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家長指導
⑴ 對於現在來說,古代的家訓有哪些指導和借鑒意義
明清時期雖處於封建統治,但民間經濟卻發展的相當繁榮,尤其是蘇州地區。隨著經濟的發展,蘇州城鎮興盛、市民生活豐富多彩,但也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不僅有著偷盜、斗毆、醉酒、賭博、姦淫等惡習,而且當時社會中的人際交往也十分功利性。為此,蘇州各族家訓在進行正確品行引導的同時還就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禁戒。如果有族人越過“黃色警告線”,就會遭到嚴厲的懲罰。不過對待初犯者,往往是斥責,如若再犯,必定重罰。如吳縣潁川陳氏對觸犯家戒者,“告官放絕,仍告於祠堂,宗譜削去其名”。其實設置這些“黃線”,是商品經濟繁榮發展下自我調節。這一調節不僅延續了家族的興旺,還推動了整個蘇州社會的良性運行。
三、生計行當
自秦漢以來古人就有著“重農抑商”的思想,他們以農為本,以商為末,還反對手工業。所以長期以來,商業、手工業的地位極其低下,很少有人會選擇這兩個作為生計行當。但隨著明清時期的商業革命,蘇州地區人們的價值觀念、社會風氣都有所改變。他們在家訓中明確提出“士與商並舉”,如《資敬堂家訓》就表明“為人之道,道學、經濟、文章為重;其次書算,亦有經濟存焉,不可不精。”還有些家訓中還提到各行各業沒有貴賤之分,每個人擅長的不一樣,應當“術業有專攻”。這不是個別的想法,而是當時蘇州地區人們普遍的觀念。放在現在,很多家長未必能如此開闊。
蘇州家訓具有很大的借鑒價值。孩子的成長不僅關繫到一個家庭的興旺,更與國家的未來緊密相連。所以我們要以史為鑒,注入時代血液,培養出新時代的棟梁!
⑵ 孔子的仁學思想對指導和改進家庭教育有什麼借鑒意義
孔子的仁學思想集中體現在《論語》、《禮記》和《孔子家語》等文本之中。僅《論語》一書中,「仁」字的出現就達109次之多。如果我們把孔子對仁的各種界說加以分析與綜合,就不難發現,「仁」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概念。針對不同場合、不同時間、不同對象,孔子所闡述的「仁」是不完全一樣的。本文無意全面解讀與闡釋孔子的仁學理論,只是認為深刻領會並汲取孔子仁學思想的精華,對於指導和改進當前我國的家庭教育,深化家庭仁愛、孝悌與克己教育,解決愛心缺失、親情淡漠及自私任性等實際問題,極具現實意義。
一、「仁者愛人」與仁愛教育
《論語》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仁者愛人,是孔子仁學思想的第一要義,強調的是對他人的尊重與關愛。孔子把「愛人」視為倫理道德規范體系的最高准則,就是希望人們能以「仁愛之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這種超越血緣關系而尊重他人權利並普遍性地愛他人的理念,是孔子仁學思想的最基本特徵。
孔子不僅以「仁愛」思想要求民眾,還要求執政者率先垂範,以「仁愛」治國安邦。他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他還說:「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在孔子看來,只有執政者帶頭施愛,且人人都有一顆仁愛之心,一個和合有序的禮治社會便不難實現了。
這里需要說明一點。孔子所提倡的「仁愛」,並非不講原則。孔子說:「唯仁者,能愛人,能惡人。」(《論語·里仁》)當子貢問他「鄉人皆好之」或「鄉人皆惡之」時,他的回答是:「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論語·子路》)孔子還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他把「鄉願」那種模稜兩可的「好好先生」稱為「德之賊也。」(《論語·陽貨》)由此可見,孔子所倡導的「仁愛」是建立在原則基礎上的理性之愛,是愛憎分明、愛善者與憎惡者相統一的一種美德。
深刻領會孔子「仁者愛人」思想的內涵,反觀當前我國獨生子女群體中較普遍存在的「愛心缺失」的問題,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啟示:「仁愛教育」,迫在眉睫。
眾所周知,當今時代的青少年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裡,祖輩、父輩的愛都傾注在他們身上,好吃、好用、好玩的多由他們獨享,久而久之,習以為常。再加上商品經濟社會,物慾橫流,過分追逐享樂與金錢至上的理念,充斥其間。在這種環境熏陶下長大的青少年兒童,極易形成自私、懶惰、依賴與任性等心理弱點。他們從小生活在以我為中心的環境中,缺少關愛他人的內在意識。這種「愛心缺失」的問題往往是產生人際沖突乃至造成社會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問題的嚴重性並不僅僅在於此,而是在於長期以來被人們忽略了的家庭「仁愛教育」。
須知,仁愛教育是我國教育的一個傳統優勢,在家庭教育中處於重中之重的地位。當家長的都希望自己的兒女成龍成鳳,成為有博愛之心的仁人志士。然而,這一美好願望的實現卻有賴於家庭仁愛教育的傳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學會共處,學會與他人一起生活」作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家長要想使子女學會共處,學會與他人一起生活,就必須通過實施仁愛教育,使子女學會尊重他人,關愛他人;學會傾聽他人意見,與他人協商共事;學會分享與換位思考,凡是自己不願意的,決不可強加於別人。實施仁愛教育,家長要身體力行,為子女做出榜樣。只有這樣,才能將仁愛教育落到實處。
二、「孝第為本」與孝悌教育
孔子一貫主張「愛人」應從「孝第」開始,然後再由近及遠,把對親人的愛推廣到社會上。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第,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在《論語》中,子有是這樣闡釋孔子「孝第」思想的,他說:「其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篇》)不難看出,孔子的仁愛思想具有鮮明的層次性特徵。「愛人」應以「孝悌為本」,只有以孝為先,以愛齊家,方能愛他人、愛國家。「孝第為本」,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又一要義。它不僅是人們應當遵循的最基本的倫理道德准則,還具有促進社會和諧與安定的作用。
在「孝第」中間,孔子更為重視的是孝道。他認為,一個人要盡孝道,就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以禮相待。「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二是關心牽掛。「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三是恭敬真誠。「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在孔子看來,孝敬父母的根本不在於贍養父母的形式,而在於是否心存真誠。對父母的真誠是最難能可貴的。如果沒有孝敬之誠心,贍養父母與飼養狗馬之類又有何異?
深刻領會孔子「孝第為本」的思想,對於加強孝悌教育,解決當今社會較普遍存在的「親情淡漠」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君不見,在我國眾多的「四二一」式家庭中,「孝老」已被「親小」所替代,「啃老」則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雖說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那就是「孝悌」,作為一種傳統美德和做人最起碼的道德規范,正在被人們所淡忘;親情,作為人類相生相息的一種自然情感和維系社會倫理道德制度的基礎,正在被金錢和利慾所替代。由此而產生的親情關系破裂乃至家庭暴力事件,正在危及社會的安定。試想,一個人連自己的親生父母都不孝順,都不感恩,怎麼可能去關愛他人,奉獻社會?加強孝悌教育,確實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
孝敬父母、尊重師長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一種美德,我國政府歷來都非常重視孝道。憲法中就有「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禁止虐待老人」等條款規定。孝悌教育,作為我國傳統教育的一大優勢,應當成為當今時代我國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當家長的有責任把孝悌作為教育子女的一門必修課,做到常抓不懈。在道德觀念上,要讓子女懂得父母有養育之恩,孝敬父母責無旁貸,無上光榮;在道德情感上,要讓子女知道父母的生日、愛好、身體和工作情況,學會關心、體貼與理解父母;在道德行為上,要讓子女對父母恭敬真誠,自覺接受父母的教誨,但又不過分依賴父母,主動與父母分擔辛勞和憂慮。在孝悌教育中,家長的以身作則至關重要。家長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和影響子女,引導他們從愛父母、愛自己身邊的人做起,進而升華到愛集體、愛國家、愛人民。
三、「克己復禮」與克己教育
克己復禮,是孔子仁學思想的第三個要義。《論語》記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在這里,「仁」有兩層含義:一是克已,二是復禮。所謂克己,就是嚴格要求和約束自己;所謂復禮,原本是指回復周禮,即西周維護社會秩序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倫理規范。我們今天理解其內涵,不必苛求其原義,可以把它理解成必要的倫理制度與行為規范即可。孔子認為,一個人只有克制和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規范,才算是仁人。
⑶ 家長指導與體會50字
:家長讀書的體會 心得一:家長與孩子一起讀書的心得體會 與兒子一起參加讀書會,一直以來都是我想做的事情,只是耐於身為職場媽媽,白天工作晚上要做家務,實在抽不出太多時間來陪兒子一起讀書。 假期來了,讓我能有充分的時間陪同孩子讀書
⑷ 如何指導家長進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咨詢一些卓越父母的機構,只有學會成為一個好父母,才能培育好孩子!搜索中國NLP培訓學院進入主網查看!
⑸ 如何指導家長進行家庭教育
⑹ 家長怎麼填寫家長指導措施
怎麼樣輔導孩子的,就怎麼寫下去。
建議你這樣試試看:
1.搜索借鑒家長教育方式怎麼填。
2.搜索參考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寫作。
這樣做的好處:增長見識。
注意事項:認真鑽研。
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追問,
希望回答能給予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