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戰術理論的指導思想
⑴ 什麼是武術的思想淵源
武術是中國傳統的體育項目,是從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是以「內外兼修」、「術道並重」為特點的運動。在其源遠流長的發展過程中,武術攝養生之精髓,集技擊之大成,玄機秘法,深奧莫測,蘊含中國傳統哲理之奧妙。武術作為一種技能和技藝,還有待於人們去認識去挖掘、整理和發展。
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為了獲取生活資料,生存自衛逐漸學會了使用拳打腳踢、絆、摔、等動作,手格猛獸,尤其是私有制萌發後,部落間的戰爭使人與人相互打鬥的技術不斷發展。散手古稱:相搏、手博、白打、拍張、手戰等,又稱打擂台,俗稱散打。
春秋戰國時戰爭頻繁,「相搏以較普遍在軍隊中和在民間也有了較技的場面出現,加之在軍事上,兵法理論的傳播及在武藝的理論上也有發展。
秦朝時叫「手搏」,比武已十分盛行,1975年在湖北江陵縣鳳凰山的秦墓中出土的文物上就有「手搏」比賽的場面。
隋唐五代時,「手搏」、「角抵」,倍受重視,比賽幾乎形成制度,當時的「手搏」、「角抵」比賽中可看出大體規則情況,一、不按體重分級;二、主要用踢、打、摔的技法,活動場地多在方形的檯子上進行,沒有護具,比賽時多赤身穿短褲,犯則處罰不明顯,獲勝者給於重獎。
宋代「手搏」作為強身、活動手足的重要手段,比賽很盛行。
元朝、明朝時徒手較量的技藝發展的很迅速,正規的比賽民間叫打擂。
清代伴隨習武的盛行和農民運動的開展出現了不少練武的「社」、「館」因而通過比武較量發展技藝,「打擂」在民間也很流行。
民國初期,習武開禁拳技之風蓬勃一時。
1909霍元甲在上海創辦精武體操學校,1910年3月改為精武體育會。
1928年10月,中央國術館在南京舉辦第一屆國考,比賽10天。參加者是國術館的教師和學生,散手比賽三局二勝,採用雙敗淘汰制。比賽在長方形的場地上進行,打法不限流派,不以體重分級。
規則要點不帶任何護具,凡用手、肘、腳、膝擊中對方任何部位得一點,擊中眼部、喉部、襠部為犯規,犯規三次取消比賽資格,犯規嚴重者一次即取消比賽資格。
1933年中央國術館在南京舉辦「第二屆國術國考」,大部分省市都派有代表,人數不限,項目有男、女散手,男、女短兵。
新中國成立後,武術被當作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加以繼承和發展。1952年武術正式被列為推廣項目,先將武術套路運動形式作為推廣表演競賽的重點,但散手仍在民間流行,1979年3月至1987年,國家體委搞了多次的試點,散手在民間武術界也很盛行,1979年3月至1987年,國家體委搞了多次的試點,調賽和研究。
1985年在南寧舉行了首屆全國公安武警系統的武術散手比賽,從此成為公安系統每年一次的正式比賽。
1988年,中國武術協會首次舉行了國際武術散手擂台邀請賽。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近60名運動員進行了3天的激烈角逐。
1989年,散手被批准列為體育正式競賽項目。
中國武術歷史悠久,它的拳種繁多,門派林立,不僅僅是其攻防自衛,養身健體,藝術審美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武術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和哺育中發展起來的,受中國古代道家、儒家、釋家等諸子百家等思想的影響又含涉有傳統醫學、孫子兵法等理論,形成了獨有的武學文化。古代的哲學思想辯證法無不體現在武術的理論與實踐中,如:太極說、五行說、八卦說等,陰陽學說、剛柔說、生克制化等的辯證思想,儒家的藝無德不立,尊師、謙和、忍讓等武林遵奉的道德標准。佛家的慈悲為懷,以仁為本,化惡揚善等戒條。結合傳統醫學的養生、傷科推拿、以及孫子兵法在技擊中的運用,對傳統武術的發展在理論上起到核心的指導推動作用。
武術發展到宋元以後已形成眾多武術流派,明代以後發展更加迅速,拳種繁衍眾多,派別林立,清初黃宗羲曾有內、外家之說,明末清初,武術界又常有所謂南派、北派說,認為南派以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為主,北派則有彈腿、查拳、八極、八翻、通背、劈掛、戳腳、少林、長拳、迷蹤、地躺拳等、又有以自然、山川地理分為:武當派、峨眉派、少林派、衡山派等等,又有以太極形意八卦為內家:少林等為外家,又有以動物命各的象形拳,如:虎拳、鶴拳、螳螂拳、鷹爪拳、猴拳、蛇拳等,中華武術可謂博大精深。僅以中國武術大詞典收錄的流傳於全國各民族人民中間的武術拳種就有320多個,拳術套路750多種,各種器械套路720多個,可謂百花齊放。
但不論何拳種都講神形兼備,內外兼修,陰陽對立統一觀等古老的哲學思想無不滲透於武術的術道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直接交融顯現在武術的理論和實踐中。許多拳種十分強調剛柔相濟、節奏分明,如長拳的要求,動如濤、靜如岳、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站如松、轉如輪、折如弓,等從不同的側面體現了陰陽的關系。有技擊運用的動態來講,陰陽也無處不在,如:出手為陰,收手為陽,攻為陽,守為陰,技法運用講,以柔克剛,以剛制柔,避實就虛,引進落空,後發先至,陰陽變換等生克制化的道理,化解、消卸、牽引發放、先發制人,以快打慢,陰陽轉換等在武術中隨處可見。
傳統武術講究形不破體,力不出尖,腰如軸立、手似星串、外松內緊、意氣領先、有進有退、佔中求園、抽轍轉環、伸縮往來、靈活巧妙、起伏跌宕、旋轉變化、的節奏韻律,要求上虛下實、中盤靈活、下盤穩健、閃展靈活、斷護嚴密、功守兼備,兵法的戰略戰術思想的融合和古代的哲學思想,蘊含著中國傳統哲理之奧妙。中國傳統武術講「巧」的追求,而不同於西方人力的崇拜。
武術的技擊散手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武術學以致用的體現。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體育走進千家萬戶。隨著市場化的深入,散打愈來愈受到國內外人們的喜愛,在其發展的過程當中,有過不少曲折沉浮。自1989年,散打被國家體委批准列為體育正式的競賽項目以來,對宏揚中國武術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散打即有別於其它體育項目,也有別與世界各國的搏擊術。散打是競技體育的運動項目,突出了對抗性的特點,為了安全,取消了易至人傷殘的打法,如:拿法、肘法、膝法等技法,並規定了禁擊部位:襠、後腦、頸等部位。武術散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是在傳統武術技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運用踢、打、摔的技法來展現,在規定的場地上,遵循制定的規則來完成比賽。
散打近年來在各級體育部門的領導下發展很快,結合現代科學的訓練方法水平在不斷的提高。
隨著世界體育的蓬勃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參與體育觀注體育以然成風,各國武技的相互交流也在迅猛發展,爭相推向奧運。人們在觀賞它的審美價值外,更關注它的實戰性。
在中美之戰散打對拳擊的勝利之時也要看到不足,散打在世界搏壇的位置和危機感,現在放開了對膝法的限制但還夠,過多的限制只會束縛自己的手腳。現在世界自由搏擊的堀起,各國武技的發展,要使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永立世界巔峰,就要在加強散手科學訓練的同時,挖掘傳統的武術技擊理論和技擊方法,去偽存真、融合在散打的教學訓練中,更好的宏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博大精深的技擊術,找回武術的魂魄,揚我國威,強我民族,迎接來自各國武壇的挑戰。
⑵ 什麼叫戰術理論
戰術理論是戰斗方法、藝術在理論層次的高度升華,是抽象化、系統化的理論體系。
總的來說就是以最小的損失換取最大的戰果的一種思想理論:
以多打少,以優勢打劣勢,以長擊短,集中兵力消滅敵人;
火力集中,以最快的速度優先消滅最容易消滅的敵人;
火力優化,最大化火力的有效輸出
對敵原則:盡最大可能最大化地減少敵人的火力;
自保原則:保存自己才能消滅敵人。
而這種思想往往在局部戰爭或小規模戰爭中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更加有效的消滅對方和保存自己,但是這種理論也有其局限性,在戰爭中不能生搬硬套,因為人是活的,要根據戰場情況使用並進行改良。
⑶ 世界軍事大國步兵戰術的指導思想
近現代步兵的理論既運用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
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結束以後,機械化戰爭的理論日趨完善。通過二戰的洗禮,各個軍事大國對機械化戰爭理論(包括德國在二戰前提出的最著名的機械化戰爭理論:「閃電戰」)有了更加深入、透徹的了解。美蘇等一些世界軍事強國也已基本上實現了從「摩托化部隊」過渡到「機械化部隊」的轉變。步兵也逐漸向「多兵種合成化」方向邁進。
一戰時期以陣地戰為主,一聽到沖鋒號,步兵從戰壕一涌而出,冒著敵人的機槍奮勇向前,然後......死傷慘重。
在1922年,英國軍事家富勒先生與坦克專家利德爾.哈特先生,就已提出了「高速坦克戰理論」。二人指出:在一次世界大戰中,把步兵作為核心,讓坦克為步兵掩護,打陣地戰的作戰方式已落後於時代;應該以坦克為核心,把坦克等與之配套的裝甲車、自行火炮等一系列武器集中起來,成為一隻「鐵拳」,形成「突擊力量」;而在此基礎之上,再調整、編制、配置相應的步兵部隊——這就是機械化戰爭理論最初的雛形。但在當時的英國,這種前衛的思想並沒有得到重視。與之類似,繼英國之後,美國、德國、蘇聯也都提出了類似的機械化戰爭理論——「閃電戰理論」。但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唯有德國人在短暫的舉棋不定之後,立刻實施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第一次將理論付諸實踐。並最終在1939年——1942年,使第三帝國的鐵蹄橫掃了整個歐洲。這一時期最先進的步兵戰術以德國最具代表性。
二戰結束之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歐洲地區屯兵百萬,以東西德之間的柏林牆為界,劍拔弩張、枕戈待旦。這一時期的步兵作戰,加入了一個新名詞——「步坦協同」:坦克與步兵相互配合,互相掩護,達成戰術目標。為此,又一種新的武器孕育而生——「步兵戰車」;它是為了能讓步兵在作戰時緊跟坦克的步伐,進行「機械化沖鋒」,並為步兵提供掩護的一種新型戰斗車輛;步兵只在接近敵軍陣地1.5—3公里時才下車作戰,直面敵人的槍口發起沖鋒,從而大大減小了步兵的傷亡。(二戰時,步兵只能坐在坦克上面才能跟緊坦克的速度發起沖鋒,但這樣往往使步兵成了活靶子)。這一時期的步兵以蘇聯最具代表性:龐大的坦克集群,全面機械化的步兵,大炮兵主義。
冷戰結束之後,1991年的海灣戰爭可以說是機械化戰爭的巔峰的之作,而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已出現了信息化戰爭的雛形。現如今,步兵可以不再端著刺刀、冒著槍林彈雨去沖鋒陷陣,步兵邁向數字化,稱之為「數字化步兵」,士兵成為一種信息源和信息終端。這一時期步兵最先進的代表,毋庸置疑,就是美國:數字化設備,生存擺在第一位。
⑷ 我擁有中外拳術27種還總結了戰術思想,武術原理怎麼樣讓才能超越自身。老是感覺缺些什麼好空虛啊。我還
還是繼續堅持下去吧,這是練武的一道門檻。剛開始練,每天都有進步,很有感覺。當你練到一定程度,會感覺自己進步慢或一點進步都沒,感覺自己空了,進而產生迷茫。
不光練武如此其他技術同樣,鋼琴家郎朗就說過,自己練琴兩年後,突然感覺自己沒有絲毫進步,認為自己不是那塊料,決定放棄,經過別人勸導、自己努力,終於克服困難,成為一代大師。
所以,堅持堅持在堅持,就是練功訣竅。
還有種可能,你把自己目標訂的太空。目標空泛,只知道自己要練武,成為武林高手,沒有一個具體的,有條理的,切合實際的規劃,沒有專人指導只是自己胡亂摸索,遲早走進死胡同。
再說你都有中外拳術27,總結了戰術思想,武術原理,宗師做的都被你做了,還有什麼好迷茫?
自己見解,望你莫看不上眼。
⑸ 自由搏擊與傳統武術的區別
自由搏擊不拘泥於任何固定的套路招式,而是提倡在實戰中根據戰況自由發揮,靈活施展拳、腳、肘、膝和摔跌等各種立體技術,長短兼備,全面施展,以最終擊倒或戰勝對手為目的。「告訴我基本原理,我將得出適合我自身的獨特的技法。」這就是自由搏擊拳學理念的最佳概括表達。在此思想指導下,經過數十年的實踐和取長補短,自由搏擊已然形成完美的理論和技戰術體系以及競賽規則辦法。其實「自由搏擊」可以用拳法和腿法等技法。
武術,又稱國術或武藝,其內容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鬥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
比較來說的話,自由搏擊只是武術中技擊的一部分,但是武術高手未必能幹過自由搏擊的運動員。可以這么理解:武術的范圍很廣,而自由搏擊抽取了實戰技擊的一部分並加以強化---這么說未必恰當,因為自由搏擊的起源與武術無關。
⑹ 中國傳統武術理念是什麼包括哪些精神
武術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載體。套路形式是中國傳統文化重「道」的思想的一個具體體現。中國傳統哲學十分重視「道」,強調凡事都要合乎道,合乎規律,講究規矩,中國的詩詞歌賦、舞蹈戲劇、書法繪畫、園林建築都講究一定的程式,武術套路也如此。
武術 不僅強調外練,更注重內練,「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正是對武術技術練習的恰當描述。「重智輕力」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特點,從先秦時期的莊子「以巧鬥力多奇巧」、「後發先至」的理論,到明清時期太極拳「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的技法,無不體現了中國武術「尚巧」的特色。
中華武術精神有三點:
1、武術精神對愛國主義精神的塑造 在中國武術史上,很多武技高超的人和普通習武者都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首要目標,他們為保衛國家和民族的安危不謀私利而秉存大義,不畏強暴而從鮮血和生命捍衛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完整。
2、中華武術對追求真理、強調獨立人格精神的塑造中華武術的學術淵源,中國武術受中國古代哲學影響而形成的這種從低級到高級,由個人及社會直至整個宇宙的認識和實踐過程,使人的認識論和實踐論達到了很高的境界。通過學習武術,無疑培養了窮盡真理的人們的通於探索和追求獨立人格的精神
3、中國武術對中華民族兼容精神的塑造。中國武術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它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和獨特表現形式,一方面與中國的釋家玄儒、政治倫理、兵農醫藝等相互聯系,互相作用,共同組成絢麗多姿的中國文化整體,另一方面則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整個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中國武術源遠流長,其中融匯了中國的哲學、醫學、兵法、技藝、教育、美育等等,表現出博大的兼容精神一綜上所述,中國武術在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影響下形成的武術精神,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
⑺ 傳統武術的重要文化特徵是
武術在中華大地上綿延數千年,由於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在當今世界眾多的體育項目中,武術是個最富哲理的運動,有其五彩繽紛的文化內涵。從武術運動的發展過程和文化形態的形式來看,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國古典哲學是武術的思想淵源
中國古典哲學的范疇很大,包羅了許多傳統思想及學說流派,影響較大者有道家哲學、周易學說、五行學說、太極哲理以及孫子哲學等幾個方面。我們將從古典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三個方面來探討武術的思想淵源。
古典哲學的本體論
我國古典哲學的本體論是樸素的唯物主義,它認為「道」是世界的本源,「氣」是「道」的體現,並以「氣」的聚散來解釋生命的形成,氣聚則生,氣散則死。在古代武術理論中,「氣」被視為武術的原力與本根,是武術生命的精微所在。武術 的種種外在形態,如武術功能、神韻、絕技等,均為「氣」的演化與體現。由於生命的盛衰變化都是「氣」作用的結果,人體「氣」的質量好壞決定著生命狀態的優劣,因而「氣」也被視為武術養生的理論基點。
在我國古代哲學中,天人合一的觀點也是本體論的范疇。所謂「天人合一」,既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統一。武術是人體的運動,要達到武術的目的,練武實踐必須順應自然,效仿自然,遵循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達到與宇宙自然的統一與和諧,以尋求發展。
武術的認識論基礎
「知行合一」是武術的認識論基礎,是武術發展的重要機制。所謂「知行合一」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對事物的認識首先是切身體悟,進而指導實踐,認知與實踐是統一的,一致的。這一理論在武術中的表述經常是「學以致用」、「直覺體悟」。中國武術是在一定的社會需要下而產生的,學以致用正是演練武術的宗旨。而武術的意境、神韻等又很難用言語表達,這就要求學者用直覺去領悟體驗、進而把握。這也是我們民族傳統思維的特點。
武術戰略思想的基本原則
「反者道之動」的方法論構成了武術戰略思想的基本原則。其意思是說,對立的事物向其反面轉化是運動的規律。也就是說,剛能克柔,柔也能克剛,強能勝弱,弱也能勝強。因而,中國武術便要求技擊必須符合剛柔相濟、陰陽和諧等原則。
中國古典哲學對武術的影響是深遠的,其他如基於周易哲學的武術陰陽觀,以陰陽八卦化生觀念為理論基礎的八卦掌,以五行學說為理論思想原則的形意拳,以太極哲理為精髓的太極拳,以及以孫子哲學為指導思想的武術技擊戰術觀等,都有力地證明了中國古典哲學是武術的思想淵源。
二、濃郁的武德觀念是武術文化的重要內涵
所謂武德,即武術道德,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所應有的道德品質。
⑻ 對於大學武術課程,它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傳授武術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幫助學生形成武術特長,理解武術類運動文化的傳統與特點,能夠勝任中學教學和社會體育指導;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探究學習的習慣以及自學和自練的能力,具有獨立思考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