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角指導策略
『壹』 簡述教師如何進行區角活動的指導
所謂區域活動,是指教師根據幼兒發展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投放各種材料,創設活專動環境屬,讓幼兒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按自己的能力和意願,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和活動夥伴,主動地進行探索與交往的場所。」它是集體教育的補充和調整,是實施個別教育、促進幼兒個性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幼兒按自己意願進行的一種帶有學習性質的活動。如何在區域活動中促進幼兒主動、和諧的發展?教師適當正確的指導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教師對區域活動的指導會出現這樣兩種情況。一是置身事外:每次區域活動時間就是教師的休息時間;要不就是漫無目的地「巡迴指導」,實際上沒有進行任何有效的干預。
『貳』 如何指導科學游戲區角的策略
積極引導,幼兒學習注重互動性
在科學探索中,材料、教師、幼兒之間的互動是培養幼兒科學素養和各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徑。在科學區角隨機指導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和教育智慧,如在大班「小紙片力量大」的游戲區角指導時,教師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小紙片並說:「這小小的紙片有很大的力量,你們相信嗎?」看著孩子們一臉的茫然。教師採取了分階段直接指導的方法,進入區域引導幼兒通過折疊紙條發現彈力的存在、紙的折疊方法與彈力的關系、折疊次數與彈力的關系、不同的紙質與彈力的關系等。通過實驗、記錄、觀察、比較,使幼兒感知了紙的彈力大小與紙的質地、折疊方法、折疊次數之間的關系。
注重過程,教師指導強調適時性
在科學區角活動中要注重幼兒自主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的培養,但當幼兒探究停滯時,教師可適時創設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促進幼兒深入探究。例如區域活動「玩磁鐵」中,教師結合幼兒感興趣的故事情節,運用磁性原理設計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游戲材料。幼兒通過磁鐵吸引底座帶鐵的圖片來回移動,獲得了一些對磁鐵屬性的感性認識。活動中,孩子們饒有興趣地用磁鐵進行各種探索,興奮地交流著自己的發現和觀點。幼兒獲得感性經驗後,我們開始考慮為幼兒補充提供一些非磁性的東西,如小木片、鋁片、布片、紙片等,供其繼續操作。與前一任務相比,這一任務難度提高了,因而在具體操作時有的幼兒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我會和你一起想辦法的。」教師加以適時地鼓勵並及時設置了新任務:通過磁鐵操作實驗,將材料進行分類。心理和操作兩個層面的有效支持,幫助幼兒重拾信心與興趣,並最終取得了成功。
更多的情況下,科學區域活動更適合採取關注但不介入的指導方式,例如在科學區域活動「燈泡發光」中,甜甜小朋友雖愛動手動腦,但因為電線太細,操作時遇到了一些困難。這時教師並沒有立即介入指導,而是靜觀其變。結果幼兒彼此間毫無拘束地自由交流、討論,幫助甜甜最終解決了問題。這樣的交流所達到的效果是教師直接指導所不能達到的。它不僅對幼兒的探究活動起到了一種支持的作用,還有助於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叄』 簡述區角活動的一般指導策略
我們教師在區域活動在活動中要善於觀察,通過觀察來抓住反映幼兒某一活動發展水平的標志性表現,從而較准確地把握幼兒活動的動態和發展水平,在此基礎上有目的地、靈活地投放或變換材料,並提供適時適當的指導。
『肆』 教師在主題活動中區域游戲指導的方式策略有哪些
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教師如何進行觀察記錄
一、 研究背景
區域活動是幼兒學習、探索、不斷自我完善的活動,有相對輕松的活動氣氛,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能充分滿足孩子們的發展要求,深受他們的喜愛。但是在孩子們參與區域活動的過程當中,務必會發生種種狀況,這就需要教師適時地介入、採用合理的指導方法,以保證探索活動繼續下去。本學期以行動研究法、案例法為研究的主要方法,結合實際,開展了以主題活動背景下區角活動材料的投放、教師的觀察指導以及區角活動的評價形式為專題的研究,把這些作為進一步深化主題背景下的區角活動目標,使區域活動在主題背景下建構和開展,更好地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以下是我們課題組在這個學期中開展主題背景下區域活動的一點做法。
二、研究策略
針對幼兒個性化特徵指導的策略。
首先,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進行個別輔導。對較特殊的幼兒進行跟蹤指導。對興趣單一的幼兒進行個別交談。
其次,注意材料投放的層次性,以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在同一活動區里教師提供的材料千萬不能「一刀切」,不但應考慮到不同水平幼兒的需要,還應考慮區域設置的教育目標,做到材料提供的層層遞進。
再次,根據小中大班的年齡特徵,適當的安排游戲內容和教學內容。
通過小課題研究,教師能夠對幼兒進行合理的觀察與指導,使幼兒區域活動教育效果的達到最優。
三、本學期研究重點
1、繼續進一步完善區域活動環境,包括活動空間和活動材料的選擇投放。
2、在活動中教師的觀察與指導策略以及如何把握教師介入指導的時機。
3、關注材料投放的層次性。
4、重視活動的交流評價。
四、研究步驟與措施
1.強化理論學習,刷新教育理念。本學期組織教師學習《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與指導》、《幼兒園主題背景下的區域游戲中教師的觀察與有效指導》,採取個人研讀、組內討論等多種形式深入學習,繼續進一步領悟其中精神。
2.加強主題前審議活動。本學期我們加強了主題前審議的管理。注重審議過程,做好相應的記錄。主題前審議時,我們主要圍繞主題目標、主要活動安排、環境與資源、區域活動設置、區域活動材料准備等方面對主題進行全面審議,對不夠合理的地方做出了相應的調整,不斷優化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3、開展「一案三步」互助式集體備課研討。本學期初我們課題組通過觀摩發現了部分主題的區角內容的材料還存在目標過於單一,缺乏與主題階段目標吻合和缺乏層次性,我們課題組決定開展「一案三步」互助式集體備課研討,第一步,研討主題性區域設置及材料提供,第二步,根據幼兒的實際水平進行實施;第三步,觀摩區域活動開展過程;選擇案例分析。希望通過這三步走的實施,把主題背景下區域活動開展做得更扎實。為此我們以個主題目標、階段目標、主題內容為藍本,對各區角活動的預設進行了集體備課活動。首先我們在認真學習、把握主題目標和各年齡段幼兒發展目標的基礎上,課題組教師進行自備,其次以匯報的形式交流(主要是圍繞區角材料的設計、區角活動材料各階段的投放與活動的重難點展開),再次根據研討的結果和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的修改。在認真備課的基礎上,認真做好區角活動前的一切准備工作,做到心中藏有目標並認真組織實施。最後加強教學溝通,課題組教師相互觀摩區角活動的開展,探討開展過程中的問題,從而逐漸更新教育觀念,拓展教育思路,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
4.開展觀摩活動,促進專業成長。如果說,學習理論、剖析案例是教師廣泛吸納各種新信息,初步整合、建構自己的「有關區域活動教育理念」的過程的話,那麼,觀摩研討則是教師形成新的區域教學能力的過程,是在學習借鑒他人經驗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的過程。為此,我們理論聯系實際圍繞區角活動材料的投放和教師的有效指導和評價進行了觀摩研討活動,在交流活動中,大家暢所欲言,中肯地提出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使執教者獲得了更多的啟發和新的靈感,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教師們在教研活動中收獲頗多,對提升自己業務水平有了很大的幫助。不僅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改變了教師們的傳統思維方式,還用新的理念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體驗到了大膽嘗試、研究的成功感;培養了教師的實踐反思能力。同時,我們做好每次研討活動資料的梳理與整理工作,做到有內容,有記錄。
5、以優秀「案例」為載體,開展研討活動。 課題組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每位老師總結自己在實踐中介入指導和交流評價的優秀案例,並展開研討——研活動的價值點;有效的指導方法和策略的運用;怎樣把握介入的時機;師幼互動等。並結合案例談自己的想法:如果是你在這活動中該怎麼處理?教師們各抒己見,提出自己的思路和策略,在分享交流的同時促進了專業成長。
五、研究的成效
對教師而言:
1.強化了教師的角色意識。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與幼兒的關系由原來的教與學的關系轉變成合作夥伴關系,在教育過程中開始學會觀察兒童、了解兒童,對自身的教育行為進行理性的思考。活動中,教師尊重幼兒的各種做法和想法,把指導的重點放在了觀察和把握孩子的發展上,並在此基礎上有依據地進行指導。同時,通過師生「對話」,逐漸形成兩者之間的理解、溝通、互信、尊重、融洽的良好氛圍,繼而達到師生共同成長的目的。
2、學會有目的地組織評價活動。在課題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看到,教師們開始重視區角活動的交流和評價。她們根據每個區角活動目標的制定能靈活的、有目的地去選擇相應的評價方法,在評價活動中課題組的老師們常常會使用以下一些方法:
(1)激發孩子對多種活動內容的興趣。通常孩子在選擇區域時,很容易受材料本身的吸引,比如事物的外形、顏色、聲音等,這很容易使孩子在一個地方或固定區域中,興趣單一。所以老師要像做「廣告」一樣,充分利用交流評價來把區域內容「推銷」出去,使幼兒關注未涉及的活動區域,進一步誘發孩子的內部動機。比如在主題活動「我喜歡的昆蟲」中,老師在交流評價時展示了一名幼兒的噴畫作品,幼兒從畫的效果中對作畫的方式感到新奇,這樣,交流就激發了孩子對未涉及的活動內容的興趣。
(2)介紹多樣的學習方法,激發探索慾望,鼓勵創新。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體差異,而區域活動是通過材料與孩子相互作用去發現、思考、解決問題的。每個孩子會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通過老師組織的交流評價,向孩子展示各種成功的方法,為幼兒的「學會學習」提供良好的交流機會。如:在「我居住的地方」主題活動中,一個孩子用和老師不一樣的方法成功設計了「未來的小區」時,老師關注了這樣的個案,在交流評價中請他向大家講述自己的方法,並給予了積極的評價。事實證明,只要你相信孩子,放手讓孩子自己發揮,他們的表現肯定讓你意想不到!
(3)通過評價交流努力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在活動中,課題組的老師們能夠注重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良好個性品質,如:遵守活動常規、與同伴愉快合作、不怕困難耐心堅持、反復實踐等一些個案,作為交流評價的內容,她們沒有在意孩子的認知技能在這次的區域活動中又提高了多少,做得像或是不像,而把良好的心理品質(堅持性、自信心、目的性等)的培養作為價值取向,作為每一次活動結束之後評價的一部分,這樣能進一步促進孩子們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3、通過研究提升了教師觀察、反思的能力。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沒有經過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是沒有生命力的。反思是對問題的反思,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概括、推理、預測、經驗等尋求問題的解決,從而獲得專業成長。為此,在每個階段的活動中和活動後,我們都通過自我反思
『伍』 小班區角活動指導方法有哪些
區域活動,是教師根據教育的目標和幼兒發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的活動。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都需要我們以不同的方式對待。小班幼兒年齡較小,幼兒能力相對弱一些,因此區域活動的創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區域活動是幼兒學習的一種途徑、方法,是一種教育活動新形式。它既是幼兒的「游戲區」,也是幼兒的「學習區」。它立足於幼兒,能讓幼兒充分體驗和探索,可以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和主體性,也是對幼兒進行個別化教育最佳手段。在區域中,幼兒積極主動地學習,獲得幼兒園課程期望幼兒掌握的各種有益的學習經驗、多元的信息,促進幼兒獲得良好的發展。
以下是幾個區域活動的階段性目標供大家參考:
1. 角色區
第一階段;
(1)具體教育目標:a.喜歡在娃娃家裡玩游戲。b.認識娃娃家的餐具。c.認識娃娃家的卧室。d.認識洗手間和炊具。e.不損壞娃娃家內的用品。
(2)活動准備:a.向幼兒介紹娃娃家的用途及該區的規則。b.小房子,小床,布娃娃,炊具,餐具,小桌子,電話,台燈,臉盆架,毛巾,臉盆等物品
(3)活動指導:a.告訴幼兒角色區是讓小朋友們玩娃娃家的地方。b.幫助幼兒認識娃娃家內的各種物品,並了解其玩法。c.告訴幼兒不能損壞娃娃家內的物品。
第二階段:
(1)具體教育目標:a.學會正確的抱娃娃,哄娃娃睡覺。b.學會用小勺喂娃娃吃飯。c.喜歡給娃娃梳妝打扮。d.學會煮飯,炒菜。e.不爭搶玩具。
(2)活動准備: a.向幼兒介紹角色的分配情況及注意事項。b.娃娃家內的物品。
(3)活動指導:a.指導幼兒如何抱娃娃,哄娃娃睡覺,喂娃娃睡覺,給娃娃梳妝打扮
b.指導幼兒如何煮飯,炒菜,買菜,澆水收拾餐具。c.告訴幼兒不能爭搶玩具。
2. 閱讀區
第一階段:
(1)具體教育目標:a.喜歡在圖書區看書。b.看單幅單畫圖書,知道書的封面,封底,會從頭開始看。c.邊聽老師朗讀圖書,邊觀察圖書內容,了解故事情節和圖畫內容的聯系。d.根據圖書畫面學習一些詞彙,主要是動詞和形容詞。e.能夠安靜的看書。
(2)活動准備: a.向幼兒介紹該區的活動規則及各種圖書的類別。b.各種圖書。
(3)活動指導:a.告訴幼兒閱讀區是讓小朋友們看書的地方及應該注意的事項。b.指導幼兒應該放正圖書,從頭到後一頁一頁的看。c.告訴幼兒看書的時候不能大聲講話影響別的小朋友看書。
第二階段:
(1)具體教育目標:a.幼兒自己翻閱單幅單畫的圖書並用簡單的語句描述。b.用較簡單的語句講述圖形中出現的畫面。c.講述圖書內容,能夠較正確的運用動詞和形容詞。d.學習簡短語言的講述畫面內容,較合情理。
(2)活動准備:a.各種圖書。
(3)活動指導: a.指導幼兒用簡單的語句講述畫面。b.糾正幼兒用詞不當的地方。
3. 美工區
第一階段:
(1)具體教育目標:a.喜歡在美術區里做手工。b.學會將一團泥放在手掌心搓的技能。c.學慣用手掌將泥團圓後放在板上壓扁的技能。d.學習在壓扁的泥上用拼花印在泥面上做餅干。e.知道在捏橡皮泥的時候不能大聲叫嚷。
(2)活動准備: a. 向幼兒介紹該區的規則及橡皮泥的特點。b.各色橡皮泥
(3)活動指導:a.告訴幼兒美工區是小朋友做手工的地方b.指導幼兒如何把橡皮泥捏軟,搓圓,壓扁,印上花。c.告訴幼兒捏橡皮泥十要保持安靜。
第二階段:
(1)具體教育目標:a.學會把橡皮泥搓長的技能b.學會把搓長的橡皮泥做成麻花的技能。c.學會把紙片撕成細細的面條的技能。d.知道橡皮泥和紙不能扔到地上。e.學會做完手工後把東西都收齊。
(2)活動准備:a.向幼兒講述紙片的用途。b.橡皮泥,紙,小托盤。
(3)活動指導:a.指導幼兒如何把橡皮泥搓長,做成麻花。b.指導幼兒如何把紙片撕成細條。c.指導幼兒如何收拾工具。
『陸』 幼兒園區角活動指導要點
1、區域活動的特點:
區域活動又稱區角活動,指幼兒在班級中創設的學習性區角中的自主的學習活動。本文中所指的區域活動是介於集體教學活動與自主性游戲活動之間的,呈半開放、半鬆散的特點,是一種學習性的「區域活動」,是狹義的「區域活動」。現在,許多幼兒園在主題開展過程中,教師會結合主題在活動區中投放豐富的材料,引導幼兒自己在活動區中主動探索、主動學習,每個區域教師都有設定的目標和幼兒的關鍵經驗。孩子在這種「區域」中活動,能夠自主選擇區域和活動的內容,自己主動運用材料操作、探索;而且孩子可以按自己水平,按自己的認知速度進行學習,同樣的操作內容,有的孩子一次、兩次就能完成,有的則需要一周、一月方才成功,它都應該予以認可,但最終都要達到預定的目標。
在目前幼兒園實踐中,還有一種類似「區域活動」的「區域教學」,名稱雖相似,但內涵卻不相同。區域教學實質上是在區域中實施的小組教學,教師的計劃性、目的性強,教師對活動的操控佔主導地位,而區域活動中教師主要通過投放不同層次的材料來達到活動的目的。同樣是語言區,如果是區域教學,教師在會語言區給幼兒講故事,引導幼兒欣賞、創編;如果是區域活動,教師會提供錄音機、磁帶、圖片等材料,讓幼兒自己聽故事、講故事、編故事。
2、區域活動的指導要點:
1)教師要根據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確定每個區域適當的目標,並根據幼兒的操作情況及時調整。如,小班的一個區域活動——量鞋子,教師設定的目標之一是:探索各種方法測量自己的鞋子,學習填寫統計表。這個目標對小班幼兒有很大的難度,幼兒缺乏相關的經驗,在實際操作中,大部分幼兒嘗試了一下,就沒有興趣。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這個活動的目標可改為:比較鞋子的大小,並進行一一對應。
2)提供各種層次的、豐富的操作材料。教師在區域活動的指導作用主要就是體現在材料的投放,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和經驗,投放適宜結構的、能體現教育內容和要求的材料,使幼兒在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經驗水平上產生新的突破、新的提高。如在探索區活動「蛋寶寶站起來」,教師通過提供沙、橡皮泥、紙屑、瓶蓋等豐富的材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需要示範講解,孩子在擺弄的過程中,在與同伴的交流中就會主動探索、發現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3)活動過程中的觀察。當幼兒在區域中學習的時候,教師就是敏銳的觀察者和謹慎的記錄者,一方面,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對話,解決問題的方式,必要時,可以隨時將幼兒的表現記錄下來,作為孩子的發展情況記錄,另一方面把幼兒參與活動的情況,作為下階段的區域活動材料更換、目標變化的依據。
3、區域活動運用
1)目前,區域活動的設置一般是與主題活動相結合的,區域活動的內容、材料與主題活動有關。在某一個新的主題活動開展後,教師首先要考慮,在活動區中提供那些材料能夠激發幼兒的主動探索;哪些內容適合於在區域中開展,適合於幼兒的自主操作,如何將教師講授的內容變為要幼兒主動學習的內容。
2)在制定每周計劃時,要考慮設置2~3個主指導區,制定每個區域的活動目標和幼兒的關鍵經驗,投放、添置不同層次的材料,這樣教師就會掌握重點,有重點的觀察、指導。
3)制定必要的區域活動規則,保證活動時的秩序。如規定入區的人數,拿放材料的要求,怎樣交換活動區,使幼兒能夠自覺遵守活動區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有序的活動。規則最好是教師和幼兒相互討論的結果,並以幼兒能夠理解的方式出現,教師可以啟發幼兒自己用繪畫的形式來表現,這樣孩子們就能主動地遵守規則。教師可以提醒幼兒每周必須進主指導區活動一次,當然,幼兒何時選擇進哪個區,或者重復選擇同樣的區域,在幼兒完成主指導區的前提下,教師可以給孩子更多的自主。
『柒』 如何指導幼兒園區角活動
導讀:幼兒之間由於年齡相距小,認知水平相近,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地自由交談、討論,相互間的放鬆與互動,是教師指導不能達到的,幼兒間的相互交流不僅能夠拓展幼兒學習的途徑和方法,還能讓幼兒在實踐中學會互相幫助,互相協調,進一步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新的教育觀告訴我們,必須將促進孩子身心發展放到教育教學工作的首位,要充分認識到孩子的興趣和需要是關繫到教育目標能否得以落實的重要因素,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遵循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必須考慮孩子的內在動機和需要。教師要盡力幫助孩子從多方面認識事物、整合經驗、建構認知。 新的教育目標還提出了教育應該為幼兒終身學習和發展做好准備;新的教學觀也已經摒棄了教孩子學習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培養幼兒有興趣地學習,引導幼兒主動地學習。在區角(或區域)活動中正可以充分地體現這些教育理念。 所謂區角活動是指教育者以幼兒感興趣的活動材料和活動類型為依據,將活動室的空間相對劃分為不同區域,讓幼兒自主選擇活動區域,在其中通過與材料、環境、同伴的充分互動而獲得學習與發展。以上不難看出,區域活動主要是幼兒自己的活動,自己的游戲,它不像正規的集中教學活動那樣由教師精心設計和組織,讓人明顯的感到教育教學的因素。但是,區角活動也並非是教師完全不加影響、不加控制的絕對自由天地,只不過,這種影響和控制比較間接、隱蔽,它是通過對環境的創設,尤其是活動材料的投放而實現的。相對於其它的教學活動形式,區角活動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的優點: 1、區角活動多為幼兒的自選活動,這樣就為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活動的機會,滿足了幼兒的個別化需要; 2、區角活動是幼兒的自主活動,他們能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玩玩做做,生動、活潑、主動、愉快的活動,潛移默化地學習,更多地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3、區角活動多為小組活動,這就為幼兒提供更多的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現的機會,增進同伴之間的相互了解,尤其是對同伴在集體活動中所不可能表現出來的才能和優點的了解; 4、區角活動的教育價值主要是附著在區內的操作材料、情景等等,它們所承載的多種教育功能使幼兒通過直接參與各種活動而獲得多種直接、自然的經驗。 蒙台梭利教學法和皮亞傑認知主義幼教方案都把區角活動作為教育教學的主要途徑。目前,在我國,越來越多的幼兒園都意識到區角活動是促進幼兒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越來越多的幼兒園展開了對區角活動的研究。 幼兒是一個主動的學習者,教師的作用不再是講或是直接告訴幼兒答案,不再是直接拿出範例或操作實驗向幼兒講解或示範,而是支持、啟發和引導幼兒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對幼兒區角活動的指導要從顯性的主導地位退至適時、適當的隱性的引導地位,讓幼兒有操作、探索、設疑、解疑的過程,幼兒間有相互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幼兒從中增強學習興趣,獲得身心的全面發展。 活動區雖是幼兒自曲活動、自主學習的場所,但這並不等於教師可以撒手不管,教師對活動區活動的積極關注、悉心指導,才能使其教育功能充分發揮出來。說到這,教師空間該如何有效指導幼兒區角活動?結合多年的教育工作實踐,我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對區角活動進行有效的指導:一、尊重幼兒的興趣需求,提供相應的材料 區角活動的教育價值主要是附著在區內的材料之上的,它本身的特性及由這些特性所規定的活動方式往往決定著幼兒可能獲得什麼樣的學習經驗,獲得哪些方面的發展。材料的不同,所引起的操作方法及活動方式便會不同,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學習經驗、教育所取得的效果都會不一樣。從幼兒自身的學習特點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需求是幼兒活動的基本動力,是幼兒主動性、積極性的來源,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是根據自己的本性,按著自己的興趣、愛好、思維水平來選擇探索(學習)的對象。所以,教師要深入幼兒當中,和所有的幼兒交流,結合主題內容,了解大多數幼兒的興趣、需求的指向,教師再根據幼兒的需求指向提供相應的材料,這是十分關鍵的一步。當然,同一材料可能具有多種玩法和用途,具有不同的教育價值,這種多功能的活動材料更會受到幼兒的歡迎。近年來,材料的問題越來越受到教育者們的關注,不少的幼兒園在材料投放的問題上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使得活動區有了比較豐富的、結構化的、可操作的材料,從而使得幼兒的活動及活動經驗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起來,這是十分可喜的現象。但是,與此同時,在活動材料的選擇與投放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最大的問題是互相攀比,追求高檔化、逼真化、成品化,成人看著舒服,但孩子們卻並不感興趣,不喜歡玩。結果不僅造成了財力、物力、人力的浪費,還大大降低了活動的教育價值。 事實證明,相對原始而基本的材料、半成品,反而更可能是多功能的,具有更多、更大的教育價值,更有利於幼兒的活動、學習與發展。因此,教師在為活動區提供材料的過程中,必須尊重幼兒的興趣需要,為幼兒提供更有利於其長足發展的相應材料,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獲得發展。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常教學中,還可以讓幼兒從家中帶一些原始或半成品材料參與布置活動區,同幼兒一起確定材料的擺放位置,制定活動規則等等,使幼兒從最初的准備工作做起,為以後的區角活動打下興趣的基礎。 二、尊重幼兒的意願,支持幼兒主動地探索 建構主義理論提出,學習不是由教師為幼兒選擇學習的內容,而是幼兒自由選擇;學習不是教師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幼兒主動建構認知結構的過程;幼兒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學習、主動地進行信息建構。因此,一切活動都應該尊重幼兒的意願,尊重幼兒對區角活動選擇,這里還應注意的是要針對不同的幼兒,尊重該幼兒當前興趣的意願。在區角活動中,教師要支持幼兒主動探索,採取設疑提建議等靈活的方式支持幼兒的活動,給幼兒留出探索、解疑的時間和空間,而不是充當答案的提供者。 三、了解幼兒的學習過程,及時調整教師的教育行為 創設活動區的目的是為了給每一個幼兒一個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以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決定所設區域的種類時,應盡量滿足幼兒認知、情感、社會性、語言、動作技能等多方面的發展需要。這就要求教師既要對各類活動區的功能有清楚的認識到,也要准確了解本班幼兒的興趣、水平和需要。如果幼兒有特殊的興趣和需要,區域的內容和規模可以隨時調整。 新奇的區角活動材料對幼兒有著強烈的吸引力,但是幼兒對這些材料玩上一陣子,還是會感到厭煩,要長久地保持和促進幼兒與這些材料的互動,教師就要做到深入幼兒的活動中去觀察、分析和指導幼兒活動,通過觀察、分析和指導,才能真正准確地了解幼兒的內在需要和幼兒的個別差異,再根據幼兒的內在需要和個別差異採取相應的方法,或是改變活動的策略、或是添加、撤除一些活動材料,使幼兒對活動材料、對活動長久保持興趣,促進其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在指導幼兒學習的過程中,當幼兒遇到困難時,教師要有耐心等待幼兒自己去發現和探索,必要時參與幼兒的探索、發現,當然,要充分發揮教師在區角活動指導中隱性的、適當的引導地位。 四、為幼兒創造機會,增進幼兒間的相互交流 幼兒之間由於年齡相距小,認知水平相近,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地自由交談、討論,相互間的放鬆與互動,是教師指導不能達到的,幼兒間的相互交流不僅能夠拓展幼兒學習的途徑和方法,還能讓幼兒在實踐中學會互相幫助,互相協調,進一步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善於捕捉時機,促進幼兒的互動。 種種實踐證明,幼兒園區角活動的有效開展和指導在很大程度上確實對幼兒的發展,尤其是對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有重大作用,在我園近幾次開展的對全園教師區角活動組織情況的檢查評比活動中,我們明顯感受到區角活動開展得較好的班級孩子普遍交往能力較強,口語表達能力發展較好,性格活潑開朗,反之則不然。 因此,在有效指導幼兒進行區角活動時,讓我們都要做個有心人,積極為幼兒創設活動的環境和氛圍,推動幼兒的相互交流,激發幼兒主動學習,自主建構,從而獲得身心的全面發展,為培養新世紀人才奠基工程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昆明市盤龍區新迎第一幼兒園 劉敏玲
『捌』 教師如何有效指導幼兒區角活動
導讀:幼兒之間由於年齡相距小,認知水平相近,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地自由交談、討論,相互間的放鬆與互動,是教師指導不能達到的,幼兒間的相互交流不僅能夠拓展幼兒學習的途徑和方法,還能讓幼兒在實踐中學會互相幫助,互相協調,進一步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新的教育觀告訴我們,必須將促進孩子身心發展放到教育教學工作的首位,要充分認識到孩子的興趣和需要是關繫到教育目標能否得以落實的重要因素,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遵循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必須考慮孩子的內在動機和需要。教師要盡力幫助孩子從多方面認識事物、整合經驗、建構認知。 新的教育目標還提出了教育應該為幼兒終身學習和發展做好准備;新的教學觀也已經摒棄了教孩子學習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培養幼兒有興趣地學習,引導幼兒主動地學習。在區角(或區域)活動中正可以充分地體現這些教育理念。 所謂區角活動是指教育者以幼兒感興趣的活動材料和活動類型為依據,將活動室的空間相對劃分為不同區域,讓幼兒自主選擇活動區域,在其中通過與材料、環境、同伴的充分互動而獲得學習與發展。以上不難看出,區域活動主要是幼兒自己的活動,自己的游戲,它不像正規的集中教學活動那樣由教師精心設計和組織,讓人明顯的感到教育教學的因素。但是,區角活動也並非是教師完全不加影響、不加控制的絕對自由天地,只不過,這種影響和控制比較間接、隱蔽,它是通過對環境的創設,尤其是活動材料的投放而實現的。相對於其它的教學活動形式,區角活動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的優點: 1、區角活動多為幼兒的自選活動,這樣就為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活動的機會,滿足了幼兒的個別化需要; 2、區角活動是幼兒的自主活動,他們能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玩玩做做,生動、活潑、主動、愉快的活動,潛移默化地學習,更多地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3、區角活動多為小組活動,這就為幼兒提供更多的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現的機會,增進同伴之間的相互了解,尤其是對同伴在集體活動中所不可能表現出來的才能和優點的了解; 4、區角活動的教育價值主要是附著在區內的操作材料、情景等等,它們所承載的多種教育功能使幼兒通過直接參與各種活動而獲得多種直接、自然的經驗。 蒙台梭利教學法和皮亞傑認知主義幼教方案都把區角活動作為教育教學的主要途徑。目前,在我國,越來越多的幼兒園都意識到區角活動是促進幼兒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越來越多的幼兒園展開了對區角活動的研究。 幼兒是一個主動的學習者,教師的作用不再是講或是直接告訴幼兒答案,不再是直接拿出範例或操作實驗向幼兒講解或示範,而是支持、啟發和引導幼兒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對幼兒區角活動的指導要從顯性的主導地位退至適時、適當的隱性的引導地位,讓幼兒有操作、探索、設疑、解疑的過程,幼兒間有相互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幼兒從中增強學習興趣,獲得身心的全面發展。 活動區雖是幼兒自曲活動、自主學習的場所,但這並不等於教師可以撒手不管,教師對活動區活動的積極關注、悉心指導,才能使其教育功能充分發揮出來。說到這,教師空間該如何有效指導幼兒區角活動?結合多年的教育工作實踐,我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對區角活動進行有效的指導: 一、尊重幼兒的興趣需求,提供相應的材料 區角活動的教育價值主要是附著在區內的材料之上的,它本身的特性及由這些特性所規定的活動方式往往決定著幼兒可能獲得什麼樣的學習經驗,獲得哪些方面的發展。材料的不同,所引起的操作方法及活動方式便會不同,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學習經驗、教育所取得的效果都會不一樣。從幼兒自身的學習特點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需求是幼兒活動的基本動力,是幼兒主動性、積極性的來源,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是根據自己的本性,按著自己的興趣、愛好、思維水平來選擇探索(學習)的對象。所以,教師要深入幼兒當中,和所有的幼兒交流,結合主題內容,了解大多數幼兒的興趣、需求的指向,教師再根據幼兒的需求指向提供相應的材料,這是十分關鍵的一步。當然,同一材料可能具有多種玩法和用途,具有不同的教育價值,這種多功能的活動材料更會受到幼兒的歡迎。近年來,材料的問題越來越受到教育者們的關注,不少的幼兒園在材料投放的問題上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使得活動區有了比較豐富的、結構化的、可操作的材料,從而使得幼兒的活動及活動經驗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起來,這是十分可喜的現象。但是,與此同時,在活動材料的選擇與投放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最大的問題是互相攀比,追求高檔化、逼真化、成品化,成人看著舒服,但孩子們卻並不感興趣,不喜歡玩。結果不僅造成了財力、物力、人力的浪費,還大大降低了活動的教育價值。 事實證明,相對原始而基本的材料、半成品,反而更可能是多功能的,具有更多、更大的教育價值,更有利於幼兒的活動、學習與發展。因此,教師在為活動區提供材料的過程中,必須尊重幼兒的興趣需要,為幼兒提供更有利於其長足發展的相應材料,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獲得發展。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常教學中,還可以讓幼兒從家中帶一些原始或半成品材料參與布置活動區,同幼兒一起確定材料的擺放位置,制定活動規則等等,使幼兒從最初的准備工作做起,為以後的區角活動打下興趣的基礎。 二、尊重幼兒的意願,支持幼兒主動地探索 建構主義理論提出,學習不是由教師為幼兒選擇學習的內容,而是幼兒自由選擇;學習不是教師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幼兒主動建構認知結構的過程;幼兒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學習、主動地進行信息建構。因此,一切活動都應該尊重幼兒的意願,尊重幼兒對區角活動選擇,這里還應注意的是要針對不同的幼兒,尊重該幼兒當前興趣的意願。在區角活動中,教師要支持幼兒主動探索,採取設疑提建議等靈活的方式支持幼兒的活動,給幼兒留出探索、解疑的時間和空間,而不是充當答案的提供者。 三、了解幼兒的學習過程,及時調整教師的教育行為 創設活動區的目的是為了給每一個幼兒一個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以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決定所設區域的種類時,應盡量滿足幼兒認知、情感、社會性、語言、動作技能等多方面的發展需要。這就要求教師既要對各類活動區的功能有清楚的認識到,也要准確了解本班幼兒的興趣、水平和需要。如果幼兒有特殊的興趣和需要,區域的內容和規模可以隨時調整。 新奇的區角活動材料對幼兒有著強烈的吸引力,但是幼兒對這些材料玩上一陣子,還是會感到厭煩,要長久地保持和促進幼兒與這些材料的互動,教師就要做到深入幼兒的活動中去觀察、分析和指導幼兒活動,通過觀察、分析和指導,才能真正准確地了解幼兒的內在需要和幼兒的個別差異,再根據幼兒的內在需要和個別差異採取相應的方法,或是改變活動的策略、或是添加、撤除一些活動材料,使幼兒對活動材料、對活動長久保持興趣,促進其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在指導幼兒學習的過程中,當幼兒遇到困難時,教師要有耐心等待幼兒自己去發現和探索,必要時參與幼兒的探索、發現,當然,要充分發揮教師在區角活動指導中隱性的、適當的引導地位。 四、為幼兒創造機會,增進幼兒間的相互交流 幼兒之間由於年齡相距小,認知水平相近,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地自由交談、討論,相互間的放鬆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