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濤學術水平
㈠ 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其中「國」原作「囯」,「天」字的兩橫上長下短,1851年—1864年)是中國清朝後期,由洪秀全(稱號「天王」)所建立的政權,前身為1843年創立之「拜上帝會」。1851年成立太平天國,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曾佔領長江中下游地區。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計存在14年。太平軍在全盛時期的兵力超過一百萬人(包括女兵十餘萬人)。有人估計太平天國運動造成約兩千萬人喪生。現代有人估計1850年的中國人口大約有4.1億人,經過清軍鎮壓太平天國、捻軍及回族等起事後,到1873年人口下降至大約3.5億人。
天國自稱太平天囯,其中的「囯」,和一般的書寫筆劃不同,「囯」字裡面是一個「王」,是指一個國家裡有王在內;另外「天」字中的橫劃是上長下短。
簡介
太平天國,滿清統治時期,最為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最終被清朝聯合列強鎮壓下去,但是其餘部仍進行了頑強的斗爭。太平天國前期所到之處都都實現了男女平等,廢除裹腳等惡習,女子的地位得以和男子同等,是近代中國民主的開端。據西方的一些見聞記中,都稱當時中國最為俊美及威武的男子只有在太平天國之中才能看到。馬克思認為太平天國是世界上第一具有共產主義性質的政權,曾稱太平天國為「中華共和國」。 太平天囯地圖
疆域版圖
太平天國其疆域最廣闊之時曾佔有中國半壁江山 ,其勢力發展到18個省,太平天國實際控制的區域發展到23個府州,總共面積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
太平天國歷時14年,佔領長江中下游富庶地區多年,戰事波及半個中國,使清廷國力大傷。 由於清廷倚賴漢人組建的湘軍和淮軍才能打敗太平天國,曾國藩、李鴻章等漢臣平亂有功,逼使清廷更加重用漢人,漢人在清廷的權位因而大增,同時滿人對軍隊的控制權減弱。 清廷曾藉助外國人鎮壓太平軍,因而產生效法西方,推行改革的想法,促成後來「洋務」改革的出現。 太平天國的事跡及它提出的一些主張,宣揚了民族思想和革命精神,對日後的反清革命有一定的影響。 太平軍在江南征戰時,大量富戶及平民逃到上海避難,促進了上海的發展。 太平天國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人數最多、時間最長的一次農民戰爭,是中國幾千年來農民戰爭的最高水平,它沉重的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並對亞非人民的反殖民斗爭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體現了時代新特點。 其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農民階級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不是先進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更沒有科學革命綱領的指導,再加上客觀上反動勢力的強大,失敗成為歷史的必然。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為求民族獨立而做出的嘗試,以及當時中國社會政治斗爭的復雜性。 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歷史的發展趨勢,在當時許多人民受其壓迫。 倡導社會改革---太平天國主張土地公有,財產平均分配;又提倡男女平等,破除社會陋習.其倡導的社會改革,對日後的中國有一定的影響. 播下革命種子---太平天國雖然失敗,但它所宣揚的反清思想已經廣傳民間,播下了日後反清革命的種子. 漢人勢力抬頭---清廷依靠漢人曾國藩,李鴻章等平定太平天國,他們都被封為地方總督或巡撫,自此漢人勢力上升,逐漸掌握了地方實權. 削弱清廷根基---太平天國是一場大規模的反清運動,持續十四年(1851-1864),波及大半個中國,建立與清廷對歭的政權,一度動搖清朝的統治,使清廷元氣大傷.
相關評價
可能出於反滿的需要,孫中山等革命黨是洪秀全等人的崇拜者。湖南的辛亥革命黨人常稱要洗盡湖南人曾國藩給他們帶來的羞恥。不過孫中山也只贊賞太平天國反清的「民族主義」,卻直指太平天國「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權;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過是歷史上的又一個封建王朝而已」,根本不值得效法。並在《民權主義》第三講中說:「中國的革命思潮是發源於歐美,平等自由的學說是由歐美傳進來的。」他認為太平天國並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因為他們的領袖還有皇帝,實行的是封建專制。「大家若是有了想做皇帝的心理,一來同志就要打同志,二來本國人更要打本國人,全國長年相爭相打,人民的禍害便沒有止境。」 辛亥革命及其後一個時期的革命黨人大都推崇太平天國爭取民族解放的勇氣與成就,總體來說對太平天國評價很高,國民政府更就禁止污衊太平天國一事下達過專案。 孫中山對太平天國的評價: 「朱元璋、洪秀全各起自布衣,提叄尺劍,驅逐異胡,即位於南京。朱明不數年.奄有漢家故土,傳世數百年而皇祀忽衰:洪朝不十餘年,及身而亡。無識者,特唱種種謬說,是朱(元璋)非洪(秀全),是蓋依成敗論豪傑也。(《總理全集》下冊105頁)「本會以異族潛亂,天地慘黷,民不聊生,負澄清天下之任,使朱明之緒不絕,太平之師不熸,則猶漢家天下,政由已出,張弛自易。」(《同盟會宣言》) 「五十年前太平天國即純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後仍不免專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民生主義與社會革命》)「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權,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太平天國戰史序》) 蔣介石對太平天國的評價: 「往者,洪楊諸先民,崛起東南,以抗滿清,雖志業未究而遽爾敗亡,而其民族思想之發皇,轟轟烈烈,在歷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紀念焉。」(《太平天國詩文鈔》序)「太平天國之戰爭,為十九世紀東方第一之大戰。太平天國之歷史,為十九世紀在東方第一光榮之歷史。」(《增補曾胡兵語錄注釋》序) 白崇禧對太平天國的評價: 吾國自晉而後,異族代興赤縣,神州迭遭蹂躪,滿清崛起東北,入主中華二百餘載,其間熱血之士,慨華胄之胥溺、抱恢復之壯圖,隨時隨地以發難者不絕記載,而促其亡,以啟後人之思,莫若太平天國。按洪、楊諸子起自田間,揭竿舉義,縱橫十餘省,歷時十餘年,改正朔,易服色,定製度,開科舉,建國規模,亦巳粗備。雖勝敗靡常,興亡飆忽,然民族思想之磅礴,奇材異能之薈萃、革命建設之偉大,新制善政之措施,炳炳麟麟,至今猶有生意。(《翼王亭記》,1934)
1949年以後中國學者的評價
在中國大陸,太平天國一度成為一門顯學,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國資深的歷史學者大多數都曾涉足這一領域,整理挖掘的文獻資料和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總數上億字,參與太平天國歷史調查、研究、討論的人群從專家學者到普通的農民、市民。總的來說,羅爾綱的《太平天國史》中對太平天國的評價,代表了二十世紀中國大陸學者對太平天國的主流評價,其基本觀點包括: 第一、太平天國揭開了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並且提出了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綱領。如准備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近代企業,引進西方科學技術,開學校,辦報紙,興士民公會,創行人民推舉鄉官,罷免行政人員的民主政治,打倒封建社會的偶像孔子,頒行天歷,提倡「文以紀實」、「一目瞭然」的文體等,要把中國建立成一個與歐美國家「並雄」的新國家。 第二、太平天國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據具體形勢,順應農民的願望,採取「著佃交糧」政策,和向農民頒發田憑的措施,收到了「耕者有其田」的效果,使江南地區自耕農普遍增加,使農村生產關系發生了若干變動。自耕農的增加,是活躍商品經濟的有利因素。而地主階級經過革命的打擊,不少人「視田業為畏途」,把部分資金投入工商業,成為民族資本的一個來源。太平天國革命沉重地沖擊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資本近代工業的出現。 第三、太平天國深遠的影響和激動人心的革命精神,在中國近代史上起了偉大的推動歷史前進的火車頭的作用。太平天國與侵略者和統治者戰斗的業績一直在民間廣泛地傳播,激勵著中國人民向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進行英勇的斗爭。 第四、太平天國為辛亥革命鋪平了道路。太平天國掃盪了清朝的八旗和綠營,清朝依靠漢族地主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的支持,維持住它的瀕臨絕境的統治。到太平天國失敗後,全國兵權、財權都分握於曾國藩一系的湘軍和李鴻章一系的淮軍人物的手裏,造成晚清中央政府無權、各省總督巡撫專政的局面。由於太平天國打破了清朝的統治機器,愛新覺羅氏的皇權陷於衰落,不可能再建立起堅強的中央政府,從而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權力。所以武昌起義,全國響應,太平天國不僅是直接影響了辛亥革命,而且為辛亥革命鋪平了道路。 第五、太平天國集中地表現了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的英雄氣概和愛國主義精神,阻止了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迅速變中國為殖民地的企圖,使他們懂得,中國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他們決不可能直接統治如此英勇堅強的中國人民,從而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 第六、太平天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義。在十九世紀中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亞洲各國進行侵略的時候,亞洲各國人民掀起了第一次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而太平天國革命,則是這次亞洲反對殖民主義斗爭的洪峰,它推動了亞洲民族解放運動,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的斗爭。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中國大陸的政治理念由「解放下層」轉變為「和諧社會」,「精英階層」對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等過去被推崇的「暴力革命」的評價的口徑發生了重大轉變,從過去歌頌下層的反抗、到如今指責太平天國造成破壞、義和團愚昧落後、辛亥革命讓中國的和平改革夭折,認為它們都妨礙了中國歷史的進步之類的言論甚囂塵上,對這一系列針對中國近代史的貶評、翻案思潮,不能孤立地看待,而應了解其政治色彩高於學術色彩的本質。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夏春濤、史式等一批大陸學者一方面繼續主張對以往評太平天國評價中的拔高、美化現象予以揭示、反思,另一方面則反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如夏春濤在「批評片面美化太平天國的偏向至今仍隱約可見」的同時指出:「太平天國史研究『內冷外熱』則是令人矚目的另一現象。近年來,一些圈外學者進行客串研究,其論斷雖不無啟迪,但往往流於偏頗,否定太平天國、替曾國藩翻案的觀點被炒得沸沸揚揚,出現了對前期研究中過『左』之處反彈過分的傾向」(《50年來的太平天國史研究》《二十世紀的太平天國史研究》),認為「太平天國宗教「邪教」說在立論上存在著明顯的破綻。論者沒有首先就宗教論宗教,對太平天國宗教缺乏應有的研究和了解,也沒有區分「邪教」一詞在不同時代的不同含義,而是避重就輕,片面羅列一些史實,採用以點代面的方式進行推論……論者的本意也並不在於探討太平天國宗教,而是借「邪教」說來全盤否定太平天國」(《太平天國「邪教」說辨正》),而史式則在以《讓太平天國恢復本來面目》一文揭露了史學界長期以來對洪秀全之流的美化的同時,強調不能「因為洪秀全的倒行逆施就否定太平大國方面所有的人,包括馮雲山、石達開、洪仁玕等人在內」,指出「對於太平大國,籠統的肯定既不對,籠統的否定也不對,對於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分別評論,應該肯定的肯定,應該否定的否定」(《《致爭論太平天國歷史的雙方》)
㈡ 如何認識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的意義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它的斗爭鋒芒直指國內封建統治者,同時也打擊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揭開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達到了舊式農民起義的最高峰。
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在已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是中國革命的主要任務。由於當時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尚未產生,新興的政治力量尚未形成,因此擔負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務的依然是農民階級。由於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剛剛侵入,還被限制在五口通商的東南沿海地區,尚未深入內地,對中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侵略,還處在開始階段,矛盾尚未激化。因此,太平天國運動主要進行反封建斗爭,也打擊外國侵略勢力,從而揭開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太平天國運動是過去任何農民戰爭不能比擬的。它具有過去農民戰爭所沒有的特點。
首先,它的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斗爭之激烈,在農民戰爭史上是罕見的。
其次,它具有較為明確而系統的理論和綱領。它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把千百年來農民階級反抗封建剝削,迫切要求土地的願望,以及對理想社會的追求,變成系統的、明確的綱領,達到了歷史上農民戰爭前所未有的最高水平。後期頒布的綱領性文件《資政新篇》,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點,是農民階級中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先進分子,企圖用模糊的資本主義理想來代替農業社會主義的理想。
㈢ 太平天國的歷史意義
太平天國歷時14年,佔領長江中下游富庶地區多年,戰事波及半個中國,使清廷國力大傷。 由於清廷倚賴漢人組建的湘軍和淮軍才能打敗太平天國,曾國藩、李鴻章等漢臣平亂有功,逼使清廷更加重用漢人,漢人在清廷的權位因而大增,同時滿人對軍隊的控制權減弱。 清廷曾藉助外國人鎮壓太平軍,因而產生效法西方,推行改革的想法,促成後來「洋務」改革的出現。 太平天國的事跡及它提出的一些主張,宣揚了民族思想和革命精神,對日後的反清革命有一定的影響。 太平軍在江南征戰時,大量富戶及平民逃到上海避難,促進了上海的發展。 太平天國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人數最多、時間最長的一次農民戰爭,是中國幾千年來農民戰爭的最高水平,它沉重的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並對亞非人民的反殖民斗爭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體現了時代新特點。 其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農民階級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不是先進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更沒有科學革命綱領的指導,再加上客觀上反動勢力的強大,失敗成為歷史的必然。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為求民族獨立而做出的嘗試,以及當時中國社會政治斗爭的復雜性。 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歷史的發展趨勢,在當時許多人民受其壓迫。 倡導社會改革---太平天國主張土地公有,財產平均分配;又提倡男女平等,破除社會陋習.其倡導的社會改革,對日後的中國有一定的影響. 播下革命種子---太平天國雖然失敗,但它所宣揚的反清思想已經廣傳民間,播下了日後反清革命的種子. 漢人勢力抬頭---清廷依靠漢人曾國藩,李鴻章等平定太平天國,他們都被封為地方總督或巡撫,自此漢人勢力上升,逐漸掌握了地方實權. 削弱清廷根基---太平天國是一場大規模的反清運動,持續十四年(1851-1864),波及大半個中國,建立與清廷對歭的政權,一度動搖清朝的統治,使清廷元氣大傷.
㈣ 如何評價太平天國運動為什麼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沒有能夠改變中國,使中國走上現代的道路
第一問
1.太平天國起義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強烈撼動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2.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3.太平天國起義還沖擊了孔子和儒家經典的正統權威;4.太平天國起義還有力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5.在19世紀中葉的亞洲民族解放運動中,太平天國起義是其中時間最久,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亞洲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匯合在一起,沖擊了西方殖民主義者在亞洲的統治。
第二問
洋務運動失敗原因:首先,洋務運動具有封建性;其次洋務運動對外國具有依賴性;再次洋務企業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正因為如此,洋務運動不可能為中國擺脫貧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終失敗的命運。
戊戌維新運動失敗:守舊派勢力的強大構成了維新派很難逾越的障礙,維新派自身局限性,不敢否定封建主義,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懼怕人民群眾;失敗不但暴露了這個階級的軟弱性,同時也說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國企圖通過統治階級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參考 大學教材中國近代史綱要
謝絕復制,謝謝!!
㈤ 太平天國運動和舊式農民運動的不同
在中國大陸,太平天國一度成為一門顯學,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國資深的歷史學者大多數都曾涉足這一領域,整理挖掘的文獻資料和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總數上億字,參與太平天國歷史調查、研究、討論的人群從專家學者到普通的農民、市民。總的來說,羅爾綱的《太平天國史》中對太平天國的評價,代表了二十世紀中國大陸學者對太平天國的主流評價,其基本觀點包括:
第一、太平天國揭開了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並且提出了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綱領。如准備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近代企業,引進西方科學技術,開學校,辦報紙,興士民公會,創行人民推舉鄉官,罷免行政人員的民主政治,打倒封建社會的偶像孔子,頒行天歷,提倡「文以紀實」、「一目瞭然」的文體等,要把中國建立成一個與歐美國家「並雄」的新國家。
第二、太平天國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據具體形勢,順應農民的願望,採取「著佃交糧」政策,和向農民頒發田憑的措施,收到了「耕者有其田」的效果,使江南地區自耕農普遍增加,使農村生產關系發生了若干變動。自耕農的增加,是活躍商品經濟的有利因素。而地主階級經過革命的打擊,不少人「視田業為畏途」,把部分資金投入工商業,成為民族資本的一個來源。太平天國革命沉重地沖擊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資本近代工業的出現。
第三、太平天國深遠的影響和激動人心的革命精神,在中國近代史上起了偉大的推動歷史前進的火車頭的作用。太平天國與侵略者和統治者戰斗的業績一直在民間廣泛地傳播,激勵著中國人民向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進行英勇的斗爭。
第四、太平天國為辛亥革命鋪平了道路。太平天國掃盪了清朝的八旗和綠營,清朝依靠漢族地主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的支持,維持住它的瀕臨絕境的統治。到太平天國失敗後,全國兵權、財權都分握於曾國藩一系的湘軍和李鴻章一系的淮軍人物的手裏,造成晚清中央政府無權、各省總督巡撫專政的局面。由於太平天國打破了清朝的統治機器,愛新覺羅氏的皇權陷於衰落,不可能再建立起堅強的中央政府,從而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權力。所以武昌起義,全國響應,太平天國不僅是直接影響了辛亥革命,而且為辛亥革命鋪平了道路。
第五、太平天國集中地表現了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的英雄氣概和愛國主義精神,阻止了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迅速變中國為殖民地的企圖,使他們懂得,中國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他們決不可能直接統治如此英勇堅強的中國人民,從而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
第六、太平天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義。在十九世紀中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亞洲各國進行侵略的時候,亞洲各國人民掀起了第一次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而太平天國革命,則是這次亞洲反對殖民主義斗爭的洪峰,它推動了亞洲民族解放運動,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的斗爭。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中國大陸的政治理念由「解放下層」轉變為「和諧社會」,「精英階層」對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等過去被推崇的「暴力革命」的評價的口徑發生了重大轉變,從過去歌頌下層的反抗、到如今指責太平天國造成破壞、義和團愚昧落後、辛亥革命讓中國的和平改革夭折,認為它們都妨礙了中國歷史的進步之類的言論甚囂塵上,對這一系列針對中國近代史的貶評、翻案思潮,不能孤立地看待,而應了解其政治色彩高於學術色彩的本質。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夏春濤、史式等一批大陸學者一方面繼續主張對以往評太平天國評價中的拔高、美化現象予以揭示、反思,另一方面則反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如夏春濤在「批評片面美化太平天國的偏向至今仍隱約可見」的同時指出:「太平天國史研究『內冷外熱』則是令人矚目的另一現象。近年來,一些圈外學者進行客串研究,其論斷雖不無啟迪,但往往流於偏頗,否定太平天國、替曾國藩翻案的觀點被炒得沸沸揚揚,出現了對前期研究中過『左』之處反彈過分的傾向」(《50年來的太平天國史研究》《二十世紀的太平天國史研究》),認為「太平天國宗教「邪教」說在立論上存在著明顯的破綻。論者沒有首先就宗教論宗教,對太平天國宗教缺乏應有的研究和了解,也沒有區分「邪教」一詞在不同時代的不同含義,而是避重就輕,片面羅列一些史實,採用以點代面的方式進行推論……論者的本意也並不在於探討太平天國宗教,而是借「邪教」說來全盤否定太平天國」(《太平天國「邪教」說辨正》),而史式則在以《讓太平天國恢復本來面目》一文揭露了史學界長期以來對洪秀全之流的美化的同時,強調不能「因為洪秀全的倒行逆施就否定太平大國方面所有的人,包括馮雲山、石達開、洪仁玕等人在內」,指出「對於太平大國,籠統的肯定既不對,籠統的否定也不對,對於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分別評論,應該肯定的肯定,應該否定的否定」(《《致爭論太平天國歷史的雙方》)
㈥ 《清史論叢》哪個版本好些,內容充實些請讀過的朋友推薦下。 09和10 出版社和作者都不一樣。
《清史論叢》乃中國社科院歷史所主辦的年刊,也就是論文集,裡面皆為清史專家的論文,並非由某人單獨所作。
《清史論叢》的出版社也在不斷變化,最初由中華書局出版,後來又由遼寧民族出版社出版,現在由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出版。書中內容的好壞與出版社無關,主要看你想要哪一篇論文了。該刊物本人認為是研究清史最為權威的刊物,每篇論文都有數萬言,而且這些論文在清史學界皆有很大影響。
除此之外,研究清史、滿族史的期刊還有人大清史所主辦的《清史研究》,以及遼寧民研所主辦的《滿族研究》等刊物,皆可參閱!
給你貼一個從第一輯到2010年號的目錄,以方便你借閱。
《清史論叢》總目(第一輯至2010年號)
中國社會科學院清史室
第一輯
編者:《努力加強清史研究工作》
吳量愷:《清代乾隆時期農業經濟關系的演變和發展》
韓恆煜:《試論清代前期佃農永佃權的由來及其性質》
劉永成:《清代前期佃農抗租斗爭的新發展》
劉子揚、朱金甫、李鵬年:《故宮明清檔案概論》
李 華:《清代前期賦役制度的改革——以「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到「攤丁入畝」》
孫毓棠、張寄謙:《清代的墾田與丁口的記錄》
郭松義:《江南地主階級與清初中央集權的矛盾及其發展和變化》
袁森坡:《試論清代前期的多倫會盟》
金成基:《清入關前八旗土地制度試探——兼論後金(清)社會性質》
周遠廉:《關於16世紀40-80年代初建州女真和早期滿族的社會性質問題》
楊向奎:《清代的今文經學》
第二輯
韋慶遠、吳奇衍、魯素:《清代奴婢制度》
劉永成:《清代前期的農業租佃關系》
韓恆煜:《略論清代前期的佃仆制》
郭松義:《清初封建國家墾荒政策分析》
顧 誠:《論清初社會矛盾——兼論農民軍的聯明抗清》
馮佐哲:《嘉慶年間五省白蓮教大起義》
許曾重、林易:《劉之協在川楚陝農民大起義中作用的考察》
張捷夫:《論改土歸流的進步作用》
孟森遺稿:《關於劉愛塔事跡的研究》附商鴻逵:《贅言》
李鴻彬:《論滿族英雄努爾哈赤》
周遠廉:《後金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論》
李 格:《關於多爾袞擁立福臨問題的考察》
商鴻逵:《清「孝庄文皇後」小記》(清史札記一則)
王鍾翰:《沈陽錫伯族家廟碑淺釋》
袁森坡:《清代口外行宮的由來與承德避暑山莊的發展過程》
張 崟:《計六奇與〈明季南北略〉》
謝國楨:《清代卓越的史學家全祖望》
《編後記》
第三輯
郭松義:《論「攤丁入地」》
吳量愷:《論鴉片戰爭前清代農業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的主要原因》
王鈺欣:《明清兩代江西景德鎮的官窯生產與陶政》
林永匡:《清代的茶馬貿易》
李 格:《多爾袞與清朝統治的建立》
吳伯婭:《試論清初逃人法的社會影響》
周遠廉:《關於八旗制度的幾個問題》
李新達:《入關前的八旗兵數問題》
許曾重:《論論評價王聰兒的幾個問題》
張捷夫:《清代土司制度》
袁森坡:《喀爾喀蒙古南遷的過程與原因辨析》
鞠德源:《請代題奏文書制度》
關嘉祿、張錦堂、王桂良:《乾隆四十年庫頁島滿文文件翻譯訂正》
任道斌:《關於方以智的晚年活動——美國余英時教授〈方以智晚節考〉、〈新證〉、〈新考〉讀
後》
何齡修:《關於柳敬亭的生年及其他——與陳汝衡先生商榷》
讀史札記:
史志宏:《山西省地丁合一完成的年代》
李尚英、王政堯:《北京楊起隆起義簡論》
第四輯
王方中:《清代前期的鹽法、鹽商和鹽業生產》
薛宗正:《清代前期的鹽商》
韋慶遠、魯素:《清代前期的商辦礦業和資本主義萌芽》
郭松義:《清代國內的海運貿易》
許曾重:《清世宗胤禛結構繼承皇位問題新探》
馮佐哲、楊乃濟:《有關珅出身、旗籍問題的考察》
王思治:《宗族制度淺論》
袁森坡:《康熙的北部邊防政策與措施》
郭成康、劉建新、劉景憲:《清入關前滿洲八旗的固山額真》
李新達:《關於滿洲旗制和漢軍旗制的始建時間問題》
周遠廉:《努爾哈赤與明朝政府的關系——〈滿文老檔〉研究之二》
蔡家藝:《十八世紀中葉准噶爾同中原地區的貿易往來略述》
陳祖武:《顧炎武與清代學風》
任道斌:《方以智簡論》
第五輯
何齡修:《掉念謝國楨先生》
黃冕堂:《略論清代農業僱工的性質與農業資本主義的萌芽》
周遠廉、謝肇華:《清代前期的實物分租制》
[美]李中清:《明清時期中國西南的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
郭松義:《清代的人口增長和人口流遷》
薛瑞錄:《清代養廉銀制度簡論》
許曾重:《曾靜反清案和清世宗胤禛統治全國的大政方針》
季士家:《淺論清軍機處與極權政治》
楊乃濟、馮佐哲:《雍正帝的祥瑞觀與天人感應說辨析》
李新達:《洪承疇述評》
赫治清:《論天地會的起源》
張捷夫:《關於雍正帝西南改土歸流的幾個問題》
《編後記》
第六輯
郭松義、何齡修:《掉念商鴻逵師》
商鴻逵遺稿:《述孟森先生》
吳奇衍:《清代前期牙行制試述》
戎 笙:《明清租佃關系與佃農抗租斗爭》
周力農:《清代台灣的「胎借銀」》
黃乘矩:《關於雍正年間養廉銀制度的若干問題——與日本學者佐伯富博士商榷》
楊 珍:《關於康熙朝儲位之爭及雍正繼位的幾個問題》
任道斌:《清代嘉興地區胥吏衙蠹在經濟方面的罪惡活動》
張玉興:《範文程歸清考辨》
薛瑞錄;《清初贛西棚民起義領袖朱益吾的籍貫和反清活動》
陳汝衡:《試論柳敬亭的生年問題》
李新達:《關於孫可望降清問題》
李 格:《許定國事跡研究》
王永謙:《靳輔治河述論》
何冠彪:《書全祖望「答諸生問〈思復堂集〉帖」後》
陳祖武:《從清初的反理學思潮看乾嘉學派的形成》
陳祖武:《王船山〈雙鶴瑞舞賦〉為尚善而作說辨》
楊向奎;《論費密》
第七輯
戎 笙:《清代社會各階級處理主佃矛盾的對策》
馮爾康:《十七世紀中葉至十八世紀中葉江南商品經濟中的幾個問題》
周力農:《清代台灣的土地制度長租佃關系》
郭松義:《玉米、番薯在中國傳播中的一些問題》
杜家驥:《對清代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某些考察》
李新達:《關於洪承疇降清問題》
李 格:《山海關之戰前夕吳三桂與農民軍的關系》
韓恆煜韓恆煜:《陳名夏「南黨」案述略》
黃乘矩:《論雍正年間的吏治》
趙雲田:《哲布尊丹巴和清朝對喀爾喀蒙古的統治》
許淑明:《清代前期的中俄貿易(1689-1840)》
(香港大學)何冠彪:《浙東學派問題平議——兼辯正黃宗羲與邵廷采之學術淵源》
陳祖武:《呂留良散論》
樊克政:《關於龔自珍生平事跡中的幾個問題》
第八輯
何齡修:《中國近代清史學科的一位傑出奠基人——試論孟森的清史研究成就,
為紀念他的誕辰一百二十周年》
羅仲輝:《孟森先生〈明清史講義〉的編撰特點》
戎 笙:《蕭一山和他的清史研究——紀念他逝世十周年》
戎 笙:《孟森小傳》
戎 笙:《蕭一山小傳》
郭松義:《清初的更名田》
韋慶遠:《論清代的典當業與官僚資本》
袁森坡:《試論康雍乾時期北疆的官營牧場》
郭松義、李新達:《清代蠲免政策中有關減免佃戶地租的規定的探討》
李 格:《清初關於奪取江南地區的戰略決策及其變化》
韓恆煜:《關於李漱芳獲遣的幾個問題》
孫海泉:《清初呂梁山區農民抗清斗爭》
鄭 秦:《清代州縣審判試析》
朱 勇:《清代族規初探》
岑大利:《努爾哈赤家族與女真各部及漠南蒙古的聯姻》
許曾重:《太後下嫁說新探》
郝鎮華:《斯帕法里〈出使清帝國報告〉辨析》
陳祖武:《梁啟超對清代學術研究的貢獻》
1992年(九)
劉秀生:《清代國內商業交通考略》
彭雨新:《清王朝偏寵滿旗的一貫政策及其消極後果》
陳柯雲:《明清徽州的族山》
楊余練:《論清代東北經濟發展的特點》
陳金陵:《簡論清代皇權與侍衛》
謝中凡:《清初閩粵藩王大吏的構成及其統治特點》
蘇 欽:《清律中旗人「犯罪免發遣」考釋》
姚念慈:《論滿族八旗制國家的建立》
楊 珍:《允禵儲君地位問題研究》
吳伯婭:《關於康熙平定三藩的幾個問題》
楊啟樵:《康熙遺詔與雍正篡位》
季士家:《蔡牽述論》
薛瑞錄:《關於尚之信叛清的幾個問題》
黃 谷:《康熙朝中荷官方交往》
陳祖武:《徐世昌與〈清儒學案〉》
秦國經:《我國各地所藏明清檔案概述》
《編後記》
1993年(十)
顧 誠:《順治十一年——明清相爭關鍵的一年》
張玉興:《明末清初「九義士」述論》
何齡修:《楊鵾空敕案——清初江南又一起復明運動》
韋祖輝:《 和尚和「隆武入粵」——對朱紀敦同志〈晚明兩大迷案〉之質疑》
吳伯婭:《傅弘烈與尚之信——兼論康熙的平藩策略》
楊啟樵:《雍正文、允禵武最佳兩搭檔兩昆仲——康熙在接班人安排中有這樣企圖嗎?》
高虹、徐徹:《〈熱河密札〉與「辛酉政變」》
喻松青:《清代〈觀音濟度本願真經〉研究——一部假借觀音宣傳民間秘密宗教教義的經卷》
胡珠生:《洪門會書的綜合研究》
赫治清:《再論天地會起源》
羅 炤:《天地會的兩個源頭》
常建華:《清代啯嚕新研》
鄭 秦:《論清代的秋審制度》
馮佐哲:《略論清代中日文獻典籍交流》
楊大業:《清代北京牛街志書〈岡志〉研究》
陳祖武:《孔子仁學與阮元〈論語論仁論〉》
《編後記》
1994年 慶祝楊向奎先生八五華誕專輯(十一)
李尚英:《楊向奎先生學術研究及其著作編年》
黃冕堂:《清代糧食價格問題探軌》
李 華:《清代河南商品經濟與商人——清代地方商人研究之十一》
郭松義:《清前期內河航船考略》
劉永成:《明清時期永佃制的發展及其演變》
官美堞:《清代山東黃縣的發展》
陳支平:《福建省「攤丁入地」時間補訂》
朱金甫:《清代胥吏制度論略》
王戎笙:《順治遺詔與清初權力斗爭》
楊大業:《明清回族進士考略(續)》
羅炤:《試論天地會初期的性質——兼與戴逸、秦寶琦先生商榷》
馬里千:《李長祥遺事鉤沉》
吳伯婭:《孔四貞研究》
楊 珍:《康熙朝隆科多事跡初探》
馮佐哲:《康熙、乾隆二帝與傳教士關系比評》
薛瑞錄;《太平天國貞得王考——兼談天德王死後太平天國與天地會的關系》
高虹、徐徹:《論慈禧新政》
董守義:《奕欣首倡「自強」和「振興中國」》
冒懷辛:《論方以智的〈物理小識〉》
陳祖武:《孫奇逢與〈理學宗傳〉》
何齡修:《明清的隔壁戲》
《編後記》
1995年(十二)
張 研:《明清寺觀田產》
許 檀:《明清時期山東集市的發展——兼論農村集市的功能和作用》
杜家驥:《清前期茶法論述》
陳柯雲:《雍正五年開豁世仆諭旨在徽州的實施——以〈乾隆三十年休寧汪、胡互控案〉
為中心》
楊海英;《明末宗室瑞昌王考》
秦 暉:《關於賀珍與清初陝南抗清運動的若干問題——與童恩翼同志商榷》
韋祖輝::《明末社會變動和明遺民東渡日本》
馮爾康:《清初吉林滿族社會與移民》
定宜庄:《內務府完顏世家考》
李尚英:《乾嘉時期幾個秘密教門的再探討》
吳伯婭:《乾隆朝大教案與中西交涉》
王戎笙:《清初科場案研究》
楊大業:《明清回族進士考略》(續二)
陳祖武:《錢賓四先生對清代學術史研究的貢獻——讀〈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札記》
徐 徹:《論光緒之死》
高 虹:《則天女皇與慈禧太後》
《編後記》
1996年(十三)
劉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的房屋買賣——根據契約文書進行的考察》
江太新:《清前期的墾荒政策考察》
許 檀:《明清時期山東的城鎮與城鎮人口》
高 虹:《清代沈陽城發展的原因及其歷史作用》
徐明德:《論清代乍浦國際貿易港的發展與繁榮》
姚念慈:《多爾袞與皇權政治》
楊 珍:《索額圖研究》
吳伯婭:《尹繼善與袁枚》
晏子友:《清朝世決世職制度》
楊向奎、吳銳:《論曹雪芹與〈紅樓夢〉的作者》
吳 銳:《儀征劉氏春秋學研究》
汪學群:《試論顧炎武的經學思想》
《編後記》
1999年(十四)
高 翔:《五十年來的清史研究——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
萬 明:《清朝前期對澳門的治理》
陳生璽:《史學大師鄭天挺先生的宏文卓識——紀念鄭天挺先生百年誕辰》
曹貴林:《為教學與科研奮進的一生——鄭天挺教授生平述說錄》
楊 珍:《盛世初葉(1683-1712)的皇權政治——對明珠晚年的個案分析》
宋 軍:《嘉慶「癸酉之變」後京畿地區流言淺析》
李世愉:《清代兩次大規模增廣學額之比較研究》
吳伯婭:《從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看耶酥會士與中西文化交流》
何齡修:《清初京師吸煙風等幾個問題》
郭松義:《清代的寡婦轉房》
汪學群:《王夫之易學中的經世思想》
《後記》
2000年(十五)
高 翔:《紀念楊向奎先生》
何齡修:《風范長存——掉念楊向奎先生》
陳祖武:《楊向奎先生與〈清儒學案新編〉》
蔡家藝:《清代蒙古族的封建等級》
李治亭、黃松筠:《論康乾盛世「大一統」與西北地區的統一》
劉鳳雲:《試論康熙中期官僚集團的黨爭》
王思治:《清承明制說內閣》
陳連營:《關於清中期的吏治腐敗問題》
元廷植:《清中期福建的族正制》
楊海英:《清初「故國之思」現象解讀》
王躍生:《清中期的分爨分產與立嗣繼產的方式與沖突》
丘 濤:《張騫的鹽業改革思想和實踐》
秦國經:《清代的奏摺》
李世愉:《科舉制度與清代文化》
汪學群:《王夫之易學中的人性論》
林存陽:《清安溪李氏三禮學》
張玉興:《詩是山西老將雄——略論陳廷敬詩作之歷史地位》
常建華:《清代的文昌誕節——兼論明代文昌信仰的發展》
2001年(十六)
劉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的塋地與祭田——根據碑刻進行的考察》
定宜庄:《家族組織與八旗制度之間——清代盛京內務府戶口冊與旗人家譜的對比研究》
陳寶良:《清代的無賴層與地方社會》
湯熙勇:《清代中國救助朝鮮難船的方法:以閩台地區為中心》
楊海英:《清初朝鮮通事考——以古爾馬渾(鄭命壽)為中心》
高 翔:《謝濟世散論》
湯開建:《順治時期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
吳伯婭:《蔣友仁與中西文化交流》
惲麗梅:《康熙帝公主下嫁與噶爾丹之戰》
王冬芳:《建州左衛初址「會寧」質疑》
姜 濤:《「免糧三年」與「薄賦稅,均貧富」不是太平天國的口號》
劉景蓮:《從東波檔看清代澳門的民事訴訟及其審判》
汪學群:《關於清前期學術思想的爭論》
陳祖武:《讀章實齋家書札記》
林存陽:《方苞三禮學論析》
嚴 勇:《清入關前服飾制度的建立》
關嘉祿:《清代京劇的文化特徵》
2002年(十七)
許 檀:《清代前期的山海關與東北的沿海貿易》
[韓國] 朴基水:《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商品生產和墟市之發展》
楊珍:《清朝皇位繼承製度特點研究》
喬治忠:《清朝「敬天法祖」的政治原則》
劉 平:《清代教門的神秘語言文化研究》
常建華:《乾隆前期治理僧道問題初探》
吳伯婭:《乾隆對天主教的認知與對策》
[義大利]米歇爾·法帝卡:《義大利〈論壇報〉中威達雷關於義和團的報道》
李華川:《陳季同生平史事考》
王戎笙:《科舉考試與明清政治》
高 翔:《清初理學與政治》
林存陽:《清代禮學思想演進探析》
汪學群:《張爾岐易學中的經世思想》
2003-2004(十八)
楊 珍:《清朝權臣與皇權的關系及其特點》
張玉興:《明清易代之際忠貳現象探賾》
夏春濤:《天國的隕落與隕落的天國——太平天國敗亡原因探析》
赫治清:《清代「邪教」與清朝政府的對策》
吳伯婭:《關於雍正禁教的幾個問題——耶酥會士書簡與清代檔案的比讀》
範金民:《清代江南進士事功述論》
林存陽:《胡培翚與〈儀禮正義〉》
李華川:《馬眉叔〈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課書〉考》
尹文涓:《〈中國叢報〉與「譯名之爭」》
王政堯:《昇平署無朝年〈旨意檔〉及其意義——兼議有關侉腔的兩冊無朝年〈提綱〉》
郭玉海:《論乾隆與允禧的詩畫往來》
《清史論叢》2005年號
清朝內閣制度述論 高翔
清初翰林院研究 王雲松
清朝後妃制度的發軔 楊珍
建州左衛初建過程考實 王冬芳
清代在朝鮮明遺民宗族活動述論 吳一煥
從新出版的清代檔案看天主教傳華史 吳伯婭
論洋務新政與立憲政體改革 陳振江
天津商會早期社會救濟研究 王玉國
《陸子學譜》之架構與旨趣 楊朝亮
孫詒讓與《周禮正義》 林存陽
唐甄《潛書》中的出處思想初探 崔文翰
皖派朴學述論 朱昌榮
三部《大清一統志》比較研究 張艷玲
考狄《十七、十八世紀西人在華所刻中文書目錄》跋 李華川
《清史論叢》2006年號
清代科舉經費的支出及其政策導向 李世愉
碓房與旗人生計 劉曉萌
清代火器述略 毛憲民
清入關前的宮廷禮樂及其政治文化意義 邱源媛
從則例的纂修看清代的行政管理 葉雯
晚清後妃用葯與醫療保健 惲麗梅
熊賜履述論 高翔
施琅史事探微 楊海英
李紱與廣西改土歸流 楊朝亮
「詩魔」厲鶚 吳伯婭
畢沅對經史諸學的扶持與倡導 林存陽
章學誠與《文史通義》 楊艷秋
齊彥槐與道光初年海運 倪玉平
論朝鮮光海君時期與後金、明朝的關系 刁書仁
乾隆五十一年的直隸大名府八卦教起事 張佐良
晚清社會變遷與近代報人之產生 程麗紅
《清史論叢》2007年號 商鴻逵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專集
紀念商鴻逵先生誕辰一百周年 李世愉
父親與家 商傳
憶商鴻逵師與鄭天挺先生的友誼 鄭克晟
商鴻逵先生論清代八旗的組織與皇權集中的矛盾斗爭 李尚英
賀貽孫事跡考 南炳文
清朝時期大學士的品級問題 杜家驥
康熙初年四大臣輔政芻議 姚念慈
朱天保上書事辨析 楊珍
有關康熙朝西北三省滿族督撫的考察 劉鳳雲
康熙重視督撫的選任 王思治
論康熙帝之死 金恆源
道光帝尊奉皇太後懿旨即位辨析 郝艷紅
丁銀之徵與攤丁入地 史志宏
清代吉林地區的城鎮及城鎮經濟 刁書仁
清代兩淮鹽政改革 倪玉平
陸圻及其在清初的遭遇與抗爭 何齡修
清代的婦德教育 郭松義
朝鮮士大夫的「季文蘭情結」和清初被擄婦女的命運 楊海英
清代家族財產之爭與朝廷政治的腐敗——以山東濟寧州李氏家族爭訟財產案為例 岑大利
青苗會與清代華北農村社會變遷初探 王洪兵
滿族士大夫群體的產生與發展:以清代內務府完顏世家為例 定宜庄
滿洲本部族構成與八旗佐領分布 徐凱、張婷
關於清代北京的俄羅斯人——八旗滿洲俄羅斯佐領歷史尋蹤 劉曉萌
吳大澄吉林治邊述略 李治亭
清朝前期黑龍江各民族與東北邊疆防禦 周喜峰
論清朝反擊廓爾喀入侵西藏與《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 梁俊艷
馬戛爾尼使華與中英觀念的變化 林延清
清朝中前期國人對法國的認知 李華川
一段晚清歷史的輝煌、遺忘與發掘、探索——論1887年海外游歷使 王曉秋
三韓山斗匯論 姜相順
施世驃述論 吳伯婭
輝煌與困惑——清朝奠基人努爾哈赤傳奇一生解讀 張玉興
試析錢灃為人及其「倒和」舉措 馮佐哲
范鄗鼎與《理學備考》 陳祖武
清代官員學術風氣與清代文化的發展 胡凡
江藩的《國朝漢學師承記》——以全書架構為中心的考察 解揚
盧見曾與漢學的崛起 林存陽
經世之學與清初政治文化 魚宏亮
清朝奏摺檔案的社會史資料價值——以《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為例 常建華
遼寧省滿文檔案的發掘與清史研究 關嘉祿
從清代的進士題名碑說起 賀曉燕
清代北京廟會活動中的幡鼓齊動十三檔 包世軒
關於「京劇」之名的由來及其重要意義 王政堯
《明清史料叢書八種》序言 王天有
《清史論叢》2008年號
魏象樞獨對與玄燁的反思——康熙朝滿漢關系釋例 姚念慈
塔山守將之謎及其他——朝鮮士大夫關於明清爭戰的歷史記憶 楊海英
試論干嘉以來清政府對「披楞」問題的認知 梁俊艷
清初南書房述論 李娜
試論清代考官子弟迴避考試之法 賀曉燕
清代京旗回屯雙城堡始末 魏影
明清時期監察機制的演變 張培輝
天地會的入會儀式和戲劇 李秀平
晚清江蘇厘金的善後支出研究——以1868~1894年為背景 徐毅
試論裴維佞及其反對割讓台灣的奏摺 裴元秀
康熙朝天主教政策對江南地區傳教的影響 周萍萍
德天賜案初探 吳伯婭
清入關前政權儒學化略論 朱昌榮
乾隆初葉清廷詔開三禮館緣由析論 林存陽
李紱學術思想淵源探析 楊朝亮:
劉寶楠《論語正義》探微 唐明貴
《方言箋疏》對詞義問題的探討 劉川民
潘廷璋生卒年考及其在華的藝術活動 湯斌
李安德和他的日記 【法】阿德良•陸南撰,李華川譯
《清史論叢》2009年號 紀念《清史論叢》創辦三十周年 祝賀王戎笙先生八十華誕
艱辛的三十年——紀念《清史論叢》創辦三十周年 王戎笙
衷心的祝賀 《清史論叢》編委會: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清史室的發展軌跡 林存陽、朱昌榮
清代的自耕農和自耕農經濟 郭松義
有關清朝八旗人丁戶口冊的幾個問題 定宜庄
光緒時期的地方政府與科舉經費 徐毅、劉上瓊
「千古極災」——嘉、道時期山西、河南和直隸的大地震述略 李尚英
左良玉「清君側」的原因及後果 劉中平:
再談明清之際北南兩太子案 何齡修
劉澤清史事再考 楊海英
再評「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面諭》、歷代帝王廟與玄燁的道學心訣 姚念慈
康熙帝事考兩則 吳伯婭
允禟:品性遭際時代 楊珍
「香妃」的傳說——大小和卓木政權滅亡後被遷居北京的維吾爾人的歷史記憶 艾哈邁特•霍加
乾隆朝禮制建設的政治文化取向 林存陽
清代宮廷漢族儒家樂書製作及其意義 邱源媛
試論雍正、乾隆二帝的理學思想 朱昌榮
戴震靈異觀發微 潘星輝
鄧嗣禹先生《中國考試制度西傳考》書後 李華川
《清史稿•選舉志》訂誤六則 賀曉燕
《清史論叢》2010年號 紀念楊向奎先生百年誕辰
記拱辰先師的一樁未竟遺願 陳祖武
勤奮為學 博通經史 兼擅文理 著述宏富——紀念楊向奎先生誕辰一百周年 李尚英
清代的災賑 郭松義
明清的使君稱呼——讀《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商榷》(一) 何齡修
廈門庚子海戰引發的思考 王戎笙
清人筆下的庄氏史案 (美)白亞仁
西藏地方歷史地位辨析——兼評《西藏歷史——達賴喇嘛訪談錄》清代部分 梁俊艷
弘歷出生地考 金恆源
康熙帝統治後期對清官、能員的思考——以張伯行、噶禮互參案為中心的分析 章文永
試論清代科舉制度中的「發領落卷」政策 賀曉燕
清代順天科舉冒籍問題研究 王洪兵
清代鄉試覆試考論 鄒長清
萬斯同《廟制圖考》小識 林存陽
雍乾之際程朱理學「式微」考察 朱昌榮
戴震與盧見曾幕府研究 曹江紅
清代禮儀與中西外交 吳伯婭
耶穌會士汪達洪的在華活動 湯斌
19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中小學教科書里的中國 姚斌
清末秘魯排華風波中的領事保護 王士皓
論《重校方言》中的「同」與「通」 劉川民
清入關前滿文檔案概述 趙志強
㈦ 如何正確評價太平天國運動
半個世紀以來,太平天國一直是中國近代史領域中研究得最為廣泛和深入的課題之一。太平天國這短短十幾年的歷史撲朔迷離,眾說紛紜。至於太平天國運動的真相是什麼?必須要以科學的態度依據史實資料,讓太平天國運動自身來回答。
首先,太平天國運動所取得的功績是要得到肯定的。我認為,主要是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太平天國運動所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是農民階級的偉大創造,給予了農民階級一定的物質利益,反映了農民階級渴望自由、平等的強烈願望。《天朝田畝制度》是中國農民戰爭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涉及政治、軍事、經濟等綱領性文件,也是歷史上農民起義者第一個有關分配土地的具體方案,體現了平等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資政新篇》批判重本抑末,尊重科學技術,提倡興辦企業,主張工商謀利,鼓勵私人資本,是一個順應歷史潮流的要求,其發展資本主義的綱領,反映了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的結局。
其二,定都天京後,積極地實施對外貿易政策,並開展正常對外貿易。對外貿易方針是積極開發,平等互利,獨立自主,與清政府閉關自守,投降媚外,喪權辱國等情況形成鮮明對比。對鴉片輸入態度很強硬。1854年,楊秀清在致英使的信中談到通商時寫道:「不惟英國通商,萬國皆通商。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立埠之事後方定,害人之物為禁。」給侵略者當頭一棒。1863年,上海港出口茶葉為1200萬磅,比1858年翻了一番。1862年,在上海報關的輪船180艘,上海港進口關稅收入為3370114兩,兩碼頭收入51960兩,極其繁榮。
其三,初步擔負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從金田起義揭竿而起,就把斗爭矛頭指向清王朝。在意識形態方面,把矛頭指向了封建王朝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反對封建等級制度,提倡平等思想。太平天國的反封建斗爭,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者。至於反帝斗爭,旗幟也非常鮮明。洋槍隊頭子華爾、法國提督卜羅德死在太平天國戰士的刀下。1862年,有一個外國侵略者來南京向洪秀全建議,協力擊敗清軍之後,平分中國。洪秀全當即嚴詞駁斥:「我爭中國,意欲全圖;事成平分,天下失笑;不成之後,引鬼入邦。「這充分體現了其愛國主義立場。
但太平天國最終還是失敗了。究其原因,實在是太多太多。
一是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雖然提出了《天朝田畝制度》,但在當時,是空想,根本不可能實現;太平天國運動轟轟烈烈,但中國依然是封建社會。
二是戰略上的失誤。例如,金田起義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徘徊在紫荊山周圍,缺乏進取;起義之後,沒有盡一切可能爭取知識分子,不能把反孔和爭取知識分子統一起來;定都天京後,孤軍北伐。
此外,天國法令相當森嚴,刑律殘酷,凡犯天條者,一律處死刑,違背了當初革命救世和人道宗旨。
總之,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但由於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㈧ 為什麼說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運動的最高峰600字以上
「滿清崛起東北,入主中華二百餘載,其間熱血之士,慨胄之胥溺,抱恢復之壯圖,隨時隨地以發難者,不絕記載,而促其亡,以啟後人之思,莫若太平天國。按洪楊諸子,起自金田,揭竿舉義,縱橫十餘省,歷時十餘年,改正朔,易服冕,定製度,開科舉。建國規模,亦已粗備。雖勝敗非常,興亡飆忽,然種族思想之磅礴,奇才異能之薈萃,革命建設之偉大,新制善政之俸施,炳炳麟麟,至今猶有生意。」 (摘自白崇禧《翼王亭記》 1935/7/7 《新夜報》)
論疆域,太平天國曾在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福建、湖北等省建立國地方政權,實施過有效統治,如果加上遙奉太平天國為正朔的政權,則還有雲南、貴州西,勢力所及約半個中國,其相對穩定行政區劃下統治過的人口累計在五千萬到一億之間。所謂的有效統治,最低限度要求建立過地方政權,任命過地方官員,並且實施過有效的治安、稅賦管理,光是占幾座城池,殺幾個地主貪官,搞幾次打富濟貧,是不算數的。而歷代其餘農民起義,在大多數時間不是劃地為城偏安一隅,就是居無定所四處流竄,無論是穩定疆域,御下人口,還是推行有效統治的時間、空間,都遠遠不能和太平天國相比。
論軍事,太平天國攻下過600多座城池,自金田起義到大塘覆軍,一共堅持了22年之久, 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幾乎處在無日不戰中,無論戰略的層次(動輒跨省),戰斗的規模,對手的強大(湘軍、淮軍+洋人,遠勝歷代那些腐朽官軍和地主團練),還是著名將領和著名戰役的數量,乃至兵種(步兵、騎兵、水軍、工程兵)、武器(太平天國有自己的兵工廠、造船廠)、戰術的多樣性(冷熱兵器結合的戰術特色,大量獨創的戰法陣法),整個太平天國戰史的宏偉與多樣性,也不是歷代能及的。
在當時,太平天國建立了一整套獨特的的政體(不同於歷代封建王朝的軍師負責制)、官制、軍制、法制、禮制,擁有自己的歷法、服飾、徽幟、科舉、印書、文書格式乃至文字、標點符號、繪畫風格、醫療衛生組織,對內建立農業、商業、手工業的稅賦制度,使用了自己的貨幣(太平天國錢幣的質量遠好於清朝的貨幣,直到天京失守後,湘軍的老家湖南還有這種貨幣在流通),對外建立了海關關稅制度,太平軍攻佔過的地區,及遙奉太平天國的起義政權,幾乎遍及內地十八行省,影響力遠及歐美、日本,在其主導中國對外貿易的幾年間,將對英國的商業出口額推上了歷史新高。。。。。。對後世,不管在精神還是實質上,太平天國都實現了漢民族的一次振興,以孫中山、黃興為首的大批辛亥革命黨人都曾在很多場合表示過深受太平天國的影響、以太平天國後繼者自居的思想,可以說太平天國起義為後來的辛亥革命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辛亥革命首先是民族革命,其次才是民主革命)。。。。。。。凡此種種,亦均非史上任何一次農民起義可及。
致於說太平軍沒有攻下北京,這並不足以證明他們就不如黃巢、李闖,蔣介石還攻下過延安呢,八百萬大軍不照樣三年之內冰消雪滅?黃巢進長安兩年多,長安從一個富庶之都淪為飢荒連年,而大齊政權拿不出任何有效方針,以致淪落到長安百姓以人為食的地步,李自成攻下北京不過幾個月,皇帝寶座都還沒坐熱,大軍就一潰千里,身死國滅,而且大順軍進北京後的政策,仍然停留在拷掠前明官吏、追逼財物、以及宣傳免交稅賦層次上,和當流寇時一般無二,一兩座城市都統治成這樣,和太平軍在數年乃至十餘年時間里在廣大疆域內「出示安民,開科取士,禁頭變服,按例征糧,農工商賈,各安其業,儼然有王者風」(當時地主文人的記載),相差不可以道計。
綜上所述,其實只有一句話,無論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等任何一個領域考察,歷史上都沒有任何一次農民起義,如太平天國那般全面具備了真正「國家」的規模(盡管還處於開國階段所有不夠完善),其影響力滲透到了如此眾多的方面,對當時後世的歷史,產生了如此深遠的影響(比如李自成起義,對後世的影響力也只是給清朝的統治掃清了一道障礙,對於整個社會的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沒遺留下多少影響力,而太平天國雖然未能推翻清朝,卻下啟其後一個甲子的歷史)
㈨ 為什麼有些人對太平天國起義很有看法
太平天國在清朝的地位就不用說了,在民國也被稱為「洪楊之亂」,足見地位不高;但是新中國成立後,出於反帝反封的政治需要,太平天國被捧上天了,成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八幅浮雕之一,正式確認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地位;但是新中國成立已經將近七十年,改革開放也有四十年,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早就結束,政治環境相對寬松,人民群眾思想認識有提高,對太平天國運動的認識就有新的看法。
太平天國運動有很多地方讓後人詬病:
一 太平天國洪秀全楊秀清等領導人自稱神和神下凡間,與邪教組織頭目如出一轍,而真正的宗教職業人士都會自稱神的僕人
二 太平天國運動洪楊等人奢華無度的糜爛生活,對百姓迫害嚴重;
三 太平天國底層人民生活水平比起清朝下降很多,因為大量的物資都供高層享受了;底層人民連正常的生活都難以保證;
四 太平天國反人類的本質暴露無遺,例如為畜養太監,讓幾千童年喪命;高層淫人妻女,嚴禁底層有夫妻生活;
五 太平天國對歷史文化的摧殘讓人們恐慌,毀文廟武廟岳廟為一例;
六 太平天國反政府武裝,意圖摧毀清朝當局,邪教組織也以政府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