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送回家
A. 上完課後老師問我要不要他送我回家,他怎麼這么好心
各種可能都有,一種可能是老師平時對小朋友都是這樣的,也有可能他跟你父母或家人認識,順路或知道你家在哪裡,也有可能是你父母所託,你不知情,也有可能是他覺得需要跟你多接觸一下,了解情況,因材施教。
B. 給研究生導師送禮不收怎麼辦過年回家給老師買了些大棗子(我們那兒特產)給老師,他不收怎麼辦
這位導師不知道學生心理,就不送了,但是還是要認真做學問,導師會明白的
C. 今年剛研一,元旦我們幾個研一的給導師送了點東西,寒假回家我爸說給老師拿點家鄉特產,過年了,有必要嗎
既然大家都送了的話,你也送點吧,有必要啊,你還沒賺錢,表表心意就行了,想必你導師一定能理解你的用心的,禮輕情意重!
D. 老師開車送學生回家該不該收車費
老師開車送學生回家肯定不該收。
但是作為學生,如果一次可以不用表示。
如果每天都這樣,
必須要表示一些的。
E. 老師要開車送我回家我咋說
現在的老師都是這么好嗎?不可能吧,是不是男老師送你,名聲不好,還是不要了吧,無緣無故的送你回家肯定沒有什麼好心的
F. 行容老師送學生回家的作文
我最敬愛得人是老師,老師猶如我們的父母。她們總會用不同的方法來教我們。
記得有一次,升國旗的時候我突然感到頭暈難受,老師立馬打電話叫我媽來接我,下午老師打電話問我怎樣?我愛老師,有時他們比父母都理解我。
我的老師不像其他那些各別老師,對學生不付責任,我們也常常惹老師生氣 。但等上下節課時就陰轉晴拉,每當上課時老師就變的嚴肅起來,下課時我們總愛和老師聊天,老師的愛是無私的不會對任何一個人不公平。有一次,我鼻子流血但是流出來得是黑色的,老師馬上送我回家。
我們馬上就要畢業了,但語文老師總是上午不來下午來給我們上課,後來得知語文老師的兒子生病住院了。但語文老師還給我們上課。老師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是她的兒女,他總是在我們遇到困難得時候來幫我們。
我愛我師,老師教會我們知識並教會我們做一個有用得人,我們愛你。
謝謝你,杜老師。
G. 老師說不聽話的學生直接送回家
僅供參考:(一)向孩子解釋行為規范有時候孩子不聽話,不和成人配合,是因為他不了解或忘記了行為的規則,再一次的提醒孩子,可以讓孩子體會和了解,但要注意的是,在提醒孩子時.要注意表情和聲調.不要用喊叫的方式。要用堅定、溫和的聲調來對孩子說明或提出要求:「記得嗎?在人多的地方講話要小聲點,才不會妨礙別人,」「記得我們今天上街是要給奶奶禮物.其它東西一律不!」成人在向孩子解釋規則時.應該避免預先就認定孩子不聽話,例如:「你要我說幾百次,才會聽話!」這會讓孩子更加的任性和固執。(二)以周圍的孩子或成人作榜樣年齡小的孩子雖然知道成人的指令和規則,卻很難決定該怎樣做,當他不行動或不接受指令時,我們又以為孩子不聽話,因此,在讓孩子了解行動規則的同時,還要指點他怎麼做,例如,書如何擺、玩具怎麼收、坐要怎麼坐、話要怎麼說等等。除了語言,成人可以示範給孩子看,讓孩子理解具體的做法,利用孩子的模仿性來糾正他或引導他,或者可以建議孩子:「你看!可以照那個叔叔那樣做」「你要像那個小孩一樣安靜」,將具體的目標告訴孩子,引導他代替原來不好的行為。(三)獎勵和贊許良好的行為孩子不聽話時,常常是為了要引起成人的注意(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因此,孩子常常用反抗(故意不聽話)或其它不聽話的方式(大喊大叫),使大人滿足他的願望。父母對孩子這種不良行為,首先態度要沉著冷靜、不慌張,最好的方法是暫時讓孩子單獨一個人,直到這樣胡鬧的行為停止或是態度好轉才去處理。這是弱化不良行為的方法,利用不響應壞行為的方式,讓孩子了解父母的態度。但成人要積極做的是,稱贊、獎勵好的行為,讓孩子區別好與壞、容許與禁止。所以當孩子不聽話時,可以用贊許的話來轉移他的行為:「我記得你是一個熱心的小孩,記得嗎,上次你幫我做了......」在獎勵和贊許孩子時,最好讓孩子能具體了解自己的行為,不要只一味的稱贊孩子:「你好棒!」「你好乖!」而是選用一些具有美德的語句,譬如:「你很慷慨」「你很有禮貌」「很熱心」……,使孩子的行為更具體性。(四)對不好的行為進行嚴肅談話當孩子不聽話時,成人用「責罵」或「處罰」來處理,常常很容易把主觀的因素(氣憤、激動、疲倦、厭煩的情緒),滲入行為的處理中,致使孩子的身體感到痛苦不適(體罰),心理產生恐懼,意志遭到壓制,因此很難接受成人長篇大論的說教,反省自己不良的行為,更難說要糾正他的行為。此時利用「嚴肅的談話」,會讓孩子心領神會,例如,先暫時停止他的工作,請他到一個角落,好好的跟他談,可能會比大聲責罵和處罰,更能啟發他的良知,思考自已的不當行為。曾經有一位中班的小男孩告訴我,他前一個晚上和爸爸到書店喝茶,做「Man』stalk」,我問他談了什麼,他斷斷續續的告訴我「爸爸和他談他和姐姐經常打架、吵架的事」,爸爸跟他說:「姐姐很愛你,經常照顧你、送你東西,但姐姐也有很多的苦惱,像一年級的功課很多,有很多的美勞要做,如果姐姐在做功課時,去煩她、動她的東西,姐姐也許會因此沒完成功課而被老師責罵,你希望這樣嗎?」他還說爸爸給他很多的建議,例如,「姐姐寫功課的時候,你可以打計算機,也可以陪小狗玩,向姐姐借東西時要有禮貌,並且用完要趕快還,不要霸佔。」很有意思的一個n』stalk,爸爸利用一個不錯的場所,嚴肅的指出孩子不好的行為,並提供他可以做以及如何做的建議,以糾正孩子的行為。(五)細心和耐性的糾正與教育我們常常發現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大多是由於成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犯下一些不同類型的錯誤,下來,造成孩子不良的行為。例如,一些父母認為孩子小,任性、胡鬧、不聽從吩咐是一種自然現象,長大就會變好或變聽話,而沒有細心糾正他。事實上,孩子的行為是累積的,下來就更加的不聽話,甚至出現叛逆的情形。孩子的行為是累積而來的,好的行為累積就變成好的習慣、好的道德,反之亦然。行為的養成和教育都是性的.所以不聽話的行為也需要長時間的糾正與教育。孩子對人不禮貌或有其它不聽話的行為,父母不能「充耳不聞」,要隨時負起糾正的責任,如果我們缺乏這個耐心,實際上就是在姑息孩子更不禮貌、更不聽話。(六)家園配合,共同教育孩子有很強的社會意識和榮譽心、自尊心,很在意他人的觀感,尤其是團體生活中,幼兒園幼生及小學生都很在乎學校老師對他的看法,因此可以利用孩子這種在意他人看法的心理,來糾正他不好的行為。例如:孩子每天不肯按時上床,並且都要胡鬧一番,有時透過老師的指導與要求,利用說話課,談一談孩子昨天晚上在家的情形,並且稱贊准時上床的孩子,這樣比父母千叮萬囑還有效果。在幼兒園里,小朋友有好的行為或已糾正過的行為,老師不妨把贊美的話寫在聯絡手冊上,回家後讓父母再一次稱贊他、肯定他。對於不聽話的孩子,父母更可以積極的運用這種方法,例如,有的孩子不肯吃蔬菜,可以請園方老師留意這件事,並且利用方法要求孩子,家裡也要實行相同的規則,雙方貫徹執行,一直到他習慣糾正為止。當然家、園雙方要事先溝通好,規則也要相同。(七)針對不同年齡和個性使用不同方法每一個孩子,都有他不同年齡的心理特點,還有屬於孩子自己本身的氣質,例如:對於動作遲緩的孩子,要利用機會給他容易達到的成就,對於年齡小的孩子需要示範引導,年齡大一點的則需要激勵。引導不聽話的孩子聽話,並不是把一個固定的公式硬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按照不同年齡、不同個性的需求,在他們的身上找到力量,從而創造孩子能夠自覺聽話的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