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術化
① 學科教育化學研究生是學術性碩士還是專業性碩士
你說的這個專業,專業的說明以及對應學科代碼是045106學科教學(化學),屬於專碩
② 教育應試化的含義!!!(論文所需,請詳細解釋下)注意不是應試化教育的解釋, 最好辨析下~~~
應試教育是指脫離社會發展需要,違背人的發展規律,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現。它以升學率的高低來檢驗學校的教育質量、教師的工作成績以及學生學業水平。以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教育模式與考試方法限制了學生能力的充分發揮,被動地學習,培養的學生難以適應工作和社會的發展。它是求升學率,基礎教育出現畸形發展現象,高等教育接納的生源綜合素質偏低,存在重智育、輕索質的傾向,忽視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索質、精神素質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以片面追求升學率為主要特徵的教育方式
應試教育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應試教育,通常被視為一種偏重於通過考試,以分數來衡量學生水平,以把少數人從多
數人中選拔出來送進高一級學校為目的的教學模式,與素質教育相對應。 這種教育制度於流行於東亞地區,如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和中國台灣、韓國,還有東南亞的新加坡等。 反對人士認為由於應試教育較片面地注重知識以及重點的記憶和灌輸,及在教育的過程中普遍不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被一些人評為填鴨式的教育,死記硬背的學習。 但是應試教育在中國香港和澳門 、中國台灣、 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卻取得很好的成效,事實上這些地區和國家的發達也得益於應試教育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廣義的應試教育又稱「硬式教育」,即「僵化的應試教育」,指的是某些教育工作者利用職務之便,通過侵權學生合法權益的方式為自己謀求利益的制度。該制度只代表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的利益,嚴重侵犯了學生的合法權益,其實質是一種披著教育外衣的剝削制度。「僵化的應試教育」是一種嚴重違反法律的制度,由於它現今只存在於中國大陸,因此又被稱為「中國式教育」。該教育模式在國內農村、城郊以及大多數欠發達城市頗為盛行。
編輯本段解讀
教育,是按照社會良性發展的需要培養和完善人的活動。盡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發展,最大限度地為每一個人創設良好個性最佳成長的空間,為社會的良性發展不斷提供最大的創新動力,這應該是教育的基本職能。 「應試」的含義,就是「應付」教育與社會生活中各種必要的考試。教育本來就有「應試」的成分,「應試」本來就是教育的一個必要部分。但是,「應試」絕對不能擴大為教育的大部或全部。當「應試」一旦「畸形」蛻變為逐漸占據教育的太多甚至全部空間的時候,教育就變為一切為了應付考試的不正常狀態,此時「應試教育」的說法產生了。 「應試教育」,是指脫離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以應付考試和為高一級學校輸送新生為目的的違反教育科學規律的一種教育模式。
教育對象
「應試教育」重視高分學生,忽視大多數學生和差生。而重視高分學生,更確切的說,是重視高分。這就違背了義務教育的宗旨,違背了「教育機會人人均等」的原則。
教育內容
「應試教育」緊緊圍繞考試和升學需要,考什麼就教什麼,所實施的是片面內容的知識教學。只教應試內容,忽視了非應試能力的培養。
教育方法
「應試教育」採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題海戰術,猜題押題、加班加點、死記硬背、「填鴨式」等,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也使學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養。
教育評價
「應試教育」要求學校的一切工作都圍繞著備考這個中心而展開,要求學生積累與考試有關的知識與應試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師將分數作為教學的唯一追求,以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和老師水平的唯 應試教育
一尺度。為了應付各種統測統考,領導卡教師,教師又卡學生。學生一旦考不好,教師待遇立即受影響:在「末位淘汰」的變態考評模式下,不但職稱泡湯,還可能發配到偏鄉僻野。於是教師「死教」學生「死學」,周末沒了,法定節假日沒了,寒暑假也沒了,每天要「摧殘」到夜裡十一、二點……,違規補課屢禁不止,惡性循環。
教育結果
在「應試教育」下,多數學生受到忽視,產生厭學情緒,片面發展,個性受到壓抑,缺乏繼續發展的能力。 「應試教育」是一種不正常的教育,它是把應付考試作為整個教育的重心,對教育的基本職能「盡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發展,最大限度地為每一個人創設良好個性最佳成長的空間,為社會的良性發展不斷提供最大的創新動力」不能顧及或者乾脆不提甚至對教育「基本職能」產生「負作用」。「應試教育」是一切為了考試分數、忽略人性的和諧健康發展的「不健康」的教育。
編輯本段優點
首先,自從中國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培養了無數優秀的大學生,他們已成為各個領域的核心力量。「應試教育」在這近二三十年中起到了選拔與培養人才的決定性作用,沒有應試教育就沒有這么多年來各類人才的脫穎而出。其次,素質教育是對「應試教育」的「揚棄」,而不是「拋棄」。素質教育沒有繼定的、固定的模式,只有吸取並保留應試教育中的優點,才不至於讓素質教育「誤入歧途」。據2005年10月7日《南京晨報》報道,天津的8歲女孩劉真然從上小學到二年級從未參加過考試。這是她的另類老爸給她的「特權」:一到考試,就放假回 應試教育
家玩耍。這位另類老爸獨特的教育方式受到了眾多教育界人士的關注。另類老爸劉書宏堅決不讓女兒參加任何考試,以表示對中國應試制度的抗議。為對抗「應試教育」就該選擇「不參加考試」顯然也不是夠理性的,是陷入了「素質教育迴避考試」的誤區。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各種考試依然是一種手段,只是要在考試的內容、形式、方法上加以改進,在考試的指導思想上由「唯分數論」轉變為「檢驗學生素質」。第三,「應試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則是素質教育必須納入的。正如周濟所說,人們對考試之外的評價缺乏認可,有些措施在當今條件下也難確保公平公正,客觀上形成了對高考制度的過於依賴,強化了考試的選拔功能和競爭性。在沒有解決好素質教育的「公平公正」前提下,想推進素質教育可能會產生「不公」。比如,部分高校在招研究生突出面試的「素質選拔」之舉,有人就擔心會構成新的「不公」。
編輯本段弊端
「應試教育」把應試作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標,是一種十分狹隘的教育模式,這種狹隘的教育模式正把中國基礎教育引進死胡同,弊端顯而易見。其消極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智育目標狹隘化
應試教育模式雖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標卻是片面的、狹隘的。智育是傳授知識、發展智力的教育,其中發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標,但是,應試教育從應試這一角度出發,過分強調傳授知識和技能,強調知識的熟練程度,大多採取過度學習、強化訓練的手段,把學習局限在課本范圍內,致使學生無暇參與課堂以外的、各種對發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動,從而出現知識面狹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重人力素質輕人本素質教育
就當前教育現狀來看,人力素質比人本素質更被教育者所看重。因此,對關系人本素質提高的價值、人格、權益、政治思想、社會參與等意識方面的教育則注意不夠。如果我們的教育把自我意識和自我實現視為自私和個人主義,並對此採取虛無主義,甚至以社會整個需要的名義來規范限制個體的個性發展的價值形成,後果只會導致真正的個人主義和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自私行為。
阻礙教學方法的改革
影響教育素質的提高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中,學校整個工作圍繞著高考和各級統考、會考指揮棒轉,管理目標相當普遍地帶有急功近利傾向。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是分數、升學率,全部教育就是為了考分,教 應試教育
育的科學性,藝術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內涵。教育研究變成了應考研究,教師忙於知識灌輸和強化技能訓練,真正有價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動力。嚴重局限著教師知識結構擴展和各種素質的提高。
阻礙個性發展,扼殺創造力
在應試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標狹隘,教育手段單一。學校成分按一個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機器」。人的個性發展未能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傳統的應試教育極易助長學校教育中的管理主和權利主義傾向,對培養和豐富學生的個性十分不利。
負擔過重 嚴重影響青少年身心發展
由於升學率、平均分兩根指揮棒自上而下被層層強化,教學中廣泛採用過度學習,強化訓練的做法,造成學生作業量過大,中小學生必不可缺的游戲時間和體育鍛煉時間沒有保障,連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擠占,影響青少年學生身體的健康發育。同時,也造成許多心理疾病,如恐學病、逃學病,學習反復受挫後的精神抑鬱、孤僻等。
導致學生的兩極分化
厭學和差生流失,人為地製造了教育的不平等在應試模式中,教育競爭被激發到不恰當的程度,競爭中的失敗者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幫助,造成學生學習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擴大。許多差生迫於競爭壓力中途輟學,這些現象不但違背了義務教育法,同時也是一種人為的教育不平等現象。
加重教師負擔
加劇教 應試教育
師隊伍的不合理競爭傳統的應試教育傾向於強化訓練、題海戰術。這必然導致教師的工作負擔的加重,加之學校管理中急功近利傾向,有許多學校甚至把學生考分和升學率同教師工資、獎金掛鉤,導致教師隊伍中競爭加劇,加重教師的心理壓力。
釀成嚴重的考試弊端
以考試、分數作為學生標準的應試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試的功能,考試不是為了檢測和反饋,服務於教學。相反考試成了教學 的目的,教學只是為了考試,是為了評分排列等,考試的功能和作用被嚴重局限了,這種本末倒置的狀況,促使作弊風泛濫。不僅中學存在,高考考場上存在,小學也存在。個別教師為了獲取本班考試成績虛假的高分率,甚至暗示做弊方法,污染了學風,十分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編輯本段應試教育導致男孩危機
2010年1月出版的《拯救男孩》一書,披露了當下正在發生的,讓家長、教師和公眾深感震驚的一些事實和數據。本書的作者、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說:「我們往往關注女孩的平等受教育權,而無意之中忽視了男孩,男孩成為一個被人遺忘的群體,其危機不斷惡化而不為人所關注。」 《拯救男孩》還提供了一系列數據表明:體質上,男孩在視力不良、超重、肥胖發生率方面持續走高,呈現「胖無力」特徵,健康持續惡化;心理上,男孩更容易染上各種成癮行為,出現情緒問題乃至心理疾病。 「我們發現從幼兒園起,一直到大學,男孩學業成績全線潰敗。男孩還身陷體質危機、心理危機和社會危機,並且越來越嚴重。」孫雲曉說,現在提出「拯救男孩」都有點晚了,算是「亡羊補牢」。 更讓研究者們著急的是,社會對此茫然不知或熟視無睹。孫雲曉說,《拯救男孩》一書是在發出吶喊:「男孩的父母和老師注意了,前面到懸崖邊了!」 而在孫雲曉看來,現行的應試教育制度使中國比其他國家更容易出現男孩危機。 據他分析,應試教育對男孩女孩都不利,但對男孩的傷害更大。首先,學校教育漠視性別差異,男孩的一些好動、競爭與叛逆的天性往往被看作缺點,「資產」變成了「負債」;而且,應試教育強調死記硬背而不注重動手與實踐能力,天性「想跑想跳」的男孩被按在座位上學習,缺乏應有的運動鍛煉;接著,學校和社會採取單一的評價方式,把「成績搞上去」當做唯一要求,使男孩深感挫敗;此外,現在學校里大部分教師是女性,教育環境中缺乏男性教師,這種教育方式也對男孩的成長不利。 他表示,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有男童子軍、女童子軍,在日本有男孩節、女孩節,但在中國,人們幾乎不考慮性別差異的影響,即使是體育課,許多學校也沒有考慮到男女不同的體質特點,男女一起上體育課(後來一些地區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如北京市從2008年起在初中實行體育分性別上課)。在 「男女平等」的大旗下,中國學校以統一的內容、統一的方式、統一的標准來要求所有男孩和女孩,而這恰恰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是給男孩和女孩選擇的自由,並在法律上保障這種自由。例如,根據男孩的生理特點和需求,讓男孩有足夠的運動,鍛煉出強健的體魂,就是尊重性別差異。 也有專家指出,與其說是「男孩危機」,不如說是「應試危機」,正是校園里的應試教育扼殺了男孩的天性,並因此加劇了所有危機對於男孩的傷害。正像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在《拯救男孩》的序言中寫道的:「需要拯救的不僅僅是男孩,更需要拯救的,是我們的教育。」
編輯本段主要特點
以應付升學考試為主要目標,以「硬體」學科重點教,要考的內容反復教為主要手段,從擠時間,擴大「運動量」上找出路,以反復灌輸為方法,根據考試分數定質量,以「質量」高低論獎賞。根據這種管理方式和教學體系實施,盡管苦了學生,但可能升學率暫時上升。這一教學上的短期行為反饋給社會、家長和學生,又使這套管理方式和教學體系得以強化。
編輯本段應試教育的現狀
日本高中流行一個說法:「四當五落」,意思是一天只睡四個小時就能考上大學(當:考上),要是睡五個小時,就要「落榜」了。 日本學生的壓力巨大,甚至從上小學、上幼兒園起,就開始上大量的課外輔導班,以進入名牌小學,名牌中學;而考高中的競爭激烈程度,甚至要超過考大學。 新加坡強調精英主義,小學有「小學三年級分流考試」和「小學畢業離校考試」,考試成績將決定學生進入什麼中學和參加哪種課程。中學則劃分普通課程和特選課程,成績優異者安排接受特選課程攻讀。分數劃定了學生未來是精英,還是將來被分發訓練為技術工人的一般人。 韓國高考
韓國高考的錄取比例大概在百分之五十左右。韓國人對於學歷的看重不次於中國人,高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們將來的人生方向。每年韓國高考—— 「大學修業能力考試」舉行當日,所有的公務員和私企員工的工作時間都將比平日推遲一小時,以減輕交通的擁擠狀況,韓國的男女老少都會跑到學校門口以敲鑼打鼓的方式為考生吶喊助威。 中國台灣初中為了得到重點高中高錄取率而競爭巨大,為了准備「中考」,星期六,初三學生還要在校上一整天課。除此之外,家長還要利用晚上的時間,為學生找家教上補習課。而高中學生,更是有著學習到晚上十一點的「晚間自習和解惑」,還有高強度訓練的「自強班」。台灣中小學生近視率世界排名第一。
編輯本段反對應試教育的看法
反對者在學生和教育學者中佔了很大部分。他們認為應試教育抹煞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意,增加學業負擔,使學生向片面的分數追求,不利於學生的正確發展。很多學生因為負擔壓力過重導致出現精神問題,自殺或者殺死老師,但是並沒有引起教育機構足夠的重視。 此外,最重要的一點是,應試教育忽視了知識量的增長速度,21世紀初的知識量就已經達到了當時的300~500倍以上,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不可改寫的事實。當年一張試卷可容納大部分知識,而如今,一張試卷只測試九牛一毛,學生如大海撈針地學習全部知識,到頭來只有一點點可用之處。一紙定乾坤是不可理喻的,這與教育部門不重視也有關。另外還有一點,是駁斥應試教育公平觀點的 應試教育
:即應試教育偏向於性子靜的人。因為性子靜的人不容易感到煩躁,所以努力學習對他們來說也就沒有這么痛苦了。眾所周知,性格大都是天生決定的,而性子靜的人普遍容易努力學習。所以說這個制度是偏袒性格靜的人的,他們在先天上就更勝一籌。這就是為什麼往往女生大都比男生努力很多的原因了。此外,還偏袒一些天生意志力強的人,或者說能控制的住自己的人。有人說,那就是他們自己的問題了。那既然這樣,優勢是天生的,你就不能再說它公平了。再說,現在中考體育也算50分的。你要說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那你就也不能說其它的教育就比應試教育要不公平了。如果不公平了,這應試教育應該是一無是處了。而歐美的教育,則偏向於較為活性的學生。 而且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是不可兼容的。從諸多地方實行應試教育兼素質教育的情況上來看,這樣做只會在應試教育的基礎上,把硬性以外的科目都定死了,都變得應試化了。例如:北京的很多學校應上級領導的要求積極採取「素質教育」,而原先的應試教育又沒消失,只是讓學生們多學一些課外的課程罷了。結果,原來學生們在周末還有一點時間玩,後來都沒有了。
編輯本段支持應試教育的看法
支持者大多認為應試教育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認為能夠促使學生學習,且認為這種以劃一標准評估學生能力的方式較為公平,較少出現因為個別評核者的偏好而作出不準確評估的狀況。也有人認為應試教育大大提高了中國農村人民的文化水平。還有人認為,以分取人是當前最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盡管應試教育弊端多多,但是它確實是目前相對來說最為公正的選拔辦法,就目前來說,反對者到目前為止無法找出比應試教育更好的選拔人才的辦法來。這樣是千百年來為什麼我國要實施應試教育的根本原因,因為應試教育是以客觀知識和分數為標准選拔的。相對於其他主觀的所謂「素質」來說,它是最為客觀的。較好地防止了徇私舞弊,搞關系等不正之風的出現,維護了社會的公正,只要你肯努力讀書,積極上進,就能得到提拔重用。有人說素質教育好,那麼到最後如何來選拔人才呢?因為「素質」本就是見仁見智的東西,你說這個叫素質好,我也可以說這個不能叫素質好,主觀的東西,沒有客觀的標准。爭到了最後,往往就成了錄用機構的領導的一句話,就能決定選不選你。這樣下去,很可能會導致使考生依靠關系和家庭背景進行提拔任用,不正之風盛行,徇私舞弊嚴重,苦苦讀書而沒有背景和關系的窮人的孩子就根本沒有辦法得到提拔重用。這才是最大的不公正。現在實施的應試教育,雖然有很多弊端,但它無疑以是客觀的分數為標準的,有人說也有徇私舞弊的,但那畢竟是少數,而且是上不得檯面的。比「素質」教育要少得多。 因為一些人認為,應試教育才能教育出高素質的人才。他們認為,美國等西方國家因採用較靈活的教育方式,而導致同齡學生學力程度不如東亞學生(特別是數學等自然科學條目)。而日本等過去實行較嚴格的應試教育時學生學力程度極高,但近年教育體制逐漸寬松後,學生的學力程度出現大幅下滑。 還有人認為,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可以相互互補,在"應試教育"的過程中並非不能培養學生的素質,同時應試教育的強制性好,可以使學生不得不去培養一些素質.另外,如果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得當,也可以幫助他在應試教育中成為佼佼者.
編輯本段「高分低能」現象
應試教育的支持者以偏概全的認為:「高分低能現象屬於反應試教育者以偏概全的污衊。」根據眾多調查顯示,個人學歷高者,個人收入也普遍表現出明顯的偏高。國內各行各業的佼佼者,大多都是中學時期的優秀學生,畢業於名牌大學。而大部分低學歷者,因為缺乏知識和建基於知識上的能力,只能從事收入不高的體力勞動工作。 對於應試教育的批評,最集中而典型的就是所謂「高分低能」現象。這似乎成為改革應試教育甚至取消應試教育的主要依據。「高分低能」,轉換成學術語言就是「高考分數與學生能力成負相關」。事實表明,這樣的指責是不公正的。就統計而言,高分低能如果存在的話,也只是個別的、偶然的離散現象,而不是應試教育的整體特徵,因此它根本不能構成對應試教育的威脅。 在這種子虛烏有的「高分低能」說被國內眾多教育專家以事實否定後,又出現所謂「前十名現象」。意思是說,高分的學生未必都有出息,名列前茅者成就反而不如第十名之後的學生。因此,不必追求狀元,不必追求前幾名。事實上,存在這個現象,可能意味著重點中學或大學里在某個名次之上的學生具有同質性(統計研究表明應試教育成績存在拐點),這時他們的社會成就取決於學業之外的其他因素。這種現象毫不奇怪,因為應試教育分數與學生的高等教育經歷有比較高的相關性,高等教育經歷與個體的社會成就有一定的相關性,而這種相關性從來不意味著分數最高的人一定會取得最高的社會成就。其原因不僅在於社會成就與許多因素有關,還在於相關性只是解釋了兩個變數之間關系的總體趨勢水平,而不是一種確定的函數關系。顯然,這里的主要問題在於,許多人誤解了相關性概念和社會成就的復雜性。 如果「高分低能」確實是一個事實,那麼企業公司招聘人才時就不會提出學歷要求,除非他們比反應試教育者還不了解社會現實,但目前大部分反應試教育者都是在校園的學生。如果「高分低能」確實是一個事實,那麼「高分」「文憑」就已經失去了其價值,學校和家長也不會為讓學生進好大學費盡心思。 所謂的「高分低能」,不外乎這些: 「大學生就業率低」 我國大學生在大學擴招浪潮前,並不存在就業率低的問題。但是由於我國大學進行擴招,導致大量低分學生進入學校,普遍影響了我國大學生的素質。同時,我國就業競爭加大,不論學歷層次,普遍就業壓力逐年提高。然而,即使在今天,就業率低的大多是二三流學校,而重點大學的就業率依然遙遙領先,這既說明了雖然大學生就業率降低但從根本上最頂尖的學生就業率還是沒有多大改變,也很好地詮釋了高分學生和低分學生的素質及能力區別。 「現在學生普遍自理能力、生活能力低下」 需要明白的是,自理能力、生活能力低下的現象不僅僅出現於高分學生,也普遍出現於低分學生。也就是說,自理能力、生活能力低下的現象與成績高沒有必然聯系。歸根結底,在於我國的獨生子女增多,生活條件變好,家長過分寵愛。在以往的年代,盡管也實行應試教育,但是高分學生中生活自理能力缺乏者極少。哪怕今天,從貧困地區走出來的優秀學生,也鮮有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現象。 教育分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兩部分,二者相輔相成。自理能力、生活能力屬於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的缺失推搪到學校教育並進行利用以批評應試教育,是不負責任而用心險惡的行為。 「高分學生性格多怪僻」 高分學生中既有性格外向者,也有性格內向者,其比例實質和低分學生中性格外向與內向的比例大致相同。而且,用性格衡量一個人的能力沒有根據,性格外向者擅長社交工作和領導,性格內向者擅長研究工作和開發,並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而事實上,大部分科學家和成功者也是內向人士,比如比爾蓋茨,從小孤僻讓父母擔心,大學時更被笑為「書獃子」,但這也掩蓋不了他成為世界首富的事實。
編輯本段應試教育與科舉制度的關系
科舉制度在中國存在了一千多年,對中國人學習、生活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科舉制度在近代考試體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它在近代幾乎是統治階級(大部分滿清權貴)愚民政策的代言人,極大地扼殺了那時年輕人的創新精神,特別注重八股文等與時事無關痛癢的考察。那時讀書人都抱著學而優則仕的官本主義思想,把當官看作學習知識的終極目標。而且那時的知識,重人文、輕科學。 這些種種原因都影響了半個世紀後的中國應試教育。但在改革開放以前,很少有中學生抱怨應試教育,是因為那是競爭未有現今如此激烈,隨著我國城鎮化的速度不斷加快,傳統的低知識含量的一些職業吃不消了,譬如傳統農業。高考人數逐年增加,學生壓力逐年加大。為了防止人口流動過大,高校在全國的錄取分數線不再相同…… 雖然二十一世紀學的東西與十九世紀相比進步很多,但教學上基本上沖不破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的怪圈。更為嚴重的是,所學的知識實用化大打折扣,功利性不斷增強!初中學的史地政,到高中被拋到九霄雲外;文科生背的爛熟的筆記工作後束之高閣。這與十九世紀末考上進士、狀元後把仁義禮智信忘得一干二凈去魚肉百姓有何區別?
③ 什麼是教育國際化定義是什麼
教育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c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間相互交流、研討、協作,解決教育上共同問題的發展趨勢。
國內外學術界對教育國際化還沒有提出一個明確的被普遍接受的定義。我們對教育國際化的理解是:教育的國際化是指把講授、學習、研究、服務和管理置於世界教育和文化之中進行建設和管理的這樣一種理念、政策和各項措施。這個定義是從管理的角度給出的。
國際化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政策和各項措施。國際化更重要的是它的過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大學在不同的時期所要求達到的國際化的程度和目標是不同的。因此,還應該明確提出國際化的操作性定義,以便在實際操作中把握一個國際化的發展水平和目標實現程度。
(3)教育學術化擴展閱讀:
教育國際化的特點:
1、國際教育組織出現與發展。1948 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成立,宗旨是推動各國在教育、科學、文化方面的合作。嗣後,國際教育局、國際勞工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等亦相繼成立,開始研討共同關心的教育問題,並派遣專家進行國際援助。
2、國際合作加強。各國文化教育交流日益頻繁,教師、研究人員交往增多,留學生增加,教材交流與協作增強。
3、各國均在改革學制的封閉與孤立狀況,使本國與國際上的各級各類學校發展趨向一致。未來各國教育在對象、制度、內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共同點將日益增多,國際化趨勢日益加強。
④ 學術化是什麼意思
學術,系統專門的學問,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這個詞對應的英文Academia更常見的意義是指進行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學與文化群體,在作這個意義用時對應於中文的學術界或學府。Academia這個詞來自於地名(Akademeia)。這個地方位於古代雅典的外圍。那裡的體育館曾由於被柏拉圖改為學習中心而聞名。
延伸開來,Academia這個詞也可以用來指「知識的累積」,在這個意義上通常譯為學術。學術的發展和傳播跨越了好幾個時代。在17世紀,英國及法國的宗教學者常用學院(或學園)來表示高等教育機構。英語稱呼為academy而法語稱呼為 academe及academie。
學者,指在大學或高等學府中以研究為職業的人員,常常也是教師。學者通常都擁有高等學位。在美國,學者跟教授幾乎是同義詞。在英國,根據不同的學術級別分為院士、講師、高級講師或助理教授及教授。學者一詞在英文中可對應於academic或 scholar,這兩者在英文中的意義稍有不同。後者也指在大學大量出現以前以研究為職業的人。學者一般不包括管理人員
⑤ 一般化的教育類雜志,有哪些
一般化的教育類雜志有:
1、《大學教育》(綜合性教育類學術期刊)
雜志是由廣西教育學院主管、廣西教育學院雜志社主辦的綜合性教育類學術期刊,是根據新聞出版總署文件(新出審字[2011]980號)由《哲理》雜志更名而來。
《大學教育》雜志旨在為高校學科建設、學術研究、教育理念和方法提供傳播和相互交流的平台,促進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本刊全文同時收錄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網、萬方資料庫、龍源期刊網。
2、《校園英語》(教育類專業刊物)
雜志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由河北出版傳媒集團主管,河北閱讀傳媒有限責任公司主辦的省級教育類專業刊物,已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龍源期刊網》全文收錄。
3、《中國教師》(教育期刊)
創刊於2003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國家級綜合類教育期刊。據2018年6月《中國教師》官網顯示,《中國教師》編輯委員會擁有編委24人、編輯4人。
4、《藝術教育》(藝術類核心期刊)
雜志創辦於1977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管,中國文化報社主辦的國家級藝術類核心期刊,國家一級藝術教育類大型期刊,每月一期。
2003年1月改版,印刷精美、品位高雅,集學術性、思想性、知識性為一體。是為全國各大、專院校、 藝術類中專師生和熱愛藝術的各界人士提供信息、服務和交流的大型權威學術期刊。
5、《幼兒教育》(全國教育類核心刊物)
雜志創刊於1982年1月,由浙江教育報刊總社主管主辦,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聯合主辦,幼兒教育雜志社出版。
《幼兒教育》先後被評為全國教育類核心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前後四屆華東地區優秀期刊、首屆浙江省期刊方陣工程精優型期刊。
⑥ 教學的教育化的提出者是誰
赫爾巴特
教育性教學原則
⑦ 教育與學術的區別是什麼
一、什麼是「教育」:首先要理解1.何為「教」,以孝為先,以文相授。2.何為「育」,雖不能讀書識字卻比無知多一點努力,身體力行。
其次要知道「教育」是根據一定社會的現實和未來的需要,遵循人類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系統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發展智力和身體的一種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適應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需要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人。
二、什麼是學術:學術,是指系統專門的學問,是對存在物及其規律的學科化論證,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
通俗的說:教育和人有關系。
學術和事物有關系。學術是由受過專業教育的人來講究的。
⑧ 職業教育與學術教育的區別
職業教育(vocational ecation)是指讓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如對職工的就業前培訓、對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培訓等各種職業培訓以及各種職業高中、中專、技校等職業學校教育等都屬於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應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勞動者,與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較,職業教育側重於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
自「十一五」規劃綱要實施以來,在中央和各地的關注推動下,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不斷完善,辦學模式不斷創新。招生規模和畢業生就業率再上新台階,駛上了發展「快車道」。
據統計,2005年全國僅有中等職業學校11611所,當年招生537.29萬人,在校學生1324.74萬人。經過3年發展,2008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共有14767所,招生規模達810萬人,在校生達2056萬人。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規模已大體相當。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模式,成了我國職業學校,尤其是中職學校畢業生高就業率的秘訣。
教育部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05年起,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連續5年保持在95%以上。2008年及2009年,盡管國際金融風暴使許多人就業困難,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平均就業率仍沒有回落,分別高達95.77%和 95.99%。
2012年6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期間我國將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保持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扶持建設緊貼產業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的專業,建設既有基礎理論知識和教學能力,又有實踐經驗和技能的師資隊伍。逐步實行免費中等職業教育。
中國正在舉辦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2008年職業院校的招生規模總數已經達到1100萬人,在校學生總數已超過3000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分別占據了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的一半。
職業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的一部分,因此教育體系中其它部分的發展,必然會影響到職業教育發展,有時這種作用甚至是非常巨大的。比如,當前中國職業教育規模的下滑,便和高校擴招帶來的普高熱有非常密切的聯系。日本學校職業教育在20世紀70年代的萎縮,也和日本當時高等教育的急速發展有很大關系。而日本高等教育在20世紀90年代再次急速發展後,甚至出現了中等教育階段是否還需要職業教育的討論。教育體系的發展,還可能影響到職業教育模式乃至課程。因為當職業教育發展遇到困難時,職業學校有可能會去尋求新的職業教育模式。如中國綜合高中的出現,便和當前職業教育的困境有很密切的聯系。中國許多職業學校在積極地尋求校企合作也和此密切相關。
⑨ 為何學術型教育比職業型教育的含金量要高
舉個可能不恰當的例子,如果圖靈沒有提出他的猜想,現在你連手機都可能沒有。所以他比造手機的工人偉大好多倍。
好像碩士也有學碩和專碩的區別。額,反正大學的教育比大專的肯定要普及的多,物理化學計算機高數等等基礎學科好的大學都會設立課程讓學生掌握,因為不同的專業都是需要對接的有時甚至需要跨學科。 還有就是 博士比碩士比大學,那種視野和知識面 知識深度就是不一樣的。(我不了解大專,就是提出自己的見解,,有錯誤的煩請原諒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