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
① 鄭州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的介紹
鄭州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就業中心」)是鄭州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職能部門,處理畢業生就業日常性工作,並組織協調全校各有關部門做好就業工作;負責全校畢業研究生、本科畢業生和專科畢業生的就業教育、管理、指導和服務方面的工作。「就業中心」下設就業管理部、就業指導部、技術信息部等三個主要部門。
② 求一篇大學生就業指導
自1998年的高校「並軌」、擴大招生開始,可以說我國高等教育邁入了空前的跨越式發展階段。高等教育產業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大學生畢業,能否順利進入社會、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即畢業生就業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每年特定時間都會成為各大媒體的焦點。大學畢業生就業不僅關繫到每個學生的前途,還直接影響到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更是關繫到我國社會人力資源和經濟發展狀況的一件大事。1 大學生就業難原因何在1.1 認識有誤區 (1)擴招惹的禍。2003年是高校擴招後的第一個畢業生高峰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從2002年的145萬猛增至212萬人,2004年再增68萬,達280萬人,到2005年,進入就業市場的高校畢業生可能將突破340萬,畢業生就業形勢的一年緊過一年。於是,許多家長和學生抱怨:都是擴招惹的禍! 我國大學毛入學率雖已接近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15%的起點指標,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佔總人口的5%左右,與發達國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0%~50%以及從業人口中高學歷比例1/3相比,中國的大學畢業生遠未到過剩的程度,我國大學畢業生的飽和性失業是不存在的。教育部對部分高校6 000多名畢業生擇業行為的調查顯示,期望在沿海開放城市就業的學生高達66.67%,僅有6.37%和2.59%的人選擇內地省會城市和中小城市,至於鄉鎮、農村及邊遠地區幾乎沒有人願去。可見畢業生就業難、人才過剩只是相對過剩,相對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業和大公司而已,在廣大農村地區和西部地區,則是絕對不足。 (2)大學畢業必然是精英。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實現幾十來的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越來越趨近大眾化。而廣大學生及其家長對畢業生就業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幾年前精英教育階段的觀念上:只要大學畢業,就意味著是「精英」,一定得有一個體面的工作。因此,畢業生及其家長十分強調單位的性質、行政級別(或企業規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點待遇等。所以觀念不能及時革新,思想不能與時俱進,是畢業生就業難的症結所在。剛畢業的大學生從各方面來看創造出的價值都是有限的,因此應理性地給自己一個較為准確的定位。 (3)高學歷等於高就業能力。這是目前我們社會的普遍誤區。用人單位人才高消費,學生和家長盲目追求高學歷,誤以為高學歷等於高的工作能力。事實上,知識是頭腦中的經驗系統。能力是與活動要求相符合並影響活動效果的個性心理特徵的綜合,是個體固定下來的概括的心理活動系統。二者的發展並不一致,知識與就業能力、學歷與就業能力之間不能劃等號。 高等教育是學術性、專業性教育,既可以是學術性的專業教育,也可以是職業性的專業教育。我國高校長期以來形成了過分偏重學術性專業教育的特點,因此這種教育下的高校畢業生更容易出現知識與能力發展的不平衡。就業需要的是相關的職業素質和能力。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職業能力,這些顯然是相當一部分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畢業生所缺乏的。1.2 整個社會就業現狀差強人意 失業是一個社會問題,主要與一個國家就業需求狀況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國家經濟政策失調有關。我國正處於轉型期,政府機構改革和經濟體制轉軌迫使國有單位減員增效,吸納能力大幅下降。整個社會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目前面臨來自約1 400萬國企下崗失業人員、1.5億農村富餘勞力和近1 000萬城鎮年度新增勞力的巨大壓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過發展服務業等多種途徑緩解壓力,但據權威預測,中國未來3~5年,每年城鎮需安排2 200~2 300萬人就業,即使經濟保持7%~8%的增長率,仍會出現每年上千萬的「工作缺口」。在社會就業市場的吸納能力沒有相應增長的背景下,我國高校大規模擴招後的本科生相繼畢業,一年多於一年。因此,畢業生就業問題顯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1.3 高等教育本身存在問題 我國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計劃經濟痕跡依然濃重,沒有與市場「零距離」接觸。首先高校培養層次比例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各層次就業率與同期招生數層次結構呈反向,研究生供小於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專科生供大於求。其次,高校現有學科專業結構存在問題。學科專業供求錯位,專業設置趨同化、集中化,這樣勢必造成課程結構的僵化,閉門造車,脫離實際。學校不能以市場需要、知識結構需要為導向,學科專業結構、課程結構急需調整。第三,重學術教育輕職業教育。不管什麼類型、什麼層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綜合性研究型大學靠攏。畢業生多數要走向生產第一線,而學校辦學的指導思想和課程設置都偏重學術性,忽視學生就業所需的職業技能培養,學校教育與市場要求的嚴重脫節 2 大學生就業與創業對策思考2.1 政府:創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 首先,政府應加快經濟發展,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其次政府需繼續重視和推進社會就業,進一步理順畢業生就業體制,始終堅持市場取向,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淡化戶口對勞動力市場供需雙方自主選擇的約束,淡化單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戶口、檔案管理和勞動保險等方面給予相應配套的社會保障。同時提供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和西部地區就業,鼓勵自主創業。大學畢業生不應該僅是社會現有崗位的競爭者,擠占就業機會,而更應該是新崗位的開拓者,為社會帶來就業的機會。政府應出台鼓勵各種資本對畢業生新創高科技實體進行投資的傾斜政策;設立大學生創業基地,並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專業指導、法律咨詢、市場分析等服務;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在審批手續、金融貸款、工商登記、稅收等予以特殊優惠。2.2 社會:觀念與時俱進,服務實在周到 我國社會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勢在必行,必須徹底擺脫長期以來固存於人們頭腦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級等封建思想的束縛,真正認同勞動者無高低貴賤之分的觀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會意識。同時實實在在地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服務。 畢業生更應當根據人才市場供求狀況適當調整自己的就業預期。大學既培養社會精英,也培養普通的社會勞動者,「北大才子賣肉」很正常。經濟發達地區和熱門行業畢竟是少數,其吸納畢業生的能力有限,而相當一部分不被大學生看好的地方和行業,卻對大學生有著巨大的需求。 同時建議建立全國性的就業信息網路,加強社會需求預測研究和報告,真正為畢業生提供細致周到的就業服務。2.3 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1)畢業生就業情況已成為衡量高校辦學成效的重要標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業率必然給學校施以壓力和動力,學校只顧教育不管就業行不通了。 (2)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職業能力之縫誰來填?目前情況下高校得擔此大任。高校教學改革與社會發展、國家建設需要緊密結合。專業設置、課程結構要滿足市場所需;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反饋」、「高校生源報考錄取比預警」等系統,根據不同專業科學地制定擴招規模;加大社會急需專業的招生數量,控制長線專業的發展規模,對教學質量不高、專業設置不合理的專業要減少招生數量甚至停止招生。 (3)發展職業培訓機構,大膽嘗試校企聯姻。剛從學校里出來的學生除了動手能力弱外,表達溝通能力也普遍存在問題。學校應增設職業培訓機構或增加職業素質教育課程,包括商務禮儀、心理健康、與人溝通、融入團隊等內容。將職業素質培訓與實習結合起來,真正使畢業實習起到縮小、彌合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之縫的作用。 (4)高校應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給就業指導工作重新定位,成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部分,作為對學生的人生指導,滿足學生對於人生發展和職業生涯設計的需求,貫穿於大學教育的始終,既彌補以前就業指導的不足,又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加強就業指導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構建適應社會發展的就業指導體系,建立完整的就業指導目標、指導內容,形成有效的就業指導方式和手段,逐步推進在整個大學期間的就業指導,並且在就業指導的同時推進對學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學生對素質教育的認同度和參與的積極性。 (5)自主創業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體系改革的一個方向,也給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 ,學習的「第三本護照」是創業能力。重視對大學生開展創業教育並將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規化、制度化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趨勢。 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通過各種可利用的教育方式來培養創業者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並最終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創業教育應注重對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使學生由被動的就業觀念轉變為主動的創業觀念,鼓勵學生將創業作為自己職業的選擇,並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興趣特長相結合,創造出自己所期望的價值。自主創業是個體在解決就業問題上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學生創業培訓試行方案,並首次設立了專門針對應屆畢業生的上海創業教育培訓中心,其創業培訓規劃包括入門培訓、實務與創業培訓、個性化輔導和開業跟蹤扶持。大學生創業培訓實施政府補貼,由勞動保障部門委託具有資質的創業培訓機構負責實施。有志創業的大學生可以先培訓充電、後創業實踐,雖然在畢業時自主創業的學生終究只是少數,但是對所有的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進行系統的創業教育、創業訓練是必要的,努力培養他們創業的能力與素質,增強創業意識,為他們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創業、崗位立業作好准備。去年年初江蘇大學成立學生創業學校。武漢大學也宣布允許學生休學創業,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基金,並組織專家教授編寫創業課教材,在全體本科生中增設「創業課」 ,教有能力的學生「做老闆」。對畢業生自主創業政策、自主創業的可能性和素質要求、實施途徑及發展趨勢等的研究,對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引導等也是高校應加強研究的課題。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難的緩解和解決依賴經濟發展,也離不開體制改革和觀念更新。解決畢業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府、社會、學校和學生自身等各個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門、高校、社會,包括畢業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應重視研究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社會分工。繼續推進就業體制改革,明確國家、高校和勞動人事等政府部門的職責和管理許可權。確立學校在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地位及應承擔的權利義務。加快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使畢業生就業工作擺脫目前困境,走上正軌。
③ 就業指導課的重要性
可以幫助學生熟悉國家的就業政策,了解社會職業信息,認清就業形勢,轉變擇業觀念,科學定位個人發展方向,同時,不斷完善自身素質,掌握求職擇業的技巧,提升職場競爭力與主動適應社會的能力。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的不斷提高和院校的擴招,高等教育逐漸普及大眾化,越來越多的學生有機會走進大學校園,隨之而來的大學畢業生在逐年地快速遞增,關於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問題已成為社會不容忽視的焦點問題。本文對在大學教學中開展就業指導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大學課程 就業指導 重要性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大學教學中的就業指導課程如何指導學生就業,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向。面對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方式、師資力量的構建、專業學科的發展等問題,高校應給予充分的重視。採用科學的教學手段、多種模式教學、培養專業能力強的師資力量,全面提高就業指導教學的水平。
一 開展大學就業指導教學課程的重要意義
我國經濟體制下的就業市場開放搞活,已經打破了傳統的分配形式,畢業生就業的壓力越來越大。相關資料表明,我國今年的畢業生人數已經達到630萬,預計明年的畢業生人數將達到660萬。針對這種現狀,高校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開設專業的就業指導課程,配備專業的指導教師,為大學生的畢業、就業、創業等提供全面的、有效的、高質量的指導服務。
近幾年,我國大學畢業學生就業形勢一直不容樂觀,供需矛盾突出,總體就業率不高。一方面國有企業的改組改造、減員增效的措施使得大學生就業渠道變窄;事業部門的精簡分流更使得大學生就業通常選擇的就業方向的進入機會大大減少;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將隨著高校擴招逐年增加。據統計,2002年我國大學畢業生為145萬人,2003年猛增至212萬人,2004年、2005年分別為260萬人和320萬人。如果按初次就業率70萬推算,今年將約有60萬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明後兩年將分別約為80萬和100萬。而民營企業和西部地區等一些急需人才的地方卻又很少有畢業生問津。這些使各高校不得不認識到搞好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必要性。
高校的教育應根據時代的需求進行必要的變革。高校的發展變化給學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帶來更多發展的機遇,同時也加大了競爭的環境。畢業生作為高校的成果體現,成果的輸出情況就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就業狀況清晰的展現了高校教學的水平和管理措施,同時可以提升高校的知名度,促進生源質和量的提高,直接關系著高校以後的建設狀態和發展方向。面對社會的需求,學生的迫切期望,進行有效的畢業生指導工作,可以為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做好指引,為高校未來的創建發展打好基礎。
目前我國大學生的畢業狀況是自主擇業和自謀創業共舉。對於社會中對人才的需求信息需要有較好的溝通渠道。作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教研體制,可以建立起溝通學生和企業、部門雙向的橋梁。可以向大學畢業生提高廣泛、准確的招聘信息,也可以向企業部門等介紹畢業生的學習成果、專業知識、興趣特長等信息等狀況,方便企業、部門等用人單位選用適合的人才。
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需要大量的人才動力,高校就是社會的人才庫。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重心是盡量合理地調配人才資源,避免人才的浪費。有一部分畢業生盲目地嚮往我國經濟建設發達的地區,但是這些地區自身的人才量和原有的、現有的人才數量已經是供大於求,同時對人才的要求和面對的壓力日益明顯,對畢業生未必是最好的選擇。高校的就業指導體系可以適時的進行疏導,引導學生到更適合的發展較緩的地區工作,發展自己的事業,鼓勵畢業生自己創業,自謀發展。培養畢業生正確的就業觀、思想觀、避免人才資源的流失,加強合理的調配。
二 全面發展,提高大學就業指導工作
大學生的就業指導體系要充分發揮作用,必然要建立業務能力強、有責任感的專業化的指導隊伍。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應轉變以前坐以待斃的思想觀念,加強為學生提供服務的觀念,在其位謀其政,全面考慮畢業生的就業心情和企事業單位的人才需求方向,為雙方提供搭建溝通的橋梁,使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有序地開展。作為高校就業服務體系的工作人員應該不斷地學習業務知識,提高為學生服務的積極性,提高與企業等單位的對接、溝通能力,提高對信息的分析、整理、分類的能力,從多方面增強知識層面和業務水平,不斷為畢業生提供實效性強的招聘信息。
建設就業服務的信息網路平台,增強溝通信息的通暢性。目前畢業生對求職的信息了解得不及時、不全面,信息分散、缺乏、失真的現象比較突出。因此,當務之急是盡早創建高校畢業生供需信息網路,增強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間的溝通。
同時,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通信手段的不斷更新,電腦的普及,為大學畢業生供需信息網路提供了可能性。創建就業信息網路應以市場為導向,注意及時收集、更新各方面的相關信息,並使校園畢業生信息網站與國內各社會人才信息網聯網,形成開放性的就業信息網路。
總之,在大學教學過程中,開設就業指導課課程,積極主動地做好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無論是對大學未來的發展建設,還是對學生的培養都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採用科學的、現代化的管理制度,加強大學的就業服務部門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的信息溝通,了解人才的需求方向,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的能力,促進大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的雙向選擇,為大學生的畢業、就業提供良好的後備力量。
參考文獻:
[1] 劉獻文.大學生就業指導教程[M].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斌;閻榮花.畢業生就業指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瞿振元.高等學校教材:大學生就業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李宗玲.職業信息與職業指導淺論[J] .教育探索,2008(07)
[5]王燕玲.大學生就業與創新指導[J].信息網路安全,2010(07).
④ 誰在北京大學對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
首先,法學畢業生的就業前景是公認的冷門,但是在法學畢業生的就業周期較長,經過幾年之後一般都會有一個不錯的職業,況且你是北大的法碩。重點還是個人能力強,鄙人也是法學專業。
⑤ 急求一篇關於《大學生就業指導》的論文
自1998年的高校「並軌」、擴大招生開始,可以說我國高等教育邁入了空前的跨越式發展階段。高等教育產業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大學生畢業,能否順利進入社會、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即畢業生就業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每年特定時間都會成為各大媒體的焦點。大學畢業生就業不僅關繫到每個學生的前途,還直接影響到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更是關繫到我國社會人力資源和經濟發展狀況的一件大事。
1 大學生就業難原因何在
1.1 認識有誤區
(1)擴招惹的禍。2003年是高校擴招後的第一個畢業生高峰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從2002年的145萬猛增至212萬人,2004年再增68萬,達280萬人,到2005年,進入就業市場的高校畢業生可能將突破340萬,畢業生就業形勢的一年緊過一年。於是,許多家長和學生抱怨:都是擴招惹的禍!
我國大學毛入學率雖已接近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15%的起點指標,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佔總人口的5%左右,與發達國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0%~50%以及從業人口中高學歷比例1/3相比,中國的大學畢業生遠未到過剩的程度,我國大學畢業生的飽和性失業是不存在的。教育部對部分高校6 000多名畢業生擇業行為的調查顯示,期望在沿海開放城市就業的學生高達66.67%,僅有6.37%和2.59%的人選擇內地省會城市和中小城市,至於鄉鎮、農村及邊遠地區幾乎沒有人願去。可見畢業生就業難、人才過剩只是相對過剩,相對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業和大公司而已,在廣大農村地區和西部地區,則是絕對不足。
(2)大學畢業必然是精英。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實現幾十來的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越來越趨近大眾化。而廣大學生及其家長對畢業生就業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幾年前精英教育階段的觀念上:只要大學畢業,就意味著是「精英」,一定得有一個體面的工作。因此,畢業生及其家長十分強調單位的性質、行政級別(或企業規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點待遇等。所以觀念不能及時革新,思想不能與時俱進,是畢業生就業難的症結所在。剛畢業的大學生從各方面來看創造出的價值都是有限的,因此應理性地給自己一個較為准確的定位。
(3)高學歷等於高就業能力。這是目前我們社會的普遍誤區。用人單位人才高消費,學生和家長盲目追求高學歷,誤以為高學歷等於高的工作能力。事實上,知識是頭腦中的經驗系統。能力是與活動要求相符合並影響活動效果的個性心理特徵的綜合,是個體固定下來的概括的心理活動系統。二者的發展並不一致,知識與就業能力、學歷與就業能力之間不能劃等號。
高等教育是學術性、專業性教育,既可以是學術性的專業教育,也可以是職業性的專業教育。我國高校長期以來形成了過分偏重學術性專業教育的特點,因此這種教育下的高校畢業生更容易出現知識與能力發展的不平衡。就業需要的是相關的職業素質和能力。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職業能力,這些顯然是相當一部分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畢業生所缺乏的。
1.2 整個社會就業現狀差強人意
失業是一個社會問題,主要與一個國家就業需求狀況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國家經濟政策失調有關。我國正處於轉型期,政府機構改革和經濟體制轉軌迫使國有單位減員增效,吸納能力大幅下降。整個社會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目前面臨來自約1 400萬國企下崗失業人員、1.5億農村富餘勞力和近1 000萬城鎮年度新增勞力的巨大壓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過發展服務業等多種途徑緩解壓力,但據權威預測,中國未來3~5年,每年城鎮需安排2 200~2 300萬人就業,即使經濟保持7%~8%的增長率,仍會出現每年上千萬的「工作缺口」。在社會就業市場的吸納能力沒有相應增長的背景下,我國高校大規模擴招後的本科生相繼畢業,一年多於一年。因此,畢業生就業問題顯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1.3 高等教育本身存在問題
我國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計劃經濟痕跡依然濃重,沒有與市場「零距離」接觸。首先高校培養層次比例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各層次就業率與同期招生數層次結構呈反向,研究生供小於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專科生供大於求。其次,高校現有學科專業結構存在問題。學科專業供求錯位,專業設置趨同化、集中化,這樣勢必造成課程結構的僵化,閉門造車,脫離實際。學校不能以市場需要、知識結構需要為導向,學科專業結構、課程結構急需調整。第三,重學術教育輕職業教育。不管什麼類型、什麼層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綜合性研究型大學靠攏。畢業生多數要走向生產第一線,而學校辦學的指導思想和課程設置都偏重學術性,忽視學生就業所需的職業技能培養,學校教育與市場要求的嚴重脫節
2 大學生就業與創業對策思考
2.1 政府:創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
首先,政府應加快經濟發展,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其次政府需繼續重視和推進社會就業,進一步理順畢業生就業體制,始終堅持市場取向,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淡化戶口對勞動力市場供需雙方自主選擇的約束,淡化單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戶口、檔案管理和勞動保險等方面給予相應配套的社會保障。同時提供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和西部地區就業,鼓勵自主創業。大學畢業生不應該僅是社會現有崗位的競爭者,擠占就業機會,而更應該是新崗位的開拓者,為社會帶來就業的機會。政府應出台鼓勵各種資本對畢業生新創高科技實體進行投資的傾斜政策;設立大學生創業基地,並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專業指導、法律咨詢、市場分析等服務;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在審批手續、金融貸款、工商登記、稅收等予以特殊優惠。
2.2 社會:觀念與時俱進,服務實在周到
我國社會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勢在必行,必須徹底擺脫長期以來固存於人們頭腦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級等封建思想的束縛,真正認同勞動者無高低貴賤之分的觀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會意識。同時實實在在地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服務。
畢業生更應當根據人才市場供求狀況適當調整自己的就業預期。大學既培養社會精英,也培養普通的社會勞動者,「北大才子賣肉」很正常。經濟發達地區和熱門行業畢竟是少數,其吸納畢業生的能力有限,而相當一部分不被大學生看好的地方和行業,卻對大學生有著巨大的需求。
同時建議建立全國性的就業信息網路,加強社會需求預測研究和報告,真正為畢業生提供細致周到的就業服務。
2.3 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1)畢業生就業情況已成為衡量高校辦學成效的重要標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業率必然給學校施以壓力和動力,學校只顧教育不管就業行不通了。
(2)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職業能力之縫誰來填?目前情況下高校得擔此大任。高校教學改革與社會發展、國家建設需要緊密結合。專業設置、課程結構要滿足市場所需;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反饋」、「高校生源報考錄取比預警」等系統,根據不同專業科學地制定擴招規模;加大社會急需專業的招生數量,控制長線專業的發展規模,對教學質量不高、專業設置不合理的專業要減少招生數量甚至停止招生。
(3)發展職業培訓機構,大膽嘗試校企聯姻。剛從學校里出來的學生除了動手能力弱外,表達溝通能力也普遍存在問題。學校應增設職業培訓機構或增加職業素質教育課程,包括商務禮儀、心理健康、與人溝通、融入團隊等內容。將職業素質培訓與實習結合起來,真正使畢業實習起到縮小、彌合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之縫的作用。
(4)高校應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給就業指導工作重新定位,成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部分,作為對學生的人生指導,滿足學生對於人生發展和職業生涯設計的需求,貫穿於大學教育的始終,既彌補以前就業指導的不足,又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加強就業指導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構建適應社會發展的就業指導體系,建立完整的就業指導目標、指導內容,形成有效的就業指導方式和手段,逐步推進在整個大學期間的就業指導,並且在就業指導的同時推進對學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學生對素質教育的認同度和參與的積極性。
(5)自主創業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體系改革的一個方向,也給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 ,學習的「第三本護照」是創業能力。重視對大學生開展創業教育並將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規化、制度化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趨勢。
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通過各種可利用的教育方式來培養創業者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並最終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創業教育應注重對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使學生由被動的就業觀念轉變為主動的創業觀念,鼓勵學生將創業作為自己職業的選擇,並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興趣特長相結合,創造出自己所期望的價值。自主創業是個體在解決就業問題上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學生創業培訓試行方案,並首次設立了專門針對應屆畢業生的上海創業教育培訓中心,其創業培訓規劃包括入門培訓、實務與創業培訓、個性化輔導和開業跟蹤扶持。大學生創業培訓實施政府補貼,由勞動保障部門委託具有資質的創業培訓機構負責實施。有志創業的大學生可以先培訓充電、後創業實踐,雖然在畢業時自主創業的學生終究只是少數,但是對所有的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進行系統的創業教育、創業訓練是必要的,努力培養他們創業的能力與素質,增強創業意識,為他們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創業、崗位立業作好准備。去年年初江蘇大學成立學生創業學校。武漢大學也宣布允許學生休學創業,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基金,並組織專家教授編寫創業課教材,在全體本科生中增設「創業課」 ,教有能力的學生「做老闆」。對畢業生自主創業政策、自主創業的可能性和素質要求、實施途徑及發展趨勢等的研究,對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引導等也是高校應加強研究的課題。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難的緩解和解決依賴經濟發展,也離不開體制改革和觀念更新。解決畢業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府、社會、學校和學生自身等各個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門、高校、社會,包括畢業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應重視研究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社會分工。繼續推進就業體制改革,明確國家、高校和勞動人事等政府部門的職責和管理許可權。確立學校在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地位及應承擔的權利義務。加快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使畢業生就業工作擺脫目前困境,走上正軌
⑥ 畢業即失業2020大學生就業指導
2020年大學生就業指導。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這一年畢業的大學生經內歷的也是非容常多的也是非常嚴峻的就業形勢,一年,又想自己在眾多的大學生中脫穎而出,獲得一份比較理想的工作,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歷還是硬體
相對來說還是重點大學的畢業生比較受歡迎,特別有些公司或者單位都明確指出,只要985或者是211畢業的大學生博士生和研究生當然會更受青睞。
二自身素質過硬。
如果你的學歷稍微差了一點,但要讓自己的自身素質要過硬,特別是要准備一些必要的證書,在就業上會有很大的幫助。
三,要改變擇業觀念。
學生要改變自己的擇業觀念,不要只沖著高薪大城市的地方,去要到廣闊的農村偏遠的地方去施展自己的才華。
四,可以在暫緩自己的就業速度。
如果有能力有條件可以讀研究生的繼續提高自己的學歷讀研讀研之後,獲得工作的機會會更大的。
五,大學生畢業以後一定要找一份工作,不要總在家裡呆著在家裡呆時間長了,就呆在家裡了與社會脫軌,以後就更不容易找工作了。
總之,大學生要自己自立自強獨自去闖盪,找出找到自己適合自己的工作,讓自己在工作中不斷成長。
⑦ 大學內的就業指導中心的作用是什麼
一、就業創業服務
立足「新職業網」、「全國大學生創業服務網」和「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管理系統」兩網一系統,採取網上網下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加強與戰線聯合連動,促進就業與培養良性互動,建成多功能、廣覆蓋、高效率的就業創業服務平台。
二、培訓與課程
1、高校就業創業指導培訓
加強全國高校就業創業指導隊伍建設,開展高校就業創業指導教師培訓。建設全國高校職業指導教師網。組織課程建設、創業指導等專題培訓班和研討會。
2、高校就業創業指導課程建設
參與制定教育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教高廳〔2007〕7號)。《教學要求》作為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綱領性文件,在推動全國高校普遍開設開好就業指導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就業創業研究
1、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總結宣傳工作
2009年9月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每年一度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總結宣傳工作。每年從全國各地推薦申報的高校中推選50所,六年共推出了300所就業典型經驗高校,涵蓋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及各個類型、層次的高校,連續六年編纂《全國畢業生就業50所典型經驗高校經驗匯編》。
2、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課題研究項目
聯合學生司,每年向全國高校就業戰線發布10個左右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課題,每個課題資助研究經費3萬元。同時編纂出版《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課題成果匯編》。
3、編纂《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
與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合作,依據每年全國各普通高校上報給教育部的畢業生初次就業情況數據編寫就業白皮書,為各級政府、各類高校、畢業生和相關用人單位了解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提供重要參考。
4、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專項調查
2009年以來,採取抽樣調查的方式,每年6月份開展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網上問卷調查工作,調查涵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1000餘所高校的10萬余名學生。撰寫《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簡報》。
5、組織開展重大專項課題研究
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建設,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及高質量就業實現路徑研究。
四、學歷與成績認證
根據教育部職能轉變任務分工,高等教育學歷證書認證服務工作委託我中心承擔。該項服務工作面向社會開展,對申請人申請認證的學籍證明、學歷證書、成績單等材料的真實性、有效性、合法性進行權威認定。
(7)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擴展閱讀:
拓寬就業領域,著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
1、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各地各高校要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於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意見》,落實基層就業學費補償貸款代償、考研加分等優惠政策。
要繼續配合相關部門組織實施好「特崗計劃」「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等基層就業項目,結合地方實際適當擴大地方基層項目的實施規模。要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引導畢業生到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等領域就業創業。
2、促進畢業生到中小微企業就業。各地各高校要鼓勵和促進高校畢業生到實體經濟就業,充分發揮中小微企業吸納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作用。
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落實小微企業吸納畢業生的社保補貼、培訓補貼、降稅減費等優惠政策。要加強與中小微企業溝通聯系,廣泛收集中小微企業招聘信息,積極組織中小微企業進校園招聘,進一步辦好全國中小企業網上百日招聘等活動。
3、服務國家戰略開拓就業崗位。各地各高校要主動對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需要,圍繞「一帶一路」建設、雄安新區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海南自貿試驗區建設等,引導畢業生到重點地區、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就業。
要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鼓勵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就業創業。要加大對「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的教育脫貧攻堅力度,結合實際制定激勵政策,引導畢業生到貧困地區就業創業。
參考資料來源: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中心介紹
⑧ 大學生需要什麼樣的就業指導
大學生就業指導:
一、供需差:畢業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來社會公認的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直接原因。從2001年至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從114萬增加到338萬,是擴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崗位增加的比例卻遠遠小於此。
二、選材刁:應屆生就業不吃香 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著「選材難」。
三、專業同:熱門專業人才過剩 近年來,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專業特色的學校追求綜合發展,紛紛上馬熱門專業,致使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難度加大。
四、薪酬低:關於大學生薪酬期望值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66.4%的本科畢業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據有關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月薪的市場值平均為1600~1700元/月,畢業生的期望值顯然高出社會現實水準,也導致部分大學生「有業不就」。
五、假招聘: 有效招聘信息數量減少 。一些企業利用當前大學生供過於求的形勢,推出假招聘,先給出誘人的待遇條件,然後以培訓等名義收取費用,再以試用不合格等理由辭退學生。大學生就業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實用的信息並不多,大學生獲取真實有效的信息少,導致就業難。
就業形勢嚴峻的原因:
首先是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吸納能力有所減弱。各級政府機構改革、人員分流,國有企業深化體制改革、減員增效,國有單位這些傳統的就業領域對畢業生的需求沒有明顯增加,而且還相對萎縮;
其次是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06年是擴招後第一個就業高峰,畢業生的數量比往年明顯增加,造成社會對畢業生的整體社會需求量與實際畢業人數之間的矛盾突出,畢業生求職擇業的競爭加劇。再次是結構性就業不足,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嚴峻程度起推波助瀾的作用。不同學歷層次、不同專業、不同學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存在很大的差距;畢業生向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趨勢相當明顯; 最後,來自農村的學生、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處於不利地位。根據有關調查顯示,來自農村的畢業生的就業率比來自城市的畢業生的就業率低10.09%,女性畢業生的就業率比男性畢業生低6.4%。
大學生在就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業心理准備不足
1.自我角色轉換不夠及時 對於大多數的學生來說,大學階段過的是一種單純而有保障的生活,學習、生活、交際都較有規律,這樣的生活與現實社會自然存在一定的距離。在大學生活結束之際,踏上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夠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轉換,做好就業心理准備。在調查統計結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學畢業生不能夠及時完成角色轉換。
2.自我認識,自我了解不夠准確 就業前如何選擇職業,要根據自身的個性特徵來決定。氣質和性格往往對人選擇職業和事業成功有很大影響。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點是選擇職業的重要前提;興趣是愛好的推動者,愛好是興趣的實行者。人們對職業的選擇往往以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這就更需要認真分析自己的興趣愛好。
大學生應如何面對當前的嚴峻形勢:
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自身存在的問題,大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要遵循「開闊眼界、面對現實、正確定位」的原則。
首先,強化擇業的競爭意識,在正確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實力,敢於通過競爭去達到理想的目標。在心理上必須從社會進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來加深對競爭機制的認識,強化自身的競爭意識,自覺地正視社會現實,轉變觀念,做好參加競爭的准備。
其次,要學會正確對待挫折 人們在求職擇業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對人生總保持著自信心,如喪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開拓新生活的勇氣。順境中有自信心不足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強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鍛煉意志、增強能力的好機會。遇到挫折後應放下心理包袱,仔細尋找失利的原因,調整好目標,腳踏實地前進,爭取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