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導師王慕青簡介
⑴ 男朋友有良性肝血管瘤,母親又是肝癌去世,他又沒錢,但他對我很好,家裡不同意我們在一起怎麼辦
肝血管瘤和肝癌完全是兩個概念。肝血管瘤是屬於血管畸形,不算啥。很多人都有,小的肝血管瘤基本是無害的,並且生長十分的緩慢,就算是長大了手術或者是微創切除就可以,算小手術。你家人不理解的話,你可以把檢查結果給你父母看。
⑵ 朱德對他的老師非常( )
朱德對他的老師非常(敬重 )
⑶ 嬰兒血管瘤吃母乳,母親飲食應注意什麼
大多數血管瘤發生於皮膚或皮下組織,根據病變發展的過程分為增殖期、消退期、消退完成期。這一典型特點是其區分脈管畸形的重要依據。雖然大多數血管瘤能自行消退,但增生與消退速度並不相同。
增殖期血管瘤最初的表現常為蒼白色斑,隨後即出現毛細血管擴張,其周邊繞以暈狀發白區。嬰幼兒在出生後1年內表現出2個典型的快速增長期,第1個快速增長期在出生後4~6周,第2個在4~5個月。血管瘤在這2個時期快速增長,表現出相應的臨床症狀,如觸痛、潰爛、出血等。血管瘤的臨床表現取決於病變發生的部位、大小和病變所處的時期。較表淺的增殖期血管瘤常表現為鮮紅色的斑或結節狀病損,較深在的病變表面為青紫色或無顏色變化。
消退期通常在出生後的1年末(12~14個月),瘤體生長速度減慢。病變從增殖期到消退期的轉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進入消退期的前兆是瘤體生長速度明顯減慢,質地變軟。皮膚或皮下的血管瘤進入消退期後,瘤體色澤由鮮紅色向暗灰色轉變,瘤體逐漸消退縮小。一般認為5歲以內的自然消退率為50%~60%,7歲以內為75%,9歲以內可達90%以上。多數病例經過2~5年的消退期。
⑷ 麻煩知道的人告訴一下我關於朱德母親的幾個故事,我們老師要我們上交。~
寫別人的老媽,不如多寫寫自己的老媽。哪個老媽教導自己兒子都比別人強。
⑸ 請廣大群眾看看對自己80幾歲的母親不管死活的人,還有資格做老師嗎
年12月1日,出生在四川省儀隴縣馬鞍場李家(今丁家)一個佃農家裡,孕育他的是一位平凡得連名字都沒有留下的農家婦女——鍾氏。20世紀50年代成長的青年人,都在中學語文課本上讀過撰寫的《回憶我的母親》一文,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延安為一個沒有名字的母親開追悼會
年2月15日,勞累了一生的母親鍾氏仙逝,享年86歲。由於戰爭期間的郵路受阻,這個噩耗傳到延安已是早春三月了。老家來信說,鍾老太太病逝,死得突然,十分安詳,沒有痛苦。雖然說得如此輕松,但仍令悲傷不已。他一個人坐在炕頭默默地吸煙,眼淚在他剛毅的臉上流淌。為了表達對母親的哀思,他一個多月沒有刮鬍子。他還在延安的《解放日報》上發表了悼文《回憶我的母親》。他說:「母親現在離我而去了,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中的一員,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
母親逝世的消息傳到延安,從領導人到廣大眾都為鍾老太太崇高的品德和無私的精神所感動。經主席同意,四月份機關在楊家嶺大禮堂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的輓聯上寫道:「八路功勛大孝為國,一生勞動吾黨之興」;同志寫的輓聯是:「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斯人無愧勞動階級完人」;、周恩來等同志合挽:「教人成民族英雄,舉世共欽賢母範;畢生為勞動婦女,故鄉永葆好家風」。負責婦女工作的蔡暢同志在追悼會上講了話,召解放區的婦女們向鍾太夫人學習,學習她終身熱愛勞動、勤儉持家的高尚美德。
鍾老太太生於年,祖上是漂泊四方的藝人,到父輩時才定居四川省儀隴縣。她嫁給父親朱世林的時候,朱家的生活也很艱難,住的是被地主廢棄的破倉庫,以租佃地主的土地耕種為生。鍾氏進了朱家的大門,在不停地勞作的同時,不停地承擔著生兒育女的義務。她是用畢生最無私、最刻骨銘心的愛,澆灌著兒女歲月而枯竭自己生命的母親!
鍾氏生育時,才28歲,卻已是四個孩子的母親了。當時,朱家三世同堂,十幾口人居住在地主丁邱川廢棄的一幢破倉屋裡,光線昏暗。的姐姐15歲時就出嫁了。大哥代歷比他大四歲,二哥代鳳比他大兩歲。也按朱家自己這一輩份以代字排名,取名為代珍。作為母親,鍾氏對家庭子女的情感是自發而平凡的。她每天總是天不亮就起床,做好一家人的飯,然後到地里幹活,種田、種菜、挑糞等,樣樣都少不了。回到家後,又要挑水、做飯、喂豬、養蠶,晚上還要在昏暗的油燈下紡線,一直到深夜。由於鍾氏的勤勞、聰慧,一家人的生活還能勉強維持下去。鍾氏親手紡出的線,請人織成布,染上顏色。這種家織布有銅錢那麼厚,一套衣服老大穿過,老二、老三接著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鍾氏就是這樣終日忙碌著。過多的生育,繁重的勞動,缺衣少食的生活,使這位年輕的母親過早地露出蒼老、憔悴。額頭上、眼角邊的皺紋記錄著她的滄桑歲月。後來在向美國女作家史沫特萊談起母親時說:「她比一般婦女要高大一些、強壯一些,褲子和短褂上,左一塊右一塊都是補丁,兩只手上伏顯著粗粗的血管,由於操勞過度,面色已是黝黑,蓬蓬的頭發在後頸上挽成一個發髻,兩只大大的褐色眼睛裡充滿了賢慧,充滿了憂愁。」
說:「沒有盡到孝心,讓母親受了苦。」
的童年生活是極其悲苦的。父親朱世林有四個兒子,由於生活的艱辛和精神上的壓抑,有時抽點旱煙、喝點酒,性情暴躁,使從懂事的時候起就很懼怕他。母親鍾氏,性情溫順,為人賢惠,雖然不識字,卻明達事理。在的心目中,他最崇敬的親人就是自己的生母。他常對康克清說:「要問我這一生有什麼遺憾的話,就是沒有盡到孝心,讓母親受了苦。」 在舊中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是農民,而農民中最苦的又要數農婦。她們除了勞動、生兒育女,沒有任何個利。在回憶母親的文章中寫道:「母親一共生了13個兒女。因為家境貧窮,無法全部養活,只留下了8個,以後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這在母親心裡是多麼慘痛悲哀和無可奈何的事情啊!母親把8個孩子一手養大成人。可是她的時間大半被家務和耕種佔去了,沒法多照顧孩子,只好讓孩子們在地里爬著。」
年,在滇軍(後改為靖)擔任旅間,曾經接全家二十幾口人到瀘州居住。但是,由於父母勞動慣了,離開土地就不舒服,還是回了家。父親就在回家途中與世長辭,孤單的母親回家繼續勞動。
年,在延安收到侄兒來信說:「祖母今年已有85歲,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飲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見你一面,聊敘別後情景。」外甥的家信也說:「外祖母大人因年老關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輟勞作,尤喜紡棉。」過了一年,鍾老太太就一聲不響地走了。她臨終的前幾分鍾還在鍋台做飯,突然覺得不舒服,倒下身就再沒有起來。
中國有句名言:「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由於肩負著民族的重任,也由於戰爭環境,沒有時間侍奉老母,對他來說,確實是一件遺憾的事。年11月,當一位義大利記者問:「你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是什麼?」毫不猶豫地說:「我沒能侍奉老母,在她離開人間時,我沒能端一碗水給她喝。」但是,他母親對他毫無怨言,她支持兒子的事業,並不冀求兒子給家裡什麼資助。當他得知自己的兒子擔任了八路軍總司令時,仍不輟勞作,自食其力,她惟一的所求是在餘生能見上兒子一面。 戰爭爆發後的一年,四川鬧災荒,赤地千里,哀鴻遍野。從來延安投奔革命的老鄉那裡得知這一情況後,非常掛念家鄉年邁的老母。身為八路軍總司令,每月只有五塊大洋的薪水,就只好求助往日的同鄉摯友。他在前線的山西洪洞縣,悄悄地給在四川瀘州的好友戴與嶺寫信求助。信是這樣寫的:
與嶺老弟:
我們抗戰數月,頗有興趣,日寇雖佔領我們許多地方,但是我們又去恢復了許多名城,一直深入到敵人後方北平區域去。日夜不停地與日寇打仗,都天天得到大大小小勝利,差堪告訴你們。昨鄧輝林、許明楊、劉萬方等隨四十一軍來晉,已到我處,談及家鄉好友,從此話中知道好友行跡,甚以為快,更述及家中近況,頗為寥落,亦破產時代之常事,我亦不能再顧及他們。唯家中有兩位母親,生我養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歲乏食,恐不能度過此年,又不能告貸。我十數年實無一錢,即將來亦是如此。我以好友關系向你募貳百元中幣,速寄家中朱理書收。此款我亦不能還你,請你作捐助吧!望你收到復我。
此候 近安
11月29日於晉洪洞戰地
戴與嶺接信後,當即籌足了元,送到的家裡。這封信現藏於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中。滿紙質朴的語言,體現了革命者無私無畏的坦盪胸懷和廉潔清正的高貴品質,也深蘊著牽掛熱愛母親的情深。
母親留給的寶貴財富
母親教給勤勞的習慣和生產的知識。20世紀50年代,不少國家翻譯出版了美國女作家史沫特萊寫的《偉大的道路》一書。在這部著作里,向她介紹自己為中國謀求解放而英勇奮斗的歷程。他說:「我從小就是餓肚子長大的,因此,後來搞革命時,我就不大怕餓,好像根本不知道餓。講起幹活,也是一樣。我從小到大都幹活,所以後來做體力勞動時,我從來不覺得面子難看。走路也是一樣。成年以後,雖然有時有馬騎,可是一生之中差不多都是走路,經常幾個月、幾年長距離行軍,同我所指揮的戰士們一起走來走去。」井岡山時期,「的扁擔」的故事廣為傳頌;延安時期,推行「南泥灣政策」,召軍墾屯田;60年代初的三年困難時期,在前屋後開荒種植蔬菜雜糧……從中看出,走上革命道路後,不管地位怎麼變化,熱愛勞動勤勞儉朴的習慣從未改變。這源於他母親的榜樣。
母親教給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同志在回憶母親時寫道:「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我在家庭中已經飽嘗艱苦,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軍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沒感到過困難,沒被困難嚇倒。」
孩子越多,母親越苦。母親就是這樣一個善良的農村婦女。隨著弟弟的降生,就失去了吃奶的資格。由於母親的大半時間忙於家務和種田,便無暇照料孩子們。幼年的,很少能在母親的懷中和手臂上甜甜蜜蜜地睡上一覺,幾乎是「野著」長大的。除了吃、穿、住以外,事事都要靠自己。整天在土裡滾,泥里爬。就這樣,在大自然的沐浴下,他竟然沒有得過什麼病。他回憶說:「母親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感到過勞累。」
年前後,四川連年旱災,不少災民外出逃荒。他們經過村子時,挨戶乞討。鍾氏懷著對勞苦農民的同情——樸素的階級意識,拿不出可以救濟的糧食,就煮一鍋瓜菜糊糊,讓送去。類似這樣的事例,從小耳濡目染,使他也常常幫助年邁體弱的老人割草喂牛,幫助力氣不強的夥伴把柴草背回家。
有一年除夕,朱家老小圍坐在火盆旁話家常,共同盼著明年有個好收成,盼著全家平安,六畜興旺、萬事如意。哪知地主丁閻王的管家提著燈籠,帶著打手闖進了朱家大門,惡狠狠地說:「你們姓朱的全家都在這里,好好聽著,我丁家老爺傳話,你們欠的租債一定要還清!你家租的田全部收回,已另外招客了。限你們明天就搬出丁家!」當晚,朱家被迫分家。祖父母帶著大伯等回大,的父母帶著的哥哥、弟弟、妹妹去陳家佃種新田。幾十年後,回憶說:「這是我家最悲慘的一次遭遇。母親沒有灰心,她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對為富不仁者的反感卻更強烈了。母親沉痛的三言兩語的訴說以及我親眼見到的許多不平事實,啟發了我幼年時期反抗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決心尋找新的生活。」
投身革命以後,繼承和發揚了母親不畏艱難、反抗的優良傳統精神。當自己的兒孫們還很小的時候,他就開始用淺顯的語言教育他們立志做一個普通勞動者,樹立全心全意為服務的思想。當兒孫們漸漸長大了,他又教育他們:「對工作不要挑挑揀揀,干什麼都是為服務。」「不管幹什麼都要安心自己的工作。干哪一行,就把那一行搞好。」
母親支持走上革命道路。一生,經歷了三種不同時代的生活,即滿清封建專制主義、辛亥革命後的中華、黨領導下的共和國。
據自我介紹,在為尋找新的生活、追求真理而斗爭的漫長歲月中,母親還是十分贊同自己的所作所為。他說:「光緒三十四年()我從成都回來,在儀隴縣辦高等小學,一年回家兩三次去看母親。那時新舊思想沖突得很厲害。我們抱了科學的思想,想在家鄉做點事情,守舊的豪紳們便出來反對我們。我決心瞞著母親離開家鄉,遠走雲南,參加新軍和同盟會。我到雲南後,從家信中知道,我母親對我這一舉動不但不反對,還給我許多慰勉。」
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外界交往的密切,的視野也逐漸擴大了。「當我發現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時,我便加入了中國黨。大革命失敗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絕了。母親就靠那30畝地獨力支撐一家人的生活。抗戰以後,我才能和家裡通信。母親知道我所做的事業,她期望著中華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們黨的困難,依然在家裡過著勤苦的農婦生活。十年中間,我曾寄回幾百元錢和幾張自己的照片給母親。母親年老了,但她永遠想念著我,如同我永遠想念著她一樣。」
⑹ 王醫生你好,我母親有過一次腦出血,出院以後經常眩暈,現在還有時手麻,嘴麻的症狀請問醫生這是怎麼回事
問題分析:
你好,頭暈的原因很多,休息不好,精神緊張,也容易引起頭暈.還有其他如:顱腦疾病,心血管疾病,美尼爾氏綜合症(五官科s-耳)等
意見建議:
建議,做頸椎,頭顱ct,頸動脈彩超,頭顱tcd等檢查,明確診斷,相應治療.同時可以找中醫大夫中葯湯葯調治d
⑺ 最新版的游戲王xg游戲是什麼
什麼是xg啊……nds上最新的是游戲王2011,卡片力量出到了6。3ds上有游戲王2012
⑻ 怎麼寫表達對母親的感謝之情!!!老師讓寫,真急呀!!!!!!!!快一點。!!!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要學會感恩。感恩父母,是他們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教會我們為人處事;感恩老師,是他們教我們知識
,傳授我們道理,感恩朋友,是他們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
別人都說我跟我父親長得很像,一樣的臉型,一樣的笑容,還有一樣的卷發,種種的類似,以致於別人見了我從不問我的姓名,總會說:「你是XXX的女兒吧!」我默笑一聲,抬起我的手,仔細的端詳,是的,只有這雙手,才是母親給予的。母親的手幾乎和我的一模一樣,似乎中間存有什麼內涵一樣,不過,母親的手比我的手白些,也蒼老些,從她修長的指尖,我看見了母親那飽滿的年華,也看見了母親艱苦生活的一面.。
以前,我是個不懂事的孩子。對爸爸媽媽的關愛都視而不見
有一天,我看了一個故事,受到了很深的觸動,故事的名字叫:《媽媽,我找了你好久》:這是發生在德國的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9歲的孤兒德比在孤兒院長大。因為從小沒見過母親,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愛,他就努力去幫助別人,每幫助一個人,就請求他去幫助另外十個人。他想以這種愛心傳遞的方式,總有一天自己的母親也受到別人的幫助。他對母親的這份深沉的愛感動了整個德國,人們掀起了「十件好事」行動,德比成了德國的小名人。然而不幸的是,德比卻遇刺身亡。在他彌留之際,無數的德國婦女要假扮德比的母親來完成他見到自己媽媽的心願,最後,德比是拉著「母親」的手、在「母親」的懷抱中安然離開這個世界的。
母親,多麼讓天下兒女敬仰的字眼;母愛,多麼像哺育我們成長的寧靜港灣。 母愛是純潔的;母愛是無私的;母愛是偉大的;母愛是只知道給予而不企求回報的。
人世間的兒女們,望著兩鬢斑白的母親,哪一個不辛酸至極呢?
朋友,是你們給了我快樂、信心、勇氣,是你們在讓我學會了將痛苦縮水,如何讓自己快樂,感謝你們。
生活付予我們這么多精彩,我們應該學會感恩。
⑼ 朱德的母親簡介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在四川省儀隴縣馬鞍場李家(今丁家)一個佃農家裡,孕育他的是一位平凡得連名字都沒有留下的農家婦女——鍾氏。20世紀50年代成長的青年人,都在中學語文課本上讀過朱德撰寫的《回憶我的母親》一文,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1944年2月15日,勞累了一生的朱德母親鍾氏仙逝,享年86歲。
鍾老太太生於1858年,祖上是漂泊四方的藝人,到父輩時才定居四川省儀隴縣。她嫁給朱德父親朱世林的時候,朱家的生活也很艱難,住的是被地主廢棄的破倉庫,以租佃地主的土地耕種為生。鍾氏進了朱家的大門,在不停地勞作的同時,不停地承擔著生兒育女的義務。她是用畢生最無私、最刻骨銘心的愛,澆灌著兒女歲月而枯竭自己生命的母親!
鍾氏生育朱德時,才28歲,卻已是四個孩子的母親了。當時,朱家三世同堂,十幾口人居住在地主丁邱川廢棄的一幢破倉屋裡,光線昏暗。朱德的姐姐15歲時就出嫁了。大哥代歷比他大四歲,二哥代鳳比他大兩歲。朱德也按朱家自己這一輩份以代字排名,取名為代珍。作為母親,鍾氏對家庭子女的情感是自發而平凡的。她每天總是天不亮就起床,做好一家人的飯,然後到地里幹活,種田、種菜、挑糞等,樣樣都少不了。回到家後,又要挑水、做飯、喂豬、養蠶,晚上還要在昏暗的油燈下紡線,一直到深夜。由於鍾氏的勤勞、聰慧,一家人的生活還能勉強維持下去。鍾氏親手紡出的線,請人織成布,染上顏色。這種家織布有銅錢那麼厚,一套衣服老大穿過,老二、老三接著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鍾氏就是這樣終日忙碌著。過多的生育,繁重的勞動,缺衣少食的生活,使這位年輕的母親過早地露出蒼老、憔悴。額頭上、眼角邊的皺紋記錄著她的滄桑歲月。朱德後來在向美國女作家史沫特萊談起母親時說:「她比一般婦女要高大一些、強壯一些,褲子和短褂上,左一塊右一塊都是補丁,兩只手上伏顯著粗粗的血管,由於操勞過度,面色已是黝黑,蓬蓬的頭發在後頸上挽成一個發髻,兩只大大的褐色眼睛裡充滿了賢慧,充滿了憂愁。」
朱德說:「沒有盡到孝心,讓母親受了苦。」
朱德的童年生活是極其悲苦的。父親朱世林有四個兒子,由於生活的艱辛和精神上的壓抑,有時抽點旱煙、喝點酒,性情暴躁,使朱德從懂事的時候起就很懼怕他。母親鍾氏,性情溫順,為人賢惠,雖然不識字,卻明達事理。在朱德的心目中,他最崇敬的親人就是自己的生母。他常對康克清說:「要問我這一生有什麼遺憾的話,就是沒有盡到孝心,讓母親受了苦。」 在舊中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是農民,而農民中最苦的又要數農婦。她們除了勞動、生兒育女,沒有任何個人權利。朱德在回憶母親的文章中寫道:「母親一共生了13個兒女。因為家境貧窮,無法全部養活,只留下了8個,以後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這在母親心裡是多麼慘痛悲哀和無可奈何的事情啊!母親把8個孩子一手養大成人。可是她的時間大半被家務和耕種佔去了,沒法多照顧孩子,只好讓孩子們在地里爬著。」
1919年,朱德在滇軍(後改為靖國軍)擔任旅長期間,曾經接全家二十幾口人到瀘州居住。但是,由於父母勞動慣了,離開土地就不舒服,還是回了家。父親就在回家途中與世長辭,孤單的母親回家繼續勞動。
1943年,朱德在延安收到侄兒來信說:「祖母今年已有85歲,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飲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見你一面,聊敘別後情景。」外甥的家信也說:「外祖母大人因年老關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輟勞作,尤喜紡棉。」過了一年,鍾老太太就一聲不響地走了。她臨終的前幾分鍾還在鍋台做飯,突然覺得不舒服,倒下身就再沒有起來。
中國有句名言:「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由於肩負著民族的重任,也由於戰爭環境,朱德沒有時間侍奉老母,對他來說,確實是一件遺憾的事。1966年11月,當一位義大利記者問朱德:「你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是什麼?」朱德毫不猶豫地說:「我沒能侍奉老母,在她離開人間時,我沒能端一碗水給她喝。」但是,他母親對他毫無怨言,她支持兒子的事業,並不冀求兒子給家裡什麼資助。當他得知自己的兒子擔任了八路軍總司令時,仍不輟勞作,自食其力,她惟一的所求是在餘生能見上兒子一面。 抗日戰爭爆發後的一年,四川鬧災荒,赤地千里,哀鴻遍野。朱德從來延安投奔革命的老鄉那裡得知這一情況後,非常掛念家鄉年邁的老母。身為八路軍總司令,每月只有五塊大洋的薪水,就只好求助往日的同鄉摯友。他在抗日前線的山西洪洞縣,悄悄地給在四川瀘州的好友戴與嶺寫信求助。信是這樣寫的:
與嶺老弟:
我們抗戰數月,頗有興趣,日寇雖佔領我們許多地方,但是我們又去恢復了許多名城,一直深入到敵人後方北平區域去。日夜不停地與日寇打仗,都天天得到大大小小勝利,差堪告訴你們。昨鄧輝林、許明楊、劉萬方等隨四十一軍來晉,已到我處,談及家鄉好友,從此話中知道好友行跡,甚以為快,更述及家中近況,頗為寥落,亦破產時代之常事,我亦不能再顧及他們。唯家中有兩位母親,生我養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歲乏食,恐不能度過此年,又不能告貸。我十數年實無一錢,即將來亦是如此。我以好友關系向你募貳百元中幣,速寄家中朱理書收。此款我亦不能還你,請你作捐助吧!望你收到復我。
此候 近安
朱德
11月29日於晉洪洞戰地
戴與嶺接信後,當即籌足了200元,送到朱德的家裡。這封信現藏於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中。滿紙質朴的語言,體現了革命者無私無畏的坦盪胸懷和廉潔清正的高貴品質,也深蘊著朱德牽掛熱愛母親的情深。
母親留給朱德的寶貴財富
母親教給朱德勤勞的習慣和生產的知識。20世紀50年代,不少國家翻譯出版了美國女作家史沫特萊寫的《偉大的道路》一書。在這部著作里,朱德向她介紹自己為中國人民謀求解放而英勇奮斗的歷程。他說:「我從小就是餓肚子長大的,因此,後來搞革命時,我就不大怕餓,好像根本不知道餓。講起幹活,也是一樣。我從小到大都幹活,所以後來做體力勞動時,我從來不覺得面子難看。走路也是一樣。成年以後,雖然有時有馬騎,可是一生之中差不多都是走路,經常幾個月、幾年長距離行軍,同我所指揮的戰士們一起走來走去。」井岡山時期,「朱德的扁擔」的故事廣為傳頌;延安時期,朱德推行「南泥灣政策」,號召軍墾屯田;60年代初的三年困難時期,朱德在中南海房前屋後開荒種植蔬菜雜糧……從中看出,朱德走上革命道路後,不管地位怎麼變化,熱愛勞動勤勞儉朴的習慣從未改變。這源於他母親的榜樣。
母親教給朱德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朱德同志在回憶母親時寫道:「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我在家庭中已經飽嘗艱苦,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軍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沒感到過困難,沒被困難嚇倒。」
孩子越多,母親越苦。朱德母親就是這樣一個善良的農村婦女。隨著弟弟的降生,朱德就失去了吃奶的資格。由於母親的大半時間忙於家務和種田,便無暇照料孩子們。幼年的朱德,很少能在母親的懷中和手臂上甜甜蜜蜜地睡上一覺,幾乎是「野著」長大的。除了吃、穿、住以外,事事都要靠自己。整天在土裡滾,泥里爬。就這樣,在大自然的沐浴下,他竟然沒有得過什麼病。他回憶說:「母親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感到過勞累。」
1900年前後,四川連年旱災,不少災民外出逃荒。他們經過村子時,挨戶乞討。鍾氏懷著對勞苦農民的同情——樸素的階級意識,拿不出可以救濟的糧食,就煮一鍋瓜菜糊糊,讓朱德送去。類似這樣的事例,朱德從小耳濡目染,使他也常常幫助年邁體弱的老人割草喂牛,幫助力氣不強的夥伴把柴草背回家。
有一年除夕,朱家老小圍坐在火盆旁話家常,共同盼著明年有個好收成,盼著全家平安,六畜興旺、萬事如意。哪知地主丁閻王的管家提著燈籠,帶著打手闖進了朱家大門,惡狠狠地說:「你們姓朱的全家都在這里,好好聽著,我丁家老爺傳話,你們欠的租債一定要還清!你家租的田全部收回,已另外招客了。限你們明天就搬出丁家!」當晚,朱家被迫分家。祖父母帶著大伯等回大,朱德的父母帶著朱德的哥哥、弟弟、妹妹去陳家佃種新田。幾十年後,朱德回憶說:「這是我家最悲慘的一次遭遇。母親沒有灰心,她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對為富不仁者的反感卻更強烈了。母親沉痛的三言兩語的訴說以及我親眼見到的許多不平事實,啟發了我幼年時期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決心尋找新的生活。」
朱德投身革命以後,繼承和發揚了母親不畏艱難、反抗強暴的優良傳統精神。當自己的兒孫們還很小的時候,他就開始用淺顯的語言教育他們立志做一個普通勞動者,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當兒孫們漸漸長大了,他又教育他們:「對工作不要挑挑揀揀,干什麼都是為人民服務。」「不管幹什麼都要安心自己的工作。干哪一行,就把那一行搞好。」
母親支持朱德走上革命道路。朱德一生,經歷了三種不同時代的生活,即滿清封建專制主義、辛亥革命後的中華民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共和國。
據朱德自我介紹,在為尋找新的生活、追求真理而斗爭的漫長歲月中,母親還是十分贊同自己的所作所為。他說:「光緒三十四年(1908)我從成都回來,在儀隴縣辦高等小學,一年回家兩三次去看母親。那時新舊思想沖突得很厲害。我們抱了科學民主的思想,想在家鄉做點事情,守舊的豪紳們便出來反對我們。我決心瞞著母親離開家鄉,遠走雲南,參加新軍和同盟會。我到雲南後,從家信中知道,我母親對我這一舉動不但不反對,還給我許多慰勉。」
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外界交往的密切,朱德的視野也逐漸擴大了。「當我發現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時,我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絕了。母親就靠那30畝地獨力支撐一家人的生活。抗戰以後,我才能和家裡通信。母親知道我所做的事業,她期望著中華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們黨的困難,依然在家裡過著勤苦的農婦生活。十年中間,我曾寄回幾百元錢和幾張自己的照片給母親。母親年老了,但她永遠想念著我,如同我永遠想念著她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