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導師指導 » 漢代學術特點

漢代學術特點

發布時間: 2021-03-26 12:41:25

1. 文章認為漢代文學有什麼特點

1.漢代再次出現作家群體。漢採用考試、推薦相結合的辦法錄用人才,為作家群體的生成提供了很多機遇。同時,兩漢選拔人才注重學問品行,以文采錄士作為補充手段,對兩漢作家群體的生成起到了推動作用。

2.漢代文學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民間創作和文人創作都呈現興旺的景象。

3.漢代文學和經學出現雙向互動,二者彼此滲透。漢代文學有著濃厚的因襲復古之風,此與整個漢代以五經為祖禰,以聖賢為准則,和重師法傳承、章句治經的學術風氣有關。

4.漢代是文學體裁發生重大變化的時代,許多重要的文學樣式都在這個階段孕育產生。兩漢的主要文學成就包括:漢賦,散文,詩歌。

2. 漢代藝術的基本特徵和美學風格是什麼

基本特徵是各種文化大融合,美學風格還不懂後代講求的以虛當實、計白當黑之類的規律,它鋪天蓋地,滿幅而來,畫面塞得滿滿的,幾乎不留空白。這也似乎「笨拙」。然而,它卻給予人們以後代空靈精緻的藝術所不能替代的豐滿朴實的意境。

漢朝文化又稱兩漢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受到了東西方的現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羨慕。但是兩漢文化的形成較之中國上古時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較晚的,形成基礎則是以華夏文化為核心,從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華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漢朝文化主要內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為:「無為而治」奠定了漢王朝的立國之本;「獨尊儒術」造就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龍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漢朝的齊魯文化、中原文化、關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等代表著地方文化的區域特色。

(2)漢代學術特點擴展閱讀:

漢代的藝術活動,繼承和發揚先秦多種形式藝術與技術的基礎,造形意識從萌芽逐漸趨於成熟;西域與佛教外來藝術的傳入,更豐富漢代繪畫與雕刻的題材與技法,表現出極高的原創性 。

無論陶兵馬俑、歌舞俑還是畫像石、畫像磚,工匠懂得雕刻這些作品的人、神、獸。工匠除了用特殊的藝術手法塑造和描畫古代著名人物、神仙妖魔和珍禽異獸,也能以寫實的手法描繪當時生活中的達官貴人、文臣武將乃至工匠農夫。

書法:漢代的主要書寫文字為隸書,從泰代隸書發展而來。「隸書」又稱「佐書 、「古隸 、「今隸」 、「八分書」 。隸書具有以下特色:一、隸書的最大特點是由直線構成,它不像小篆由相互連接的圓轉,有時又有逆向書寫的線條組成,而是由散開而平直方折的筆畫構成,凡逆筆都變為順筆,書寫起來不僅順手,而且快速。

二、筆畫難以呈現具體的形象,古文字象形的特質從此消失,而且形體多已不合六書原則。三、漢字發展至隸書已經徹底「符號化」。隸書對大、小篆加以省略、簡化,結構單純許多,就是做為日常生活書寫工頁,不啻為一大進步。

另外篆隸形成中國書法藝術主流,漢代時期,隸書漸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寫字體,隸書的出現奠定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書法。隸書經過兩漢的發展後,又發展出另一種字體「楷書」,最後成熟於唐代。

3. 漢代文學有什麼特點

秦亡之後,楚漢相爭,縱橫之風復起。這樣的局面,雖不可能再現戰國的百家爭鳴,對漢初的文學,卻很有影響。公元前206年,劉邦重新統一中國。

漢初除秦挾書律,「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又除所謂「誹謗妖言之罪」,促進了學術文化的發展。在戰國以來百家之學的影響下,漢初的哲學、社會思想,還是比較活躍自由的。由於安定社會、鞏固封建王朝的需要,漢文帝、景帝、竇太後和相國曹參等俱好黃老,因而黃老思想成為漢初主要的統治思想。司馬談的《論文家要旨》,對儒、墨、名、法、陰陽五家都有所批判,而完全肯定了道家,這是在黃老思想影響下產生的著名論文。

4. 漢代文化特徵是什麼

漢代文化特徵在西漢前期是受到春秋戰國時期黃老學說的影響,主張奉行老子的道家學說,老子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無,只有無才符合道的原則,「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犟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根本,鑒於秦朝苛政的覆滅,統治階層意識到仁政對於維持王朝穩定統治的必要性,漢武帝採納了他的主張。

從此儒學成為正統思想,董仲舒在具體的政策上將道家,陰陽家和儒家中有利於封建帝王統治的部分加以發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在漢朝的儒家思想普及過程中,很多社會問題得到解決。

(4)漢代學術特點擴展閱讀:

漢代文化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得到總結的直接產物,是中華傳統文化成熟的標志,它突出的基本特徵是多元文化基礎上的統一和統一條件下的文化多樣性,共生並存。

漢代文化表現出了多元性、統一性、包容性、和諧性與創造性,使中華傳統文化具有了「博大兼容」的特點。既能堅持本土文化的傳統,又能不斷吸納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來豐富自己,為己所用。

漢朝文化主要內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為:「無為而治」奠定了漢王朝的立國之本;「獨尊儒術」造就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龍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漢朝的齊魯文化、中原文化、關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等代表著地方文化的區域特色。

5. 漢代文化的特徵

「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

漢朝藝術最大的特點是大氣磅礴,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的雕塑,最具特點,其中馬沒有精雕細啄的修飾,而是用非常大氣的大的輪廓去生動的表現出了馬的形象

西漢承秦建制,許多方面繼承秦的作法,但在刑法和文化控制方面,漢初吸取秦朝的經驗教訓,採取簡約寬松的政策。漢立國之初,朝中盛行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對百姓生活極少干涉,並大量搜羅文獻,允許多家學說並行。
漢初君臣,皆起於楚地。建國以後,他們對楚歌、楚聲也多所偏愛。因此,楚辭在漢初得到極大的流行。「秦焚燒《詩》、《書》……故在文章,則楚漢之際,詩教已熄,民間多樂楚聲,劉邦以一亭之長登帝位,其風遂被宮掖。蓋秦滅六國,四方怨恨,而楚尤發憤,誓雖三戶必亡秦,於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聲為尚。」(《漢文學史綱要》第六篇 《漢宮之楚聲》)
漢初的政論散文家有賈誼和晁錯,其中賈誼的《過秦論》、《陳政事疏》等文章很著名,文學性也較強。漢初之辭賦主要繼承騷體傳統,並開始向新體賦轉化。漢初的騷體賦作者因為缺少屈原那樣的果敢精神,其賦作也往往強為呻吟,並沒有多麼深刻的思想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故而辭賦由抒發個人的強烈感情轉向鋪張揚歷,宣揚統治階級的華貴生活和享樂生活,由嚴峻的責斥變為溫和的諷勸。
賦體的變化也必然成就一些實踐這種體裁的詩人作家,賈誼是漢初騷體賦作的唯一優秀作家。
西漢的經濟力量雄厚,疆域廣闊,漢代文學呈現出八方薈萃、氣度恢宏的文化主流氣象。如漢之樂府,就廣泛採集代、趙、秦、楚各地的歌謠,以「觀風俗、知薄厚」。同時武帝大規模擴大樂府機構,重視採納民間和異域的新聲變曲,為文學的發展引進了民間的文化營養,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此舉在文學史上意義重大。
漢武帝時的詩人、辭賦家和文章家其眼光和胸襟也大為開放,或寫下了「亦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報任安書》)的史著,或以賦家之心,包舉宇宙,總攬人物,大開大合,成就氣象萬千之辭賦。
《史記》是史傳散文的典範之作,它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記傳體的通史。記載了從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由五種體例構成。其中本紀、世家和列傳是《史記》中最具文學價值的部分。無論是在人物形象的刻劃上,還是在文章自身的結構及語言藝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
這個階段的大賦兼綜南北、融繪古今,描繪千秋帝業,是漢賦的鼎盛時期。
標志著漢大賦正式形成的作品是枚乘的《七發》。漢代的統一繁榮為文人提供了廣闊的視域,使山川風物可以走到他們的筆下,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是漢大賦的代表作。
但是,漢家獨尊儒術,大興經學,使生動活潑的《詩三百》變為「詩經學」。倫理化、政治化了的「詩三百」其文學意義則降到了極其次要的地位。漢代士人常要憑借解經之功得官職,他們不象先秦士人那樣可以用外交、軍事等手段為君主奪取霸權,士的地位及主體人格在這個階段降到很低的位置。一些賦家也更多地表現出宮廷文人的特色,主要以文學活動為君王提供精神享受,同時,提一些建議和批評。因而漢文人的賦作大多是「潤色鴻業,勸百諷一」的作品。宣帝時辭賦也盛極一時,王褒、劉向等都是當時著名的作者。
西漢後期,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王莽開始托古改制,然而改制並沒有成功。王莽在學術上提倡古文經學,古文經學被立為官學。揚雄是此期的代表作家。他的《法言》、《太玄》力求自成一家之言,不傍經典,一改他以前作品的復古特色,但行文流於艱深。其雜文《解嘲》與東方朔《答客難》前呼後應,倒是很有現實意義。

6. 漢代學術的主要成就有哪些[是學術]

蓋天,宣夜,渾天三種論天學說已成形.
蓋天說認為天如一頂斗笠,地則如倒扣的盤子,太陽
繞北極旋轉…….宣夜說的理論則為:'舊月眾星,
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需氣焉.是以七
耀或逝或往,或順或逆,伏見無常,進退不同,……遲
疾任情,其無所系著可知矣,若綴附天體,不得爾
也."(《晉書 天文志》)張衡是渾天說的集大成者,他
指出:"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
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
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渾天儀圖
注》)
西漢末年劉散在採用太初歷數據的基礎上建立
了三統歷,收在《漢書 律歷志》中,流傳至今."太初
歷已具備了氣朔,閏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內容.它
首次提出了以沒有中氣(雨水,春分,穀雨等十二節
氣)的月份為閏月的原則,把季節和月份的關系調整
得十分合理.……太初歷還第一次提出了135個朔
望月中有23個食季的食周概念,關於五星會合周期
的精度也較前有明顯提高
1、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它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

2、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

3、名醫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人譽為「神醫」。他發明的麻沸散,是一種從植物中提取的麻醉葯,適用於外科手術。這一發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西漢時已發明植物纖維紙,但價格貴不實用,東漢時蔡倫改進之,成為物美價廉的可用的紙.
數學:東漢<九章算術>
醫學:<黃帝內經>編纂於戰國,成書於西漢;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農業:西漢中期,人們發明了犁壁(一種能一次完成多道耕種工序的工具)

三國:諸葛連弩,木牛流馬(有人說是獨輪車),馬鈞的指南車

古滎鎮漢代煉鐵爐渣的流動性良好,渣和鐵完全分離,爐渣中含CaO25%左右、MgO2.5%、鐵生溝漢代冶鐵遺址中曾發現石灰石。由此可知,那時冶鐵已採用鹼性熔劑。
膽銅法 用膽水煉銅是中國古代冶金化學中的一項重要發明。這種工藝是利用金屬鐵將膽礬溶液中的銅離子置換出來,還原為金屬銅,再熔煉成錠。早在西漢時就已有人覺察到這一化學反應,《淮南萬畢術》、《神農本草經》就提到:「白青(鹼式碳酸銅)得鐵化為銅」,「石膽……能化鐵為銅」。唐代已有人用這種方法小規模煉制赤銅。北宋時膽銅法發展成為大規模生產銅的重要方法之一,最高年產量曾達180餘萬斤。

4、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的重要經典,後人稱張仲景為「醫聖

兩漢在文學史上居於繼往開來的地位。它上接先秦,下啟魏晉,在創作和理論方面都有可觀的成就,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兩漢時期,文學開始出現與學術分離而走向獨立的趨勢,人們在觀念上開始把文學和學術著作加以區分,出現了「文章」和「文學」兩個內涵不同的概念。前者指講究文采辭藻的作品,後者指學術,特別是儒學。司馬相如、司馬遷、王褒、劉向等以散文或辭賦著名的作家被看作是文章之士,在人們心目中與公孫弘、董仲舒、蕭望之等以儒術進身的人有明顯的區別。在劉歆《七略》和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中,都設立了《詩賦略》,與《六藝略》和《諸子略》相並列,從而在分類上把詩賦與學術著作區分開來。通過總結辭賦的創作,人們開始認識到文學作品的審美特徵,例如司馬相如認為賦的特點是:「合綦組以成文,列錦綉而為質,一經一緯,一宮一商」(葛洪《西京雜記》引);漢宣帝認為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辯麗可喜」,並把它比作「女工之有綺縠,音樂之有鄭衛」,能夠「虞悅耳目」(《漢書•王褒傳》)。他們都不約而同的注意到辭賦的形式美的特點。魏晉時期,曹丕關於「詩賦欲麗」、陸機關於「賦體物而瀏亮」的觀點,就與此頗為接近。兩漢時期,人們對文學的興趣空前濃厚,喜愛歌舞和辭賦成為一時的風氣,出現了一些以主要精力從事文學創作的人。例如辭賦家司馬相如,景帝時曾任郎官,但對仕途不感興趣,辭官不做,聽說梁孝王喜愛文學,便投其門下,與當時著名文人枚乘、鄒陽等人交往,後來因創作《子虛賦》受到武帝的賞識和任用。《史記》和《漢書》都曾為西漢著名文人立傳。《後漢書》則在《儒林傳》外另立《文苑傳》,用以記載重要作家的事跡,足見當時作家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身份。漢代特別是西漢的某些統治者非常喜歡文學。他們大力招攬文士,鼓勵創作,形成了一些文學創作中心和較早的文人集團。在淮南王劉安門下,有號為「八公」的文人,梁孝王劉武門下聚集了枚乘、鄒陽、嚴忌、司馬相如等著名賦家;漢武帝、漢宣帝的宮廷里更是文人雲集,東方朔、枚皋、司馬相如、嚴助、王褒、劉向、張子僑、華龍等作家都先後受到任用。這些文人在一起同氣相求,交流切磋,促進了創作的繁榮。
漢代文學創作的成就非常可觀。散文創作繼先秦之後又一次出現了繁榮局面,論說散文式樣豐富、風格多樣、名作如林;以《史記》和《漢書》為代表的史傳散文為後代樹立了不朽的典範。因而後人有「文必西漢」、「文必秦漢」之說。漢賦作為一代文學的代表,高度成熟和繁榮起來。它的創作,豐富了古代文學的表現手法,深化了人們對文學特徵的認識,對促進文學與學術的分離、迎來魏晉「文學的自覺」的時代,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在詩歌領域,漢樂府民歌繼承並發展了《詩經》的寫實傳統,在詩體形式,表現技巧方面都作了重要開拓,尤其是大大發展了古代的敘事詩。自漢代以後,樂府詩就成為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重要形式。五言詩也在漢代逐漸形成。漢末文人五言詩以渾朴自然的風格和純熟的表現技巧抒發了當時知識分子內心的憂憤,展示了這一時期詩歌創作的新成就。它們如同在天邊熠熠閃爍的長庚星,預示了一個五言詩的群星燦爛的時代即將到來。

7. 漢代經學教育的特點

經學原本是泛指各家學說要義的學問,但在中國漢代獨尊儒術後為特指研究儒家經典,解釋其字面意義、闡明其蘊含義理的學問。經學是中國古代學術的主體,僅《四庫全書》經部就收錄了經學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萬零四百二十七卷。經學中蘊藏了豐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史料,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組成部分。

經學產生於西漢。
漢代起初高祖劉邦並不重視這些儒家經典,從文景時期開始展開了大量的獻書和古籍收集工作,部分年長的秦博士和其他儒生,或以口述方式默誦已遭焚毀的經典,或把秦時冒險隱藏的典籍重新拿出,使之傳世。因為文字、傳述和解釋體系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學派,但其版本上則基本相同,後來統稱為今文經。 漢景帝末年魯恭王興建王府,壞孔子宅,從舊宅牆中發現一批經典;漢武帝時,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收集了大批的古典文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周官》,皆收入秘府(即官方皇家圖書館);漢宣帝時又有河內女子壞老屋,得幾篇《尚書》。這些出土的文獻都是用戰國古文字書寫,與通行的五經相比,不僅篇數、字數不同,而且內容上也有相當差異,此後即統稱為古文經。 漢武帝即位後,為了適應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和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改變博士原有制度,增設弟子員,有五經博士之說。從此儒學獨尊,由於樂已無書,《詩》、《書》、《禮》、《易》、《春秋》五經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為崇高的法定經典,也成為士子必讀的經典。漢代儒生們即以傳習、解釋五經為主業。自此經學正式宣告誕生,可以將經學視為先秦原初儒學的繼承和發展。

兩漢經學
漢武帝時立五經博士,每一經都置若干博士,博士下又有弟子。博士與弟子傳習經書,分成若干「師說」,也就是若幹流派。武帝時的五經博士共有七家。武帝以後經學日益興盛,博士的數量也逐漸增加。到了東漢光武帝時期,確定了十四家博士。據《後漢書·儒林列傳》記載:「於是立五經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禮》,大、小戴,《春秋》嚴、顏,凡十四博士。」這十四家都屬於今文經學,其官學地位一直保持到東漢末年。 今文經學的特點是微言大義地闡發說明孔子的思想,繼承和發揚儒家學說。今文經學以《春秋》為孔子為萬世立法的「元經」,其主流就是「春秋公羊學」。公羊學即為《春秋公羊傳》里所闡發的微言大義,主要包括大一統、大居正、大復仇、通三統、統三世、更化改制、興禮誅賊等。漢武帝時期出現了為大一統政治提供了完整的理論體系的公羊學大師董仲舒和善於把公羊學理論運用於現實政治中的政治家公孫弘,經過一代代今文經學學者的推闡與實踐,以公羊學為代表的今文經學深受漢朝皇帝的重視,始終在漢朝政治中處於主導地位。 今文經學發展到西漢後期,出現了兩種趨勢:一方面由於董仲舒對於公羊學中災異、符瑞、天人感應的闡發,今文經學由此邏輯發展的後果即是讖緯泛濫,再加之統治者的迷信與提倡,經學逐漸神學化;另一方面由於今文經學繼承了較多的原初儒學的色彩,其理論內在地包含著對現實的批判,從而越來越不能為逐漸加強的君主專制所容忍。在這種情況下,自西漢中期開始就已經在民間傳授的古文經學興起。 古文經學所依據的經書一般都是西漢中期以後在民間發現的古書,因其是用戰國及以前的古文字所書寫,故稱之為古文經。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並不僅僅是文字篇章的差異,主要在於它們對經書的解釋與治學方法的不同。今文經學認為孔子是「為漢製法」的「素王」,而古文經學認為孔子只是古典文獻的整理保存者,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師;今文經學認為六經都是孔子所作,是孔子政治思想所託,其中有許多微言大義,而古文經學則認為六經是上古文化典章制度與聖君賢相政治格言的記錄;今文經學注重微言大義,古文經學注重對經文本義的理解和典章制度的闡明。如果說今文經學關注的重心在於政治哲學與歷史哲學的話,那麼自西漢後期開始與之針鋒相對的古文經學所關注的重心就是歷史史料學與語言學。 古文經學的興起最早起自《春秋穀梁傳》,西漢後期曾被立為博士。在王莽當政時期,劉歆極力鼓吹古文經學,並使之立為新朝的博士。東漢時期,古文經學雖然一直沒有被立為博士,屬於民間學說,但是其影響力越來越大,逐步超出並壓倒了今文經學。由於今文經學發展後期日趨繁瑣,例如「曰若稽古」四個字可以解釋十萬字,又有所謂「師法」「家法」的束縛,再加之其與讖緯糾纏過深,使得人們逐漸遺棄了今文經學。而古文經學一來較少受「師法」「家法」的制約,較為自由也較為簡明;二來與讖緯瓜葛較少,較為理性;三來其放棄了今文經學的批判性,對君主專制的維護更有優勢,所以在今古文經學的長期斗爭中,古文經學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東漢的古文經學大師有賈逵、許慎、馬融、服虔、盧植等,弟子眾多,影響很大。而今文經學只有何休取得較大的成就,他的《春秋公羊解詁》是唯一一部完整流傳至今的今文經。 在今古文經學的長期爭辯過程中,互相也在逐漸地滲透,互相融合。東漢初年(公元79年)召開的白虎觀會議就是一個官方召開的企圖彌合今古文經學異同的重要的學術會議。會議的成果由班固寫成《白虎通德論》,又稱《白虎通義》,簡稱《白虎通》一書。《白虎通》是以今文經學為基礎,初步實現了經學的統一。東漢末年,古文經學的集大成者鄭玄,網羅眾家、遍注群經,對今古文經學進行了全面總結,自成一家之言。鄭玄以古文經學為基礎,但又能吸收今文經學中的優點,態度嚴謹,實事求是,無征不信,從而超過了前人。自此以後鄭學興盛,這不僅標志著今古文經學之爭的終結,也標志著漢代經學的衰亡,之後今文經學也隨之消失。 漢朝是經學最為昌盛的時代,朝野內外誦讀經書蔚然成風,《漢書·韋賢傳》引民間諺語說「遺子黃金滿贏,不如一經」。漢朝的「以經義決獄」是漢朝經學與王朝政治相結合的一大特色,也是漢朝經學繁盛的一大標志。儒生通過司法實踐並官學私學教育,移風易俗,把經學思想深深的植入了普通民眾之中。

給分,謝謝

8. 漢代藝術的特點

漢朝藝術最大的特點是大氣磅礴,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的雕塑,最具特點,其中馬沒有精雕細啄的修飾,而是用非常大氣的大的輪廓去生動的表現出了馬的形象,具體的圖片你可以自己看。
「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

9. 漢代文學與先秦文學相比有什麼新特點

漢朝在文學史上一般分為東漢西漢。東西之分是國都所在地來命名的。兩漢的主要文學成就包括:漢賦,散文,詩歌。從文化上看,漢代文學有著濃厚的因襲復古之風,此與整個漢代以五經為祖禰,以聖賢為准則,和重師法傳承、章句治經的學術風氣有關。這也就造成了後世一些文學史家批評漢代文學的雙向模式,即儒家正統思想支配下的教化文學觀是復古保守的,道家異端思想支配下的自然文學觀是創新進取的。
兩漢散文以歷史散文和政論散文最為突出。司馬遷的《史記》以人物為中心來反映歷史,創立了紀傳體史書的新樣式,也開辟了傳記文學的新紀元,是漢代最輝煌的成就。東漢班固的《漢書》與之齊名。政論文中名篇佳作疊現,其中包括:賈誼的《過秦論》、《論治安策》,晁錯的《論貴粟疏》,桓寬的《鹽鐵論》,王充的《論衡》,王符的《潛夫論》,仲長統的《昌言》等。從文化上看,漢代文學有著濃厚的因襲復古之風,此與整個漢代以五經為祖禰,以聖賢為准則,和重師法傳承、章句治經的學術風氣有關。這也就造成了後世一些文學史家批評漢代文學的雙向模式,即儒家正統思想支配下的教化文學觀是復古保守的,道家異端思想支配下的自然文學觀是創新進取的。
兩漢詩歌以樂府詩和五言詩成就最為顯著。兩漢樂府詩是繼《詩經》、「楚辭」之後的又一種新詩體。著名的《孔雀東南飛》是樂府詩中的敘事長篇,後人把它與北朝的《木蘭詩》和唐代韋庄的《秦婦吟》並稱為「樂府三絕」。《古詩十九首》則代表了漢代五言詩的最高成就。
漢賦乃兩漢一代之文學,是一種新興的文體。它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韻散兼行,是詩的散文化,散文的詩化。它兼收並蓄《詩經》、「楚辭」、先秦散文等諸種文體。形成了一種容量宏大且頗具表現力的綜合型文學樣式。賈誼的《吊屈原賦》是騷體賦,枚乘的《七發》是漢大賦正式形成的標志,司馬相如的大賦是漢賦的頂峰。之後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都為漢大賦力作。張衡的《歸田賦》還開啟了抒情小賦的先河。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