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導學生學習數學
『壹』 如何教小學生數學好的學習方法
細心讀教材,引導學生預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第一步,先教會學生學會預習。
第二步,通過預習後,能夠做多少作業就做多少,不管是練習或習題都不放過。可明確向學生講明:預習的成功標準是會做作業。
第三步,要經常檢查學生是否預習。
加強互助學習,共同提高
課內重視聽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指導學生思考
適當多做題,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指導學生記憶
『貳』 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
上課認真聽講,課後多練習。
數學:
課本上講的定理,你可以自己試著自己去推理。這樣不但提高自己的證明能力,也加深對公式的理解。還有就是大量練習題目。基本上每課之後都要做課余練習的題目(不包括老師的作業)。數學成績的提高,數學方法的掌握都和同學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分不開的,因此.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包括:聽講、閱讀、探究、作業.聽講:應抓住聽課中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在聽講時盡可能與老師的講解同步思考,必要時做好筆記.每堂課結束以後應深思一下進行歸納,做到一課一得.閱讀:閱讀時應仔細推敲,弄懂弄通每一個概念、定理和法則,對於例題應與同類參考書聯系起來一同學習,博採眾長,增長知識,發展思維.探究:要學會思考,在問題解決之後再探求一些新的方法,學會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甚至改變條件或結論去發現新問題,經過一段學習,應當將自己的思路整理一下,以形成自己的思維規律.作業:要先復習後作業,先思考再動筆,做會一類題領會一大片,作業要認真、書寫要規范,只有這樣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學好數學.總之,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要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小的細節注意起,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進而培養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把數學學好.
總之,是個積累的過程,你了解的越多,學習就越好,所以多記憶,選擇自己的方法。祝學習成功!
『叄』 如何指導初一學生學習數學
一、有效的數學學習方法 根據學生學習的幾個環節(預習、聽課、復習鞏固與作業、總結),從宏觀上對學習方法分層次、分步驟指導。這種學習方法具有普遍性,可適用其它學科。1. 預習方法的指導。 初一學生往往不善於預習,也不知道預習起什麼作用,預習僅是流於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問題和疑點。在指導學生預習時應要求學生做到:一粗讀,先粗略瀏覽教材的有關內容,掌握本節知識的概貌。二細讀,對重要概念、公式、法則、定理反復閱讀、體會、思考,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對難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記號,以便帶著疑問去聽課。方法上可採用隨課預習或單元預習。預習前教師先布置預習提綱,使學生有的放矢。實踐證明,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能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2. 聽課方法的指導。 在聽課方法的指導方面要處理好聽、思、記的關系。 聽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識,應指導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1)聽每節課的學習要求;(2)聽知識引人及知識形成過程;(3)聽懂重點、難點剖析(尤其是預習中的疑點);(4)聽例題解法的思路和數學思想方法的體現;(5)聽好課後小結。教師講課要重點突出,層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滿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講授時間,使學生聽之有效。 思是指學生思維。沒有思維,就發揮不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思維方法指導時,應使學生注意:(1)多思、勤思,隨聽隨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於大膽提出問題;(3)善思,由聽和觀察去聯想、猜想、歸納;(4)樹立批判意識,學會反思。可以說聽是思的基儲關鍵,思是聽的深化,是學習方法的核心和本質的內容,會思維才會學習。 記是指學生課堂筆記。初一學生一般不會合理記筆記,通常是教師黑板上寫什麼學生就抄什麼,往往是用記代替聽和思。有的筆記雖然記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導學生作筆記時應要求學生:(1)記筆記服從聽講,要掌握記錄時機;(2)記要點、記疑問、記解題思路和方法;(3)記小結、記課後思考題。使學生明確記是為聽和思服務的。 掌握好這三者的關系,就能使課堂這一數學學習主要環節達到較完美的境界。 課堂學習指導是學法中最重要的。同時還要結合不同的授課內容進行相應的學法指導。3.深後復習鞏固及完成作業方法的指導。 初一學生課後往往容易急於完成書面作業,忽視必要的鞏固、記憶、復習。 以致出現照例題模仿、套公式解題的現象,造成為交作業而做作業,起不到作業的練習鞏固、深化理解知識的應有作用。為此在這個環節的學法指導上要求學生每天先閱讀教材,結合筆記記錄的重點、難點,回顧課堂講授的知識、方法,同時記憶公式、定理(記憶方法有類比記憶、聯想記憶、直觀記憶等)。然後獨立完成作業,解題後再反思。在作業書寫方面也應注意寫法指導,要求學生書寫格式要規范、條理要清楚。初一學生做到這點很困難。指導時應教會學生(1)如何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2)如何將推理思考過程用文字書寫表達;(3)正確地由條件畫出圖形。這里教師的示範作用極為重要,開始可有意讓學生模仿、訓練,逐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這對今後的學習和工作都十分重要。4.小結或總結方法的指導。 在進行單元小結或學期總結時,初一學生容易依賴老師,習慣教師帶著復習總結。我認為從初一開始就應培養學生學會自己總結的方法。在具體指導時可給出復習總結的途徑。要做到一看:看書、看筆記、看習題,通過看,回憶、熟悉所學內容;二列:列出相關的知識點,標出重點、難點,列出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這相當於寫出總結要點;三做:在此基礎上有目的、有重點、有選擇地解一些各種檔次、類型的習題,通過解題再反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後歸納出體現所學知識的各種題型及解題方法。應該說學會總結是數學學習的最高層次。 學生總結與教師總結應該結合,教師總結更應達到精煉、提高的目的,使學生水平向更高層發展。 二、數學方法的指導方式1.講授式。它包括課程式和講座式。課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學的前幾周內安排幾次向學生介紹如何學習數學,提出數學學習常規要求的課。講座式可分專題進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紹怎樣聽課、如何學習概念、解題思維訓練等。2.交流式。讓學生相互交流,介紹各自的學習方法。可請本班、本年級或高年級的學生介紹數學學習方法、體會、經驗。這種方式學生容易接受,氣氛活躍,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學習促進的作用。3. 輔導式。主要是針對個別學生的指導和咨詢。任何一種學習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適合的,這時就應該深入了解學生學習基礎,研究學生認識水平的差異,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方法作不同的指導或咨詢。尤其是對後進生更應特別關注。許多後進生由於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一般指導對他們作用甚微,因此必須對他們採取個別輔導,既輔導知識也輔導學法。因材施教,幫助每一個學生真正地去學習,真正地會學習,真正地學習好,這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是長期艱巨的任務,初一年級是中學的起始階段,抓好學法指導對今後的學習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肆』 如何指導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數學概念
具體如下:
第一、富的實例,使學生充分感知。
在進行概念教學時,應使學生從各種情境中去接觸概念,以使其便於理解。例如:在導入一個新的概念時,最好使用大量的實物,事實和事例等,並必要的說明,使得有關的事物連續出現,相同的刺激重復出現,就易於區分哪些是重要的屬性,哪些是次要的屬性。
第二、抓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概念,明確其內涵和外延,例如:「整除」這個概念著重指導學生抓住「數a除以數b,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數而沒有餘數」這一內涵,在些基礎上,強調「相除的兩個數是自然數,商是整數而沒有餘數」這一外延,並且實例說明,這樣抓住念的內涵和外延教學就能讓學生真正掌握「整除」這一概念。
第三、用「變式」引導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以後,可以變換概念的敘述方法,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各個方面來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講述「質數」這一概念時,可以說是「要個數除了1和它本身兩個約數經外,不再有別的約數,這個數叫做質數」有時也可以這樣說「只有被1和它本身兩個整除的數叫質數」。這樣學生對這同的敘述都能理解,說明他們對概念的理解是透徹的,是靈活的,不是死記硬背的。
第四、抓概念的實例的反例。
對於學生有些不易弄清的概念,先指導學生分析一些有關的概念的實例和反例,再與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出正確的概念,例如:「奇數與質數」、「偶數與合數」這幾組概念,可讓學生舉出若干實例,找出每組兩個數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並出示一些判斷題,讓學生作出判斷,這樣學生經過了由正到反、由反到正的認識過程,有助於學生對概念的深化和理解。
第五、抓概念的本質屬性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可以先提問學生:「日常生活中我們見到的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形的?」學生在這一問題下,肯定爭先恐後的回答出老師所提出的問題,於是「圓」在學生的頭腦中已有了一定的形狀。這樣直觀形象地引進概念,為學生提供了適合概念的感性經驗,並引導學生發現其基本屬性。然後,教師在學生已經形成「圓」這一概念的基礎上出示這一概念的名詞,這樣學生更容易對這一類似概念的掌握
『伍』 如何引導學生自學數學
二、課內挖掘自主參與潛能教師在教學時要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讓學生敢說、敢想、敢問,促使學生形成一個健康的學習心態,從而調動其自主參與學習的內驅力; 另一方面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時,要充分利用學生好奇、好勝、好動的的心理特徵,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挖掘學生自主參與的潛能。然而,有的教師認為,高年級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似乎已進入「休眠」狀態,教師「導」也無用。其實不然,試想,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其見識愈廣、思維也愈成熟,「自主」的意識也就更強,他們怎會甘心做學習的傀儡? 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他們有交流自己想法的願望與熱情。只要教師能善加引導,相信星星之火,也可燎原。這一點,我在平時教學中深有體會。例如教學《正比例函數圖像特點》一課時,我在尚未向學生講解正比例函數圖像特點的相關知識之前, 故意讓學生先自己敞開思路,通過自學自主繪制正比例函數圖像,並探究正比例函數圖像特點。過了一會兒,學生紛紛舉手質疑問難,此時我順水推舟,讓學生通過觀察大膽說出正比例函數圖像特點, 而後我再及時進行糾正和補充。這樣就使學生在自主參與的過程中,在大腦高度興奮的狀態下, 較好地認識和掌握了正比例函數圖像的特點。
『陸』 淺談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
閱讀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基本途徑之一,它具有快捷傳播知識、加深理解、提供範例、培養認知能力等功效。
然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少老師和學生都認為學習數學要麼就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要麼就是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或是討論、匯報、交流。課堂上,學生沒有機會閱讀教材中例題的分析、公式推導、概念、結論等內容。下課後,學生不知道自己所學習的內容在教材的什麼地方是常見的事,因為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沒有閱讀教材這個教學環節。教材上的內容,最常用的做法就是用課件出示,教材越來越多的被當成了學生的練習冊。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沒有了閱讀數學教材的習慣,更不會想到通過閱讀教材來自主構建新知,遇到問題,也往往直接問老師或同學或家長,不會想去通過閱讀教材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與辦法。
實際上,與其他學習方式相比,閱讀,具有「有助於規范學生語言,加深其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養成其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其自學能力」等特點,應該說,是數學教與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數學教學改革應該認真研究的一個問題。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符合現代「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
但是,在小學階段,老師總感覺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學習能力差,不敢放手讓學生通過閱讀來獲得新知,課堂上往往是學生聽的多,活動多、討論多、課件多,而回歸課本進行閱讀的少。其實,小學生使用的數學教材,是許多專家依據新的課程標准,結合小學生知識結構和年齡特徵來組織編寫的,編寫過程中,已經充分考慮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小學生應該是可以看懂的。
為此,筆者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把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來實現,把閱讀,滲透到每個教學環節。
一、 用閱讀的方法來豐富學生數學活動的形式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這里提到「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這個活動機會指的是什麼?是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那是當然了。可是筆者認為,閱讀,也應該是一種數學活動,在課堂上除了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機會外,同樣也應該提供給學生閱讀的機會,這種做法不也充分體現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嗎?
的確,在數學教材上,有一些內容的教學,教師感到很難處理,通常只好採用講授的方法進行教學,以便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而且這樣的教學方式在實踐中被廣泛應用著。可細想一想,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呢?最多就是能夠如期完成教學任務。而完成教學任務對於課堂教學來說,也只是一個比較單一的、初級的教學目標,如果能夠考慮到其他教學目標的達成,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考慮到學生能力培養,就有可能會採用更合理的方法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中位數的認識》這節課時,考慮到「中位數」這個概念的特殊性,在「新授」這個環節,筆者擯棄了講授式教學模式,而是設計出閱讀提綱,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中的內容,來初步感知中位數的統計意義和求中位數的一般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課件出示閱讀提綱:
1、教材引入了一個什麼數?
2、使用這個數有什麼優點?
3、這個數一般用來表示什麼更合適?
4、你能嘗試用一句話概括什麼是中位數嗎?
學生閱讀後,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交流、討論、匯報,協調學生的發言,參與學生的討論,引導學生找出教材中比較重要的內容與段落,進行分析與理解。
師:同學們,剛才大家根據閱讀提綱,認真閱讀了教材上例4,應該對我們要研究的問題有了一點初步的認識。那麼,哪位同學願意說說,通過剛才的閱讀,你知道了什麼?你想回答哪個問題,就回答哪個問題。
生:老師,我想回答第一個問題:我知道了,今天我們要研究的是中位數。
(教師在黑板上板書課題:中位數)
生:中位數的優點是不受偏大數或偏小數的影響。
師:在什麼情況下,選擇用中位數來描述一組數據合適?(結合502班比賽成績來說明)
師:你能嘗試用一句話概括什麼是中位數嗎?
生答教師板書:一組( )數中,最中間的數就是這組數的中位數。(這是一個不完整的結論,例5學完,學生就能體會到比較完整的中位數的意義,本環節學生理解到這個程度就可以了。)
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完全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閱讀的過程就是學習過程,學生交流討論的過程,就是進一步深化對知識理解的過程。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知道如果在一組數中出現偏大數或偏小數時,用平均數來表示這組數據的一般水平就不合適了,就需要引出「中位數」這個概念,在感受知識產生強烈需求的同時,也從中逐步體會到中位數的統計意義,為下一步教學奠定基礎。
再如,教學《用未知數表示數》一課中「乘號的簡寫與省寫」這一個知識點,通常情況下都是教師講
『柒』 如何關注學生,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數學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自主學習
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課前讓每個學生准備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各一對,以及幾個平行四邊形,進行擺一擺、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看能不能通過拼、接、移、剪成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自己動手尋找和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有的同學用一對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有的同學用一個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也有的同學只用一個三角形,通過割補方法轉化為長方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麼關系。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實驗,學生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當於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當於三角形的高,從而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在教師創設的問題中,學生動腦探索,不僅獲取了知識,而且學會了像數學家一樣研究、創造,從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
二、親歷建構過程,引導自主學習
傳統的數學教學重結果,輕過程,學生不需要自主探索,只要認真聽講和記憶。這種教學方法排斥了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的思考性。而新課程強調的則是:數學學習必須重視建構知識的過程,使學生的探索經歷成為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創造。教師要把探索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多給學生提供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多開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學習信心。
例如,在教學「6 加幾」時,教師投影了這樣的一幅畫:一群小學生排隊回家,其中男同學6 人,女同學5人。先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引出需要解決「一共有多少人」。列出算式6+5,並鼓勵學生發現、探索計算方法,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結果,學生中出現了一些新的計算方法,體現了計算方法多樣化:
(1)把5 分成4 和l,4 和6組成10,10+l=11;
(2)把6 分成5 和1,5和5 組成10,10+1=11。
學生面對新的計算問題,教師不再告訴他們可以怎樣算,而是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學習數學。學生不僅理解了所學的知識,掌握了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而且促進了創新思維能力的形成。 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http://www.studa.net
三、解決實際問題,引導自主學習
數學內容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課堂教學之中,促使學生在課外積極主動地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秘,並由此體驗到數學知識散發出來的魅力,進一步激發其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學生從課內到課外始終處於積極主動、自覺參與的學習氛圍中,可以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以「千克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為例。從表面上看,它似乎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活動並無太大的關系,然而,若能引導學生去參與購物活動,親自感知食品的重量,就能找到所學內容與生活的「切合點」。通過購物活動,學生親自稱一稱、掂一掂、抱一抱,充分感知l克、l千克,10 千克的重量,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趣味化,把單純的數學概念引伸到生活活動中,學生就會感到數學離自己這樣近,慢慢地就會親近數學,理解數學,繼而喜歡數學。學生擁有了這種積極的狀態,對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實踐能力就會大大提高。
三、鼓勵創新,升華自主探究
數學創造性思維寓於教學的各個環節,指導學生操作性思維形成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教學活動中,多讓學生拼一拼,擺一擺,折一折,畫一畫,想一想,盡可能地動手、動腦、動口,喚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激起學生創造的「激流」和「沖浪」,學生就能沖出定勢,從中發現規律,大膽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去品嘗成功的愉悅。
我在教學「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一課中,新課快要結束了,為了更好地鞏固與發展,我要求學生用小棒拼三角形。要求盡可能的少用小棒,拼出更多的三角形。幾分鍾後,得出了許多答案。然後一個火柴棍在翻弄的男孩突然大叫起來,「哇……下面還有一個三角形呢!」原來他用三根火柴棍直立起來,拼了4個三個三角形。當他敘述用的根數和三角形個數後,教室不約而同地拍起小手贊揚。從長時間拍手叫好張張微笑的小臉上,不難看出學生對創新的追求與嚮往。
總之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於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起,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作用,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做,能想,能做,會想,會說,會做,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捌』 淺談新課標下如何引導學生學好數學
學習了新《數學課程標准》後,我認為數學學習離不開個體的體驗。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造」,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說數學」,在聯系生活中體驗「用數學」。學生體驗學習,是要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創造,才有利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課程標准》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徵,獲得一些體驗。」我認為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於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我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我只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
如學習小數除法時,計算「3÷8」,
豎式上商0.3後,餘下的6究竟表示多少,
學生不容易理解。於是,我在橫式上寫出
3÷8=0.3……6,讓學生判斷是否正確。
經過獨立思考,不少學生都想到了利用乘法
是除法的逆運算來檢驗:0.3×8+6≠3,
得出余數應該是0.6而不是6,在豎式上的余數6表示6個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後的余數數位與商的數位一致。
再如學完了「圓的面積」,出示:一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後,拼成了近似長方形,
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厘米,求圓的面積(下圖)。初看,似乎無從下手,但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長方形的周長不就比圓周長多出兩條寬,也就是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厘米,問題迎刃而解。
作為教師,我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於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舍棄過多、過細的鋪墊,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要讓學生自己去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二、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做數學」。
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
在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之前,我讓學生先自製一個鍾面模型供上課用,遠比帶上現成的鍾好,因為學生在製作鍾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效果能不好嗎?如:一張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5厘米的小正方形後,圍成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各是多少?學生直接解答有困難,若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長方形紙是怎樣圍成長方體紙盒的,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輕松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將正方體鋼胚鍛造成長方體」,為了讓學生理解變與不變的關系,讓他們每人捏一個正方體橡皮泥,再捏成長方體,體會其體積保持不變的道理。在學習圓柱與圓錐後,學生即使理解了其關系,但遇到圓柱、圓錐體積相等,圓柱高5厘米,圓錐高幾厘米之類的習題仍有難度,如果讓學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許學生就不會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學會邏輯地思考,同時讓學生體驗了「做數學」的快樂。
三、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說數學」。
說數學」我指的是數學交流。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使學生處於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例如學習「分數化成小數」,首先讓學生把分數一個個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若像教材上一樣再將各分數的分母分解質因數,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質因數2或5,最後得出判斷分數化成有限小數的方法,這樣哪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呢?學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機器一樣跟著教師轉,如此沒有興趣的學習,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讓學生猜想:這些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是什麼原因?可能與什麼有關?學生好像無從下手,幾分鍾後有學生回答「可能與分子有關,因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數」;馬上有學生反駁:「1/3、1/7的分子同樣是1,為什麼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另有學生說:「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無論是什麼數,都能化成有限小數,所以我猜想可能與分母有關。」「我認為應該看分母。從分數的意義想,3/4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4份,有這樣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數;而3/7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這樣的3份,
卻不能化成有限小數。」老師再問:「這些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的分母又有何特徵呢?」學生們思考並展開討論,幾分鍾後開始匯報:「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數的分數,都能化成有限小數。」「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數,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因為分母30還含有約數3,所以我猜想一個分數的分母有約數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數。」「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約數2或5,它進能化成有限小數。」……可見,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達、爭辯,在體驗中「說數學」能更好地鍛煉創新思維能力。
四、聯系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師要創設條件,要善於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如簡便運算125-98,可讓學生採用「購物付款的經驗」來理解:爸爸有一張百元大鈔和25元零錢,買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樣付錢?營業員怎樣找錢?最後爸爸還有多少錢?學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給營業員,營業員找給他2元,爸爸最後的錢是25+2=27元。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多減了要加上」的規律。
總之,通過以上途徑引導學生去學習數學,學生就會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獲得更多、更廣泛的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