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心理輔導
① 人為什麼會口吃——秋水療法簡介
,口吃病(俗稱結巴)是由於對口吃的錯誤認識、錯誤態度引起對口吃的恐懼心理而致病的,因而把它叫做「口吃的恐怖症」更為確切。秋水口語康復中心是以國內口吃矯正先驅者張景暉先生的理論為基礎,結合秋水先生多年的康復實踐,創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獨特的療法——秋水療法。 秋水療法不滿足口吃病的基本好轉,大有好轉或接近痊癒,它在為口吃病患者指出一條根治的方向。絕大多數的患者都說他們是在小時候學別人的口吃,慢慢地形成了習慣,以後想改業改不掉了。這種說話不對!孩子由於好奇、好玩,差不多都會學幾句口吃,為什麼別人學不會而你一學就會呢?口吃病不是學來的,也決不是習慣。 試想,在我們身上存在這種或哪種壞習慣,只要我們以堅強的意志下決心去改,還有改不過來的嗎?還有任何習慣都是習以為常、司空見慣,唯有口吃「習慣」卻讓人無法忍受而痛苦萬分。唯獨口吃「習慣」,所有的口吃患者自從知道自己是一個「結巴子」那天起,就拚命地改,訂計劃,下決心,幾年,幾十年地改下去,都以失敗告終。甚至越改越嚴重,天下有越改越嚴重的習慣嗎? 目前,國內外幾乎都把口吃當做習慣來矯正。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手段,如同刮臉上的胡須一樣,即使有效也只是一時性的,因為沒有觸動口吃病的病根。秋水理論認為口吃病是一種心因性疾病。口吃患者的呼吸和發音器官都是健全的,完整無缺的。口吃現象是受心理因素制約的,患者們的病不在「嘴」上而在「心」上,因而患者們的心理活動才是秋水療法主要治療的對象。「心病還須心葯醫」,心理治療才是根治口吃病主要手段。 在以秋水療法進行心理治療的同時,我們會還輔之以言語訓練。這是因為口吃患者由性格傾向和長期與口吃現象作斗爭(這種斗爭往往是不講策略的蠻干)的結果,逐漸養成了一種很壞的說話方式——急、快、猛、重、沖,這種說話方式容易導致語無倫次和卡殼的口吃現象。根據多年的實踐,我們研究出一套簡易並能結合生活實踐的發音法。絕大部分的患者治療後都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一定能治好的信心和一定要治好的決心」,這種暗示,鼓勵的口號式暗示療法,充其量不過是一副安慰劑,寬心丸和止痛片而已,絕不可能最後根治口吃病,因為它絲毫沒有觸動口吃病的「病點」。我們要求的是學員的合作態度,矯治療效主要取決於學員的合作態度。不僅要求掌握發音法,更重要的是從理論到感情毫無保留地接受秋水療法。理論上接受,感情上融化之日就是口吃病的根治之時。
② 秋水的讀後感800字
莊子的《秋水》乃是莊子外篇中的巨制,洋洋三千餘字。在那個刀雕竹刻的時代可算是非常長篇的東西。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這句話引起了全文。河伯的自大也是有道理的,畢竟「兩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了嘛,他有他驕傲的本錢。
但是,很快,這個河伯就知道自己錯了。因為他看見了大海,看見了不見水端的北海,他被嚇壞了。於是,河伯這個孺子開始接受教育。若便是他的老師。
其實,作為一個職業上接觸教育的人,我深深被若的態度所折服。現在的老師,往往是站在制高點上對學生灌輸各種的結論和觀點。其實,你的那些東西,學生未必就買賬。要是學生不買賬而被迫地接受。這樣的教育我看存在很大問題。我看,假如可以像若那樣,讓自己的學生將自己的劣根性全部展示出來、暴露出來,這個時候適時地給學生看一點真理的外觀,讓他們被真理的宏大所折服。讓他們自己產生探索真理的沖動和慾望的時候,這個時候,老師才開始教育。我想,這樣的教育一定會效率更高。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對於規模化的教育,這個成與不成,我不好說。
接下來,他們開始進入到虛與時的關系的論述上。夏蟲不可以語冰,是因為冰雪對於它們來說太虛妄了。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談論天地,對於井蛙而言,天大也太過於虛妄了。其實,對於教育,尤其是德語教育來說,這樣的虛妄的東西在我們身邊還真是太多了。於是,就要怪呀學生會說一套做一套了。不要怪呀學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規則在內的許多規則了。
我們再往下讀。他們已經開始關於大小的討論了。天地算是大的,然後比起宇宙來真是滄海一粟。牛尾算是小的,然後比起更細微的東西來說它可算是高山大丘。這樣的論證很有意思。教師對於學生在學問上算是天地了吧,然而相比大師,教師又遜色很多。學生就像是牛尾吧,但是相比嬰幼兒,他們知之甚多。然而大師卻要學習嬰幼兒,學習他們最接近天堂的純真和無邪。比如教育心理學就是從學習嬰兒開始的。儒家的爭論比如人之初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也是從嬰兒開始的。所以,老師也沒有可以驕傲於學生的東西。自然,學生因為理論知識的缺乏也更沒有可以驕傲於老師的本錢。於是,教師和學生的相互提攜,共同進步就不是一句虛言了。我堅信一句話,好的學生是自己學好的。而好的老師都是學生養成的。如此說來,老師更加依賴學生的。也就是大的更加依賴小的。我想太陽雖然大,一個個微不足道的離子都剝離掉了,大概也就只會剩下一個空殼的概念吧?
接著,他們又對貴賤、為與不為、道天人等等觀點進行了論述。洋洋灑灑,我想不想多滴感慨了。前人已經說了很多,我也不打算在這里多費言語。總之,老莊式的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的觀點在這里橫行其中。然而,《秋水》文筆抑揚、氣勢洶洶,讓人目不暇接,還是讓人非常手不忍釋卷的。然而,最讓我最讓我感悟的還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這段。
這段話當屬全文的精華。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由無數相互隔閡的個體構成的,我不可能是你,於是我就不知道你的痛苦和快樂。我以為你的痛苦和快樂其實是我臆想的。比如,我看見你皺眉,以為你很不快,其實很難說你不是在沉思。看見你笑,也許以為你在快樂,其實可能你在偽裝。
雖然「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然而我會融入你的身心,就像水,緊緊包裹住魚兒,就會產生「我在你的心裡,你在我們的夢中」的境界了。這樣的交流和融通,就算自己不是魚,也能夠知道魚的苦樂的。
固然,《秋水》的這一段是精華,然而是反面的精華,是莊子小國寡民相互隔絕的精華。我們這個世界就要交流、就要溝通,就要「我非魚,也當知魚之樂。」。作為教師,就更得如此了。不如此,教育的職能是不可能發揮正常的。
③ 《秋水》中「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請用一段文字把河伯此時的心理活動描寫出來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句誦讀時語速要稍快,要將河伯的驕傲自滿之情讀出來。「於是焉」的「焉」在此是個語氣助詞,用在句中錶停頓,「河伯欣然自喜」誦讀時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誦讀時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後的短暫停頓,二要將重音放在「盡」字上。因為一個「盡」將河伯的躊躇滿志,飄飄然描寫得淋漓盡致。
④ 誰知道江西秋水口吃矯正班效果咱樣啊
口吃病是可以痊癒的心理疾病。口吃有常態性口吃,也有病態性口吃。每個人都會在某個時候出現一些口吃現象,他們都是在不知不覺的時候出現。正常人的口吃可以自我控制。我們把這鍾口吃現象稱之為正常性口吃。而口吃患者則不同,他們發生口吃是在自己眼皮底下,眼睜睜地發生口吃,自己無法控制。我們把這種口吃稱之為病態性口吃。
我以前也是口吃患者,經過秋水理論的指導,思想疙瘩完全解開了。一年之後,我對說話的恐懼感和口吃預感都消失了。
建議你到秋水口吃網站去看看恨若秋水老師的研究文章,分析很透徹,會讓你醍醐灌頂。
⑤ 請問秋水中河伯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心理描寫
夜郎自大……不知天高地厚
易滿足
⑥ 心理咨詢師到底都學些啥學會了就能一眼看穿秋水嗎
心理咨詢師學一些心理學的原理,這些包括了很多,包括講述普通人心理結構的《普通心理學》,人一生心理發展的《發展心理學》,還有與社會學交叉的《社會心理學》以及講述異常心理的《變態心理學》,當然不僅僅是以上理論知識,還有關於心理咨詢技術性的,像《咨詢心理學》《心理測量學》《心理診斷學》這些都是必學的課程。最後要說的是,學會了並不會一眼望穿秋水,心理學並不是一門看人心的學科,它只是一門學了後如何讓一個人更好的了解心理的變化過程的學科,它會幫助你如何管理和控制情緒以及幫助他人走出心理困境等。
⑦ 秋水-口吃原理與康復閱讀
首先要明白,口吃者其實具備流暢說話的能力,只不過這種能力往往被怕口吃的心情和不可能流暢說話的信念掩蓋起來了。
口吃病症結不在說話上,主要在心理上。因此,治療口吃,應該是從心出發,而不是從嘴出發。矯正理念不對,再努力也白搭。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口吃患者對口吃過分在意,總是對說話感到緊張。說話前,擔心發生口吃;說話時,提心吊膽、小心謹慎,生怕出現口吃,有時候為了避免口吃,會把原本想說的詞替換成不容易口吃的詞,或者是當預感到自己口吃時,乾脆不說了,這種說話時躲躲閃閃、患得患失的心理,會反過來強化口吃的體驗,使患者感覺壓抑、郁悶;話說完後,喜歡去回味剛才有沒有口吃,如果發現自己口吃了,就會感覺很難堪、很痛苦、很丟人,如果發現自己沒口吃,就特別高興。其實,正常人絕不會因為自己說話沒有口吃而高興,也絕不會因為說話口吃了而沮喪,因為他們的關注點根本就不在口吃上,在他們看來口吃是正常現象,不用大驚小怪,而口吃患者偏偏把口吃視為一個大問題,總想著要避免口吃,消滅口吃,結果越是這樣,反而越是擺脫不了口吃。通過心理輔導,改變對口吃的錯誤認識和態度,是治療口吃的根本。
對於某些患者來說,還需要進行必要的發音和呼吸的訓練。標本兼治,就能達到一個比較好的效果。
口吃是可以矯正好多,首先要有信心,其次要付出扎實的努力。矯正口吃,還是需要專業的口吃矯正師給你指導,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口吃,費時費力,而且容易走彎路。有個口吃矯正師叫汪立彬,你可以網路一下他,他能幫到你。祝願你早日擺脫口吃困擾。
如果你覺得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的話,就採納我的答案吧
⑧ 我想問問湖南長沙知行合一朱貴東口吃矯正班和恨若秋水那個矯正班哪個比較好啊
口吃的形成原因:就是兒童時期的模仿、疾病影響、驚嚇、暗示等,最終歸結為條件反射的建立。條件反射是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後天形成的。因此需要有一個建立的過程,即:無關刺激與非條件刺激在時間上的相結合。這個過程稱為強化。口吃人就是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加上家長或周圍人錯誤的幫助和提醒,無意中就進入了口吃的萌芽階段。這個階段大致在5-12歲之間。這個時期矯正口吃一般不需要對本人的心理干預,一旦進入青少年時期就需要心理干預。
解決口吃的方案:想要解決口吃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和認識口吃,也就是說要對口吃有一個重新認知的過程。口吃無外乎有兩種症狀:一種是外部症狀,一種是內在症狀。
先談一談口吃的外部症狀,眾所周知,氣乃音之母,人在說話時沒有氣流的支持是無法完成的,聲音的發出過程都是以氣推聲、聲隨氣出,口吃人說話經常會出現氣音斷離現象,也就是說口吃人說話時,肺的供氣量與說話的用氣量不協調而產生的口吃現象。多數人會出現有氣無力、胸悶氣短等現象。這就說明口吃人的發聲位置比較靠上,因此必須對口吃人的氣息發聲進行重新組合,改變發聲位置,固定發音部位。使其達到肺的供氣量與發音的用氣量協調一致,這樣才能解決口吃的外部症狀。
下面我們再談一談口吃的內在症狀,與口吃關系最密切的就是主體的心理機能,眾所周知,主體的心理是一種相當復雜而微妙的現象,它對個人的工作、學習、生活和健康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在分析口吃本質的過程中,把視野拓寬到主體的心理領域,無疑是十分必要的,人的心理本身受自然生理條件的制約,更受社會環境的制約,人在說話時表面上看是嘴在說,其實和心理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心理活動一旦出現問題,口語過程中就會有相對的反應,這種心理緊張的情緒就像障礙物一樣阻礙著語流的行進速度,就會出現口吃現象。久而久之,正常的發音規律遭到破壞,逐漸形成了習慣性心理障礙和口語缺陷,(矯正口吃需要跨學科的矯正)據不完全統計,口吃人群占人口的1%,那麼就是說一百個人當中只有一個人怕口吃,這一點足以證明,口吃人對口吃存在著偏見思想,他們的口吃意識和口吃的心理自我意向,包括口吃的附加行為都和正常人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此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通過對口吃人的內在心理秩序進行優化整合,最終達到修通,才能徹底矯正好您的口吃病。既然口吃是由條件反射形成的,那麼我們就要完成條件反射的消退。
條件反射是如何消退的呢?首先要對口吃人進行心理訓練,達到說話時進入抑制和興奮平衡狀態,也就是說,口吃人在說話時只注意說話的內容,而不注意口不口吃,讓你的思想完全服務於說話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擺脫口吃的精神束縛。新的條件反射機制的建立就是舊的條件反射消退的過程。新的條件反射的建立是在有意注意到無需注意,最後形成自動化的過程。
---------沈陽慧普語言矯正培訓中心
⑨ 心理咨詢
她有些強迫症,有很重的自卑感,她的心理障礙非常重,必須用心理療法。
恨若秋水老師用近三十年的口吃經歷,研究出了一套秋水理論,結合森田心理療法、張景輝療法。下面是我簡單的介紹下這個森田療法:
森田心理療法簡稱森田療法,由日本慈惠醫科大學森田正馬教授於1920年創立的適用於神經質症的特殊療法,是一種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心理治療方法,具有與精神分析療法、行為療法可相提並論的地位。森田療法主要適應症是所謂「神經質」。大致包括當今分類中的焦慮症、恐怖症、強迫症、疑病症、神經症性睡眠障礙等。森田認為發生神經質的人都有疑病素質。他們對身體和心理方面的不適極為敏感。而過敏的感覺又會促使進一步注意體驗某種感覺。這樣一來,感覺和注意就出現一種交互作用。森田稱這一現象為「精神交互作用」,認為它是神經質產生的基本機制。森田療法的基本治療原則就是「順其自然」。順其自然就是接受和服從事物運行的客觀法則,它能最終打破神經質病人的精神交互作用。而要做到順其自然就要求病人在這一態度的指導下正視消極體驗,接受各種症狀的出現,把心思放在應該去做的事情上。這樣,病人心裡的動機沖突就排除了,他的痛苦就減輕了。
森田療法是治療強迫症比較好的方法,「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是森田療法的精髓所在,而如何正確地理解」順其自然」這四個字則是治療是否有效的前提條件。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患者朋友,對「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理解都是不夠深的或是錯誤的,因而造成森田療法對他們的治療毫無效果,甚至使他們對森田療法本身是否有效都產生了懷疑。究其原因,他們只是從字面上去理解其含義,以為「順其自然」就是任其自然,「為所當為」就是為所欲為。認為「順其自然」就是對自己的問題不加控制,「為所當為」就是想怎樣就怎麼樣,痛苦就讓其自己痛苦下去,錯就讓其錯下去。如強迫觀念的患者,他可能就會錯誤的認為「順其自然」就是讓自己一直強迫下去。口吃病患者,會認為「順其自然」就是一直口吃下去,糾纏下去。這種錯誤的理解完全背離了森田的精神,離症狀的痊癒將會越來越遠。
要正確地理解「順其自然」首先我們要弄明白什麼是「自然」,既你要知道什麼是「自然規律」。譬如白天、黑夜的輪回,天有晴朗、下雨,月有圓缺,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規律,是不能人為控制的,我們必須遵循、接受這些規律才會過得快樂。倘若整天都抱怨為什麼會有黑夜,或者認為下雨是不應該的,那麼就違背的「自然規律」,結果肯定是自找苦吃。而我們人本身也是存在一定的自然規律的,譬如情緒,它就是我們不能人為控制的,它本身有一套從發生到消退的程序。你接受它,遵循它,它很快就會走完自己的程序而結束,反之則不然。
舉例來說,譬如你馬上要參加一個重要的考試,這時你感到焦慮、緊張,其實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反應,如果你不去管你的情緒,它很快就會消失或者轉化為你努力復習的動力,而倘若你認為自己不應該出現緊張或焦慮,那麼你就違背的情緒的「自然規律」,焦慮、緊張就會越來越嚴重。又譬如你是公司職員,你要向老闆請示工作或者提出某項要求,你的心情可能會非常緊張,心臟快速跳動。誰在領導面前不會感到緊張害怕?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和生理反應。假如你不管它緊張不緊張,不管心跳快不快,這些反應自然會消失或轉化。反之,如若你認為這些緊張、恐懼的心理和顫抖、心臟亂跳的生理反應是不應該發生的異常現象,那麼你就違背了自然規律。恐懼、緊張等心理反應就會越來越重,顫抖、心臟亂跳等生理反應也愈加劇烈。再比如說,一個社交恐怖症的患者,性格內向,他和陌生人說話時感到緊張和不自在。他覺得不應該如此,非要在和陌生人面前故意表現得不緊張,其結果是他越來越緊張,以至於到現在看到熟人也開始緊張了。他之所以會發展到現在的這種症狀,其原因是他違背自然規律。他的性格是內向的,而內向的人的特點就是靦腆和害羞,和陌生人談話,肯定會出現緊張、不自在的心理反應的。而他自己卻不接受這一自然規律,和然規律對抗,結果必然會如此。
人本身還有一個自然的心理現象:每個人都會產生一些古怪的、可怕的、骯臟的、無聊的念頭,在這里我們暫且把它稱做雜念。而雜念也和情緒一樣,它也有自己的的一套從發生到消失的過程:倘若你接受它存在,並知道它是毫無意義的「雜念」,不理會它,那麼它將不會影響你,很快就消失了;反之,你去注意它,試圖控制它,趕跑它,去和它辯論等,那麼你就會被它束縛。
例如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上課的時候,他的頭腦里突然出現了一個雜念——我要把老師殺了。這個念頭使他非常的害怕,他覺得自己不應該出現這樣的念頭,他覺得自己太可怕了,所以就不停地自責和想為什麼自己會出現這樣的想法,從而對這一念頭形成了強迫。這個學生之所以會出現這個念頭,其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這位老師平時對學習要求非常嚴格,以至於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這個念頭的出現其實就是這個學生的潛意識對壓力的一種發泄。在這里,讓學生本身明白其潛意識過程是不太現實的,但倘若這個學生事前就明白雜念是必然會出現的道理,那麼他有可能就不會那麼在意這個雜念了,從而避免強迫觀念的形成。
上面講的是「順其自然」中「自然」這兩個字的含義。那麼怎麼樣才是正確的「順其自然」呢?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在認識的「自然」的前提上,不去在意那些有「自然規律」的情緒或雜念。舉一個形象的比喻。譬如我們把平靜的湖水比做是我們的思想,而把向湖水裡投石所引起的漣漪比喻成影響我們情緒或雜念。那麼你說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制止漣漪不斷的產生呢?是繼續向湖水投石頭——「推波助瀾」,還是根本不用去管它能制止漣漪呢?答案當然是不再投石,根本不去管它。這根本就不用去管它就是「順其自然」。當然為了能讓「順其自然」對你的問題產生效果,就得結合「為所當為」。也就是說,你在「順其自然」的同時,你得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觀的現實中,該工作就去做工作,該學習就去學習,該聊天就去聊天。做自己應該去做的事情。當然也許剛開始的時候,那些困惑你的觀念、雜念仍舊讓你感到痛苦,但只要你相信它們是遲早會自然地消失的,並努力地去做好現實生活中你該去做的事情。那麼,那些雜念、情緒就會在你認真做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消失了。現代社會有許多人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其實根本原因還在於不明白心理的規律。 這些心理規律即使對正常的人也有很大的指導作用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現代科學的發展,使得心理也被作為一種事物來研究。但心理不同於一般的物理現象。所以好多人對於心理問題走進了誤區,機械地看心理問題,現實中的物質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很明確,很機械,但心理就不一樣,它變化多端。所以如果醫院用葯物治療心理障礙作為主要手段,就是錯誤的。心理的問題主要就是心理的原因,只要思想變好了,問題就解決了,跟體質沒多大關系,除非是心理影響傷害到了身體,需要對身體治療。
如果還有什麼疑問,可以去搜下秋水老師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