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活動中教師指導策略
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教師如何進行觀察記錄
一、 研究背景
區域活動是幼兒學習、探索、不斷自我完善的活動,有相對輕松的活動氣氛,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能充分滿足孩子們的發展要求,深受他們的喜愛。但是在孩子們參與區域活動的過程當中,務必會發生種種狀況,這就需要教師適時地介入、採用合理的指導方法,以保證探索活動繼續下去。本學期以行動研究法、案例法為研究的主要方法,結合實際,開展了以主題活動背景下區角活動材料的投放、教師的觀察指導以及區角活動的評價形式為專題的研究,把這些作為進一步深化主題背景下的區角活動目標,使區域活動在主題背景下建構和開展,更好地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以下是我們課題組在這個學期中開展主題背景下區域活動的一點做法。
二、研究策略
針對幼兒個性化特徵指導的策略。
首先,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進行個別輔導。對較特殊的幼兒進行跟蹤指導。對興趣單一的幼兒進行個別交談。
其次,注意材料投放的層次性,以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在同一活動區里教師提供的材料千萬不能「一刀切」,不但應考慮到不同水平幼兒的需要,還應考慮區域設置的教育目標,做到材料提供的層層遞進。
再次,根據小中大班的年齡特徵,適當的安排游戲內容和教學內容。
通過小課題研究,教師能夠對幼兒進行合理的觀察與指導,使幼兒區域活動教育效果的達到最優。
三、本學期研究重點
1、繼續進一步完善區域活動環境,包括活動空間和活動材料的選擇投放。
2、在活動中教師的觀察與指導策略以及如何把握教師介入指導的時機。
3、關注材料投放的層次性。
4、重視活動的交流評價。
四、研究步驟與措施
1.強化理論學習,刷新教育理念。本學期組織教師學習《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與指導》、《幼兒園主題背景下的區域游戲中教師的觀察與有效指導》,採取個人研讀、組內討論等多種形式深入學習,繼續進一步領悟其中精神。
2.加強主題前審議活動。本學期我們加強了主題前審議的管理。注重審議過程,做好相應的記錄。主題前審議時,我們主要圍繞主題目標、主要活動安排、環境與資源、區域活動設置、區域活動材料准備等方面對主題進行全面審議,對不夠合理的地方做出了相應的調整,不斷優化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3、開展「一案三步」互助式集體備課研討。本學期初我們課題組通過觀摩發現了部分主題的區角內容的材料還存在目標過於單一,缺乏與主題階段目標吻合和缺乏層次性,我們課題組決定開展「一案三步」互助式集體備課研討,第一步,研討主題性區域設置及材料提供,第二步,根據幼兒的實際水平進行實施;第三步,觀摩區域活動開展過程;選擇案例分析。希望通過這三步走的實施,把主題背景下區域活動開展做得更扎實。為此我們以個主題目標、階段目標、主題內容為藍本,對各區角活動的預設進行了集體備課活動。首先我們在認真學習、把握主題目標和各年齡段幼兒發展目標的基礎上,課題組教師進行自備,其次以匯報的形式交流(主要是圍繞區角材料的設計、區角活動材料各階段的投放與活動的重難點展開),再次根據研討的結果和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的修改。在認真備課的基礎上,認真做好區角活動前的一切准備工作,做到心中藏有目標並認真組織實施。最後加強教學溝通,課題組教師相互觀摩區角活動的開展,探討開展過程中的問題,從而逐漸更新教育觀念,拓展教育思路,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
4.開展觀摩活動,促進專業成長。如果說,學習理論、剖析案例是教師廣泛吸納各種新信息,初步整合、建構自己的「有關區域活動教育理念」的過程的話,那麼,觀摩研討則是教師形成新的區域教學能力的過程,是在學習借鑒他人經驗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的過程。為此,我們理論聯系實際圍繞區角活動材料的投放和教師的有效指導和評價進行了觀摩研討活動,在交流活動中,大家暢所欲言,中肯地提出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使執教者獲得了更多的啟發和新的靈感,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教師們在教研活動中收獲頗多,對提升自己業務水平有了很大的幫助。不僅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改變了教師們的傳統思維方式,還用新的理念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體驗到了大膽嘗試、研究的成功感;培養了教師的實踐反思能力。同時,我們做好每次研討活動資料的梳理與整理工作,做到有內容,有記錄。
5、以優秀「案例」為載體,開展研討活動。 課題組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每位老師總結自己在實踐中介入指導和交流評價的優秀案例,並展開研討——研活動的價值點;有效的指導方法和策略的運用;怎樣把握介入的時機;師幼互動等。並結合案例談自己的想法:如果是你在這活動中該怎麼處理?教師們各抒己見,提出自己的思路和策略,在分享交流的同時促進了專業成長。
五、研究的成效
對教師而言:
1.強化了教師的角色意識。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與幼兒的關系由原來的教與學的關系轉變成合作夥伴關系,在教育過程中開始學會觀察兒童、了解兒童,對自身的教育行為進行理性的思考。活動中,教師尊重幼兒的各種做法和想法,把指導的重點放在了觀察和把握孩子的發展上,並在此基礎上有依據地進行指導。同時,通過師生「對話」,逐漸形成兩者之間的理解、溝通、互信、尊重、融洽的良好氛圍,繼而達到師生共同成長的目的。
2、學會有目的地組織評價活動。在課題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看到,教師們開始重視區角活動的交流和評價。她們根據每個區角活動目標的制定能靈活的、有目的地去選擇相應的評價方法,在評價活動中課題組的老師們常常會使用以下一些方法:
(1)激發孩子對多種活動內容的興趣。通常孩子在選擇區域時,很容易受材料本身的吸引,比如事物的外形、顏色、聲音等,這很容易使孩子在一個地方或固定區域中,興趣單一。所以老師要像做「廣告」一樣,充分利用交流評價來把區域內容「推銷」出去,使幼兒關注未涉及的活動區域,進一步誘發孩子的內部動機。比如在主題活動「我喜歡的昆蟲」中,老師在交流評價時展示了一名幼兒的噴畫作品,幼兒從畫的效果中對作畫的方式感到新奇,這樣,交流就激發了孩子對未涉及的活動內容的興趣。
(2)介紹多樣的學習方法,激發探索慾望,鼓勵創新。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體差異,而區域活動是通過材料與孩子相互作用去發現、思考、解決問題的。每個孩子會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通過老師組織的交流評價,向孩子展示各種成功的方法,為幼兒的「學會學習」提供良好的交流機會。如:在「我居住的地方」主題活動中,一個孩子用和老師不一樣的方法成功設計了「未來的小區」時,老師關注了這樣的個案,在交流評價中請他向大家講述自己的方法,並給予了積極的評價。事實證明,只要你相信孩子,放手讓孩子自己發揮,他們的表現肯定讓你意想不到!
(3)通過評價交流努力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在活動中,課題組的老師們能夠注重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良好個性品質,如:遵守活動常規、與同伴愉快合作、不怕困難耐心堅持、反復實踐等一些個案,作為交流評價的內容,她們沒有在意孩子的認知技能在這次的區域活動中又提高了多少,做得像或是不像,而把良好的心理品質(堅持性、自信心、目的性等)的培養作為價值取向,作為每一次活動結束之後評價的一部分,這樣能進一步促進孩子們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3、通過研究提升了教師觀察、反思的能力。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沒有經過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是沒有生命力的。反思是對問題的反思,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概括、推理、預測、經驗等尋求問題的解決,從而獲得專業成長。為此,在每個階段的活動中和活動後,我們都通過自我反思
2. 對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提高教師指導方法的一些建議
區域活動中的指導是一種隱形指導,既要發揮孩子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又要適時地提供幫助和支持,需要很高的指導技巧。教師可以利用「游戲介入法」、「材料提供法」、「語言指導法」來參與游戲,了解幼兒游戲的情況和需要,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以提高幼兒游戲的水平。游戲介入法是指教師以游戲者的身份利用「平行式介入」或「交叉式介入」的方法參與幼兒游戲,從而起到指導游戲的作用。材料提供法是指通過提供材料來促進游戲情節的發展。教師可視游戲的需要分別提供「替代材料」或「輔助材料」。語言指導法是指教師在游戲中運用「建議式」、「鼓勵式」、「澄清式」、「邀請式」、「角色式」、「指令式」等不同形式的語言,達到指導游戲的目的。 1.指導過程加強與孩子的互動 區域活動可體現一定的教育意圖和要求,教師可以通過確定的活動目標制訂計劃,創設適宜的活動條件,並在活動過程中指導影響幼兒的行為,激發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興趣,積極實踐、操作探索,促進孩子全面和諧的發展。 教師要減少活動傾向的權威性干預,提倡幼兒自主選擇,教師不再是「製造興趣」——幼兒被「填充」進區角,而是順應幼兒的個體需要與意志,活動什麼、活動節奏、活動順序、活動夥伴、活動規則由幼兒自己決定、商量、協調。 但同時,區域活動也是一種自主性探索活動,是一種師生互動的雙邊活動。在活動的組織和進程中,都應該以孩子為中心,讓他們自由選擇,自由探索、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時,也應當學著自主地評價和自我激勵。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支持性指導是有別於集體活動中教師的主導式指導。也就是從活動的台前到後台,從一個引領者變成一個尊重幼兒意願的支持者和推動者。這就要求老師們要關注幼兒探索學習的整個過程,這樣才能充分了解每一個幼兒的發展水平,有利於正確指導和幫助不同層次的孩子。如:從美工游戲實施和記錄過程發現中來研究:通過從培養興趣入手——對幼兒的引導和鼓勵——再次激勵幼兒的一系列過程來激發幼兒。 2.把握指導的時機,適時介入 孩子的探索學習需要得到老師的支持、幫助,但這並不意味著教師可以不分情況的隨意提供幫助。其實只有當幼兒確實因其本身經驗與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動難以繼續的時候,才給予一定的支持。所以這就要求老師一定要具有敏銳地觀察力和判斷力。比如當孩子在很專注、很順利地進行製作活動時,老師最好不要在此時去打擾他,以免中斷孩子的思維、影響孩子的活動。 例如:《美麗的項鏈》:益智區有多種動手操作的材料,楊陽拿起區域活動的小蜜蜂周旋了一圈,好像決定了活動內容,毫不猶豫地坐在益智區,拿起串珠。剛想穿又放下,看看旁邊的雨欣忙碌,他似乎看到津津有味,區域活動時間過去了大半,他還沒有開始,突然他發現什麼秘密,就問雨欣:「你是不是按顏色有規律穿的?」「是呀!」這會他才開始游戲起來,到活動結束時,他拿著按形狀規律串成的項鏈帶著我的脖子上,說老師做我的公主……我表示願意做他的公主,同時也給予他很高的評價,告訴他成功了。由此可見,教師不斷地在觀察和傾聽的基礎上調整自己以跟上兒童的步伐,以進入他們有靈性的生命世界。為孩子們營造良好的物質和心理的條件,並將觀察結果作為改進教學的根據,進行鼓勵和扶持,不包辦代替,使孩子們能夠自我堅持地學習,能夠自我服務,自我決策和自由選擇,自己完成自己決定要做的事情。從而達到了提高幼兒的自身發展水平,並成為幼兒活動的隱性並又不可欠缺的輔助者 。 區域活動充分提供給幼兒自主探索、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也提供給幼兒實踐的機會。這里可以看出老師沒有操之過急,而是耐心等待,讓幼兒獲得了充分的體驗。由此可見,區域活動的觀察指導是一種極富靈活性、創造性的工作,在活動中,老師還需根據幼兒的活動情況,不斷分析、調整和反思,以便更好的引導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自主探索、體驗、學習和發展。 當教師發現了幼兒在活動中存在一些問題,確實需要介入時,必須尋找最佳的時機的介入。比如,當孩子遇到困難玩不下的時候,教師應當以一個夥伴的身份,在旁邊協助孩子;當孩子出現糾紛問題時,教師應當採取轉移視線的方法巧妙地化解糾紛。當孩子對游戲的玩法、規則、扮演角色內容不熟悉時,可以以某種特殊的身份參與。 如何把握介入游戲的正確時機,關繫到游戲指導的實際效果。干預的時機正確,可以擴展和提高孩子的游戲內容和層次。反之可能會抑制他們的游戲。以下6種情形指明了教師介入游戲進行干預的最佳時機。 (1)當孩子並不投入自己所構思的游戲想像情境時; (2)當孩子難以與別人溝通互動時; (3)當孩子一再重復自己原有的游戲行為,進一步延伸和擴展有困難時: (4)當孩子缺少材料,使游戲難以繼續時; (5)當孩子發生游戲技能的困難時; (6)當游戲中出現負面行為效應時; 3.對孩子給予更多的鼓勵和幫助 「成人給兒童的教育是協助兒童自我發展,是給他出一臂之力。」 有時為了調動幼兒積極性,不管成功是否都要給予積極的鼓勵,幼兒之間存在著差異,只要幼兒是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那不管結果如何,都要給予表揚與鼓勵。否則能力弱的孩子總是失敗,會使其產生畏懼情緒和自卑感,最後導致對整個游戲失去興趣。對於這種孩子,老師一方面對他進行個別指導,幫助他掌握一定的技能,有進步就進行表揚,使他對自己的表現有信心,另外可請能力強的孩子與他共同游戲,讓他也體驗游戲的成功。 對膽小、缺乏自信的幼兒,教師可以用提問和提示的方法積極引導其開闊思路,幫助他們有目的地思考。例如,有些孩子既想粘帖小魚又遲遲不敢動手,這是教師就可以問他一些問題:「你的小魚是生活在什麼地方的?它最大的本領是什麼呢?」然後和孩子一起擺放打算粘帖的東西,討論在什麼位置上以及如何粘帖出形態各異的小魚,再啟發幼兒為作品添畫有關的景物,使幼兒最終能夠得到自己滿意的作品,體驗到成功和喜悅。 游戲中的兒童是主人,是兒童在游戲,而不是成人在游戲兒童,因此教師的指導應當迎合兒童的需要,指導的基本原則是尊重兒童的游戲意願。為此,教師在兒童游戲中的角色和地位應該是這樣3種提法:一是游戲環境的創設者;二是游戲過程的觀察者;三是游戲進展的支持者。這一提法既體現了尊重幼兒的游戲主動性,又體現了教師的主觀能動性。 4.重視對游戲後的評價 游戲後的評價,是區域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評價的目的地是引導幼兒開展講述、討論、分析,幫助幼兒整理獲得的零散經驗,引導孩子修正錯誤的經驗,讓孩子們分享成功的快樂,提高對區域活動的興趣度,也為下一次活動的提出新的要求。有效的評價不僅能夠引導孩子總結活動成果,也可以使教師及時地發現活動存在的問題。比如在活動結束後,讓幼兒盡可能想說、多說、表達他的各種想法,表現自我,讓幼兒介紹在活動中是怎樣玩的?出現了哪些問題?是怎麼解決的?這樣可以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和自我評價能力。另外,教師還要對孩子的行為發表評價,使他們的行為受到贊許和強化,使他們的水平不斷提高,收到更高的教育效果。 《綱要》指出:「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被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避免單一呆板的言語說教。」因此,我們把評價目標變為分享快樂,教師可以根據教育需要和幼兒游戲發展需要,適當組織一些講評活動。講評的方法多種多樣,但要讓幼兒有充分發表意見的機會,使講評的過程成為幼兒分享游戲經驗的過程。可以引導幼兒自己分析游戲過程中的問題,然後共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確立下次活動的任
3. 如何讓教師在區域活動中指導與支
教師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指導策略
摘要:區域活動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一項至關重要的環節,它是教師按照幼兒發展目標和幼兒興趣為依據,為幼兒積極創設一個多樣化、多功能、多色彩的環境,讓幼兒自由選擇活動區域和內容,按照自己的意願與材料、同伴等進行充分的互動,從而發展各方面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活動形式。
關鍵詞:幼兒園 區域活動 教師指導
一、建立活動區游戲常規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從實際出發建立必要的、合理的生活常規並執行[1]。幼兒游戲也應建立必要的常規。良好的常規保證了良好的班級活動秩序,既能給幼兒自主活動的空間,又能有一定的要求約束幼兒的行為,有利於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促進幼兒自律能力的發展。
1。 師幼共同協商制訂區域活動規則
活動中需要幼兒遵守哪些規則,應該怎麼做,在活動前,可以採取教師和幼兒共同商討的方式,讓幼兒做到心中有數。例如:「10多個小朋友想玩花片,但花片沒那麼多,小朋友就搶花片,撒了一地,這樣做對嗎?應該怎麼辦?」講這個問題提出來讓幼兒討論,小朋友們商討出了:若一個區里人太多時,要懂得協商,謙讓,輪流玩」「活動中不爭搶玩具」「玩具掉到地上要及時撿起來」等;「要玩區域活動的時候,小朋友把小椅子拖來拖去,發出很大的聲音,對嗎?以後應該怎麼做?」小朋友通過討論,就知道「活動中應該做到三輕:說話輕、走路輕、取放東西輕。」又如平時發現小組長收拾玩具時動作很慢,把這個問題也提出來和小朋友一起商量,就討論出了「收拾玩具時全班小朋友一起動手,收拾時動作要又輕又快」。規則便在試誤中不斷形成。在每次活動前,教師要將上一次活動需要注意的問題強調一下,幼兒明確了活動的要求,加上教師的指導,幼兒就能進一步地調節自己的行為。
2。 區域活動規則制定指導要點
(1)選擇活動區
指導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想要玩的游戲,開始活動。鼓勵幼兒盡量選 擇不同的區域,嘗試不同的活動。選區時如果遇到自己想玩的那個區域人數已滿,那就先到別的活動區域里進行游戲,等人少時再去玩。鼓勵幼兒遇到困難最好先自己想辦法解決,等到解決不了再向教師求助。
(2)更換活動區
指導幼兒想要到其他活動區活動時,可以先觀察該區域中人數是否已滿,如果是的話,就嘗試與那個區的幼兒商量,是否可以交換輪流玩游戲活動。但教師必須指導幼兒在去進行下一個區域活動時,必須把上一個區域活動中的材料收拾整理整齊。
(3)活動過程中
指導幼兒在活動區活動時要盡量保持安靜。碰到要交流的問題時再和同伴輕聲討論。並且,規定不能將材料四處亂放,或者帶到其他的區域里。當在進行游戲時製造了一些垃圾,也必須把垃圾放到指定的地方。
(4)活動結束後
當區域活動結束後指導幼兒要記得把操作材料收拾整理好,整理時也要細心。在區域里做成的作品等可以請問老師,放在相應地方,以供教師向幼兒講解評價和供其他幼兒觀察、欣賞。
二、仔細觀察,尋找適時機會介入指導
觀察是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前提,是活動准備工作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隨機應變能力,適時正確地介入幼兒的活動中。教師的觀察也是有邏輯,有目標的[2]。
1。 放棄時
在區域活動中,每當幼兒玩游戲時出現問題,不同的幼兒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有的幼兒會自己想出辦法來解決,有的幼兒則會向同伴求助,一起來解決問題,而有的幼兒就會因找不到方法而放棄繼續游戲,那此時就需要教師來進行干預,幫助幼兒解決問題,繼續活動,從而獲得提高。
例如,在幼兒園看到的一個例子,因為「找影子娃娃」是新游戲,大多數幼兒還是沒有掌握這個玩具的正確玩法。主班教師發現強強一個人坐在位子上,一會翻弄著盒子里的小卡片,一會看看盒子蓋上的樣本娃娃,過了很久還是不知道如何玩,看看其他的同伴在玩別的,正想放棄時,教師就走過去,開始耐心地一邊向強強講解這個游戲的玩法,一邊演示給他看,強強在老師的幫助下,學會了這個游戲的玩法。
2。 爭執時
處於這一階段的幼兒,正是自我意識飛速發展的時候,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在區域活動中,在幼兒之間的交往中常常會出現爭執。在「康康醫院」中,需要一名護士,一名醫生。婷婷和芳芳都想做醫生,就一直在爭吵,這時主班教師就走過去讓畫畫相對好一些的婷婷當醫生,並告訴芳芳說,這次先讓婷婷當醫生,她需要你的幫助,你能做她的護士嗎?等下次你們倆再換一下,互相幫助,可以嗎?這樣一個小爭執就被教師有智慧地解決了。這就啟示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幼兒提供友好互動的學習機會,讓他們在游戲中培養友好、互助、合作的優秀品質。
3。 求助時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常常會參與到幼兒的游戲中,當幼兒遇到問題向教師求助時,教師要仔細進行分析是否幫助,如何幫助。讓幼兒自己再想想,嘗試找出解決方法,幫助幼兒挑戰自己;或是將這個問題在集體談話時提出來,讓所有的幼兒一起進行討論,得出解決方案;或是讓幼兒回家問自己的爸爸媽媽,和家長一起探索,可以綜合考慮採取不同的方式應對幼兒提出的問題。
三、靈活分析,有效支持與引導幼兒游戲
1。 巧用情境性語言,優化幼兒游戲進程
在區域游戲中,幼兒常常會遇到問題,當教師參與到活動中時,要講究介入的技巧性。在指導的過程中,要加強指導語的有效性、趣味性[3]。指導小班時可以運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去啟發、引導幼兒參與活動;指導大班幼兒時要注意用建議性的語言來引導幼兒。例如在娃娃家游戲中,分別扮演爸爸、媽媽、叔叔、阿姨的幾名幼兒各自玩各自對的,毫無交流,教師可以說,我來你們家做客了,這樣引導他們一起招待自己,進行互動。
2。 適度等待,讓幼兒自由探索
在區域活動中,一看到幼兒出現問題時,絕大多數的教師就會立馬直接介入幼兒,從而限制了幼兒自主探索的機會。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相信孩子,相信他們可以自己找到解決的方法,可以在旁邊再看一看,等一等,只在孩子真的需要我們的幫忙時再指導,這樣,比我們直接指導更利於幼兒的發展。
3。 為師幼、幼兒間互動創造機會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為使幼兒能夠自主探索、體驗、發展,要依據幼兒不同的活動情況進行不斷地分析、調整自己的指導行為,盡可能地利用一切機會教育幼兒。平時在一些角色表演,科學製作等活動中,也可以讓幼兒互動,讓幼兒來教幼兒,來影響幼兒。例如,在唱歌時,讓孩子做小老師,教其他孩子。
四、進行恰當到位的評價
活動評價是區域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每次區域活動結束後,教師要及時有針對地對活動進行評價。可以是教師評價,也可以是幼兒自己進行評價。評價的目的就是讓師生一起了解自己的表現,一起反思,改進並調整。
1。 鼓勵幼兒對活動做評價
教師要在活動中敏銳地抓住有教育價值的認知沖突作為問題,將部分幼兒的問題放大到集體談話內容中,可以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進行交流,參與評價。這樣更好地增加幼兒獲得經驗,促進幼兒的主體性發展。
2。 教師對活動進行評價
在評價這一環節中,教師發揮著主要的作用。評價活動可以採取集體、小組和個別的方式進行。教師可以把極具教育價值的問題放在集體談話中與全體幼兒進行探討;屬於個別幼兒的問題可以單獨或小范圍地選擇具有同樣問題的幼兒進行探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林華。「區域活動中教師指導策略的實踐和探索」的行動研究[J]。新一代(理論版),2011(1)。
[3]李娜。淺談教師在區域活動中的指導作用[J]。科技風,2011(7)2015.03
4. 淺談區角活動中教師的有效介入與指導如何有效
幼兒園的區角活動在幼兒教育中越來越體現出了它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性,開展區角活動的在幼兒園的教學中具有其特殊的意義。幼兒園區角活動已成為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是一種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形式。教師在活動中應該如何指導活動,最大程度的發揮區角活動的意義作用,跳出形式化、虛空化,如何激發幼兒的創造性和自主性呢?
首先我們要理解什麼是區角活動?
區角活動是指教師根據教育的目標和幼兒發展的水平,有目的地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為主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的活動。區角活動是"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幼兒自尊心和自信心"最有效的措施。在體現幼兒的主體性,發展幼兒的操作能力、探索能力上,區角活動具有明顯優勢。區角活動教育價值的實現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教師只有針對區角活動各環節的特點,採用相應的指導策略,三環節並重,才能促進區角活動的順利開展,有效地提高幼兒各方面的能力。
教師在區角活動中應該擔當怎樣的角色呢?《指南》中有明確的定義,在區角活動創設過程中,首先,教師要尊重幼兒,要准確定位教師的角色,做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在活動中,我們的重心應該是培養孩子去感受和在乎活動的愉悅,而不要去刻意的獎勵,而忽視了活動的本質。例如,在孩子自主的去做一件本該承擔的事情時,例如,孩子撿起不小心掉下來的毛巾,或幫助老師疊被子,甚至因為吃飯乖而因此給予孩子行為的肯定,並且獎勵一朵紅花,以後孩子就會將做事的出發點由自我內心的愉悅感,由一種責任感,自律性的滿足感而指向了物質的獎勵上,這樣的教育是得不償失的。因此在區角活動中,教師應該強調自主性,讓幼兒去自主的選擇,自主的參與其中,並從內心去感受參與的愉悅性。在發展幼兒的自主性的同時也不能忽略教師的作用,這里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而教師應該怎樣才能更好的發揮其指導作用呢?教師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材料的投放上,材料的投放要體現科學性、實用性,並能夠結合本地的地域特點投放一些有地域特色而且幼兒又熟悉的材料便於幼兒選擇,但也不能為了求新求異而不考慮使用的合理性,所以在材料的投放上充分體現了教師指導的重要性。在活動中教師需要適時的觀察幼兒每一次活動的表現,並進行科學的評估,根據幼兒的表現進行材料投放的調整和增減,例如,角色扮演區,中班幼兒在熟悉了餐廳玩具的使用後,可以逐漸的投放一些真實的食材來供給幼兒進行操作,提高幼兒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幼兒的主動探索。
其次,教師的介入指導要適時,只有當幼兒確實因本身經驗能力局限,探索活動難以繼續時才給予一定的支持。孩子們自由選擇、自主活動,老師適時適度的給與支持、幫助和引導。整個活動中,讓孩子們真正做區角的主人,切實發揮區角活動的教育價值。
但在區角活動中,幼兒的偏區一直是困擾教師的一個問題,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在區角活動中給予了孩子充分的自主能動性,但這會讓孩子總是選擇自己喜歡的區域進行活動,也就造成了孩子偏區的情況,但是教師又不能過多的干預孩子的自主性,強迫孩子去參與活動,這就形成了矛盾,要如何改變並打破這一矛盾了?可以在區角活動進行到一定的時期後採取一定的輪流形式,讓幼兒在各個區角進行輪流活動,進行交換。教師以游戲方式將幼兒分組,然後以抽簽的方式讓幼兒抽取所參加活動的區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活動,就可以打破幼兒的偏區現象。但要從根本真正改變偏區現象,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分析、研究、並探索發現個別幼兒偏區的原因,找到偏區的症結,是因為材料投放不充分,還是因為孩子生活經驗不足,或者是因為孩子興趣愛好指向造成的,找到原因以後從本質去擊破從而改變偏區的現象。這里又體現了教師間接干預的重要性。
集體教學中很難以實現孩子的自主探索,通過分區自由活動讓孩子主動的去探索,在不斷的嘗試中去實現探索,發現。因為孩子年齡和生活經驗也局限了孩子的探索行為,在活動中,主要表現在情景動作單一,在看到這樣的情況時,教師不能生硬的去教孩子應該怎麼做,應該怎麼游戲,而應該仔細的分析尋找造成的原因:是生活經驗不足或者是未被激活?還是材料投放單一了?找到原因以後就要對症去解決,是因為材料投放的原因,那很好解決,要有針對的投放相關的材料。如果是生活經驗造成的,那就要有意識的豐富生活經驗,可以通過提示、積累、談話、激發、分享交流等方法來激活原有的生活經驗。例如,孩子在扮娃娃家的時候,只會抱著娃娃扮媽媽,哄娃娃睡覺、給娃娃唱歌。在觀察到這一現象時,教師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組織一次談話活動,通過談話、討論來激發幼兒的生活經驗,幫助孩子積累經驗,並將生活經驗遷移到游戲活動中去,在游戲中更好的去探索發現。有時引導不需要過於刻意,教師以一個游戲者的身份參與到游戲中,潛移默化的引導其活動會更有效。在娃娃家教師可以扮演另一位媽媽,可以與"小媽媽"交談:"你給寶寶吃的什麼奶粉?生病了都找誰看病啊?"邊談邊給自己的寶寶喂吃的,還可以招呼餐廳的服務員過來服務,把自己想要傳遞給孩子的信息就演示一遍,孩子通過觀察通過模仿就會激發出生活的經驗,從而豐富活動內容。
作為教師在區角活動中一定要時刻提高警惕,分析確定指導是否有必要,要多看少動,要進行觀察、判斷,理性的分析其活動意義,要去當一個觀察者、參與者,而不當游戲的破壞者。只有孩子在活動中出現以下幾種情況時,教師才有必要去干預:當孩子長時間的游離在游戲活動外時,教師應該引起關注,並進行干預;當孩子長時間的重復簡單、單一的動作時也需要去進行干預,讓孩子打破這樣的單一重復;還有就是孩子在游戲中出現了違規行為、或者嚴重的破壞性行為時,教師就必須加以干預和制止了。
區角活動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越來越體現出其重要性和不可取代性,但區角活動並不是簡單分區活動,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動性並不是滋養懶惰的教師,而是需要教師更加積極主動的去探索,去發現,才能夠真正有效的開展區角活動,以《指南》為背景,最終實現其目的。
5. 區域活動中教師怎樣進行觀察與指導
區域活動是教師對幼兒進行觀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有利於各種能力發展不一致的幼兒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相應的提高。區域活動可以為每一位幼兒獨特的發展提供各種各樣的機會,豐富的操作材料能夠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活動,進行探索、嘗試,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並形成合作意識,培養團結協作的能力。
那麼,怎樣來合理地創設區域環境?怎樣讓區域環境與幼兒互動起來?怎樣讓區域活動與我們的教育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在區域活動中怎樣幫助幼兒發展?這需要教師進行細致的觀察。
一、對幼兒活動的觀察
教師要在活動中根據幼兒的活動狀態進行細致的觀察,通過觀察來抓住能夠反映幼兒活動水平的表現,通過這些表現來准確地把握幼兒在活動中的實際發展水平,在這個基礎上有目的地更換投放材料,並在幼兒需要的時候提供適時、適當的指導來提高幼兒的活動水平。根據幼兒的行為表現,了解哪些活動區更吸引幼兒,並根據幼兒的個性發展和學習特點,了解幼兒喜歡哪些操作材料。
如在我們班,最受歡迎的是娃娃家,在娃娃家裡幼兒能夠扮成爸爸媽媽,學著大人的樣子做飯、照顧寶寶、擇菜、疊被子等,模仿體驗成人的生活,在模仿與體驗中來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性的發展。最初,孩子們模仿大人做飯的時候,我們提供的都是一些小的塑料容器(小鍋、小碗等),以及一些塑料食物(麵包、米飯、蔬菜、水果等)。孩子們因為剛接觸這些材料,還有些新鮮感。隨著時間的延長和技能的熟練,以前提供的材料已經不能滿足幼兒在某種技能上的提升了,他們慢慢對此失去興趣,這時,教師要根據幼兒的需要,適時地更換新材料。如,把一些小的塑料的做飯容器更換成自製的模擬廚房用具,一些塑料的食物更換成能夠實際操作的用不織布製作的餃子、包子、蔬菜等,也可以根據季節提供真的蔬菜和和好的麵粉等。
再如拼插區,相對來說,男孩子選擇的較多,在活動中男孩子和女孩子在同一種拼插玩具的操作中,拼插的內容也是不一樣的,男孩子會拼插車、槍、飛機等,女孩子會插蝴蝶結、花朵、小鳥等。通常,孩子們在玩了一段時間後,教師會根據幼兒的實際發展狀況,提供相應的小的輔助材料,讓幼兒有更多的發揮創造空間。
二、對幼兒活動的指導
區域活動中,教師們會發現,孩子們喜歡的區域,往往人滿為患,發生這種情況時,通常都是用區域標記,如娃娃家的地上只有4個小腳印,表示只能進4名小朋友,益智區不同難度的同類玩具只放4筐等,讓幼兒學會選擇其他區域活動或是學會等待。在區域活動中,教師的適宜指導是相當重要的,針對以下不同現象,教師應採取不同的策略。
幼兒操作困難。比如,在美工區,幼兒前期製作都非常順利,最後選擇粘合材料時遇到了困難,選擇多種粘合材料都不能將兩個物品粘牢,這時,教師給與幼兒一些建議和指導,能夠加深幼兒的印象,也能讓幼兒感受到教師的關愛。
幼兒出現玩不下去的情況。比如,娃娃家一次只能進4名幼兒,已經有4名幼兒在活動了,還有一名幼兒想參與其中。這時,教師可以介人,並引導幼兒想一想還有什麼辦法可以加入大家的游戲。這名幼兒說:想當一名客人到娃娃家去做客。就這樣,這名幼兒以客人的身份加人到大家的游戲當中了。
出現同伴間問題糾紛。在建築區的活動中,小朋友都在高高興興地給小動物建房子,有一個小朋友在轉身的時候不小心碰倒了給長頸鹿搭的房子,其他幼兒紛紛指責這個小朋友,有的小朋友還用小手進行攻擊。這時教師要適當介入:「天氣真冷呀,我們快快幫助長頸鹿把房子修好吧。」於是在教師巧妙的化解下,小朋友們又開始興奮地游戲了。
幼兒表現消極和打發時間。娃娃家是最搶手最受歡迎的區域,但是每次活動重復著同樣的事情,幼兒會表現出無聊的樣子。這時,教師可以客人的身份介入其中,請幼兒製作一杯果汁或炒盤小菜,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也可以請娃娃家的主人帶著寶寶去看錶演區的節目,豐富幼兒的游戲內容。
幼兒有創造性行為的出現。在拼插區中,幼兒大多數用齒輪積塑插一些飛機長槍之類的東西,有一名幼兒用了齒輪積塑和插管積塑組合,拼插了一輛自行車,教師及時發現了幼兒的創造性,適時地給與鼓勵。
針對活動中幼兒的個體差異。無論幼兒在活動中成功與否,教師都要給予正面、積極的鼓勵與肯定,因為每個幼兒的個性發展和能力都存在著個體差異。對於某一方面能力弱的幼兒,在指導過程中,教師要降低游戲的難度,讓幼兒體驗成功,幫助幼兒在游戲中建立技能,在不斷練習中提升能力。教師也可以請能力強的幼兒做小教師,和能力弱的幼兒一起活動,同伴間的溝通更容易,更方便提升能力,在幫助的同時,也能讓能力強的幼兒體驗幫助他人的快樂。
在幼兒的活動中,教師要以適合的身份和適時的時間介入引導幼兒,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時候教師要做一個游戲的玩伴,有的時候教師是時間的調解員,有的時候教師又是一個旁觀者。幼兒在活動中的問題解決後,教師就要適時地退出,而當問題矛盾增大時,教師就要選擇合適的辦法幫助幼兒解決,這樣才能夠體現出教師指導及介入的藝術性。
三、活動後的評價
每一次活動後的評價對於提升幼兒的活動水平和活動經驗有著很大的幫助,通過評價讓幼兒知道在活動中怎樣游戲,怎樣解決問題,也能讓教師了解幼兒活動的實際水平,能夠及時地調整和更換區域材料。有的評價可以幼兒自己說,這樣也能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自己評價的能力;有的評價可以教師說,幫助幼兒為下一次區域活動做鋪墊,也能在評價的同時將一些知識技能傳遞給幼兒。
比如,在一次美工區活動的時候,有一名幼兒選擇了搓紙繩為小蝸牛粘貼殼的方法。由於蝸牛殼是螺旋的細線,在使用膠棒粘貼的時候,很容易粘到手上,為粘貼活動增加了困難,在幾次嘗試後,幼兒都沒有好的方法。這時,我悄悄提示可以選擇一樣工具來輔助粘貼,幼兒看到手旁的小剪刀,在教師的引導下,使用剪刀的尖,一邊粘一邊壓,很快就將作品完成了。在總結區域活動的時候,這名幼兒大膽地站出來,將區域活動中的新方法用自己的語言,告訴全班小朋友。通過孩子自己的總結評價,這個方法很快在美工區蔓延,孩子們不但將這種方法使用在粘貼蝸牛的作品上,在美工區其他的粘貼作品上也被廣泛使用。
6. 中班區域活動中教師指導策略反思:怎樣介入
圍繞本月主題《我愛我家》活動,我們晶晶班(中班)在設置區角中緊扣主題,其中娃娃家就是主題下較彰顯主題的一個區角。這是我踏入教師隊伍工作的第一個星期,在工作情緒上當然是非常積極的。所以在區域活動指導中,我一直想要進入很好的指導角色。 早上,孩子們陸續來到幼兒園,很多小朋友都在娃娃家裡玩了起來。孩子分別扮演著媽媽、爸爸、哥哥、姐姐和小寶寶,炒菜的炒菜,抱娃娃的抱娃娃,又擺桌子又擺椅子,嘴裡嘰里咕嚕,忙的不亦樂乎。之前為了顧及每個區角的活動都能指導,我來來回回跑了許多區角進行指導。輪到娃娃家了。我也想參與其中。我做個一個敲門的姿勢說:「小朋友,孔老師來做客了!」結果,我進入了他們的活動中。哥哥、姐姐、爸爸、媽媽放下手中的活都來歡迎我!這時,似乎有序的生活節奏被我打亂了…我越發不自在起來…… 反思:在區域活動開展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教師十分專注於某項活動時,教師生硬而又突兀地介入這樣的場景。教師在介入前,並不了解游戲的進程,也未取得幼兒的同意,擅自強硬介入,打斷了幼兒的自主游戲,這只能凸顯教師在活動中強制性的指導地位。而實際上,這樣的指導,教師本身的目的性也不明確,效果也可想而知,教師成為區域活動中不受歡迎的人。如果是這樣的話,教師應盡量不打擾幼兒的活動,在娃娃家外圍做觀察,等幼兒有需要時再介入也不遲。 我後來調正過很多次方案。一次,我直接以客人身份繼續留在娃娃家,在大家都來歡迎我,而擾亂之前生活秩序的情況下,我適時提出了幾個問題:「誒,爸爸剛才在做什麼?——做飯?;好的!呆會你請客人吃你做的好菜!你現在趕快去做吧!……」之類的引導性語言讓幼兒注意自己之前所從事的活動並繼續把他完成好。 又一次,我選擇在區角評獎過程中去完成這項工作!區角評價娃娃區的時候,我拋出這樣的問題:「娃娃家來客人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歡迎他!」孩子們的回答和顯示很接近,有的說媽媽倒茶,爸爸和客人聊天,再抱來小孩子一起玩,阿姨燒飯……等等,每個人的分工都很明確。聽到這樣的回答,教師再把這些語言在規范化,孩子們在以後的娃娃家裡會更注意。 不過大部分時間,還是教師作為一個觀察者來旁觀這整個過程會比較好。根據幼兒是否真正需要教師的指導來判斷。但是在發生問題時(如:搶奪,爭吵)情形時,教師可不能只做觀察者,而應該強制性的介入來解決問題了。責編: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