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級課外閱讀指導
『壹』 怎樣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分析能力
一、課堂對學生進行精讀指導
對於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初次接觸閱讀文時,老師一定要有耐心地引導學生讀通讀懂,並告訴學生,閱讀文後的習題很容易,只要到短文中去尋找答案,當學生沒做正確時,鼓勵他再來一次,當學生做對時,要立即給予表揚,舉一反三,多次訓練。對於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語言知識與閱讀時間也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布置相適應的閱讀任務以外,在課堂上適度的精讀指導是相當有意義的,教師必須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語言,掌握必需的篇章知識,弄清語言各層次之間的制約關系以幫助他們正確預測,有效推理。教師可以靈活的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和反饋閱讀理解的情況。二、課外引導泛讀,提高閱讀興趣
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應使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量。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建立起語感,才能使閱讀有所提高。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文章的能力,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興趣。孩子在家庭閱讀時,父母應經常關注孩子的閱讀情況,讓他談談書的內容或對書的評價,避免盲讀。三、訓練答題技巧
閱讀能力培養的最終目的是答題時取得最大的正確率,所以教師要正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教學生掌握必要的答題技巧
1、至少讀兩遍時再做題。
2、遇到生詞教學生這樣處理:① 利用構詞法知識猜測詞義 ②一般的人名和地名可以不理解③ 有些名詞要根據上下文意思來猜測其意義
3、弄清問題
①有的問題是根據文中的一段話設計的,因此可以從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確的答案 ‚有的有的問題是根據整篇文章設計的,要求學生認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據文中提供的線索或信息進行邏輯推理。
4、採用排除法在這樣精泛結合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得到了鍛煉,而且學生的思維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養
『貳』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中高年級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重視單元導讀,培養單元整合意識
解讀教材發現,每個單元都是圍繞一個專題把各項教材內容組合成一個整體的。每組教材的「導語」,通過簡單的幾句話,點出本組的專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簡短的導語點明了本組的主題--童年。後面的課文、語文園地等都圍繞這一專題來安排。這樣的編排體系,體現了《課程標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瑣,加強整合的思想。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首先關注導讀的導向,並根據導讀進行有意識、有針對性、有重點地進行訓練,而且在教學中讓學生養成閱讀導讀的習慣,在每單元學習前花上三、五分鍾讀、議導讀,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單元整合意識。
二、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習之母。正如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毫無興趣,只是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願望」。小學語文閱讀,是學生個體的自主閱讀。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本,營造民主和諧的閱讀氛圍。教師應面帶笑容,和藹親切,愉快的和學生進行交流、探討,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學生,讓學生想讀、樂讀、真讀。如在教學李白詩歌《望廬山瀑布》之時,先放輕音樂,然後用幻燈或信息技術展示廬山瀑布的奇麗、雄偉、壯觀之景,師生在聲、像情之中進入詩的意境,心隨情動,情動與辭發。同時,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其啟蒙而引其趣」,引導學生閱讀興趣的堅持,讓學生保持一種新鮮感,興趣持久。
三、鼓勵探究,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
古人雲:「學貴多疑,小疑小進,大疑則大進。」現代心理學家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思維總是以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告終的。在新課程教學中,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大膽去探究,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主動去思考,咀嚼文本、品味文本,讀懂文本,讀活文意。
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我一般遵循如下的「三步曲」:先學會提出一般性問題,然後逐步過渡到會對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問題」,進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問題。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實際應用和創新能力。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十九課《最大的書》時,教師板書課題後問學生:「看了這個題目後你想知道些什麼?」學生就題目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問題,如「最大的書是什麼樣子?」「為什麼稱為最大的書?」「最大的書在什麼地方?」……這些問題的提出為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教師再指導學生合作學習並稍加點撥,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成於思、思源於疑」。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躍的表現,也是學生創新思維的活動的具體特徵。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大膽放權:一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大膽思考,大膽提問;二是創設民主、寬松的閱讀環境,拓展學生的閱讀時空;三是精心設計「問題」,教會學生質疑,深於文本探究。如教《山行》這首詩時,任讓學生閱讀,品味詩中作者的心情以及讓學生自己在回家路上時有什麼感受,談體會。
四、教會學法,提高學生閱讀思維能力
1、分布閱讀,培養良好讀書習慣。正確朗讀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習慣的培養,是小學語文課堂重要的教學任務,應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教學中,我採用「讀書三步曲」,首先要求學生讀正確,讀流利;第二步則是讀出情感;第三則要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這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讀書,實現了師生與文本、與作者心靈交流,這樣的讀才有實效。
2、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多元化解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思維永遠是以問題開始的,鼓勵學生對文本嘗試多角度質疑問難。比如在教學《將相和》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思考點:(1)藺相如會不會與和氏璧一起撞柱子,為什麼?(2)澠池會上,秦國與趙國是打成平手還是分不出勝負?(3)廉頗負荊請罪,他到底有沒有罪?這一設計,學生閱讀後,會眾說紛紜,思維非常活躍。
3、發展求異思維,突出創新思維。如教學課文《落花生》時,雖文本朴實無華,但真情實感躍於紙上。讓學生反復閱讀,品味花生與做人有什麼聯系?平凡與偉大,怎樣理解?
4、拓展思維空間,激勵想像創新。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世界的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一千個讀者,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豐富學生的想像,培養學生的發展性創造思維。如一問多答,一詞多解。教學《跳水》一文時,讓學生閱讀,想像「當船長逼兒子跳水時」,會有哪些結果,你對此有什麼感受?從而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收獲。
『叄』 如何指導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做好閱讀與作文
課題提出的背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閱讀與口頭表達、書面表達的關系是一個語文教學的老話題,早有定論。閱讀多、閱讀廣泛促進學生口頭、筆頭表達能力的發展,而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也必須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量。
《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在階段目標第一學段中指出:「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在閱讀中積累詞語。閱讀淺近的童話、語言、故事……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喜愛圖書,愛護圖書。」第二學段中指出:「……初步學會默讀……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第三學段中指出:「……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誦讀優秀詩文……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少數語文水平較高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於課外看書。」
時代在發展,電視、錄像、廣播、網路等媒體對學生深深吸引,造成學生對文本的不喜歡。因而學生厭讀課外書的現象普遍存在。
學校老師比較重視語文課堂教學,但對課外閱讀並不重視,甚至不問不管。即使向學生發出課外閱讀的號召,也不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
當前,對課外閱讀指導與培養學生口頭、筆頭表達能力的相關研究可供借鑒的經驗不多,教師無從下手,也就畏而避之。
農村文化環境較落後、家長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學生接受各種教育的途徑少、家長適時引導教育孩子的意識較差。因此,與城市學生相比,口頭表達和寫作的能力較差。
『肆』 如何有效指導中高年級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如何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學生知識面,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已成了擺在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新課題。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有必要引導學生接觸更多的人類文化,讓他們充分品味各種各樣的書籍精品,只有這樣,才能豐富學生的情感,拓展學生的認知,陶冶學生的性情,完善學生的人格。那麼怎樣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呢?
古人有「書中自有黃金屋」之說。朱熹也曾指出,「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杜甫所提倡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無不強調了多讀書廣集益的好處。因此,當新世紀拉開帷幕的時候,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能不深思:應該如何及早的引導學生去正確面對紛紜繁雜而又豐富多彩的閱讀世界,博覽群書,開拓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不斷提升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從而使學生的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長,潛能得以充分的發掘,以淵博的知識去適應和面對未來社會的需要和挑戰。但是,現實卻讓我們感到憂心忡忡。現在學生的課外閱讀還是相當貧乏的,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 1、不會讀、不想讀。拿起書來,無從讀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沒有收獲,也沒有嘗到閱讀的樂趣,所以不想讀。隨著電視、電影、網路的不斷發展,使我們的學生更不願用大量的時間,去面對枯燥乏味的文字,其他的媒體幾乎奪去了學生所有的課外學習時間。有些學生寧願看兩個小時的電視,也不願意讀半個小時的課外書。從而使本來就不足的課外書也往往積滿了灰塵。 2、沒有時間讀不會讀、不想讀。教師、家長留給學生的作業過多所致。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減負的同時,大量的習題,重復的練習,仍充塞了學生的空間。3、沒有書讀。小學生喜聞樂見的、高質量的、緊跟時代的課外書籍十分缺乏;學校的圖書室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只在數量而未在質量上進行圖書配備,大大影響了孩子的閱讀量。有些家長在擇書時有些盲目,或是書目過於單一——絕大多數家長以買作文選為主,造成閱讀面狹窄;或是盲目聽從孩子的意見,選擇了一些要求過高或過低的書籍,不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或是乾脆放任自流,造成了一些有害的書籍也出現在孩子的書桌上。這種種現象就要求我們要立刻行動起來,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的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指導,落實《新課標》對學生提出的閱讀的要求,同時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下面,我就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談點自己的看法。
『伍』 如何進行小學高年級閱讀指導
多看些課外書多做些閱讀題,每次做題前先把短文讀3遍,弄清文章的文體,理清文章的脈絡。根據不同的問題的答題模式來回答。
『陸』 如何指導高年級學生有效閱讀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而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門,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各種能力的重要環節。《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對我們的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新課改不斷推進和深入,我們的語文課堂也正悄悄地變化著,改變了以往封閉、僵化的「小語文」課堂,變得更加有活力與朝氣。但是卻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
(1)閱讀課熱熱鬧鬧,感悟不深。許多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以讀代講,支解了教材的豐富內容,學
生對課文整體感悟。這些都嚴重影響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2)觀摩課轟轟烈烈,存在「作秀」的嫌疑。《語文新課程標准》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是卻變成了小組討論的秀,三五成群幾個湊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合作」。這樣的教學,根本談不上是「有效」的教學。
何為「有效教學」?課改專家崔允郭博士曾說:「教學有沒有效率,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科學,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如何向課堂四十分鍾要效率?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語文知識,在閱讀教學中得到主動和諧的發展?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在這里,我將結合教學實踐,對閱讀教學談幾點有效性策略。
一、激發興趣,敲響「第一錘」
名特級教師於漪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導入是這門藝術之中的序幕,它關系著學生的注意力是否能迅速集中,是否以最佳的狀態進入學習活動。我們要重視這「第一錘」
1)巧妙設疑。小學生好奇心強,巧妙設疑正好迎合了他們的這種獵奇心理。設疑可以從課題入手,也可以從內容入手,我在教學說明文類的課文時,喜歡採用這種方法,以激發學生們的好奇心以此來敲開學生的心門。
(2)以「趣」激「趣」。即用有趣的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第一錘」要敲到學生的心坎上,就應該找准學生的興趣點。我執教《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藉助多媒體這個有聲有色的平台,播放了神奇的海底世界,各種各樣的魚在海底穿梭往來,五光十色的珊瑚翩翩起舞,海星在水底慢慢地蠕動……孩子一下子就被這奇妙的世界所吸引,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也有很大的幫助。
(3)以「情」燃「情」。特級教師竇桂梅就非常善於煽情,老師富有激情的話語可以縮短學生與文本的距離,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當然,「第一錘」要掌握力度,切莫「過」了頭,要把握時間,不要喧兵奪主。
二、注重策略,培養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所以我們更應該重視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1)「讀」字當頭。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以讀為本」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師的共識。在閱讀教學中,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受到熏陶。同時,教師要學會放手。江西省教育廳教研員徐承芸同志她認為我們在上閱讀課時,問題要少提,書要多讀。我在閱讀教學中大膽嘗試,放手讓學生去自讀,深入感受課文內容。而這一過程,我只是在必要時適當地簡單引導。這樣,學生不但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取了知識,同時有個別學生還提出了對文中內容的獨特見解,使作者情感得到了深化,內容得到了延伸。在檢測中的閱讀部分,能獨立完成的學生越來越多。
引導學生「多思」和放手於學生,二者並不矛盾。一個學生,如果沒有經歷過痛苦的思考,並從思考過的地方生長出自己的思想來,那麼,他就不能真正體會到受教育的快樂。一旦我們只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輕松感和單純的心靈的愉悅,久而久之,學生的思考力便會被這種所謂的快樂教育所磨鈍,再也沒有力氣去探看復雜的世界。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疑問,以為閱讀的過程就是不斷呈現疑問的過程。其實,學生在進入閱讀情境中,本身就會出現一連串的疑問,但由於年齡小,閱讀經驗不足,可能無法把問題進行梳理,有時問題在腦海中會稍縱即逝,出現「無疑而不悟」階段。所以教師必須要吃透教材,吃透閱讀內容,善於抓住學生心理特徵,精心設計疑問,真正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我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當學生初讀課文時,我就抓住了一個問題:你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父親與兒子的了不起?畫下有關句子並寫上你的體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拿出筆紛紛找到了相關句子並感悟句子。教師的「善導」便會激發學生的「善疑」「善讀」「善悟」,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是一個很好的促進。
(3)充分調動學生情感參與,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
小學高年級閱讀的重頭戲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更是舉足輕重。每個學生都有一個色彩斑斕、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在閱讀教學中,要運用各種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游歷知識樂園,讓學生在學習中使用真情對課文進行理解,才能准確與作者及文中主人翁的思想感情達成強烈的共鳴,形成「心理相融」。記得上學期上全市電教選拔課時,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當品讀父親犧牲這一段時,我重點挖掘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失父之痛」,富有感染力的話語,加上音樂背景的渲染,我自己都被融入其中,學生的眼睛也不禁紅了,這就是充分調動起了學生的情感共鳴,「情到深處自然濃」,讓學生情感參與,更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柒』 如何有效開展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不難理解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能力為目標,突出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教學不僅影響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而且影響著學生一生的發展。長期以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一直存在著「走形式、輕感悟、少興趣、低效率」等問題。課程改革以來,我們的教學觀念正在發生著質的變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的意識正在逐步得到認可和實踐。但要想進一步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我們繼續潛心地研究。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體驗來說說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認真解讀文本,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教師在備課時的,如果對文本進行深入的鑽研,能夠真正的解讀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題思想和語言的運用等,那麼就可以輕松地駕馭課堂,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正是精心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則不然。
我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時,仔細地研讀了作者季羨林的經歷及當時的心境,明白了他對外國人民的敬意和懷念。因而,教學時,很好的拓展了季羨林大師的寫作目的。當我把一首寫給季老的頒獎詞展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邊讀邊悟,從心靈深處領會了這篇文章的深遠意義及作者的高尚人格。同時,學生的認知有限,不聯系背景的話,很難准確把握課文主旨。
二、激發閱讀興趣,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石
興趣在閱讀教學中本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問題。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針對語文課堂教學,尤其是我校學生語文閱讀能力低,閱讀習慣不好這樣一種現狀,該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從以下幾點嘗試:
(1)每天利用課前5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或背成語。
(2)課外閱讀課時幫學生選擇一些容易理解且感興趣的閱讀書籍。
(3)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班內開展一些朗讀小競賽等。
(4)精心設計導入語
一段好的導語,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將他們不知不覺的帶入到教學中。
我教《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設下了疑問:你眼中的美麗是什麼樣的?文中又是什麼樣的美麗能跨越這么久?你想知道是誰能做到嗎?我們趕快投入到學習中去吧。學生帶著懸念走如了文本,傾心與文本對話.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導入新課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為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開了好頭,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當然會得到提高。
三、提倡個性化閱讀,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語文課程標准》中特別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目標特別強調閱讀者的個性體驗。讀是語文教學的必經之法,沒有讀,就不能產生語感、不能理解主要內容、句子的含義、語言的運用方法等等。然而,現在的語文課,很難聽到學生用心去讀,學生讀的權利被教師剝奪了。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許多不同的體驗正是在多樣化的閱讀中得以生成的。
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學生自讀、互讀後進行交流。他們不但說出了侵略者的罪惡行徑,也體會出了當時統治者的無能,還了解了祖國有珍貴的文化遺產等。學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採用不同的語氣去讀、去悟,課堂效果比預期的還好。
四、巧妙提問,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藝術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提問,可以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培養思維能力,同時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增,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我認為課堂上要巧妙提問,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科學有效。可以採用一些方法
1、觀察法
通過看圖或實驗來向學生質疑,讓學生通過觀察去尋求答案。一般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圖上畫了些什麼?你想到些什麼?有什麼感受?這類問題一提出,學生很容易結合畫面來回答,此法適合低年級教學用。
2、聯系實際法
學生的學習來源於課本知識,也來源於自己的生活實際。在學習語文時,許多問題的認識都可以結合實際來理解。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設計的問題: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會說些什麼?你想怎樣幫助她?她會凍死嗎?
3、抽絲法
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有些課題的題眼就適合提問,例如《童年的發現》。還有文中的一些重點句子,也可以提問。
如《草原》的最後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教學時可緊扣詩句,逆向尋因,將部分內容與結尾的詩句進行聯系,弄清作者布局謀篇的思路,體會其詩句「牽一發而動全篇」的妙用,從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4、環環相扣法
如:第十冊《宴子使楚》我設計了這幾個環環相扣的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宴子到楚國去見誰?遭到了楚王的什麼?楚王幾次侮辱宴子,是怎樣侮辱的?宴子為了維護自己的人格和國家的尊嚴,是怎樣反駁的?結果怎樣?只要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學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學懂了全文。
5、橫向遷移法
找出文中的共同元素,提出一個問題,緊接著再提出相似的具有推理性質的問題。如《桂林山水》一文,灕江的水清得怎樣?綠得怎樣?靜的怎樣?
6、矛盾質疑法
利用文中的矛盾說法或與已知的知識產生不協調情況去提問,一石驚起千層浪。如《再見了,親人》中「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著」,此處就可做一做文章,引領學生體會當時人們的感情基調。
7、疏導式提問法
有的問題教師提出後學生答不上來,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教師可以改變角度,提出與之有關的其他問題,進行鋪墊。
五、讀悟結合,讀寫結合,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點,在閱讀教學中就必須處理好朗讀與感悟,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做到讀悟結合,讀寫結合。
1、讀中品悟,積累內化語言
讀即朗讀,悟即品悟,朗讀和品悟相輔相成。熟讀、精讀之後,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語言的藝術之魅力。在執教《匆匆》一課時,范讀之後,我讓學生進行大膽地朗讀,學生們反響很大。在抒情的朗讀時,不知不覺便感受到了時間易逝,人生短暫的內涵。也利於背誦優美的文字。
2、讀寫結合,拓展延伸
執教《小草,向前走》一課時,學生們的積極性十分高漲,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在我的引領下,學生們積極發言,不僅心生對小草的愛意,也對地球的環境提出了許多的意見和建議。他們懂得自己小小的盈盈之軀承載的是未來的重任。這令我感動不已。同時布置一個作業:寫一寫你心中的地球應該是什麼樣的?
閱讀是寫作之母,寫作中大量的知識是通過閱讀來獲得。沒有知識的積累,就沒有寫作靈感。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從對課文的品讀上積累寫作素材,從教材中學會作文方法,使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
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