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導師指導 » 大班科學指導策略

大班科學指導策略

發布時間: 2021-03-24 14:20:49

Ⅰ 幼兒園科學活動課有哪些教學方法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設計及反思:有趣的光斑
邱雪珠
設計意圖:
一次,我拿著鏡子從外面走進活動室,鏡子的反光照在室內牆壁上,產生了光斑。孩子們不停地去追捉光斑,我一晃動鏡子,光斑就跳躍移動,孩子們很好奇。於是,我抓住孩子們的這一興趣點,設計組織了這個活動。
目標:
1.積極主動地探索光斑的形成、變化,產生探索的興趣,體驗探索的樂趣。
2.樂於用語言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與結果。
3.發展觀察力、想像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准備:
1.本活動應在晴朗的天氣條件下進行,室內有從戶外射進來的陽光。
2.鏡子、剪刀、固體膠、鉛筆、橡皮泥、紙等若干,分別裝在塑料筐中。
3.幼兒具備有關鏡子的感性經驗,並會用多種方法製作圖案。
過程:
1.自由探索――光斑從哪裡來?
①游戲:鏡子和光。教師和幼兒一起拿著鏡子在有陽光的地方玩耍,把光反射到天花板或牆壁上。
②提問與交流:你是怎樣玩的?這些亮亮的、晃動的是什麼?(光斑)光斑是從哪裡來的?它為什麼會動?
③小結:鏡子將光反射在牆壁上就會產生光斑,光斑隨鏡子的晃動而晃動。
2.引導探索――光斑的形狀為什麼會變化?
①牆上的光斑一樣嗎?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操作、討論,明白光斑的形狀與鏡子的形狀及其照射角度有關)
②光斑照在牆上像什麼?
3.深入探索――怎樣使光斑的形狀發生變化?
①引導幼兒自由討論。
②幼兒操作、實驗。引導幼兒將自製的各種圖案或圖形粘貼在鏡子上,再玩「鏡子和光」的游戲。
③幼兒相互交流發現了什麼。
延伸活動:
1.針對幼兒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帶他們到室外作進一步的探索。
2.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除改變光源的位置和在鏡子上貼物外,還有哪些方法能改變光斑的形狀。
3.請家長和幼兒共同實驗:把月光、燈光作為光源,探索鏡子能否製造晃動的光斑。
活動反思: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本次活動的內容就是源於幼兒對光斑的興趣,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科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材料是激發和維持幼兒探索興趣的最好誘因。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並以活動材料為載體,使活動步驟緊扣目標層層深入,有利於幼兒不斷探索、驗證。
本次活動採用了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相結合的形式。幼兒帶著問題觀察、猜想、實驗,相互討論、交流、解決問題,不僅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還拓寬了幼兒的思維,發展了幼兒多方面的能力。如:當我請幼兒想辦法使自己的鏡子反射出不同的光斑時,孩子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探究慾望,他們主動探索、大膽嘗試、樂於交流,表現出較強的想像力、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他們在實踐中體驗到了成功,獲得了滿足,把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當然,本次活動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首先,活動若在室外進行,並給予幼兒更多自主探索的時間,幼兒可能會發現更多有趣的現象。如在活動過程中,我發現能力強的幼兒不僅能用改變光源位置、在鏡上貼物等方法來改變光斑的形狀,而且還發現了多個光斑重疊,其光斑的亮點會發生變化的現象,但由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幼兒未能就此問題進行深入探索。能力弱的幼兒只能按部就班地按教師的方法操作,這說明能力弱的幼兒對光斑的產生和變化還是不太了解。
其次,可及時滲透安全教育。在探索過程中,有個別幼兒故意將光反射到同伴臉上,強烈的光線刺激了孩子的眼睛,這是很危險的事。當時,我應該抓住這一事件,引導幼兒思考為什麼電焊工要戴護眼罩、滑雪運動員要戴雪地鏡,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向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懂得強光對視力的影響,從而學會自我保護。

Ⅱ 如何指導幼兒科學教學活動

如何指導幼兒科學教學活動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幼兒身心發展的必然需要,它是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充分體現幼兒的年齡特點,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幼兒來說,科學是一個名詞,更是一個動詞。
科學教育既包括自然與人類世界的知識,又包括發現該知識的技巧,還是包括認知態度和價值觀。 「科學是一種思考,一種獲取新知識的方法,一種正確的對待周圍世界的態度」。
幼兒園的科學教育究竟應該教些什麼,又該怎樣教呢?現代科學教育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有哪些變化?又有哪些方法和策略?
一、幼兒科學教育的任務
1.釋放兒童內在的探究力量。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應立足於幼兒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其首要目標是保護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挖掘幼兒的潛在能力,培養幼兒關心周圍環境,關注自然、關注社會,幫助幼兒理解自然現象,初步理解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形成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例如:帶領幼兒認識小動物,並不只是讓幼兒記住動物的外型特徵、習性等客觀知識、更重要的是在與喂養觀察動物的過程中,讓他們懂得世界生物相伴聲相伴的關系,樹立關愛生命,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
2.拓展幼兒的探究空間。科學教育帶領幼兒走進科學的殿堂,在教師的精心培育下感受科學知識的神奇,體驗科學的創造的快樂。它是幫幼兒造一條漫遊世界的飛機,而不是造一間嚴格控制的實驗室。
幼兒園是航空母艦,真正的駕駛員不是教師,而是幼兒自己。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源於幼兒的生活經驗,科學教育要體現趣味性、啟蒙性,融合性。提供幼兒一些淺顯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知識,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慾望。
開展科學教育活動能使幼兒對科學現象感興趣,敢於探索,形成初步的科學概念,學會獨立思考,與他人交流、分享經驗。
3.培養幼兒的完美人格。科學教育強調對幼兒完美人格的培養,在活動中形成幼兒實事求是、尊重他人、關注周圍環境、熱愛生活的良好品格。兒童對世界的認知帶有很強的感情色彩。科學教育應結合幼兒年齡特點,選擇幼兒能夠接受和理解的內容,不破壞幼兒對於客觀世界的美好嚮往。
科學教育強調兒童是生活的主人,參與可能的生活事件策劃與操作實施。某幼兒園改造戶外場地鋪設石頭俑路,把鋪設石頭路面的任務交給中班小朋友。於是,小朋友們精心挑選石頭,設計花紋,每天派出一個小組小心地排序擺放,大家出現了從未有過的認真與專注。
經過幾天(每天40分鍾)的努力,路面終於鋪好了了,成功的喜悅包圍了每一個人,在蛹路盡頭,小朋友擺上了「中二班」三個大字,說等自己當了爸爸媽媽後要帶自己的孩子來看自己鋪的路。
整個活動培養了幼兒關注環境的積極性,發展了幼兒設計能力、排序能力、合作能力,培養了幼兒自信與集體觀念,給幼兒創造了良好的鍛煉機會,對幼兒一生都有深遠的影響。
二、科學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科學教育教什麼?科學教育的主題從哪裡來,目標如何制定,內容又該如何選擇?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一)明確科學教育對象——科學教育主題如何確定
1.幼兒的興趣與經驗是主題確定的前提條件。幼兒教育的對象是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要反映幼兒周圍生活的現象,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遇物而思,遇思而誨,在選擇科學活動的主題時,要注意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
選擇幼兒感興趣的,新奇的,但又不能一味追求形式的新穎,脫離幼兒的年齡特點。
2.選擇常見的幼兒能理解的科學經驗。幼兒的興趣愛好更是多種多樣,因而科學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但是,其主題必須是最基本的,有多種探索可能的,有代表性的。如:「生活中有彈性的物體」,「怎樣讓物體轉起來」,「生活中的工具」,「陽光下的影子」等。
3.選擇適宜幼兒群體探究的學習內容。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科學活動,我們要選擇適合教師組織開展,絕大多數幼兒感興趣的,且適宜集體或小組幼兒共同探索的,有經驗共享價值的活動。
而對於那些內容雖然很有價值,但不適宜集體探究的,則可以建議家長在家進行。如:幼兒喜歡每天晚上觀察星空,即使是寄宿幼兒園也不能每天做到。但可以讓這名幼兒將他畫的「春、夏、秋、冬」星空的變化貼在班裡,和大家分享。
(二)明確科學教育實質——科學教育目標怎樣定。活動目標是科學教育總目標的具體化。目標的確定既要考慮學前教育大綱要對幼兒發展的總要求,又要兼顧幼兒的興趣愛好;既要考慮幼兒相關經驗的調動,又要能夠發展幼兒的認識與思維水平,提升幼兒的能力;既要考慮幼兒的能力技能發展,又要兼顧幼兒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培養幼兒的科學興趣,科學探索慾望、科學操作能力為出發點。
1.具體明確,能體現學習後達到的效果。指向一次預成性活動的目標要能夠體現學習後達到的效果,能夠通過幼兒的外在行為表現對目標達成度加以測量。
如:認識沙漠動物的主題,淺層目標是「認識常見沙漠動物的明顯外型特徵」;中層目標是「認識了解沙漠動物的外型特徵與生活習性,培養幼兒對沙漠動物的興趣」,而深層目標則「培養幼兒對其它沙漠動物的探究興趣,認識沙漠動物的特有特點與環境的之間的關系。」
2.根據的教育內容的特點,有所側重。幼兒科學教育的總目標是滿足幼兒的探索興趣和願望,每一次的科學教育目標要結合具體內容而有不同能力發展的側重點。如:「常青樹與落葉樹的不同」側重點在於觀察與分析能力的培養,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的興趣,而「辨別生熟雞蛋」的則在於操作探索的培養,培養幼兒日常生活中對科學現象的興趣。
3.體現科學教育的長遠性。科學教育的總目標是開發幼兒的科學潛能,使幼兒能夠主動建構知識,促進幼兒認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每一個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都既要有的認知操作技能的目標,又要體現科學教育在幼兒發展過程中的長遠價值。
4.目標要根據活動過程需要體現靈活性。科學教育目標是為幼兒科學活動過程服務的,因此科學活動要結合幼兒的學習興趣靈活調整,以適應幼兒發展水平與興趣愛好。有時是局部調整,有時是完全推翻原有目標,重新設立新目標。
三、幼兒園科學教育的指導策略
(一)不同環節的指導重點
幼兒的科學教育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面向全體幼兒,給幼兒充分的主動學習機會的活動。既要強調幼兒的主題地位,又要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為幼兒的主動學習提供了機會與條件。那麼,在科學活動的不同階段,教師的指導重點有什麼變化呢?
1.初始階段:提出挑戰任務,引起幼兒的探索動機。明確提出任務。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首先要引起幼兒探索動機。可以以任務形式提出問題,如:「我們前些天製作了風車,那麼現在有什麼辦法能夠不動風車又能使風車轉起來呢?」 游戲操作活動中引出任務。可以讓幼兒操作玩具或游戲材料,在操作過程中引出任務。
如:先讓幼兒玩各種電動玩具,但電動玩具中不裝電池,從而引出怎樣使電動玩具動起來,電池的作用的主題。在已有發現中提出新任務。對於個別幼兒的新發現,教師可以向全班幼兒介紹他們的發現並提出新的任務。
2.活動過程中——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素養活動的首要任務是使幼兒學會探索的思路和方法,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習他人的經驗,學會總結交流經驗。
幫助幼兒提出假設;活動的任務確定以後,教師應帶領幼兒設想自己的假設,共同討論、交流探索計劃,通過別人的計劃完善自己的計劃,聽取別人的意見。引導幼兒大膽嘗試: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教師要選擇時機,提出發散性問題與聚合性問題幫助幼兒理清思路,明確探究方向。3.活動結束——引導幼兒總結經驗。在活動結束後,教師應引導幼兒總結活動中的做法,思考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從別人的做法中得到啟示。
語言描述法:集體或小組交流自己的做法,教師引導幼兒自我評價。
過程演示法:幼兒演示說明探索過程,與大家分享經驗。
作品展示法:幼兒可以隨時展示自己在幼兒園、家中的實驗結果記錄,繪畫作品,照片等,可以放在展示欄中,也可以裝訂成冊和大家分享。
經驗提升法:教師根據幼兒的成果交流,拓展幼兒的認識,提出新的探索方向,引起幼兒更深入的思考,更廣泛的探究。
科學活動計劃沒有統一的模式,計劃的指定是為了提高活動效率。幼兒園在改革初期,總在是先寫計劃還是後寫計劃;祥寫還是略寫;是寫計劃還是寫反思;是提前備一周的還是一天壓著一天寫等問題上爭論不休。
其實,計劃是為實踐服務的,預成計劃的優劣關鍵要看計劃能不能指導實踐。反思調整計劃的能力應引起重視,它是伴隨教育過程始終的隱性教育能力,存在與教師對幼兒的興趣點的觀察、把握中;對幼兒討論與爭辯的引導中……
這種隱性教育能力在活動前無法准確預料,但卻是教師高水平教育能力的體現,且在促進幼兒的發展方面具有價值。
(二)師生互動的有效策略
1.提供直接經驗——引發探索興趣。幼兒天生好奇,愛用各種感官去探索周圍世界。因此,可以通過提供大量直接經驗,滿足其好奇心,親身去體驗、挖掘答案。
隨機性活動:直接觀察平台上的出氣孔;下雨前小動物的變化;立交橋是怎樣長長的;下水道的水哪裡去了……
生成性活動:盡量在現象發生的現場進行。如:某幼兒園的幼兒發現教室里有一個光環,教師和幼兒一起找光環從哪裡來的,原來是教師手錶的反光,從而引出一個系列活動「光與影兒」。
預成性活動:根據幼兒生活經驗刻意計劃的活動。如:種子發芽、磁鐵的吸引力、水中的沉浮、我們的小腳丫等。
2.善用隨機經驗——形成探索助力。科學是幼兒每日經驗的一部分,每天發生的隨機經驗對幼兒而言是最自然、最有意義、最具體、最容易了解的,也是最不容易忘懷的。但如果不加以引導,也容易成為過眼煙雲,不會產生任何學習效果。
如:春天來了,幼兒發現空中飛著許多柳絮,於是教師和大家一起玩捉柳絮的游戲,游戲過後引導幼兒思考:柳絮從那裡來的?它到底是什麼東西?有那些好處?有什麼不好?怎樣避免讓它破壞環境,你能給政府出個主意嗎?
3.製作游戲玩具——滿足探索需要。物質材料指的是由教師設計和提供給兒童的操作材料和製作材料,它也是兒童學科學的環境要素之一。
學前兒童學科學是通過物質材料的輔助,在操作中進行的。無論是集體的正規性科學活動,還是兒童自由選擇的非正規性科學活動;無論是科學探索和發現活動,還是科技製作活動,都離不開物質材料的提供。
兒童科學經驗的獲得,有賴於物質材料的提供。如果沒有可供兒童直接操作的物質材料,只是單純地聽教師的講解或演示,兒童就不可能獲取相關的科學經驗,僅在頭腦中留下一些模糊的記憶。兒童對操作物質材料的興趣,若引導得當,就能轉化為學科學的興趣。因為在操作物質材料的活動中,兒童不僅滿足了動手的慾望,還能夠有所發現,或者得到一個成功的結果,這些更強化了他們對於科學活動的興趣,成為激發他們學科學的動力。
4.強化程序能力——培養學習方法。培養幼兒的程序能力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包括觀察、推理、預測、實驗、溝通五方面。
觀察是用感官獲取信息的直接方法,是最基本的科學程序能力,觀察的過程可能會涉及分類、排序、比較、測量、空間關系等問題。
教師要盡量讓幼兒運用這些能力,鼓勵幼兒對將要發生的事情進行預測,對目前現象提出形成之原因,預想未來的狀態,根據觀察的現象試著提出合理的解釋,將幼兒的科學經驗整合起來,幫助幼兒超越從「發生了什麼事」到「這是怎麼來的」這一思維進展過程。
在幼兒探索過程中的溝通是最容易被忽視、也是最為重要的科學能力,科學家就是用口頭、書面、肢體、文字、圖表、公式來溝通他們的研究成果。因此,教師要鼓勵幼兒用各種方法溝通。
(河北省涿州市西城坊中心東城坊小學)

Ⅲ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具體方法有什麼

這是一道概念問題

幼兒園科學教育方法具體方法指:

  1. 實驗法

  2. 製作法

  3. 展示法

  4. 討論法

  5. 游戲法

五法就是實驗具體方法。

展開談一下:這種方法主要是結合了科學技術,比如教小朋友吹泡泡,自己動手製作,叫實驗法。製作吹泡泡的圈,叫製作法。在小朋友面前吹泡泡,引起他們注意。叫展示法。讓小盆友全場觀察你的製作過程,留給他們自己討論自己思考怎麼吹泡泡,叫討論法。最後讓他們自己動手製作,自己製作成功後自己吹泡泡玩,教游戲法。

這就是寓教於樂

——————————作者:-王凌宇

附原文出處:上海宏星保育員培訓-知識點滴

Ⅳ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主要教學方法有哪些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設計及反思:有趣的光斑 邱雪珠 設計意圖: 一次,我拿著鏡子從外面走進活動室,鏡子的反光照在室內牆壁上,產生了光斑。孩子們不停地去追捉光斑,我一晃動鏡子,光斑就跳躍移動,孩子們很好奇。於是,我抓住孩子們的這一興趣點,設計組織了這個活動。 目標: 1.積極主動地探索光斑的形成、變化,產生探索的興趣,體驗探索的樂趣。 2.樂於用語言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與結果。 3.發展觀察力、想像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准備: 1.本活動應在晴朗的天氣條件下進行,室內有從戶外射進來的陽光。 2.鏡子、剪刀、固體膠、鉛筆、橡皮泥、紙等若干,分別裝在塑料筐中。 3.幼兒具備有關鏡子的感性經驗,並會用多種方法製作圖案。 過程: 1.自由探索――光斑從哪裡來? ①游戲:鏡子和光。教師和幼兒一起拿著鏡子在有陽光的地方玩耍,把光反射到天花板或牆壁上。 ②提問與交流:你是怎樣玩的?這些亮亮的、晃動的是什麼?(光斑)光斑是從哪裡來的?它為什麼會動? ③小結:鏡子將光反射在牆壁上就會產生光斑,光斑隨鏡子的晃動而晃動。 2.引導探索――光斑的形狀為什麼會變化? ①牆上的光斑一樣嗎?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操作、討論,明白光斑的形狀與鏡子的形狀及其照射角度有關) ②光斑照在牆上像什麼? 3.深入探索――怎樣使光斑的形狀發生變化? ①引導幼兒自由討論。 ②幼兒操作、實驗。引導幼兒將自製的各種圖案或圖形粘貼在鏡子上,再玩「鏡子和光」的游戲。 ③幼兒相互交流發現了什麼。 延伸活動: 1.針對幼兒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帶他們到室外作進一步的探索。 2.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除改變光源的位置和在鏡子上貼物外,還有哪些方法能改變光斑的形狀。 3.請家長和幼兒共同實驗:把月光、燈光作為光源,探索鏡子能否製造晃動的光斑。 活動反思: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本次活動的內容就是源於幼兒對光斑的興趣,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科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材料是激發和維持幼兒探索興趣的最好誘因。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並以活動材料為載體,使活動步驟緊扣目標層層深入,有利於幼兒不斷探索、驗證。 本次活動採用了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相結合的形式。幼兒帶著問題觀察、猜想、實驗,相互討論、交流、解決問題,不僅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還拓寬了幼兒的思維,發展了幼兒多方面的能力。如:當我請幼兒想辦法使自己的鏡子反射出不同的光斑時,孩子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探究慾望,他們主動探索、大膽嘗試、樂於交流,表現出較強的想像力、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他們在實踐中體驗到了成功,獲得了滿足,把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當然,本次活動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首先,活動若在室外進行,並給予幼兒更多自主探索的時間,幼兒可能會發現更多有趣的現象。如在活動過程中,我發現能力強的幼兒不僅能用改變光源位置、在鏡上貼物等方法來改變光斑的形狀,而且還發現了多個光斑重疊,其光斑的亮點會發生變化的現象,但由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幼兒未能就此問題進行深入探索。能力弱的幼兒只能按部就班地按教師的方法操作,這說明能力弱的幼兒對光斑的產生和變化還是不太了解。 其次,可及時滲透安全教育。在探索過程中,有個別幼兒故意將光反射到同伴臉上,強烈的光線刺激了孩子的眼睛,這是很危險的事。當時,我應該抓住這一事件,引導幼兒思考為什麼電焊工要戴護眼罩、滑雪運動員要戴雪地鏡,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向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懂得強光對視力的影響,從而學會自我保護。

Ⅳ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學中有哪些策略

一、把握幼兒科學教育意義,培養幼兒對科學教育活動的興趣 二、豐富、擴展科學教育內容是培養幼兒科學意識與興趣的關鍵 (一)從知識自身體系和特點出發,對事物進行豐富、擴展或延伸。 (二)以事物之間橫向聯系為線索進行設計。即藉助事物之間某些聯系引導幼兒認識自然界的一些基本規律。 ... (三)以事物縱向發展和變化為線索進行設計。 (四)以單元的形式將一些相關的內容巧妙地組合在一起。 (五)從幼兒日常生活中挖掘題材。 三、充分運用好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的設問語言是幼兒科學教育重要途徑

Ⅵ 幼兒園教學反思:談如何把握幼兒科學活動的指導策略求答案

幼兒科學教育是教師引發、支持和引導幼兒對周圍物質世界進行主動探究、幫助幼兒形成科學情感和態度,掌握科學方法,獲得有關周圍物質世界及其關系的科學經驗的活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科學領域的目標為:「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在幼兒園各種形式的科學教育活動中,如何科學有效地貫徹《綱要》精神,落實科學教育目標,其指導方法、策略的把握尤為重要。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情境』、『問題』、『操作』、『交流』」的幼兒科學活動指導策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一、情境創設科學知識以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為特點。幼兒思維的發展趨勢是從直覺行動思維到具體形象思維再向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而過渡,也就是說通過作用於事物的動作來主動地建構初級科學概念是幼兒學習科學的一個主要特點。為此,我們首選著眼於創設寬松和諧的教育情境,吸引幼兒樂於在與環境、材料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中探索學習。在中班認識「圍巾」的教學活動中,張格雲老師和幼兒共同收集各種各樣的圍巾,把活教室布置成圍巾店,以「福娃貝貝」圍巾店的開業慶典為由,邀請小朋友光臨,小朋友在自由寬松的氛圍中自然地進入了圍巾的研究課題。在大班「水的沉浮」科學探索活動中,陸梅老師引導幼兒對多種容器內的水進行嘗試,孩子們非常興奮地把小手伸入手中,拍打水面、劃水、手掌壓水面……多種方法體驗接觸水的感覺,在愉悅的探索氛圍中感受水的浮力。在小班「能乾的小手」教學中,翁小靜老師首先為幼兒創設了豐富多彩的桌面操作游戲情景,幼兒自由的選擇穿珠、各種塑料膠粒、拼接插塑等玩具,在孩子盡興的桌面游戲操作中,翁老師與幼兒小聲交流,你在做什麼?你的小手真能幹……強調科學活動情境的創設既包括豐富的物質材料情境,也包括人際關系和諧愉悅的精神氛圍,在孩子科學活動的探索過程中,只有教師對幼兒行為的理解、認同、贊揚和尊重,才會給幼兒帶來滿足和自信,這種滿足和自信可以給幼兒帶來強大的科學興趣和動力。 二、問題引路在以自主性學習為主的科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以問題的層層設置而得到體現的。環境的創設,材料的科學和豐富只是給科學活動提供一個良好的氛圍和前提條件,而幼兒的探索性思維還要依靠教師簡明而富有啟發性的具體問題來引路。所謂啟發性問題,就是設置的問題能在幼兒心目中形成科學的疑問,產生詮釋的懸念和探索的沖動。在《秋天》主題「拾落葉」活動中,大班劉靜老師的問題是:「你撿了幾片葉子?;它們是什麼形狀、什麼顏色的?」;「你發現這些葉子像什麼?可以把它們變成什麼圖形?」這三個層層遞進具有梯度的問題,讓幼兒一步一步地投入到觀察與創造的操作之中。在「有趣的數字」教學活動中,大班的幼兒面對著許許多多運用數字的實物——時鍾、日歷、車牌號、手機、搖控器、人民幣……,尤老師的問題是:這兒有些什麼物品?仔細比較一下這些物品上面都有什麼?這些物品上的數字有什麼作用?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上有數字?它們能告訴我們什麼?等等在這些問題的逐步啟發下,孩子們津津樂道地沉靜在「數字」的探究活動中,並通過聯想門牌號、衣服號、鞋號、電話號碼、神州六號火箭等感知數字的有趣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在小班「認識兔子」的科學探討中,張向榮老師在引導幼兒觀察兔子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後,提出:「為什麼小兔子走路是一蹦一跳的呢?」引起孩子們進一步研究觀察,有的小朋友說:「小白兔喜歡一蹦一跳的走」有的小朋友說:「這樣走象跳舞一樣,好看。」張老師:「仔細看一看小兔子的前面兩條腿和後面的兩條腿是怎樣的。」在張老師的進一步啟發下,孩子們終於發現小兔子的前腿短一些,後腿長一些的秘密時是多麼的開心和快樂。 三、操作實踐科學教育中的實踐操作活動是幼兒獲得真知的最佳途徑,也是幼兒科學認知的根本方法。在問題引路的基礎上,幼兒要樂於動手操作活動,通過親手嘗試操作過程來探索新知、收獲發現。然而,在以往的一些科學教育活動中,有些教師在引導幼兒操作認知中,還存在著走過場、形式化的表面現象。例如:在一次區級優課評選活動中,一節大班科學活動「拆裝圓珠筆」,師:這是什麼?幼:圓珠筆。師:這支圓珠筆有哪些部件組成呢?我們怎樣才能知道呢?把它拆開來研究研究後再裝上去怎麼樣?願意試試嗎?幼:正中得意地「願意——」。多麼好的一次操作實驗,可是,就在孩子們拆和裝十分投入的探討過程中,並沒有得到完全盡興的發揮。當時,有的小朋友單芯筆還沒有裝好時,老師就進入了多芯筆的拆裝環節;為了把握時間,在個別指導時老師又急燥地接過孩子手中的材料,代替把筆裝好;而且在少數孩子裝好多芯後,老師看時間差不多了,就趕快收場,應要求小朋友停止操作,完全不顧孩子還想繼續操作的感受,就急著進入介紹做法的交流環節,而沒有考慮到其餘大部份幼兒是否也同樣獲得這一拆裝成功的體驗。所以,我們在組織幼兒操作探索活動中,一定要以幼兒為主體,注重幼兒的操作過程,要耐心地等待孩子的探索實踐,站在孩子的高度和速度上和孩子同步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不可急功進利,急於求成。 四、交流討論《綱要》科學目標第3條:「能用適當的方式,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語言既是幫助幼兒理清思維的工具,又是幼兒交流分享的手段。如果不引導幼兒表述他的操作與結果,那麼他們對有關的科學概念很可能是模糊的。在「認識磁鐵」這一活動中,李玲老師首先引導幼兒自由玩一玩,拿著磁鐵在室內外吸一吸,看一看磁鐵有什麼本領?第二個環節,集體交流中,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發現,概括起來有兩種,發現磁鐵吸住了什麼和吸不住什麼。從而組織幼兒接著討論:「為什麼這些東西能被磁鐵吸住,而那些東西不能被磁鐵吸住呢」它們究竟有什麼不同呢?通過相互交流討論,孩子們終於獲得發現,原來被磁鐵吸住的那些都是鐵或鐵製品。第三個環節,「是這樣的嗎?我們是否要再次驗證一下呢?」李老師又以商量的口氣啟發孩子們到活動室內外去親自驗證一下,體現了科學探索的精神和科學的真實與嚴謹。最後,在組織幼兒玩游戲:找出紙包中哪些是鐵或鐵製品,孩子們不用考慮人人都知道用磁鐵吸的方法來鑒別,游戲玩得熱火朝天。就這樣,通過以上幾步的交流與操作,孩子們從初淺的、表面的、模糊的認識,逐漸上升到了「磁鐵能吸鐵」這一初步的磁鐵性能的概念性認識。所以,科學活動離不開交流討論,交流討論是引導幼兒進行初步歸納概括的必不可少的環節。幼兒的科學探索與創造活動時時出現在教育教學和日常生活中。對於教師來說,重要的是把握其指導的方法與策略。在寬松和諧的情境中,在充實豐富的材料中,在教師的教育智慧和師德素養中,無論是指向性的集中思維問題,還是開放性的啟迪發散性思維的問題,都象溫暖的春風、清新的春雨,催發著幼兒科學活動探索與創造的萌芽,促發著每一個孩子愉快地走進科學的宮殿。

Ⅶ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中教師有效提問的策略有哪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必須深入兒童的精神世界」,要了解每個幼兒的個性特徵,以及各方面發展的水平。要了解幼兒,首先要深入觀察,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進行有效提問,由淺入深地啟發幼兒思考,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數學來源於生活,與生活密切聯系,有效策略的提問可以讓幼兒在已有知識經驗水平的基礎上自由探索;教師通過多元化的提問鼓勵幼兒開拓思維,通過多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想出別處心裁的解決數學問題的多種途徑使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得到充分地體現。數學具有高度的邏輯性、抽象性、較枯燥,難以理解;易給直觀形象為主的幼兒在學習中造成困難。為此,教師不僅要准備好充分的教學材料,而且還要組織好教學過程。同時,教師如果還能通過巧妙地提出問題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教師的提問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巧妙有效的提問能調動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提問的含義及類型——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抓住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提出問題,在活動過程中,引導幼兒由淺入深地思考問題,在集中討論,並加以解決,從而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提問則是指教學提示或「傳遞所學內容的刺激以及幼兒做什麼、如何做的指示」,從而達到檢查學習、促進思維、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教師提問是幼兒園教學活動中一種廣泛應用的重要的教學手段,它不僅能將教學活動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於引發幼兒思考與學習主動性。教師提問是技術,更是藝術。提問應體現層次性,發展性的原則,並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分層提問,逐漸加深層次,體現有效教學促進幼兒的發展。如在「圖形分類」的數學活動中,教師先提問:「圓形和三角形想回家,怎麼辦?請你們幫助它們找到自己的家。」在幼兒按形狀分類的基礎上再提出問題:「圓形家中,它們想按形狀住在一起,你能幫他分一分嗎?「幼兒根據問題按顏色形狀完成了分類後。教師又提問:「你們能按圖形的大小再把圖形分一分嗎?」於是幼兒又進行了第三次分類。教師通過逐層深入的方式提問幼兒,使幼兒參與的每次活動都有不同層次的目標,引導幼兒不斷地探索嘗試,這樣不僅滿足了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層次幼兒的需求,又使幼兒在原有的經驗基礎上得到進步,充分體現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

二、分析幼兒園數學活動中提問的現狀

提問是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環節,我們再設計一節數學活動時,有時把提問看成是集體教學的核心。數學來源於生活,與生活密切聯系,我們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在已有經驗水平上探索發現。然而目前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提問整體偏向於教師的主體思路,幼兒的回答也是順著老師的提問走,沒有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影響著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幼兒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一)不從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出發。有些教師不了解本班幼兒回答問題的能力,不了解幼兒的知識水平等。在教學中出現教師的提問偏離幼兒實際生活、教師與幼兒配合不和諧等現象。一些教師在教學或備課過程中,由於問題的設計沒有充分的思索和考慮或沒有查找更多的資料,常常被孩子們的回答、反問弄得十分尷尬,不得已用「你的想法很有創意」,「你很聰明,先坐下」,「等你長大就會了」等來敷衍了事,使孩子在活動中經常有許許多多的失望、不滿足等,調動不了幼兒的積極性,使教師在一節課中處於被動狀態中。

(二)不會引導和控制氛圍的提問。教學活動中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是幼兒回答問題積極性很高,教師控制不住,不讓說也說;二是幼兒答非所問,幼兒回答的問題不是老師提出的問題,從而造成課堂混亂;以上兩種的出現會讓老師不知所措,使數學活動無法進行,活動中心偏離。

(三)教師過多的提問。許多教師認為只要一節課中多提問幼兒與幼兒互動就不是灌輸式、被動式的學習,所以活動中過多的提問從而使自己從主導地位變為主體地位,幼兒會順著提問的方向去思考,而封閉了幼兒發散思維的發展,讓幼兒處於被動的地位,對教師產生依賴,不願意動腦筋,時間一長,最終導致思考意識的喪失。

三、幼兒園數學活動中有效提問的策略和技巧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換句話說,我們生活在「數學」的世界裡,「數學」時刻圍繞著我們,它支配著我們的生活。同樣,在幼兒園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於站在幼兒的角度去思考、衡量問題,通過提問解決問題的方式,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幼兒的思維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根據這一特點,教師的提問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從幼兒實際水平出發這樣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認為在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提問必須要抓住以下幾點:

(一)引導性。是指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根據幼兒的興趣和年齡特點設計問題,啟迪幼兒的思維,正確引導,避免幼兒答非所問。這就要求教師在提問時要精益求精、不要顛三倒四,以免弄得幼兒在活動中不知所措。如在小班數學《比多少》探究活動中,教師將沙子分別裝在兩個容器里,再讓啟發引導幼兒「怎樣才能知道兩個容器裡面的沙子哪個多哪個少」?在這一環節中,老師設計了一個輔助性問題:「奶奶蒸米飯時該拿多少米呢?用什麼方法?」這一巧妙的啟發性提問,使幼兒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有的說用稱稱重量的、用碗盛的,也有的說用勺子的,還有的說用水杯來盛的。最後老師組織幼兒進行討論,總結出:像沙子、麵粉、大豆、大米這類不能用數數的方法來知道物體多少的,可以用量和稱的方法來知道。

(二)合理性。是指教師既要熟悉幼兒,又要熟悉幼兒教材。設計的問題要符合幼兒的實際年齡特點和操作能力范圍,太難和太易都不利於幼兒思考。問題提出的難易程度,既不能讓幼兒答不出,也不能太過簡單地答「對」與「不對」,提出問題的難易程度應在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內,太深奧太難會使幼兒不知從何下手,打擊自信心和積極性,太過於簡單的又不能激發幼兒學習興趣,使幼兒的思維得不到開拓。例如小班數學活動《比多少》時,教師組織幼兒玩「搶椅子」的游戲進行導入,6個孩子、5把椅子,游戲開始後有幾個小朋友沒有椅子?孩子和椅子分別有多少?哪個多?哪個少?再在椅子上放上裝有不同數量水果的籃子,讓幼兒進行比較數量的多少。這樣用實物引導幼兒進行活動,對於小班幼兒來說恰到好處,整個教學活動幼兒的思維一直處於活躍狀態,師幼配合默契。

(三)趣味性。幼兒園的孩子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很容易去探索、想像。所以教師在提問問題時要根據3—6歲幼兒的性格特點去設計問題,以引起幼兒的興趣,激活數學教學活動的氣氛,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如在大班數學《認識門牌號碼》的活動設計中,我們利用ppt給幼兒出示了多張門牌號碼,讓幼兒初步認識樓號、單元號、樓層號、門牌號,在通過「給小動物找家」的游戲讓幼兒加以鞏固,如:「小兔子住在302號房,那302在哪裡?是第幾層、第幾個房間呢?」整個活動過程,幼兒的參與性很高,氣氛活躍,從而使枯燥的數學活動變得有趣。再如小班數學《圖形找家》,教師引導幼兒把迷路的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分別送回它們的「家」里,教師創設這樣的游戲情景,幼兒注意力馬上集中,這些趣味性的問題有助於幼兒親近數學。

(四)遞進性。是指設計的問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逐層遞進,牽引著幼兒步步向前。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所致,幼兒之間存在著能力、智力、個性等方面的差異,為了真正發揮數學活動的實際作用,我們應做到難以結合,使每個幼兒的能力在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展與提高。

如《比多少》的最後環節,教師准備了大小、高低、粗細不同的幾個杯子,引導幼兒操作思考「一樣多的沙子舀入粗細不同的一組瓶子里,會怎麼樣?」緊接著老師進一步設計了第二個問題:「都是裝了2勺,為什麼會有高低不同呢?」幼兒被老師的提問所吸引,開始展開討論,通過親自動手操作,最後得出結論,原來瓶子有粗又細、有高有矮,所以同樣裝有2勺的沙子在不同的杯子里有會有不同的結果,但實際的容量是一樣的。通過這一活動又得出另一個結論,就是讓幼兒親自動手實踐比老師講、幼兒聽、老師問、幼兒答的單一模式更能體現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更能激發幼兒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鍛煉了幼兒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了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幼兒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作為學習的主體來說,能夠提出自己的問題,說明幼兒正處在積極思考的狀態。我們認為是傳統的老師問-學生答的提問模式,扼殺了幼兒的問題意識。而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該鼓勵學生提問。我們在慣常的教學活動中,都是以教師的引導為主,整個教學活動都是以教師的提問、幼兒回答的形式進行,這種單一、灌輸式的教學,造成幼兒對知識的「被動接受」,因此,教師不僅應該注重幼兒回答問題能力的培養,還應該注重幼兒提問能力的培養,我們應該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活動的要求,為幼兒提供最佳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在操作中得出結論。

教師是教學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多元化的提問方式有利於師生之間共同探討,相互激發,良好的提問能優化幼兒數學活動的活動過程,使幼兒和教師之間一直處於和諧的活動氛圍之中,而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有了更多的提問機會,他們的問題意識和自我提問的能力也就在無形中得到提升,教師的提問是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它是聯系幼兒和教師之間的紐帶,是啟發幼兒思考、激發幼兒學習數學興趣的有效途徑,教師只有掌握了一些設問的技巧,我們的教學活動才會變得美輪美奐、充滿活力!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