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導師指導 » 文言文朗讀指導

文言文朗讀指導

發布時間: 2021-03-28 22:24:28

⑴ 如何指導學生古詩文的朗讀

最重要的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自然就會自主的學習了。想辦法讓學生喜歡上古代詩文。可以向學生介紹些好的優秀的古詩文或者一些有很高成就的古代學者。讓學生有一種崇拜的心理,應該有助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熱情。 一、 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喜愛之情。 首先,在學校這個大環境中創設情景。每天早上可組織學生利用晨讀的時間進行古詩文誦讀,讓校園里書聲朗朗;當學生在學校操場活動時,四周的牆壁上所描述的唐詩中美麗景色,可以陶冶他們的情操;教學樓的走廊里,懸掛的一幀幀製作精美的詩配畫;櫥窗里展出的一幅幅,或蒼勁挺拔或柔美瀟灑的師生共同書寫的詩詞歌賦,也能使他們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在學校大環境的影響下,各班也可自己動手創造優美的環境,營造一份詩情畫意的氛圍。可利用板報進行宣傳,並為同學們搭建一個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電腦繪畫作品、色彩鮮艷的水彩畫,或是一首首師生自創的清新迤邐的小詩,都可以展示大家的風采。在牆壁上掛上自己編制的中國結,並在旁邊賦詩一首:萬縷結千絲,環套環相依,一顆中國心,誓死不敢移。窗檯上擺放著他們精心養育的一盆盆鮮花,花盆上貼著他們匠心獨具的啟示:吾乃一株幼苗,汝必精心顧之。陽光照之,雨露潤之,清風拂之,他日,吾必盛開之。正是由此獲得了啟發,雨彤在他的周記中寫道:每一片葉子都有翠綠的希望,請給我陽光;每一朵花兒都有開放的權利,請給我時間;每一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渴望,請給我機會。這些稚嫩的詩句,正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卻給了他們自信,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課堂教學中,深化古詩文誦讀活動。 在古詩文教學中,注重讀寫結合的練習。利用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詩這種文學樣式,偏重於抒情言志。思想、情緒、感情是詩的基礎。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讓學生在讀中體味詩的內涵,領悟詩人的思想感情,並注意詩的韻律與節奏。指導學生朗讀時,還要善於為學生創設情境與氛圍。如為其配上一首優美的曲子,為其展示一幅美麗的畫卷,或為其增設一段慷慨激昂的導語等等,使得詩情畫意相結合,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 嘗試著讓學生學習寫詩,不僅使學生真正求得了練習和實踐,使他們在課堂上動口、動手、動腦,通過模仿、觀察、體驗,在互動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還真正做到了讓學生能夠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全效參與,為他們搭建了一個能夠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李亞美同學寫的小詩《思鄉》中有兩句是這樣寫的:只恨肋下無雙翅,不得星夜返故鄉宛君同學在詩中吟誦道:風起蕭蕭,葉舞翩翩,我意闌珊,游絲萬千。楊明的奶奶去世後,他寫了一首小詩懷念奶奶:奶奶,讓我再拉起你的手,奶奶,讓我再對你說愛你。我要輕輕走到你身旁,好把你仔細端詳。想你殷殷的囑托,念你悠悠的牽掛!你是我的心痛。它寄託了小楊明對奶奶深深的思念和懷念。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座豐富的寶藏,只是有時候不易被發現,只要能給孩子們機會,他們會帶給我們一個又一個驚喜,還我們一個又一個奇跡! 古文的高度凝練,可以豐富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古詩文教學中,還應注意採取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例如:學習了《為學》這一課後,可要求學生試著給彭端淑老先生寫一封回信,談談你學習後的體會,或從中受到的啟迪和教育。學習了《狼》這課書,可以請同學們排成課本劇,並在課下搜集古今中外有關狼的成語、諺語和故事,由此展開殺狼與護狼的辯論。學習了《詩詞五首》後,號召同學們將詩詞中所描繪的優美情景,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讓他們在體味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沉鬱,孟浩然的清雅,李清照的婉轉清爽與辛棄疾的清新怡然中,感受古詩文的語言魅力,感受自然,感受生活。從而,培養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⑵ 如何朗讀文言文

文言文朗讀應特別注意停頓、語速、重音、語氣等.
關於停頓.朗讀時常在句子前後和中間作或長或短的停頓,一方面出於換氣的需要或使層次分明,另一方面為了充分表達思想感情.朗讀中的停頓一般有語法停頓和邏輯停頓.標點符號所表示的停頓和段落之間的停頓屬於語法停頓,標點符號的停頓長短為"、"--"," - ";" -":" - "." -"?" -"!" -"……",這個長短的確定也不是絕對的,應根據語言環境和表達的需要適當掌握和處理.段落內部、句群之間的停頓要長些,段落之間的停頓又要稍長些.朗讀駢體文或詩歌,要注意節奏停頓,節奏停頓連而不斷,與"、"停頓稍有區別.另有邏輯停頓,在沒有標點符號處,為加強語氣、闡明觀點、表達感情,也應作停頓(這些將在具體的語段中提示).
關於語速.議論文和說明文以中速為宜,其他文體(如記敘類、抒情類)則依據情節的進展和感情表達的需要來安排.如內容是激動、歡快、緊張,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邁奔放時,語速要相對快一些;如內容是痛苦、悲傷、低沉、抒情的時候,語速要相對慢一些.
關於重音.朗讀時,句子中的某些詞語需要重讀,比如句子中作謂語的動詞要重讀.例如"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中重讀的詞語為"軍";表示性狀和程度的狀語常常也要重讀,如"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太後盛氣而揖之"中重讀的詞語應為"面""盛氣";表示性狀強調的定語要重讀,如"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中重讀的詞語應為"億丈""不測";表示結果或過程的補語要重讀,如"卻匈奴七百餘里""非抗於九國之師",其中"七百餘里""九國之師"應重讀;疑問代詞、指示代詞常常需要重讀,如"當此之時……""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讀.除以上五種外,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或強調的詞語常常也需要重讀,這是因不同的語境而定的,故放在具體篇目中指導.
關於語氣、語調.古漢語中的語氣同現代漢語一樣,有陳述語氣、疑問語氣、祈使語氣、感嘆語氣,應讀出句子的特有語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疑問語氣讀升調,感嘆語氣讀降調.

⑶ 如何指導學生誦讀文言文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一般都是老師先串講,然後對課文內容進行詳細分析。其實,學生如果沒有熟讀課文,即使老師講得眉飛色舞,分析得頭頭是道,學生也留不下多少印象。如果學生對課文進行了熟讀,甚至達到了成誦的程度,他們自會從誦讀中感知和領悟。就像有人說的:「藝術作品的最終完成,是在讀者的閱讀過程之中。」這話不無道理,讀的過程便是了解和領悟的過程。所以說,文言文的課堂教學必須加強誦讀教學,要從以老師講解為主轉變為學生練習誦讀為主,把講翻譯、談語法轉移到指導學生誦讀上來。
1.對學生的誦讀加以科學指導。首先要讓學生讀准字音、讀清句讀。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義字、詞,又間有通假字和破讀字,對於這幾種類型的字詞,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認真訓練,及時地予以糾偏。其次,要讀准句子的節奏,要讓學生分清哪裡該停頓,哪裡不該停頓,停頓錯了,意思理解就會發生錯誤。要提醒學生注意文章中的標點符號,尤其是長句中的小的停頓更是要緊。
2.讀懂詞義、句意。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讀懂詞義、句意的關鍵,是學生能否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和經驗對新課文產生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如果說讀的第一步要做到「若出吾口」的話,那麼這一步就要做到「若出吾心」。如孟子的《魚我所欲也》一章中,有不少復句,但是因為沒有關聯詞語而不易看出復句類型,學生在「若出吾心」的認真閱讀中,就能夠自覺地補出這些關聯詞語來,進而理解文意,加快背誦的速度。
3.讀出文章的主旨、感情及蘊含的意義。這一步是對文章的總體理解,是學生的認識在前兩步閱讀基礎上的升華。讀出文章的感情,就是要求讀出文章的語氣和語勢,表現出文章中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奏感,要「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同時,要了解虛詞所表達的感慨、哀嘆、喜悅等語氣,還有就是讀出那些結構齊整、運用對比、對稱等修辭手法的句子所表達的感情,從而領會作者的立場、觀點和思想。
4.靈活運用多種誦讀方式。一般來說,誦讀方式可分為領讀、齊讀、分組讀、自讀,教學中應以自讀為主,在學生讀的過程中,老師可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同時,學生每讀一遍,可提出不同要求,在分組讀的時候,可分為男生組和女生組,讓男女分部來讀,藉助男女生音色的不同、音調、音高及語氣的變化,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5.重視教師范讀。成功的范讀,本身就是對學生誦讀的指導,同時除了聲音的叩擊,還有表情的感染,動作的輔助,更有教師本身素養和功力在學生心目中產生的敬佩感、信服感,進而形成多功能的輻射和帶動,使那些不喜歡誦讀的學生,加大對誦讀的投入,提高了誦讀文言文的興趣,最終把誦讀文言文作為自覺的行為。

⑷ 古詩朗讀技巧和方法

首先要避免矯揉造作。詩歌朗誦和其他文體的朗誦一樣,要自然,決不可以做作。詩歌的感情雖然比其他文體來得強烈,但仍然是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要朗誦好一首詩,首先要認真閱讀,領會作者的感情。然後,努力地去引起共鳴,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只有這樣,我們的朗誦才能成功地再現作者的情感。

聽眾聽起來才會覺得自然。如果朗誦者並不領會作者的情感而只是估計作者的情感,那就很容易失去分寸。失去了內在的感情基礎,單單依靠技巧來支撐,聽眾聽起來就必然會感到做作了。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自信。

在朗讀中注意力集中,排除干擾,全力以赴,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在朗讀中,傾注在朗讀的作品中,這是很容易理解的。

把作品內容、語言,化為自己的理解、感受,化為自己的思維過程心理活動;要主動去揭示語言本質及邏輯鏈條,要設身處地、寓情於景,加強形象感受;要盡力引發思想感情的運動狀態,緊緊抓住與聽者的對象交流;要在整體運籌之中具體加以把握。這樣,朗讀都就沒有心力去考慮其他,連注意的邊緣也少有興奮點的干擾了。



(4)文言文朗讀指導擴展閱讀

有利於開發右腦。因為大聲讀實質是朗讀者在自己欣賞自己的聲音,久而久之,有利於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自我培養。有利增強自信。性格內向者往往發出的聲音也很小,如果全體學生都能堅持大聲讀課文及其它文章、書籍,很容易使學生愛講話,性格也就隨之而變。

有利於學生體會到辯論、爭論的價值,這是更好的、高質量地參與未來的事務的一種素質。

⑸ 如何指導學生古詩朗讀

,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是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古詩文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寶貴遺產,是中華文學藝術中的一支奇葩。讀詩歌要有一定的格律,要富有節奏感,富有音樂美,通過聲音顯示出音樂旋律的和諧美和語言的形式美,生動有力地再現詩歌的思想內容,體味古詩的情感,產生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小學階段如何進行詩歌朗讀教學?我個人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 明確朗讀的作用 二、 注意朗讀的語調 所謂語調,就是為了表達某種思想感情,強調表達效果而在讀音上所表現出來的高低、升降的變化。要朗誦好一首古詩,首先必須理解這首詩內容,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後根據表達詩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選擇合適的語調。三、講究朗讀的速度 朗讀古詩要講究朗讀的速度,教學時,我一般先讓學生試讀後,教師加以評價,提醒學生注意讀的速度。詩歌朗讀是介於讀和唱之間的形式?吟誦,為了更好地表現出詩的韻味,朗讀時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適當拖長些,從整體上表現出古詩回環起伏、委婉動聽的音韻美。一般地說,緊急、熱烈、愉快、興奮的內容要用快速;平靜莊重、沉鬱、悲傷的內容要用慢速;說明、交代,感情沒有突出變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開頭兩句是交代,感情沒有突出變化,宜用中速;最後兩句表達詩人途中遇赦的歡快心情,讀時應加快速度,才能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 四、 突出朗讀的停頓 朗讀古詩要抑揚頓挫,才能體會其古詩的真正意境,閱讀停頓是為了顯示語法結構,有時是為了突出某一事物,強調其特殊涵義,有時為了渲染某種思想感情或使情緒轉化,有時為了表示作品的結構。教學時,我選擇一些古詩,進行錄音後放給學生聽,再讓學生跟讀,了解語法停頓、邏輯停頓、感情停頓、結構停頓等,處理停頓上的差異,掌握好朗讀停頓的要領,既可以給學生以思考回味的時間,又便於理解和接受,還可以增強朗讀的節奏感和聲音美,准確表達詩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春曉》教學,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每行詩句都可以處理為三處停頓,略帶吟誦的味道,使聽眾能感覺出詩的音韻美和節奏感。當然,朗讀時還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作出自己認為更妥當的停頓。 五,展開想像,讀出詩境 朗讀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詩朗讀也不例外。因此在學生讀出詩韻、讀准詩意的基礎上,應誘導學生感受詩歌的情境,讓他們進入角色,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發揮自己的創見性,去表現詩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導學生讀出詩境,首先應幫助學生獲取更多有關詩歌的背景資料,這才可能進入詩人的內心世界。其次要引導學生想像入境。詩文充滿了詩情畫意,詩不離畫,畫可賦詩。詩與畫之所以能夠相通,是因為兩者都具有色彩美、結構美、韻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詩本身就是一幅畫。根據詩的內容去畫畫,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總之,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多讀、多練、多動手、多體會、多積累。掌握朗讀詩歌的技巧,逐步形成學生的一種技能。學生一定能逐漸從朗讀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美,語言美和形式美。

⑹ 如何進行古詩文朗讀教學

在我國浩瀚的傳統文化中,一篇篇風格各異、精彩紛呈的古詩文,就像是海洋里一顆顆明亮純潔的珍珠,高貴典雅,璀璨奪目,打動著人們的心靈,扣擊著讀者的喜樂悲愁。誦讀教學,在古詩文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認為古詩文的課堂誦讀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創設情境,營造氣氛,引領學生進入詩文創設與所誦讀古詩文相應的特定情境,可以幫助學生快速進入所誦讀作品的氛圍,更能直觀地感性地讓學生對作品有一個准確的第一印象。特定情境的營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讓學生直達作品核心的一種有效方法,用這種方法運用於教學,有較好的效果。
在教學《歸去來兮辭》時,筆者先播放伴著鳥鳴水聲、彌漫著田園氣息的音樂作為背景,接著以鳥鳴聲婉轉悅耳,音樂聲悠揚動人。這來自天籟般的聲響,彷彿讓人置身於美妙的讓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懷抱中導入以自然美景、抒情言志的話題,然後朗讀回顧借自然美景來抒發心志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寫月光荷葉的段落,再串起同樣有月光荷葉意象的王維的《山居秋瞑》,接著以《山居秋瞑》是一個世外桃源而引出陶淵明,由此走進陶淵明。這時再教學《歸去來兮辭》中對自然美的誦讀鑒賞,學生對所抒感情的領悟就會變得順理成章,這都得力於情境的營造。而且這種營造特定氛圍時,注意把單篇詩文放入同樣寫此景此情的大背景中的方法,可使學生更全面更深刻的進行理解,感悟也就更深刻。
二、品味物象,體悟意境,深入作者情感世界鑒賞詩歌時應首先抓住物象,品味物象特徵以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情感。例如張可久的《清江引·秋懷》: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我們不難找出其中的物象:西風、北雁、紅葉、黃花、芭蕉、雨聲。這些物象可以歸納出凄涼、蕭瑟的景物特徵,透過景物特徵,我們可以窺見作者因自己功名未就,輾轉反側的愁思。
意境是詩歌意象通過藝術組合而創造出來的。詩歌的意象組合成生活場景,通過這個生活場景,或表現為喜,或表現為悲;或表現為激昂,或表現為哀怨
杜甫的《登高》通過詩人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不讀不足以品味其沉鬱頓挫的情感。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如泣如訴、颯颯有聲的落木,滾滾而來、咆哮不止的長江,讀時腦海中必顯現一幅壯闊、沉鬱悲涼的畫面,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苦之感怎不頓生心底!三、傳授方法,加強訓練,培養學生誦讀能力在指導學生誦讀時,應適時地傳授他們一些具體的誦讀方法。比如,在音調強弱方面,表示悲壯、快樂、斥責,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頭部應加強;表示不平、熱忱或確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強;表示莊重、滿足或優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強。在韻味緩急方面,含有莊重、敬畏、謹慎、沉鬱、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緩讀;含有快活、確信、憤怒、驚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宜急讀。葉聖陶說:這些規章,都應含著文字所表達的意義與情感,所以依照規律吟誦,最合乎語言的自然。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誦讀的形式要變化多樣,可以交替使用散讀、齊讀、指名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方式。另外,為了激發學生的誦讀激情,還可以組織誦讀比賽。
總之,在古詩文誦讀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經常性地對學生進行專門指導,授之以法,加強訓練,使學生們形成敢於和樂於高聲而有感情地誦讀的風氣和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使學生真正學會誦讀。
四、質疑解難,鑒賞評價,激發學生創造思維不論是採用各種方式導入特定情境,以增強誦讀效果,還是飽含激情地誦讀演繹作品,它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學生與作品的同振共鳴,深入體驗與感悟,質疑解難,從而達到深刻理解的鑒賞評價,讓學生獨到的見解得以亮相,有個性的發現得以張揚。這個環節是整個誦讀課最光彩奪目的亮點,是誦讀教學要達到的高潮。
筆者在教學《琵琶行》時,在通過誦讀體悟架起通向學生與作者心靈的通道後,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性思維被激發了:對精彩的音樂描寫起什麼作用?三次月亮的描寫是否多餘?詩歌的悲傷是怎樣一層層表現出來?大家唇槍舌劍,激烈爭論,智慧的火花在這時四處迸射。問題越爭越明,越爭理解越深入,這時抓住精彩的音樂描寫這一段落所蘊涵的的復雜曲折的情感,串連起琵琶女身世謎底的揭示,連帶起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內心觸動,頓時作品所表現的主題豁然開朗。這時三次月亮這景物描寫的不同作用,情景交融手法運用的用意,全在這學生的辯論鑒賞誦讀中變得瞭然於心。這時再次進行誦讀,作品內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感知,全在這琅琅書聲中得到升華。
誦讀古詩文,它的顯性效果容易被人重視,但實際上它對學生的隱性教育更為重要,更為長遠。伴隨著對語言文字的學習、推敲、運用,學生的思想情操、審美情趣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熏陶,學生在無形中提高了人文素養,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了完美的人格。正如魏書生所說,從思想到行為,從行為到習慣,從習慣到命運。我們深信,隨著學生思想認識的逐步加深,他們自然會把思想認識轉化落實到行動上,最終養成良好的習慣,創造出美好的人生。

⑺ 如何指導文言文教學中的朗讀

文言文教學是初中階段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我們怎麼才能使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開心呢?這是我們初中語文教師值得探討的問題.我認為文言文教學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一般採用的是老師先串講,疏通文意,然後對課文內容進行詳細分析,總結藝術手法.其實,學生如果在講解前沒有熟讀課文,即使老師講得眉飛色舞,分析得深刻透切,學生也留不下多少深刻印象,效果不佳.如果讓學生事先對課文進行熟讀,甚至達到成誦的程度,他們自會從誦讀中感知和領悟課文內容.俗話說的好,「讀書百遍,其意自現」,這話很有道理,讀的過程其實就是了解和領悟的過程.所以說,文言文的課堂教學必須加強誦讀教學,並把其作為重中之重,要從以老師講解為主轉變為學生練習誦讀為主,把講翻譯、談語法轉移到指導學生誦讀上來.

⑻ 文言文朗讀劃分節奏的技巧有哪些

文言文朗讀節奏劃分的方法
一、根據文言句子語法結構確定朗讀節奏
一般說來,文言句子的語法結構與現代漢語大體相同。一個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語、謂語、賓語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讀停頓往往在主謂之間或動賓之間。這樣劃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達的。如:
(3)予 / 嘗求 / 仁人之心 (《岳陽樓記》)
(4)率 / 妻子 / 邑人 / 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
二、根據句首的語氣詞來確定朗讀節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語氣詞(發語詞),表示將發表議論,提示原因,如「蓋」、「夫」(讀「 f ú ),往往在發語詞後進行停頓,如:
(5)蓋 / 一歲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說》)
(6)夫 / 環而攻之 / 而不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據句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確定朗讀節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復雜。其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有助於我們確定朗讀節奏:停頓往往在「之後」,這樣朗讀使得整個句子的語氣不至於顯得急促,而是緩急有致。如:
(7)鵬之 / 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莊子 逍遙游》)
(8)醫之 / 好治不病 / 以為功。 (《扁鵲見蔡恆公》)
四、根據句首的連詞或總結性的詞語確定朗讀節奏
若句首出現表假設、轉折等的連詞,如「若」、「而」、「然則」等或表總結性的詞語,如「故」、「是故」等,往往在這些詞語的後面要加以停頓。如:
(9)若 / 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 (《活板》)
(10)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1)然則 / 何時而樂耶 (《岳陽樓記》)
(12)故 / 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亭記》)
(13)是故 / 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論貴粟疏》)
五、根據文句內在的邏輯意義確定朗讀節奏
初中階段所選文言文中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於前(《狼》)此句中對「犬」的理解最為關鍵:不能理解為「狗」,而是「像狗一樣」,「犬」是名詞作狀語。這句話的意思是:其中的一隻狼像狗一樣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據文句意思的理解,這句話的停頓應在「其一」的後面才是正確的,即:其一 / 犬坐於前。
對下面這個類型句子的節奏劃分也要遵循邏輯意義:然 / 得而臘之 / 以為餌(《捕蛇者說》)。
其實,劃分文言句子的朗讀節奏遠不止這五種方法,而這五種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確劃分朗讀節奏,還是要准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內在的邏輯意義。 文言文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技巧與方法
讀清句讀,正確停頓是誦讀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頓有兩種:一是句間停頓,就是根據標點符號來確定句與句之間停頓的長短,語調的抑揚;一是句中短暫停頓,它是以詞或片語為單位,根據句子成分之間的內在關系來劃分的語氣停頓。 正確地進行句中停頓,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詞意和語法結構為前提的,因此解答這類題時可以先將句子翻譯出來確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結合緊密的文字,看成一個「意義單位」,「單位」與「單位」之間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頓;在分析語法結構時可先抓動詞,把跟動詞有關的前後各詞聯系起來,觀察句子的整體,往前找主語,往後賓語,再旁及其它成分,這樣就可以確定句子的語法結構,依此確定句中停頓。
知能圖譜
讀是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頓,特別是文言文中的閱讀停頓是閱讀能力的重要體現。有以下六種情況注意停頓。
1、主謂之間要停頓。 2、謂賓之間要停頓。
3、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 4、「古二今一」之間要停頓。 5、關聯詞後面要停頓。 6、總領性詞語後面要停頓。
三、 方法指導
確定節中停頓有以下幾種方法:
1、句首語助詞(又叫句首發語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發語詞和關聯詞主要有以下這些:
句首發語詞:如「至」、「若」、「至若」、「夫」、「若夫」、「蓋」、 「然」、「則」 「然則」、「豈」、「豈若」、「宜」、「誠宜」、 何嘗、其等。
例如 至若春和景明 若夫淫雨霏霏 然則北通巫峽 誠宜開張聖廷 關聯詞:且、雖、因、「惟」、 「故」等。
例如 且焉置土石 雖我之死 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誦讀時,這些詞語後面都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後面的文字連讀。
2、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雙音節詞的,要分開讀。如:
①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②可/以一戰。 ③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例①中的「於是」,「於」是介詞,「給」的意思「是」是代詞,「這」的意思,它們都應分開來讀。例②中「可以」是兩個單音詞,「可」是能願動詞,「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詞,「用來」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間」,「中」是「中間」,「間」是「夾雜」。
3、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謂短語作賓語,不能讀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陰。 ③問/今是何世 ④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動作的發出者,陳述的對象,它與後面謂語部分之間應作停頓。例③④中的動詞「問」、「刻」與其支配的對象之間也要作停頓。 4、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要連讀,即名詞作狀語時,一般在該詞前停頓,且不能把狀語與中心詞讀開。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於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隻狼,作全句的主語,「犬」在句中作狀語,修飾詞「坐」,譯為「像狗一樣」;例②中的「山」修飾中心語「行」,「山行」譯為「在山上走」,它們都應連讀。
5、「而」字後應該停頓。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麼就不能停頓,也就是說,「而」字不能和後面的詞語分開讀,應該連讀。
①「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形容詞(或副詞)與動詞,即「形容詞(副詞)+而+動詞」,這時前邊的形容詞或副詞充當狀語,起修飾後面的動詞的作用,不能分開讀。
②「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兩個動詞,即「動詞+而+動詞」,那麼爾表示順接,也就是說,前面一個動作發生了,後面的動作緊接著就發生了,這時「而」後面就不能停頓,應和後面的動詞連讀。
③「而」連接詞性相同的兩個詞語(即兩個名詞、兩個動詞、兩個形容詞),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這時「而」後不應該停頓。
例如: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④表示承遞關系,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例: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聞而愈悲。
6、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的原貌。如:
① 瞻余馬首/可也。如果讀成「瞻余馬首可/也」,那麼就歪解了原意。因為原句是主謂結構,在「可」後停頓,就改變了原意。
② 「問/今是何世」,原句是動賓結構,賓語是一個主謂短語,如讀成「問今/是何世」,讀成了主謂句,就讀破了。
③「兩三點雨/山前」,若讀成「兩三點/雨山前」就讀破了,原句是倒裝句。
7、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後省略動詞謂語「鼓」,應略停,以體現謂語的省略,不能讀成「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8、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如:作亭者誰,盧陵/歐陽修也。盧陵是地名,後面應該停頓。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後停頓。
如: 余聞之也/久。 「也」不是謂語前的副詞狀語,不能讀成「余聞之/也久」。
10、利用對文意的理解來確定停頓。在朗讀文言文時,要根據語境理解文意,只有確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確地停頓。
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例①意思是 「處在朝庭的高位上,就為它的人民擔憂」這樣,句中的停頓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11、詩句節拍間要停頓。古詩的朗讀有其規律性,一般說來是兩字一停頓,即按音節停頓。
如:①幾處/早鶯/爭/暖樹 ②天門/中斷/楚江/開
也可以按意義單位停頓,如上面的兩句可讀為「幾處早鶯/爭暖樹」、「天門中斷/楚江開」。
文言文的朗讀停頓,涉及到文字、詞義、語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識。只要我們掌握一些古詩文的朗讀停頓知識,並誦讀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養提高自己的語感,熟練地處理文言文的朗讀停頓。
四、技巧突破
(一)、根據文言句子語法結構確定朗讀節奏
一般說來,文言句子的語法結構與現代漢語大體相同。一個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語、謂語、賓語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讀停頓往往在主謂之間或動賓之間。這樣劃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達的。如:
(1) 下列語句朗讀節奏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A )故 / 天將降大任於是 / 人也( B )所以 / 動心忍性,曾益其所 / 不能( C )人恆 / 過,然後 / 能改( D )出 / 則無敵國外患者,國 / 恆亡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3) 予 / 嘗求 / 古仁人之心 (《岳陽樓記》) (4) 率 / 妻子 / 邑人 / 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
( 二)、根據句首的語氣詞來確定朗讀節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語氣詞(發語詞),表示將發表議論,提示原因,如「蓋」、「夫」(讀「 f ú ),往往在發語詞後進行停頓,如:
(5) 蓋 / 大蘇 /泛/赤壁雲 (《核舟記》)
(6) 夫 / 環而攻之 / 而不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三)、根據句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確定朗讀節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復雜。其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有助於我們確定朗讀節奏:停頓往往在「之」後,這樣朗讀使得整個句子的語氣不至於顯得急促,而是緩急有致。如:(7)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愛蓮說》)
(四)、根據句首的連詞或總結性的詞語確定朗讀節奏
若句首出現表假設、轉折等的連詞,如「若」、「而」、「然則」等或表總結性的詞語,如「故」、「是故」等,往往在這些詞語的後面要加以停頓。如:
(8) 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9) 然則 / 何時而樂耶 (《岳陽樓記》) (10)故 / 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亭記》)
(五)、根據文句內在的邏輯意義確定朗讀節奏
初中階段所選文言文中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於前(《狼》)此句中對「犬」的理解最為關鍵:不能理解為「狗」,而是「像狗一樣」,「犬」是名詞作狀語。這句話的意思是:其中的一隻狼像狗一樣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據文句意思的理解,這句話的停頓應在「其一」的後面才是正確的,即:其一 / 犬坐於前。
對下面這個類型句子的節奏劃分也要遵循邏輯意義:然 / 得而臘之 / 以為餌 (《捕蛇者說》)。
其實,劃分文言句子的朗讀節奏遠不止這五種方法,而這五種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確劃分朗讀節奏,還是要准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內在的邏輯意義。
附:例( 1 )的答案選 D ;例( 2 )的朗讀節奏正確劃分為:故 / 君子有不戰,戰 / 必勝矣。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