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考文献 » 光纤通信参考文献

光纤通信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21-03-15 22:13:34

㈠ 求助一篇结课论文“光纤通信课程结业论文”

国旗,你就不怕咱老师也看到了……

㈡ 光纤通信系统的图书教材

书名:光纤通信系统
作者:马丽华蒙文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9月
ISBN:9787563519477
开本:16开
定价:26.00 元 《光纤通信系统》紧密结合光纤通信的最新发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系统设计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光纤通信的组成、发展概况、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光纤的传输原理和传输特性、光纤的非线性效应;光源器件的结构与发光机理、光发送机的组成与设计;光检测器件的结构和原理、光接收机的相关理论;光纤连接器、耦合器、光开关等光无源器件的作用、原理与类型;光放大器的一般概念、典型光放大器的原理与应用;色散补偿的概念与一般方法;波分复用系统原理、设计与器件;光纤通信系统性能指标与设计;相干光通信、光孤子通信,光交换技术、全光通信网、量子通信等光纤通信新技术以及应用。
《光纤通信系统》内容系统全面,材料充实丰富,可供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使用,也可作为通信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第1章 导论
1.1 光纤通信的基本概念
1.2 光纤通信发展历史
1.2.1 光纤的发展
1.2.2 光纤通信系统的发展
1.3 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1.4 我国光纤通信的发展
1.4.1 我国光通信的历程
1.4.2 我国光纤通信现状
1.5 光纤通信的特点与应用
1.5.1 光纤通信的特点
1.5.2 光纤通信的应用
1.6 光纤通信发展趋势
1.6.1 光纤.光缆发展趋势
1.6.2 光纤通信系统高速化发展趋势
1.6.3 光纤通信网络发展趋势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2章 光纤与光缆
2.1 光纤的结构与分类
2.1.1 光纤的结构
2.1.2 光纤的分类
2.1.3 光纤的制造工艺
2.2 光纤的传输原理
2.2.1 射线理论分析光纤的传输原理
2.2.2 波动理论分析光纤的传输原理
2.3 光纤的传输特性
2.3.1 光纤的损耗特性
2.3.2 光纤的色散特性
2.3.3 光纤的非线性效应
2.4 单模光纤的种类及性能参数
2.4.1 光纤的主要性能参数
2.4.2 单模光纤种类
2.5 光纤接续
2.6 光缆
2.6.1 光缆的基本结构
2.6.2 光缆的分类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3章 光源和光发送机
3.1 光纤通信用光源
3.1.1 半导体光源的发光机理
3.1.2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
3.1.3 半导体激光二极管
3.2 光发送机
3.2.1 光发送机的基本组成
3.2.2 光发送机的主要技术要求
3.2.3 光发送机设计
3.3 光源与光纤的耦合
3.3.1 光源与光纤耦合效率的计算
3.3.2 影向光源与光纤耦合效率的主要因素及提高耦合效率的方法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4章 光检测器与光接收机
4.1 光检测器
4.1.1 光电探测原理
4.1.2 PD和PIN光电二极管
4.1.3 雪崩光电二极管
4.1.4 响应带宽
4.1.5 新型APD结构
4.1.6 MSM光电探测器
4.2 光接收机
4.2.1 光接收机的组成
4.2.2 光接收机的性能指标
4.2.3 光接收机的噪声和信噪比
4.2.4 光接收机误码率和灵敏度
4.2.5 光接收机性能
4.3 光中继器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5章 光无源器件
5.1 光纤连接器
5.1.1 光纤连接器的性能
5.1.2 光纤连接器的一般结构
5.1.3 影响单模光纤连接损耗的因素
5.1.4 光纤连接器分类
5.1.5 光纤固定连接方式
5.2 光耦合器
5.2.1 光耦合器的性能参数
5.2.2 各种光耦合器
5.3 光开关
5.3.1 光开关的作用
5.3.2 光开关的种类
5.4 光调制器
5.5 光隔离器
5.6 光衰减器
5.6.1 光衰减器的分类及性能指标
5.6.2 光衰减器的工作原理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6章 光放大及色散补偿技术
6.1 光放大器的作用与一般特性
6.1.1 光放大器的作用
6.1.2 光放大器的工作性能
6.2 光放大器的分类
6.2.1 半导体光放大器
6.2.2 非线性光纤放大器
6.2.3 掺铒光纤放大器
6.3 掺铒光纤放大器
6.3.1 EDFA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6.3.2 EDFA的主要特性参数
6.3.3 EDFA的主要优缺点
6.3.4 EDFA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6.4 拉曼光纤放大器
6.4.1 拉曼光纤放大器的工作机理
6.4.2 拉曼光纤放大器的优缺点
6.4.3 拉曼光纤放大器的种类
6.5 色散补偿技术
6.5.1 色散补偿原理
6.5.2 无源色散补偿
6.5.3 前补偿技术
6.5.4 偏振模色散及其补偿技术
6.5.5 SPM及其补偿技术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7章 光波分复用技术
7.1 波分复用原理
7.1.1 光波分复用技术定义
7.1.2 光波分复用系统的基本形式
7.1.3 光波分复用技术特点
7.1.4 光波长区的分配
7.2 光波分复用器
7.2.1 光波分复用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7.2.2 光波分复用器的要求
7.2.3 光波分复用器的类型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8章 光纤通信系统性能与设计
8.1 两种数字传输体系
8.1.1 准同步数字体系
8.1.2 同步数字体系
8.2 系统的性能指标
8.2.1 误码性能
8.2.2 抖动性能
8.3 系统结构
8,3.1 点到点连接
8.3.2 广播和分配网
8.3.3 局域网
8.4 光纤损耗和色散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4.1 损耗限制系统
8.4.2 色散限制系统
8.5 光纤通信系统的设计
8.5.1 功率预算
8.5.2 上升时间预算
8.5.3 色散预算
8.5.4 系统功率代价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9章 光纤通信新技术
9.1 相干光通信技术
9.1.1 相干光通信的基本工作原理
9.1.2 相干光通信系统的组成
9.1.3 相干光通信的优点
9.1.4 相干光通信的关键技术
9.2 光孤子通信技术
9.2.1 光孤立子产生的机理
9.2.2 光孤子通信
9.2.3 光孤子通信优点及关键技术
9.2.4 光孤子通信应用前景
9.3 光交换技术
9.3.1 光交换技术的特点
9.3.2 空分光交换
9.3.3 时分光交换
9.3.4 波分光交换
9.4 全光通信网
9.4.1 全光通信网的概念
9.4.2 全光通信网的结构与特点
9.4.3 全光通信网的相关技术
9.4.4 OADM在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中的应用
9.5 量子通信
9.5.1 量子纠缠和量子隐形传态
9.5.2 量子密码术
9.5.3 量子密钥分配协议
9.5.4 量子通信的优点及应用前景
9.5.5 国内外量子通信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小结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

㈢ 光纤通信k课题

可选课题切入点:
1 怎样实现长距离高保真光线通信
2 光线弯曲对通信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3 海底光纤通信
4 光纤色散对信号的影响
5 单模及多模光纤的信息传递
6 波分复用、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的光纤通信技术
7 光纤通信能量衰减的补偿
8 光纤材料对通信的影响
可切入点挺多的,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知识点来写,会很轻松的,上面这几个可选课题都较基础,且内容很好找,写起来会较容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㈣ 关于光纤通信专业的毕业论文!

码分多址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CDMA技术的优点及问题及越区切换
由于CDMA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许多特点,使它非常适合于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它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如下10个方面。
1.语音激活技术
统计结果表明,人们在通话过程中,只有35%的时间在讲话,另外65%的时间处于听对方讲话、话句间停顿或其他等待状态。在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所有用户共享同一个无线频道,当某一用户没有讲话时,该用户的发射机不发射或少发射功率,其他用户所受到的干扰都相应地减少。为此,在CDMA系统中,采用相应的编码技术,使用户的发射机所发射的功率随着用户语音编码的需求来作调整。当用户讲话时语音编码器输出速率高,发射机所发射的平均功率大;当用户不讲话时语音编码器输出速率很低,发射机所发射的平均功率很小,这就是语音激活技术。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语音激活技术可以使各用户之间的干扰平均减少65%。也就是当系统容量较大时,采用语音激活技术可以使系统容量增加约3倍,但当系统容量较小时,系统容量的增加值要降低。在频分多址、时分多址和码分多址三种制式中,唯有码分多址可以方便而充分地利用语音激活技术。如果在频分多址和时分多址制式中采用语音激活技术,其系统容量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二者都必须增加比较复杂的功率控制系统,而且还要实现信道的动态分配,其结果必然带来时间延迟和系统复杂性的增加,而在CDMA系统中实现这种功能就相对简单得多。
2.扇区划分技术
扇区划分技术是位于蜂窝小区中心的基站利用天线的定向特性把蜂窝小区分成不同的扇面,如下图所示。常用的方式有
利用120°圆形覆盖的定向天线组成的三叶草形无线区(图(a));利用60°扇形覆盖的定向天线组成的三角形无线蜂窝区(图(b));利用120°扇形覆盖的定向天线组成的120°扇形无线蜂窝区(图(c))。

在频分多址和时分多址制式中,在每个蜂窝小区中采用分扇区天线通常只能起到减少干扰的作用,不能增加系统容量。而在码分多址制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利用120°扇形覆盖的定向天线把一个蜂窝小区划分成三个扇区(如图(c)所示)时,平均处于每个扇区中的移动用户是该蜂窝的三分之一,相应的各用户之间的多址干扰分量也减少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从而系统的容量将增加约3倍(实际上,由于相邻扇区之间有重叠,一般只能提高到2.55倍)。
3.高系统容量
由于码分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可以通过采用上述两种方法以及其他技术直接地或间接地提高系统容量,使码分系统的容量比模拟FDMA系统及数字GSM系统都要高出若干倍。理论分析表明,在相同的频率带宽下,对于宽带码分系统,每个蜂窝小区所能提供的信道数是模拟FDMA系统的20倍左右,是数字GSM系统的10倍左右;对于窄带码分系统来说,其系统容量的优势有所
降低,但也是模拟FDMA系统的10倍以上,是数字GSM系统的3倍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在移动通信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移动用户量日益猛增,而频率资源日趋紧张,采用码分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是势在必行。
4.软容量
在模拟频分系统和数字时分系统中,通信信道是以频带或时隙的不同来划分的,每个蜂窝小区提供的信道数一旦固定,很难改变。当没有空闲信道时,系统会出现忙音,移动用户不可能再呼叫其他用户或接收其他 用户的呼叫。当移动用户在越区切换时,也很容易出现通话中断现象。在码分系统中,信道划分是靠不同的码型来划分的,其标准的信道数是以一定的输入、输出信噪比为条件的,当系统中增加一个通话用户时,所有用户输入、输出信噪比都有所下降,但不会出现因没有信道而不能通话的现象。例如对一个标准信道数为40的扇区来说,当第41个用户呼叫时,对所有移动用户的影响是接收机的输入信噪比下降10lg(41/40)=0.1dB,即使再增加两个用户通信,比标准多三个,其影响是所有接收机的输入信噪比下降10lg[(40+3)/40]=2.3dB,这使该扇区内的移动用户信息数据的误码率有所升高,通话质量有所下降,但增加的三个用户都不会发生因无信道而出现忙音的现象。这对于解决通信高峰期时的通信阻塞问题和提高用户越区切换的成功率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5.软切换
当移动用户从一个小区(或扇区)移动到另一个小区(或扇区)时,移动用户从一个基站的管辖范围移动到另一个基站的管辖范围,通信网的控制系统为了不中断用户的通信就要做一系列的调整,包括通信链路的转换,位置更新等,这个过程就叫越区切换。越区切换实现了小区(或扇区)间的信道转换,是保证一个正在处理或进行中的呼叫的不中断运行。
在模拟FDMA系统和数字TDMA系统中,移动用户在越区切换时,需要在另一个小区(或扇区)寻找空闲信道,当该区有空闲信道时才能切换。这时移动台的收、发频率等都要作相应的调整,称之为硬切换。这种切换过程是首先切断原通话通路,然后与新的基站接通新的通话链路。这种先断后通的切换方式势必引起通信的短暂间断。另外由于通信环境的影响,在两小区的交叠区域内,移动台接收到的两个基站发来的信号的强度有时会出现大小交替变化,从而导致越区切换的“乒乓”效应,用户会听到“咔嗒”声,对通信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切换时间也较长。
在CDMA系统中,由于所有的小区(或扇区)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频率,小区(或扇区)之间是以码型的不同来区分的。当移动用户从一个小区(或扇区)移动到另一个小区(或扇区)时,不需要移动台的收、发频率切换,只需在码序列上作相应地调整,称之为软切换。软切换的优点在于首先与新的基站接通新的通话,然后切断原通话链路。这种先通后断的切换方式不会出现“乒乓”效应,并且切换时间也很短。另外由于CDMA系统有“软容量”的优点,越区切换的成功率要远大于模拟FDMA系统和数字TDMA系统,尤其是在通信的高峰期。
6.特有的分集形式
在CDMA系统中,由于采用了宽带传输,使它具有了特有的频率分集特性,即当信道具有选频特性时,对CDMA系统中信息传输影响较小。
CDMA系统有分离多径信号的能力,可以实现路径分集。由于移动通信环境的复杂和移动台的不断运动,接收到的信号往往是多个反射波的叠加,形成多径衰落。在模拟FDMA系统和数字TDMA系统中,为了解决多径衰落对通信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了包括增加发射功率等一系列措施。在CDMA系统中,可以采用它特有的技术(如瑞克(RAKE)接收技术),将多径信号分离出来,
分别接收,这样不但克服了多径衰落对通信带来的不利影响,还等效增加了接收有用信号的功率(或者说等效增加了发射信号的功率)。由于这种特有的分集形式以及其他措施,使CDMA系统的发射功率相对很低。
除了这种特有的分集形式外,CDMA系统还采用其他分集技术,如空间分集、时间分集等,使CDMA系统的性能更加提高。
7.与窄带系统(模拟系统)共存
当码分系统与窄带系统(例如模拟FDMA系统)工作于同一频段时,由于在CDMA系统中采用了宽带传输方式,并且发射功率较低,平均落到每个窄带系统中的带宽内的干扰信号功率很小。尤其是宽带CDMA系统,其对窄带系统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窄带系统对CDMA系统的影响可以等效为“人为干扰”,由于CDMA系统特有的抗干扰能力,把这个干扰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这个干扰的存在只使得CDMA系统的容量降低,但不妨碍CDMA系统的正常工作。CDMA系统的带宽越宽,两个系统共存时相互间的影响越小,反之则越大。这给CDMA系统与模拟窄带系统双模式共存以及由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向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平滑过渡提供了可能性。
8.良好的保密能力
码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体制本身就决定了它具有良好的保密能力。首先在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必须采用扩频技术,使它所发射的信号频谱被扩展的很宽,从而使发射的信号完全隐蔽在噪声、干扰之中,不易被发现和接收,因此也就实现了保密通信。其次在通信过程中,各移动用户所使用的地址码各不相同,在接收端只有完全相同(包括码型和相位)的用户才能接收到相应的发送数据,对非相关的用户来说是一种背景噪声,所以CDMA系统可以防止有意或无意的窃取,具有很好的保密性能。
9.发射功率低、移动台的电池使用寿命长
由于在码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可以采用许多特有的技术来提高系统的性能,所要求的发射功率大大降低,从而对电池的体积减小和使用寿命增长都是非常有益的,对移动台整机的体积减小和成本的降低也是有利的。
10.频率分配和管理简单
在模拟频分多址和数字时分多址移动通信制式中,频率分配和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术,而动态频率分配就更加复杂。在码分数字移动通信体制中,所有移动用户可以只用一个频率,不需要动态分配,其频率分配和管理都很简单。
以上是码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优点,但同时它也存在需要人们攻克的难点。在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突出的问题是远近效应。所谓远近效应是指距接收机近的用户对距离远的用户的干扰。
在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在同一蜂窝的各用户使用的是同一频率,共享一个无线频道。由于路途衰耗的原因,距基站近的移动台所发射信号有可能完全淹没距离远(例如处于蜂窝区边缘)移动台所发送来的信号,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这将使基站无法正常接收远距离移动台所发送来的信号。而在模拟频分多址和数字时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各信道使用不同频率或时隙,且各信道之间有相应的保护带宽或保护时间,故远近效应问题不太突出。
当前,在CDMA系统中为解决这个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信号处理方法,在接收端用信号处理的方法,依次逐个抵消掉较强信号,直到能解调出所需信号为止,但由于这种方法运算量很大及当前器件的运算速度等问题,还不能实际使用;当移动台距基站近时,其发射功率减小,当距离远时,发射功率增大,从而保证在基站所收到的每个移动台的信号功率相等,消除远近效应的影响,使系统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功率控制技术已在实际当中采用,它是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最关键技术之一。功率控制技术很复杂,其所控制的范围和精度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性能,如偏差过大,不仅系统容量迅速下降,而且通信质量也将急剧下降。
码分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网路结构如下图所示。

它是一个抽象的平面图,其实现将随着功能实体在各个物理单元中的分布情况不同而有所改变。各部分的作用和功能如下:
1.移动台(MS)
其包括手机和车台等,是用户端终接无线信道的设备;通过空中无线接口Um,给用户提供接入网路业务的能力。
2.基站(BS)
其设于某一地点,是服务于一个或几个蜂窝小区的全部无线设备的总称。它是在一定无线覆盖区域内,由移动交换中心(MSC)控制,与移动台通信的设备。
3.移动交换中心(MSC)
是完成对位于它所服务的区域中的移动台进行控制、交换的功能实体,也是与其他MSC或其他公用交换网之间的用户业务的自动接续设备。
4.归属位置寄存器(HLR)
是为了记录的目的而指定用户身份给它的一种位置登记器。登记的内容是用户的信息(例如ESN、DN、IMSI(MSI)、服务项目信息、当前位置、批准有效的时间段等)。
5.拜访位置寄存器(VLR)
是MSC检索信息用的位置寄存器。例如处理发至或来自一个拜访用户的呼叫信息——用户号码、向用户提供本地用户的服务等参数。
6.设备识别寄存器(EIR)
是为了记录的目的而分配用户设备身份给它的寄存器;用于对移动设备的识别、监视、闭锁等。
7.鉴权中心(AC)
是一个管理与移动台相关的鉴权信息的功能实体。
8.消息中心(MC)
是一个存储和转送短消息的实体。
9.短消息实体(SME)
是合成和分解短消息的实体。有时HLR、VLR、EIR及AC位于MSC之中,SMC位于MSC、HLR或MC之中。
码分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不是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的简单延伸,它是与PSTN、PSPDN、ISDN等并行的业务网。由于移动用户大范围的移动,该网在管理上应相对的独立。
通信系统的通信容量可以用不同的表征方法进行度量。对于点对点的通信系统而言,系统的通信容量可以用信道效率来度量,即用在给定的频率带宽中所能提供的最大信道数目进行衡量。一般地说,在给定的频率带宽中所能提供的信道数目越大,系统的通信容量也越大。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系统的容量有多种衡量方法,如用每小区可用信道数(ch/cell)、每小区每兆赫兹可用
信道数(ch/cell/MHz)、每小区爱尔兰数(Erl/cell)、每平方公里用户数(用户数/km)以及每平方公里每小时通话次数(通话次数h/km)等进行度量。这些表征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系统的容量进行衡量,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考虑到信道的分配涉及到频率复用和由此而产生的同频干扰问题,一般认为用每小区可用信道数(ch/cell)或每小区每兆赫兹限制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容量的原因是由于系统中存在多址干扰,即同时通信的移动用户之间的相互干扰。在某个蜂窝小区内,如果有N个用户同时通信,系统必须能提供N个或N个以上的(逻辑)信道。同时通信的用户数N越大,多址干扰越强。N的最大值就是系统容量,即在保证接收所需信号功率与干扰功率的比值大于或等于某一门限值的条件下,该小区同时通信的最大用户数。
首先考虑一般码分通信系统(即暂不考虑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的容量。若N个用户同时通信,每个用户的信号都受到其他N-1个用户信号的干扰。假定系统的功率
控制是理想的,即到达接收机的所有N个信号强度都一样,则理论分析表明,此时系统容量为

式中W是CDMA系统所占的有效频谱宽度;Rb是信息数据的速率;Eb是信息数据的一比特能量;N0是干扰(噪声)的功率谱密度(单位赫兹的干扰功率);W/Rb是CDMA系统的扩频增益。当CDMA系统所占的频谱宽度W一定时,它随着信息速率Rb的降低而增大。Eb/N0是比特能量与噪声密度比,其比值取决于系统对误码率或话音质量的要求,并与系统的调制方式和编码方案有关。
例如:N-CDMA系统所占的有效频谱宽度W=1.2288MHz,话音编码速率Rb=8.6kbit/s,若比特能量与噪声密度比Eb/N0=7dB,则N=29.5;若Eb/N0=6dB,则N=37。
结果说明:在满足一定通信要求的前提下,比特能量与噪声密度比Eb/N0越小,系统的容量越大。但在上面的结果中,没有考虑CDMA蜂窝系统的特点,还应该根据其特点对系统容量公式进行修正。
1.采用语音激活技术提高系统容量
统计结果表明,对话的激活期(占空比)d=0.35。也就是,人们在通话过程中平均只有35%的时间在讲话,
另外65%的时间处于听对方讲话、话句间停顿或其他等待状态。在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所有用户共享同一个无线频道,如果采用语音激活技术,使通信中的用户有语音时才发射信号,没有讲话时,该用户的发射机就停止发射功率,那么任一用户话音发生停顿时,其他用户所受到的干扰都会相应地平均减少65%,从而系统容量可以提高到1/d=2.86倍。为此,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计算公式变成

式中d是语音占空比(d=0.35)。
2.利用扇区划分提高系统容量
在码分多址制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利用120°扇形覆盖的定向天线把一个蜂窝小区划分成3个扇区时,处于每个扇区中的移动用户是该蜂窝的三分之一,相应的各用户之间的多址
干扰分量也减少为原来的约三分之一,从而系统的容量将增加约3倍(实际上,由于相邻天线覆盖区之间有重叠,一般能提高到G=2.55倍左右)。为此,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计算公式变为

式中G是扇形分区系数(G=2.55)。
3.邻近蜂窝小区的干扰对系统容量的影响
根据码分多址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在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所有用户共享同一个无线频道,即若干个小区内的基站和移动台都工作在相同的频率上。因此,任一小区的移动台都会受到相邻小区基站的干扰,任一小区的基站也都会受到相邻小区移动台的干扰。这些干扰的存在必然会影响系统的容量。其中任一小区的移动台对
相邻小区基站(反向信道)的总干扰量和任一小区的基站对相邻小区移动台(正向信道)的总干扰量是不同的,对系统容量的影响也有所差别,下面分别加以简要说明。
(1)正向信道(由基站到移动台)
在一个蜂窝小区内,基站不断地向所有通信中的移动台发送信号,移动台在接收它自己所需的信号同时,也接收到基站发给所有其他移动台的信号,而这些信号对它所需的信号将形成干扰。当系统采用正向功率
控制技术时,由于路径传播损耗的原因,位于靠近基站的移动台,受到本小区基站所发射的信号干扰比距离远的移动台要大,但受到相邻小区基站的干扰较小;位于小区边缘的移动台,受到本小区基站所发射的信号干扰比距离近的移动台要小,但受到相邻小区基站的干扰较大。移动台最不利的位置是处于3个小区交界的地方,如下图中的X点。
假设各小区中同时通信的用户数都是N,即各小区的基站同时向N个用户发送信号,

当移动用户从一个小区(或扇区)移动到另一个小区(或扇区)时,移动用户从一个基站的管辖范围移动到另一个基站的管辖范围,通信网的控制系统为了不中断通信就要做一系列的调整,包括位置更新、转换通信链路等,这个过程就叫越区切换。
越区切换实现了小区(或扇区)间和频道间的信道转换,保证了一个正在处理或进行中的呼叫的不中断运行。切换是由于无线转播、业务分配、操作和维护激活、设备故障等原因而产生的。例如:
(1)移动台移动至小区的边界,信号强度低到一定程度;
(2)移动台在小区中进入信号强度缝隙中(阴影区),信号恶化到一定程度;
(3)移动交换中心发现一些小区太拥挤,而另一些小区很闲时,可命令拥挤的小区的一些移动台提前切换,以调整各小区的负荷量等等。
对越区切换的基本要求是:
(1)高的切换成功率;
(2)减少系统中不必要的切换;
(3)使用优化的越区切换算法来控制各小区的业务量;
(4)切换速度快,切换经历的时间短;
(5)对话音质量的影响小等。
在CDMA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有两类,即硬切换(Hard Handoff)和软切换(Soft Handoff)。
硬切换是指移动台在不同频道之间的切换, 这些切换需要移动台变更收发频率,即先切断原来的收发频率,再搜索、使用新的频道。
硬切换会造成通话暂短中断,切换时间较长时(大于200ms),将影响用户通话。
软切换是指移动台在相同的CDMA频道中的切换。软切换不需要移动台变更收发频率,只需要在伪随机码的相位上作一调整。CDMA系统的移动台中有多个RAKE (瑞克)接收机,可以同时接收几个基站发来的信号。当需要切换时,移动台除了与原服
务基站保持通话链路外,还与新的基站建立了通话链路。直到移动台接收到的原基站发来的信号低于一门限时才切断与原基站的通话链路。这种先通后断的软切换保证了通话不会中断。通常所说的软切换中还包含一种更软切换(Softer Handoff)。更软切换是指同一蜂窝小区内不同扇区之间的切换。在两扇区边界,基站和移动台通过分集技术可以同时在两个扇区传输信号。
在软切换过程中,由于移动台中有多个RAKE接收机,移动台开始与目标基站建立通信时,不中断与原服务基站的通信,此时移动台同时与两个基站建立了通话链路。当原服务基站的信号强度低到一门限值时,再切断与原服务基站的通信联系。由于移动台在软切换中不变更收发频率,所以软切换只能在具有相同CDMA频道的小区(或扇区)之间进行切换。
软切换是CDMA系统中特有的一个重要概念。在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具有相同CDMA频道的各小区使用同一频率,移动台在小区之间移动时不需要像频分或时分系统那样重新分配频率或时隙,这使得软切换成为可能。
在CDMA系统中,一般情况下每个移动台拥有三个以上RAKE接收机,即每个移动台中有多个解调器,这允许移动台同时与两个或多个小区保持通信。
移动台在与基站A通信时,连续监视相邻小区的导频信号强度,任何一个导频信号(如基站B)的强度超过一预定的门限时,立即报告系统。系统则命令基站B建立与移动台的通信,开始软切换。此时移动台同时接收到来自两个基站的通信信号,两路信号密切结合,彼此加强。
在反向链路上,移动交换中心根据基站接收的信号强度确定哪个基站的接收信号更强,从而选择它。
参考文献
[1] 樊昌信,等.通信原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 郭梯云,邬国扬,李建东. 移动通信.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 啜钢 等.移动原理通信与系统[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4] 段丽.移动通信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
[5] 韦惠民.蜂窝移动通信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6] 曹志刚,钱亚生. 现代通信原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7] 邓华MATLAB通信仿真及应用实例详解. 北京: 人民邮电大学出版社
[8] 姚东等MATLAB命令大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

㈤ 光纤通信论文的参考文献问题(我抄的是关于光纤通信发展趋势的)应该写哪些参考文献好些呢

专业出售论文
会有你满意的
QQ
136..........................................后面接着输入.......
775 ..........................................后面接着输入.......
125
(3行连着输入就是我的QQ)
可随时联系
1. 无线数据网络中基于斯塔克尔博格博弈的功率控制
2. 无线传感网络中异步成簇算法研究
3. 宽带网络中业务模型的仿真分析
4. 基于H.264 AVC码率控制算法的研究
5. 基于GRF-3100射频系统的混频器的设计与制作
6. VOIP语音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7. 基于Labview的实验数据处理的研究
8. 基于NS2的路由算法研究与仿真
9. 图像处理工具箱的VC实现
10. 嵌入式实时系统设计模式的应用
11. 基于VC的UDP的实现
12. 基于TCP/IP协议嵌入式数字语音传输系统终端硬件设计
13. 基于MPLS的VPN技术原理及其实现
14. 基于FPGA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的数字硬件设计研究
15. 多路信号复用的基带发信系统模型
16. 数字音频水印研究
17. 数字电视传输系统-城市数字电视平移
18. 虚拟演播室应用研究与设计
19. 电视节目制作系统设计
20. KM3知识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21. 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分配算法设计
22. 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23. 扩频通信系统抗干扰分析
24. 基于OPNET的网络规划设计
25. 基于NS2的路由算法仿真
26. 基于GPRS的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设计
27. 搅拌混合器微分先行控制系统设计
28. 车辆牌照自动识别系统
29. 基于CPLD器件的数字频率计的设计
30. 大容量汉字显示系统的设计
31. 数控直流电压源的设计
32. 基于s6700电子标签阅读器设计
33. 嵌入式网络连接设计
34. Java手机网络游戏的实现和程序设计
35. 简频率特性测试仪设计
36. DDS及其在声学多普勒流速测量系统中的应用
37. AVR 8位嵌入式单片机在车载全球定位系统显示终端中的应用
38. 基于单片机的考勤系统设计
39. 基于单片机的寻呼机编码器
40. 基于MF RC632射频识别读写器芯片的专用读卡器
41. 具有SPI接口的数字式同步发送器设计
42. 小区停车场计费系统设计
43. 村村通无线接入系统中的CDMA技术
44. 语音校检报文的程序设计
45. 基于轧制扰动负荷观测器的轧机传动机电振动控制系统设计
46. 基于MATLAB的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47. 基于VHDL的乒乓游戏机的设计
48. 语音信号的滤波设计
49. 基于DSPTMS320F206的高炉自动进料控制系统
50. 基于VHDL语言的基带线路码产生电路仿真设计
51. 智能天线的研究
52. 混合动力汽车电机驱动单元
53. 混合动力汽车
54. 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设计
55. 双馈电机直接转矩DSP控制
56. 双馈电机直接转矩控制
57. 无刷直流电机调速系统
58. 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
59. 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60. 锁相频率合成器的设计与仿真
61. 动态链接库进阶
62. 电话业务综合管理系统设计
63. 弹性分组环RPR的公平算法研究
64. 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信道模型研究
65. 大数计算的算法探讨及其在椭圆曲线密码体制中的应用
66. HY防火墙管理软件开发过程及ACL模块功能实现
67. EPON的原理分析
68. DCS通讯与软测量技术的研究
69. 3G的AKA协议中F1至F5的UE端的实现
70. 《信号与系统》课件的设计与实现
71. 《电路与电子学》电子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72. RSA公钥算法研究与实现
73. p2p通信模型的java实现
74. 搜索引擎的开发与实现
75. 图书馆管理系统及原代码毕业设计
76. 网络安全专题学习网站设计
77. 网络教育应用网站设计
78. 校园网组建、开发与管理
79. 最优化软件设计实现
80. 租赁网的设计和实现
81. 远程控制终端数据接口设计
82. 遗传算法及其在网络计划中的应用
83. 研华PCI-1753板卡Linux驱动程序的开发
84. 软测量技术在造纸打浆过程的应用研究
85. 嵌入式系统研制AD数模转换器
86. 劳动生产率增长条件的研究
87. 基于XML帮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88. 基于MPT-1327的集群系统智能基站的研究与设计
89. 基于J2ME的手机部分功能实现
90. 购销存财务软件的应用比较
91. 高清视频多媒体播放器
92. 基于CORBA网络管理技术及其安全性的研究和应用
93. 基本asp.net开发的网上商场的设计与实现
94. 桂林大广电子公司网站设计
95. 电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分析与实现
96. 企业办公局域网的建设
97. 第三代移动通信承载业务和QoS处理机制无线资源管
98. 计算机病毒动态防御系统毕业论文
99. 3G标准化进程及其演进策略
100. 鲁棒数字水印算法的研究和比较
101. 基于SPCE061A的语音遥控小车设计——?硬件电路设计
102. B2C电子商务在线信任模型实证研究

㈥ 光纤通信作业(与光纤通讯相关,内容不限):两个方面:技术综述或商业报告,任选其一。

留下邮箱。我发给你。

㈦ 光纤通信系统的图书信息

书名:光纤通信系统
图书编号:193981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定价:25.0
ISBN:703017293
作者:延凤平,裴丽,宁提纲
出版日期:2006-01-01
版次:1
开本:16开
简介:
本书系统深入地介绍了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增加了许多新内容,如EDFA,FRA,OTDM等,全书共分十二章。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引言
1.1光通信的历史回顾
1.1.1光通信器件的发展
1.1.2光纤通信系统的演进
1.2准同步数字体系与同步数字体系
1.2.1复接与分插
1.2.2准同步数字体系
1.2.3同步数字体系
1.2.4lO.92Tbit/s系统
1.3数字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
1.3.1光发射机
1.3.2传输光纤
1.3.3光接收机
1.4光纤通信系统的特点
习题
第2章 光纤
2.1Maxwell方程组及边界条件
2.2介质平板波导中的模式理论
2.2.1模式的一般概念
2.2.2激光在平板波导中的传输特性
2.3光纤的结构
2.3.1光纤的物理结构
2.3.2折射率分布
2.4光纤中的模式理论
2.4.1模式的一般描述
2.4.2阶跃型折射率分布光纤中的波导方程
2.4.3阶跃型折射率分布光纤中的模式
2.4.4线偏振模式理论
2.5单模光纤
2.5.1模场直径
2.5.2单模光纤中的传输模式
2.6新型特种光纤
2.6.1各种稀土掺杂光纤
2.6.2光子晶体光纤
2.6.3其他介质光纤
2.7光纤制造
2.7.1预制棒制作
2.7.2拉丝
2.7.3新型低损耗光纤制造技术
2.8光纤的机械性能
2.9光缆
习题
第3章 光纤的传输特性
3.1光纤的损耗
3.1.1损耗产生的机理
3.1.2光纤的损耗谱表述
3.2光纤的色散
3.2.1色散的一般描述
3.2.2群时延
3.2.3模式色散
3.2.4材料色散
3.2.5波导色散
3.2.6偏振模色散
3.2.7单模光纤中脉冲展宽的一般描述
3.2.8光纤色散管理与色散补偿
3.3光纤的非线性
3.3.1非线性的产生机理
3.3.2自相位调制
3.3.3交叉相位调制
3.3.4四波混频
3.3.5受激散射
习题
第4章 光源
4.1激光的特性及基本光学规律
4.1.1激光产生的基本条件
4.1I2激光的基本特征
4.1.3Snell定律
4.2半导体物理基础
4.2.1能带
4.2.2本征及掺杂材料
4.2.3载流子及PN结
4.3发光二极管
4。3。1发光二极管结构及工作机理
4.3.2伏安特性
4.3.3量子效率
4.3.4发光二极管的调制
4.4激光二极管
4.4.1激光二极管结构及工作机理
4.4.2伏安特性及阈值条件
4.4.3外量子效率
4.4.4谐振频率选择
4.4.5激光二极管结构
4.4.6温度效应
4.5半导体激光器
4.5.1窄线宽半导体激光器
4.5.2面发射激光器
4.6光纤激光器
4.6.1工作机理
4.6.2特点
4.6.3光纤激光器构成及其应用
习题
第5章 功率的注入与耦合
5.1芯片到光纤的功率注入
5.1.1光源输出模式
5.1.2功率耦合计算
5.2用于改善耦合的透镜结构
5.2.1球面结构
5.2.2激光二极管到光纤的耦合
5.3光纤到光纤的耦合
5.3.1机械失配
5.3.2光纤相对数值孔径失配
5.3.3光纤端面处理
5.4光纤接续
5.4.1接续技术
5.4.2单模光纤的接续
5.5光纤连接器
5.5.1连接器分类
5.5.2连接器的回波损耗与插入损耗
习题
第6章 光电探测器
6.1光电二极管的物理特性
6.1.1PD的工作机理
6.1.2PIN光电探测器
6.1.3雪崩光电探测器
6.2光电探测器噪声
6.2.1噪声源
6.2.2信噪比
6.3探测器响应时间
6.3.1耗尽层光电流特征
6.3.2响应时间
6.4雪崩增益的温度效应及倍增噪声
6.5光电探测器的比较
6.5.1光电池
6.5.2光电三极管
6.5.3光电二极管与光电三极管的主要差别
6.5.4光电倍增管
6.5.5电荷耦合阵列探测器
习题
第7章 光接收机
7.1光接收机的基本构成
7.1.1光接收机结构
7.1.2误差源
7.1.3数字信号传输系统构成
7.2前置放大器
7.3数字接收机特征
7.3.1误差概率
7.3.2量子极限
7.4数字接收机的灵敏度
7.4.1接收机噪声
7.4.2散粒噪声
7.4.3灵敏度计算
7.5模拟接收机
习题
第8章 光纤通信系统设计
8.1点对点链路的设计
8.1.1功率预算
8.1.2上升时间预算
8.1.3色散预算
8.1.4系统的功率代价
8.2信道编码及线路码型
8.2.1非归零码
8.2.2归零码
8.2.3啁瞅归零码
8.2.4载波抑制归零码
8.2.5扰码
8.2.6线路码型
8.3前向纠错技术
8.3.1FEC码的构成
8.3.2编码增益和净编码增益
8.3.3FEC误码纠错能力
8.3.4FEC的应用
8.3.5超强FEC
习题
第9章 光无源器件
9.1光调制器
9.1.1基本概念
9.1.2电介质光调制器
9.1.3EA调制器
9.2光复用解复用器
9.2.1波分复用/解复用器
9.2.2复用器/解复用器的串扰
9.2.3时分复用/解复用器
习题
第lO章 光放大器
10.1基本概念
10.1.1增益系数
10.1.2增益与带宽
10.1.3放大器噪声
10.2掺铒光纤放大器
10.2.1增益谱
10.2.2放大器增益
10.2.3放大器噪声
10.3调制不稳定性
10.3.1分布放大
10.3.2周期性集总放大
10.3.3噪声放大
10.4拉曼光纤放大器
10.4.1光纤拉曼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10.4.2光纤中的受激拉曼散射
10.4.3光纤拉曼放大器特点
10.4.4光纤拉曼放大器的分类
10.4.5增益特性
10.4.6光纤拉曼放大器噪声特性
10.4.7宽带增益平坦拉曼光放大器设计的一般方法
10.4.8多波长泵浦拉曼光放大器的设计
10.5半导体光放大器
10.5.1信号放大特性
10.5.2行波光放大器的噪声特性
10.5.3信道间的串扰
习题
第11章 光网络
11.1基本光网络
11.1.1网络拓扑结构
11.1.2无源线形总线网络的性能
11.1.3星形结构网络的性能
11.2SONET/SDH
11.2.1传输格式及速率
11.2.2光接口
11.2.3SONET/SDH环
11.2.4SONET/SDH网络
11.3波长路由网络
11.3.1光上下话路复用
11.3.2光交叉连接
11.3.3波长变换器的性能评价
11.4wDM+EDFA系统的性能
11.4.1链路带宽
11.4.2用于特殊误码率的光功率要求
11.4.3通道间串扰
11.5光码分多址OCDMA技术
11.6全光包交换技术
11.6.1光包交换的网络结构
11.6.2OPS的节点结构
11.6.3OPS在城域网中的应用
11.7光突发交换
11.7.1OBS网络结构
11.7.2OBS协议
11.7.3OBS的特点
习题
第12章 光纤测量
12.1衰减测量
12.1.1截断技术
12.1.2插入损耗方法
12.1.3背向散射法
12.2色散测量
12.2.1模间色散
12.2.2时域模间色散测量
12.2.3频域模间色散测量
12.2.4色度色散
12.2.5偏振模色散
12.3OTDR的应用
12.3.1衰减测量
12.3.2光纤故障位置判定
12.4眼图分析
12.5光谱分析仪的应用
12.5.1光源的性能评价
12.5.2EDFA增益及噪声图测试
习题
参考文献

㈧ 电脑论文参考文献

帮你整理了一下,请参考!参考文献:1、M.A.NielsenandI.L.Chuang,QuantumComputation and Quantum Informa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2、A.M.Turing.On computable numbers,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ngsproblem,Proc. Lond,1936.3、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and TechnologyQuIST program ver.2.0[J].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Agency DARPA,2004,4.4、Karl Johan.Wittenmark.Computer-Controlled Systems (3rd ed.).Prentice Hall.1997.5、孙凤宏.探索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J]. 青海统计, 2007,(11) .
6、蔡芝蔚. 计算机技术发展研究[J]. 电脑与电信, 2008,(02) .
7、文德春. 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7,(05) .
8、姚正. 计算机发展趋势展望[J].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 2008,(01) .
9、许封元. 计算机发展趋势[J]. 农业网络信息, 2006,(08) .10、陈相吉. 未来计算机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J]. 法制与社会, 2007,(10) .11、何文瑶. 计算机技术发展态势分析[J]. 科技创业月刊, 2007,(05) .
12、吴功宜.计算机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14. 13、兰晓红.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19(4):84-85.
14、张基温.基于知识和能力构建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J].无锡教育学院学,2003,(4):54-55.15、姬志刚,韦仕江.网络信息环境下基于创新教育改革基础上的课程整合与课堂教学.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10).
16、田莉.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与心得[J].企业技术开发,2008,(02).
17、熊静琪.计算机控制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18、杨金胜.探析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辅助教学[J].华商,2008,11.19、何克忠主编.计算机控制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0、李锡雄,陈婉儿.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M].科学出版社.21、赖寿宏.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1.22、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3、甘仞初,《信息系统开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24、人杰、殷人昆、陶永雷 《实用软件工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325、伍俊良《管理信息系统(MIS) 开发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6、郭军等《网络管理与控制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127、曾建潮.软件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828、熊桂喜.王小虎.李学农.计算机网络.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1229、孙涌.《现代软件工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830、王虎,张俊.管理信息系统[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7.

㈨ 光纤通信的论文要怎样写啊

电力光纤通信线路的安全评估

中文摘要 4
英文摘要 4-8
第一章 引言 8-13
1.1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8-9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9-11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1-13
第二章 通信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介绍 13-23
2.1 安全风险评估的概念 13-14
2.1.1 安全及风险的定义 13-14
2.1.2 安全风险模型 14
2.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14-16
2.3 安全风险评估过程 16-19
2.3.1 确定系统范围 16
2.3.2 信息收集 16-18
2.3.3 风险评估 18
2.3.4 决策 18-19
2.4 实例分析 19-23
2.4.1 资产分类和业务重要级别划分 19
2.4.2 确定威胁 19
2.4.3 确定脆弱性 19-20
2.4.4 确定资产潜在损坏度 20
2.4.5 确定风险发生概率级别 20
2.4.6 风险分析 20-23
第三章 电力系统光纤通信线路运行数据统计分析 23-31
3.1 光缆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23-24
3.1.1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 23-24
3.1.2 全介质自承式光缆(ADSS) 24
3.2 电力通信系统光缆故障分析 24-25
3.2.1 电力通信系统光缆故障类型 24-25
3.3 华南地区某省电力通信网2006 年光缆故障原因分析统计 25-31
3.3.1 光缆故障情况总述 26-28
3.3.2 各类型光缆故障原因分析统计 28-31
第四章 基于云模型的电力光纤通信线路安全风险评估 31-43
4.1 云理论基本介绍 31-35
4.1.1 云概念的引入 31
4.1.2 隶属云的定义 31-32
4.1.3 云的数字特征及运算规则 32-34
4.1.4 云发生器及综合云 34-35
4.1.5 云模型的应用 35
4.2 基于云模型的综合指标评估算法 35-37
4.2.1 原理 35-36
4.2.2 算法步骤 36-37
4.3 安全风险评估实例——某省供电公司光纤通信线路的安全评估 37-43
4.3.1 确定指标体系 37-40
4.3.2 确定权重和评估结果等级 40-42
4.3.3 输出综合评估结果 42-43
第五章 基于可信性理论的电力光纤线路的运行风险评估 43-50
5.1 问题的引入 43-44
5.1.1 国内OPGW 光缆线路雷击断股案例 43
5.1.2 难点分析 43-44
5.2 可信性理论基础 44-46
5.2.1 四条公理 44-45
5.2.2 公理化模糊论的核心测度——可信性测度 45
5.2.3 随机模糊变量 45-46
5.3 光缆线路的运行风险评估 46-50
5.3.1 算法介绍 46-48
5.3.2 分析思路及步骤 48-50
第六章 结论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