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導師指導 » 蘇共指導思想

蘇共指導思想

發布時間: 2021-03-30 09:51:23

Ⅰ 蘇聯的解體,

蘇聯解體已經十餘年了,但圍繞「蘇聯解體原因、教訓」的爭論在國內外學界至今仍未停息,甚至存在截然對立的觀點。這個問題的討論仍不失現實意義,特別是導致蘇聯解體的原因及其後果仍在當今世界產生影響的時候。只有找到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訓,否則或者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或者是「緣木求魚」。應如何看待當前關於蘇聯解體原因的幾種流行觀點呢?

認為蘇聯解體主要原因是「蘇共嚴重脫離群眾」。這個說法沒有時間概念,容易否定蘇共70年歷史

這種觀點認為:由於蘇共嚴重脫離群眾,甚至在蘇聯國旗降下之時群眾也無動於衷,「沒有一個人出來捍衛自己的國家」,這是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

不能說這話沒有道理,但不能簡單說「蘇聯解體是因為蘇共脫離群眾」。這里沒有時間的概念,容易全盤否定蘇共70年歷史。

首先,多數俄羅斯民眾現在已經為當時他們對國家解體「無動於衷」的行為表示了懺悔。據俄羅斯最近若干次的民意調查表明,高達70%以上的俄羅斯人對蘇聯解體感到惋惜。其次,籠統說「蘇共脫離群眾」不夠准確。什麼時期的蘇共脫離群眾?列寧時期,如果「蘇共脫離群眾」,能夠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布爾什維克黨恰恰利用「和平、土地、麵包」的口號贏得了最廣大群眾,相反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則失去了群眾的支持。當然也不會是斯大林時期,那時沒有蘇共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能夠取得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的成就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從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來看,當時蘇共在執政為民方面確有不少甚至是嚴重的錯誤,損害了群眾的利益,破壞了黨群關系,但從總體上看,蘇共奉行的政策和蘇聯人民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

蘇共真正喪失群眾支持是在戈爾巴喬夫時期。由於蘇共一系列的錯誤路線,造成國內經濟狀況惡化、民族矛盾尖銳……使人民喪失對蘇共的信任。最後造成國家的解體。

所以蘇聯解體的確有「蘇共脫離了群眾」的因素,但應說明這個因素在戈爾巴喬夫時期表現最為明顯。

認為蘇共垮台的主要原因是在意識形態上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化理解。這種觀點只說到問題的一個方面,蘇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於對馬克思主義的背叛

「蘇共垮台的主要原因在於意識形態領域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化理解和思想僵化,缺乏理論創新」這也是目前社會上流傳較廣的一種說法。同樣不能說這種觀點不對,但似乎僅僅說到問題的一個方面。在蘇共70年的思想領域內,既有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一面,也有背棄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一面;既有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態度,也有對西方政治、經濟體制的教條主義崇拜……往往各種思想交織在一起,有時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至於什麼時期什麼傾向占上風,則要具體分析,絕非用「教條主義」一種表現就可以概括蘇共全部思想特徵,更不能把它說成是導致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

戈爾巴喬夫時期蘇共指導思想的最明顯特徵是背叛和放棄馬克思列寧主義,蘇共28大制定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總路線,修改蘇聯憲法、取消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就是最明顯的證明。這一時期當然也有「教條主義」,主要表現在戈爾巴喬夫等人對西方政治經濟體制的教條主義崇拜。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當然要吸收全人類的,包括資本主義國家有益的經驗成果。但如果不假思索地對資本主義的一切頂禮膜拜,甚至把其糟粕當成精華,後果必然是毀滅性的。

當然,我們絕不應當低估教條主義在阻礙蘇共思想創新方面的危害。由於不能始終貫徹把馬克思主義結合本國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學風,在關於社會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推進世界革命等重大理論上的僵化問題,始終沒能有大的改進,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進一步發展。但同樣更應當清楚蘇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於對馬克思主義的背叛。

認為蘇共出現特權階層和幹部隊伍腐敗導致蘇聯解體。這種觀點值得重視,但對特權階層、蘇共黨內的腐敗等問題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解讀

首先應當肯定這個觀點有正確和值得重視的一面。執政黨的作風問題,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

但這個特權階層怎麼和蘇聯解體聯系起來?有些問題還應當進一步搞清楚:

第一,什麼是特權,哪些人屬於特權階層,這個特權階層有多大?現在學界一般認為蘇聯特權階層人數約為50-60萬。俄語「特權階層」這個詞,原意是「名稱匯錄」,有的譯成「官階名錄」,有的乾脆意譯為「特權階層」。但由什麼人組成?享有什麼樣的「特權」?尚未有人對此做出准確論述。

1998年筆者在訪問俄羅斯國家現代檔案館時,副館長薩哈羅夫曾親自給筆者展示了這本所謂「特權階層」的名單,裡面大體包含了一定級別的國家機關官員、大工廠負責人、著名集體農莊主席、大學校長、名教授等等。說他們有特權,是這些人工資和一般群眾拉開了一定檔次,甚至享有一些特殊待遇,如當時蘇共領導人,從安德羅波夫到戈爾巴喬夫,月工資是800盧布,而全國普通職工月平均工資約200盧布。盡管差距不大,這些領導人享有其他待遇則非用貨幣可以衡量,如收受的禮品、各地的別墅等等。也必須看到這些特權對損害蘇共形象的嚴重影響。而問題的關鍵在於:哪些是不合理的特權,哪些是必要的差別?把差別說成「特權」,可能不夠准確。所以不能把凡是上了「名錄」的人都算成「特權階層」。

真正的「特權階層」,是指那些利用職權「以權謀私」的人。他們有多少人?占所謂「特權階層」50-60萬人的比例多大?迄今為止沒有看到這方面材料。當然,不能低估這些人在敗壞蘇共威信、影響黨群關系、干群關系中的作用。但也不能僅僅用「一粒耗子屎壞了一鍋湯」來闡明其對蘇聯解體的影響。如果我們連「特權階層」有多少人都不清楚,又怎麼估計他們在蘇聯解體中的作用?

第二,實際上,在蘇聯社會的分配體制中,一方面確有分配不公問題,如「特權階層」,但更主要的弊端是「大鍋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復雜勞動和簡單勞動之間區別不大,甚至是腦體倒掛。1985年,工業部門中工人和技術人員平均工資之比為100∶110;農業為100∶135;建築業則倒過來,為100∶98。可以看出的確全國各個工種之間、在各種領域工作的人之間工資差別不大。

所以,對這個命題的正確解讀應當是:首先一定要看到蘇共黨內的腐敗、乃至特權階層產生這個弊端的嚴重性,它激起群眾的嚴重不滿,對蘇聯解體有著深層次影響;同時,這個特權階層到底有多少人?蘇共黨內的腐敗究竟發展到什麼程度,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做出科學的回答;更重要的是要區分分配體制中必要的「差別」與「特權」之間的界限,不能把合理的工資、待遇等差別當作特權。

任何事物從產生之日起,按照對立統一規律,自身一直存在肯定和否定兩面。蘇共在取得偉大成績的同時,自身某些弊端的積累(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教條主義、特權階層、脫離群眾……)也日益嚴重,其中每一種弊端的發展都足以致命、否定自己。但如果說「這些弊端是導致蘇共垮台的根本原因」則略嫌簡單。因為同時蘇共自身還存在「肯定」的一面。如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蘇聯仍是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並不是某個社會在某個時期存在弊端就一定滅亡,人有重病一定會死。前俄羅斯聯邦部長米哈伊諾夫堅決否認蘇聯解體是不可避免的說法。他認為,盡管當時的社會存在導致解體的因素,但同樣存在能夠消除這些因素、維護國家統一的足夠有力的機制。這里的關鍵,是看其領導人在制定大政方針時如何發揚成績、糾正時弊。

Ⅱ 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這個說法沒有時間概念,容易否定蘇共70年歷史 這種觀點認為:由於蘇共嚴重脫離群眾,甚至在蘇聯國旗降下之時群眾也無動於衷,「沒有一個人出來捍衛自己的國家」,這是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 不能說這話沒有道理,但不能簡單說「蘇聯解體是因為蘇共脫離群眾」。這里沒有時間的概念,容易全盤否定蘇共70年歷史。 首先,多數俄羅斯民眾現在已經為當時他們對國家解體「無動於衷」的行為表示了懺悔。據俄羅斯最近若干次的民意調查表明,高達70%以上的俄羅斯人對蘇聯解體感到惋惜。其次,籠統說「蘇共脫離群眾」不夠准確。什麼時期的蘇共脫離群眾?列寧時期,如果「蘇共脫離群眾」,能夠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布爾什維克黨恰恰利用「和平、土地、麵包」的口號贏得了最廣大群眾,相反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則失去了群眾的支持。當然也不會是斯大林時期,那時沒有蘇共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能夠取得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的成就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從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來看,當時蘇共在執政為民方面確有不少甚至是嚴重的錯誤,損害了群眾的利益,破壞了黨群關系,但從總體上看,蘇共奉行的政策和蘇聯人民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 蘇共真正喪失群眾支持是在戈爾巴喬夫時期。由於蘇共一系列的錯誤路線,造成國內經濟狀況惡化、民族矛盾尖銳……使人民喪失對蘇共的信任。最後造成國家的解體。 所以蘇聯解體的確有「蘇共脫離了群眾」的因素,但應說明這個因素在戈爾巴喬夫時期表現最為明顯。 認為蘇共垮台的主要原因是在意識形態上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化理解。這種觀點只說到問題的一個方面,蘇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於對馬克思主義的背叛 「蘇共垮台的主要原因在於意識形態領域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化理解和思想僵化,缺乏理論創新」這也是目前社會上流傳較廣的一種說法。同樣不能說這種觀點不對,但似乎僅僅說到問題的一個方面。在蘇共70年的思想領域內,既有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一面,也有背棄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一面;既有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態度,也有對西方政治、經濟體制的教條主義崇拜……往往各種思想交織在一起,有時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至於什麼時期什麼傾向占上風,則要具體分析,絕非用「教條主義」一種表現就可以概括蘇共全部思想特徵,更不能把它說成是導致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 戈爾巴喬夫時期蘇共指導思想的最明顯特徵是背叛和放棄馬克思列寧主義,蘇共28大制定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總路線,修改蘇聯憲法、取消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就是最明顯的證明。這一時期當然也有「教條主義」,主要表現在戈爾巴喬夫等人對西方政治經濟體制的教條主義崇拜。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當然要吸收全人類的,包括資本主義國家有益的經驗成果。但如果不假思索地對資本主義的一切頂禮膜拜,甚至把其糟粕當成精華,後果必然是毀滅性的。 當然,我們絕不應當低估教條主義在阻礙蘇共思想創新方面的危害。由於不能始終貫徹把馬克思主義結合本國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學風,在關於社會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推進世界革命等重大理論上的僵化問題,始終沒能有大的改進,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進一步發展。但同樣更應當清楚蘇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於對馬克思主義的背叛。 認為蘇共出現特權階層和幹部隊伍腐敗導致蘇聯解體。這種觀點值得重視,但對特權階層、蘇共黨內的腐敗等問題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解讀 首先應當肯定這個觀點有正確和值得重視的一面。執政黨的作風問題,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 但這個特權階層怎麼和蘇聯解體聯系起來?有些問題還應當進一步搞清楚: 第一,什麼是特權,哪些人屬於特權階層,這個特權階層有多大?現在學界一般認為蘇聯特權階層人數約為50-60萬。俄語「特權階層」這個詞,原意是「名稱匯錄」,有的譯成「官階名錄」,有的乾脆意譯為「特權階層」。但由什麼人組成?享有什麼樣的「特權」?尚未有人對此做出准確論述。 1998年筆者在訪問俄羅斯國家現代檔案館時,副館長薩哈羅夫曾親自給筆者展示了這本所謂「特權階層」的名單,裡面大體包含了一定級別的國家機關官員、大工廠負責人、著名集體農莊主席、大學校長、名教授等等。說他們有特權,是這些人工資和一般群眾拉開了一定檔次,甚至享有一些特殊待遇,如當時蘇共領導人,從安德羅波夫到戈爾巴喬夫,月工資是800盧布,而全國普通職工月平均工資約200盧布。盡管差距不大,這些領導人享有其他待遇則非用貨幣可以衡量,如收受的禮品、各地的別墅等等。也必須看到這些特權對損害蘇共形象的嚴重影響。而問題的關鍵在於:哪些是不合理的特權,哪些是必要的差別?把差別說成「特權」,可能不夠准確。所以不能把凡是上了「名錄」的人都算成「特權階層」。 真正的「特權階層」,是指那些利用職權「以權謀私」的人。他們有多少人?占所謂「特權階層」50-60萬人的比例多大?迄今為止沒有看到這方面材料。當然,不能低估這些人在敗壞蘇共威信、影響黨群關系、干群關系中的作用。但也不能僅僅用「一粒耗子屎壞了一鍋湯」來闡明其對蘇聯解體的影響。如果我們連「特權階層」有多少人都不清楚,又怎麼估計他們在蘇聯解體中的作用? 第二,實際上,在蘇聯社會的分配體制中,一方面確有分配不公問題,如「特權階層」,但更主要的弊端是「大鍋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復雜勞動和簡單勞動之間區別不大,甚至是腦體倒掛。1985年,工業部門中工人和技術人員平均工資之比為100∶110;農業為100∶135;建築業則倒過來,為100∶98。可以看出的確全國各個工種之間、在各種領域工作的人之間工資差別不大。 所以,對這個命題的正確解讀應當是:首先一定要看到蘇共黨內的腐敗、乃至特權階層產生這個弊端的嚴重性,它激起群眾的嚴重不滿,對蘇聯解體有著深層次影響;同時,這個特權階層到底有多少人?蘇共黨內的腐敗究竟發展到什麼程度,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做出科學的回答;更重要的是要區分分配體制中必要的「差別」與「特權」之間的界限,不能把合理的工資、待遇等差別當作特權。 任何事物從產生之日起,按照對立統一規律,自身一直存在肯定和否定兩面。蘇共在取得偉大成績的同時,自身某些弊端的積累(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教條主義、特權階層、脫離群眾……)也日益嚴重,其中每一種弊端的發展都足以致命、否定自己。但如果說「這些弊端是導致蘇共垮台的根本原因」則略嫌簡單。因為同時蘇共自身還存在「肯定」的一面。如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蘇聯仍是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並不是某個社會在某個時期存在弊端就一定滅亡,人有重病一定會死。前俄羅斯聯邦部長米哈伊諾夫堅決否認蘇聯解體是不可避免的說法。他認為,盡管當時的社會存在導致解體的因素,但同樣存在能夠消除這些因素、維護國家統一的足夠有力的機制。這里的關鍵,是看其領導人在制定大政方針時如何發揚成績、糾正時弊。 追問: 謝謝你的回答,你回答得很詳細,讓我了解更多★那蘇聯解體是不是還跟入侵阿富汗也有直接關系?

Ⅲ 蘇共是如何解體的

首先,多數俄羅斯民眾現在已經為當時他們對國家解體「無動於衷」的行為表示了懺悔。據俄羅斯最近若干次的民意調查表明,高達70%以上的俄羅斯人對蘇聯解體感到惋惜。其次,籠統說「蘇共脫離群眾」不夠准確。什麼時期的蘇共脫離群眾?列寧時期,如果「蘇共脫離群眾」,能夠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布爾什維克黨恰恰利用「和平、土地、麵包」的口號贏得了最廣大群眾,相反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則失去了群眾的支持。當然也不會是斯大林時期,那時沒有蘇共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能夠取得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的成就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從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來看,當時蘇共在執政為民方面確有不少甚至是嚴重的錯誤,損害了群眾的利益,破壞了黨群關系,但從總體上看,蘇共奉行的政策和蘇聯人民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 蘇共真正喪失群眾支持是在戈爾巴喬夫時期。由於蘇共一系列的錯誤路線,造成國內經濟狀況惡化、民族矛盾尖銳……使人民喪失對蘇共的信任。最後造成國家的解體。 所以蘇聯解體的確有「蘇共脫離了群眾」的因素,但應說明這個因素在戈爾巴喬夫時期表現最為明顯。 認為蘇共垮台的主要原因是在意識形態上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化理解。這種觀點只說到問題的一個方面,蘇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於對馬克思主義的背叛 「蘇共垮台的主要原因在於意識形態領域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化理解和思想僵化,缺乏理論創新」這也是目前社會上流傳較廣的一種說法。同樣不能說這種觀點不對,但似乎僅僅說到問題的一個方面。在蘇共70年的思想領域內,既有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一面,也有背棄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一面;既有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態度,也有對西方政治、經濟體制的教條主義崇拜……往往各種思想交織在一起,有時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至於什麼時期什麼傾向占上風,則要具體分析,絕非用「教條主義」一種表現就可以概括蘇共全部思想特徵,更不能把它說成是導致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 戈爾巴喬夫時期蘇共指導思想的最明顯特徵是背叛和放棄馬克思列寧主義,蘇共28大制定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總路線,修改蘇聯憲法、取消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就是最明顯的證明。這一時期當然也有「教條主義」,主要表現在戈爾巴喬夫等人對西方政治經濟體制的教條主義崇拜。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當然要吸收全人類的,包括資本主義國家有益的經驗成果。但如果不假思索地對資本主義的一切頂禮膜拜,甚至把其糟粕當成精華,後果必然是毀滅性的。 當然,我們絕不應當低估教條主義在阻礙蘇共思想創新方面的危害。由於不能始終貫徹把馬克思主義結合本國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學風,在關於社會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推進世界革命等重大理論上的僵化問題,始終沒能有大的改進,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進一步發展。但同樣更應當清楚蘇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於對馬克思主義的背叛。 認為蘇共出現特權階層和幹部隊伍腐敗導致蘇聯解體。這種觀點值得重視,但對特權階層、蘇共黨內的腐敗等問題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解讀 首先應當肯定這個觀點有正確和值得重視的一面。執政黨的作風問題,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 1998年筆者在訪問俄羅斯國家現代檔案館時,副館長薩哈羅夫曾親自給筆者展示了這本所謂「特權階層」的名單,裡面大體包含了一定級別的國家機關官員、大工廠負責人、著名集體農莊主席、大學校長、名教授等等。說他們有特權,是這些人工資和一般群眾拉開了一定檔次,甚至享有一些特殊待遇,如當時蘇共領導人,從安德羅波夫到戈爾巴喬夫,月工資是800盧布,而全國普通職工月平均工資約200盧布。盡管差距不大,這些領導人享有其他待遇則非用貨幣可以衡量,如收受的禮品、各地的別墅等等。也必須看到這些特權對損害蘇共形象的嚴重影響。而問題的關鍵在於:哪些是不合理的特權,哪些是必要的差別?把差別說成「特權」,可能不夠准確。所以不能把凡是上了「名錄」的人都算成「特權階層」。 真正的「特權階層」,是指那些利用職權「以權謀私」的人。他們有多少人?占所謂「特權階層」50-60萬人的比例多大?迄今為止沒有看到這方面材料。當然,不能低估這些人在敗壞蘇共威信、影響黨群關系、干群關系中的作用。但也不能僅僅用「一粒耗子屎壞了一鍋湯」來闡明其對蘇聯解體的影響。如果我們連「特權階層」有多少人都不清楚,又怎麼估計他們在蘇聯解體中的作用? 第二,實際上,在蘇聯社會的分配體制中,一方面確有分配不公問題,如「特權階層」,但更主要的弊端是「大鍋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復雜勞動和簡單勞動之間區別不大,甚至是腦體倒掛。1985年,工業部門中工人和技術人員平均工資之比為100∶110;農業為100∶135;建築業則倒過來,為100∶98。可以看出的確全國各個工種之間、在各種領域工作的人之間工資差別不大。 所以,對這個命題的正確解讀應當是:首先一定要看到蘇共黨內的腐敗、乃至特權階層產生這個弊端的嚴重性,它激起群眾的嚴重不滿,對蘇聯解體有著深層次影響;同時,這個特權階層到底有多少人?蘇共黨內的腐敗究竟發展到什麼程度,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做出科學的回答;更重要的是要區分分配體制中必要的「差別」與「特權」之間的界限,不能把合理的工資、待遇等差別當作特權。 任何事物從產生之日起,按照對立統一規律,自身一直存在肯定和否定兩面。蘇共在取得偉大成績的同時,自身某些弊端的積累(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教條主義、特權階層、脫離群眾……)也日益嚴重,其中每一種弊端的發展都足以致命、否定自己。但如果說「這些弊端是導致蘇共垮台的根本原因」則略嫌簡單。因為同時蘇共自身還存在「肯定」的一面。如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蘇聯仍是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並不是某個社會在某個時期存在弊端就一定滅亡,人有重病一定會死。前俄羅斯聯邦部長米哈伊諾夫堅決否認蘇聯解體是不可避免的說法。他認為,盡管當時的社會存在導致解體的因素,但同樣存在能夠消除這些因素、維護國家統一的足夠有力的機制。這里的關鍵,是看其領導人在制定大政方針時如何發揚成績、糾正時弊。

Ⅳ 蘇聯的改革之路

蘇聯有3次改革。

赫魯曉夫改革:政治方面——平反冤假錯案;破除對斯大林的個人迷信,強調集體領導原則。

農業方面——體制改革,赫魯曉夫在執政期間,對蘇聯經濟進行了廣泛的改革和調整,種植玉米運動。

工業方面——赫魯曉夫上台後,發現中央很難把全國20多萬個企業都集中管理好,力圖改變這種高度集中管理體制。他陸續把1.5萬個中央直屬企業下放到加盟共和國管理,同時擴大了加盟共和國的管理許可權。

勃列日涅夫改革:經濟改革對蘇聯長期以來實行的高度集中的計劃命令式的經濟管理體制沒有根本的觸動,沒有解決蘇聯經濟如何持續增長這一實質性問題,到70年代後半期,蘇聯的經濟增長速度慢了下來,蘇聯的經濟體制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

究其原因:其一,理論上對於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市場機制調節經濟的作用缺乏認識,在勃列日涅夫執政後期還組織了對東歐國家「社會市場經濟」理論的批判,從而阻遏了對社會主義新經濟體制的進一步探索。

其二,實踐上由於「新經濟體制」的實行,面對所出現的片面追求利潤、忽視產品質量、盲目濫發獎金,不顧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等等問題,沒能找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害怕改革會引發新的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穩定,動搖其權力基礎,因而改革逐步收縮,出台的改革措施被取消,致使經濟體制改革半途而廢。

戈爾巴喬夫改革: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新思維」從根本上放棄了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和政治體制,該改革以徹底擯棄斯大林主義留下的政治體制遺產,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名義,取消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蘇聯共產黨的法定執政黨地位和公有制經濟對國家經濟的有效控制。

造成蘇聯黨和國家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亂和國家經濟的繼續惡化,為西方國家宣傳資本主義、攻擊共產主義,從而解體蘇聯提供了可乘之機。在這種背景下,以葉利欽為代表的政治勢力,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支持下,利用改革後形成的混亂局面將蘇聯引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歷史上社會主義的改革方向大致有兩種一個是不斷集權加大經濟干預力度,另一種是減少對經濟的干預進行適度調控。新經濟政策就是實行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商品經濟,反正就是和我們國家改革開放走一條路線。

後來該走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權的經濟模式幾乎每個工廠的生產經營都由國家調配,這種模式是蘇聯短期之內崛起但副作用極強,於是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開始調整逐步向企業放權,減少對經濟干預,改革措施前期效果顯著,但由於改革觸動蘇聯特權階層利益(勃列日涅夫本人也是)最終改革停滯不前,到戈爾巴喬夫時期,他推行更激進的改革,但錯誤的將改革方向有經濟轉向政治,最終失敗。

(4)蘇共指導思想擴展閱讀

蘇聯(俄語: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俄語縮寫:CCCP),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後擴至15個加盟共和國)。1991年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至此,蘇聯解體。

蘇聯是當時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國家。疆域橫跨東歐、中亞、北亞的大部分;陸上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蒙古及朝鮮接壤;與瑞典、日本、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由15個權利平等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並奉行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執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成為了與美國並稱的世界超級大國,世界進入到兩極格局,蘇聯主張通過大力發展軍事力量來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之後蘇聯與美國的冷戰在1946年3月正式拉開序幕。

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蘇聯最高蘇維埃於次日通過決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葉利欽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蘇聯主要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蘇聯解體,蘇共解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

隨著東歐劇變,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政府也紛紛效仿東歐諸國,意圖脫離蘇聯而獨立。1991年8月24日,蘇聯第二大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宣布獨立,蘇聯開始走向解體。之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宣布蘇共為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俄羅斯境內的活動。

在1991年年底,他聯同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的總統在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簽約,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從而建立一個類似英聯邦的架構來取代蘇聯。蘇聯其他加盟國紛紛響應,離開蘇聯,蘇聯在此時已經名存實亡。

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葉利欽。12月25日晚,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宣告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

12月26日,代表們象徵性舉了手,蘇聯最高蘇維埃自行解散,標志著蘇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從現實和法律上正式結束其存在。

蘇聯解體後,分裂為十五個國家,且大部分經濟及軍事力量由最大加盟國俄羅斯繼承。

Ⅳ 蘇共第二十八次代表大會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

1990年7月2日~13日,前蘇聯共產黨第二十八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召開,來自全蘇各地黨組織的4657名代表參加了本次大會。大會由雷日科夫主持,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作政治報告。戈爾巴喬夫在報告中分析了前蘇聯社會的政治經濟形勢,指出改革帶來的積極成果和面臨的嚴重困難及問題,他認為改革的基本進程是健康的。他嚴厲批評了保守力量企圖利用當前的困難和群眾的不滿,使改革進程倒轉。他認為:前蘇聯「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要麼沿著改革的道路繼續前進,「這樣國家就會迎來美好的未來」,要麼「反改革勢力占上風」,「那時國家和人民就將面臨黑暗時代」。他承認改革工作中也有失誤,但他認為不能說目前的「種種不幸都是改革的過錯」。他主張:改革的主導思想是「在社會主義選擇的范圍內使社會深刻民主化和人道化,使其成為自由的社會」,他宣布蘇共的目標是實行「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他說:「幾十年來,蘇共只是為專橫的官僚體制服務」,而更新的蘇共應該是「以社會主義為選擇和以共產主義為前景的黨」。隨後,雷日科夫、麥德維傑夫、雅科夫列夫、利加喬夫、謝瓦爾德納澤、拉祖莫夫斯基、克留奇科夫和亞佐夫等11名政治局委員先後向大會報告了個人工作情況,並就黨和政府的工作發表了個人意見。

7月10日,戈爾巴喬夫以3/4的多數票再次當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成為蘇共歷史上第一個不是由中央委員會而是由黨的代表大會直接選舉產生的總書記。大會選舉產生了新的中央委員會,由412人組成,新選出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占其組成的96.25%,原中央政治局委員利加喬夫、麥德維傑夫、雅科夫列夫等人落選。

7月12日,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葉利欽向蘇共二十八大宣布退黨,葉利欽在聲明中說:「鑒於我當選為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和俄羅斯人民賦予我的重大責任,考慮到社會向多黨制過渡,我不能只履行共產黨的決定。我必須服從人民的意願,因此,鑒於我所承擔的義務,我宣布退黨」。莫斯科市長波波夫和列寧格勒市長索布恰克也相繼發表了退黨聲明,認為蘇共「根本沒有能力向全國提出一個走向新社會的現實綱領」。隨後「民主綱領派」有20餘人在大會上宣布與蘇共「決裂」。

蘇共二十八大通過了題為《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綱領性聲明以及關於經濟改革、軍事政策、農業政策、民族政策、青年政策、文化政策等決議和修改黨章的決議。蘇共二十八大文件中認為前蘇聯的政治經濟制度是「專橫官僚主義體制」,是「極權官僚模式的社會主義」,是對社會主義思想的扭曲。蘇共二十八大宣布蘇共是「以社會主義為選擇、以共產主義為前景的黨」,把「全人類價值」和「共產主義理想」並列作為蘇共綱領性目標的基礎,把「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確立國際主義和全人類價值」作為奮斗目標,認為「改革的實質在於,從極權官僚制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過渡。

蘇共二十八大宣布蘇共不再是國家的「領導力量」和「核心」,改稱蘇共是「自治的社會政治組織」,宣布黨「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和解決社會發展問題的建設性立場捍衛在同其他社會政治力量自由競爭中作為政治領導的權利」。蘇共二十八大宣布實行政治多元化和多黨制,宣布要「擺脫教條主義解釋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遺產」,「堅決放棄意識形態的壟斷主義」。

蘇共二十八大是在前蘇聯改革遇到重重困難時刻召開的,它是蘇共黨史上最後一次代表大會。這次代表大會制定了未來前蘇聯改革的方針和路線,即將「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作為黨的任務和改革的目的,反映了蘇共在指導思想、組織原則、黨的性質、黨的地位等原則問題上的重大變化。

Ⅵ 蘇共二十大對中國的影響

蘇共二十大解放了思想,破除了迷信,為毛澤東探索的起步創造了思想前提,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斯大林一直被公認為國際公產主義運動的領袖、真理的化身。

在世界各國共產黨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蘇共二十大的召開以及對斯大林的批判,打破了斯大林領導的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完美無缺的神話,使毛澤東從多年的迷信束縛中解脫出來。破除了斯大林的迷信,也就破除了對蘇聯經驗和模式的盲從,為毛澤東開始他的探索之路提供了一個自由的空間。

蘇共二十大使毛澤東在經濟方面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毛澤東在提出以蘇聯為借鑒,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時,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調查研究,並總結了近些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論十大關系》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

(6)蘇共指導思想擴展閱讀:

蘇共二十大的內容:

蘇共二十大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批判個人迷信和斯大林,這也是蘇聯自斯大林時代之後的頭等大事,震驚了世界,也造成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和後果。

在蘇共二十大的正式議程中,批判個人迷信和斯大林並不顯著。赫魯曉夫在宣布大會開幕後還說:「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蘇共十九大後失去了傑出的領袖斯大林」,他甚至還提議代表們為斯大林默哀。其在大會的總結報告中,也只是籠統的批判了個人迷信而沒有直指斯大林。

他說,蘇共「堅決反對和馬克思主義不兼容的個人迷信,因為個人迷信把這個或那個活動家變成創造奇跡的英雄,而縮小了黨和群眾的作用,降低了他們的創造積極性。個人迷信流行的結果就是降低了黨的集體領導作用,優勢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嚴重的損失」。

Ⅶ 蘇共執政黨建設中出現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蘇聯解體以及對中國的啟示
蘇聯,於1922年12月20日以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並而成,其後又陸續有國家加盟。在其第一任領導人弗拉基米爾·列寧於1924年去世後,約瑟夫·斯大林取得了領導權,領導國家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使蘇聯一度成為全歐工業生產值最高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佔領了東歐國家,扶持了衛星國。其於1991年解體,由葉利欽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其主要的軍事、經濟及國際地位。
蘇聯雖然已經不存在了,但它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和啟發。本文主要淺析蘇聯解體的原因以及對當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啟示。
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
1、蘇聯模式。蘇聯模式最最要的特徵就是高度集權,高度的政治經濟體制和統一的思想意識形態以及嚴密的社會輿論控制。蘇聯成立之前,商品經濟並不發達,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但蘇聯成立之後卻採用單一的公有制,重工輕農,經濟發展基礎薄弱,高福利、高消費水平更加導致經濟這也就導致上世紀80、90年代,蘇聯名為世界超級大國,但是其人民的生活水平遠遠落後於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甚至落後於東歐和亞洲的許多國家,更別說與其主要對手美國相比。同時計劃經濟體制局限性也導致了經濟的發展。 2、戈爾巴喬夫錯誤路線和政策 蘇聯解體,戈爾巴喬夫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改革思想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社會發展方向,推行的路線和政策造成了蘇聯社會的動盪與混亂。他在上台之初就推出「辛納屈主義」政策,放棄勃列日涅夫主義,減少對東歐國家內政的干涉,尤其是停止了武力干預。這個政策導致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於1989年內發生了一系列劇烈的「政治地震」,加速了蘇聯解體。
3、蘇共黨組織建設很薄弱,這也是蘇共失敗的主要原因。黨員腐敗、質量低下,不能發揮先鋒帶頭作用,失去了保衛自己推進黨內建設的組織力量。同時,戈爾巴喬夫上台後出台了不允許在企業、農村、學校等基層單位建立黨組織的法律,結果造成基層組織大幅度萎縮,失去了群眾基礎。許多幹部和黨員喪失了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迷失了方向。更有許多黨員入黨只是為了仕途上的發展和撈到利益。這樣的黨,是無法引領這個「超級大國」的,尤其是非常復雜的大國。 4、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從蘇聯成立之初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就對社會主義蘇聯進行了持續的和平演變。通過各種手段籠絡蘇聯領導幹部和廣大人民,導致蘇共內部分裂出親英美派。同時蘇聯對人民簡單的宣傳資本主義一切都不好反倒使一部分人感到實際和宣傳的不一樣,對蘇共的做法產生了懷疑。 5、憲法條文中給予了加盟共和國自由脫離蘇聯的權利。我認為這也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這樣的憲法不足之處就在於一旦遇到困難,我可以自己退出,不受你制裁,導致了蘇聯解體前期各加盟共和國情緒紛紛低落,彼此依賴性經不住考驗,最終導致整個盟體崩潰瓦解。
上世紀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解體了,留給了現在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不應該只是感慨,更應該從中受到啟發。
首先,國家統一絕不容許侵犯。戈爾巴喬夫「辛納屈主義」政策就違背了國家統一不容侵犯的原則,必要的武力手段是解決分裂的最好方法,而該政策卻放棄了,再加上憲法規定的各加盟國可以選擇退出,這從一開始久給蘇聯解體埋下了隱患,所謂大難臨頭各自飛形容這在合適不過了。凡違背國家統一的行為都應該堅決制止,必要時採用武力手段。
其次,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共產黨領導。把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必然就要堅持社會主義的道路。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且一切是從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出發。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結底體現在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上,在貧窮的情況下,社會主義其他方面的優點也難以發揮。只有社會主義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民才能安居樂業,群眾才會信任共產黨領導。蘇聯後期拋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思想,背離了社會主義是典型的反面例子。
再一個就是加強黨內建設,規范黨員作風,加強社會主義政黨的建設,增加凝聚力,走群總路線。腐敗自古天理不容,但凡一個時代的終結,大多與領導者腐敗有關。蘇聯解體也就標志著蘇共的失敗,為何失敗,後期的蘇共腐敗隨處可見,甚至大多數黨員就是為了一己私利,同時,黨員質量也很關鍵,高層次的黨員是黨內的骨幹,也是保衛黨的重要力量,後期的蘇聯,黨員質量不敢恭維,這也讓蘇共失去了保衛自己的關鍵力量。群總是執政的基礎,只有把服務群眾作為主要目標,人民才會信任任執政黨,才會為執政黨服務。
最後要處理好國際關系,但又要警惕「和平演變」。在對外政策方面,既然集中精力於經濟建設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首要任務,外交政策的目標就是為國內建設服務、為國內建設提供良好的國際環境,就應該始終堅持和平外交的原則。與此同時,也要防止國際敵對勢力的顛復破壞,特別是利用民族問題作為干擾經濟建設、分裂國家的潛入口。

Ⅷ 總結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指導思想、主要內容和結果方面的異同以及失敗原因。

1.赫魯曉夫改革的背景: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1953年9月,赫魯曉夫正式就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此時,蘇聯斯大林模式引發的問題已日益顯露。例如:工業發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農業卻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蘇人均的糧食低於1913年,牲畜存欄數與1913年相當,而蘇聯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從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下片面發展重工業的經濟結構的弊端。這種狀況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會的穩定,也不能滿足國家對糧食和原料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赫魯曉夫擔當起沖破「斯大林模式」的重任,開始了經濟領域的改革,而且首先從農業開始。為了改變斯大林時期,個人崇拜之風盛行,民主和法制遭到踐踏等等現象,赫魯曉夫開始了對斯大林的批判,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政治改革。
2.赫魯曉夫改革的內容
(1)經濟改革。首先從農業開始。工業方面,也採取了一些措施。
(2)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對斯大林的個人迷信,強調集體領導原則,平反冤假錯案,為受迫害者恢復名譽。
3.赫魯曉夫改革的結果及其原因
關於赫魯曉夫改革的結果,教材簡述為:成效甚微。並在「學思之窗」中介紹了大規模墾荒的結果和影響:暫時起一定作用,但是破壞了生態。教材分析改革失敗的原因是赫魯曉夫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學的認識,無法從根本上破除這一模式。對斯大林的批判和政治改革。在客觀上看有利於破除對斯大林的迷信,有利於解放人們的思想。但同樣對斯大林缺乏科學的認識,把斯大林的一些錯誤,歸結為斯大林的個人品質,沒有認識到錯誤的產生固然有個人因素,但根源在於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這種對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亂。

1.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內容
勃列日涅夫上台後,對赫魯曉夫的政治經濟政策做了一些調整。政治方面,強調加強黨的集體領導,同時提出擴大黨內外民主,實行集體領導原則。在經濟方面,把改革的重點轉移到工業方面。在國營企業中推行「改進工業管理,完善計劃工作和加強工業生產的經濟刺激新體制」。主要內容有兩個方面,從中可看出改革仍然是在計劃經濟的范圍內進行。」
2.改革的結果及其原因
改革的結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終失敗。原因一是仍然沒有突破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二是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蘇聯已建成「發達社會主義」社會,這種過高估計蘇聯社會實際發展水平的錯誤判斷,進一步阻礙了改革進程。加上這一時期蘇聯推行霸權主義的外交政策,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加重了經濟負擔。到1975年以後,國民經濟進入停滯時期。

1.戈爾巴喬夫改革的背景
形勢用十二個字概括「步履蹣跚,內外交困,危機四伏」。經濟方面,1985年蘇聯人均GNP為3.396美元,不僅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而且落後於亞洲、拉美一些國家。蘇聯人均生活水平從革命前居歐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雖擁有發達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術等,但整個現代技術領域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15~20年。民用工業品技術非常落後,質量低劣。工業生產中浪費驚人,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不斷下降,農業生產長期落後等等。總之,蘇聯以重工業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從70年代起已喪失了潛力。政治方面,在長期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下,幹部任命制、職務終身制使蘇聯形成了一個官僚精英集團,他們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貪污受賄,驕奢淫逸。人民群眾對共產黨不滿的情緒日增。蘇聯社科院一次關於蘇共性質的調查顯示。認為蘇共代表工人的只佔4%;認為代表全體人民的只佔7%;認為代表全體黨員的佔11%;而認為僅僅代表黨的官僚、幹部和機關工作人員的竟達85%。由此看來,蘇共已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民族關系方面:俄國歷史上靠擴張起家,民族眾多,但各民族發展極不平衡。無論是沙皇,還是蘇聯都對少數民族實行同化的高壓政策。斯大林時期採取鎮壓和強制遷徙的政策,造成很多問題。斯大林之後,高壓政策被懷柔政策所取代,民族問題日益顯露,地方民族主義傾向日益明顯。國際關系方面: 「二戰」後出於與美國爭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進行軍備競賽,致使軍費開支達到國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時四處伸手,1979年入侵阿富汗,每年花掉幾十億盧布,還使蘇聯的國際形象大大受損。當1981年美國里根總統上台後,採取強硬的態度,蘇聯再也無力應付,被迫進行全面收縮。
2.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及其影響
經濟改革及其影響: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執政,開始改革。首先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重點是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上是承認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政府還對價格、信貸、稅收等體制進行改革,減少了指令性計劃指標,代之以指導性計劃指標。通過一系列法規,調整所有制的結構,使原來的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由於「加速戰略」倉促上馬,阻力較大,對長期形成的畸形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對農業體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視,對企業改革的宏觀決策缺乏具體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達到預期的效果。戈爾巴喬夫認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於是把重點轉向政治改革,以求掃除障礙。
政治改革及其影響:
戈爾巴喬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以取代科學社會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在實踐中主張「公開性,民主化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多元化」,這些造成了人們思想的混亂。民族主義勢力泛濫,民族矛盾激化。蘇共內部產生嚴重分歧,各派之間的斗爭日趨激烈和公開化,蘇聯的政治經濟形勢迅速惡化。1990年,蘇聯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決議,從憲法中刪去了關於共產黨領導作用的條文。同年蘇共「二十八大」通過一系列文件對「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作了全面闡述,宣布要在蘇聯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多黨制;在意識形態上拋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放棄黨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壟斷地位」,實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識形態多元化等等。由此可見,戈爾巴喬夫是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模式改革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至此,蘇聯結束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由共產黨領導的歷史。這次大會後,蘇聯國內的政治斗爭更加激烈,社會環境更加動盪不安,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傾向加強面對混亂的局面,戈爾巴喬夫已無法控制,在1991年8月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職務,並建議蘇共中央「自行解放」。12月21日蘇聯的11個加盟共和國共同簽署了建立「獨聯體」的阿拉木圖協議,蘇聯實際上解體。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發表電視講話,宣布辭去蘇聯總統的職務,蘇聯歷史結束。

Ⅸ 在葉利欽的領導下蘇聯共產黨內有什麼變化

1990年1月,在他的積極活動下,蘇聯共產黨內形成了以他為代表的「民主綱領派」。這年7月,在蘇共第二十八次代表大會上「民主綱領派」公開提出蘇共放棄馬列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放棄共產主義的奮斗目標,放棄民主集中制,要把蘇共建設成社會黨的思想主張。他們還極力主張,取消軍隊、政治部門和國家機關中的基層黨組織。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