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學科指導
㈠ 如何改進數學學科教學的育人功能
如何有效的推進新課程中數學教學設計與學習有效性實踐呢?我們怎麼樣去對待課堂──老師生命力價值所在地,這些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常為自己的智慧不斷閃現而興奮,也常為學生那種對數學的痴迷而驚嘆不已,回想自己走過的路,發現自己思維的歷程跳出好多,自己對數學的理解是那樣的富有激情,我和我的學生和新教材一起成長,我們攜手走過數學的沼澤,到達了一片數學的綠洲。教學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環節,先進的課程理念只有轉化為教師與學生的教學實踐才能真正實現改革的理想。只有充分利用好新教材,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設計,把新型的數學觀、教師觀、學生觀和教學觀融入課堂教學,學習才是有效的。我在今年的數學教學中不斷地進行實踐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就以我執教的《圖形的全等》一節為例,具體談談我是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應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知識經驗和生活背景出發,在研究現實生活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我在這節課里,首先讓同學做了一個折紙游戲:折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並把它剪下來,從而引出新課。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很容易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接著我設計了一組圖片,這組圖片中既有學生熟悉的五星紅旗,美麗壯觀的學校教學大樓,又有飛天英雄楊利偉的照片,還有中國申辦奧運會徽。讓學生通過觀察得出誰和誰一樣,並發表看了這組畫面後的感想。這一教學過程,我所創設的情境,選擇的學具等都取材於學生的數學現實,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讓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紮根於生活。最後一問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體現著美,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之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合作者,而學生則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體作用。在同學們發現了上面每組圖片完全一樣的基礎上,我又出示了一組由抽象的幾何圖形拼成的美麗的圖案,學生在通過觀察,感知,領悟,主動獲取知識,順利建立起全等圖形的概念。這一環節,通過「動手、觀察、猜想「的途徑,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聯想能力。緊接著,我又出示了兩組幾何圖形,以比賽的形式讓同學們找朋友(老師提前講好比賽規則),並要說出他們是朋友的理由,再通過大屏幕演示加以驗證。我考慮到這些問題同學們能夠獨立解決,因此,整個過程我沒做任何的分析或暗示,而是讓他們獨立去找。由於是以比賽的形式出現,同學們都爭先恐後,積極參與。在找的過程中,學生發現了全等圖形的性質:形狀相同,大小相同。鑒於教材特點及初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選用發現法和直觀演示法,發現法屬於啟發式教學,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活動、多觀察,主動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來,最後得出結論。這符合現代教育理論中的「要把學生學習知識當作認識事物的過程來進行教學」的觀點,符合教學論中自覺性和積極性、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一的原則,這一過程,也體現了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從而使學生得到主動的發展。為了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生活實際中,把生活中碰到的實際問題帶進課堂,我先讓同學們找出生活中全等圖形的例子,然後創造性地處理和使用教材,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教學內容.開放式數學教學,是相對於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封閉」的教學系統而言的。它是指把數學教學活動置於一個開放的體系中來進行設計,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融入學生的直接經驗、現實問題,實現內容的開放化;突破教師單向的傳承,融入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現方法的開放化。開放性教學的開放化,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了一份感悟、體驗機會,同時也多了一份創造的激情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真正地學會學習,享受學習,具體問題是:把一塊長方形的土地,分割成全等的兩部分,結果學生很容易做到了。我又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難度:地里正長著名貴的花草,已知虛線部分是空白地,在不損壞花草的前提下,要把這塊地分割成全等的兩部分有什麼方法,應如何來分?結果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他們躍躍欲試,想出了許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把自己的成果很自豪地展示給其他同學,與大家一起分享,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具,在實驗,演示,操作,觀察,練習等師生的共同活動中啟發學生,讓每個學生動手、動口、動眼、動腦,培養學生直覺思維能力,這符合教學論中直觀性與可接受性原則。另外,教學中我還注重不同圖片的顏色對比來啟發學生,運用投影儀提高教學效率。這樣在新課講解這個環節中:(1)充分用教具於實驗的直觀性,有力地啟發學生,培養學生地學習興趣,使學生地思維逐步展開;(2)突出知識地產生過程,教會學生會動手做、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突破教學地難點,為達到本課地教學目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後,我以企業招聘人才的考題:把四個全等的「L
㈡ 數學課有哪些學法指導
上個世紀,中學數學界一直強調「雙基」的教學。二十一世紀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新課標的出現。加強「雙基」、學法指導與能力培養成為數學課的主旋律。那麼在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學法指導、怎樣進行能力培養呢?筆者結合多年的初中教學實踐談點體會如下:
一、 指導學生學會讀書,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文科學科需閱讀,數學同樣需要加強閱讀。只有循序漸進,深刻閱讀才能掌握其數學中的微妙關系、才能養成讀書能力,進而形成自學能力。自學能力的養成是每個青少年學生後繼學習,乃至終身自學的需要。終身學習、終身受教育是新課標的理念。而初中學生一般不會閱讀,特別是初一學生更沒有閱讀課本的習慣。那麼怎樣指導閱讀?
1、指導學生預習。
要求學生提前通讀每節課的相關內容或粗略了解相關內容。所以教師要提前准備好閱讀提綱發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提綱,有目的的去讀課文。然後自己提前作一下練習題。第二天老師檢查預習情況,學生帶著疑問聽課。
2、要求學生學會通讀與精讀。
一般剛開始學習新內容時,要通讀三至四遍相關內容。包括知識點及例題,以及課本中的提問和選學內容,都是通讀內容。盡量讓學生把課文讀透讀厚。精讀一般是要求學生細細地讀讀概念、定義、定理、法則、公理、推論等。這些內容一般都寫得相對精簡而深刻,是數學的重點,所以要求細讀。在理解的基礎上達到識記的目的。
3、要求學生在閱讀課文時達到三到:口到、心到、手到。
口到指閱讀數學課文時要讀得比較流暢。心到指對其內容的內含與外延的理解,深刻體會。手到指在閱讀的同時要對精要的地方勾列出來,或者把疑問寫在旁邊,或者把某些內容精要的歸納總結寫在頁眉上。
二、 指導學生學會參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的能力。
數學課上無論是情境引入,或是新內容的學習過程中的設問,無論是學生相互討論或是老師的矯正歸納總結,無論是學生的口答、做作業練習或是總結等等這一系列的活動過程本身就凝聚著老師能力的體現,進而培養著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能力。學生在參與中。一方面是對其數學素養的積累和提高,另一方面是對學生膽量的鍛煉、口才的培養。以及氣質的培養。特別是每個概念、公式、定理等的形成的探索、以及每個題目的分析和解決。無疑體現學生由已知到未知的探索過程。而這種探索創新的過程正是每個青少年學生終身受益的創新精神和習慣的養成過程。
所以每個數學教師要鼓勵,鞭策學生大膽參與。特別是那些膽小的要主動抽他們回答問題或板演練習。並大大的贊揚他們善於思考問題的行為,哪怕是在回答問題或解答題目中有錯誤的,只要有一部分正確都要加以肯定,大大贊揚。因為探索科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由失敗到成功的過程,任何一個科研課題的成功,無疑不凝聚著科研人員的探索過程和心血。所以數學課中放手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能力,是歷史賦予我們數學教師的使命。
三、 指導學生學會各種思維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個數學教師都知道每個接受數學教育的學生以後工作中並非都要用到所學知識,但數學是鍛煉思維的體操,留給學生的其實是思維方法和能力。這就是數學的魅力。所以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各種學習數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 分析、類比、歸納
初中數學許多概念是描述性定義的,許多法則是從大量的事實分析、類比、歸納出的。
如大量的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分析歸納引進負數的概念。由行程中的方向問題。分析歸納出有理數的運演算法則。由生活中大量的存在著變化的兩個量,進而歸納出函數的概念。由小學中分數的性質,類比得到分式的性質,由分數的運演算法則類比分式的運演算法則。大量的事實說明,分析、類比、歸納這樣的思維在數學中隨處可見。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不但要運用這些思維形式,還要反復向學生指出這種思維形式奧妙所在。讓學生在解題中和在認識數學知識中運用這一思維形式。
2、 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
在數學中由特殊到一般,或一般到特殊也是隨處可見的思維形式。如初一乘法分配律是由具體的例子運算歸納出一般的運算律,又由一般地運算律用於具體的計算中。在幾何中由具體的畫圖,總結出一般的公理。或者由具體的定義、公理、及畫圖推理論證出一般的定理。又由一般的公理、定理作為每個推理論證的依據等等無疑告訴我們在認識事物時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反復運用。
3、 觀察變化規律得出一般結論
初中新課程中,從初一到初三都經常在練習題中安排了一些與自然數變化有關的數列問題,這些題目一般都要細致觀察才能得出結論。
如:一列數:「+1,-3,5,-7,9……」⑴問第100個數是多少?⑵前一百個數的和是多少?
又如:「一條線段插入一點有3條線段,一條線段插入兩點有6條線段……問:一條線段插入N個點有多少條線段?」等等這類題目都需要細致觀察,分析,總結一般規律得出結論。
4、 分類討論
在整個中學數學中,不乏缺少分類討論的題目。這種題目對於從小學剛進初中的學生是困難的,所以更需要指導學生學會這一方法。
如a、b、c為有理數求 的值
又如:「已知是 是直角, ,求的度數」。等等這類題目在數學中要適當的安排一些讓學生練習,學會分類討論解決問題。否則就會遺漏答案。
5、 由條件尋找結論,由結論去尋求條件
在幾何的演繹推理中,這一思維是經常要運用的。一般而言,由條件尋求結論是容易的。但反之由結論尋求條件相對要困難點。但幾何題目中一般由要證明的結論,或要計算的結論去尋找需要的條件。因此在幾何論證中,教師要多介紹一些反推法,讓學生體會。
6、 細讀題目尋求等量關系
初中學生列方程解應用題是一難點。我們在教學中,除了介紹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常規套路以外,還要經常告訴學生要突破尋找等量關系,列方程的難點有二:一是尋找具有等量關系的一句話。二是注意細讀題目,想想哪些是已知的量,哪些是未知的量,哪些是隱含著的條件或等量關系。經常訓練就會突破這一難點。
四、 指導學生學會復習總結,培養學生全面系統認識事物的能力。
我們都知道通讀課文是為了把課文讀厚,復習總結是為了把課文變薄。溫故而知新,只有系統的全面的復習總結才能使知識形成鏈條,從而記得住,領會得深。但初中學生不會復習總結。我們教師除了給他們介紹一些方法以外,還要在每節課,每個單元,每一章學完後要督促學生復習總結。
首先,在每節新課的預習前,或做作業之前,一定要把當天所學知識過濾一遍,運用記憶規律及時把它記住。長期堅持養成習慣。
其次,要告訴學生復習總結知識一定要尋求一條線索,通過這條線索把知識聯系起來,讓知識點形成一串儲藏在我們的腦海里。這種線索可以是知識結構圖,也可以是相鄰關系的文字敘述。
再次,每章學完後除了總結知識以外,還要總結本章的題目類型。一方面讓學生編題總結類型,另一方面教師寫出範例讓學生觀察,解答,系統總結考點區域。把課本中的題目進行變式訓練,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形成全方位的總結。學會全面、系統的觀察事物的能力。
五、 指導學生學會數學語言,培養學生表達數學語言的能力
語文課有文字語言和口頭表達的語言。數學同樣也有表達的語言。它包括對概念、定理等的文字敘述語言和符號表達語言、解題中的邏輯推理語言、幾何中的圖形表達或畫圖語言及列表敘述的語言。所以數學中的文字敘述、符號表達、圖表描述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數學王國,及魅力無比的內在思維形式。所以要學好數學,顯然要學會這些語言的表達形式。不但要讀懂這些語言,而且還要會表達。為達到這一目的,我們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 認識理解每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理解讀懂各種符號的意義。
數學特點是概念多、符號多、圖形多、其語言的抽象性、豐富性、特殊性。所以在加強「雙基」訓練時,一方面要多從正反方向讓學生練習鞏固;;另方面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識記,特別要搞清每個概念,每個定理成立的前提條件。
2、 在幾何入門教學中過好三關
O
B
C
A
一是過好咬文嚼字的概念關。如幾何中常有:「有且只有」、「全等」、「相似」等這樣的字眼一定要讓學生明白。二是過好語言及符號圖形的翻譯關。在圖形,語言,符號表達上架起一座橋梁—「翻譯」。如語言:一射線把角平分成兩個相等的角叫角的平分線。圖形如下:
符號表達:
三是擦亮眼睛過好圖形關。平面幾何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圖形豐富多彩。只有認真的觀察細細體會,才能識別圖形的內在形式,如「矩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菱形」、「梯形」都是四邊形。既有各自特點也有相同特點。因而需細細的品味。
與此同時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中的圖形,把生活中的圖形同幾何中研究的圖形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形成既有感性的直觀的生活中的圖形,又有理性的幾何中的圖形。
3、 教學生在作業中養成規范的邏輯推理及解答的書寫語言。和作圖表達語言。
無論是代數或是幾何,其推理形式都是非常嚴密的。每一步都是需要有根據的,因而要求學生在作業中做到步步有根據,字字有道理。如代數中的數於式的計算必須要以法則,概念為據。方程的解法要以等式的性質及數的運演算法則為據,幾何中的推理論證和解答以定義、公式、定理、推論為據。否則就會變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作圖時既要熟悉各種常規的畫圖語句,又要用尺規規范地畫圖。否則「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綜上所述,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要在狠抓「雙基」的基礎上,再抓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繼而達到培養能力的目的。這項工作其實是一系統工程,在中小學階段,特別是初中階段,要反復訓練,不厭其煩的指導學生才會學會這些方法,逐步形成能力。
㈢ 數學教學中如何指導幼兒的操作
育目標顯性的、可見的實施媒介,而在操作活動中貧乏、單調、式樣陳舊的操作材料,重復出現在數學知識的發展系列之中是普遍的。例如:數的形成的教學中,我們了解到有的幼兒園在從 3 的形成一直到 10 的形成的教學中,幼兒所用的操作實物材料都是蠶豆、花生,圖片材料全是水果圖片,操作材料的一成不變,使得幼兒在操作中沒有新鮮感,不可能產生興奮情緒和操作的慾望。 小班幼兒處於思維發展的感覺運動水平,中、大班幼兒處於感覺運動階段向具體形象階段發展的思維水平,因此幼兒很難掌握抽象的數學概念。由此,教師最好讓幼兒通過和環境的相互作用進行數學學習。一個精心安排的環境能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發展他們的數學概念。例如,教師安排了能為幼兒提供分類學習的環境。在一個架子上,教師擺放了各種不同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積塑片,讓幼兒進行分類;在另一個櫃子上,教師擺放了各種交通工具的卡片,讓幼兒根據名稱分類。二、以游戲形式激發興趣。幼兒最喜歡游戲了,寓教學於游戲之中,使整個學習過程富有情趣,能大大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提高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同時好奇心和相象力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動力,為了引發他們強烈的學習動機,利用玩具和游戲寓教育,是幼兒最容易接受、最樂於參與的一種學習模式,而幼兒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點子,無形中就培養了靈活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如:在 「 大風吹 」 教學中,其目標是練習三層條件的連續分類。老師就扮演了 「 風婆婆 」 ,大家圍著 「 風婆婆 」 坐成一圈,玩 「 風婆婆 」 的游戲, 「 風婆婆 」 隨意舉出一種或兩種以上多數幼兒所共有的特徵,有該特徵的幼兒就要站起來換位置,其他的幼兒則不動, 「 風婆婆 」 要趁著大家換位置的時候,到一個位置坐下,此時會有一位幼兒沒有位置坐,便成為 「 風婆婆 」 ,游戲又繼續開始。利用游戲形式進行抽象的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思維的積極性,使幼兒在愉快的情緒中輕輕鬆鬆、饒有趣味地學習數學。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恰當運用數學游戲,將數學游戲貫穿於幼兒數學學習活動的始終,既能避免數學學習的單調與枯燥,又能增強數學學習的愉悅性與趣味性。 三、利用操作材料激發興趣。皮亞傑認為幼兒是在操作中認知的,提供給幼兒暗含教育價值的操作材料,能夠讓幼兒在操作中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獲取知識。在設計和准備操作材料時,既要考慮美觀性、趣味性,更要考慮材料的層次性,即材料是否能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促使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㈣ 怎樣指導和培養數學教師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邏輯思維也剛剛開始,所以教小學數學是比較有挑戰性的,我的體會是:
盡量用直觀的,講故事的方法來教學。小學生喜歡聽故事。一年級開始學數字,可以講一些數字的故事,舉例講為什麼要有數字等。
2. 盡量講多一些數學背後的意義。如為什麼要有小數,為什麼要有分數,這些數字有什麼用處。
3.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思維能力,可以舉比較誇張地例子。如講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可以舉狗追食物的例子。可以比較誇張地說讓狗跑彎路等。
4盡量貼近小學生的生活舉例。
參考:怎樣學好數學的是十三種好習慣
方法
1、認真「聽」的習慣。
為了教和學的同步,教師應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思想,專心聽老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聽,邊聽邊思考,對中、高年級學生提倡邊聽邊做聽課筆記。
2、積極「想」的習慣。
積極思考老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使自己始終置身於教學活動之中,這是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證。學生思考、回答問題一般要求達到:有根據、有條理、符合邏輯。隨著年齡的升高,思考問題時應逐步滲透聯想、假設、轉化等數學思想,不斷提高思考問題的質量和速度。
3、仔細「審」的習慣。
審題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教師應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教材內容,學會抓住字眼,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旁註、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性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復琢磨,准確把握每個知識點的內涵與外延。建議教師們經常進行「一字之差義差萬」的專項訓練,不斷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4、獨立「做」的習慣。
練習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自然延續,是學生最基本、最經常的獨立學習實踐活動,還是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主要方式。教師應教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盲從優生看法,不受他人影響輕易改變自己的見解;對知識的運用不抄襲他人現成答案;課後作業要按質、按量、按時、書寫工整完成,並能作到方法最佳,有錯就改。
5、善於「問」的習慣。
俗話說:「好問的孩子必成大器」。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帶著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大力提倡學生自己設計數學問題,大膽、主動地與他人交流,這樣既能融洽師生關系,增進同學友情,又可以使學生的交際、表達等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
6、勇於「辯」的習慣。
討論和爭辯是思維最好的媒介,它可以形成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多渠道、廣泛的信息交流。讓學生在爭辯中表現自我、互相啟迪、交流所得、增長才幹,最終統一對真知的認同。
7、力求「斷」的習慣。
民族的創新能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表現,因此新大綱強調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思考問題時不受常規思路局限,樂於和善於發現新問題,能夠從不同角度詮釋數學命題,能用不同方法解答問題,能創造性地操作或製作學具與模型。
8、提早「學」的習慣。
從小學生認識規律看,要獲得良好的學習成績,必須牢牢抓住預習、聽課、作業、復習四個基本環節。其中,課前預習教材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隨著年級的升高、預習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9、反復「查」的習慣。
培養學生檢查的能力和習慣,是提高數學學習質量的重要措施,是培養學生自覺性和責任感的必要過程,這也是新大綱明確了的教學要求。練習後,學生一般應從「是否符合題意,計算是否合理、靈活、正確,應用題、幾何題的解答方法是否科學」等幾個方面反復檢查驗算。
10、客觀「評」的習慣。
學生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本身就是一種高水平的學習。只有客觀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才能評出自信,評出不足,從而達到正視自我、不斷反思、追求進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觀。
11、經常「動」的習慣。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學生的思維帶有明顯的具體性,所以新大綱強調應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學習理解數學,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教師應強調學生手腦並用,以動促思,對難以理解的概念通過舉實例加以解決,對較復雜的應用題通過畫圖找到正確的解答方法,對模糊的幾何知識通過剪剪拼拼或實驗達到投石問路的目的。
12、有心「集」的習慣。
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同一問題多次犯錯。為避免同一錯誤經常犯,有責任民的教師在教室裡布置了錯會診專欄,有心計的學生建立錯誤的知識檔案,將平時練習或考試中出現的錯題收集在一起,反復警示自己,值得提倡。
13、靈活「用」的習慣。
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加以靈活運用,既能起到鞏固和消化知識的作用,又有利於將知識轉化成能力,還能達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的目的。
以上列舉了良好數學習慣培養的主要方面。習慣的培養是一個漸進過程,需要教師有意識的培養,還需要學生有意志,也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只有要求具體,嚴格訓練,反復強化,持之以恆,習慣的培養才會取得理想效果。
㈤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指導學生閱讀課文
古人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思」是學習的重要方法,「疑」是啟迪的杠桿;學習中如果沒有疑問,思維就沒有了依託和內容,那就會出現「學而不思則罔」的現象。因此,在教學中,重視學生讀書,培養讀書習慣和自學能力是改變「教師講,學生聽,有師易,無師難」局面的一個重要手段,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則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基本途徑之一。
數學閱讀是指學生個體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積累,調動潛在的思維靈性,通過閱讀數學教材、教師呈現的文字信息和圖片音像資料、學生積累的素材及課外數學讀物等相關材料,用數學的方法和觀點來認知、理解、汲取知識和感受數學文化的學習活動。有效的數學閱讀可以快速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數學分析、推理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那麼,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呢?下面淺談我在數學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課前精心編擬自學提綱,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莎士比亞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興趣是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的最 大動力。心理學 家希爾博士說過:「人與人之間有很少的差距,那就是對事物有無興趣,這種很小的差距所形成的結果卻是非常大的,那就是興趣可能使你通向成功,無興趣可能使你通向失敗。」
而數學課文不同於語文課文。語文課文有故事情節,而數學課文則是以嚴謹、演繹的面貌出現,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自學數學課文讓學生閱讀有一定困難,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數學課文的教學特點,積極創設的情景,使學生對需閱讀的內容產生興趣。讓他們探索未知,發現新知而積極主動地閱讀教材,激發閱讀的動機。因此,教師必須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及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編擬自學提綱。自學提綱實際是為學生安排了一條思考探索的途徑,這具有定向的作用,讓學生按照自學提綱的順序和要求進行閱讀課文,以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習慣。
例如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一課,編擬好提綱:1、觀察例1的兩個圖形,它們各是什麼圖形,各有幾條邊?幾個角?每個角是什麼角?2、長方形、正方形的邊、角各有什麼特點?3、平行四邊形有幾條邊、幾個角?4、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各有什麼異同?要求學生像閱讀語文一樣根據這些問題進行圈點勾畫,整體粗讀,不懂處細讀,關鍵處精讀,從而知道哪些自己可以讀懂,哪些還有困難。讓學生帶著要求、問題去讀,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在重點、關鍵地方多分析、多思、多動手、動腦,而且可以幫助學生自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找到難點,提高課堂質量。
二、課中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是培養閱讀習慣的根本
貝爾納說:「」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妨礙才能的發揮。「
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是學生形成良好認識結構的紐帶。讀書方法決定了閱讀效果。現代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的過程。因此,引導而且掌握有效的閱讀數學文本的方法是數學教學的關鍵。但是,在教學中我們還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
學生:「唉,我真笨,又把數字看錯了。」
「老師叫我們預習,你預習了嗎?」「還沒有,這個嗎,老師又不檢查,看一下就搞定。」
家長:「老師,我孩子做作業不給他讀題目就會錯,有什麼辦法嗎?」
老師:「現在的學生真搞不懂,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理解,也不想想合格率是9%可能嗎?」
為什麼這些現象在教學中會頻繁出現,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缺乏對學生與數學文本對話的具體指導。像這樣忽視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數學課本自主地獲取知識,會不同程度的導致學生失去閱讀數學課本的興趣,失去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從而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實踐證明,採用個體閱讀和合作閱讀相結合的辦法,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1.運用方法,獨自閱讀學生預習數學課文或獨立練習、測試,都必須經過個體的獨立閱讀,才能讓文本的意義脫離語言的外衣,而煥發出內在的生命光彩。個體閱讀,有以下幾個好方法:(1)咬文嚼字,反復閱讀。指學生主體在反復閱讀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點擊」重點字、詞,展開分析、研究,獲得對文本的深層次感悟。此方法適合於學生閱讀應用題、概念、法則、公式以及解題方法、操作步驟等。當教師引領學生與有關概念對話時,可讓學生藉助「概念的關鍵詞語是哪幾個?能去掉或換成別的詞語嗎?能舉大量的正反例子嗎?怎樣用自己的語言來敘述呢?」等等來理解。經過抓住關鍵詞,反復推敲,讓學生理解一類事物的本質特徵,准確把握結論的內涵。(2)動手操作,理解閱讀。指學生憑借自己已有的生活閱歷和知識經驗多次閱讀數學文本,並藉助算一算、擺一擺、折一折、填一填、畫一畫等實踐活動,去發現、探索、感受、體驗文本的蘊蓄,從而實現與文本的有效對話。(3)質疑問難,比較閱讀。指學生與文本對話時,針對材料中所提的問題和留白之處,或提出問題,或認真地思考、驗證、比較書上的結論,搞清每個概念、每個算式、每個圖形的意思及知識的前後聯系。這幾種方法有時可單獨使用,有時可綜合使用,如真正掌握,肯定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下面以《解比例》為例,說說學生是怎樣質疑問難,比較閱讀的。教學時先出示「30:12=45:x 」。學生一般是這樣解的:解:30x=12×45,30x=540, X=18 此時老師可適時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書上和我們解的一樣嗎?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疑問嗎?生 1:「老師,書上為什麼不先算出12×45的結果呢?」(質疑)生2:「我知道,這樣可以約分,能使計算更簡便。」(釋疑)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質疑問難,較好地掌握了解比例的方法。
2、藉助「論壇」,合作閱讀
「對話」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特點,由於學生的個性差異,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是千姿百態的,如果學生的閱讀只停留在個體的理解上,那就達不到提升學生思維的目的。因此,可設置一個「互助論壇」。讓學生在「互助論壇」里聆聽多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進行自我認識、行為等方面的調整和提高。 「互助論壇」每周舉行一次,內容可以是數學閱讀時的疑難問題,也可以是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典型錯題。論壇的操作按「閱讀文本——同伴互助——現場對話——教師引領——實踐再創」展開。
「互助論壇」為學生提供了同伴互助、相互學習的好機會。同學們以開放、坦誠的心態共同展開心與心的平等、深入的對話,這是確保學生進行數學閱讀的內在要素。
三、課後「作業+數學筆記」提升閱讀能力
現實生活蘊涵著許多的數學問題,但是學生卻常常熟視無睹,以至於不能理解相關的數學材料。在作業中加入「數學筆記」,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儲備相關的生活材料,可有效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涵。「數學筆記」的內容有反思、預習記錄和儲備相關學習資料。如,在預習「三角形的認識」時,有一位學生就寫了這樣一篇數學筆記:今天,老師讓我們先來預習一下明天要教的內容——三角形的認識。我仔細地看了課文,才知道了許多有關三角形的知識。特別是三角形的穩定性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怪不得爸爸平時修凳子時都是釘成三角形的形狀呢?看來,知識真有用。又如學習「統計初步知識」時,讓學生調查記錄生活中的統計現象……這些生活資料都是非常好的數學學習資料。如上活動的開展,增加了數學閱讀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引領學生數學閱讀能夠激發學生興趣,豐富學生的數學素養;能夠使學生掌握數學閱讀方法,提高學生閱讀數學文本的能力,培養學生主動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成為一個會學習的人。因此,我們教育工作者應充分提供一切可能的機會以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生學會數學閱讀,使我們的數學閱讀之花芬芳燦爛、奇香四溢!
㈥ 怎樣指導數學教學設計
一、准備的策略1、分析教材新教材具有聯系生活、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注重建立探索式的學習方式等特點。作為教師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挖掘新教材內涵,利用新教材課程新的優勢,用好、用活教材。上課前的課時分析時應考慮的諸多因素,如:本節課教學重點、難點是什麼?;教材內容與課時教學目標的實現是否是必須的?;需要補充什麼或是刪減哪些?;需要調整什麼或是融合哪些內容?;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如何滲透?;教學如何導入又如何結尾?2、分析學生「知彼知已,百戰不殆。」能否實現有效教學,關鍵在於能否備好自己的學生。我們可以這樣分析學生:學生是否已經具備了進行新的學習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學會的知識和技能?沒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樣?哪些知識學生自己能夠學會?哪些需要點撥和引導?3、處理教材把握教材中豐富的信息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的使用價值,有效利用教材資源。教學時,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還可以改變教材的呈現形式或調整、補充教材資源,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慾望。也可利用學生生活中的或當地特色的學生感興趣的素材為教學所用,大膽、合理地進行補充、開發新的信息資源,並進行重新設計,使之有利於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更好地體現新的教育教學理念。4、設計預案教學之前根據新的課程理念、教材的編寫意圖、影響學生課堂情感的因素、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生原有的情感反應狀況、教師本人的教學風格、手段和方法,從而策劃出符合實際而又風格鮮明的教學預案。在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包括縱向的教學順序和橫向的師生交往形式,教師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多種教學藝術,優化教學結構,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並採取相應的對策,即對整個教學過程所進行的一種有準備的、有意識地預設。二、實施的策略1、轉變教師角色《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一觀點已逐步被廣大教師接受,但話語層面上的認同並不能自然生成相應的教學行為。怎樣合理地組織教學活動?怎樣恰當引導學生探究、交流?怎樣以學習共同體一員的姿態,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夥伴?這些問題讓我思考著、探索著,並要求我們實實在在地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2、引導自主探索課堂教學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陣地。教師要進行開放式教學,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時間、空間和學習方法上體現一個「放」字,確保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自主選擇學習方法。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用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發現和掌握數學知識。力求做到:問題讓學生提,疑難讓學生解,方法讓學生悟,思路讓學生講,錯誤讓學生析。3、關注體驗感悟學生的體驗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與單純的模枋,的是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體驗、感悟。一位老師這樣設計「10的認識」:先從生活中找「10」:10個手指頭、一(10)班……小朋友興趣盎然,紛紛舉例。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影密切相關的情景,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4、強化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利於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新教材提倡課堂學習活動化,因此可以把學生分成各種各樣的合作小組,進行角色表演、游戲、做分工、完成項目以及陳述、討論、辯論等。但要注意兩點:一是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明確的合作任務,每一位都有事可做,有話可說,有問題可想;二是要創設合作的氛圍,並採用多樣化的合作方式。三、反思的策略教師自我有效反思可貫穿教學全過程。課前反思:學生的學習狀況、課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課程資源以及教師本人的教學風格、手段和方法;課中反思: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拘泥於原有的教學設計,要根據課堂上的實際狀況及時作出調整,隨時思考教學策略的運用是否妥當等,及時對原有的教學設計進行「二度設計」;課後反思:教學目標是否達到了?如果達到的話,有哪些標志?事先的設計與實際的進程之間的差距如何?如果有,你是怎麼處理的?教學中還存在哪些問題?哪些是關鍵性的問題?你打算在後繼的教學中如何解決這關鍵性的問題?在教學中有無讓你印象深刻的事件?如果有的話,記錄下來。通過反思進行總結,通過反思加以調整,通過反思實現發展。總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效益,我們教師要在數學理念上堅持改革創新,開拓進取,努力開創小學數學教育的新天地,在教學實踐上,堅持「扎實有效」的原則,努力把新的教學觀念體現在每一個教學活動之中,使我們的數學教學走向求真、求美、求簡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