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文献
1. 宜兴紫砂壶的紫砂壶历史
宜兴紫砂壶,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宜兴紫砂壶是艺术品,它形制优美,颜色古雅。 另一方面,它又是实用品,明清两代,伴随着瓷器的兴盛,宜兴紫砂器艺术也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邵友兰善做仿古器型,尤以“配泥精致,质坚如玉为一绝”。所用印章有椭圆式带边纹的“阳羡邵友兰制”,还有带边的方章“友兰秘制”,小印楷书“友兰”二字,铭刻一般署名“二泉”所作。由于紫砂艺人的印章材料坚固,一般可以沿用若干年,甚至终生都在使用,因此印章款的鉴别是判断紫砂壶作者的一个直接依据。
1950年至1960年的宜兴紫砂壶,是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品种,这个时期的紫砂工艺,可以说是紫砂制造工艺能够流传至今、发扬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历经战乱的宜兴紫砂从业者仅存五十多人,而制壶的老艺人更只剩下二十多人。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老艺人组织起了合作社,恢复了紫砂壶的生产。这个时期出现了朱可心、王寅春、顾景舟、吴云根、蒋蓉、裴石民等一批壶艺大师,这些大师的作品,精品迭出,砂质优良,工艺规范,受到了壶具收藏爱好者的追捧与青睐。
创始人
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供春)。 “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 可惜供春壶已不得见,当代宜兴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价格也在60万港币左右,足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供春传时大彬、李仲芬。二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时大彬)之粗也。” 徐友泉,手工精细,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壶,古拙庄重,质朴浑厚。传说,徐友泉幼年拜时大彬为师学艺,恳求老师为他捏一头泥牛,时不允。此时一真牛从屋外经过,徐急中生智抢过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对着真牛捏了起来,时大加赞赏,认为他很有才华,于是欣然授其全部绝活,后来果然自成一家。 以上四人为第一期时代的紫砂壶大师。 第二期紫砂壶大师为清初人陈鸣远、惠孟臣。 陈鸣远以生活中常见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荠的造型入壶,工艺精雕细镂,善于堆花积泥,使紫砂壶的造型更加生动、形象、活泼,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艺术品,充满了生气与活动。同时,他还发明在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艺程序,对紫砂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陈鸣远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时,故仿品、赝品大量出现。顾景舟先生说,从少年习艺,直至暮年,半个多世纪中他也只见到几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别小心以防走眼。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惠孟臣,长于制作小壶,以小胜大。孟臣壶以竹刀划款,以器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精品。 第三期紫砂壶大师是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鸿寿和杨彭年。 陈鸿寿,是清代中期的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主张创新,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与杨彭年的合作,堪称典范。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陈鸿寿使紫砂陶艺更加文人化,制作技术虽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对后世影响很大。 杨彭年首创捏嘴新工艺,他不用模子,信手捏来,随意而成,颇具天趣。 乾隆以后,伴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颓势,紫砂壶的制作也愈来愈不景气。 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间的邵大亨,他为陈鸣远以后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兰、邵友廷、蒋德休、黄玉麟、程寿珍诸人,则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旧,很少创新,制作工艺也日渐草率荒疏。
当代的紫砂大师,首推顾景舟老先生。其余如蒋蓉、徐秀棠、徐汉棠、鲍志强、高海庚、朱可心、何道洪、裴石民、王寅春、李昌鸿、顾绍培、汪寅仙、吕尧臣等也各自身怀绝技,各有专长,皆为一时俊才。宜兴紫砂壶起源于何时,这在学术界和紫砂器爱好者之中都进行过。
其他说法
1.宜兴紫砂壶始于宋朝。其根据1976年宜兴丁蜀镇地区的羊角山发掘出一条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另外又有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喜共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的诗句,梅尧臣也有诗加以赞扬:“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从考古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具有断代的参考价值。
2.宜兴紫砂壶起于明代。此说的根据参考了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创始篇记载。金沙寺有一僧人习惯用陶缸,所以选用细土加以洗练捏坯为壶,并放在陶穴烧之,遂得以传世。《正始篇》记载供春为吴氏家僮,而此时吴氏正读书于金沙寺,供春聪明过人,向寺人、僧人学习制作紫砂的技术,并在实践中逐渐改变了前人单纯用手捏制的方法,改为木板旋泥并配合着竹刀使用。
2. 紫砂壶怎么保养
养壶不是一件单独的工作,使用紫砂壶的过程也就是养壶的过程,我们应该在品茶的过程中养壶而不是相反。养壶的过程漫长,养壶如养性,需要耐心和细心。
一把养好的壶,应该呈润泽之色,光泽内敛,如同谦谦君子,端庄稳重,温文含蓄。养壶的方法五花八门,究其宗旨,基本原则不外乎以下几点:
①每次泡茶完毕需彻底将壶身内外洗净。
②切忌油污接触紫砂壶。
③趁紫砂壶温度高时,用茶汁滋润壶表。
④适度擦刷壶身(如壶表面有泥绘、雕刻等工艺的壶要特别小心)。
⑤用毕晾干。
⑥让壶有休息的时间。
⑦最好专壶专用,一把壶泡一类茶甚至是一种茶。
这其中,洁净是第一要务。
3. 紫砂壶的由来
紫砂壶宋朝就开始流行了,苏东坡、梅尧臣等大文豪留下了一些咏茶名篇、名句。其中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就讲了用紫砂陶壶烹茶。但宋朝紫砂制作的资料很少留下来,又鲜有实物,究竟如何,还有待考证。紫砂制作的历史一直到明朝才清晰起来。紫砂壶的出现,主要来源人们的实践,人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永醇厚,由于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紫砂壶泡茶就流行开来,紫砂制作家也应运而生。
有可靠文献记载,明朝正德、嘉靖时期的龚春(供春)是推广紫砂壶的重要人物,有人说他是创始人,但紫砂壶宋朝时期就开始出现,自然说龚春是创始人不妥。龚春作为最出名的紫砂制作人,其实他流传的作品也无法证明其真。龚春把手艺传给时大彬、李仲芬,这两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大师。时大彬制作紫砂壶风格高古,造型流畅灵活,不求工巧雕琢,但求朴雅坚致,妙不可思。徐友泉,手工精细,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壶,古拙庄重,质朴浑厚。以上4人可以称为第一代的紫砂壶大师。
4. 紫砂壶的起源于什么时候
紫砂壶起源于明代正德年间。
目前书籍最早关于紫砂的文献记载是明代正德年间一位叫供春的书童跟金沙寺的僧人学习澄炼紫砂泥烧陶,而现存实物表明,活跃于万历年间的时大彬是紫砂壶工艺的奠基人,紫砂工艺从那时起才发展起来。
南京明代太监吴经墓出土的紫砂壶是目前可确定时代最早的一件,下葬时为明正德年间,无论制作工艺还是烧造工艺均相对粗糙原始,是紫砂工艺最早期的作品。
而对宜兴窑址的发掘表明,紫砂陶器有一个从穿心铫、罐等大器向紫砂壶等小器演变的过程,工艺也同步由粗变精,出土紫砂器的时代不早于明代中晚期。正是因为当时的饮茶方式从制作抹茶、煎茶转为直接冲泡叶茶,才催生了泡茶的紫砂壶的诞生。
5. 紫砂壶用久了会成什么样子
一把养好的壶,应该呈“黯然”之色,这种光泽应该是“内敛”的。一把纯朴润雅的壶当然比呆滞无泽的壶看起来美观。但如果揠苗助长而用油剂或茶水涂之,则所产生的光泽就是油光或垢泽,俗称为(和尚光)。清洗壶的表面时,可用手加以擦洗,洗后再用干净的细棉布或其他较柔细的布擦拭,然后放于干燥通风且无异味的地方阴干。彻底将壶身内外洗净。无论是新壶还是旧壶,养之前要把壶身上的蜡、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净。切忌沾到油污。紫砂壶最忌油污,沾一后必须马上清洗,否则土胎吸收不到茶水,全留下油痕。实实在在的泡茶。泡茶次数越多,壶吸收的茶汁就越多,土胎吸收到某一程度,就会透到壶表发出润泽如玉的光芒。擦与刷要适度。壶表淋到茶汁后,用软毛小刷子,将壶中积茶销销刷洗,用开水冲净,再用清洁的茶巾稍加擦试即可,切忌不断地推搓。使用完毕要清理晾干。泡茶完毕,要将茶渣清除干净,以免产生异味。
6、让壶有休息的时间。勤泡一段时间后,茶壶需要休息,使土胎能自然彻底干燥,再使用时才能更吸收。按这六步养亮的壶,虽养成的速度较慢,但亮度可经久,也不褪不怕人的手气触摸。
6. 如何选购紫砂壶
挑选一把好用的紫砂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①出水要顺畅,断水要果断,不“流口水”(断水后流口有水滴滑落)。
②重心要稳,端拿要顺手。
③口、盖设计合理,茶叶进出方便。
④容量大小需合己用。
7. 紫砂壶讲究
1.购置新壶,壶的造型与外观要美,只要自己看得舒服满意,那就代表了个人的美感。壶毕竟是自己使用的,未必要随和流行的模样。
2.壶的质地,胎骨要坚,色泽要润。选用新壶,可先轻拨壶盖,以音响铿锵轻扬、壶声听来悦耳者为佳。
3.壶中之味,应注意闻闻。一般新壶可能会略带土味,但可选用。若带火烧味、油味或人工着色味的则不可取。
4.壶的精密度即壶盖与壶身的紧密程度要好,否则茶香易散,不能蕴味。测定方法是注水入壶实验,手压气孔或流口,再倾壶,以涓滴不出或壶盖不落,都表示精密度高。
5.壶的出水效果跟“流”的设计最有关系。倾壶到水,能使壶中滴水不存者为佳。
6.壶把的力点应该接近壶身受水时的重心,注水入壶约四分之三,然后慢慢倾壶到水,顺手者则佳,反之则不佳。
7.壶的特性与茶的特性宜相配合则适用性更佳。紫茶壶宜茶,一般是壶音频率较高者,适宜配泡重香气的茶叶,如清茶;壶音频率稍低者较宜配泡重滋味的茶,如乌龙、铁观音。
紫砂壶的选购
来源:潮汕美食
一把好的紫砂壶应在实用性、工艺性和鉴赏性三方面获得极高的肯定。壶艺爱好者在选购紫砂壶时,不妨就这三个重点加以考量。
⒈实用性
紫砂壶是用于泡茶注茶的。所以,选购时不妨先就其实用的功能加以考量。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其容积和容量的恰当,壶把的便于端拿,壶嘴出水的流畅,让品茗沏茶得以得心应手。因此,选购紫砂壶应依据个人的饮茶习惯,考量壶的容量,壶嘴出水的顺畅,壶把执握的舒适等等。
宜兴紫砂壶,长久以来,即被人们推崇为理想的注茶器。紫砂壶优良的实用功能,在明清两代的文献中即有所记载。明清两代人们认为茶壶之所以“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陶”,是由于紫砂壶能发出茶之色、香、味,并且既不夺香,又煮熟汤气。关于“越宿不馊”的说法也有其一定的道理。
紫砂壶之所以具有上述实用功能,主要是由于紫砂泥料的特性所决定的。紫砂壶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具有较强的附吸力。它能吸收茶之香味,且保持较长的时间,而施釉的陶瓷茶壶,这种功能比较欠缺。紫砂壶与施釉的陶瓷茶壶相比,茶汤确实不易变质发馊。这种功能由茶壶本身精密合理的造型所决定。紫砂壶的嘴小(嘴流出口成一定的斜角)壶口壶盖配合密切,位移公差0.5mm,口盖形式都成压盖结构。而施釉茶壶,壶嘴大都口朝上,口与盖的位移公差达1.5mm左右,且口盖形式都成嵌盖结构。由于紫砂壶制作的精密度高,比施釉的瓷壶,减少了混有黄曲霉等霉菌的空气流向壶内的渠道。因此,相对地推进了茶汁变质发馊的时间。
紫泥确实是宜兴得天独厚的原料,它在成份上俱备了制陶所必须的化学组成及矿物组成。从显微观察发现,紫泥主要矿物为石英、粘土、云母和赤铁矿。同时这些矿物的颗粒组成(自然形成的颗粒的大小尺寸),适中的紫泥的矿物组成,具有类似中国大陆南方制瓷原料的特点,即其矿物组成属于粘土。合理的化学、矿物、颗粒组成,使紫泥俱备了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干燥收缩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紫泥粉碎的细度,以过60目筛为宜。泥料过粗制作时费功;泥料过细制作时粘手,坯体表面会引起皱纹,同时还会引起干燥,烧成收缩增大,降低烧成温度,则发生气泡缺陷。过60目筛的泥料,大的颗粒尚粗,在成型过程中系用精加工这道关键工,把器形周身理光,形成一层致密的表皮层。由于表皮层的存在,产品烧成的温度范围扩大了,不论在正常烧成温度的上限或下限,表皮层容易烧结,而壶身内壁仍能形成气孔。因此,成形时的精加工工艺,俱有把泥料、成型、烧成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作用,赋予紫砂表面光洁,虽不挂釉而富有光泽,虽有一定的气孔率而不渗漏等特点。紫泥经过1150℃烧成后,形成了残留石英、云母残骸、莫来石、赤铁矿、双重气孔等物相。双重气孔使产品俱有较高的气孔密度,一定的气孔率。此外,紫泥试样中的结晶相较多,玻璃相较少。所有这些特点都促成紫砂壶俱备有良好的实用功能。
紫砂泥是一种紫红色或浅紫色的氧化铁含量较高的陶土,由于紫砂壶坯体不施釉,所以烧成后仍有较大的吸水率和气孔率。据测定紫砂茶壶的吸水率在1.6%~7.05%之间。因此,制成品俱有良好的吸附气体性能和透气性能,用之泡茶色、香、味均好。其它实用功能还有不炙手和不易爆裂的优点。由于紫砂壶传热缓慢,虽然用沸水泡茶,也不炙手。同时还可放在文火上煮茶,不易烧裂。
综上所述,紫砂壶不但能保持茶汤的色、香和茶味,且不易使茶汤变质发馊,和耐冷热急变性好等诸多良好功能,确是其它陶瓷茶壶所望尘莫及的。
⒉紫砂壶的工艺性
紫砂壶的工艺性是指制作的技术水准,也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足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交待清楚与流畅。尚须审视其“泥、形、款、功”四方面的施艺水准。
「泥」:
紫砂壶独特之处在于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性。所以评断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在于其用泥的品质。虽然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视觉感官的差异,与其使用的功能无关。但就使用的习惯而言,紫砂壶借着泡茶品茗不断地抚摸,透过手感的舒服,则可达到愉悦心灵的效果。好的紫砂泥因具有「色不艳、质不腻」的显着特性。所以,选购紫砂壶应就紫砂泥的良莠加以考量。
「形」:
即壶的形象,也就是形状样式。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其间蕴藏了丰富多采的完美器形,汇集了历代艺人的创作智能和心血结晶,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赞誉。至于选择何种形状样式的壶为佳,则因各人心理需求的不同,很难论定。不过,因紫砂壶属于整个茶文化组成的部份,所以它所追求的意境,应属茶道所追求的「涤净烦嚣,淡泊明志,超世脱俗」的意境。而“古拙素雅”与茶道文化的意境最是融洽,所以紫砂壶的造型考量应以能表现“古拙”气氛的为优选。
「款」:
即壶的款识。紫砂壶的署款,素来非常讲究。它不同于一般作品的自属图章戳记式的格局。因壶艺的韵致格调和书法绘画艺术同传,所用印款,往往出自一代金石篆刻名家之手。鉴赏紫砂壶款有两个意义:一是监别壶的作者是谁;一是欣赏镌刻的诗词书画及印款(金石篆刻)。紫砂壶的装饰艺术结合了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一体的艺术特点。所以欣赏一把紫砂壶,除讲究泥料、造型及制作技艺之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给每一位壶艺爱好者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功」:
是指壶艺的功能美,有别于实用功能的诉求点。这些年来大陆市场逐渐开放,台商大举介入紫砂市场,遂使砂壶市场益形蓬勃发展,砂壶产品屡有新作问世。只是紫砂艺人创新作品,徒讲造型的形式美,却忽视了功能为用的美。盖有些艺人自己不饮茶,所以对饮茶习惯知之甚少,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砂壶功能的发挥,相信在泡茶、品茗的使用过程,有的砂壶已然出现「中看不中用」的重大缺失。紫砂壶的功能美主要表现在容量适度、高矮得当、口盖严谨及出水流畅四个方面。按目前家庭的饮茶习惯,一般二至五人聚饮,宜采用容量三五0毫升为佳,无论手拿手提都只需举手之劳,所以人称「一手壶」。
⒊紫砂壶的鉴赏性
紫砂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形式。一件好的紫砂壶,除了讲究形式的完美与制作技巧的精湛,还要审视纹样的适合,装饰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再说壶艺本身就是感情。所以一件较完美的作品,必须能够发抒艺术的语言。既要方便使口,又要能够陶冶性情,启迪心灵,给人油然而生的一定艺术感受。诚如已故紫砂大师顾景舟所说「总之,艺术要有决断、要朴素、要率真,要把亲自感觉到的表达出来,以达到形、神、气、态兼备,才能使作品气韵生动,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点心得,看到底是不是一把好壶:
1 夏天,将茶叶放在新壶里浸泡二天不变叟,为好泥质
2 看制作工艺的好坏(有无有别于本色的瑕茈 口盖松紧等) 上品壶出自手工,因而壶嘴、壶柄与壶身的连接处大都有明显痕迹,肉眼可辩之。壶形自然流畅、壶盖密实严紧。注水后,若以一指按压壶盖上方气孔,则壶深倾斜时水难以流出。
3 从外形看,壶口、壶嘴、壶柄均应处于“三点一线”、高度要一致且水平。
刚刚回答完一个类似的问题
http://..com/question/1479665.html
可以参考一下
回答者:赵大掌柜 - 大魔导师 十三级 11-25 18:47
8. 紫砂壶名人名单
紫砂名家:
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顾景舟|蒋蓉|吕尧臣|汪寅仙|徐秀棠
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何道洪|鲍志强|谭泉海|蒋淦勤|徐汉棠|李守才
省级工艺美术名人:
李昌鸿|周桂珍|顾绍培|鲍仲梅|谢曼伦|吴震|潘持平|季益顺|许成权
紫砂壶的创始人:供春。
第二期紫砂壶大师为清初人陈鸣远、惠孟臣。
近代的紫砂大师,首推顾景舟老先生,顾老潜心紫砂陶艺六十余年,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名传遐迩。
建国后七老艺人:顾景舟、任淦庭、吴云根、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蒋蓉。
当代紫砂大师
当代紫砂代表人物:徐秀棠、徐汉棠、鲍志强、高海庚、何道洪、汪寅仙、吕尧臣、周桂珍、李昌鸿、顾绍培、吕俊杰、葛军等也各自身怀绝技,制作与设计皆各有专长,皆为一时俊才。
紫砂名家
黄玉麟、程寿珍、汪宝根、范大生、汪宝洲、严光芝、葛宝林、戈根大、彭再生、秦根林、诸葛伯勋、沈孝鹿、鲍六芝、邵全章、陈少亭、胡耀庭、李宝珍、陈经耕、范锦甫、谈尧坤、耿春福、范泽林、邵宝琴、范建军、倪顺生、凌锡苟、顾治培、高丽君、高建芳、储集泉、程辉、惠祥云、戴非凡。
(8)紫砂壶文献扩展阅读
历代紫砂壶名家名录
紫砂历代名家名录
金沙寺僧(约1506——1566),江苏宜兴东南金沙寺之僧人,名逸。他喜欢和陶工们交朋友,并开始用细陶泥制茶具出售。
供春(约1506——1566),是吴颐山的家童。吴颐山在金沙寺内读书时,供春学到该寺和尚制壶艺技。他所制树瘿壶朴实无华,从而使他名声大振,成为制壶鼻祖。
董翰(约活动于1567——1619),字后溪。始制菱花式壶。
赵梁(约活动于1567——1619),所制多提梁式壶。梁亦作良。
无畅(约活动于1567——1619),又作无锡、袁锡。
李茂林(约活动于1567——1619),字养心。善制小圆式壶,上有铢书记号。
时朋(约活动于1567——1620),朋一作鹏,大彬之父。朋与赵梁、董翰、元畅同为四名家。
时大彬(约活动于1580——1650),时朋之子,号少山。其作品技艺水平超过其父。其作品有的在陶土内掺钢砂;有的把旧壶捣碎为土,重制;遇有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立即击毁。
因为他认真继承前辈技艺又能不断创新,因而名噪海内,甚至在词曲中都提到他的绝技。一般文士以书斋内陈置大彬壶为荣。
李仲芳(约1580——1650),李茂林子,为时大彬门下第一高足。今所传大彬壶中,有仲芳代作、大彬署款的。
徐友泉(约1578——1644),名士蘅,原非陶人。吴梅鼎《茗壶赋》说他:“综古今,极变化,技近乎道,集斯艺之大成。”
殴正春(约1578——1644),大彬弟子。多制花卉果物,样式精研。
邵文金(约1580——1646),又名亨祥,大彬弟子。仿汉方式方壶独绝。
邵文银(约1590——1648),又名亨裕,大彬弟子。制作文雅精巧,具有大彬的风格。
蒋伯(约1600——1644),名时英,大彬弟子,初名伯敷,后被陈继儒请去制壶,改字为伯。他喜欢附攀上层人物,不愿承认自己是制陶的人。但他技艺很好,相传他制的壶是嘉兴收藏家项墨林定的,称为“天籁阁壶”。
陈信卿(约1600——1644),善仿时大彬、李仲芳的作品,壶艺很好。惟喜欢和上流社会接近,不专心制壶。等他的弟子做好,他改动一下署上自己的款。
陈光甫(约1619——1654),仿供春、大彬壶,人称他是入了门的传人。
陈俊卿(约1621——1661),大彬弟子。
沈君盛(约1620——1654),善仿徐友泉壶,为大彬再传弟子。制壶参酌沈君用的技法。
陈子畦(约1625——1690),善制徐友泉壶式,为时人所珍爱。有人说他是陈鸣远的父亲。文章来自微信号ee2266
邵盖(约1580——1638),制壶工巧,与大彬同时而自树规模。其篆章字法与邵亨裕、亨祥风格相同,当时有“邵家壶”之称。
周后溪(约1581——1639)。
邵二荪(约1580——1639)。
陈用卿(约1620——1661),俗名陈三呆子。制作工细,题款字体仿仲鼷笔意。
陈正明(约1596——1661),制器极精雅。署款有“壬戌秋日陈正明制”。
闵鲁生(约1620——1654),仿制名家作品,都极认真,神形酷似。
陈仲美(约1621——1655),嫠源人,初于景德镇做瓷,他觉得做瓷器的人太多,很难出名,后来到宜兴制陶。他善于配土,又擅长雕刻各种镇纸、香盒等文房摆件。惜早卒。
沈君用(约1610——1666),名士良,又名多梳。以自然界物器造型,配泥上有“色相天错,金石同坚“的赞语。以离奇著称。人称“沈多梳”。后因壶得罪官府而陷于冤狱。
徐令音(约1621——1667),相传为徐友泉之子,也称小徐。
陈辰(约1620——1660),字共之。壶款雕刻得非常好,许多陶工都请他帮忙,是制壶人中得书法家。
陈和之(约1621——1654)。
陈挺生(约1620——1661)。
周季山(约1615——1662)。
沈子澈(约1610——1666),桐乡县人。与时大彬齐名。所制壶式与徐友泉相仿。
惠孟臣(约1598——1684),宜兴人。书法很似褚遂良。作品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壶多,中壶少,大壶罕见。所制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是时大彬之后得一位名手。
徐次京(约1620——1671)。
陈鸣远(约1651——1722),字鸣远,号鹤峰,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壶隐。善于制壶、杯、瓶、盒,手法在徐友泉、沈子澈之间。作品传下来的甚少,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誉。款式书法比徐友泉、沈子澈还好,有晋唐风格。
王友兰,康熙四年(1665),曾制苏州拙政园茗壶。
金世衡(约1683——1783),“世衡”一作“士衡”,荆溪人。注重于仿古器及名家作品,造工精巧,以橄榄形为主。
邵基祖。
邵元祥。
方曾三。
邵玉来。
邵玉延。
邵旭茂。
郑宁侯(约1698——1766),善摹古器,书法亦工,制壶胎薄而坚致、规矩。
惠逸公(约1766——1831),逸公制壶,大小均有诸色泥质俱备,他的工巧,可与惠孟臣相提并论,故世称“二惠”。只是孟臣制品浑朴兼具精巧,逸公则工巧有余,浑朴不足。
惠逸公书法楷行草书俱长,而楷书尤有唐人遗意。刻字用竹刀或钢刀,或飞舞或沉着。壶的泥色最奇。小壶制得很好,但比不过手制大壶古朴可爱。
华凤翔(约1683——1783),善仿古器,以彩釉汉方壶较多。
陈汉文、陈阴乾、陈觐侯(约1702——1765年),荆溪人,所制古器极精雅。传器中壶少而古器多。
许龙文(约1701——1755),荆溪人。所制多花卉造型。壶底常有“荆溪”印。
范章恩(约生于1740),字迪恩。在宜兴制壶颇负时誉。所制壶皆扁身、鞠流、平盖,风格娴雅,骨肉亭匀。题名书法似米芾。
潘大和(约1761——1820)。
葛子厚(约1760——1850)。
杨彭年(约1772——1854),字二泉。乾隆时制壶多用模子,彭年制壶则用时大彬捏造法,虽随意制成,自有天然风致。嘉庆时陈曼生请其制壶并书,文人壶风大盛,将紫砂壶导入另一境地。
彭年兼善刻竹,刻锡亦佳。印有“杨彭年”、“彭年”、“二泉”。唯应和文士黄彭年加以区别。
杨宝年、杨凤年(约1773——1861),前者为杨彭年胞弟,又作葆年,字公寿。后者为彭年胞妹,字玉禽,擅制竹段壶,人称“杨氏竹段壶”。都曾为陈曼生制壶。
吴月亭(约1812——1864),字竹溪,为杨彭年后辈,善雕刻。
冯彩霞(约1790——1861),女,宜兴人。曾被广东伍元华请制壶。书法学欧阳询,间有草书。
邵景南(约1790——1864),号留佩主人,籍贯苏州。制壶善仿明式,深得古法。底印有“姑苏留佩”印。
申锡(约1821——1891),字子贻。善雕刻。喜用白泥,精于捏造,寻常用模。底有“茶热香温”篆书印。
俞国良(约1835——1895),锡山人,曾为吴大制壶,制作精巧而气格浑成。有“国良”篆书阳文印。
王东石(约1831——1908),造壶得古法,刻工精细,有“东石”篆书小印。
邵大赦(约1831——1874),亦作赦大。精工壶艺,乃紫砂陶手。所造之壶注重壶嘴。有“邵赦作壶,流水有音”之说。
邵大亨(约1831——1874),宜兴上岸里人,性情孤傲清高。所制鱼化龙壶,以龙头作壶上的钮,龙头和舌头都能摇动。
何心舟(约1829——1897),工书法、篆刻、壶器,造工精练、简巧,取自然形式。
黄玉麟(1827——1889),祖籍丹阳,寓居宜兴。13岁时就开始学陶器。擅制掇球、供春、鱼化龙诸式,精巧而不失古意。
沈才田、陈柏亭、陈砚卿、罗蓝舫、邵云如,俱为清末紫砂雕塑名家。
程寿珍,其姓亦有作陈者,号冰心道人。曾以名作“掇球壶”而获1951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其子程盘根亦善制壶。
蒋德林,蜀山人,字万全。虽没有师承而艺极精。凡是壶、盆、杯、盘及一切陈设器具,样样皆精。
任淦庭(1888——1968),常用笔名缶硕,又名大聋,酷爱书画。潜心研究紫砂雕刻技艺,是紫砂雕刻史上一位承上启下的人。
吴云根(1892——1969),原名芝荣。作品朴实稳重,取竹子题材较多。作品曾多次被选送参加国内外展览。
王寅春(约1879——1977),宜兴上袁人,自幼习紫砂茗壶。抗战前,曾应邀到上海做过紫砂仿古品,中年时期则制小壶。其壶光素类,方、圆各式浑厚端庄,筋纹器吻合紧密。
裴石民(1910——1979),又名德民。早年即从事紫砂制陶业。20年代末曾在上海古董商处制盆,35岁后始制壶,他曾为储南强所藏的供春壶配盖,又为明代项圣思做的一个桃杯配托。
其壶光货、花货类均有,尤以果品为佳,有“陈鸣远第二”之称。
邵全章(1910——1989),中年居浙江长兴,为邵大亨之后裔。所制壶曲线简巧而沉稳。
吴阿根、金士衡,光绪四年(1878),赴日本传艺。
朱可心(1904——1986),原名开长、凯长。15岁拜师学艺,新中国成立后设计了《报春》梅桩壶等紫砂新品数十种,以花卉见长。曾出席首届民间艺人代表大会。
蒋蓉(1919- 2008),别号林凤,江苏省宜兴市川埠潜洛人。1995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蒋蓉的作品在中国紫砂工艺史上技术精湛,生动具真,别树一格,成为中国紫砂工艺史上第一位女工艺美术大师。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8岁拜名师学艺。三十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壶仿古。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
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带徒徐汉棠、高海庚、李昌鸿、沈遽华、束凤英、吴群祥等人。
一生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在港、澳、台、东南亚影响特大,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9. 关于紫砂壶都有哪些常识
认识紫砂
紫砂泥是红泥(朱砂泥)、紫泥、团山泥(本山绿泥呈米黄色)的总称。这三种泥由于矿区、矿层分布的不同,烧成时温度稍有交差变化,则色泽变化多端,耐人寻味,妙不可思。
紫砂壶艺始于宋朝而成于明代。凡几百年间,紫砂工艺经历无数兴废衰荣,薪尽火传,逐渐形成今日世界性的紫砂文化热潮。
紫砂壶是实用的饮茶器具,也是具有鉴赏价值的艺术品。它的外在价值是实角的器皿,而其内在的价值则是美的艺术品。
紫砂壶的美在于它集壶泥、壶色、壶形、壶款、壶章、题铭、绘画、书法、雕塑、篆刻诸艺术,共融于一体。
紫砂泥色丰富多彩。其中以朱、紫、米黄三色为紫砂器的本色,而朱有浓淡,紫又有深浅,黄则富有变化;如果辨色命名,则有铁青、天青、粟色、猪肝、黯肝、紫铜、海棠红、珠砂紫、水碧、沉香、葵黄、冷金黄、梨皮、香灰、青灰、墨绿、铜绿、鼎黑、棕黑、榴皮、漆黑……诸色。
紫砂壶独特的泥料,独特的成型工艺,融和了造型、绘画、诗文、书法、篆刻于一体,这些特点造就紫砂壶成为一种兼具实用和鉴赏双重价值的饮茶器具-宜兴紫砂器。
关于紫砂陶的发现,有一个有趣的傅说。古时侯有一个异僧,经过宜兴鼎蜀山村落时,他嘴里不停地叫着“卖富贵土,卖富贵土喔!”。当地居民都觉得很稀奇,但却只朝着异僧观望。异僧见大家没有动静,又放开喉咙大声喊道:“贵不欲买,买富如何?”随后就带着几个村民朝着附近出产“富贵土”的青龙山、黄龙山的陶穴走去,到了那里大家看到的果然是五彩缤纷的陶土,红的、黄的、绿的、青的、紫的……。这就是关于紫砂陶的起源传说。
关于紫砂茶具的文献记载始于北宋《宛陵集》,书中载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描写。南宋时紫砂陶就在国际上有了声誉。到了元代紫砂陶的烧造工艺有一定的发展,并开始在紫砂壶上镌刻铭文。在明代则有金沙寺僧和供春徒手制作紫砂陶茶具。
紫砂陶,简称紫砂,又叫紫砂器或紫砂陶器。紫砂茶具,造型简练、大方,色泽淳朴、古雅。用其泡茶,使角的年代越久,壶身色泽就愈加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汤也就越醇郁芳馨,甚至在空壶里注入沸水都会有一股清淡的茶香。
根据科学分析,紫砂壶确实保有茶汤原味的功能,它能吸收茶汁,而且具有耐冷耐热的特性。总括来说,紫砂陶有五大特点:
第一、紫砂陶是从砂锤炼出来的陶,既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蕴。
第二、砂质茶壶能吸收茶汁,使角一段时日能增积“茶锈”,所以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第三、便于洗涤,日久不用,难免异味,可用开水泡烫两三遍,然后倒去冷水,再泡茶原味不变。
第四、冷热急变适应性强,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不因温度急变而胀裂;而且砂质传热缓慢,无论提抚握拿均不烫手。
第五、紫砂陶质耐烧,冬天置于温火烧茶,壶也不易爆裂。当年苏东坡用紫砂陶提梁壶烹茶,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也决非偶然。这就是古今中外讲究饮茶的人,所以特别喜爱用紫砂壶的原因。
再论它的实用性,紫砂壶是用于泡茶注茶的。对于紫砂壶的性能“色香味皆蕴”过去早有定论。而且,科学机构也对砂壶的“暑月越宿不馊”一事,角砂壶与陶瓷做了详细测试,的确证实了砂壶较陶瓷优越了许多,这一结论是基于紫砂原料的独特性。紫砂壶实用性强,乃在于它具有比较高的气孔率,使其具有透气性好的优点。据《中国陶都史》第394页记载:紫砂泥料“其特点是含铁量比较高…¨,紫砂器的显微结构中存在大量的团聚状”,它的气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团聚内部的气孔,另一种是包裹在团聚体周围的气孔群,且大部份属于开口型气孔,紫砂器良好的透气性,可能与这种特属的显微结构有关。据宜兴陶瓷公司对各陶土的理化工艺性能测定,发现紫砂泥的气孔率高达10%以上。因而又说明了透气性好当然就是“泡茶色香味皆蕴”和“暑月夜宿不馊”的主要原因了。紫砂泥的可塑性和结合能力好,则是其有利于工艺装饰的原因。再则紫砂泥的焙烧温度范围也宽,为摄氏1190度到1270度,目前烧成温度约控制在摄氏1200度,这是紫砂制品不渗漏,不老化,越使用越显光润的又一原因。以上均说明了,这种粉质细砂岩的紫砂土,是“宜陶宜壶”的最佳泥料,也是陶都宜兴特有的宝藏。
试想,为什么人们称紫砂器是独树一帜呢?实际就是说,它具有独到之处:即独特的原料构成,独特的实用性能,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为此,紫砂陶之所以成为中国的名陶,乃实至名归,受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