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導師指導 » 黃老的學術

黃老的學術

發布時間: 2021-03-25 15:06:30

㈠ 黃老之學的黃老的代表作品

1、《道德經》: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有多個版本,最常見的是《道德經》通行本(王弼本)。另外郭店出土的楚簡《老子》殘篇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展示了早期《道德經》的不同文字風貌,備受當今多數學者的重視。
2、《黃老帛書》:1973年末在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發現的四篇古佚書,分別是《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原來和《老子》乙本合抄在同一卷上的。和《道德經》一起並稱為黃老道家的兩大經典。
3、《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又名《呂覽》。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但實際上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為現實社會服務。《呂氏春秋》的名言:「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4、《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及門客李尚、蘇飛、伍被等共同編著。《漢書·藝文志》列《淮南子》為雜家,實際上,該書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融會貫通而成,是漢初黃老道家的代表作。《淮南子》的名言:「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法籍禮儀者,所以禁君,使無擅斷也。」
5、《黃帝內經》: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建立在我國古代黃老道家的哲學觀上。
6、《太公》西漢國家藏書目錄《漢書·藝文志》道家類曾有著錄曰:「《太公》237篇,《謀》81篇,《言》71篇,《兵》85篇。」班固注「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 。」清沈欽韓說:「《謀》者即太公之《陰謀》,《言》者即太公之《金匱》,《兵》者即《太公兵法》。」蘇秦曾得《太公謀》八十一篇,從中悟出縱橫術 。《太公》一書多佚,僅存《太公六韜》傳世,即《太公兵法》。
其他作品由於篇幅所限略

㈡ 黃老之學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分別是什麼

黃老之學提出"道生法"的觀點;突出刑德觀念,主張恩威並施以鞏固政權;在以道、法為主的同時,又兼采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李學勤教授指出:「在《黃帝書》公布以後,學術界為『黃老之學』面貌的揭示而振奮。原來文獻艷稱的『黃老之學』,其思想富於積極色彩。」
黃老之學兼容並包,認為"貴清靜而民自定"。主張君主治國"無為而治",掌握政治要領即可,因勢義導不要作過多的干涉。還主張"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這些主張受到漢初統治者的贊賞。漢初主要大臣蕭何、曹參、陳平等"好黃老之學",施"無為之政",當時恢復了經濟,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繁榮局面。
戰國至西漢的黃老之學,本是經世之學。到東漢時,黃老之學蛻變為 "自然長生之道", 一些方士把黃老之學與神仙長生、鬼神祭禱、讖緯符籙等方術雜糅一起,視黃帝、老子為神仙,形成了原始道教,給黃老之學帶來了消極影響~

㈢ 什麼是黃老學派

西漢之初,黃老學派的"清靜無為"思想成了治政之主導思想。黃老學派亦即道家學派,該派把黃帝、老子尊奉為創始人,主張"無為而治"的統治術,認為治政者只要政治措施簡單,不多生事端,老百姓就能安靜下來而不會起來造反。高祖時就已推行"無為而治",惠帝繼之。到了文帝及其子景帝執政期間,進一步大力執行"與民休息"、"無為而治"之政策。

㈣ 黃老之學的黃老與其他學派

司馬談說道家「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黃老道家對儒墨名法百家採取兼收並蓄、兼容並包的態度,不但豐富了自己的理論體系,也對其他學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史事實也說明,凡是採用黃老道家治國的時期,大多是文化繁榮、百家爭鳴的時期。
1、和道家的關系
黃老道家是道家的兩大分支之一。在戰國秦漢時期,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形式。魏晉玄學崛起後,它的地位才被老莊派取代。而且它與老莊派關系非常密切。今本《道德經》就是老子原始思想和黃老思想共同融合的結果,即使是老莊派的代表作——《莊子》,也深深的打上了黃老思想的烙印,
2、和法家的關系
如果從學術淵源上來說,法家是黃老道家派生出來的。法家學派非常重視道的規律性,明晰了「道」與「理」的關系,對黃老思想有繼承和發展。而他們重點闡述的所謂法術勢,都是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來的。所以在許多方面都很相似,所以許多人認為,黃老道家和法家一樣都是「人君南面之術」。但是,黃老道家堅持「道本清靜、以道生法」的原則,和法家學派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所以重用法家思想的暴秦滅亡之後,新起的漢朝要用黃老思想撥亂反正的重要原因。
3、和儒家的關系
黃老道家對儒家等級思想和仁義禮治思想多有吸收,同時,黃老道家的大一統思想、刑德並用的思想,對儒家也有深刻的影響。因為純用儒家會帶來王莽式的災難,所以以後的統治者大多都是「外儒內法」,或者是「外示儒家,內施黃老」。在許多朝代立國初期,儒家思想和黃老思想互為表裡,為社會經濟文化的復甦起到了重要作用。
4、和雜家的關系
因為黃老道家對諸子百家兼收並蓄,所以呈現出了一種斑駁蕪雜的特點,所以在歷史上經常被人當成雜家,但事實上,黃老道家對諸子百家思想,無一不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幹的。反映在《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中,就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加以融會貫通而已,和《晏子春秋》等純粹的雜家有所不同。

㈤ 黃老之學的書籍到底講的是什麼,和老子有啥區別

黃老之學是中國戰國時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
黃老之學始於戰國盛於西漢,假託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實為道家和法家思想結合,並兼采陰陽、儒、墨等諸家觀點而成。是集眾家思想後,繼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認為「道」作為客觀必然性,「虛同為一,恆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見其形」。在社會政治領域,黃老之學強調「道生法」,主張「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所以嚴格說來黃老之學是為政治服務的學術,同老子的思想本意是無為而治,順應自然的,但這對某些封建帝王來說,是略帶消極不利於統治的,所以經過演變融合,形成了適合政治背景的思想。

㈥ 黃老之學指的是什麼

黃老之學,指的是黃石公學派和老子學派的合稱,是除老莊之學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中國戰國時期興起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

1、黃指黃帝,老指老子。黃老之學始於戰國而盛行於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里屢以黃老並稱。黃老學派的典籍為黃帝書。

2、黃老學派思想尚陽重剛,戰國中期到秦漢之際,黃老道家思想極為流行,其既有豐富的理論性,又有強烈的現實感。該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

3、黃老之學發揚了老子的唯物主義。雖然他們基本上站在道家的立場,卻成為了道家的左翼。稷下黃老之學一開始就受到齊國封建統治者的支持和利用,它在稷下學宮中居於主導地位。

4、黃老學派思想發展主要分為兩大主題:技術發明和政治思想,以形而上本體的道作為依據,結合形而下的養生、方技、數術、兵法、謀略等等,具有極強目的性、操作性。

(6)黃老的學術擴展閱讀:

1、推崇黃帝是黃老之學的特點,因此黃帝傳說在戰國大行其道,黃帝發明了車、弩、釜、甑和冠冕,作灶穿井,作宮室築城邑,並作棺槨。此外,黃帝還畫洛書河圖,鑄鼎制鏡,合符封禪,別12相與28宿,創原始共和制國體。

2、黃老之學兼容並包,認為"貴清靜而民自定"。主張君主治國"無為而治",掌握政治要領即可,因勢義導不要作過多的干涉。還主張"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這些主張受到漢初統治者的贊賞。

3、漢初主要大臣蕭何、曹參、陳平等"好黃老之學",施"無為之政",當時恢復了經濟,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繁榮局面。

4、東漢時期,黃老之學蛻變為 "自然長生之道", 一些方士把黃老之學與神仙長生、鬼神祭禱、讖緯符籙等方術雜糅一起,視黃帝、老子為神仙,形成了原始道教,給黃老之學帶來了消極影響。

㈦ 黃老之學的無為和老子的無為的區別

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復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 老子認為,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 方法(德)來源於事物的規律(道)。 所以按照「道」變化,「無為」會轉化為「有為」。世界的本原是無,只有無才符合道的原則,「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無為」就是不做任何違反自然規律、有損道德規范、違反社會法則,有害眾生的事。但這里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老子說過「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的。這里,「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效果。老子還曾談道,「為無為,則無不治,」意思是說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社會人生,一切事情沒有做不到、辦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講的「無為」並不是消極等待,毫無作為的,而是「為無為」、「為而不恃」、「為而不爭」,即以「無為「的態度去「為「,去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黃老之學繼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認為「道」作為客觀必然性,「虛同為一,恆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見其形」。在哲學上,把老子的唯心主義改造為唯物主義。雖然基本上站在道家的立場,但是又傾向法治,成為了道家的左翼。黃老之學強調「無為而無不為」,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倡導「待時而動」「因時而動」,是一種「積極無為」的哲學觀。但其核心還是認為道是萬物發展的總規律,強調人必須遵循客觀的規律進行活動。
由於法家思想的影響,後來有人把「君人南面之術」,解釋為君主的南面之「術」,這種解釋是把無為純粹當做一種君王統御臣下的技巧,君王不顯示出自己的好惡,使得臣下對他莫測高深,因而也不知道如何去迎合他。這有悖於道家無為政治的基本精神。

㈧ 司馬談的黃老之學

司馬談是漢武帝初期的著名學者,在建元、元封年間曾任太史令。根據《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記載,司馬談曾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這里所說的黃子就是黃生.《集解》徐廣曰:《儒林傳》曰,黃生,好黃老之術。也就是說,好黃老之術的黃生是司馬談的老師之一,而黃生就是我們在前面講過的那個在景帝面前與轅固生辯論湯武除桀紂是受天命還是臣弒君的著名的黃老學者。司馬談以黃生為師,對於黃老之學有深入研究。他在其著名的學術論文——《論六家之要指》中對漢初以來盛行不衰的黃老之學進行了全面的學術總結。①《應道訓》。②《泰族訓》。①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第249頁,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②劉安編成《淮南鴻烈》是在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是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以往,由於我們搞不清黃老思想的真實面目,一直以為司馬談在《要指》中所述的道家是道家老子之學。例如馮友蘭先生便說:司馬談謂道家'與時遷移,應時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實即'老學'也。①隨著馬王堆漢墓帛書的出土和道家黃老思想之謎的揭破,我們已經知道,在西漢前期除了老莊學之外,還有道家黃老學,而且由於《黃帝四經》兼采儒、墨、法各家之長,主張文武並重、刑德兼用、秉公執法、強本節用,具有一套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的靈活實用的政治統治策略,所以在西漢前期的黃老思潮中,黃老學顯而功效著,老莊學隱而作用微。與此相關,司馬談《論六家之要指》中所述道家,雖有道家老學的思想內容,但大多數卻是在議論道家黃老學,實際上是對《黃帝四經》的思想所作的學術總結。在《要指》中,司馬談首先對道家之外的陰陽、儒、墨、名、法各家作了評論,認為各家雖各有一定之長,但缺點甚多。例如,陰陽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但陰陽之術犬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儒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但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因此用儒家治國只能是勞而少功;墨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這是人給家足之道也,但是墨家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法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但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因此過於嚴而少恩;至於名家,其控名責實,參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但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專決於名而失人情,因此使人儉而善失真.與以上各家相比,在司馬談看來,只有道家之術最為高明、最為完備。道家不僅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而且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因此用它來治國只能是事少而功多.在此基礎上,司馬談還對道家之術展開了更為詳細的論述。他說: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群臣並至,使各自明也。其實中其聲者謂之端,實不中其聲者謂之窾. 窾言不聽,奸乃不生,賢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復反無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反,故聖人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綜括司馬談對道家所作的精深議論,在司馬談看來,道家黃老之學的思想有以下幾個顯著特徵:①馮友蘭二卷本《中國哲學史》第八章。1、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司馬談認為無為是黃老之學的最重要的政治倫理主張,但是在司馬談看來,道家黃老的無為並非絕對的、無條件的無為,而是以有為為前提的無為,是君無為而臣有為,是一種君主駕馭臣下的統治之術,因此這種無為又可以被稱為無不為.首先,司馬談認為黃老的無為是在因時、因物——根據具體的歷史實際和具體的社會狀況制定了各種法令制度後的無為.即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在此基礎上賢不肖自分,白黑乃形,於是君主便可無為了。司馬談所說的這種無為就是對《黃帝經》欲知得失,請必審名察形,形恆自定,是我愈靜,事恆自施,是我無為的概括與總結。因為在道家黃老看來,道雖然無為,但道卻又生法,因此作為執道者的君主的無為也應象道那樣是在制定了法令制度後的無為,是一種以有為為前提的無為.司馬談在這里便准確地指出了黃老無為的思想本質。其次,司馬談認為黃老之學的無為是君無為而臣有為。在《黃帝四經》看來,君主在根據道的要求制定了法之後,君主可以無為,但各大臣還是必須左執規、右執矩,以使法令得以實施的。對於這種君無為而臣有為的思想,《淮南鴻烈》曾作過詳細發揮,而以黃老學者黃生為師的司馬談又進一步從學術的角度作出了總結。司馬談說: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又說: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群臣並至,使各自明也.這就是說,君主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無為,故君主也應無為.但這種無為卻是以因循為用的,因者君之綱也.所謂因,就是憑借、利用的意思,就是指君主不要事事皆由自己操勞,而是要善於利用與依靠臣下去處理各種政事。在臣下奮發有為的基礎上君主便可以無為——坐享其成了。這樣一來,君主神不勞,形不敝,而天下便已被治理得井井有條了。相反,如果象儒家所要求的那樣,以為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逸,而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神形尚不能先定,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再次,司馬談認為黃老之學的無為是一種君主駕馭臣下的統治之術。司馬談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又說:道家無為……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天下主。 司馬談的這些話,實際上是對《黃帝四經》所謂的君主駕馭臣下的王術所作的總結。因為在道家黃老看來,君主在大臣面前是不能輕易表露出自己的喜怒愛憎、說出自己的主觀願望、發表自己的政見的,如果那樣做了,將會造成守職者離正阿上,有司枉法而從風,賞不當功,誅不應罪,上下離心的嚴重後果①。所以君人者,無為而有守也,有守而無好也②。這種王術,用司馬談的話來說便是,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無成勢、無常形、藏而不露、不為物先、不為物後、使大臣捉摸不透。這樣一來,君主便能究萬物之情,並能據情而進行生殺與賞罰了。其實中聲者謂之端,實不中聲者謂之窾,窾言不聽,奸乃不生.如此便算是掌握了君主駕馭臣下的無為之術,故能為天下主.①出自《淮南鴻烈?主術訓》。2。道家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司馬談認為道家黃老的第二個思想特徵是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努力吸收其他各家的長處以建構其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的思想體系。首先,讓我們看一下因陰陽之大順.陰陽學說是春秋戰國以來非常盛行的一種學說,根據司馬談的解釋,陰陽家的長處在於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根據這個解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道家黃老的確吸收了陰陽學說的精華。《黃帝四經》認為,天地間有陰陽二氣,這陰陽二氣又可離為四時,四時有度,天地之理也。①對於這種四時有度的天地之理,黃老之學要求統治者必須因順,因為順則生,理則成,逆則死。②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必將給農業生產造成嚴重破壞,如此舉事將不行③。所以,司馬談說道家因陰陽之大順.其次,讓我們看一下 采儒墨之善.司馬談認為,儒家的長處是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這些思想,在《老子》書中是批判的對象。如《老子》說: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④。而《黃帝四經》卻在總結春秋戰國以來統治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新的歷史條件,與時遷移,應物變化,認為主陽臣陰。上陽下陰。男陽女陰,父陽子陰。兄陽弟陰。長陽少陰。貴陽賤陰。……制人者陽,制於人者陰①。不僅把儒家的君臣、父子之義變成了自己的思想精髓,而且還從形而上的陰陽角度將這種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為主要內容的封建等級制度絕對化、凝固化了。因此,司馬談說道家采儒家之善是完全正確的。除了儒家之外,道家還兼采墨家之善.司馬談說,墨家的長處在於強調強本節用,這是人給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長,雖百家弗能廢也.墨家的這些主張也被《黃帝四經》吸收到了其思想體系中,並在漢初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例如,《四經》說: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時,時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節。又說:不循天道,不節民力、周遷而無功,還說:兼愛無私,則民親上。②《黃帝四經》的這些說法與墨子的主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司馬談認為道家采墨家之善是有道理的。②《淮南鴻烈?主術訓》。①《黃帝四經?十六經》。②《十六經?論約》。③《十六經?觀》。④《老子》第三十八章。①《黃帝四經?稱》。②以上引文見《黃帝四經?經法》。再次,讓我們看一下撮名法之要.名家的長處,在司馬談看來主要是其控名責實,參伍不失,不可不察也.《老子》書中便已有名學的內容,如《老子》在第一章中便說:名可名,非常名.但《老子》的名學是與其道論聯系在一起的,並沒有政治的含義。而《黃帝四經》卻將名家的循名責實的理論貫徹到了政治領域,尤其是與君主駕馭臣下的王術結合了起來。《四經》認為,君主雖然可以在制定了各種法令制度的基礎上無為,而讓各大臣依法處理各種具體的政事,但君主並不能因此就一勞永逸、高枕無憂、無所事事了,還必須虛靜謹聽、在暗中對各大臣的執法情況進行審察,看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否名實相符,並據此決定生殺賞罰。也就是說:執道者之觀於天下也,必審觀事之所始起,審其形名,形名已定,逆順有位,死生有分,存亡興壞有處,然後參之於天地之恆道,乃定禍福死生存亡興壞之所在;美惡有名,逆順有形,情偽有實,王公執□以為天下正。①《黃帝四經》的這些說法實際上就是對名家的控名責實、參伍不失的理論的發揮。除了名家外,道家也撮法家之要.在司馬談看來,法家之精要是: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逾越,雖百家弗能改也。法家的這些思想也是道家黃老的重要思想內容。《黃帝四經》開篇就說: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又說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亂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亂也。精公無私而賞罰信,所以治也。還說: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②由此可見,法家的一斷於法的思想精髓已被道家黃老全面吸收到了自己的思想體系中。而《四經?經法》中的所謂為人主,南面而立。臣肅敬,不敢蔽其主。下比順,不敢蔽其上。主主臣臣,上下不真者,其國強。主執度,臣循理者,其國霸昌。也足以闡發法家的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逾越的主旨。因此,司馬談說道家黃老撮法家之要是非常正確的。這樣,道家黃老根據歷史發展的實際,總結春秋戰國以來的統治經驗,與時遷移,應物變化,兼收各家之長,並將各家的長處有機結合起來,將其消融在自己的思想體系中,使各家之善成為自己思想體系的不可缺少的血肉。例如黃老之學力主無為,但在黃老的無為中已經吸收進了法家的一斷於法的思想精要和墨家的恭儉樸素、強本節用的思想大義;黃老之學大講陰陽尊卑,但在這種思想中已經包含了儒家之善;黃老之學主張根據四時之度頒布相應的政治、經濟政策,而這實際上就是因陰陽之大順.如此一來,黃老之學便建構起了一個開放性的、有著多種思想內涵的、具有很大包容性的靈活而又實用的思想體系。用這種思想體系來指導實踐,當然便可以如司馬談所說無所不宜了。也正是因為這樣,道家黃老之學才在漢初以來長盛不衰。雖然到西漢中期,隨著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道家黃老開始走向衰落,但黃老之學思想卻又被儒家全面吸收到了其思想體系中而繼續發揮作用。①《黃帝四經?經法》。②《黃帝四經?經法》。

㈨ 黃老的學派關系

司馬談說道家「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黃老道家對儒墨名法百家採取兼收並蓄、兼容並包的態度,不但豐富了自己的理論體系,也對其他學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史事實也說明,凡是採用黃老道家治國的時期,大多是文化繁榮、百家爭鳴的時期。
1、和道家的關系
黃老道家是道家的兩大分支之一。在戰國秦漢時期,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形式。魏晉玄學崛起後,它的地位才被老莊派取代。而且它與老莊派關系非常密切。今本《道德經》就是老子原始思想和黃老思想共同融合的結果,即使是老莊派的代表作——《莊子》,也深深的打上了黃老思想的烙印,
2、和法家的關系
如果從學術淵源上來說,法家是黃老道家派生出來的。法家學派非常重視道的規律性,明晰了「道」與「理」的關系,對黃老思想有繼承和發展。而他們重點闡述的所謂法術勢,都是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來的。所以在許多方面都很相似,所以許多人認為,黃老道家和法家一樣都是「人君南面之術」。但是,黃老道家堅持「道本清靜、以道生法」的原則,和法家學派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另外,黃老道家主張兼采百家,而法家主張禁絕百家,所以重用法家思想的暴秦滅亡之後,新起的漢朝要用黃老思想撥亂反正的重要原因。
3、和儒家的關系
黃老道家對儒家等級思想和仁義禮治思想多有吸收,同時,黃老道家的大一統思想、刑德並用的思想,對儒家也有深刻的影響。因為純用儒家會帶來王莽式的災難,所以以後的統治者大多都是「外儒內法」,或者是「外示儒家,內施黃老」。在許多朝代立國初期,儒家思想和黃老思想互為表裡,為社會經濟文化的復甦起到了重要作用。
4、和雜家的關系
因為黃老道家對諸子百家兼收並蓄,所以呈現出了一種斑駁蕪雜的特點,所以在歷史上經常被人當成雜家,但事實上,黃老道家對諸子百家思想,無一不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幹的。反映在《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中,就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加以融會貫通而已,和《晏子春秋》等純粹的雜家有所不同。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