》用东汉郑玄注,《左传》用西晋杜预注,然后孔颖达等再通过所撰《正义》对经书原文以及旧注作进一步解释。在唐代,《五经正义》再加上贾公彦的《周礼疏》与《仪礼疏》、杨士勋的《谷梁疏》、徐彦的《公羊疏》等,共合为唐朝的《九经正义》。唐朝学者们的“正义”和“疏”总结了自汉代以来的经学,对各种经说做了统一工作,并且成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也由于唐代读书人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而学习经书的,因此他们往往只是墨守正义的定论,不敢有所突破,不过,在唐朝中后期,也有些学者站出来努力改变这种停滞状况,试图重振儒学。例如柳宗元就以“天人不相预”(天并不能干预人的命运)的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儒学中的“天人感应”论,进一步清算了儒学中的神学迷信思想。韩愈也以其“道统论”宣称要把孔孟之道继续传承下来,并且还要加以发扬光大。他通过贬斥佛、道来加强儒学的正统地位。他在文学上发起的古文运动,实质上是倡导利用文学形式来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即所谓“文以载道”。由于韩愈的提倡,孟子的地位大为提高,开始成为孔子儒学的正统继承人。使唐代的经学未能有较多的新发展。
(2)今文经学派和 古文经学派

(3)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著作,即《诗》(《诗经》)、《书》(《尚书》、《书经》)、《礼》(《礼记》)、《易》(《周易》)、《春秋》。汉武帝时,朝廷正式将这五部书宣布为经典,故称"五经"。
自东汉末年以后,战乱四起,儒家经典散佚,文理乖错。
3新书•艺文志背景 作者 一行法师
一行,是我国古代有数的天文学家,也是密宗教理的组织者。他生于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圆寂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十月,年仅四十五岁。
称之为唐代真正的书目原因大概是其将唐之史料详细地记录涉及政治需求成为唐之经典!(个人意见)说已成为重要文献,还有一部《新书艺文志》诗集一卷〔唐〕为许棠所著。

4(1)乾嘉学派,一般说来可以分成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吴派的学风即搜集汉儒的经说,加以疏通证明。它的特点是“唯汉是信”,即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凡属汉学,就一概予以采纳而加以疏通解说。吴派的主要学者有沈彤、江声、余萧客、江藩、王鸣盛等(参见本书“吴派”条)。皖派则重视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中名物制度的考证。此派的特点是从音韵、小学(即文字学)入手,通过文字、音韵来判断和了解古书的内容和涵义,即以语言文字学为治经的途径。他们在文字、音韵等方面作出了不少的贡献。此外,皖派也颇重视思想和理论,如戴震作《孟子字义疏证》就是例证。戴震的学生很多,以段玉裁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最为有名(参见本书“皖派”条)。

特点:作为治学的一个内容和方法,各代都存在。但乾嘉学派专门从事考据,把学术全部纳入考据的轨道,他们在考据和学问之间划一等号。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好发空论言之无物的弊病,走上从书本上寻找疑难问题进行考据的务实道路。所以在思想发展史上,他们建树不大,在学术研究方面,却有一定的造诣和贡献。

(5)类书是中国古代的网络全书,其编制方法系按类汇编群书,即将当时能搜集到的所有书中的内容拆散,重新按类或主题进行编排,以便需要时能快速地查到,如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代的《佩文韵府》等,但历代类书的主流还是以分类为主。
6-40题改天发给你,我最近也在学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大家一起学!

3. 古典文献学对学习中国书画鉴赏的意义

自古及今的任何门类鉴赏,既是与时代风潮相关的审美转换,同时也隐含着一些实证性的逻辑推理.目录学的目的,就是很快速查阅标题性历史记录,由此作为线索你再去查找详细的资料.版本学在书画鉴定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排比对同一史实历史记载相异的,对记录时间的前后判断,当然,这种判断是在这两种或两种以上记录都属确凿的情况下的对比\甄别;校勘,实质上是对文字文本而言的,于书画鉴赏作用较小。以上几种情况账本都是围绕书画辨伪而展开的。辨伪工作因具体作品而很复杂。比如,你遇见一幅古代大家字画,但不是见于记载的,你就得查此作作于哪一年(作者多少岁),是否是此人画风等等。如果流传有绪(有记载)的名迹,你就要查《宣和书谱》、《宣和画谱》、《秘殿珠琳》、《石渠宝笈》等内府真实记录,当然历史大鉴定家的印鉴也是作品流传有绪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历代善鉴者之笔记资料也是不可不阅的。总之,这是很复杂,很专业的学术研究。“目录学,版本学,校勘以及辨伪”是着重于鉴定而言,要说到你说的“鉴赏”就比较普通了,阅目赏玩就行,有些古代伪迹也是很美的。

当然,你所提出的"不少于5000字",实际是在通过网络索取别人论文!

余姚人草此

4. 刘歆在中国古文献学中有什么贡献

刘歆约前53-前23)
西汉末古文经学家、目录学家、天文学家。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五世孙,刘向之子。成帝时为黄门郎。河平中,受诏与其父总校群书,讲六校传记。刘向死后,刘歆复任中垒校尉。哀帝即位,王莽荐举为侍中太史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继承父业,撰成《七略》,为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曾建议为《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设立学官,遭今文博士的反对。因得罪执政大臣,出任河内、五原、涿郡等地太守。王莽新政,累官至京兆尹,封红休侯、国师。地皇末(23),谋诛王莽,事泄自杀。明人辑有《刘子骏集》。

朋友请看:http://www.zh5000.com/ZHJD/zgrx/2006/rxrw/zgrx-0032.htm``很详细的

5. 我是四川的一名自考生,想向大家征询下汉语言文学本科段文献学的复习资料哪里有考点也行。谢啦!

一、 文艺理论

试评方方的小说
试评池莉的小说
试评先锋派的文学
当代文学与现实主义
论新时期文学的现实主义
浅谈抒情文学的意境
通俗文学漫谈
试论情感在文学中的作用
儒道文学观之比较
从 ” 诗言志 ” 到 ” 诗缘情而绮靡 ” 的逻辑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概述
知音的审美赏评方法
试论韩愈的文体革新理论
白居易诗论与司空图诗论比较
明代 ” 真诗在民间 ” 的提出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风格论概述
说 ” 意境 ”
也谈无言之美
------- 从 ”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 说开去
试谈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现实主义新论
现代主义新论
优美的实质与特征
崇高的实质与特征
中西方悲剧结局的心理效应
贾宝玉性格的深层心理因素
“ 意境 ” 与 ” 典型 ” 的比较研究
中西悲剧观比较
中国古典悲剧的 ” 大团圆 ” 研究
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
文学批评的性质、特征论
论审美距离
审美共鸣的心理基础和生理基础研究
自然主义新探
简论形式美
略论当代中国艺术的审美风格
自然美的欣赏及其美育价值
审美知觉的特点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美的规律对现代生活和艺术的启示
审美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简评现代文学中的隐瞒化倾向
文艺批评的功用价值论
中西文艺批评方法比较

--------------------------------------------------------------------------------
二、 现代汉语

次字的词性研究
略论 ” 了 1” 和 ” 了 2” 的区别与辩论
还、又、也的功能比较
“ 名 + 名 ” 语法小类试析
试论汉语概数表示法的多样性
谈谈状语的非常规位置及其作用
中学生作文中一种常见的语法错误简析
试谈中学教材中的长句教学
中学生作文中复句作用情况的调查
次字的词性研究
略论 ” 了 1” 和 ” 了 2” 的区别与辩论
还、又、也的功能比较
“ 名 + 名 ” 语法小类试析
试论汉语概数表示法的多样性
谈谈状语的非常规位置及其作用
中学生作文中一种常见的语法错误简析
试谈中学教材中的长句教学
中学生作文中复句作用情况的调查
10 .语法知识在作文批改中的运用(体会)

11 .某某地方人怎样学习普通话
(提示:主要从语音的声、韵、调方面揭示某某地方话与普通话的差异并提出辩正方音的有效方法)

12 .试论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提示:一般语文教学存在重写作能力轻口语能力培养的倾向,如何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采取措施改变这一状况,
做过哪些尝试,效果及规律)

13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分析
(提示:中学语文教学存在重文学轻语言倾向,语言分析往往孤立进行,如何综合内容及篇章进行语言分析,分析
要领及原则是什么?试以具体的课文分析为例,展开具体论述)

14 .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变异
(提示: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运用往往不合一般语法,这些超出常规现象有些是积极的修辞现象(变异),有些是消
极的语病(不规范),如何确立和运用区分变异和语病的标准?请搜集具体语言材料加以分析论述)

15 .人民日报中的语言失误分析
(提示:搜集报中字、语、句等语言失误现象并进行分析,也可就其他某一较有影响的报刊搜集材料而分析(题目作相应改动)

--------------------------------------------------------------------------------
三、 古代文学
如何评价唐代边塞诗?
论唐人七绝的艺术成就
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论中晚唐咏史诗的思想艺术成就
论王维山水诗的美学特征
试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李贺诗歌对唐诗风格转变之影响探索
试谈建安诗歌中的山水景物诗
陶渊明诗歌中的玄风理趣
10 .南北朝乐府不同论
11 .大小谢山水诗不同论
12 .读元杂剧中水浒戏思想和艺术
13 .论宋代的爱国诗
14 .汉代楚歌诗简论
15 .《史记》与《汉书》的比较研究
16 .论《史记》史传文的艺术价值
17 .论晚清宋诗运动
18 . ” 同光体诗 ” 的评价
19 .论晚清 ” 中晚唐诗派 ”
20 .王鹏运诗歌论
21 . 论晚清 ” 诗界革命派 ” 的诗
22 .论谭嗣同《莽苍苍斋诗》
23 .元杂剧研究(可在其中定小题)
24 .论范成大的使金诗
25 .论辛弃疾词
26 .试探江西诗派
27 .论陆游的爱国诗
28 .谈谈《水浒传》中的招安
29 .试谈《西游记》主题
30 .《聊斋志异》中的妇女形象
31 .《红楼梦》人物论(可任选其中一个人物)
32 .论《左传》的成书时代
33 .论司马迁的世界观
34 .汉赋的艺术价值
35 .谈《诗经》中的爱国主义诗篇
36 .论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
37 .论建安诗歌为我国抒情诗发展奠定了情景相生的基本特征
38 .论建安诗歌由质朴趋向华丽的发展
39 .曹操诗歌如何描写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
40 .论曹丕诗歌的语言特色
41 .论曹植的宴游诗
42 .论阮籍《咏怀诗》的言、象、意
43 . 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想象
44. 论陶渊明的《饮酒》诗
45. 论陶渊明描写动乱现实的艺术特色
46. 论陶渊明散文和辞赋的艺术特色
47. 论中古诗歌词藻、偶句典故和声律的发展
48. 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性
49. 试论李白与魏晋风度
50.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手法
51. 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及其艺术表现
52. 《花间集》作者群的心态分析
53. 论温庭筠、韦庄词风格的异同
54. 李煜词的抒情特征
55. 唐传奇中的妇女形象及唐代知识分子的婚姻理想
56. 苏东坡词抒情艺术探讨
57. 辛弃疾登临词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58. 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
59. 论李清照的深层苦闷
60. 二晏词比较
61. 论柳永词的铺叙艺术

--------------------------------------------------------------------------------
四、 写作
写作的模仿与创造
论写作模式
论写作灵感
论写作想象
论张抗抗小说的艺术特点
论文章的开头艺术
报告文学的艺术想象与虚构的区别
通讯与报告文学的异同
散文的纪实性与虚构问题
10 .黄宗英报告文学研究
11 . 从《论孙超现象》(《文汇》 86 年第 12 期)看陈祖芬报告文学的语言特色
12 . 试论琼瑶小说 ---- 《在水一方》
13 .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
14 .试论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
15 .分析高晓声或王安忆的短篇小说
16 .浅谈近几年来报告文学的艺术进步
17 .评《芙蓉镇》
18 .论陆地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19 .长篇小说《劫波》的结构艺术
20 .论韦良山的性格特征
21 .壮族文学中的当代意识
22 .壮族文学的民族特色
23 .论新诗的音乐美
24 .民间文学专题研究
25 .壮族神话研究
26 .壮族传说故事研究
27 .壮族歌谣研究
28 .壮族歌圩
29 .论诗歌的意象
30 .论小说的抒情趋向
31 .论童话的假定性和逻辑性
32 .论儿歌的艺术特色
33 .为何短篇不短
34 . ------ 论短篇小说结构技巧
35 .谈莫泊桑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
36 .论唐传奇与中国短篇小说的关系
37 .试论微型小说的艺术特征
38 .试论小说的叙事艺术
39 .试论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40 . 论散文的 ” 散 ”
41 .论《唐山大地震》的思想艺术成就
42 .童话的意境
43 .论写作的自我意识
44 .谈文章的结尾艺术
45 .略论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
46 .论诗歌的音乐美感
47 .散文的真实性刍议
48 .论转折关头写人
49 .从《笑》看冰心早期散文作品的艺术风格
50 .鲁迅小说《药》的剪裁艺术
51 .论文章标题的艺术魅力
52 .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
53 .诗歌的音乐美感
54 .散文的真实性
55 .论冰心的散文艺术特点
56 .论诗歌象征
57 .小说的时空艺术
58 .论小说模式

--------------------------------------------------------------------------------

五、 教学法

中学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
中学生阅读心理初探
中学生作文心理特点分析
中学考试心理研究
试论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想象力问题
试论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观察力问题
语文读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语文读文教学的板书设计艺术初探
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初探
10 .作文教学的指导艺术初探
11 .叶圣陶语文教育(教学)思想初探
12 .论课堂内外教学的结合
13 .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教学与智能培养的关系
14 .论中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
15 .作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16 .关于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诵问题
17 .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18 .试论单元教学的优越性及局限
19 .听说训练的重要性及训练的方法
20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21 .教学方法的最佳选择应掌握的原则
22 .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
23 . 论 ” 大语文 ”
24 .论中学生学习语文环境
25 .论美学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6 .于漪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

六、 现当代文学

鲁迅作品研究
(既可以是综合研究,也可以是单篇的作品研究,题目自拟,如《鲁迅小说艺术的独创性》,《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郭沫若作品研究(要求如上)
茅盾作品研究(要求如上)
艾芜作品研究(要求如上)
觉新 ------ 一个矛盾交织的形象
分析《家》中觉慧的形象
试论祥子与虎妞的形象
评《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
评《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
10 .《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分析
11 .《雷雨》主要戏剧冲突之我见
12 .朱自清散文中的诗意美
13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之异同观
14 .抗战时夏衍在桂林的戏剧活动和创作
15 .莎菲女士之我见
16 .重评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
17 .评《暴风骤雨》中老孙头的形象
18 .对新时期文学的反思
19 .论莫言的小说
20 . 论韩少功的 ” 寻根 ” 之作
21 .对新时期 ” 女性文学 ” 的思考
22 .论《凯旋在子夜》
23 .论琼瑶的小说
24 .论贾平凹散文的美学追求
25 .论《鸡洼窝人家》
26 .论《棋王》
27 .论老舍的戏剧观
28 .论张贤亮的小说
29 .论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30 .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
31 .舒婷的诗歌创作
32 .韦其麟的叙事诗创作
33 .谈莎红的抒情诗
34 .秦似的杂文创作
35 .杨朔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
36 .玛拉沁夫的小说创作
37 .李准的小说创作
38 .秦牧的散文特色
39 . 论蒋子龙的 ” 开拓者家族 ”
40 .农村社会建设的领头人 ---- 梁生宝、武耕新研究
41 .闻捷诗歌研究
42 .郭小川的叙事《一个与八个》研究
43 .论《钟鼓楼》
44 .论《北方的河》
45 .论王安忆的小说
46 .论高行健的探索剧
47 .论新诗潮
48 .论北岛的诗
49 .论新时期通俗文学现象
50 .论王蒙的小说
51 .港台文学研究
52 .论新时期的小说艺术
53 .论黄宗英的报告文学
54 .论柯岩的创作
55 .论新时期的知青文学
56 .论新时期的军事文学
57 .论刘绍棠的小说
58 .论刘索拉的小说
59 .论新时期的改革文学
60 .周梅森小说论
61 .方方小说论
62. 第三代小说家研究(余华小说论,苏童小说论,格非小说论)
63. 新生代诗歌研究
64. 金庸小说论
65. 席慕蓉现象研究
66. 论谌容的小说

--------------------------------------------------------------------------------

七、 民族民间文学

(一)
1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基本特征的形成与发展

3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4 .文化整合论与中国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

5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科学认识价值

6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7 .少数民族神话的文学特质

8 .少数民族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

9 .少数民族神话的超人形象体系

10 .少数民族创世史诗的史诗性

11 .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

12 .少数民族史诗的美学意义

13 .少数民族民间传说中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趋向

14 .少数民族民间传说形成途径探微

15 .少数民族民间传说和民族心理定势

16 .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中的 ” 神秘化 ” 问题

17 .少数民族机智人物故事的审美特征

18 .少数民族民间歌谣的文艺发生学的意义

19 .少数民族情歌的艺术魅力

20 .少数民族长诗中的悲剧女性形象

21 .少数民族民间说理长诗与民族伦理道德观

22 .少数民族文学的搜集整理与接受美学

23 .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中的 ” 多角度,多学科 ” 问题

24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现代化

25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趋向

26 .钟敬文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

27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变异性与发生认识论

28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的历史现状

29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文化人类学

30 .马克思主义民间文学观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

(二)

31 .壮族远古神话与民族精神

32 .壮族神话的原始文化史意义

33 .壮族远古神话比较研究

34 .壮族神话的超人形象体系

35 .壮族歌圩的文化人类学透视

36 .壮族歌圩与现代化

37 .市场经济下的壮族歌圩

38 .壮族民间情歌与民族审美意识

39 .壮族排歌的艺术魅力

40 .壮族民间传说的传奇性

41 .从刘三姐传说看民间传说人物形象的个性趋向

42 .壮族远古风习歌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43 .壮族民间抒情长诗的研究

44 .壮族民间叙事长诗的研究

45 .壮族的太平天国传说研究

46 .壮族的反帝传说研究

47 .壮族机智人物故事的智人形象

48 .壮族动物故事的哲理性

49 .壮族民间说唱文学研究

50 .壮族汉族文化交流与壮族民间戏剧的发生发展

51 .壮族民间文学采录的历史与现状

52 .陆地小说对民间文学的运用

53 .黄勇刹与民间文艺

54 .壮族民间文学发展历史分期

55 .壮族民间文学与百越文化

56 .壮族民间文学对其他民族文学的整合

57 .壮族民间文学的多元化特征

58 .壮族民间文学与现代化

59 .壮族民间文学与壮族当代作家

60 .壮族民间文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三)

61 .壮汉族民间文学比较研究

62 .壮瑶族民间文学比较研究

63 .壮侗族民间文学比较研究

64 .侗族萨天巴神话研究

65 .瑶族创世史诗《密洛陀》的史诗性和原始性

66 .毛南族民间文学与民族审美意识

67.京族民间文学与民族精神

68.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注:以上选题仅供参考,尤其是一些范围较大的习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其中一点)

--------------------------------------------------------------------------------

八、 外国文学

试论《俄狄浦斯王》悲剧的艺术成就
试论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特征
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几个妇女形象
试论《伪君子》的艺术特征
试论《阴谋与爱情》的政治倾向性
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意义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对照艺术原则
试论《哈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试论雪莱长诗中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试论巴尔扎克人物描写的个性化
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对贵族的态度
试论易卜生戏剧的主要艺术成就
试论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试论《怎么办》中 ” 新人 ” 的形象
俄国文学中的 ” 小人物 ” 形象
试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尼洛夫娜形象的典型意义
《沙恭达罗》的艺术成就
试论泰戈尔后期政治抒情诗的思想意义
莎士比亚戏剧的心理描写手法
斯丹达尔与意识流
巴尔扎克的环境描写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
斯丹达尔笔下的贵族女性

6. 中国历史文献学名词

《史记》和《资治通鋻》分别是中国古代最好的纪传体和编年体通史性作品,而且文笔又是很好的。建议中华书局的繁体竖排点校本,《史记》十册、《资治通鋻》廿册的样子。
此外,如果还想看断代史。纪传体的建议看《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同样建议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点校本);编年体的建议看《春秋左传》,对学习先秦古文也很有帮助(建议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四册,加上沈玉成的《左传译文》,都是中华书局的)。
其实这些书的阅读量已经不小。如果不是以研究为目的,廿四史读前四史就足够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而《东周列国志》毕竟是演义小说,不是历史文献。

7. 为什么说先秦两汉是历史文献学的形成时期

先秦两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立时期
一、先秦时期的文献整理工作
我国最早发现的文献是甲骨卜辞,但是,因为它是出土文物,又和古文字学、考古学联系在一起,所以一般不把它放在历史文献学的直接范畴之内。其次应当是,金文,同甲骨卜辞一样也没有归入历史文献学的范畴,属于了金石学,而除此之外,最早属于历史文献学范围的历史文献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此时,“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已经兴起,并逐渐发展。私人办学者有机会有条件利用流传在民间的历史文献和口头传诵资料,从而进行整理和编纂。
相传六经为孔子编纂整理而成的,孔子本人学识渊博,精通六艺,有收集、整理和组织编纂文献资料的基础和能力。加上孔子创办了私学,并且很快拥有众多学生门徒。这样的队伍,是孔子整理修订六经的强大后备力量。
《诗经》的成书时间,经相关文献的记载,可以论证出,孔子当年确实有能力对诗经进行删定工作。
《尚书》关于是否有孔子参与删定则有一些疑问,但是不能够否认孔子对于尚书做过损益的工作。
《礼》,孔子相当重视礼法,对于《礼》的成书做出了贡献。
《易》,据说《周易》十翼是出于孔子,成于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是有根据的,是孔子赋予占筮之书《易》以新的内容,并为其作出了较为特殊的传注。
《春秋》为世人所公认为孔子编订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乐》先秦和秦汉之人都认可孔子著治《乐》,由于《乐》亡于秦始皇焚书,后人再也看不到《乐》的内容,也就谈不上对《乐》的更深入研究。但无论怎样讲,孔子是整理过《乐》的。
孔子不仅整理了六经,还对文献中因流传而产生的讹误进行订正,他在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方面迈出的第一步,无疑是对后世的启迪并提供了借鉴。
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他对历史文献的态度。“述”即讲述和整理,要想讲述历史文献,就必须整理历史文献,只有在整理文献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讲述和传授。“不作”,一方面体现了孔子谦逊的品德,另一方面是孔子实事求是思想的反映。孔子整理的“六经”都是“述”的结果,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创作。“信而好古”流露了孔子真实的思想,即保守复古的思想,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他才能有整理古代文献的动机和力量。
“六经”均不同程度地经过孔子的整理,并在孔子整理的基础上才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因此,我们可以视《六经》的整理为我国历史文献学的萌芽,孔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始祖。
除了孔子以外,先秦还有一些其他的整理历史文献的活动。
《论语》,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经过几度编撰整理而成的独特的语录体,受其影响后来还有《孟子》问世,传世影响深远。
《韩非子》,对历史文献的分类和考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显学》中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是儒墨两家,并将这两家学派内部分为8家和3家。这实际上是将先秦诸子文献分成两个层次,给予了初步分类。同时还提出了辨别材料真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解老》、《喻老》篇对历史文献的解释也有贡献的。
除此之外还有《孟子》《墨子》《庄子》《荀子》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下面说的是《春秋》三传,它们是为春秋因过于简省的说辞和微言大义作注的流传至今的三种,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其中左传最为优秀,它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载春秋经文的事,并且记载广泛,不限鲁国一国,也不限政治一方面的事,文笔优美,不仅在史学也在文学方面占有突出位置,并且,左传是我国古代注释文献的真正开端。而剩余两传注则重义理少及史实是史学价值低于左传的我国古代较早的注释文献。
二、司马迁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司马迁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表现在:
1、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搜集资料
2、“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3、对历史文献的注释。对一些上古文献做了通俗化的注释工作
4、“疑者阙焉”。对不能确定的问题留待后人,这一原则一直为后人遵从效仿。
可以说,《史记》本身就是综合历代文献的结晶。应该说是司马迁真正开了私人搜集、整理历史文献的先河,同时又是集历史文献之大成而撰就为史著者。在处理历史文献以及历史文献学和历史学的关系上,他为后代提供了范例。
三、刘向《别录》与刘歆《七略》
由于秦朝迅速瓦解,汉初统治者急切希望知道“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的原因,基于进行长治久安统治的需要,汉初统治者逐渐具有了搜集整理历代文献典籍的愿望和要求。
刘邦时从看不起“文治”到要求儒生出谋划策的转变。
惠帝四年“除挟书律”
文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求能治《尚书》者”
武帝时,采取了“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的措施。
宣帝时,召开了评议《公羊传》、《谷梁传》同异的石渠阁辩论会。这是对发展历史文献有促进作用的学术会议。
统治者认识的转变,措施的实行和加强,为实现大规模文献整理创造了条件。随着汉朝初期的休养生息,经过文景之治,到了汉武时出现了经济繁荣的盛况,在宣帝时我国古代一次大规模的文献整理工作终于开始了。这次的整理文献,组织了强大的队伍,各个方面的人才多聚齐了,整理内容范围无所不包。而刘向刘歆则是这次整理的总其成者和最后完成者。
刘向父子校理群书的程序和特点:
程序:1、广罗异本 2、审定篇章 3、校勘讹文脱简 4、命定书名
刘向父子整理文献的程序是符合实际的、科学的,他们为后世的文献整理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
刘向在将整理的文献写成正本之后,为了揭示图书的内容,接着又撰写了叙录。叙录内容包括著录书名篇目,叙述校勘经过,介绍著者生平、理想,说明书名含义、著书的原委与书的性质,还辨别书的真伪,评论思想和史实的是非,剖析学术源流及确定书的价值。这份叙录作成两份,一份上奏朝廷,一份别作成书,就是《别录》,共20卷,是刘向校书时所撰写的叙录之汇编,它是我国第一部书目提要。
刘向去世,其子刘歆继承其事业,还撮《别录》之要撰成了《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总的来说,刘向父子整理历史文献方面的主要功绩在于:
1、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地方法
2、创造性地编撰了《别录》
3、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在刘向父子之后“校勘学”和“目录学”才逐渐发展,最后成为两门独立学科。刘向父子在历史文献的整理、校勘、分类目录等方面的成就是杰出的奠定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学的基础。
四、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艺文志》是在《七略》《别录》的基础上来记载汉代藏书情况的:
1、篇章结构的调整,将辑录附于每一类书的篇后,并抒发己见
2、对原文有所增补和删改。《艺文志》中通过“出”“入”“省”三字来表示损益。
班固的《艺文志》无论篇章结构、序文和书目的结合、分类的合理性等方面,都较《七略》有明显的进步。而且,《艺文志》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文志”的先例,使后来的正史中大都留下了这个朝代的藏书或这个朝代一朝人著作的记录。而且,保存下来的我国最古的图书分类目录就是《汉书·艺文志》,它在历史文献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地位。
五、郑玄校注群经
郑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来传注经典,其中以《毛诗笺》和《三礼注》影响最大。其主要贡献在文献的校勘和注释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
1、根据文意来判断和确定错讹衍脱。
2、运用了本校和他校等校勘方法。
3、尊重原文
注释方面:
1、广征博引
2、运用了音训的方法。他意识到语言的音与义的密切关系,并把训诂学和文字学方面的知识运用到文献注释中。他通过自己注释文献的大量实践,创立、发展和逐渐完善了传注这门学问,使传注学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高度。郑玄还发扬了司马迁“疑者阙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他还撰了一部《三礼目录》是一部内容丰富、学术价值较高的提要式目录。并形成了注释文献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成为后世文献学家校勘和注释的根本法则。
可以说,郑玄开创了历史文献传注学的新时代。

8. 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传统曾经遭到意识形态的阉割,以致于我们除了做些典籍的贵族式研究,很难看到传统的踪影。以前的国学热仍旧是一种旁观者式的复归传统,毕竟我们的习俗、文化传承方式,以及各类文物被文革所破坏。如今,长期处于“传统”迷惘的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又要面对全球化的冲击。看到很多人为中国加入全球化而欢欣鼓舞,心中颇多感慨。要知道,传统的困境又将进入“全球化”旗帜下西方现代文明的“合法”侵袭。本来,任何文化尤其弱势文化在全球化面前不堪一击,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为了保护自己的传统,很多国家都有文化委员会(Council),包括西方国家,还有相关的法律,这是政府层面的。反观中国,政府除了由于某些领导人的偏好做些弘扬民族文化的表示,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做真正的、全面的考虑和保护。比如,古籍出版大量依靠市场选择,若大的中国对于自己悠久的文化典籍竟只有400万人民币的政府资助,何等的悲哀!地方政府也仅仅为了旅游来假造历史,对地方风俗、古迹的保护非常有限。传统文化类学术机构的正常运作缺乏资金和规范,从来没有哪个国家的学者像中国这样忙于建立所谓的新学科,在处理传统学科与现代课程的关系方面缺乏经验。藏于民间的传统文化,一天天衰弱,学者与民间的关系还是那么遥远。希望政府、学术机构(学者)和民间力量合作,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有并丰富我们的传统文化。
谈了两个问题,一是对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内涵的认识。该学科是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文献学理论与方法而形成的学科。其内涵包括以下层次:传统的“小学”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之书,即中国文化元典;历史地理学和官职等;在此基础上,才进入各个历史阶段、各种体裁的专门研究。二是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培养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的体会。首先要热爱本专业,认识所从事专业的重要性。该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定要通过古籍整理的实践培养研究生。
一、对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内涵的认识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涉及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而对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太遥远的不说,从孔老夫子序《书》、记《礼》、正《乐》、订《诗》、解《易》、作《春秋》算起,少说也有两千五六百年的历史了。但是中国古代文献学家大多偏重于实践,不重视理论的探讨,所以除了唐初刘知几《史通》、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等少数几部带有理论探讨性质的著作之外,最早的文献学理论著作要算郑鹤声出版于1933年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但作为一门学科体系的确立,才是近二十年的事。所以它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各家的认识并不一致,这一点,我们从全国高校研究生招生目录的古典文献学专业方向设置方面可以大致了解。

正因为古典文献学是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与整理的学科,因此与古代文化各个分支的研究都有密切的关系,比如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内涵都与中国古典文献学有重合的部分。但是既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内涵。

我的理解,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文献学理论与方法而形成的学科,它为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其它涉古学科提供有关典籍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文献处理方法。所以它更测重“横”的规律的探讨,而不是像古代文学那样更重视“史”的规律的研究。

就其内涵的层次而言,至少包括以下层次:第一是传统的“小学”层面,即目录、版本、校勘,文字、音韵、训诂,这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础。第二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之书,即中国文化元典,像《尚书》《周易》《诗经》《左传》《老子》《论语》《庄子》《孟子》《荀子》《楚辞》等。第三是历史地理学和官职等,吕思勉曾说,历史地理学和官职之学是研究中国学问的两把钥匙。在此基础上,才进入各个历史阶段、各种体裁的专门研究。第四层是古典文学研究的基础学科,包括:古典文学基本资料的整理,如文学作品总集、历代作家别集的校点、笺注、辑佚、新编;作家、作品基本史料的整理研究,如撰写作家传记、文学活动编年、作品系年、以及写作本事、流派演变的记述与考证等;基本工具书的编纂,如古代文学家辞典、文学书录、诗词曲语词辞典、戏曲小说俗语辞典、文学典籍专书辞典、断代文学语言辞典等。这些研究是各类专题研究赖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具有相对的长期稳定的特点。

中国古典文献的内容如此之多,而且都是专门之学,一个人当然不可能样样精通。即使那些通人硕儒也是学有专攻的。但是在个人专门从事的学科方向上,力求“辨彰学术,考镜源流”,能够处于较前沿的境地。所以,作为浓缩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各层次知识的《古典文献学》这门课,应当是硕士研究生的理论必修课。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就是要关注、跟踪相关学科的进展情况。这样,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涉及到某一方面的问题,可以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最重要、最权威的资料。

二、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培养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的体会

首先要热爱本专业、了解学习本专业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专业和经济效益关系十分密切。申请科研立项,申请经费资助,申报科研奖励,几乎每一项填表工作都有“能否创造经济效益”的问题。对研究学习古典文献学专业的人来说,遇到这类表格,往往十分尴尬,不知不觉当中,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意义产生了怀疑,减少了学习的信心。所以,应当给同学讲清楚,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是它的根。传统典籍,则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因而传统文化的研究是一项寻求民族之根、筑造民族灵魂的伟大工作,它是社会主义新文化大厦的基础。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其文明传承没有间断,民族文字、民族典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试想,如果我们用的不是方块表义汉字,而是拼音文字,那么,我们面对粤语写的小说、吴语写的诗歌、闽南语写的散文等,恐怕只有经过九曲重译才能略知其大意一二。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一个民族,那是无法理解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谓实践性强,主要指的在大量阅读原典基础上的整理实践。理论再多,那怕讲的头头是道,不亲自拿着古籍字酌句斟,午夜篝灯,残宵不倦,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硕士研究生期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仔细地校勘一些古籍,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研究生沉潜到典籍的最低处,了解它生成的最细微因素,就如同从事生物研究者对其研究对象进行细胞解剖一样。

当然,中国古典文献学并不排斥理论,实际上,没有理论,我们面对的古籍只能是一盘散沙。聚沙成塔是理论的伟大魔力。当前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界,理论的建树处于低谷。古典文献学的学习和研究应当努力摆脱对一切现成理论的依傍,尽量从材料中发现问题。研究者应当沉潜于史料的宝藏之中,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炼出理论结晶。研究的灵感应当来自典籍本身,不是用实证去证实现成的理论,而是从大量的古籍整理实践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论。

9. 什么是文献学的体例

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这是基本体例

10.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精品课程

主要核心基础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西方文学史、海外汉学研究、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文献学史、比较文学原理、原典精读(《诗经》、《论语》、《孟子》)等。
分专业核心课程:
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史、唐诗宋词研究、《红楼梦》研究、五四新文化研究、都市与文学、小说的艺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电影文化、性别文学研究、民俗与文化、东方文学史等。
汉语语言学:近代汉语、音韵学、史籍精读(《左传》《史记》等)、训诂学、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修辞学、方言专题、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与文化、实验语音学基础等。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国古代文化、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原典精读、敦煌文献概要、古籍数字化、国外汉学概论等。
应用语言学:理论语言学、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编译原理、程序设计、计算语言学导论、语言统计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导论、人工智能导论、语言工程与中文信息处理等。
另设有汉语言文学留学生本科专业。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