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實驗指導
Ⅰ 微生物實驗室的安全操作規程
抄的哦
1 實驗室安全
1.1 微生物實驗室的生物安全性
1.2 科室安全文檔
(a)生物危害防護:實際操作規程見(《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GB19489-2004。2004-01-05發布,2004-10-01實施。)
(b)實驗室安全:原則和措施見(《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准WS 233-2002。2002-12-03發布,2003-08-01實施。)
1.3 應用:
以上的操作規程應用於微生物科室的所有部門。工作人員或訪問人員必須遵守各項規定。
1.4 關於新規定或現行規定的修改案:
任何新規定或現行規定的修改案必須通知負責科室安全的人員及相關人員,他們將建議科室主任考慮實施。
1.5 生物性危害
1.5.1 與各種操作有關的生物危害水平取決於:
a.處理的傳染性物質的本身:
按照傳染性物質對個人和社區和潛在危險性以及經空氣傳播的可能性,其劃分成不同等級。所採用的等級劃分詳見」《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原則和措施(見《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則》)。
b.使用的設備和設施:
處理不同等級的傳染性物質的要求在」實驗室安全」中已規定。這些符合要求的設備都要承擔重要臨床工作,科室負責人必須保證中應污染物水平。
c.培訓,特別是員工的安全性培訓和安全性經驗積累。所有員工應該接受一定訓練,能安全處理任何實驗室可能碰到的物質,避免將實驗不能處理或規定之外的傳染性物質暴露在實驗室,即使暴露事故在實驗室,即使暴露事故發生也要會正確處理。
1.5.2 傳染性物質的分類
1.5.2.1分類系統
生物危害防護:〔見1.2 (a)〕,根據生物因子對個體和群體的危害程度將其分為4級,危害等級Ⅳ最具危害性。
1.5.2.2危險群/生物安全水平:1-4
a.危險群/生物安全水平:1——對健康成人無致病性,對社區無危害性。通常一般微生物操作就足夠,不需特殊安全設備,工作的附近要有洗手設施。培養基上包含未鑒定物,因此,妥善處理對各級安全水平都至著重要。
b.危險群/生物安全水平:2——人類疾病相關物質,這種物質對實驗室工作人員有中度危險,並具有一定程度社區危險性。醫院微生物室所涉及的絕大多數物質屬此安全水平,生物危害警告應張貼,並且限制接近,應用醒目標語,若是能產生空氣傳播或飛濺的I,II類物質都就使用相就的操作台。實驗室就提供類似防護衣和手套,眼罩尤其是配戴隱形眼鏡者,也應提供類似安全水平的洗手設施,並且臨近工作區也應有高壓滅菌裝置。所有廢物和反復使用設備的去污染應有特定的程序。
c.危險群/生物安全水平:3——人類疾病相關物質,具有潛在空氣傳播性,能引起嚴重,致命疾病,對實驗室工作人員高度危險,並具有一定程度社區危險性。所有含有或懷疑含有生物案的標本必須標以」小心污染」標簽,並且同時標於盛放標本容器和申清單。然而作為預防保護還不足夠。應對所有血液,體液,分離的人體組織等有普通防護意識,它們都應視作傳染源。在此生物安全級,實驗室應控制對其接近。凡涉及該類物質都應使用I或II類工作台操作,也可以遵循II級操作注意事項,對所有廢物進行去污染處理,包括工作服和重復使用設備。
d.危險群/生物安全水平:4——對個人的危險如生物安全3級,但對社區有高度危險性。這些傳染性物質包括:
蜱源性腦炎病毒
支里半亞-剛果牛血熱病毒
Marburg
Virus
艾波拉病毒
Lagsa fever Virus
Junin HF Virus
Machupo HF Virus
Guanaruto HF Virus
Herpesvirus simiae (B Virus)
1.6 以下預防措施,所有實驗工作人員必須遵守:
1.6.1 工作服
a.所有實驗室成員在工作期間必須始終穿著所提供的工作服。離開實驗室時,工作服須掛在指定地方,不得在實驗室外冼工作服。
b.在處理含有或懷疑含有生物安全3級物質的標本時,必須在工作服外穿隔離衣。
c.在生物安全操作台內處理標本和培養基時,必須戴手套。
1.6.2 洗手池
洗手池須供應洗潔劑和紙巾。
1.6.3 洗手
所有工作人員在離開工作區必須洗手,並且要先脫去工作服和手套。
1.6.4 食物,飲水,吸煙,化妝品
食物和飲料不允許帶入任何處理標本的房間.不允許在處理標本的任何地方吸煙.不允許在處理標本的任何地方使用化妝品。
1.6.5 傷口和擦傷
手上的傷口和擦傷必須覆蓋保護物。
1.6.6 個人衣物
個人衣物不允許帶入實驗室,並且必須保存在帶鎖的櫃子里。
1.6.7 口吸移液管
這是禁用的。要求使用機械移液裝置。
1.7 常規預防措施應用於所有血液、體液、組織標本的操作中:
1> 無論何時都應盡可能避免使用注射器,針頭或其它銳器。
2> 使用過的針頭和一次性切割器必須丟入專門的帶有蓋子和桶內,以備安全處理、防止容器過滿盛裝。
3> 使用過的針頭不許重新使用或再用手操作。
4> 打爛的玻璃必須放入堅硬的容器(不要用手),然後再放入黑色垃圾袋,如果是污染的,使用黃色垃圾袋。
5> 在接觸具有潛在性傳染性標本培養基、組織,必戴保護性手套,防止皮膚直接接觸。如果手套有可見的污染,必須先除去污染,再更換。手上有皮炎或傷口的工作人員的需要間接接觸傳染性物質的人員應戴保護性手套。
6> 在處理完標本、結束工作,甚至在上述規定帶手套時,應常規洗手。
7> 當血液、血液製品或其它體液污染發生時,應停止工作洗手,戴一次性手套再清除污染區。建議用含有效氯1000ppm的次氯酸鈉溶液。如果污染區較大用浸有次氯酸鈉溶液的濕布覆蓋10min去污染,並標示相應的警告,丟棄廢物及手套到生物安全級物理容器。注意飛濺的水滴和流淌會將污染帶到主污染區以外。
8> 所有在實驗室使用的具有潛在污染性的物質都需去污染,最好先高壓,再做處理。
9> 任何可能產生飛濺或氣霧的操作都應在生物安全操作台里進行。這些操作包括離心,分離血清,混合,超聲,收集組織受精卵,以及處理含有濃集的感染物質標本。
1.8 實驗室物質處理
a> 黑色塑料袋用來收集未污染或經高壓過需處理的廢物。
b> 廢紙屢用來收未污染的廢紙,用過的紙巾等。
c> 所有可能傳染的物質必須高壓或焚化。
d> 所有丟棄的標本,培養基和實驗室廢物必須放在專門容器里
e> 用白色聚丙烯罐盛裝2%新鮮配置次氯酸液,以供工作中丟棄標本,污染吸頭,棉拭子臨時處理待一天工作結束之後,再經高壓處理。
f> 黃色塑料袋用來處理污染的實驗室廢物。它們應封口再由工人拿去焚燒。
g> 帶蓋,帶標簽硬質容器用來盛裝針頭的銳器。
1.9 實驗室傳染性物的消毒
高壓
a.所有培養基的傳染性物質都要高壓,除非准備焚燒的,高壓的最大好處是使傳染性物質離開實驗室可保證安全。
b.用作此目的的高壓設備應在醫學技師監督下由實驗室工人操作。
c.高壓設備應定期由醫院設備組測試,檢修。這些測試包括商業使有的芽胞試紙實驗。多個高壓設備應有使用記錄,並自使用之日起由醫學技師連續記錄。任何不符都要向安全人員報告。
1.10 去污染
去污染劑:
1> 次氯酸溶液:用白色聚丙烯罐裝新鮮配置的含有效氯1000ppm的2%次氯酸溶液,放在多個工作室。
2> 5%的Printol:其50%水溶液用來處理濺在地板和傢具上的污染。
3> 戊二醛:新鮮配製成一定濃度,主要用於不能使用次氯酸鈉的儀器去污染,如離心機等。
4> 75%乙醇:主要用於對清潔表面的快速去污染。
1.11 離心機
1.11.1 注意事項:
a> 使離心機用的試管應具是厚管或塑料的,離心前應仔細檢查是否缺損。
b> 離心機需放置在合適的位置,操作都應能看見離心缸,以便能正確地將離心架放在轉子上。
c> 離心桶和離心架配對使用,負載後需仔細平
Ⅱ 微生物實驗室操作規程
上網自己查,但是可以告訴你一個最重要的內容:無菌環境
Ⅲ 尋求微生物實驗基本操作知識
這是薛泉宏微生物學課的精品課堂網站:裡面有課件等資料,但沒有教材,遺憾
http://netc.nwsuaf.e.cn/jingpin/2003/wsw/index.htm
《微生物學》教學大綱
第一部分、有關本科程的說明
1、本課程的性質和任務
微生物學是現代生物學科的先頭學科,是科學技術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學科領域之一。就其學科性質而言。它又是一門實踐性學科。因此,它既是高等農業院校有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又是專業技術課。生物技術、生物工程、微生物、農、植、園等專業的學生通過此門課程的學習,不僅要獲得微生物學理論知識,還要掌握基本的微生物研究操作技術和生產工程技能。本課程要求有較好的生物學及生物化學基礎,故應該在二年級下學期開設。據現代微生物學學科發展速度,本課程至少要保證60學時,考核方式除微生物基礎知識的考試考查外,對微生物學的基本操作技術與技能進行實際考查。
2、本大綱的使用專業和學時數
講授內容及要求(授課學時56、各專業可適當選擇,實驗課學時24、總學時80)
表1 講述內容及學時數分配表
章節 講述內容 學時數 備注
一 緒論 2
二 微生物形態學及代表分類 16
三 微生物營養、呼吸、生長及生態系 14
四 微生物的代謝和發酵 4
五 微生物遺傳與變異 6
六 微生物分類與鑒定 4
七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質轉化中的作用 6
八 應用微生物 4
九 微生物實驗(內容附後) 24
3、本門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聯系與分工
微生物學是現代生物學科的先頭學科,是科學技術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學科領域之一,它既是高等農業院校有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又是專業技術課。本課程要求有較好的生物學及生物化學基礎,該課程是微生物專業、生物技術專業的專業課,也是該專業及其他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如《發酵微生物》、《微生物遺傳》、《酶工程》、《發酵工程》、《病理學》、《分子生物學》等。
4、主要教學方法與媒體要求
《微生物學》課程以課堂教授為主,同時結合電化手段如多媒體顯微動畫演示、幻燈片、教學掛圖等進行輔助教學。微生物實驗是微生物教學的重要環節,它是對課堂講授的內容的印證和微生物操作技術的培養與訓練,對直觀理解課堂教授內容具有重要的作用。
5、主要參考書目
薛泉宏主編的《微生物學》,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
周德慶主編的《微生物學教程》,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
程麗娟、薛泉宏主編的《微生物學實驗指導》,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等。
第二部分、課程內容說明(基本知識點、重點和難點)
一、緒論
1、目的 啟迪學生為國爭光,激發學生對微生物學的濃厚興趣;鼓勵學生勇於實踐,勤於思考為科學發展做出奉獻。
2、內容 微生物學研究對象;微生物學分科;本課程的任務;微生物學發展史與發展趨勢。
3、方法 放錄相(微生物學發展史)。重點講授;我國祖先對微生物學的貢獻和現代微生物學發展趨勢。
4、學時 2學時。
二、微生物形態學及代表類群
1、目的 掌握原核、真核,與非細胞微生物的基本形態結構,繁殖方式,各類微生物主要區別,了解微生物分類原則、系統。該章為本門課程的重點。
2、內容
(1)原核微生物
a、原核微生物的主要特徵;
b、細菌形態大小;細胞基本結構;特殊結構;內含物;原生質;細菌運動;繁殖;個體與群體形態等。
c、放線菌 形態特徵;繁殖方式;代表屬種。
d、蘭細菌和其它原核微生物 立克次體,衣原體,枝原體和類菌質體(可自學)。
e、細菌分類系統(可自學)。
(2)真核微生物-真菌
a、真菌的細胞結構
b、黴菌 形態特徵;菌絲變態、菌絲組織體;繁殖(無性和有性繁殖、無性與有性孢子)農業上常見黴菌。
c、酵母 形態特徵;繁殖;常見酵母屬種。
d、大型食用與葯用真菌 形態特徵與生活史;常見食用與葯用真菌簡介。
e、真菌分類系統(可自學)。
(3)非細胞生物-病毒
a、病毒 形態、大小與結構;類別與分類(昆蟲病毒、植物病毒、分類與命名原則)
b、噬菌體 形態結構;烈性和溫和噬菌體的侵染過程;溶原現象。
c、一步生長曲線。
d、類病毒(自學)。
3、方法 重點講授,輔課堂討論(著重各類微生物的區別)。
4、學時 16學時。
三、微生物營養、呼吸、生長和生態系
1、目的 學習微生物生理基礎知識,微生物營養類型;微生物呼吸與能量代謝;微生物生長發育與環境條件;微生物培養基配製原則和方法等,從而掌握微生物工作的基本原理。該章為本門課程的重點。
2、內容
(1)微生物的營養
a、細胞的化學組成
b、營養源及其生理作用
c、營養物質的吸收
d、微生物的營養類型
e、培養基(制備原則與方法原理、類型)
(2)呼吸與生長
a、能量代謝 (ATP的光合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ATP的利用效率)
b、呼吸類型 (有氧呼吸、無氧呼吸與發酵)
c、微生物與氧的關系 (好氣性微生物、嫌氣性微生物和兼性厭氣性微生物)
d、生長 (群體生長,生物量,生長曲線,世代時間和連續培養)
e、環境條件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3)生態系
土壤-微生物生態系;植物-微生物生態系;微生物與微生物的關系;空氣和水域微生物生態系;
3、方法 重點講授:營養類型、呼吸與能量代謝;輔以課堂討論 (培養基制備與環境條件,滅菌與消毒方法)
4、學時 14學時。
四、微生物的代謝和發酵
1、目的 簡略了解微生物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及相互關系;微生物獨特合成代謝途徑;微生物代謝調控與發酵生產。
2、內容
a、 微生物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及相互關系
b、微生物獨特合成代謝途徑
c、微生物代謝調控與發酵生產。
3、學時 4學時。
五、微生物遺傳變異與育種
1、目的 簡略介紹微生物遺傳變異及有關遺傳學概念以使學生深入學習及提高打基礎。掌握基因突變現象和原因,菌種保藏的原理及常用方法。
2、內容
a、突變和誘變育種;b、基因重組和基因工程;c、菌種退化、復化和保藏
3、學時 6學時。
六、微生物分類和鑒定
1、目的 介紹微生物通用分類單元以及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介紹微生物的經典分類及現代分類方法,並輔助介紹血清學反應有關內容。
2、內容
a、微生物通用分類單元
b、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c、微生物的經典分類及現代分類方法
e、傳染與免疫及血清學反應特徵
3、學時 4學時。
七、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質轉化中的作用
1、目的 著重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質循環中的積極作用;植物殘體的微生物轉化過程,了解微生物在土壤肥力中的重要性。
2、內容
(1)植物殘體的約略分析
(2)自然界碳素的生物循環
a、不含氮有機物的有氧降解
b、酒精發酵,乳酸發酵,丁酸發酵,甲烷發酵及其主要微生物
c、纖維素與果膠物質分解
(3)自然界的氮素生物循環
a、含氮有機物的氨化作用b、硝化作用c、硝酸還原與脫氮作用d、生物固氮作用
3、方法:自學為主,重點講授:輔以答疑。
4、學時 6學時(講授4學時,討論與答疑2學時)。
八、應用微生物
1、目的 學習食用菌與微生物農葯的生產過程,加強實踐活動培養微生物工作操作技術與能力。
2、內容
(1)食用菌生產
(2)微生物農葯生產使用
(3)沼氣發酵
3、方法 自學為主,輔以討論答疑,配合放錄相(鳳尾菇栽培等)
4、學時 4學時
九、實驗安排
本課程的實驗,包括對課堂講授的內容的印證和微生物操作技術的培養與訓練,後者為重點。因而在實驗安排上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它要以培養微生物工作的基本修養,建立無菌觀念,掌握無菌操作技術,熟悉顯微鏡使用原理和方法並具有初步的微生物工作和生產技能為主要目的。
實驗一 3學時
1、顯微鏡使用 (放錄相)
2、油鏡的使用及細菌形態觀察
3、環境中微生物檢測 (由結果中分辨真,細,放,各類微生物菌落)
實驗報告:要求繪出細菌形態圖
實驗二 3學時
1、細菌運動性觀察(電視)
2、無菌操作演示(試管斜面接種)
3、細菌簡單染色與革蘭氏染色
實驗報告;繪出細菌形態圖並註明染色結果
實驗三 3學時
1、莢膜與鞭毛觀察(電視)
2、芽孢與伴孢晶體染色(要求無菌操作)
實驗報告:繪出芽孢與伴孢晶體顯微鏡視野圖
實驗四 3學時
1、昆蟲病毒多角體觀察(電視)
2、放線菌形態觀察(菌落與製片觀察)
3、真菌形態觀察(菌落與製片觀察)
實驗報告:繪出顯微鏡觀察視野圖
實驗五 3學時
1、顯微鏡直接測數
2、細菌大小測定
實驗報告:列出實驗測定結果
實驗六 3學時
1、培養基制備
2、滅菌與消毒
為分離培養准備條件
實驗七 3學時
1、細菌培養技術(錄相)
2、微生物的分離培養與純化(含測數)
3、拮抗試驗或抗生素抑菌測驗
實驗報告:寫出試驗結果並辨認各類微生物菌落形態
實驗八 3學時
1、酒精發酵
2、乳酸發酵
實驗報告:寫出發酵原理並分析實驗結果
注:以上實驗據各專業可以調整。
Ⅳ who微生物實驗室指南
世衛組織在1983年出版了《實驗室生物手冊》第1版。20多年來, 已經有許多國家利用內該手冊提供的專家指導,制容定了生物安全操作規范。該手冊的第2版於1993年出版。
該手冊的第3版在下列幾個方面增加了新的內容: 危險度評估、重組DNA技術的安全利用以及感染性物質運輸。此外,也介紹了生物安全保障的概念 - 保護微生物資源免受盜竊、遺失或轉移,以免微生物資源的不適當使用而危及公共衛生。第3版還包括了1997年世衛組織出版的《衛生保健實驗室安全》中有關安全的內容。
Ⅳ 哪裡有食品微生物實驗指導書
實驗細菌形態的觀察
一、實驗目的
1.認識細菌的基本形態。
2.學習並掌握細菌壓滴片及懸滴片的製作方法。
二、實驗原理
1.壓滴法將細菌懸液滴於載玻片中央,加上蓋玻片,置於顯微鏡下觀察。此法是研究微生物形態最簡單、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2.懸滴法將細菌懸液滴於蓋玻片中央,翻轉,置於凹玻片的凹窩中央,由於細菌不受蓋玻片的壓力影響,所以此法常用於觀察並區別細菌運動的方式,也可觀察細菌的繁殖方式及孢子萌發等。
3.利用暗視野顯微鏡形成黑暗背景、被檢物構成亮點的特性,可進行細菌運動方式的觀察。
三、實驗材料和用具
1.菌種金黃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大腸桿菌 (Escherichia coli)
普通變形桿菌 (Proleus vulgaris)
枯草芽孢桿菌 (Bacillus subtilis)
黏質沙雷氏菌 (Serratia marcescens)
細菌三種基本形態的染色片
2.用具顯微鏡、載玻片、凹玻片、接種環、紗布、鏡頭紙、鑷子、蓋玻片、特種鉛筆、無菌水、凡士林、火柴、酒精燈、玻片架、香柏油、二甲苯等,722s型分光光度計,0.85%NaCl溶液。
四、實驗方法
1.壓滴標本製作
①取—清潔載玻片,放在酒精燈的右側桌面上,用記號筆在玻片右側註明觀察菌體的名稱。
②點燃酒精燈,取一小滴清潔的無菌水置於玻片中央。
③用無菌操作取出少許菌苔,於玻片水中,塗勻(見圖2-1)。
④用鑷子取清潔的蓋玻片。由一端與玻片的菌液接觸,徐徐放下蓋玻片,注意避免產生氣泡。
⑤將壓滴標本放於顯微鏡下觀察(圖2-2)。
2.懸滴標本製作
①取清潔的凹玻片和蓋玻片各一片 [圖2-3 (a)、(b)];
②用火柴桿取少許凡士林塗於蓋玻片的四角;
③在蓋玻片中央用接種環蘸取一小滴無菌水,然後用無菌操作取少許菌苔在水滴上輕沾一下,注意水滴大小要適宜,放菌苔時不要使水滴破散;
④將凹玻片翻轉向下,使凹窩中央對准蓋玻片中央液滴,然後輕壓。使凹玻片與蓋玻片粘合緊密,以免蒸發,然後很快將凹玻片翻轉,使蓋片向上 [圖2-3 (c)、(d)]。
⑤將製作好的懸滴片置於顯微鏡下觀察。
圖2-1無菌操作製片示意圖
1—接種環火焰灼燒滅菌;2—在火焰3cm處拔出硅膠泡沫塞(或棉塞);3—斜面管口火焰灼燒滅菌;4—挑取菌苔;5—從斜面試管中取出接種環,管口火焰灼燒再次滅菌;6—在火焰3cm處塞上硅膠泡沫塞(或棉塞);7—塗片;8—再次火焰灼燒接種環滅菌。
圖2-2壓滴標本
圖2-3懸滴標本製片步驟
五、實驗內容
1.在油浸物鏡下觀察細菌三種基本形態的染色片。
2.用無菌操作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壓滴片,置油鏡下觀察。
3.用無菌操作制大腸桿菌的懸滴片,置油鏡下觀察細菌的運動。
4.觀察示範片:
①胸膜肺炎雙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的標本片,細胞成對生長;
②乳鏈球菌(Streptococcus lactis)的標本片,細胞成鏈狀排列;
③北京棒桿菌Asl•299(Corynebacterium pekinense)的標本片,細胞排列成「八字形」或柵狀;
④植質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的標本片,桿狀細胞並成鏈排列;
⑤四聯高夫克氏菌(Gaffkya tetregena)的標本片,細胞呈四聯體狀;
⑥藤黃八疊球菌(Sarcina lutea)的標本片,細胞呈有規則的八疊狀;
⑦普通變形桿菌 (Proteus vulgaris)在暗視野顯微鏡下觀察,黑背景,菌體為一亮點,觀察菌體用周身鞭毛進行翻滾運動。
5.細菌菌苔的觀察和液體培養菌體濃度的檢測
①觀察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黏質沙雷氏菌、枯草芽孢桿菌、變形桿菌、直線接種的斜面,注意菌苔的表觀形態。
②檢測大腸桿菌培養液的濁度
a.將培養16~18h (36~37oC) 的大腸桿菌培養液用LB液體培養基稀釋5~10倍。
b.稀釋後菌液用漩渦混合器振盪均勻。
c.以LB液體培養基為空白對照於600nm處,用722s型分光光度計測定菌液的OD值,OD值以0.2~0.6為宜(OD值過高,加大稀釋倍數;過低,降低稀釋倍數)。
六、實驗報告
1.繪圖表示細菌的三種基本形態。
2.描述所觀察的細菌菌苔形態。
3.報告所檢測的大腸桿菌菌懸液的OD值。
七、思考題
1.怎樣觀察細菌形態? 細菌未染色時,用油鏡觀察有何困難?
2.試述無菌操作的步驟及其要領?
Ⅵ 微生物學實驗指導的介紹
本教材重點介紹了顯微鏡檢技術、製片染色技術、無菌操作技術及微生物的純培養技術等基本技能,同時也適當補充了部分先進的實驗技術。
Ⅶ 微生物學實驗的內容簡介
全書分為上、下兩篇,共74個實驗。上篇為基本技能部分,編寫了39個典型內的微生物基本操作容技能實驗,內容包括光學顯微鏡和顯微技術、細菌染色技術、培養基制備技術、滅菌除菌技術、接種與分離培養技術、生長繁殖測定技術、微生物形態特徵觀察和描述、噬菌體檢測技術、菌種保藏技術和分類鑒定技術;下篇為專業技能部分,根據微生物學和微生物學實驗技術在工業、醫葯、環保和食品等領域中的應用,編寫了工業微生物、制葯微生物、環境微生物和食品微生物方向共35個應用微生物學實驗,以滿足不同專業方向學生選擇專業實驗的需要。與目前其他同類教材相比而言,《微生物學實驗》具有實驗內容安排組織系統、科學,選編的實驗更加實用、可操作性強、指導性更強的特點。另外為了增加直觀性,改變了以往教材的手繪圖片,書中基本上採用拍攝的真實圖片,以增加直觀教學效果。
《微生物學實驗》適合於作為各類院校生物工程、生物技術、制葯工程、葯物制劑、環境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發酵等專業的微生物學實驗教材,也可用作綜合性大學、師范院校等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主要參考書以及從事與微生物學相關研究的科技人員或研究生的參考書。
Ⅷ 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指導中的溶血實驗在臨床診斷上有什麼
臨床診斷意義
本試驗主要用於溶血性貧血的病因診斷。溶血異常1,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明顯增高,並可用葡萄糖和ATP糾正,2,其他遺傳性非球形紅細胞溶血性貧血也可增高,並分別可被葡萄糖或ATP糾正,3,丙酮酸激酶缺乏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葯物性溶血等加葡萄糖不能糾正,加ATP能糾正。
Ⅸ 微生物學實驗指導的內容簡介
《微生物學實驗指導》是以微生物學、環境工程微生物學、食品微生物學等理論知識為基礎,主要介紹微生物學相關的實驗知識及實驗技法。全書共設45個實驗項目,分為基礎篇和應用篇兩部分。其中,基礎篇的內容包含經典的微生物實驗項目,包括細菌形態觀察、微生物染色、微生物的測微技術、大腸桿菌生長曲線的測定等,主要在注重基礎的同時,通過思考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應用篇則是在學生掌握微生物學基本實驗技能的基礎上,將微生物學實驗應用到食品工程、環境工程等方面,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微生物學實驗指導》可作為高等院校的生物工程專業、環境工程專業及食品工程專業等的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材,亦可以作為一些專業實驗的參考教材,同時可供相關微生物學、環境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等專業技術人員參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